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教案.doc_第1页
大道之行也教案.doc_第2页
大道之行也教案.doc_第3页
大道之行也教案.doc_第4页
大道之行也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道之行也教案 第一篇:大道之行也教案 第二篇:大道之行也教案 第三篇:大道之行也 教案 第四篇:大道之行也教案设计一 第五篇:大道之行也教案 更多相关范文 大道之行也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德育目标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能背诵如流,今天的中学生也应如此,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要保证至少读10遍,课堂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关于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完成。对于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教师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这样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探究创新法。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思考探究,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并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学习。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指导学生诵读;探究性思维训练,促进学生内化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桃花源记中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没有权、利的纷争,没有名誉的搏斗,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和睦相处、各尽其责,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是快乐的,陶渊明桃花源记一个人人幸福快乐,个个相处融洽的理想社会。在秦汉以前我国的先哲们就已经对这样的时代进行了论述,先哲们把这样理想社会命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就走进礼记中的大同社会。 二、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难, 小组自行解答。 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 男有分(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厌恶、憎恨)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是故谋闭而不兴(杜绝) 3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具体指导朗读。 (1)提问: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学生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2)教师分层指导朗读。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3)教师范读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余学生循声低和。 (4)全班齐读课文。 三、讨论下列问题,形成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选一位学生回答,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学生齐读第1句,速背。 2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学生明确: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大概是从三个方面吧。 教师点拨: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学生齐读第二层,按照行文思路,尝试背诵。 3提问: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学生齐读第三层,尝试背诵。 四、探究性思维训练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选小组长为本组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 这是三道开放性的题目。第一题,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第二题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第三题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五、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完成下列练习: (1)解释加粗的词。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男有分,女有归 (2)翻译下列句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3、写一段文字,描述你想像中的未来社会。或者以“我在公元3000年”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遗 1谈谈儒家的政治理想 对儒学来讲,理想人的培养和和谐家庭的建立毕竟只是为达到最终目的治国平天下铺平了道路,要使国泰民安、歌舞升平的景象出现,根本上还需要现实政治的努力。天下统一,政治清明;上下有分,等级有序;尊贤礼士,君仁臣义;君民同乐,轻敛薄赋:这既是儒学家们憧憬、瞻望的理想社会的格局,也是他们终身倡导,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现实政见和主张。 儒家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张,严格地说,只是一种管理社会的理想。而儒家所憧憬和企求的理想社会,便是一个安定、和谐与统一的治平之世。从孔子的天下归仁、近悦远来、“四海之内皆兄弟”,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乐、百姓“亲睦”,到荀子的上下协调、“群居和一”“四海之内若一家”等等无不构画出一幅社会稳定和谐的美妙蓝图。 先秦儒家这种从仁学的基点出发建构而成的美好社会的图景,到了秦汉之际,便自然地发展为“大同”理想。“大同之世”显然是对原始社会的带有理想化成分的描述,但它表达了儒家对这种理想社会的向往,它抓住了“天下为公”这一公有制社会的本质特点,肯定了原始民主、平等和互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为后来的思想家提供了一份极有价值的思想资料。儒家在提出“大同”理想的同时,从社会现实出发,又肯定“大道既隐”,“天下为公”已被“天下为家”所代替。出现了财产私有,“货力为己”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教度,人们“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官爵、财产世世代代相沿袭,形成君臣、父子、夫妇的等级关系,于是,便有必要“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维护宗法等级秩序,区分尊卑上下贵贱的礼义制度,就这样应运而生了。儒家把这种需要用礼义制度、道德规范来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称之为“小康”社会,并认为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这实际上是肯定了孔孟所倡导的礼义之治的历史必然性,亦表达了儒家的较低一层次的社会理想。 然而,不仅“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是一个乌托邦,就是“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以仁义为法则来协调一切人与人的关系,也具有一定的空想色彩。孔孟学说的遭遇就早已证明了这一点。孔孟提倡的重德治教化,省刑去罚,一方面固然有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减轻受剥削压迫的程度,从而对发展经济和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产生积极的影响,表现出较多的人民性和历史远见。但另一方面,这种善良的愿望和主张却不符合统治者急功近利的现实需要,扩大疆域,称霸诸侯,一统天下,需要的是暴力、酷刑等更为有力的,现实的手段。 于是,我们便可以看到,儒家这种以仁学为基础的政治理论和社会理想,其本身的内容和特点就决定了它在中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特殊的历史命运。 (东方理性之河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12版,余式厚主编) 2关于礼记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为别于戴德的大戴礼,故称小戴礼。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礼记的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大道之行也逐句翻译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大道实现的时候,天下都是公有的,高尚能干的人被选拔出来,社会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所以人们都不只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不只以自己的儿子为儿子。 3、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矜、寡、孤、独、残疾者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 4、男有分,女有归。 男的都有职务,女子都能有归宿。 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去私藏。 6、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7、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 8、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所以(人们)只是从外面把门扇合上而不用门闩插门,这就是所说的理想社会。 大道之行也教案 设计者:08级汉语言文学二班王迪 学号:xx00100142 一、 课程名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教材大道之行也。