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热实验指导书范文.doc_第1页
工热实验指导书范文.doc_第2页
工热实验指导书范文.doc_第3页
工热实验指导书范文.doc_第4页
工热实验指导书范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工热实验指导书范文 工程热力学实验指导书工程热物理教研室编华北电力大学二九年十月2前言1实验总体目标通过实验能更好地理解工程热力学的一些现象和结论。 学习一些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 学习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2适用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核科学与核工程3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4实验课时分配实验项目学时实验一气体定压比热容实验2实验二二氧化碳综合实验2实验三空气在喷管内流动性能测定实验2实验四饱和蒸汽压力和温度关系实验选做5实验环境实验室环境干净整洁,水电齐全,能够满足实验的要求。 在醒目的地方有实验原理的说明,便于教师讲解和学生熟悉实验的步骤。 6实验总体要求通过实验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工程热力学的一些基本原理。 指导教师要提前做好准备,提高实验的效率。 学生要提前预习实验的内容和要求(特别是注意事项),以免发生危险和损坏实验设备。 按指导教师的要求书写实验报告,及时上交。 7本实验的重点、难点及教学方法建议本实验的重点是气体定压比热容实验、二氧化碳压缩综合实验和喷管实验,这三个实验都是综合性实验,涉及到水浴的使用,真空泵的使用,表压力及真空度和绝对压力的关系,等等,需要大家对工程热力学的基本内容有清楚的了解。 难点是在临界温度下定温压缩二氧化碳时不好把握,绘出来的图和理想压缩有较大的差别,另外,如何通过间接方法求出二氧化碳的比体积也有一些技巧。 教学方法学生提前预习,做实验之前老师提问;学生仔细观察指导教师的演示;实验室对学生开放,一次没有做成功,或者想更好地掌握实验技巧的学生,可以跟指导教师预约时间另做。 3目录实验一气体定压比热容实验3实验二二氧化碳综合实验7实验三空气在喷管内流动性能测定实验8实验四饱和蒸汽压力和温度关系实验114实验一气体定压比热容实验 一、实验目的1了解气体比热容测定装置的基本原理和构思。 2熟悉本实验中测温、测压、测热、测流量的方法。 3掌握由基本数据计算出比热值和比热公式的方法。 4分析本实验产生误差的原因及减小误差的可能途径。 二、实验类型综合性实验 三、实验仪器实验所用的设备和仪器仪表由风机、流量计、比热仪本体、电功率调节测量系统共四部分组成,实验装置系统如图1-1所示。 装置中采用湿式流量计测定气流流量,气流流量用调节阀1调整。 流量计出口的恒温槽2用以控制测定仪器出口气流的温度。 装置可以采用小型单级压缩机或其它设备作为气源设备,并用钟罩型气罐5维持供气压力稳定。 图1-1测定空气定压比热容的全套装置系统1-调节阀;2-流量计;3-比热仪本体;4-瓦特表;5-调压变压器;6-稳压器;7-风机比热容测定仪本体(图1-2)由内壁镀银的多层杜瓦瓶 2、进口温度计1和出口温度计8(铂电阻温度计或精度较高的水银温度计)、电加热器3和均流网 4、绝缘垫 5、旋流片6和混流网7组成。 气体自进口管引入,进口温度计1测量其初始温度,离开电加热器的气体经均流网4均流均温,出口温度计8测量加热终了温度,后被引出。 该比热仪可测300以下气体的定压比热。 批注微软用户1:首先所有实验必须注意安全!认真听实验室老师的介绍、听从实验室老师的安排!对于这个实验而言,公式较多,考虑的因素也较多,最后的实验结果不一定能非常精确;但只要细心,肯定能做出在一定精度范围内的非常漂亮的结果!5图2-2比热容测定仪结构原理图1-进口温度计;2-多层杜瓦瓶;3-电加热器;4-均流网;5-绝缘垫;6-旋流片;7-混流网;8-出口温度计 四、实验原理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解析式,对可逆过程有qdhvdp=?(11-11)定定压压时时0=dp ppppqdhvdphcdTdTT?