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现代汉语语法一、词性现代汉语的词可以分为12类:实词六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虚词六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等六类。()名词: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实词。例如:1、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可分指人和指物、指时间、指处所(地点)等四类。如:指人的:鲁迅、农民、工人、作家、老师、学生、李白、白居易。指物的:日、风、山、马、稻子、飞机、原子、计算机、车辆、纸张、道德、法律、文化。表时间的:春天、明年、早晨、星期天、现在、刚才、去年。表处所(地点)的:云南、上海、马来西亚、北京、凯旋门、大庆、亚洲。2、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3、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分两种:第一:单纯的:上、下、前、后、左、右、中、东、南、西、北、内、外。第二:合成的:以上、以前、以东、上边、上面、东边、西边、后边、南面、里头、外头、中间。(二)动词: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等的词。例如:1、表示一般动作行为:来、去、说、走、跑、学习、起飞、审查、认识、坐、听、看、批评、宣传、保卫、学习、研究、进行、开始、停止、禁止。2、表示存在变化消失(存现动词):存在、在、有、等于、发生、演变、发展、生长、死亡、消灭3、表示心理活动:爱、恨、怕、想、想念、打算、喜欢、希望、害怕、担心、讨厌、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4、表示判断(判断动词):是、有5、表示可能意愿必要(助动词、能愿动词):能、能够、会、可以、愿、愿意、肯、敢、要、应、应当、应该、配、值得、得(dei)、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6、表示趋向(趋向动词):上、下、进、出、回、开、过、起、来、去、进来、进去、出来、出去、回来、回去、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开来、开去、起、起来,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动词的语法特点:1、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动作短暂”或“尝试”的意思,是时态的表示法。单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AA 如:看看看 想想想 试试试 讲讲讲双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ABAB 如:学习学习学习 批评批评批评讨论讨论讨论 休息休息休息2、动词比较复杂,有的需要加以说明。1、动词“是”:第一:“是”用在名词前边是动词,这种“是”常常表示主语“等于什么”或“属于什么”。例如“鲁迅就是周树人”、“牛是反刍动物”、“他是个开车的”、“是他救了我”;此外,“这一年,人家都是丰年,我是歉年,收完秋就没吃的了”等里面的“是”仍是动词,作谓语。第二:“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肯定,含有“的确”、“实在”的意思,可以看作语气副词,作状语,例如“我是懂了”、“他是勇敢”、“这样做是好”。2、动词“有”:“有”只当动词用,不能当副词用。例如:请问,这里有卖钢笔吗?(错) 请问,这里有钢笔卖吗?(对)李光有在吗?(错) 李光在吗?李光在不在?(对)李老师有教过你吗?(错) 李老师教过你吗?李老师曾经教过你吗?(对)有受伤吗?(错) 受伤没有?(对)3、助动词:助动词是指动词中能放在“不X不”(不敢不)格式里的词。助动词可以作谓语,如“这样做可以不可以”、“完全可以”。但它们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作状语,表示动作者的主观意愿和表示可能性、必要性等。例如“我们一定要坚持原则”、“春天到了,天气应该暖和了”。4、趋向动词:趋向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如“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来”。还经常用在别的动词或形容词后边表示趋向。作趋向补语,如“拿一本书”、“拿一本书”、“拿一本书”。(三)形容词:形容词是表示人和事物的形状、性质、颜色或表示动作、行为的性质状态的词。例:1、表性质的:好、坏、伟大、勇敢、优秀、聪明、老实、鲁莽、大方、软、硬、苦、甜、冷、热、坚固、平常。2、表形状的:长、短、大、小、粗、细、平坦、整齐、笔直、血淋淋、骨碌碌。3、表状态的:快、慢、生动、熟练、轻松、清楚、马虎、干脆。4、表数量的:许多、好些、全部、全、整、多、少。5、表颜色的:黑、白、黄、红、苍白、绿油油、红彤彤、碧绿、黑不溜秋等等形容词的语法特点:1、大部分形容词能同程度副词组合。例如“很勇敢”、“非常整齐”、“太死板”、“最清楚”等。有一部分形容词本身带有某些程度的意义,不能再同程度副词组合,不能在其词前面加“很”:例如“雪白”、“血红”。还有加重叠词尾的形容词“黑乎乎、黑压压、黑洞洞,黑油油”以及其他形式“黑咕隆冬、黑不溜秋”也是如此。