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福精测网作业指导书(正式)【xx1123】.doc_第1页
合福精测网作业指导书(正式)【xx1123】.doc_第2页
合福精测网作业指导书(正式)【xx1123】.doc_第3页
合福精测网作业指导书(正式)【xx1123】.doc_第4页
合福精测网作业指导书(正式)【xx1123】.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合福精测网作业指导书(正式)【xx1123】 合福铁路闽赣段正线全长466.8km。 线路北接合肥枢纽经合蚌客专衔接京沪高速铁路至北京,中与宁安城际铁路和杭长客专相交,南连福州枢纽至福州,构筑了京福快速铁路大通道。 2技术依据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xx;国家 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xx;铁路工程卫星定位测量TB10054-xx;3作业内容CPI、CPII复测;线路二等水准点复测;4人员、设备及数据处理软件施测单位及作业人员必须具有测绘资质,作业人员须有高速铁路精测网施测经历或通过专业的高铁控制网数据采集及数据处理培训;测量仪器需要经测绘仪器计量定点单位检定合格并在有效期内方可使用。 平面网复测采用双频GPS接收机,仪器标称精度要求不低于5mm1ppm;-2-二等水准网复测采用自动安平水准仪,仪器标称精度要求不低于0.3mm/km。 GPS控制网平差采用中铁二院与西南交大开发的CREEC GPS(工程版)或COSA GPS数据处理软件进行网平差计算。 二等水准网平差采用中铁二院与西南交大开发的高速铁路GPS(工程版)或COSA GPS数据处理软件进行网平差计算。 5坐标和高程系统最终成果投影到高程抵偿面,投影变形及高程改化之和必须满足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xx)对变形控制值不大于10mm/km的要求,即投影长度变形(包括高程改化、高斯投影变形之和)不大于1/100000。 复测成果使用的坐标系统及投影分带方式需与原设计保持一致。 合福铁路闽赣段坐标系统平面采用WGS84椭球高斯投影工程独立坐标系统,共分11800?00、11830?00、11845?00、11900?00、11930?00五个任意中央子午线,并根据线路纵断面分多段高程投影面,具体分段如下表所示起点里程终点里程中央子午线投影面大地高(m)平均设计大地高(m)设计面上最大投影变形值(mm/km)平均高程异常值(m)备注DK341+100DK350+40011800300302-8.61.9DK350+400DK361+000118002402329.41.9DK361+000DK382+70011800130140-9.71.6DK382+700DK410+0001180080110-8.71.6DK410+000DK420+3001180016015151.6DK420+300DK440+50011800240265-17.12.7三清山隧道DK440+500DK451+50011800180178-8.82.7DK451+500DK500+000118001301316.12.7DK500+000DK512+00011800220233-8.93.5-3-起点里程终点里程中央子午线投影面大地高(m)平均设计大地高(m)设计面上最大投影变形值(mm/km)平均高程异常值(m)备注DK512+000DK515+500118003302979.73.5DK515+500DK520+000118003703608.63.8DK520+000DK536+05011800458474-9.93.8DK536+050DK542+90011800420430-13.53.8杨梅岩隧道DK542+900DK551+00011800300321-9.64.2DK551+000DK572+700118002702605.44.2DK572+700DK611+00011800180198-94.8DK611+000DK660+90011800100160-9.45.7DK660+900DK702+65011830100145-96.4DK702+650DK709+00011830xx10-8.37DK709+000DK719+00011845xx198.77.6DK719+000DK744+000118451401533.98DK744+000DK794+0001190070737.29.8DK794+000DK812+64011930066-8.511以上投影分带资料由铁四院航察处提供。 