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史概述.doc_第1页
文学批评史概述.doc_第2页
文学批评史概述.doc_第3页
文学批评史概述.doc_第4页
文学批评史概述.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六) 钟嵘诗品 : 诗品对五言诗发展历程及历代代表人物的论述。 在汉魏以来的作家中,钟嵘筛选出三个代表,分别是建安之杰曹植;太康之英陆机;元嘉之雄谢灵运。在这三代主帅中,体现了钟嵘对文质的最高要求。 诗品对五言诗重要诗人风格特色及承传关系的论述。 以曹植为例,评价最高,所谓“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披文质。”在建安文人中,刘桢以风力胜,王粲以辞采胜,未如曹植般达到风力与丹采兼胜。太康文人陆机也因为二者并胜,有大家风范而获好评 诗品概况及其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诗品作者钟嵘。书中评述了自汉魏至齐梁的五言诗人共 122 位,另有无名氏所做的古诗,分为上中下三品,共三卷。正文前有诗品序,提出一些比较原则性的看法,并对当代不良诗风进行了批评。它是现存我国最早的一部诗论专著。 诗品序的主要内容 提出一些比较原则性的看法,并对当代不良诗风进行了批评。 1 、指出诗歌的产生,是由于人们的主观情感受到外界事物的感召和激发。 2 、对诗歌的艺术性问题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要求:( 1 )兴比赋交错运用( 2 )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 3 )推崇自然英旨( 4 )诗应有滋味。味的意思是指诗歌所具有的绵长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3 、还对五言诗的起源与历史发展作了理论上的探索与论述。 钟嵘对宋齐文风的批评。 对齐梁时代风靡一时的声律说,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主张诗歌既然不是为了配乐歌唱,也就不必讲究声律。对当时文坛刻意追求声律的风气来看有积极意义,但是毕竟存在忽视声律在诗歌发展中贡献弊端。 应用:翻译并简评 诗有三义 说和 风力 说。 诗有三义 钟嵘主张将兴、比、赋交错运用使文章的表达既不过于深奥也不过与浅薄,既不 人觉得平白直露。这些意见对于矫正当时文坛的轻靡浮艳文风,是有积极意义的。 风力 说,所谓风力指作品有充沛的感情和充实的内容,并得到鲜明爽朗的表达,语言质朴有力,饱含逻辑力量。讲风力而不废文采,可见钟嵘在力图矫正文风的同时受到时代审美心里的限制和影响。 (七) 颜之推的文学观 颜之推对文章内容形式的论述。 文章当以理致为心肾,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华丽为冠冕 颜氏家 训 文章篇的主要观点。 要求文章经世致用,反对浮华空泛之文。 理解: 颜之推的基本文学主张。 文章与学术不同。文章的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艺术的关系。虽然强调作品的内容,但同时也很重视艺术形式。艺术形式要求平易通达。在创作态度上,颜之推谆谆告诫自己的子孙要严肃认真,谨慎从事。 第四章 刘勰的文心雕龙 (一)文心雕龙概况及刘勰的写作宗旨: 文心雕龙书名的涵义。 古来文章,以雕得成体,岂取邹爽之群言雕龙哉?可知其意思是写作象雕刻一样美丽的文章时所运用的心思。 文心雕龙全书概况及刘勰写作本书的动机。 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成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从明诗至书记文体论二十篇,系统论述了各种文章的性质,历史发展和写作要点,既是文体风格与写作认,也可以看作是简要的分体文学史,下编二十四篇是在广泛研究各种文体作品及大量作家创作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一些基本的文学理论问题。