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勇煤矿采掘方案.doc_第1页
蒋勇煤矿采掘方案.doc_第2页
蒋勇煤矿采掘方案.doc_第3页
蒋勇煤矿采掘方案.doc_第4页
蒋勇煤矿采掘方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恩施州咸丰县蒋勇煤矿有限责任公司采掘计划方案说明书咸丰县永安矿山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二一年九月16项目名称:恩施州咸丰县蒋勇煤矿有限责任公司蒋勇煤矿采掘计划方案说明书编制单位:咸丰县永安矿山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参加编制人员:卢兆远蒲晓明李中荣余玲序言咸丰县蒋勇煤矿是由恩施州煤矿设计室对其进行技改设计,于2007年1月验收投产的6万吨/年生产矿井。在近几年的开采过程中,基本达到设计生产能力。井下一采区主要巷道在技改设计前均已形成,布置不规范。现主要巷道+880大巷和873水平巷道形成矿井开拓系统。北翼仅有+873控制回采区域,已全面采空,现涌水量约较大,导致873水平北巷、井底车场、873南巷、回风巷、南巷一下山等多处巷道积水,因水患影响使873水平北巷及南巷一下山暂不能从事采掘活动。在一采区生产过程中,矿里忽视了采区接替的准备工作,致使矿井处于采掘失调的现状。为了改变现状,按照矿井实际,受蒋勇煤矿有限责任公司委托,特编制该矿采掘计划方案。目录一、编制原则1二、企业概况1三、矿井开拓系统1(一)主井2(二)风井2(三)运输大巷2(四)回风巷道3四、采区巷道布置3(一)计划布置采区位置3(二)采区地质状况及资源状况4(三)采区巷道5(四)采区水仓7(五)采区变电所8五、回采巷道8(一)回采工作面位置8(二)运输平巷8(三)回风平巷9(四)回采工作面9六、通风系统9七、运输系统10(一)主斜井运输10(二)大巷运输10(三)采区提升运输10(四)采区巷道运输10(五)工作面运输10八、排水系统11九、供电系统12十、压风系统12十一、监测监控系统12十二、安全技术措施12(一)一般措施12(二)特殊措施14(三)通风管理措施15(四)防水措施15(五)防火措施16(六)防尘措施16(七)斜井运输管理措施16一、编制原则按照2005年3月恩施州煤矿设计室编制的蒋勇煤矿6万吨/年初步设计方案的设计原则要求,依据煤矿设计规范和安全规程及相关部门的规定,结合本矿当前的巷道布置实际情况,而编制该方案。二、企业概况蒋勇煤矿位于咸丰县甲马池镇青岗坝村,距咸丰县城37公里,咸丰新场公路从矿区南部通过,杨洞甲马池环行公路横贯矿区,交通运输方便。矿区井田面积为2.28平方公里,可采储量65.24万吨,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6万吨/年,于2007年1月竣工投产。矿井开拓方式采用平峒暗斜井开拓方式,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式,通风方法为机械抽出。公司现有职工总数125人,其中井下作业人员105人。矿井“六证”齐全,为合法的生产矿井。三、矿井开拓系统按照蒋勇煤矿6万吨/年技改设计验收时开拓系统,主井为3号井,为平硐暗斜井开拓方式,以井田中段2号井为回风井。已形成的井底车场为+880和+873两车场,现由+873水平巷道和+880水平巷道分别作为运输大巷和回风大巷,从而形成现有的斜井两水平开拓系统。(一)主井主井为平峒暗斜井方式进入煤层,主平峒井口坐标为x3265166.925,y36590227.489,高程为+927.260m。平峒距离210m,暗斜井坡度为22度,斜距190m,底部分别在+880和+873设立了两道车场。