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第一章.doc_第1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第一章.doc_第2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第一章.doc_第3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第一章.doc_第4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第一章.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导论一.社会化1.社会化的定义:由自然向社会人的转变的过程.2.社会化的功能:规范行为(幼儿园常规行为的培养) 培养社会角色意识(幼儿园角色游戏) 影响人的价值趋向 传递社会知识(经验)和技能 形成个性二社会化基本特点1.以遗传素质作为基础2.社会化的过程其实也是个性化的过程3.个体的社会化具有共性4.社会化贯穿于人的一生当中,通过人的一生来完成的。P9 (1)早起社会化/基本社会化:在学前这一阶段,学习疾奔常识本领和社会规范是社会化的最佳时期。 (2)预期社会化(学龄期-20岁左右)为进入社会进行准备(3)发展社会化/急需社会化:成年以后,适应社会环境(4)反向社会化、(5)再社会化 注:4 和5 属于特殊类型的社会化(反哺现象) 留学生现象犯人三社会化内容1政治社会化2.民族社会化3.法律社会化4.性别角色社会化5.道德社会化四社会性P6社会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社会性是过程中形成的结果五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调查研究法:访谈法,问卷法3.实验研究法4.档案研究法5.个案研究法6.行动研究法第二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第一节:外部因素一 社会文化因素(美国和中国小孩的对比)二 家庭因素 1家庭结构:核心家庭 扩展家庭:主干家庭(包括爷爷奶奶) 联合家庭(几组婚姻联合) 单亲家庭 假单亲家庭 2家庭环境:经济条件 家庭成员关系 家庭文化 3家长的教育方式:权威型 宽容性 专制型 4家长教育观念:期望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三 幼儿园环境 物理环境 心理环境1师幼互动2.同伴交往P33 有助于学前儿童摆脱自我中心性 有助于学前儿童可以满足归属和爱的需要,认识到自身的价值 有助于学前儿童促进社会认知的发展 3教师之间的交往四 幼儿自身因素(个性 个性特征)1 气质 容易型 困难型 迟缓型2 性格3能力8第三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第一节自我意识概念自我意识也被称为自我,是指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的特征:1.区别于他人的分离感,即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身体,情感和认知方面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2.跨时间跨控件的稳定的统一感,即个人知道自己是长期地持续存在的,不随着环境及自身的变化而否认自己是同一个人、自我意识的内容:生理自我 心理自我 社会自我 是指自己的生理特征:自我中心期,从出生8月到三岁半 指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角色以及与他人的关系等 其成熟标志是个性的形成自我意识的发展经过三个时期 自我中心期:这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称生理自我。8月3岁成熟 客观化时期:从三岁半青春期 主观化时期:从青春期到成人期自我意识的结构自我意识由多种成分构成,主要表现为:知。情。意三方面结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婴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1. 学前儿童自我发生与形成的标准 *第一个指标是出生后第一年末,儿童从动作对象中能够区分自己的动作,并逐步意识到自己的动作,动作的目的和动机,这就产生了初级的自我意识;第二个是儿童能够吧自己和自己的动作分开,知道自己是活动的主体;第三个是儿童能够使用自己的名字,即儿童能用自己的名字或者他人对自己的称呼来称呼自己。2.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 *婴儿自我意识的发展的大致顺序P38二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1从依从 的评价道独立的评价2.从对外不行外的评价道对内心品质的评价3.从比较笼统的评价道比较细致的评价幼儿自我评价的培养1教师对幼儿评价要全面恰当 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应当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 教师对幼儿的评价要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 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应是客观的2指导家长正确认识孩子,评价孩子 指导家长树立全面育人的观念,重视孩子全面的发展 帮助家长全面了解自己的孩子 指导家长实施正确的教育3引导幼儿学会初步评价自己 教师对幼儿自我评价能力进行分析,找出幼儿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原因,对症下药 在日常生活中多给幼儿提供自我评价的机会三幼儿自尊的发展自尊定义 1个体对自己所持有的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这种态度表明个体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自尊是社会互动中容易出现的一种评价与情感体验。