其中自神思至总术十九篇。再加上物色共二十一篇,讨论了有关创作的各方面问题:从创作构思,艺术风格,继承革新,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等重大原则问题到具体的写作方法,时序才略两篇是文学史和作家论,扼要评述了历代文学发展概况和著名作家的特点与风格。知音和程器两篇,则讨论了文学批评方面的重要问题,全书最后一篇序志介绍了作者写作本书的动机宗旨和全书结构。用刘自己在全书序诗志篇中表达来说那就是“救弊”补偏和立身扬名。首先所谓救弊就是要矫正六朝时代江南的文风,其次补偏是补前人文论之偏缺,其三,刘勰是为了立身扬名,通过文的写作使自己立身扬名,通过文的写作能使自己进入仕途,使自己能赢得不朽的名作。 (二)文心雕龙的基本思想: . 刘勰的 原道、征圣、宗经 论。 原道、征圣、宗经 论本是儒家文论的传统观念,刘勰一方面接过这面大旗,另一方面加进了许多附和他当时的时代精神的新内容。他把原本在“道”的“原道、征圣、宗经 论改造成重点在文的新的理论主张。他的“本乎道”重点不是要求文章去阐发儒家的义理,而是要求文章遵循万物自然有文,文需自然流美的法则,他所说的“师乎经”、“体乎经”固然包含以圣人和儒家经典为文章内容规范的意义,但是更主要趋势在文章风格与写法上以圣人和经书为千古文章的祖师和楷模。他要用 原道、征圣、宗经 论去矫正当时浮靡的文风。 原道、征圣、宗经的文学本质论: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原道)道在文心中的两重性,一指道家之道,即自然与自然之道;二是易系辞中的道,即天、天命;所以刘勰的道包括了自然与名教两方面。政化贵文,文辞为功,圣人修身贵文。(征圣)指从圣人作文研习典正、体要、雅丽。 经乃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具典范性。(宗经)易惟谈天,书实记言,诗主言志,礼以立体,春秋辨理,所以五经乃文府源泉。“往者虽旧,余味日新。”“百家腾跃,终入环内。” 原道、征圣、宗经 论阐明了他对文学的起源和作用、文学的地位和价值、文学的思想和艺术标准等一系列文学理论根本问题的看法。这些看法以儒家的经典为指导,常有很大的局限性和保守性。但是他强调文学应有正确、充实的思想内容,有真挚的情感和美好自然的艺术形式,这对矫正当时形式主义倾向,又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应用:翻译简评刘勰对屈原作品的评价。 “离文必先纬军国,负重必先任栋梁”,“傲岸泉石,咀嚼其义”解释“酌奇而不失其真,习元华而不坠其实”这是刘勰在辨骚篇中提出的学习楚辞应遵循的原则,意思是说应参酌楚辞的整体,但不失去它的雅正,玩味它的华彩,但不抛弃它的内容,从这里可以看出刘勰“整正结合与华实并存的精神”这种精神对于文学创作和文学遗产的学习都是非常重要的。 (三)文心雕龙创作论: 情以物迁 说:这是刘勰在物色篇对自然景物与文学关系的论述,它扼要的说明了人们的思想感情随着景物的变化而变化,而文辞又是由于思想感情的激动而产生,这是一个有唯物主义思想的命题。 神与物游 说:这是刘勰神思篇中对作家创造构思时思维活动特点的描述,他指出作家在构思时,主观精神紧密结合物象,与客观外物一起活动,这个说法道出了艺术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反映了南北朝时期,人们对文学创作自身规律认识的深处。 刘勰论创作构思和创作修养。 刘勰神思篇中对作家创造构思时思维活动特点的描述,他指出作家在构思时,主观精神紧密结合物象,与客观外物一起活动,这个说法道出了艺术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反映了南北朝时期,人们对文学创作自身规律认识的深处。 陶钧文思 讲了创作构思的准备和所需要的修养,他要求作者在构思的时候,保持虚静做到心神清澄专一,平时注重积学,酌理,研阅,训致等多方面的修养,这些是相当中肯的。 