2、一部分形容词可以重叠。例如单音节:AA式 如: 高高高(的) 大大大(的) 红红红(的) 慢慢慢(的)双音节:AABB式 如:老实老老实实 整齐整整齐齐 清楚清清楚楚 大方大大方方或A里AB式 如:马虎马里马虎 胡涂胡里胡涂 慌张慌里慌张 小气小里小气重叠后一般表示程度加深。用在名词前表示程度适中,兼带有爱称的感情色彩。如“高高的个子”、“红红儿的脸”。3、形容词不能带宾语。“端正、纯洁、坚定、健全、壮大、活跃、严格、丰富”等是形容词又是动词,“端正态度”是使态度端正的意思,“丰富文娱生活”是使文娱生活丰富的意思。这里的“端正、丰富”是动词。“直着身子”、“红着”、“花了眼”中的“直”、“红”、“花”表示事物存在某种状态,也应看作动词。(四)数词:数词是表示事物的数目和次序的词。如:半、一、二、十、百、千、万、亿、零。1、表示数目多少的叫“基数词”: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零。2、表示次序先后的叫“序数词”:第一、第二、第三”等等。3、分数:分数常用固定词组表示。格式是“几分之几”。如“十分之一、百分之二十”等。4、倍数:倍数是由数词加量词“倍”构成。如“一倍、十倍、百倍”等。5、概数:概数的表示法有两种:、两个相邻的数词连用。连用的一般为系数词,通常数目小的在前,数目大的在后。“两、三”连用时有两种方式,“两三”或“三两”,但后者一般只限于“三两天”。“九”和“十”不能连用表示概数。不连续的系数词也可以连用,表示概数的有“三五”。、数词后加上表示概数的词语。主要有“来、多、把、左右、前后、上下”等。“来、把、成、上”比“左右、上下、以上、以下、近、约”更口语化。(五)量词:通常用来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叫做量词。量词分为物量词和动量词两类。物量词表示人和事物的计算单位,如一个人中的个。动量词表示动作次数和发生的时间总量,如看三次中的次、看三天中的天。(六)代词是指具有代替或指示人、事物作用的词。 1、人称代词:你 我 他 它 咱们 大家 自己 2、指示代词:这 那 这儿 那边 各 每3、疑问代词:谁 什么 哪 怎么 哪里 几4、物主代词:我(我们)的、他(她)的、你的、它的二、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等六类(七)副词:副词是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1、表程度的:很、最、极、挺、顶、非常、十分、极其、格外、分外、更、更加、越、越来越、越发、有点儿、稍、稍微、略微、差不多、几乎、过于。2、表范围的:都、总、共、总共、统统、只、仅仅、单、光、一齐、一概、一律。3、表时间频率的:已、已经、曾、曾经、刚、才、刚刚、正、正在、将、将要、就要、马上、立刻、顿时、终于、常、常常、时常、时时、往往、渐渐、一直、一向、向来、从来、总是、始终,永、永远、赶紧。4、表肯定否定的:必、必须、必定、必然、当然、准、的确、不、没有、没、未、别、莫、勿、未必、不必、何必、不便、不用(甭)、不妨。5、表语气的:难道、岂、究竟、到底、偏偏、索性、简直、是、是否、可、也许、难怪、大约、幸而、幸亏、反倒、反正、果然、居然、何尝、其实、明明、恰恰、未免、只好。副词语法特点:1、1、副词通常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做状语,如很、颇、极、十分、就、都、马上、立 刻、曾经、居然、重新、不断等。又如就来、马上走、十分好、重新开始; 2、副词只有很极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做补语,如高兴得很、喜欢极了。又如:这办法好得。这办法好了。2、有一部分副词能起关联作用。(1)单用的:说了又说 吃得下就吃 说清楚再走 下大雨也去(2)前后配合用的:又又 越越 也也 不不 既又 非不(3)和连词配合用的:不但还 只有才 既然就 虽然却 如果就 不论都 即使也 除非才3、“没有”(没)在动词、形容词前是副词,否定行为的发生;在名词前是动词,否定事物的存在或否定对事物的领有。例如:没有见过这么好的学生。(副);你没有诗经吗?(动)。“没有”和“没”是有区别的:“没”不能用在句末,也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没有”就可以。如不能说“他来了没?”“没。”只能说“他来了没有?”“没有。”4、有少数形容词和某些副词,都经常作状语,要细心分辨。例如:雨后青山格外秀丽。这件衣服特别好看。你不能持一概否定的态度。大家一致同意大会的决定。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词的组合来分辨它们的词性。例如:我们可以说“任务特别”,也可以说“(特别)任务”,但“格外”没有这种用法。可见“特别”是形容词,“格外”是副词。又如:可以说“意见一致”,也可以说“(一致)意见”,“一概”没有这种用法。能作谓语、定语、状语,而意义不变的是形容词,不能作谓语、定语的是副词。5.“白、怪、老、净”等,同名词组合时是形容词,同动词、形容词组合时是副词。因在两个位置上意义是不同的。分别比较下边两组词:白布白跑一趟;老朋友 老说不完;怪事 怪好看; 净水 身上净是泥。(八)介词:介词是用在词或词组前面,一起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等的虚词。介词总是同其他的词组合在一起,构成介词短语,做定语、状语和补语。