主井断面为4.8m2,方位角110,是矿井提升和行人及进风井筒。(二)风井风井为矿区的2号井,井口坐标为x3264605,y36590198,井口标高+926m,井筒方位45,坡度为25,斜井距离136m,平巷距离约100m,底部与+873水平巷道相连。(三)运输大巷矿井开采现状已形成+880和+873两水平巷道,北西部井田已由+873北巷开采完毕,现由于+873北巷涌水较大,而主要采掘点布置在井田南翼,则确定利用+880巷道作为水平运输大巷,与二采区轨道下山上车场相连,运输大巷全长660m。(四)回风巷道根据现已形成的巷道,风井(2号井)与+873南巷直接相连,并已构成当前的通风系统。所以利用+873南巷作为矿井水平回风巷,以一下山和三下山斜巷分别与三采区回风巷道和二采区回风巷道相连结,形成矿井回风系统,计划利用+873回风巷全长为320m,其东端240m为排水所用。四、采掘巷道布置(一)计划布置采掘位置1、设计划分采区状况本矿6万吨/年规模设计中,将井田划分为三个采区开采。即井田中央背斜轴以+890m走向线为分界线,其北西部为一采区,现已开采完毕。根据井下实际,现按向斜轴部为分界线重新划分采区,南部为二采区,北部为三采区。2、接替采区位置现因采掘失调,接替二采区并未准备完毕,现已形成一+880下山巷道,不能移交正式生产。因该矿在准备过程中,所布置下山巷道位置与原设计方案有一定差异。现根据井下实际沿+880运输大巷在向斜轴部布置中心轨道下山,该轨道下山为二采区和三采区提升运输中心。下山形成后布置中心车场、中心水仓、中心机电峒室。沿向斜轴布置+790底板运输大巷,在大巷东端设立采区车场作为二采区和三采区共用下车场。因+880下山已见煤,矿井又无采煤工作面,所以确定+880下山两侧一定范围临时采区(二采区的部分区域),以+880下山和+873一下山及三下山联通布置临时回采区。(二)临时采区地质状况及资源状况1、临时采区地质情况(1)工程地质条件回采区临近向斜轴,分别向东部展开,给采区巷道布置增加了一定难度。岩层构造起伏较大,有局部“掉坎”的现象。现+880运输大巷尽端已位于离煤层距离20m的顶板吴家坪灰岩中。其下部煤系地层达35m,顶部12m碳质页岩易风化垮落,底部13m高岭石泥岩和页岩亦易风化,遇水澎涨。矿井采区工程条件为一般型条件。(2)水文地质情况采区水文地条件为中度复杂型,煤层上部吴家坪灰岩虽然含水不丰富,但裂隙及溶水发育,加之采区地貌位于山形低洼处,地表汇水注入溶洞进入采区,现揭示采区涌水量不大,主要是一采区渗水和地表渗水,涌水量约为5立方米/小时,但随着采掘活动范围的增大,涌水量还会增加。2、回采区资源情况按一采区开采情况和+880下山以及+873一下山和三下山揭示,煤层厚度比较稳定,为0.50.8m,局部尖灭。存在煤层顶底部不平整和因小断层影响而煤层产状急变的现象。采区煤层产状较缓,根据原设计资料提示,煤层平均倾角为10。(三)回采区巷道1、轨道下山轨道下山已布置在煤层顶板吴家坪灰岩中,为沿煤层倾向穿层斜巷,下山顶部标高+880m,方位角为10,坡度为21,计划斜长194m,下山巷道沿岩层倾向见煤后,进入煤层底板岩石中,落平形成采区下部车场。该下山巷道为回采煤层提升斜巷,巷道净宽2.2m,净高2.2m,成半圆拱形巷道,净断面4.4m2,轨道下山作为回采区提升运输和进风之用。2、绞车硐室轨道下山绞车硐室计划为7.2m3,布置于煤层顶板吴家坪灰岩中,具体尺寸是长6m,宽4m,高3m。硐室为喷水泥浆支护,并由通风硐与+880运输大巷相联结。3、上部平巷二采区上部平巷共28m长,与轨道下山方位相同,断面4.4m2。上部平巷由轨道联结巷和绳道两部分组成,其中绳道巷8m,轨道联结巷20m,由道岔与+880大巷尽端车场相联结。4、+873一下山联结巷+873一下山作为北翼工作面行人和回风之用,在下山底部采取沿煤层布置联络巷与回风平巷相连。巷道净高2.0m,下宽2.0m为梯形木箱支护巷道,断面为3.6m2。