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6复测技术要求6.1施工单位应根据施工需要开展不定期复测维护,复测周期不宜大于6个月。 不定期复测维护内容包括CP、CP、线路水准基点及施工加密控制点复测,检查控制点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位移,点位的相对精度是否满足要求。 当复测较差超限时,应查明原因,由设计单位及监理单位确认。 6.2控制网复测应遵循以下原则1.编写复测技术方案。 复测技术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任务依据;工程概况;-4-复测技术依据;坐标及高程系统;复测采用的方法及精度;复测人员组成及使用仪器;平面控制网复测实施;高程控制网复测实施;复测评判方法及标准;发现问题的处理方法;上交成果;各项成果比较附表。 2.复测采用的方法和精度应与原测相同。 3.复测前应检查标石的完好性,对丢失和破坏的控制点应按同精度扩展方法补设;4.标段与标段间至少重叠2个CPI、4个CPII平面控制网及2个二等线路水准基点;5.与其他高铁线路有衔接的标段也应至少联测其2个CPI、4个CPII平面控制网及2个二等线路水准基点。 6.3CPI级控制网按高铁二等GPS控制测量要求进行复测。 CP级控制网按高铁三等GPS控制测量要求进行复测。 .采用边联接方式构网,形成由三角形或大地四边形组成的带状网。 水准网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要求进行复测。 6.4增设或补设控制点采用同精度扩展的方法测量。 -5-6.5在进行平面控制网的平差计算时,CP控制网应附合到CP0上,并采用固定数据平差;CP控制网应附合到CP上,并采用固定数据平差;6.6CP、CP控制点、线路水准基点施工复测的精度和要求应符合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xx)中相关规定。 主要技术指标如下表6.6-1CPI、CP控制网GPS测量的精度指标控制网基线边方向中误差最弱边相对中误差CP1.31/180000CP1.71/100000表6.6-2CPI、CPII控制网GPS控制网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固定误差a(mm)比例误差系数b(mm/km)基线方位角中误差()约束点间的边长相对中误差约束平差后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二等511.31/2500001/180000三等511.71/1800001/100000表6.6-3CPI、CPII控制网GPS测量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等级项目二等三等静态测量卫星截止高度角()1515同时观测有效卫星数44有效时段长度(min)9060观测时段数212数据采样间隔(s)10601060接收机类型双频双频PDOP或GDOP68注平均重复设站数1.5是指至少有50%的点设站2次。 表6.6-4基线质量检验限差表检验项目限差要求X坐标分量闭合差Y坐标分量闭合差Z坐标分量闭合差环线全长闭合差-6-检验项目限差要求X坐标分量闭合差Y坐标分量闭合差Z坐标分量闭合差环线全长闭合差独立环(附合路线)?n Wx3?n Wy3?n Wz3?n Ws33?重复观测基线较差sd22?表6.6-5水准测量限差要求单位mm水准测量等级测段、路线往返测高差不符值附合路线或环线闭合差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二等4K4L6i R注1K为测段水准路线长度,单位为km;L为水准路线长度,单位为km;R i为检测测段长度,以千米计;n为测段水准测量站数。 2当山区水准测量每公里测站数n25站以上时,采用测站数计算高差测量限差。 表6.6-6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单位m等级水准仪最低型号水准尺类型视距前后视距差测段的前后视距累积差视线高度数字水准仪重复测量次数数字数字数字数字二等DS1因瓦3且501.56.02.8且0.552次表6.6-7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等级观测方式观测顺序与已知点联测附合或环线二等往返往返奇数站后-前-前-后偶数站前-后-后-前表6.6-8水准观测的测站限差单位mm项目等级基、辅分划黑红面读数之差基、辅分划黑红面所测高差之差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上下丝读数平均值与中丝读数之差二等0.50.7136.7复测成果与原测成果的较差应满足下列规定。 