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翻译课文并积累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 (2)感知文意,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朗读并默写课文。 2、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能力。 (2) 理清文章脉络和层次,了解体会孔子大同社会思想意义。 (3)联系实际及其他作品,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3、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学习古人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三、 教学重点: 1、 反复诵读,提高朗读能力。 2、 把握“大同”社会基本特征,理解其思想意义。 四、 教学难点: 1、练习作品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两篇文章所描绘的社会生活,有 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现在的社会是大 同社会吗?”。 五、 教学方法: 1、朗读感知法:任何一篇文章,学生首先要学会的是朗读,通过多次朗读才 能更好的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的实质。因此,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多次朗读,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可先让学生们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对于一些难 点重点,老师可以稍作点拨,从而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作用。 3、比较阅读法:与以前学过的桃花源记作比较,更好的理解文章主题实 质。 4、探究创新法:在最后设置一些开放性质的题目,引导学生放飞思想,自主 思考探究,敢于异想天开。 六、 教具准备:多媒体。 七、 课时安排:一课时。 八、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大家对那个美妙的世界还记得吗?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渴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中,没有争斗,没有纷争,每个人都相处融洽。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人就对这样的社会进行论述,并把这样的社会命名为大同。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进礼记中的大同社会。 (二)、介绍课文出处及写作背景。 1、出处: 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篇名,大约 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2、 写作背景: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照录如下: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参加国君在年终举行的祭典,蜡,读zh),事毕,出游于观(读gun,宫门外两旁的台楼)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意思是鲁国已经丧失了国礼)。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学生)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贤),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赶上)而有志焉。”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变乱纷乘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有这番言论。 (三)、诵读文章,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并让学生在文中画出不认识或难懂的字词。 2、学生自读,并借助工具书、注释,初步理解文意。 3、老师重点提示一些难解、重点的字词,如下: (1)大道之也:施行。 (2)选贤能:通“举”。 (3)讲信睦:培养。 (4)故人不独亲其亲:故:所以;独:单独;亲:以为亲。 (5)皆有所养:供养。 (6)男有:职分职业。 (7)货其弃于地也:憎恶。 (8)不必于己:私藏。 (9)谋闭而不:发生。 (10)盗窃乱贼而不作:乱:造反;贼:害人;作:兴起。 (11)故外户而不: 用门闩插门。 4、通过上面自读和老师指出重点,找同学来试着翻译一下课文。 5、具体指导朗读: (1)理清文章思路: 提问:全文文字,共五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学生回答: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已。”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为大同。”总结全文。 (2) 分层指导朗读: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内涵;“天下” 三句用并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四组,要读出层次感。有些字 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亲其亲.”中的“人”,“是老有所终.”中的“使”等,这些字后应该顿一下。 第三层:“是故”要用乘上作结的读。“是谓大同”是全文总结,要读的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6、指明一个同学读课文,找同学评价。 7、全班齐读课文。 (四)、讨论研读课文: 设计几个问题: 1、“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作出解释。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指天下是大家的,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指选拔品德高尚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是说社会成员应该建立好的关系,讲究诚信,崇尚和睦,远离纷争。 2、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学生明确:课文第二段有三句话,可能是从三个方面。 老师指导: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1) 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 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幼有所长”人一生的各个阶段都能得到很好的照顾和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特别需要关心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 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工作;“有 归”就是有和乐的家庭。 (3) 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力,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 藏于己”是说要珍惜劳动产品,但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力身也,不必为己”人们在共同劳动时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工作,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3、任何理想和想象都是根植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明确:文中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和理想中的“大同”社会作对比,指出现实社会中的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将不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安定、和平的局面。而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动荡不安、尔虞我诈、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五)、比较阅读: 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比较,让学生思考:文中的“大同“社会与那个“世外桃源”有无相似之处。 (六)、探究式思维训练: 让学生思考一下问题: 1、孔子“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现在的中国是“大同”社会吗? 2、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怎样的? 以上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九: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先人为我们描绘的“大同”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们快乐而幸福的生活着。尽管这个理想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来,许多进步思想家和改革家却都在追逐这个美好的梦。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齐心协力,为实现这样一个美好的社会而加倍努力! 十、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完成下列练习: (1)解释下列画横线的词语: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翻译下列句子: a:是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b: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c: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3)写一段文字,描述你理想中的未来社会。 大道之行也 知识目标 : 1. 积累文言词语; 2. 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 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 1. 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 2. 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 3. 