5、采区车场由于采区轨道下山因历史原因形成,为由顶板沿倾向斜穿煤层进入煤层底板的巷道,上部车场已形成,所以对于采区车场而言,只有底部车场。(1)上部车场上部车场是采区提升的主要环节,设置在+880大巷尽端,长度40m,为双轨道巷道,巷道净宽3.4m,净高2.8m,为三心拱形全岩巷道。(2)下部车场采区下部车场是采区下部运输和调车的枢纽,设置在煤层底板岩层中。巷道宽3.2m,高2.6m,成“三心拱”断面。巷道内铺设双轨,车场全长15m。(四)回采区水仓采区水仓设立在采区底部车场北侧,联结在底部车场和人行下山之间,计划水仓净长15m,水仓宽3.0m,深2.2m,总容积60m3。水仓南端与车场联结通道设立为水泵房。(五)采区变电所采区变电所设立在水仓旁,联结在车场和运输石门之间,硐室全长15m,断面为6.4m2,为拱形巷道硐室。五、回采巷道(一)回采工作面位置计划回采工作面布置于二采区中央之北翼,根据采区中部属一向斜构造的实际情况,计划北翼回采区段长度为180m,区段宽度由+820石门联结运输平巷至上部采区的距离而定,一般宽度50m至85m,回采方向为由北向南推进工作面。(二)运输平巷区段运输平巷位于+830北运输大巷上方,由运输石门与+820运输大巷相联结。运输平巷为沿煤层布置的半煤岩巷道,巷上宽1.6m,下宽2.0m,净2.0m,为梯形木箱支护巷道。运输石门联结于大巷和运输平巷之间,作为回采区段运输和通风之用,石门为宽1.8m,高1.8m的拱形巷道。(三)回风平巷回风平巷以三下山见煤点起点,与上部采空区保留一定的防水煤柱后形成沿煤层掘进的半煤岩巷道,巷道上宽1.6m,下宽2.0m,高2.0m,为梯形木箱支护巷道。(四)回采工作面回采工作面采取沿煤层倾向布置,沿走向推进的后退式回采方式,采煤工作面的管理及回采工艺按照“初步设计方案”的设计进行回采。六、通风系统按照6万吨/年设计方案,确定主井筒为进风井,井田中央2号井为风井,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式,矿井大巷以+880运输大巷为进风巷,以+873水平为回风巷。在采区准备时,矿井采区无彩煤工作面,只存在轨道下山、人行下山和联络巷三个掘进工作面,分别以7.5kw局部扇风机安装于+880大巷及+873平巷新鲜风流处,悬挂400mm阻燃风筒,对三个掘进工作面进行压入式通风,风筒时距离工作面尽头不大于5m。掘进工作面污风流由+873回风巷进入风井,容入矿井回风系统中抽出地面。采区形成后,采区内由轨道下山进风,人行下山回风,按照不同时期的采掘进度,分别由+873一下山和三下山作为回风联络巷。七、运输系统(一)主斜井运输按照原初步设计的方案,主斜井以绞车提升串车的方式进行提升运输。(二)大巷运输大巷运输是指+880运输大巷的运输,+880运输已铺设615型钢轨,采用电机车牵引运输的方式。(三)采区提升运输二采区的轨道下山为绞车提升运输的方式运输。(四)采区巷道运输采区运输巷和回采巷道以及车场调车以人工推车的方式进行。(五)工作面运输由于回采煤层产状较缓仅10度左右,依据本矿的实际,分别采用刮板运输机运输和溜槽运输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具体运行线路是:煤岩:工作面运输平巷运输石门+820大巷采区下部车场轨道下山采区上部车场+880大巷井底车场主斜井主井口材料:主井口主斜井井底车场+880大巷采区下山采区下部车场+820大巷运输石门运输平巷工作面。八、排水系统本矿二采区为下山开采采区,在采区底部+820水平布置了采区水仓,容积为100m3,按照目前开采现状来看,采区涌水量不大,主要是+873高程以上的部分巷道涌水,顺下山巷流至采区底部。随着开采进度的增加,有可能揭穿西部采空区,造成采空区涌水,由于+873回风巷道控制了浅部涌水,故采区下部水仓能满足积水要求。采区内人行下山、轨道下山以及回采巷道和工作面涌水由巷道自流进入采区下部水仓,然后由压力水泵管线排至+873回风巷进入矿井排水系统。