=(11-22)6此式直接由p c的定义导出,故适用于一切工质。 在没有对外界作功的气体的定压流动过程中0vdp=;1ppdhqQm=(11-33)则气体的平均定压比热容可以表示为()1221ttmQcpttp?=k kJJ/k kg g(11-44)式中m气体的质量流量,kg/s;pQ气体在定压流动过程中的吸热量,kJ/s。 由于比热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离开室温不很远的温度范围内,空气的定压比热容与温度的关系可近似认为是线形的,即可近似表示为btacp+=(11-55)则温度由1t至2t的过程中所需要的热量可表示为()dtbtaqtt+=21(11-66)大气是含有水蒸气的湿空气。 当湿空气气流由温度1t加热到2t时,其中水蒸气的吸热量仍可沿用式(1-6)计算,其中833.1=a,0003111.0=b,则水蒸气的吸热量为(.1)dttmQttww+=210003111.0833=()()2122120001556.0833.1ttttmw?+?k kJJ/s s(11-77)式中wm气流中水蒸气质量,kg/s。 则干空气的平均定压比热容由下式确定()()212121()()ppwtp twwQQQcmmttmmtt?=?(11-88)式中m湿空气的质量流量,kg/s;pQ为干空气气流的吸热量;pQ为湿空气气流的吸热量。 仪器中加热气流的热量(例如用电加热器加热),不可避免地因热辐射而有一部分散失于环境。 这项散热量的大小决定于仪器的温度状况。 只要加热器的温度状况相同,散热量也相同。 因此,在保持气流加热前的温度仍为1t和加热后温度仍为2t的条件下,当采用不同的质量流量和加热量进行重复测定时,每次的散热量应当是一样的。 于是,可在测定结果中消除这项散热量的影响。 设两次测定时的气体质量流量分别为1m和2m,加热器的加热量分别为1Q和2Q,辐射散热量为Q?,则达到稳定状况后可以得到如下的热平衡关系批注微软用户2:这个是实验的基本公式,非常简单,也容易理解7()QQttcmmQQQQwpmwwp?+?=?+=11211111)()QQttcmmQQQQwpmwwp?+?=?+=21222222)(两式相减消去Q?项,得到()(mw)()()122121212121ttmmmQQQQcttpm?+?=k kJJ/k kg g?(11-99) 五、实验内容和要求1.接通电源及测量仪表,选择所需的出口温度计插入混流网的凹槽中。 2.取下流量计上的温度计,开动风机,调节节流阀,使流量保持在额定值附近。 测出流量计出口空气的干球温度0t和和湿球温度wt。 3.将温度计插回流量计,重新调节流量,使它保持在额定值附近,逐渐提高电压,使出口温度计读数升高到预计温度。 (可根据下式预先估计所需电功率12tP?=,式中P为电功率(W),4.待出口温度稳定后(出口温度在10分钟之内无变化或有微小起伏即可视为稳定),读出下列数据a a)10升气体通过流量计所需时间(s);t?为进出口温差(),为每流过10升空气所需的时间(s)。 b b)比热仪进口温度1t();出口温度2t();c c)大气压力计读数1B(k kP Pa a),流量计中气体表压h?(mmH2O);d d)电热器的功率pQ(W)。 注释电热器功率由瓦特表设定为20W流量计旋转一圈流量为5升,实验中实际测量旋转10圈所用时间5.根据流量计出口空气的干球温度0t和湿球温度wt确定空气的相对湿度?,根据?和干空干球温度从湿空气的焓-湿图(工程热力学附图)中查出含湿量d(gg/k kg g干6.每小时通过实验装置空气流量空气气)。 /36=V(m m33/h h)(11-1100)式中将各量代入式(2-18)并统一单位可以得出干空气质量流量的计算式每10升空气流过所需时间,s;()()()(15.273287/3681.91000101+?+?=thBymwg k kgg/h h(11-1111)7.水蒸气的流量将各量代入式(2-16)并统一单位可以得出水蒸气质量流量的计算式()(15.)()2735.461/3681.9100001+?+=thBymww k kgg/h h(11-1122)批注微软用户3:这个是考虑剔除诸多干扰因素影响(如空气中水蒸气的影响、辐射散热量的影响)后的比热计算公式,其中的Q1,Q2,(t2-t1)可从实验仪器中直接读出。 实验中测量的流量应该是体积流量V,还需换算才可得到m,而水蒸气换热量Qw 1、Qw2,还要通过公式(1-7)进行进一步换算。 