联系实际,探求,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德育目标: 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 1.要求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力求当堂背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 理解 “大道”和“大同”两个概念 2.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理想社会实现了吗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讲故事猜成语“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及猜电影名“天下无贼”, 引课题。 二 简介 礼记,由古体“礼”入手 三 感知课文 1. 教师范读(听准字音,注意节奏划分) 2. 出示字音 学生自由读 初步感知 (前后监督) 3. 找生读 其他生评价 教师指导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4. 全班齐读 5. 翻译(对照注释 如有疑难 小组讨论解答)出示ppt 关键字词 6. 检测翻译情况 (边译边指导朗读) 7. 出示译文 自读 8. 全班齐读 四 合作探究 思考讨论:ppt出示问题 1.什么是大道,什么是大同? 大道 ,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 ,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2.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学生齐读第1句,速背) 3.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话回答,在文中找出根据) a.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b.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c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学生齐读第二层,按照行文思路,尝试背诵。 4.提问: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文尾选择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学生齐读第三层,尝试背诵。 五 拓展延伸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 你知道哪些历史人物为此而呼吁过,奋斗过吗? (孟子,陶渊明,洪秀全,孙中山) 六 思维训练 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七 总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背诵 大道之行也教案设计一 教学目标 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 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导入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整体把握 范读课文 学生仿读并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理解这两个概念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研读理解 自由朗读课文,掌握以下文言实词,疏通文意 a大道之行也:施行 b选贤与能:通“举” c讲信修睦:培养 d故人不独亲其亲:故,所以。独,单独。亲,以-为亲 e矜:gun老而无妻的人 f皆有所养:供养 g男有分:fn职分,指职业 h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i不必藏于己:私藏 j谋闭而不兴:发生 k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l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 指导学生翻译课文 a自主探究理解翻译 b小组合作学习,翻译全文 c全班交流 细读课文,探究讨论 a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b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提示: a在同学们各抒己见的基础上,老师可以依据课文内容作总结归纳 a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全社会亲如一家,各种年龄段的人都有适当的安排,对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出了社会的关爱 b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稳定的职业,有安定和睦的家庭,男耕女织,丰衣足食 c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人们在共同的生产劳动中,应珍惜劳动产品,无自私自利之心,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辱。尽全力工作,没有多得的念头,更不会据为己有 b“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指导诵读 理清文章脉胳,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章内容。全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之行也总提,以下分述: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共有三个方面:故人不独亲其亲;男有分,女有养;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结 指名单独朗读,注意文中停顿 a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b“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 c“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d“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e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朗读课文三遍,试着背诵 抓重点词句背诵课文 教师总结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 作业 思考:“大同”社会跟陶潜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背诵并默写全文 公开课 24、大道之行也礼记 吕恒玉 知识与能力: 1、 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自学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语。 过程与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工具书等进行自学、自译的能力与提问、解答能力,最终达到理解文章主旨。 教法选择: 先学后导,用讨论、辨析、问答等方法来解决课文内容。 学法引导: 自主、合作交流与探究相结合 课堂组织形式: 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归结,以四大组进行质疑比赛,以调动课堂气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齐背桃花源记)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没有权、利的纷争,没有名誉的搏斗,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和睦相处、各尽其责,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是快乐的,陶渊明桃花源记一个人人幸福快乐,个个相处融洽的理想社会。美好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就给我们呈 1 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 2简介时代背景 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昔者仲尼与于蜡宾(参加国君在年终举行的祭奠,蜡,读zh4),事毕,出游于观(gu1n,宫门外两旁的楼台)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意思是鲁国已经丧失了古礼)。言偃(即孔子的学生子游)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贤),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赶上),而有志焉。”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变乱纷乘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有这番言论。 二、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文学常识介绍: 学生自主阅读,对照注释了解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而成,共49篇,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2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正确的读音和断句。生齐读。 3、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理解这两个概念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实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可能是难点和考点的字词。 需掌握字的读音: 选贤与能j 讲信修睦m矜gun男有分fn货恶其弃于地也w 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举。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词类活用: 1故人不独亲其亲 句中的一个“亲”字为意动用法(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个“子“”与此相同)。“以?为亲”(“以?为子”) 2故外户而不闭名词用作状语,从外面。 3谋闭而不兴动词用作名词,耍奸邪之谋的行为。 4盗窃乱贼而不作动词用作名词,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 5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均是形容词用作名词,意思分别为“老人”、“壮年人”、“幼童”。 6一词多义: 亲修闭独乱谓兴为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