2. 自尊社会评价与个人自尊须要的关系的反映3. 是在社会化比较过程中获取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评价与体验。共同特征:自尊是一种评价与情感体验自尊是一种积极的评价与体验自尊是个体对自我价值的体验自尊是在社会比较中获得的 自尊自信都是一种对自我的积极、争相的关注和情感体验,在一般情况下,自信的儿童他们的自尊水平相对较高。自尊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体现较多。自尊结构 知觉的自我、理想的自我 重要性、能力、品德、权力 身体自尊、学习自尊、社会自尊影响儿童自尊的因素外貌和体格家庭因素:家庭结构,经济收入,教养方式幼儿园教育:教学风格,提问方式,教师对儿童的期望,师生的言语和非言语的沟通方式同伴关系社会比较体验*有利于自尊形成的父母行为类型:在和孩子的交往中表现出接受、关心、慈爱、兴趣和参与、关心其情绪严格要求民主采用非强制性纪律四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P43定义:自我控制是个体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是个体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自觉地选择目标,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从而保证目标的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自我控制发展的过程:个人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形成必须具备2个条件:价值的内化, 技能的获得(怎样去控制自身,例:避免冲击的技巧)幼儿自我控制的结构1. 对运动和动作的控制要学会停止,抑制某些行为(动作行为的简单抑制) 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活动节奏和速度 2. 对认知活动的控制 冲动型:缺乏深思,轻率缺乏自控性 熟虑型:思考谨慎较好的自控3. 对情绪情感的控制 冲动性 情境性 外显性*自控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发展要经历5个阶段1.神经生理调节阶段(怀孕晚期3月)表现为儿童生理机制保护儿童免受过强刺激的伤害2.知觉运动调节阶段(912月)自发的活动并逐渐学会根据环境变化来调节自己的行为3.外部控制调节阶段(1岁)根据成人和环境的要求调控自己的行为4.自我控制调节阶段(2岁左右)没有在外界监督情况下仍按看护着的要求行事5.自我调节阶段(3岁)调节具有更大的适应性幼儿自控发展影响因素1生理成熟:大脑皮质抑制机能的成熟是儿童调节和控制自身的生理前提2父母控制模式:附魔要求高的儿童有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3言语指导:缺乏语言控制外部言语控制-内部言语控制4气质类型: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5认知因素:自控意识的形成是与其对制度,规则的清楚认知以及自身行为对自己及他人的影响的认知密切相关的6自我控制策略:延迟满足,注意力转移等*如果遇到孩子闹脾气怎么办?学会一些必要的自我控制策略提高移情能力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孩子行为提出明确要求正确对待幼儿的任性失控行为:提前预防法,采取冷处理,转移注意力父母,教师的榜样作用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第二节:幼儿依恋一依恋的定义:个体对特定个体长久的,持续的情感联系依恋的特点:选择性 身体接近 从中获得慰藉二。依恋的发生、发展前提 识别记忆 客体永久性标志:分离焦虑(712个月高峰,2岁以后减弱)陌生人焦虑(怯生)(半岁时形成,68个月高峰,一岁半减弱)发展阶段P521三岁前(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03月前依恋期(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月-依恋关系建立期(3)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7-2岁-依恋关系明确期(4)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2三岁前寻求老师,同伴注意,赞许阶段三。依恋类型(陌生情景实验)四。影响依恋的因素1稳定的照看者(哈罗:母爱剥夺实验,恒河猴社会剥夺实验)2抚养质量3文化特点4婴儿气质特点五。早期依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1对认知的影响2对情感的影响3对社会行为的影响第三节 幼儿同伴关系一。性质P55二。功能P55-56三。发展趋势P57 婴儿03岁 1.客体中心阶段:以物为中心 2.简单的相互作用阶段1近2岁 3.互补的相互作用2岁以后 学前期36、7岁怕顿:无所事事 单独游戏 平行游戏 旁观行为 联合游戏 合作游戏四。影响因素家庭因素 1家长的教养方式 2就爱听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 3对于孩子交往技能的指导 4家庭氛围托幼机构的因素1教师对儿童同伴交往的影响:教师的表扬或批评;教师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处理方式:对儿童的信任程度 2游戏活动对儿童同伴交往的影响:游戏材料、场地;角色游戏和情节典型的游戏儿童自身的因素1社会行为特征P58 2幼儿的社交技能与策略 3身体吸引力第四节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展与教育一。