而水蒸气流量mw 1、mw1也需要通过公式(1-17)进行换算,详见后面的内容批注微软用户4:推推测测gggp VmRT=;wwgp VmRT=()1gwpyp=?,wwpy p=;/ (622)w ydd=+;()110009.81pBh=+?8 六、注意事项 1、切勿在无气流通过的情况下使电热器投入工作,以免引起局部过热而损坏比热仪主体。 2、输入电热器的电压不得超过220V,气流出口最高温度不得超过300。 3、加热和冷却要缓慢进行,防止温度计和比热仪主体因温度骤升和骤降而破裂。 4、停止实验时,应先切断电热器。 让风机继续运行十五分钟左右(温度较低时可适当缩短)。 七、思考题 1、怎样判断气体的流动已经稳定了? 2、停止实验后,为什么还要让风机运行一段时间? 3、如果不考虑水蒸气的影响,将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4、如果要测量不同加热温度的平均比热容,如何设计实验? 5、怎样减少测量误差?公公式式汇汇总总核核心心公公式式()(m)?()()()(m)()()21121212121212211221wtpm twwggQQQQQQQQcmmmttmtt?=?+?k kJJ/k kgg?(11-99)其其中中Q1,Q2,(t2-t1)可从实验仪器中直接读出。 t()(gg airRT(.1)dttmQtww+=210003111.0833=()()2122120001556.0833.1ttttmw?+?k kJJ/s s(11-77))()(1_0110009.8136/287273.15gwyp VyBhmt?+?=k kgg/h h(11-1111)()()()1_010009.8136/461.5273.15g vaporyBhypVmRTt+?=+kkgg/h h(11-1122)gwmmm=+;/36=V(m m33/h h)110009.81pBh=+?(PPa a)/ (622)w ydd=+最终,通过测量?10升气体通过流量计所需时间(s);?进口温度1t();出口温度2t();?大气压力计读数1B(k kPPaa),流量计中气体表压h?(mmH2O);?电热器的功率pQ(W);?空气的干球温度0t、湿球温度wt?从湿空气的焓-湿图中查出含湿量d并将以上测量参数带入前面的公式,即可求出传说中的21tpm tc!感触理论上推导固然不易,但要实现准确、可信的实际测量更是艰难!批注微软用户5:这这部部分分是我的纯理论推导,大家仅作参考,以实验老师的教导为准。 9实验二二氧化碳综合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CO2临界状态的观测方法,增加对临界状态概念的感性认识。 (2)加深对课堂所讲的工质的热力状态、凝结、汽化、饱和状态等基本概念的理解。 (3)学会活塞式压力计、恒温器等部分热工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4)加深对实际气体tvp?属性的理解,增加实际气体热物性研究方面的感性认识; (5)掌握CO2的tvp?关系的测定方法并学会运用实验来测定实际气体状态变化规律的方法和技巧; 二、实验类型综合性实验 三、实验仪器1.实验所用设备及仪表有实验台本体及其防护罩,恒温器,压力台等三大部分组成。 如图2-1所示。 2.压缩室本体如图2-2所示.图2-1CO2实验台系统图1-实验台本体;2-活塞式压力计;3-恒温器批注微软用户6:这个实验相对简单,公式也不复杂,而且实验过程能观察到一些奇特的现象,但涉及高压过程,一定要注意安全!10图2-2实验台本体示意图1-高压容器;2-玻璃杯;3-压力油;4-水银;5-密封填料;6-填料压盖7-恒温水套;8-承压玻璃管;9-二氧化碳空间;10-温度计 四、实验原理 (1)当简单可压缩热力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状态参数压力p、温度t和比体积v之间存在一定的函数关系,有0),(=tvpF(2-1)或者),(vpft=(2-2)当温度维持不变时,测定与不同压力所对应的比体积数值,从而可获得等温线的数据。 111873年范德瓦尔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作了相应修正,提出下列实际气体状态方程aP+)(2RTbvv=?)(2-3)或者=pbvTR?-2va(2-4)式中,a与b是各种气体所特有的,数值为正的常数,称为范德瓦尔常数。 