例如:1、表时间:从、自从、打、到、在、当、当着、于、趁、乘、随着、赶、临2、表处所、方向的:从、自、打、往、朝、向、到、在、于、由、沿着、顺着3、表方式、方法的:按、按照、本着、经过、经、通过、根据、据、以、将、 就、凭、用、靠、拿4、表原因、目的的:因、由于、为、为了、为着5、表对象、关联的:对、对于、关于、替、同、与、跟、和、给、叫、让、被、将、 管、论、顺、连6、表比较的:比、和、同、与、跟7、表排除的:除了、除非介词语法特点:介词总是同其他的词组合在一起,构成介词短语,做定语、状语和补语。如把、从、向、朝、为、为了、往、于、比、被、在、对、以、通过、随着、作为。1.介词结构都可以作状语,少数还可以作补语。例如:在阅览室看书(表处所) 从早上作(表时间) 沿着河边前进(表方向)对学生负责(表对象) 连根拔起来(表对象)比过去更好(表比较)有的可以作定语,但要加“的”。例如:他作了一个(关于诗人杜甫)的学术报告。 他(对这个问题)的分析是正确的。2.介词大部分是由动词虚化来的,有的介词跟动词的界线是清楚的,如“从、被、对于、关于”等。有的词在这个场合是介词,在另一场合是动词,如“在、比、给”等。例如:他把书放在桌上。(介词) 他在家里。 (动词)许多同学都比我学习好。(介词)我们要比干劲,比速度,比质量。(动词) 他给我买了一本书(介词)他给了我一本书。(动词)它们的区别:介词不能单独作谓语,也不能用肯定否定并列方式提问,动词可以。介词后边不可以带时态助词“了、着、过”(“为了”、“为着”、“当着”中的“了、着”不表时态),不能重叠;动词一般可以。它们的意义也不同,如例中的“在”表示“放”的处所;例中的“在”是“属于”或“存在于”的意思。能作介词用又能作动词用的还有“由、让、朝、往、用、拿、经过、通过”等词。(九)连词:连词是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虚词。例如“和、跟、同、与、而、而且、及、以及、不但、不仅、或、或者、虽然、但是、然而、如果、即使、那么、因为、所以、因此”等。连词语法特点:连词可以连接词、短语、句子乃至段落。如和、及、或者、或、又、既。关联词语可以看成是连词,如因为所以、不但而且、虽然但是。另外注意:“和、跟、同、与”四个词都有连词和介词两种用法。例如:我和他都去过。(连词)我曾经(和他)去过。(介词)(和他去北京)的人都回来了。(介词)上述三例中的“和”都可以用“跟、同、与”替换。用作介词时,口语常用“跟”,书面语倾向于用“同”。用作连词时,一般用“和”,“与”带有书面语色彩。 连词“和”与介词“和”的不同,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连词“和”前后的词语是并列关系,两者共作一个成分,可以互相调换位置而句子的基本意思不变;介词“和”前后的词语不是并列关系,不能互换位置。第二,介词“和”前面可以出现状语,连词“和”不能。第三,介词“和”有时可以出现在一个句号或一个成分的前头,连词“和”不能,如例。 “和”等用作连词和介词,在有的句子里会有歧义,如“我和地谈话”就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他”可能谈话,也可能不吭声。为了准确地表达思想,在书面语中一般把“和”用作连词,把“同”用作介词。例如:不多时,许大嫂快手快脚的收拾了碗筷,拈了几块烧饼带给阿细和阿娇,便同秀英、凤容一道离了家,走回小艇去了。(十)助词:助词是表示附加关系或时态等语法意义或语气的虚词。常见的有下面这些:1、结构助词:的(底)、地、得、所2、时态助词(动态助词):着、了、过、来着,3、比况助词:似的4、语气助词:的、了、吧、呢、着呢、嘛、呗、罢了(而已)、也好、也罢、啦,嘞、喽(陈述语气);吗(么)、吧、呢、啊(疑问语气);吧、呢、了、啊(呀、哇、哪)(祈使语气);啊(呀、哇、哪)(感叹语气)。(十一)拟声词:拟声词是用来摹拟事物发出的声音的词,又叫象声词。1、 作独立语:(1)砰,砰,我正在擦枪的时候,响起了敲门声。(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下册379) (2)呼呼狂风夹着沙石扑来了。 (3)有时抬起头,“噗”吐一个烟圈儿。那神态仿佛告诉别人:“嘿,等吧,等到晌午吧!我才。(4)叭!叭!两声清脆得近乎尖厉的枪响,压倒风啸海吼。(1992.1人民文学.故乡.恋曲) 2、相当于副词,修饰动词,作状语:单音节重叠音缀的:哗啦啦、扑楞楞、淅沥沥、仆剌剌(1)她是这么小巧的一个女娃娃,蹬手蹬脚地哇啊哇啊哭起来。(池莉太阳出世) (2)汪所长很高兴。捧着茶咕噜咕噜喝了一气,抹着嘴,就谈之。(池莉小说集太阳出世) 3、相当于形容词,修饰名词,作定语:(1)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高尔基海燕) (2)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朱自清绿)4、相当于形容词,描写、陈述名词或代词,作谓语(1)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北朝民歌木兰诗) (2)这辆车笨拙得像头老牛,老远就开始哼哼叽叽。(池莉太阳出世) 5、相当于名词,接受陈述、描写,作主语(1)丁丁冬冬是你欢愉的歌吗?(姚雪雪1989.12诗刊梅雨季 6、相当于动词,支配名词或代词,作谓语(1)她把老人送出了大门,瑟瑟缩缩在门洞里。(池莉太阳出世) (2)伤员有时哼哼两声。(孙犁白洋淀纪事) 7、相当于名词,接受动词支配,作宾语(1)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街上非常寂静,只有铜铁铺里发出使人焦躁的一些单调的丁丁当当。(老舍骆驼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8、相当于形容词或副词,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作补语(1)村长散披着黑羊皮,也是跑得呼哧呼哧。