应用:翻译简评神思篇中对 陶钧文思 的论述。 在酝酿文思的时候,贵在内心的清虚宁静,疏通内脏,清洗精神,积累学问以储珍贵的宝藏,斟酌事理,以丰富自己的才华,深入的探究所经历的事情。来表达对它的观察,顺着自己的思路得出美好的文辞。刘在这里讲了创作构思的准备和所需要的修养,他要求作者在构思的时候,保持虚静做到心神清澄专一,平时注重积学,酌理,研阅,训致等多方面的修养,这些是相当中肯的。 应用:刘勰创作构思论对陆机的继承与发展。 刘勰并非探讨“为文之用心”的第一人。他不过是“本陆机氏说”而步其后尘。但是刘勰的创作构思论比陆机的确实大大前进了一步。这突出表现在刘勰吧陆机对创作该死的直感的神秘化的描述,变成理性化的可操作的方法。许多在陆机那里模糊不清的、不可捉摸的东西,在刘勰的理论中都变得有规律可循、有掌握和驾驭的可能。像“虚静”“积学”“酌理”及“养气”等。都给陆机文思通塞的问题指出了具体解决的途径。但是他没有注意到社会生活这个更为重要的一面是他理论上的缺陷。 (四)文心雕龙风格论: 体性、定势、时序篇的主要观点:体性专论文章风格与作家个性的关系,体指体貌,性指作家的性格,把文章风格概括为“八体”刘勰认为“风格八体”分别为才性、气质、学识、习染所决定。其中才和气是先天的性情,学和习是后天的习染,刘勰一方面承认才和气对风格的影响,所谡“吐纳精华,莫非情性”,另一方面又非常重视后天学习的作用,所谓“八体属迁,功以学成”,他的理论比之曹丕片面强调作品风格仅仅决定于作者的先天之气的观点,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也比曹丕、陆机更深入得多,一般来说,刘对不同的文学风格是持肯定态度的,但在对轻靡二体的说明明显略带有贬意。定势集中讨论了风格与文体的关系,这里的体指文章的体制,势指对风格要求的趋势,是制约风格的一种无形力量,所谓“因情立体,即体成势”是说根据作者的思想感情即内容的需要来确定文章的体制,根据体制的情况和要求形成文章风格。本篇指出不同文体对风格有不同要求。刘在这里认为某一类文体只能有一种标准风格如“赋颂歌诗”只能是清丽,这与曹丕陆机的讲法一样,确乎有嫌机械,但他在文体论部分还是承认同一种文体可以有不同的风格,其分析得细致精详是刘超越前人之处。时序论述了文学发展与时代的关系,指出各个时期文学面貌与时代背景有密切联系,他在这方面总的看法是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文变染乎世情,兴衰系乎时序他认为文学创作随着时代的推移而发展变化,历代文学的风貌和特色,反映时代的状况,这体现了朴素唯物主义精神的论断。 理解:刘勰文学风格论的主要内容。 风骨 的内涵及学术界争论的主要意见 . :刘勰在对文学风格问题作了探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对理想风格的更高的要求,他心目中的理想风格是“藻耀而高翔”的鸣凤之美,而要达到这一境界必须在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基础上具有“风清骨峻”的艺术风格,它既具有风格上的特殊性,又具有普遍性,刘勰认为肯有风骨是思想感情表现鲜明爽朗,语言精要劲健,形成刚健有力的风格。刘勰风骨论有着明显的矫正时弊的意义,但也有着受时代风沿影响的局限。刘勰提出的风骨观念得到后人提倡得以成功。为中国文学批评的光荣传统,刘勰是首倡之功的。 风骨 的内涵及学术界争论的主要意见。 (五)文心雕龙的文学发展观: 识记:刘勰基本的文学发展观。 制约文学发展与文学风格变化的时代社会因素: 1 社会的治乱。 2 学术思想的面貌 3 统治者的提倡。 理解:刘勰对制约文学发展与文学风格变化的时代社会因素的论述。 制约文学发展与文学风格变化的时代社会因素: 1 社会的治乱。 2 学术思想的面貌 3 统治者的提倡。 刘勰论对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刘勰在通变中提出了“通变说”以反对当时的“新变”风气。“通变说”即文学发展中的继承与创新。文学的发展有其顺应形式常往常新的一面,也有贯通古今、恒久不变的因素。不是复古,经典只是尺度。 (六)文心雕龙的文学批评论: 刘勰论产生错误批评的原因。刘勰指出知音难遇的原因,就鉴赏者的主观态度而言有三种即贵古贱今,贵己贱人,信伪迷真。 刘勰论文学批评的正确原则与方法: 1 圆照之象,务先博观。这是刘勰为使人克服偏好,对文学作品进行全面公正的批评而提出的意见,所谓圆照是指与偏好相反,能进行全面合理的批评,要做到圆照必先博观只有阅读考察了大量作品,加以仔细的比较研究,并排除个人好恶,才能做出正确的评价。 2 刘指出要达到圆照进行公正全面的批评,必先对鉴赏的客体有全面的考察了解,还要排除个人好恶,做到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从六个方面对作品进行考察。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这六方面主要从形式和艺术表现着眼,但刘勰并不轻视思想内容,他要求沿波讨源从六观入手,了解文情,然后去探寻文章的思想内容。 翻译简评知音篇之 六观 说。 一观位体:是根据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来安排文章的体式。二观置辞:是安排运用语言的技巧。三观通变:是看作家继承和变化前人遗产方面做得怎么样。四观奇正:是只作家运用或奇或正的手法是否得当。五观事义:即事类,看文章引用的典故事例是否恰当。六观宫商:是只作品语言的音律。 道出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原则,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要立足作品的实际去探求作者的本意,有助于避免孟子的“以意逆志”说的凭说诗者的主观之意去推导作者之志的弊端。 第五章 唐代文学批评 司空图的诗论: 司空图的 韵外之致 、 味外之旨 ,出处与李生论诗书。在这里司空图以南北调味之区别为喻,指出诗歌创作以追求“咸酸之外”的 韵外之致 、 味外之旨 。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说。 出处与极浦书。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说是说在作品提供的有限的意象中,包蕴这无限的艺术空间,可以启发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去体会。 二十四诗品 的内容、特点及其对后世文学批评的影响。 二十四诗品由二十四首四言十二句的短诗组成,每一首为一品。描述了二十四种诗歌的风格或意境,但是也涉及创作修养和写作方法等问题。二十四诗品通过构建一个个艺术形象,对诗歌的风格或意象进行了生动的描绘,由读者自行领悟体会,颇具审美的直观性。这种风格虽非司空图首创,但是由他发展到至臻境界,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个传统。司空图诗论是唐代王维、韦应物一派创作经验的理论总结,并开启了后世严羽、王士祯一派诗论的传统,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与李生论诗书的主要观点。 司空图的 韵外之致 、 味外之旨 ,出处与李生论诗书。在这里司空图以南北调味之区别为喻,指出诗歌创作以追求“咸酸之外”的 韵外之致 、 味外之旨 。而这种 韵外之致 、 味外之旨 的获得,又与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联系在一起。二者是紧密联系的,一方面不可拘泥于实像而流于浅露,另一方面也不应脱离形象而导致晦涩和空泛。 第六章 宋代文学批评 宋代诗话: 姜夔的 诗有四种高妙 说 一曰理高妙,二曰意高妙,三曰想高妙,四曰自然高妙。 严羽对李杜风格的评论(次重点)。 “飘逸”“沉郁”是对李杜风格的抽象概括,“金鸡擎海”“香象渡江”则是形象描述。 沧浪诗话论诗方式的特点 以禅喻诗 用禅宗的某些语言作为譬喻来说明诗歌理论。 理解:张戒岁寒堂诗话的基本论诗主张(一般)。 1 、古代推尊国风离骚,汉魏晋尊股市、曹植、陶渊明,唐代则尊李白、杜甫,尤推崇杜甫。 