范德瓦尔方程是比体积v的三次方程,在上一个压力相对应只有一个v值,即只有一个实根,在临界温度以下与一个压力值对应的有vp?图上以一簇等温线表示,在临界温度以三个值,在这三个实根中,最小值是饱和液体比体积,最大值是饱和蒸汽的比体积,中间值没有物理意义。 得到三个相等实根的等温线上的点为临界点,方程可得临界温度等温线拐点,满足下述条件(vp?)T=0和(2.2vp?)T=0(2-5)本实验根据范德瓦尔方程,采用等温的方法来测定二氧化碳tvp?关系。 (2)实验中由压力台送来的压力油进入高压容器和玻璃杯的上部,迫使水银进入预先装vp?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出实际气体二氧化碳的了二氧化碳气体的承压玻璃管。 二氧化碳气体被压缩,其压力和容积通过压力台上的活塞螺杆的进、退来调节,温度由恒温器供给的水套里的水温来调节。 (3)实验工质二氧化碳的压力由装在压力台上的压力表读出。 温度由插在恒温水套中的温度计读出。 比体积通过CO2的高度来用间接方法度量。 (4)维持温度不变,测定比体积与压力的对应数值,就可得到等温线的数据。 在不同温度下对二氧化碳气体进行压缩,将此过程画在pv图上,可得到的二氧化碳pvT关系曲线。 当温度低于临界温度tc时,该二氧化碳实际气体的等温线有气液相变的直线段。 随着温度的升高,相变过程的直线段逐渐缩短。 当温度增加到临界温度时,饱和液体和饱和气体之间的界限已完全消失,呈现出模糊状态,称为临界状态。 二氧化碳的临界压力pcr为7.38MPa,临界温度tcr为31.1。 在pv图上,临界温度等温线在临界点上既是驻点,又是拐点。 临界温度以上的等温线也具有拐点,直到48.1才成为均匀的曲线。 (5)利用质面比常数k值间接测量二氧化碳的比体积由于充进承压玻璃管内二氧化碳的质量不便测量,而玻璃管内径或截面积(A)又不易测准,因而实验中是采用间接的方法来确定二氧化碳的比体积,认为二氧化碳的比体积与其高度是一种线性关系,具体如下方法已知二氧化碳液体在20,100at时的比体积00117.0)100,20(=atCvo m3/kg(2-6)如前操作实地测出本实验台二氧化碳液体在20,100at的二氧化碳液柱高度h?*(注意玻璃水套上刻度的标记方法)由式(2-6)可知00117.0)100,20(=?=?mAhatCvo m3/kg(2-7)则Am=*0.00117h?=kkg/m3(2-8)12那么在任意压力、温度下的二氧化碳的比体积为v=hmA?=hk?m3/kg(2-9)式中h?=0hh?;h任意压力、温度下的水银柱高度;0h承压玻璃管内径顶端刻度。 五、实验内容和要求1测定低于临界温度1)使用恒温器调定注释恒温器标定块上沿所读取的温度数值为设定温度。 2)压力记录从4.5MPa开始,当玻璃管内水银升起来后,应足够缓慢地转动活塞螺杆,以保证定温条件,否则来不及平衡,读数不准。 20=t时的等温线20并要保持恒温。 (t=20,观察液化与气化现象)t3)按照适当的压力间隔取h值直至压力=p10MPa。 4)注意加压后二氧化碳的变化,特别是注意饱和压力和饱和温度的对应关系,液化与汽化等现象,要将测得的实验数据与观察到的现象一并填入表2.1。 5)测定25=t,27=t时,其饱和压力和饱和温度的对应关系。 2测定临界等温线与临界参数,观察临界现象(t=31.1,观察临界独特现象)测出临界等温线,并在该曲线的拐点处找出临界压力c p与临界温度cv,并将数据填入表2.1。 1)临界乳光现象将水温加热到临界温度(31.1)并保持温度不变,摇进压力台上的活塞螺杆使压力升至7.8MPa附近,然后摇退活塞螺杆(注意勿使实验本体晃动)降压,在此瞬间玻璃管内将出现园锥状的乳白色的闪光现象,这就是临界乳光现象。 这是由于二氧化碳分子受重力场作用沿高度分布不均和光的散射所造成的,可以反复几次,来观察这一现象。 2)整体相变现象由于在临界点时,气化潜热等于零,饱和气相线和饱和液相线合于一点,所以这时气液的相互转化不是像临界温度以下时那样逐渐积累,需要一定的时间,表现为一个渐变的过程,而这时当压力稍有变化时,气、液是以突变的形式互相转化的。 3)汽、液两相模糊不清的现象处于临界点的二氧化碳具有共同的参数(tvp,),因而仅凭参数是不能区分此时二氧化碳是气体还是液体,如果说它是气体,那么这个气体是接近了液态的气体,如果说它是液体,那么这个液体是接近了气态的液体。 下面就用实验来验证这个结论。 因为这时是处于临界温度下,如果按等温线过程进行来使二氧化碳压缩或膨胀,那么管内是什么也看不到的。 