攻击性行为的理论1生物本能论2挫折攻击理论3社会学习理论4认知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观点:攻击行为是后天社会中学会的行为,这种行为常通过2种方式习得:强化 模仿*认知理论:观点:人类认知对攻击行为的调节作用试图从人类心理活动内部来揭示攻击行为发生发展的规律与机制二。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涵义(侵略性行为)1含义:是指故意伤害他人或物的行为2攻击性行为的划分 按表现方式划分 身体攻击 言语攻击 按 划分 工具性攻击 敌意性攻击三,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的基本模式1攻击行为起因的变化由非社会性事件的诱因到以社会性事件为诱因2.攻击类型的变化工具性攻击:(为了抢夺物品等)发展到敌意性行为身体攻击发展到言语性攻击3.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男孩的攻击行为比率高于女孩幼儿攻击同性别同伴和异性同伴的比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对攻击意图知觉的发展(35岁儿童已能以认识到有意图的伤害比偶然无意侵害更坏)攻击性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特性四。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1生物学因素:激素,基因,气质,体质2家庭环境因素 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攻击性行为(绝对权威,高压,统治,过度溺爱和保护类型而容易导致儿童攻击性行为)容易滋生攻击性行为的家庭模式3.社会认知因素攻击性儿童对他人意图倾向于故意性归因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对攻击性行为后果有一种错误的认知自尊心过强,自我高度膨胀,但很脆弱缺乏社会问题的解决方略4其他因素活动范围的密度与玩具的数量糖类食物铅中毒身体状况*暴力电视盒网络游戏给儿童带来什么影响暴力电视教给儿童一些攻击性行为的方式使儿童放松了对攻击性行为的抵制,使暴力行为合法化会降低儿童对暴力的敏感性并习以为常*攻击性行为的控制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奖励与惩罚的正确运用1对正面行为的奖励2代币制注重體驗,激起情感共鳴1. 情感體驗2. 情感表達和宣洩指導幼兒解決問題的替代方式 *群體討論 *心情小站家庭干預 *減少消極評論的使用 *避免體罰 *加強和孩子心靈上的溝通榜樣示範 利用故事,情境表演等形式給孩子提供一些正反面的形象,引導其分析思考什麽行為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甚么行為是不能學習的,激發 幼兒向榜樣學習的願望.親社會行為特點类型:按行为动机:自发的亲社会行为即利他行为,是一种自愿的,无外在目的性的亲社会行为 常规性亲社会行为,期望得到自身的好处,为避免别人批评自己而做出的善意行为.按发生的情境划分:非紧急情境下的亲社会行为 紧急情境的亲社会行为 (的特点)精神分析理论:亲社会行为的起源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科尔伯格:亲社会行为发展阶段(1) 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 儿童存在自我中心特点,他们对亲社会行为的考虑往往是与自我享乐联系在一起的(2) 皮亚杰的具体运算阶段 儿童能把别人的合理需要作为亲社会行为的依据,移情和同情起重要作用 (3) 皮亚杰的形式运算阶段 青少年开始理解并尊重抽象的亲社会行为的规则,更多考虑型社会行为接收者的受益,如有违背则会产生自责与内疚亲社会行为的几种理论解释精神分析理论认识发展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分析理论三.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一,幼儿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形式 (一)三岁前的亲社会行为:1岁(同情心的萌芽)能注意他人的痛苦,并能表达出类似的情绪,看见别人哭,难过时也能表现出哭喊烦躁 等,而且还试图给对方提供安慰,如轻轻触或拍打对方. 1岁半以后,儿童这种亲社会行为不仅在频率上增加,而且在表达形式上也更为丰富,如言语安慰,帮助他, 分享,或者从第三方面寻求帮助. (二)3-6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1.在自然情景中,3-6岁幼儿亲社会行为大多是成人诱导和指示下产生的,自发的亲社会行为较少. 2.学前儿童在园的亲社会行为中大多数是指向同伴的,指向教师和无明确的指向对象的亲社会行为较少 3.国外有研究发现,在儿童亲社会行为中,发生频率最多的是合作行为,再次为分享行为和助人行为,安慰行为最少 4.亲社会行为观念和行为一致性不高四.儿童亲社会行为形成的影响因素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同伴以及大众传播媒介,社会文化传统等.认知因素:影响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认知因素:主要包括儿童对这回性行为的认识,对情境信息的识别,观点*对情境信号的识别:主要是对交往事件的理解对他人情绪感受的识别,即具有是否*观点采择: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并进而根据当前或先前的有关信息对他人的观点(角度)做出准确推断的能力 分为空间观点,社会观点3-6岁幼儿基本上是自我中心的,因此一般认为还没有观点采择的能力;幼儿只知道自己的观点,意识不到别人的观点.认为自己的想法就是所有人的想法 情感因素移情 *移情是对另一个人情绪状态的理解而产生的与此相一致的感情状态. *移情研究的代表人物是霍夫曼.