2 、本着诗言志的精神,强调因情造文,反对为文造情。 3 、表现上崇尚含蓄,反对浅露。 陆游的 诗外工夫 论。 这是陆游的示子谲诗中,对学者提出的教导。他指出专在诗歌艺术技巧上摹拟雕琢,是写不出好的诗的,更重要的是在诗外下功夫,陆游所说的“诗外功夫”首先是多同外面的世界接触,多同实际生活接触,其次读书识物穷理等等,也属于诗外功夫范围,这是陆游从自己创作体验中得出的宝贵经验。 应用:翻译并简评严羽的 兴趣 说(重点)。 这段话说出了诗歌创作的特殊规律:抒情应该通过优美的形象、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和隽永的语言来吟咏内心的真实情感,应该有令人一唱三叹、咀嚼不尽的韵味,而不可过于浅露直白。他所谓“兴趣”的“兴”在古代诗论中有多种意思:一是指诗人受外界事物感召而产生的情思;二是指引譬联类、含蓄委婉的表现手法;三是指有所寄托,有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在这看重的是一二。而他说的“趣”相当于诗歌的韵味,与钟嵘的“滋味”司空图的“韵外之致”相近。二字连缀,意在说明诗歌的特点:诗歌形象应当空灵蕴藉、深婉不迫,与现实保持一定距离,令人神往,启人遐思而不可胶着板滞。这对于以学问和议论为诗,缺乏形象意境之美的宋诗,不失为有益的针砭。但是如果过分强调,把它作为一种审美规范,则会引导诗歌脱离社会现实、削弱诗歌的战斗精神,并限制诗歌艺术形象的丰富性。 (七)李清照的词论: 理解:李清照的 词别是一家 说。 词“别是一家”说 李清照在论词一文里力主严格区分词和诗的界限,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观点。李清照批评晏殊、欧阳修、苏轼等人的词不能算是词,只是“句读不葺之诗耳”。她认为词和诗的本质区别在于 : 诗只有较为简单粗疏的声律要求,而词则特别讲究声律、乐律之规则,她反对以诗的粗疏的格律来破坏词之音乐美。她的这一观点可能比较偏激保守,但也确实道出了诗与词的一些不同之处,给词的创作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 第七章 金元文学批评 (二) 元好问的论诗绝句三十首: 翻译简评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对诗歌创作的基本观点。 元的三十首,以作家作品评论为主,也有对创作原理和创作方法的论述。他与王若虚的思想相近,如提倡充实、求真、自然等: 元与严羽是同时代人,同为文学批评大家,一处南,一处北,他们的诗论有许多相近的地方,譬如都推崇汉魏盛唐,贬抑宋诗,重视悟境等。但由于二者所处的环境不同,故出发点并不一致,理论的趣向也有不同,比如元更重视内容,更重自得,更重视风雅比兴的诗论传统,表现出与王若虚相近,而与南方的严羽不同的一面。这在对诗风的好尚上也可以看出,元更喜北方刚健质朴的汉魏古风: 第八章 明代文学批评 李贽、叶昼的小说理论: 李贽的 童心 说 。 童心 说是他文学思想的理论基础,所谓“童心”就是“真心”他认为具有“童心”才是真人,才能写出真文,李贽离开人的社会实践和阶级地位,来抽象谈论童心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但他所谓童心是指未受封建道德熏染的某些市民阶级的真情实感,这是同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相对立的,李贽反对当时无所不假的社会现实,强调作家保持童心尊重个性,直抒胸臆,摆脱束缚,在历史上是有积极作用的。 第九章 清代前中期文学批评 桐城派的古文理论: 方苞的 义法论 。 义法分开来讲,义字指文章的内容材料,法指表现手段。是指文章的特定思想内容与特定的表现方式的统一。 姚鼐的 义理、考据、文章 三结合论。 姚鼐的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合一的说法有其特定的背景,宋儒强调义理,排斥考证和文章;清乾嘉学派强调考证,忽视义理和文章;唐宋古文重道,但重点仍在文章,对考证也是反对的。