个人写作 高三文言文复习教学反思.doc_第1页
个人写作 高三文言文复习教学反思.doc_第2页
个人写作 高三文言文复习教学反思.doc_第3页
个人写作 高三文言文复习教学反思.doc_第4页
个人写作 高三文言文复习教学反思.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文言文复习教学反思 文言文知识点在高中语文知识结构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从分值来看,它在150分的总分值中占了19分,所以它是高三语文复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文言文试题的训练似乎很费时且见效慢或效果不明显,而且多数学生都不喜欢学习文言文,觉得枯燥无趣。那么该如何做有效的复习和训练呢?作为一个初上高三的青年老师来说,没有任何教学经验,只有通过学习他人的教学思路、方法和自己的思考、探索,来慢慢摸索、实践、反思、积累。 本文主要就自己在高三一年中对文言文这个专题复习时所遇到的问题及采取的探索式的方法来谈谈个人的感想。 一、系统梳理、归纳总结 结合高考复习资料,按小专题的形式对考点逐个复习。 我安排的小专题顺序是这样的: (1)18个虚词 (2)词类活用 (3)文言句式 (4)翻译的方法准则 这个环节我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主要时间花在18个虚词上,每节课讲12个虚词,课后再加以配套的习题,对虚词的复习自认为很扎实。但是,从整体的时间布局来看,我觉得这个环节的时间可以再缩减一点,以便为之后的文言文综合实题训练留出更多的时间。 这个环节有助于学生对文言文的考点有一个清楚的框架,知道高考考什么,有哪些知识点,该复习什么,即有了个目标和方向,这样就可以有的放矢,后面的复习就有了针对性和侧重点。 二、紧贴教材、回归文本 学生对知识点有了一个系统的宏观上的掌握后再回归教材,把理论性的知识点揉进实实在在的文本里。 第一轮复习一定要慢,要踏踏实实地把教材里的文言知识点过一遍。其实高考对文言文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考察,教材里都能找到相应的知识点。大纲要求考察120个实词、18个虚词,从数量来看并不多,关键在于如何灵活有效地记住,我认为还是得通过课文,通过实实在在的语境、句子,有机整体的去记忆,而非独立、机械地记忆。 但是,由于时间关系不可能再把文章从头到尾翻译一遍,且也没有这个必要。我按教 材编写的顺序,从第一册复习起,我以一个单元的内容为“点”,以每一册的内容为“线”,以实题演练为“轴”,建立起立体的复习坐标,讲练结合,整散相济。 具体操作如下: 用大约2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先自主复习12篇文言文(视文章长短而定),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以前的笔记把文章内容回忆起来,再思考本文有哪些重要的或是你认为比较难记的实词,勾画出来并记在笔记本上。找出本文出现了哪些虚词,特别注意那些在文中所处的句子不同,意思也不同的虚词。找出本文出现了哪些特殊文言句式,勾画出来。 总之,思考四个问题:第一、本文讲了一个什么内容?第二、本文有哪些重要的实词极其含义?第三、本文有哪些虚词及其含义和用法?第四、找出本文的特殊文言句式,并判断它是何种句式。在学生做好这些自主复习工作之后,老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的分析讲解。这样做的好处是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让学生静下来走进教材里面去,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这样比老师满堂灌似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然后再配以紧密结合教材的练习加以巩固。按照这个方法复习完全六册。 三、试题演练、注意要点 走进教材后,再从教材里走出来,若进去时是头脑空空,那么出来时脑袋里应该要装有东西了。这个环节就是让学生“学以致用”,通过试题演练,来运用消化所学知识。最好是在课堂上进行定时训练。老师自己打印一篇文言文,为什么是自己在电脑上输入试题而非选择现成的试题呢?因为我要在文言文上“做文章”。即把重要的实词、虚词打上点,并当作习题写在后面,告知学生这些是本文需要识记的重要知识点。共3页,当前第1页123 根据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的忘性非常大,有些词的含义讲过多遍也记不住,怎么解决这个问题?重复!记忆需要理解加重复,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我以为,可以采取这样的措施: 课堂限时做文言文练习(1至两篇),做完后马上评讲,解决练习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等知识点(http:/)。学生做了至少4篇文言文后,老师再把这篇文言文中考查过的知识点整理成一张卷子,再次考查。 题目内容设置为: 1实词解释(多个解释的也要写出来)。