1、采用GPS复测CP、CP控制点时,复测与原测成果较差应满足下表规定。 -7-CPI、CPII控制点复测坐标较差限差要求单位mm控制点类型坐标较差限差CP20CP15注表中坐标较差限差指X、Y坐标分量较差。 GPS复测相邻点间坐标差之差的相对精度限差控制网等级相邻点间坐标差之差的相对精度限差CP1/130000CP1/80000注表中相邻点间坐标差之差的相对精度按式(6.7)计算?sZ YX2ij2ij2ij?sd s(6.7)式中Xij=(XjXi)复(XjXi)原Yij=(YjYi)复(YjYi)原Zij=(ZjZi)复(ZjZi)原s-相邻点间的二维平面距离或三维空间距离;Xij,Yij相邻点i与j间二维坐标差之差(m);Zij相邻点i与j间Z方向坐标差之差,当只统计二维坐标差之差的相对精度时该值为零(m)。 2、水准点间的复测高差与原测高差之较差应符合下表规定。 水准测量复测高差与原测高差之较差单位mm水准测量等级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二等6i R注1R i为检测测段长度,以千米计;n为测段水准测量站数。 2当山区水准测量每公里测站数n25站以上时,采用测站数计算高差测量限差。 6.8复测成果与原测成果较差满足本作业指导书第6.7条中规定时,采用原测成果。 当较差超限时,应进行二次复测,查明原因,并采用同精度扩展方法更新成果,提交监理和设计单位确认。 当较差超限时,应进行二次复测,查明原因,并采用同精度扩展方法更新成果,提交监理和设计单位确认。 6.9施工单位复测完成后应由建设单位组织评审,评审通过后方可进行下阶段线下工程施工。 由建设单位组织评审,评审通过后方可进行下阶段线下工程施工。 -8-7作业注意事项7.1天线定向标志宜指向正北方向,对于定向标志不明显的天线,可预先设置标记。 每次应按此标记安置天线。 7.2天线高应在时段观测前、后各量取一次,其较差应小于2mm,并取其均值作为最后的天线高。 当较差超限时,应查明原因,提出处理意见。 天线高应根据仪器类型,量取至厂方指定的天线高的部位,并应注明天线高的类型(斜距、垂距)。 7.3经检查,接收机的电源电缆、预置状态正常后,方能启动接收机开始观测。 7.4接收机开始记录数据后,应及时将测站、测站号、时段号、天线高等信息输入接收设备。 观测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并记录卫星变化的升落时刻、各通道的信噪比、接收信号的类型和数量、卫星信号质量、存储器余量与电池余量等。 对特殊的变化过程(如刮风、下雨等显示的警告信息及处理情况等均应作必要的记录。 7.5一个时段观测过程中严禁进行以下操作关闭接收机重新启动;进行自测试(发现故障除外);改变接收设备预置参数;改变天线位置;按关闭和删除文件功能键等。 7.6观测员在作业期间不得擅自离开测站,应防止碰动仪器或仪器受震动。 注意防止行人和其它物体靠近天线遮挡卫星信号。 7.7观测时,使用对讲机应距天线10m以上,使用车载台应离开天线50m以上。 7.8雷雨过境时应关机停测,并卸下天线以防雷击。 -9-7.9观测记录应包括如下内容接收机自动记录的信息包括相位观测值及其对应的时间、卫星星历参数、测站和接收机初始信息(测站名、测站号、时段号、近似坐标及高程、天线及接收机编号、天线高)等;测量手薄的记录内容应符合本规范规定。 记录手薄中的记事项目应现场填写,不得事后补记或追记。 7.10经检查,调度命令已执行完毕,所有规定的作业项目已经完成并符合要求,记录和资料完整无误后方可迁站。 7.11外业记录的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7.11.1当天的观测记录数据应及时录入计算机硬盘,并拷贝成一式两份;数据文件备份时,不得进行任何剔除或删改,不得调用任何对数据实施重新加工组合的操作指令。 7.11.2CPI、CPI基线解算前应采用接收机随机商用软件(如TGO1.63或LGO7.0等软件)将GPS原始观测数据转换成标准数据RINEX格式,并按日期子目录名分别保存。 RINEX数据文件命名原则为CPIXXDDDH.oxn(或CPIIXXDDDH.oxn),XX为点编号,DDD为年积日,H为该点测段序号(A、B、C)。 转换过程中注意天线高和天线相位中心的改正。 7.12测量手薄应按控制网装订成册,交内业验收。 8数据处理8.1基线解算首先将CPI、CP原始观测文件进行预处理,转换为标准RINEX文件,-10-同时对点号、天线量高方式、天线高逐一进行复核。 CP、CP采用LGO7.0软件统一进行基线解算并输出基线向量文件,基线向量网平差应采用中铁二院与西南交大开发的CREEC GPS(工程版)或COSA GPS数据处理软件进行网平差计算。 