(池莉太阳出世) (十二)叹词:叹词是表示强烈感情或呼唤、应答的词。如“哈哈、唉呀、啊、哼、呸、哎哟、咳、哦、喂、嗯”等。哈哈!我猜着了。 唉呀!这么大的西瓜! 哦,我想起来了。喂!现在开会了。 嗯!我马上就去。例表喜悦,例表惊讶,例表醒悟,例表呼唤,例表应答。1.叹词的独立性最强,一般不同别的词语发生结构关系,常作独立成分2.叹词“啊”与语气助词“啊”不同。例如:咱们走的不是一条路啊! 啊,今年的庄稼长得真好哇! 语气词“啊”总是附着在句末,念轻声,永不独立,如例。叹词“啊”不念轻声,总是独立在句子结构之外。3.叹词的写法不十分固定,同一声音,往往用不同的汉字表示。例如“,我懂”。就可以用“哦、喔、噢”等表示。又如叹词“啊”,也写作“呵”等。在写作的时候,要尽量采用通行的写法。4.另外,叹词可以作句子成分。如“他哼了一声”(作谓语)。“只听见电话里发出喂、喂的声音”(作定语)。这属活用。二、同义词一、什么叫同义词?词语意义基本相同,在语言中常常可以换用的词语叫同义词。二、同义词的细微差别表现: 1 词义方面有细微差别 表现为: (1) 词义范围的大小有差别。例如: 人不管办什么事情,都要严肃认真。(范围最大) 这一历史事件的全部过程已经了解清楚了。(范围较小) 一定要有岗位责任制,出了事故要批评,要追究责任。(范围最小) (2) 词义的轻重有差别。例如: 终于选育出符合要求的新优良品种。(词义较轻) 一百年来,其优秀人物奋斗牺牲,前仆后继是可歌可泣的。(词义较重) 青蛙有一双机能优异的大眼睛。(词义最重) (3) 词义侧重的方面有差别。例如: 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侧重在强壮有力) 一个健壮的少年跳出来迎接客人。(侧重在结实强壮) 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侧重在勇武敏捷) (4) 词义的个体与集体有差别。例如: 一个人,连自己国家的地图都画不清楚,是一种耻辱。(表示个体或普遍概念) 近几年,本市外来人口急遽增加。(表示集合概念) 2 用法方面有各种不同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适用对象不同。例如: 它使革命队伍失掉严密的组织纪律。(多用于组织、纪律) 没有学到外国语法的精密,却摹仿翻译文字造长句子。(多用于机械仪器有结构之物) 他对资本主义社会作了最确切、最缜密和最深刻的研究。(多用于思考研究) (2) 搭配关系不同。例如: 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常与奔波等搭配) 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常与身体等搭配) 它应为广大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常与辛苦功劳等搭配) (3) 词性和句法功能不同。例如: 不懂装懂,弄虚作假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动词,作谓语) 退却,是防御的继续;追击,则是进攻的继续。(用为名词,作宾语) 小船继续向前划去。(用为副词,作状语)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副词,作状语,可重叠使用) 一字排开的帐篷,连续了三里路。(动词,可作谓语、状语) 她做了许多短短的不连续的梦。(作定语,或组成“连续性”) 3 色彩风格方面有不同 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去考虑: (1) 感情色彩不同。例如: 他们都是一些有伟大理想的人。(褒义词) 在当时的物质和技术条件下,竟能完成这样一个巨大的国防工程。(中性词) 一切旧势力,不管它们如何庞大,总是要被消灭的。(多用于贬义) (2) 语体风格不同。例如: 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侧重于口语一般场合) 周总理正亲切地注视着我,目光中充满了关切。(侧重于书面语庄重场合) 天刚刚黎明,他就起身走了。(文学用语) 情报送到了,战斗大概在明天拂晓时进行。(军事用语) 同义词的上述诸方面的差别,经常是同时存在的,我们分开讲只是为了解说时清晰、方便,在实际运用中应全面综合地去辨析。三、反义词反义词:就是两个意思相反的词,包括:绝对反义词和相对反义词。反义词的作用 :1、正反对照,突出矛盾。利用反义词把两件相反的事物放在一起,形成对照,矛盾对立的现象可以表现得更鲜明。 2、正反连用,含义隽永。 3、正反对举,以概其全。有的时候,反义词连用,表示正反对举,含有“举此两端以概其全”的意思,使叙述简练、明确。四、词语的感情色彩词语的感情色彩:是指附加在某些词语上的褒扬、喜爱、肯定、尊敬或者贬斥、厌恶、否定、鄙视等感情。褒义词:带有褒扬、尊敬、喜爱等感情色彩的词语。如“纯洁”、“高尚”、“坚韧”、“刚强”、“淳朴”等。贬义词:带有贬斥、憎恶等感情色彩的词语。如“毒辣”、“折磨”、“愚蠢”等。中性词:汉语中大量的词是不带褒贬的感情色彩的,它们可以用在好的方面,也可以用在不好的方面,这种词称为中性词,如“发动”、“保护”、“结果”、“害怕”等。词语的感情色彩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爱憎感情和褒贬评价。使用词语,特别是使用同义词,不仅要弄清词的意义,对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还要分清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根据表达的需要来选用,这样才能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准确、鲜明地表达出来。 