现在批注微软用户7:这个地方h是高度差,用来表征体积的,不要与焓值混淆!批注微软用户8:总体来看这个实验就是做三个温度下的p-v(p-h)关系,同时观察相关现象。 比较简单且有趣。 13我们按绝热过程来进行。 首先在压力等于7.8MPa附近,突然降压,二氧化碳状态点由等温线沿绝热线降到液态区,管内二氧化碳出现了明显的液面,这就说明,如果这时管内二氧化碳是气体的话,那么这种气体离液区很接近可以说是接近了液态的气体;当我们在膨胀之后,突然压缩二氧化碳时,这个液面又立即消失了,这就告诉我们,此时的二氧化碳液体离气区也是非常近的,可以说是接近了气态的液体。 既然此时的二氧化碳既接近气态又接近液态,所以,只能处于临界点附近。 可以说,临界状态究竟如何,是饱和汽、液分不清。 这就是临界点附近饱和汽液模糊不清的现象。 3测定高于临界温度50=t时的等温线,并将数据填入表2.1中。 (t=50,测等温线)表2.1二氧化碳等温实验原始记录20=t1.31=t50=tp(MPa)h?khv?=现象p(MPa)h?khv?=现象p(MPa)h?khv?=现象做出各条等温线所需时间分钟分钟分钟表2.2临界比体积cv(m3/kg)标准值实验值cPRTv=0.00216 (4)绘制等温线与比较a)按表2.1的数据仿照图2-3再绘出三条等温线。 b)将实验测得的等温线与图2-3所示的标准等温线比较,并分析其中的差异及原因。 c)将实验测得的饱和温度与饱和压力的对应值与图2-4绘出的曲线相比较。 d)将实验测得的临界比体积与理论计算值一并填入表2.2,并分析其中差异及原因。 14图2-3标准曲线图2-4CO2饱和温度与饱和压力 六、注意事项 (1)做各条等温线时,实验温度不要超过50,实验压力不要超过8MPa。 一般压力间隔可取0.20.5MPa,但是在接近饱和状态与临界状态时,压力间隔应取0.05MPa。 (2)恒温水流量应足够大,使水套进、出口的水温尽可能接近相同。 (3)实验中读取h时,水银柱液面高度的读取要注意,应使视线与水银柱半圆形液面的中间一齐。 (4)不要在气体被压缩情况下打开油杯阀门,致使二氧化碳突然膨胀而逸出玻璃管,水银则被冲出玻璃杯。 如要卸压,应慢慢退出活塞杆使压力逐渐下降,执行升压过程的逆程序。 (5)为达到二氧化碳的定温压缩和定温膨胀,除保持流过恒温水套的水温恒定外,还要求压缩和膨胀过程进行得足够缓慢,以免玻璃管内二氧化碳温度偏离管外恒温水套的水温。 (6)如果玻璃管外壁或水套内壁附着小气泡,妨碍观测,可通过放充水套中的水,将气泡冲掉。 操作和观测时要格外小心,不要碰到实验台本体,以免损坏承压玻璃管及恒温水套。 七、思考题1实验中为什么要保持加压(或降压)过程缓慢进行?2实验中是如何间接测量CO2的比体积的?15实验三空气在喷管内流动性能测定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巩固和验证有关气体在喷管内流动的基本理论,掌握气流在喷管中流速、流量、压力的变化规律,加深临界状态参数、背压、出口压力等基本概念的理解。 (2)测定不同工况(b pcrp,crbpp=,crbpp)至一定值(见真空表的读数),并记下该数值。 (2)转动手轮使测压探针由入口向出口方向移动,每移动一定的距离(一般为5mm)便停顿一下,记下该测点的坐标位置及相应的压力值,一直测至喷管出口之外,于是便得到一条在这一背压下的喷管的压力分布曲线。 pqfp=4测量喷管流量变化情况1()bm (1)转动手轮使测压探针引压孔移至喷管的出口截面之外,打开罐后调节阀,关闭罐前调节阀,而后启动真空泵。 注释如果从实验3连续做到实验4只需将探针移出喷管的出口截面外。 (2)用罐前调节阀改变背压值,使背压值每变化0.01MPa便停顿一下,同时将背压值和U型管压差计的差值记录下来,以便代入流量公式进行计算。 当背压为某一值时U型管压差计的的液柱便不再变化(即流量已达到最大值)此后尽管不断地降低背压,但是U型管压差计的的液柱高度仍保持不变,这时再测23个值即可,到此为止,流量测量完成。 注释两个真空表的最大量程都是0.1MPa,真空表读数越大表示绝对压力越小。 5开罐前调节阀,关闭罐后调节阀,让真空罐充气;3分钟后关闭真空泵,立即打开罐后调节阀,让真空泵充气(防止回油);1分钟后关闭罐前调节阀和罐后调节阀。 6关闭冷却水阀门;关闭电源。 7实验数据记录1)喷管尺寸见图纸,图3-5。 19(a)渐缩喷管结构图(b)渐缩渐扩喷管结构图图3-5喷管尺寸2)喷管入口温度1t,入口压力1p。 