如: 比: 竟: 2虚词辨析(可以用填空的题型,也可用选择题的题型。) 3翻译(包括“白译文”“文译白”两种题型) “白译文”:即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这也是高考翻译题采用的翻译方式。 “文译白”就是用文言文翻译现代汉语 例如对烛之武退秦师的考查: 译句:我们还是回去吧! 原句: 或者采取填空式的翻译,仍以这句为例: 译句:我们还是回去吧! 原句:吾还也! 高考考的是“白译文”即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为什么还要练习“文译白”呢?我认为有以下作用: (1)、熟记文言语句,增强语感。 通过考查的方式,给学生稍稍施加压力,让他们更加注重对文言文原句的记忆,积累语感。相当于是背文言文,由于背整篇难度太大(当然,教材中经典篇目还是要一丝不苟全文背诵的),于是我选取其中重要的句子让学生记忆,日积月累,文言语感则可增强。 (2)、培养学生的“文白对应”意识。 通过每次考试学生的翻译情况来看,我发现有些学生没有这种意识。 比如,XX级5月份第一次强化训练,有一道翻译题是这样的: 原句:华皎之反也,遣使招诱灵洗,灵洗斩皎使,以状闻。(5分) 译句应是:华皎反叛,派使者招引诱惑程灵洗,程灵洗斩杀华皎的使者,并且把这件事报告给朝廷。(重点词是“反”“招诱”“以状”“闻”) 有个学生这样做答:华皎反过来被灵洗招诱,灵洗斩了华皎的使者,以表忠心。 这个学生就没有“文白对应”的意识。“以表忠心”对应原文中的哪句?“以状闻”吗?“忠心”对应“闻”吗?平时有遇到过“闻”表示“忠心”这样的情况吗?同样,“遣使”在译句中也找不到对应之处。我想,这个学生如果写完后再仔细读一读原句和自己的译句,再仔细推敲推敲,应该不难发现“别扭”之处。 所以,老师在平时的训练中就应该指导学生有“文白对应”的意识,写完后,检查一下你的译句中的词在原句中是否能找到“母词”,要有“踩点”得分意识。文言文翻译要尽量遵循“逐字翻译”原则,而对有些特殊句子的翻译,因为要遵循“信”“达”“雅”这个大原则,则又需要灵活地“意译”,“意译”后的句子虽然不能和原句严整地一一对应,但从意思上来看,整体上还是对应的。翻译完后,学生还应该读一读自己的译句是否是病句,并联系全文的内容来检查逻辑上是否有问题,是否跟这篇文章的大意相符合。这点也很重要。 比如,仍是这次考试中的一道翻译题: 原句:灵洗素为乡里所畏伏,前后守长恒使召募少年,逐捕劫盗。(5分) 译句应是:程灵洗一向被乡里人敬畏,前后几任守长常常派他招募年轻人,驱逐拘捕窃贼强盗。(重点词:“素”“为所”“恒”“逐”) 有个学生这样翻译:程灵洗一向害怕乡里人,前后守长恒使他召集少年,抓捕盗贼。共3页,当前第2页123 从全文来看,程灵洗作为本文的叙述对象,是被褒扬的人物。文章说到了他的性格特点,特长爱好,平生立下的功绩。这样的人深受国家重用,也是深得百姓爱戴的。他为何要“害怕乡里人”?这层意思从何而来?且不论他行为坦荡,抓捕盗贼,为民除害,不需害怕乡里人,就凭他的社会身份、地位以及他的性格为人(“性严急,御下甚苛刻,士卒有小罪,必以军法诛之,造次之间,便加捶挞”),他也不至于如此胆小,害怕乡里人啊! 我问这个学生为什么这样翻译,并告诉了他我的疑惑。他说:“我在写的时候,也觉得很奇怪,但考试时间很紧,我就懒得再想了,就这样写算了!”殊不知,这一“算了”,这2分也就“算了”啊! 还是回到上面介绍的“文译白”的练习方法。比如填空式的“文译白”翻译,由译句“我们还是回去吧!”来还原成原句“吾还也!”空处应该填什么词呢?它对应的是译句中的哪个词呢?一比照不难发现应该是“还是”,表委婉的商量语气。再回顾以前所学知识,不难知道此处应填“其”。就算不知道此处应填“其”,通过自己的查找,或是老师的讲解,学生也对“其”的含义加深了印象。学生在做这道题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就会去把原句和译句一一对应,久而久之养成一种谨慎的习惯,而非天马行空、想当然地胡乱翻译。且有针对性地强化记忆了“其”有表示一种委婉商量的语气“还是”的意思。所以我认为这样的训练,是很有价值的。 (3)、培养学生的“踩点得分”意识。 其实培养了学生的“文白对应”意识,也就培养了他们“踩点得分”意识。学生在翻译文言句子时“踩点得分”意识非常薄弱,看到给出的句子,不会去思考,这个句子哪些字词可能是考察的重点,也就是一定要翻译出来才给分的。哪怕整个句子的大意你翻译对了,而这个关键字你没有译对或是没有明确地翻译出来,都会扣分。比如上面那个把“以状闻”翻译成“以表忠心”的同学就没有踩点得分意识。这里的“状”“闻”都没有很明确地译出来。而通过“白译文”和“文译白”这两种方式交叉训练,让他们学会判断,哪些是关键词,并知道这些词是一定要译出来才有分的。久而久之,他们对待翻译题就不会那么大意和随便了。 总之,学生做翻译题时,总体显得较急躁,因为看不懂文章,急!越急则越看不懂。又加上没有严谨的答题习惯,有些也许本来会做的,或是只要稍微冷静点就能做对的,也做不对了,甚至犯了一些很低级的错误。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中,老师应该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有意在这些方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