在通常情况下,表示对人或事物的褒扬、喜爱、尊敬等感情,要用褒义词;表示贬斥、憎恶、鄙视等感情,要用贬义词。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为了收到讽刺或幽默的效果,可以采用“说反话”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用褒义词表示的是贬义,用贬义词表示的是褒义。 例如:我们全党全民要把这个雄心壮志牢固地树立起来,扭着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摇。(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 上例的“顽固”本是贬义词,在这里用作褒义,是坚定不移的意思。因此加上引号。五、词义和语境语境对确定词义起着重要作用,语境不同,词义就有所区别。如孔乙己一文中,“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一个“踱”字,活画出“长衫主顾”悠闲自在、洋洋自得的神态;而在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借钱赶考回来,卖鸡换米,“一步一踱”的“踱”字则写出了范进饥饿难耐、步履蹒跚、有气无力的神情。所以,根据特定的语境来推断词义,才能准确理解。 语境义大致有如下三种情况。 一、多义 汉语中的词往往多义。正因为如此,如果离开语境,孤立地看待词语,理解将是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因为词虽然有多个意义,但在具体语境中,由于受到语境的制约,它的意义则是单一而确定的。例如下面加点的词:“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从上面到底部的距离短)“花的颜色就有深有浅。”(颜色淡)“第二遍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对事物反复体会)“像春蚕在咀嚼桑叶。”(用牙齿磨碎食物)“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特指颜色浓重)“我对文学产生了越来越浓的兴趣。”(程度深) 二、特殊含义 词的特殊含义是指词在具体语境中改变了原来的意义,具有了新的临时意义,有些词的感情色彩也发生了变化。只有联系上下文或全文,才能准确理解其含义和色彩。如“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中,“狡猾”的本义是“诡计多端”,是贬义词;根据上下文,这里的“狡猾”显然不是本义,而是表现孩子们“调皮、机灵”的意思,此是贬义褒用。 三、隐含义 隐含义是指词隐藏于字里行间的意义,即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对词的隐含义的理解,我们要结合上下文仔细品味。如“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由上文“我”不愿意宏儿和水生过“辛苦展转”“辛苦麻木”“辛苦恣睢”的生活,希望他们有一种新的生活,可以联想到此处的“路”是指创造新生活。 总之,词义和语境是密不可分的,语境不同,意义就有别,色彩也相异。只有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才能正确理解词义,从而更深刻地领会文章内容。六、修辞手法一、比喻比喻就是平常说的“打比方”,也就是用某种事物或情境来比拟另一种事物或情境。具体形象,鲜明生动。一个恰当的比喻,不但胜过累赘的解说,而且耐人寻求,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比喻有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借喻。 明喻:说甲(被比喻的事物)像乙(比喻的事物)。常用的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语配合。明喻,具有本体、喻体、比喻词。典型形式是:甲像乙一样。例如:生活像一团麻。“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是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紫藤萝瀑布 暗喻:说甲(被比喻的事物)是乙(比喻的事物),常用的词语还有“变成”、“成了”等。典型形式是:甲是乙。例如:作为战斗武器,鲁迅的杂文是匕首,是投枪。(具有本体、喻体,比喻词不出现。) 借喻:直接把甲(比喻的事物)说成乙(比喻的事物),不用比喻词,连本体都不出现。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的垂落,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千万条瀑布。二、比拟 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 :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 拟人。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拟物。