入口温度1t为室温at。 由于在进气管中装有测流量孔板,气流流过孔板将有压力损失。 1p将略低于大气压力a p,流量越大,低得越多。 根据经验公式和实测,可由下式确定入口压力1p10.97appp=?(3-2)式中p孔板流量计U型管压差,若U型管压差计读数为h mmH2O柱高,大气压力计读数为a pmbar则1p=a p-0.970.0981h?mbar1p=a p-0.095h?mbar(3-3)注释大气压力pa为0.101325MPa,喷管入口压力p1统一为0.1MPa,此时计算可得孔板流量计U型管压差为h=139.5mmH2O3)孔板流量计计算公式41.37310mqh?=?kg/s(3-4)式中流量膨胀系数,411.37310=?ahp?;气态修正系数,0.0538273.15aapt=+;20几何修正系数,(标定值)按1.0计算;h?U型管压差计读数(mmH2O)a p大气压力计读数,单位Pa;at室温,注释1mbar=100Pa,1MPa=104mbar;1MPa=103kPa4)喷管的一个重要特征参数临界压力crp=0.5281p在真空表上的读数crp(真空度)=a p-crp=a p-0.528(a p-0.095h),mbar crp(真空度)=0.472a p+0.05h,mbar式中a p大气压力计读数,mbarhU型管压差计读数,mmH2O注释喷管入口压力约为0.1MPa,计算可得crp(真空度)=0.047MPa4)喷管流量mq的理论计算值:在稳定流动中,任何截面上的质量均相等,流量大小可由下式确定2112221112?()()1mpppqAvpp+?=?(3-6)式中绝热指数;2A出口截面积,m2;21,vv分别表示进、出口截面气体的比体积,m3/kg;21,pp分别表示进、出口截面上气体的压力,Pa。 当出口截面压力等于临界压力crp,即2p=crp=112()1p?+=0.5281p则2?11,max212+2()11mmpqqAv=+对于空气,代入1.4=,gR=287.1J/kg?。 1,maxminmin11110.6850.040mmpqqAApvT=(3-7)215)临界压力的理论计算值crp=0.5281p=0.528(a p-0.095h)=0.528a p-0.05h mbar(3-8)8实验数据记录表渐缩喷管表3.1位移压力比数据表格(10.1pMPa=) (1)背压低于临界压力工况pV=0.06MPa pb=p1-pV=MPa x(mm)0510pV(MPa)px=p1-pV(MPa)px/p11520253035 (2)背压等于临界压力工况pV=0.047MPa pb=p1-pV=MPa x(mm)0510pV(MPa)1520253035px=p1-pV(MPa)px/p1 (3)背压高于临界压力工况pV=0.03MPa pb=p1-pV=MPa x(mm)0510pV(MPa)px=p1-pV(MPa)px/p11520253035表3.2流量压力比数据表格(10.1pMPa=)pV(MPa)pb=p1-pV(MPa)pb/p1h?(mm)m(10-3kg/s)注释背压(真空表)可取0. 01、0. 02、0. 03、0. 04、0. 048、0. 06、0. 07、0.08MPa缩放喷管表3.3位移压力比数据表格(10.1pMPa=) (1)工况一pV=0.08MPa pb=p1-pV=MPa x(mm)05pV(MPa)px=p1-pV(MPa)px/p1101520253035批注微软用户10:注意,这个地方是真空表,因此真空表读数越高代表背压越低,反之亦然,例如此处实际背压约为p=pb-pv=0.1-0.06=0.03MPa22 (2)工况二pV=0.047MPa pb=p1-pV=MPa x(mm)05pV(MPa)px=p1-pV(MPa)px/p1101520253035 (3)工况三pV=0.03MPa pb=p1-pV=MPa x(mm)05pV(MPa)101520253035px=p1-pV(MPa)px/p1表3.4流量压力比数据表格(10.1pMPa=)pV(MPa)pb=p1-pV(MPa)pb/p1h?(mm)m(10-3kg/s)注释背压(真空表)可取0.01MPa、0. 02、0. 03、0. 04、0. 048、0. 06、0. 07、0.08MPa 六、注意事项 (1)启动真空泵前,对真空泵传动系统,油路,水路进行检查,检查无误后,打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