采区水泵房内安设两台能满足需要的离心式水泵,一台工作,一台备用,在采区轨道下山左侧布置110mm无缝钢管2套,作为下山巷道排管线。九、供电系统本矿井及采区供电系统比较简单,按照“初步设计方案”所设计的电路下井,以380伏电源输至采区供电所。采区内各用电地点均由采区变电所供电。十、压风系统矿井及采区压风系统均由地面空压机房压入井下各用风地点。十一、监测监控系统采区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由矿井监控系统分站接出,在采区内,安装感应器三个,即采煤工作面上部回风巷内安装用烷传感器,采煤工作面下出口运输平巷内安装风速传感器,在掘进工作面安装甲烷传感器十二、安全技术措施(一)一般措施1、企业在开工前,必须首先组织作业人员认真学习采掘方案。2、严禁空顶作业。工作面支护应跟到迎头,应加强敲邦问顶工作,并视巷道围岩具体岩性进行必要的临时支护。对靠近工作面10米长度内的支架,放炮前必须加固;放炮崩倒、崩坏的支架,必须及时由里外修复,修复完毕,方可进入工作面重新作业。3、发生瞎炮时,在检查原因前,放炮员必须立即摘下放炮钥匙,取下放炮母线并扭结短路等15分钟后才能沿线路检查。放炮母线必须随挂、随放、随收。4、架棚支护时,必须指定有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为避免影响观察或判断异音,工作面禁止进行与架棚支护无关的工作。发现险情后,及时发出警报,撤出人员。5、架棚支护时,必须由外往里逐步架设,严禁两架或两架以上同时进行,架棚时,必须在有效的安全保护下进行(如超前梁、点柱、贴帮柱等)挖腿窝、搭架、并迅速背帮背顶,背实背牢,以此类推。逐架进行。6、锯牙口、棚腿等铺助工作,需在安全可靠的地方进行,严禁在未架好的支架下作业。7、临时停工的工作面不得停风,如果停风,必须设置栅栏,挂上“禁止入内”的警示牌子,禁止任何人员进入没有通风的盲巷、废巷和老采空区,禁止损坏栅栏或警示牌子,掘进工作面必须保证局扇正常运转,严禁随意停风。8、人工推车时,必须时刻注意前后距离,接近弯道或前方有人,障碍物等情况时,都必须发出警号,同方向推车时,两车的间距不得小于30米。9、下井人员严禁携带烟草及点火物品下井,严禁井下明火、抽烟,严禁人员酒后强行下井。下井人员必须配带劳动保护用品,携带自救器。(二)特殊措施1、掘进巷道在有老空、积水区附近时,必须准确预测其位置并填图指导现场施工,要采用先探后掘的施工顺序,坚持“有疑必探”的探放水原则,严禁情况不明盲目作业。2、裸体巷道掘进时遇松软煤层、破碎带、流砂性地层应采用合格的前探梁支护或边支边掘等措施,严禁空顶作业。3、两巷贯通前,相向掘进相距20米时,测量人员必须向有关单位下达贯通通知单,停止其中的一方掘进。此外,在停止掘进的一方,必须在入口处放炮安全距离以外的地点设置:“里面放炮,严禁入内”的警牌,且停止掘进的工作面必须保持正常通风。对于间距小于20米的平行巷道同时施工时,其中一工作面放炮,两个工作面的人员均必须撤离工作面至安全地点。4、过断层、破碎带等方面的安全技术措施如工作面遇断层、破碎带时,必须采用多打眼,少装药,放小炮的施工方法,周边眼按最小眼距布置。放炮后及时进行支护,支架必须架设牢靠,帮顶部份背牢、背实,坚持使用前探梁超前支护,不得出现空顶、空帮现象。工作面遇压力较大的断层破碎带或出现片邦冒顶时,必须及时采用有效的加强支护措施,在永久支护未到位前,必须使用材径较大的临时支护,保证支护强度符合要求。遇较大断层破碎带,可能危及人身安全时,必须立即停止作业,撤出全部人员,并及时向矿调度室汇报,由技术人员及时制定补充安全技术措施,经矿安全科审核批准,重新处理时,必须待压力稳定后方可进行。(三)通风管理措施工作人员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