8.2基线向量网平差CPI、CP应在闭合环闭合差以及重复基线较差检验合格后,进行无约束平差。 CPI无约束平差中基线向量各分量的改正数的绝对值满足规范要求后,以所联测的CP0及相邻标段的CPI作为约束点进行三维约束平差,约束平差前应进行约束点稳固性及兼容性分析,并进行拟采用约束点进行约束精度分析,计算CPI控制点的三维地心坐标。 CP无约束平差中基线向量各分量的改正数的绝对值满足规范要求后,以所联测合格的CPI控制点作为约束点进行平差,计算CP控制点的工程独立坐标。 8.3水准测量作业结束后,全线应按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计算偶然中误差M?;当水准网的环(段)数超过20个时,还应按环线闭合差计算WM。 M?和WM应符合下表的规定,否则应对较大闭合差的路线进行重测。 M?和WM应按下列公式计算41L nM?1LWWNM W?8.4复测成果与设计成果比较,应满足6.7条中的各项限差要求。 -11-9复测报告复测完成后应进行成果分析,编写复测报告。 复测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任务依据、技术标准。 2、测量日期、作业方法、人员、设备情况。 3、复测控制点的现状及数量,复测外业作业过程及内业数据处理方法等。 4、复测控制网测量精度统计分析 (1)独立环闭合差及重复基线较差统计; (2)GPS自由网平差和约束平差后最弱边方位角中误差和边长相对中误差统计; (3)水准测量测段间往返测较差、附合水准路线高差闭合差、水准路线每千米高差偶然中误差统计。 5、复测与原测成果的对比分析 (1)平面控制网复测与原测坐标成果较差; (2)GPS网复测与原测相邻点间坐标差之差的相对精度的比较; (3)相邻水准点复测与原测高差较差。 6、需说明的问题及复测结论。 7、附件包括CPI、CPII复测网联测示意图、复测水准路线图;相邻标段共桩协议;平面点坐标原测与复测较差统计表;相邻点间坐标差之差相对精度统计表;仪器鉴定证书;施测单位测绘资质;人员证书等。 -12-10提交成果10.1各施工单位应向合福线闽赣段精测网评估项目部提交以下原始复测资料 (1)CP 0、CP、CP复测的原始数据及观测记录,以及标准RINEX文件。 (2)二等水准复测的原始数据及观测记录,以及二等水准高差检核表。 10.2最终提交成果资料应包含以下内容 (1)复测技术方案; (2)复测报告; (3)外业测量观测原始数据资料; (4)GPS基线解算项目文件; (5)平差计算项目文件; (6)二等水准往返测质量检核统计表; (7)复测与原测成果的对比分析成果统计表; (8)GPS网型图及水准路线图; (9)附件及其他资料;电子数据资料按照下图组织方式存放-13-1411附表附表A:复测坐标成果及其与原测坐标较差统计表新建铁路合肥至福州铁路(闽赣段)HFMG-X标精密控制网复测CPI(CPII)网复测坐标及其与原测坐标较差统计表(工程独立坐标系,椭球,中央子午线0000000,投影面大地高000m)序号点号原测坐标复测坐标坐标较差备注X YX YdX dY12计算复核xx年月日15附表B:相邻点间坐标差之差的相对精度统计表新建铁路合肥至福州铁路(闽赣段)HFMG-X标精密控制网复测CPI(CPII)网复测与原测相邻点坐标较差之差相对精度统计表(工程独立坐标系,椭球,中央子午线0000000,投影面大地高000m)序号起点终点原测相邻点坐标差复测相邻点坐标差相邻点间平面距离(m)复测与原测坐标差之差(mm)坐标差之差相对精度结论XYXYX ijY ijd S12计算复核xx年月日16附表C水准测量测段高差及精度计算表新建铁路合肥至福州铁路(闽赣段)HFMG-X标精密控制网复测二等水准测量测段高差及精度计算表测段起终点测段高差(m)测段长度(km)不符值(mm)限差满足否L备注起点终点往测返测中数往测返测中数统计水准路线总长0.0km总测段数n0不合格测段数0最大不符值+0.00mm每千米高差偶然中误差0.00mm计算复核日期17表附表D相邻水准基点间复测与原测高差对照表新建铁路合肥至福州铁路(闽赣段)HFMG-X标精密控制网复测相邻水准基点间复测与原测高差较差对照表测段起点测段终点测段长度(km)测段高差(高差以“m”计,不符值以“mm”计)备注原测高差复测高差复测与原测较差限差满足否统计总测段数0超限测段数0最大不符值+0.0mm水准路线总长0.0km线路里程长度0.0km计算复核日期18表附表E水准基点间复测高程与原测高程对照表新建铁路合肥至福州铁路(闽赣段)HFMG-X标精密控制网复测水准基点复测高程与原测高程对照表点号原测高程(m)复测高程(m)较差(mm)备注计算复核19第二篇施工控制网加密测量1工程概述合肥至福州铁路(闽赣段)位于江西省东部、福建省东北部地区,途经江西省上饶市以及福建省南平、宁德两市,南至福建省省会福州市。 