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三、排比 1、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2、排比的几种形式: 、成分排比。例如: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四、夸张夸张是为了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某一事物,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例如:燕山雪花大如席。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夸张可分为二类: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药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运用夸张要注意以下3点: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地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五、对偶1、对偶的特点及其作用: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其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2、对偶的几种形式: 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 例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例如: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例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说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对偶。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六、设问设问的特点 “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七、反问无疑问而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答案就在疑问之中,其作用是加强语气。反问句末尾一般用问号,有时也用叹号。反问句也有相应的四个类别。四个类别的反问句虽说都有反问句特有的强调意味,但因其结构的不同,表达作用也有略有差异。1、是非式反问句:是非式反问句是由是非式疑问句演变而来的,其基本结构与是非式疑问句相同。这种反问句的特点是,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本来是肯定的意思却用否定的形式来表达,本来是否定的意思却用肯定的形式来表达,强调意味正是通过这种特殊方式来实现的。这种强调,让人不得不认同说话人给出的答案。反话正说,如: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一夜的工作)“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句子本身是表肯定的,但反问句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即没有看见过这样的总理,而且否定的意思特别强烈,实际为:绝对没有看见过这样的总理。正话反说,如:你不是一直想去伯伯家吗?改天再教小珍吧。(我不能失信)句子本身是表否定的,但反问句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你一直想去伯伯家,这是确定无疑的。2、特指式反问句:特指式反问句是由特指式疑问句演变而来的,其基本结构与特指式疑问句相同。这种反问句除了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而外,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泛化”,将原句中的“特指”变成“泛指”,也就是将句中疑问代词所指的某人、某事物变成任何人、任何事物,排除一切例外。这样,强调的意味更加强烈。如:直到今天,谁读了这个故事不受感动呢?(小珊迪)“谁”在这里指任何人,意思是任何人读了这个故事都会受感动,具有毋庸置疑的意味。武松看了,笑道:“这是店家的诡计,吓唬那些胆小的人到他家里去歇。我怕什么?”(景阳冈)“什么”指任何事物,意思任何东西我都不怕。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蜜蜂)“怎么”在这里指任何方法,意思是蜜蜂根本没有任何办法看到遥远的家。哪有这么大的伞!(白杨)“哪“指任何地方,意思是,任何地方都没有这么大的伞。3、选择式反问句选择式反问句是由选择式疑问句演变而来的,其基本结构与选择式疑问句相同。这种反问句让人对两种情况进行考量、权衡之后,同意说话人的给出的答案。强调的意味正是从这种权衡、考量中体现出来的。这种反问句具有一定的说理性,以复句的形式出现。上车后我站了很久,到一个小站,好容易找到一个座位坐下来,可刚过了一站,有一老爷爷上车了,就站在我旁边。我是继续坐下去,还是站起来让他坐?答案是明确的让座,但是让与不让都有一定道理,如果直截了当地说应该让座,似乎有点不近人情。所以,反问句用“是还是”的形式引人思考权衡,最后自己得出结论只有让座才是正确的选择。