姚的强调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合一,是想融合三者之间的矛盾冲突,力图融宋学、汉学和唐宋古文为一炉。 应该说明的是姚的三合一,但重点仍放在文上面,他的义理,其实仍是方苞的言有物,不是专指宋学的义理;说考证,其实姚对考证是一知半解;所以他主张三合一,只不过是在理论上对三者的揉合,在实践上他仍是把文章放在第一位。 文之 精粗 说 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 刘大櫆的 以音节求神气 说。 为了给初学者揣摩领悟文章“神气”指出一条具体的,便于把握的途径,刘大魁提出了以音节求神气的主张。这种由字句音节求神气的方法,以后成为桐城派的衣钵。注意通过朗诵来揣摩古人之作,这种经验对于提高散文艺术水平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并不能解决创作的真正出路。 应用:翻译简评概括姚鼐的 阳刚 、 阴柔 论。 姚指出在艺术上存在着刚与柔两种美的境界,而造成这两种美的原因是为文者之性情,形状,与文章辞采声色的统一,亦即作者全质个性与艺术风格统一,他还指出,作文于两者可以有偏胜,但必须相互结合,尽管他自己的写作与方苞一样偏于阴柔,便文中的论更倾心于阳刚之美,可以看作是姚对他当时文风的有意矫正。姚从美学角度把桐城派古文理论上升为一个哲理化的体系,在文学批评史上作了重要贡献。 王士祯的 神韵 说: 王士祯 神韵 说的基本内涵。 在创作上主要吸取的是王维、孟浩然一派山水田园诗的经验,理论上则继承了司空图味在酸咸之外和严羽兴趣说的主旨,他所评论的诗歌大都为绝、律短诗,以五言为主,在艺术上崇尚自然超妙,含蓄隽永,王对诗歌艺术形象和意境的分析有一定的独到之处,但其神韵说的主要倾向是引导人们专注于欣赏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陶醉于美妙的艺术境界而不去激发悲愤感情和抗争时弊,不去反映重大的社会现实适应了当时的统治者的政治需要。 (三) 叶燮的原诗 : 叶燮的 源 、 流 、 正 、 变 和 沿 、 革 、 因 、 创 说。 原诗大力的批驳模拟复古的陈腐观点,同时也批评了否定传统的偏激之见,指出诗歌的发展史是连续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其间有正也有变,有盛也有衰。因此提出叶燮的 源 、 流 、 正 、 变 和 沿 、 革 、 因 、 创 说。 源 、 流 、 正 、 变 是指诗歌的历史发展; 沿 、 革 、 因 、 创 则是指诗歌发展中的继承与创造的关系。 原诗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及全书概况。 分内外篇共四卷,以推究诗歌的本原、反对复古主义为主要内容。是我国古代诗话中最有系统性和理论性的一部著作。 理解:叶燮的 理 、 事 、 情 与 才 、 胆 、 识 、 力 说。 应用:结合所举作品实例,谈其所谓 理 、 事 、 情 的特点。 叶燮在原诗中还着重探讨了诗歌反映的对象与如何反映对象的问题。他用理事情三者概括客观世界的事物,以“才胆识力”四者说明诗人创作的主观条件,指出创作是主客观结合的产物。他认为“才胆识力”四者是互相发挥作用的,然而起主导作用的是“识”。“高城秋自落”等杜诗,逐字论之说明作者如何做到“虚实相生,有无互立,取之当前而自得,其理昭然,其事的然” 金人瑞的水浒评点: 金人瑞的 澄怀格物 论 清代文艺批评家金圣叹基于对客观生活第一性的认识,提出了这个理论,所谓格物就是接触外界事物,这种格物的前提必须澄怀,也就是不带偏见,不存杂念,这才是普通客观地“格物”金圣叹认为,文章的好坏就决定于作家的澄杯格物而施耐安之所以在艺术上取得巨大成功,就在于他十年格物,而一朝物格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人情物理经过了长时间的观察琢磨,最终达到了然于胸,才能下笔自如抒写尽致。 因文生事 因缘生法 论。因文生事 不等于胡编乱造,应 因缘生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