他认为移情唤起最终能够成为利他行为的重要中介 *根据霍夫曼的理论,随着角色采择能力的发展,儿童逐渐能够区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状态.他们除了能够体验到移情的悲伤,还能够体验到同情的悲伤,也能够更加熟练地以合适的方式帮助他人. 其他因素心境性格语言表达能力性别:*女孩也比男孩更善于分享,男孩比较重视自己是否有分享的责任,女孩更注重分享过程中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儿童安慰行为的性别差异更加明显,女孩比男孩更倾向于做出安慰行为. 旁观者的特点五.亲社会行为的培养策略 提供亲社会行为的榜样 *首先,在教育,教养儿童的过程中,为儿童提供亲社会行为的榜样 *其次,家长,教师都应注意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为儿童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 *再次,教师和家长要通过故事书,电视节目等各种途径为儿童提供分享,合作,助人等良好行为榜样 移情训练法 *移情训练的具体方法有:听故事,引导理解,续编故事,扮演角色等等. 组织游戏活动,培养同情心 表扬和奖励案例:请分析一下情景:(一) 有一个小朋友说:老师,洋溢不借水彩笔给我,老师:洋溢你为什么不借水彩笔给他呢?洋溢:我奶奶说不能借给别人.老师:你借给他嘛洋溢:不,老师:不借算了,我们借别人的.然后老师另找小朋友借到水彩笔了事.(二) 两个孩子为争抢玩具发生抓扯,老师问:你为什么打他?(因为他抢我的玩具)然后老师会转向另一幼儿:你为什么抢他的玩具?(因为他不给我耍)往往到这里老师就总结陈词了:他抢你的玩具,你在呢么就能打他?(向另一个幼儿)人家不把婉拒给你耍,怎么就能抢?都不对,互相道歉.一。幼儿社会性教育的含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促进幼儿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技能等方面健康发展的过程。有目的有计划体现在教师要制定教育目标。*社会认知主要是对自己,对社会环境和社会活动的认知以及对社会行为规范和社会文化的认知;社会情感主要是指幼儿在进行社会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依恋感,自尊感,同情心,羞愧感,是非感等,社会行为技能主要是指交往,分享,合作,助人等方面的技能小班活动:“红灯停,绿灯行”大班活动:高兴的事一起听中班活动:学做小客人二。学前儿童社会性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课程目标的制定要依据三个方面:学习者、当代社会生活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即以幼儿的发展,当代社会生活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提出的要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学科发展的需求这三者为依据。1.社会的需要:未来社会需要甚么样的人? (1)以独立性和创造性为核心的适应新事物的能力 (2)关爱精神 (3)自学能力 (4)交往能力(5)兴趣(6)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2.幼儿的发展幼儿现有的生活经验、学习的能力,制约着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幼儿阶段。因此,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的内容应建立在儿童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适当扩展,并以各种可感知的方式呈现,以扩展幼儿的经验。3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结构(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根据目标的概括性程度,可以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分为三个层次,即社会教育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和活动目标。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总目标(体现在幼儿阶段社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保证了幼儿教育的方向性。)喜欢参加游戏和各种有益的活动,活动中快乐、自信乐意与人交往,礼貌,大方,对人友好知道对错,能按照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行动乐于接受任务,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家乡,爱祖国2.年龄阶段目标*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把社会教育目标落实到具体的年龄阶段,目标由易到难,由低到高排列,使社会性教育落到实处。阅读课本9799页相关内容。3、教育活动目标是对前两个目标的具体化和展开,必须与前两个目标保持一致性和对应性。教育活动目标的主要特点是具有可操作性、可验证性,可以通过具体的教和学的行为实现。大班的活动:国戏-京剧活动目标是:使幼儿大致了解京剧的特点,知道京剧是我国特有的剧种;初步培养幼儿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分类结构的内容将总目标分成便于操作的四个方面,规定了自我意识,人际交往,社会环境,与社会规范认知和多元文化四大类别。自我意识目标:P100主要内容:P104 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自我意识教育内容的设计与实施自我认知:生理状况、心理特征,社会自我*认识自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