4、正反式反问句正反式反问句是由正反式疑问句演变而来的,其基本结构与正反式疑问句相同。这种反问句实际上就是选择式反问句,只是结构上有一些差异,一个是复句,一个单句。这种反问句,说话人虽然希望读者同意他给出的答案,但显得比较委婉,没有咄咄逼人,毫无商量余地的意味。如:临走的时候,罗伯特先生把查理叫到家里,说:“你是不是很喜欢这把刀?现在它是你的了。”(好汉查理)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当然是,你是一定是喜欢这把刀的,但是这样说显得过于武断,而且有损听话者自尊,所以不用是非式反问句,就是为了增强委婉的意味。因为喜欢不喜欢是人们的心理倾向,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心理倾向,不宜把自己的感受强加于人。说话人既希望听者接收他给出的答案,又想表现得客气谦逊,所以用这种句式给人留下一点回旋的余地。选择式和正反式反问句没有与之对应的陈述句,所以,理解时不能像是非式和特指式那样简单地用“肯定变否定”或“否定变肯定”的方法,必须根据上下文仔细体会揣摩,才能把握说话人的真实意思。八、反复反复的定义: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的辞格。 反复分为两种: 1、连续反复: 例:这花儿真美啊,真美啊! 2、间隔反复: 例:花开花落,她长大了,花开花落,她变美了,花开花落,她更成熟了九、借代 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2、借代的种类: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原料代成品。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地名代本体。例如:延安还是西安?要划清这种界限。(十)顶针1、顶针的含义及特点:顶针又名顶真、联珠、蝉联,是修辞手法的一种,即某段文字由若干短句组成,以上句后分句或上句结尾的字词作为下句的前分句或开头的字词,简单说就是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词)与下一句开头的一个字(词)相同,这种修辞方法就叫做顶针。例如:我们要做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一心守道道无穷,穷中有乐万事随缘缘有份,份外无求 橹摇船、船载橹,橹动而船行线穿针、针引线,线缝而线缀2顶针的作用顶针格由于词语间上递下接,首位蝉联,结构严谨,便于揭示事物间严密透彻的本质;便于抒发气势贯通的感情。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酣畅淋漓地突出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有机联系,使说理环环相扣。(十一)反语1、定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鲁迅)2、反语的作用是产生讽刺性,有时比正说更有力量。 运用反语手法,能更好地包含深刻的思想和激昂的感情。反语的用途主要有:直接表达禁止和压制时,以反话表达正面的意思。面对荒谬不硬加驳斥,而是谬上加谬,使其荒唐之处极端放大而达到归谬目的。正面语言难以表述强烈情绪时,以此语表达加强效果。通过颠覆既定习惯,产生幽默。它的主要形式有:反话(正话反说)、反饥(反说正说)、骂话(以写示爱、明褒暗亵)、气话(明褒实贬)、俏皮话(反规则的幽默)等等。(十二)双关1、什么是双关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2、双关的作用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尖锐犀利,给人以深刻印象。3、双关的分类:双关可分为语音双关、语义双关、对象双关。 、语音双关。利用同音或近音的条件而构成的双关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竹枝词(刘禹锡) 分析:“晴”表面上是说晴雨的“晴”,暗中却又是在说情感的“情”,一语相关。 食全食美(广告词) 分析:食与十双关。意思夸奖这个酒家的酒菜齐全,味道美。 咳不容缓(广告词) 分析:咳与刻双关.意思是咳嗽不能迟疑大意,得赶紧用这种药来治. 华语网友情提示:在本站搜索中输入修辞名称,可直接找到相关资料。、语义双关。利用同一词语有几种义项构成的双关。 红楼梦中“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 分析:此句中的“三春”表面指暮春,内含红楼梦一书中元春、迎春、探春三个人物的境遇。 美的,生活可以更美的(广告词) 分析:美的,既指品牌的名称,又可以理解为,这种空调是很美的。第二种理解为“美丽的”四面又明明是寒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风筝(鲁迅) 分析:“寒威”和“冷气”指的是天气,也指保守的社会。 四周黑洞洞的,能不碰壁吗?回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分析:碰壁的本意是撞到墙上了,其实是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意思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太黑暗(与四周黑洞洞的双关,本意指光线不足,漆黑,也指环境黑暗),鲁迅作为反对当局的作家,自然会遭到很多的抵制压迫,理解为碰壁。、对象双关。利用语言环境中不同的对象形成的双关。(十三)对比1、定义: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这种修辞手法叫对比,也叫对照。2、作用:运用对比,能把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3、从构成的方式看,对比有两种情形。反面对比; 反物对比。对比还有反差的意思,使相反或相对事物的特征或本质突现出来,更为鲜明、突出。(十四)回环1、定义: 回环是把前后语句组织成穿梭一样的循环往复或词序回环往复的形式,用以揭示事物或事理间特殊关系的一种修辞方法。例如: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 (鲁迅故乡)2、回环的类别: 词的回环:总理爱人民,人民爱总理。 短语的回环: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句子的回环: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3、回环的作用: 使语句整齐匀称,语意精辟警策,揭示事物的辩证关系。 在视觉和语感上给人以循环往复的美感。(十五)引用1、定义:写文章时,有意引用现成语 (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 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这种修辞法叫引用。 2、作用:引用的作用是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3、分类:根据所引出处是否明示而言,有明引与暗引之别;按照所引文字与原文有无差异来说,有直引与意引之分;凭依所引出处或主旨正确与否立论,有确引与讹引之异。(十六)通感1、定义:通感,就是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使各种审美感官,如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钱钟书先生说过,“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线”。可见,通感广泛的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感受之中,就像你看着满园的春色,会哼起“春之歌”一样。现实生活的文字的印记也不可避免地打下了“通感”的印记。例如,“摇曳的音调”、“表情冷漠”、“一弯寒月”等词语中,视觉、听觉、触觉构成了通感。人们常用“甜美”形容歌声,“甜”本属于味觉印象,“美”属于视觉印象,“歌声”则属于听觉感受。人的五种感官,“通”得最普遍的,是视觉与听觉。运用通感,可突破人的思维定势,深化艺术。通感哲学基础就是自然界普遍相通的原则,客观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感同样也可以用声音和色彩等等手段去表达人类的感情,它成为了写作实践中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2、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其实古诗文中也有,比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还有阿房宫赋中的“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再比如,“你笑得很甜”,这就是通感。“甜”是用来形容味道的,这里却用形容味觉的词来形容视觉,就是通感。3、作用:通感的使用,可以使读者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对审美对象的感悟,克服审美对象知觉感官的局限,从而使文章产生的美感更加丰富和强烈。(十七)呼告1、什么是呼告:呼告就是写文章时,对著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它)说起话来,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呼告。2、呼告的种类:呼告分为呼人和呼物两种形式。、呼人雷锋啊,你虽然生活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但人们从你身上,也从千千万万革命战士的身上,看见了未来的人类,共产主义的人类。夏桀啊!你什么时候才灭亡?希望快一点,我们宁愿跟你一块儿死。各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咨询分析方案
- 夏天看房活动方案策划
- 客户咨询方案汇报
- 咨询互斥方案真题
- 传统行业新营销方案模板
- 蛋白饮料原料安全报告
- 咨询类技术方案
- 咨询俱乐部运营方案
- 电力结算审核咨询方案
- 餐饮机器人营销方案模板
- 盾构施工基本原理及操作常见问题与处理方法
-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超级演说家
- T-CUWA 20059-2022 城镇供水管网模型构建与应用技术规程
- GB/T 32066-2024煤基费托合成液体石蜡
- 雅典帕特农神庙古希腊建筑典范与历史见证
- GA/T 2019-2023公安视频监控视频存储技术要求
- 2024零碳建筑评价标准
- 机械设计基础(第六版)课件
- 口腔癌术后患者的护理查房课件
- 贸易融资典型案例介绍
- 机动车检测站仪器设备日常维护和保养作业指导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