合福铁路闽赣段正线全长466.8km。 线路北接合肥枢纽经合蚌客专衔接京沪高速铁路至北京,中与宁安城际铁路和杭长客专相交,南连福州枢纽至福州,构筑了京福快速铁路大通道。 2技术依据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xx;国家 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xx;铁路工程卫星定位测量TB10054-xx;3作业内容施工平面控制网加密;二等水准加密(包含施工控制点和沉降观测工作基点);4人员、设备及数据处理软件施测单位及作业人员必须具有测绘资质,作业人员须有高速铁路控制网施测经历或通过专业的高铁控制网数据采集及数据处理培训;测量仪器需要经测绘仪器计量定点单位检定合格并在有效期内方可使用。 平面网GPS加密采用双频GPS接收机,仪器标称精度要求不低于5mm1ppm;20二等水准网加密采用自动安平水准仪,仪器标称精度要求不低于0.3mm/km。 GPS控制网平差应采用中铁二院与西南交大开发的CREEC GPS(工程版)或COSA GPS数据处理软件进行网平差计算。 二等水准网平差采用中铁二院与西南交大开发的高速铁路GPS(工程版)或COSA GPS数据处理软件进行网平差计算。 5坐标和高程系统最终成果投影到高程抵偿面,投影变形及高程改化之和必须满足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xx)对变形控制值不大于10mm/km的要求,即投影长度变形(包括高程改化、高斯投影变形之和)不大于1/100000。 施工加密成果使用的坐标系统及投影分带方式需与原设计保持一致。 合福铁路闽赣段坐标系统平面采用WGS84椭球高斯投影工程独立坐标系统,共分11800?00、11830?00、11845?00、11900?00、11930?00五个任意中央子午线,并根据线路纵断面分多段高程投影面,具体分段如下表所示起点里程终点里程中央子午线投影面大地高(m)平均设计大地高(m)设计面上最大投影变形值(mm/km)平均高程异常值(m)备注DK341+100DK350+40011800300302-8.61.9DK350+400DK361+000118002402329.41.9DK361+000DK382+70011800130140-9.71.6DK382+700DK410+0001180080110-8.71.6DK410+000DK420+3001180016015151.6DK420+300DK440+50011800240265-17.12.7三清山隧道DK440+500DK451+50011800180178-8.82.7DK451+500DK500+000118001301316.12.7DK500+000DK512+00011800220233-8.93.521起点里程终点里程中央子午线投影面大地高(m)平均设计大地高(m)设计面上最大投影变形值(mm/km)平均高程异常值(m)备注DK512+000DK515+500118003302979.73.5DK515+500DK520+000118003703608.63.8DK520+000DK536+05011800458474-9.93.8DK536+050DK542+90011800420430-13.53.8杨梅岩隧道DK542+900DK551+00011800300321-9.64.2DK551+000DK572+700118002702605.44.2DK572+700DK611+00011800180198-94.8DK611+000DK660+90011800100160-9.45.7DK660+900DK702+65011830100145-96.4DK702+650DK709+00011830xx10-8.37DK709+000DK719+00011845xx198.77.6DK719+000DK744+000118451401533.98DK744+000DK794+0001190070737.29.8DK794+000DK812+64011930066-8.511以上投影分带资料由铁四院航察处提供。 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6控制网加密技术要求6.1施工控制网加密测量可根据施工要求采用同级扩展或向下一级发展的方法。 施工控制网加密前,应根据现场情况制定施工控制网加密测量技术设计书。 6.2特、长大隧道及桥梁应结合其长度、形态及其控制测量特别要求进行专项独立施工控制网设计及布设,其方案、成果应按要求报告监理、评估、建设单位审查、批准。 6.3施工控制网加密测量可采用导线或GPS测量方法施测,施工控制网加密必须就近联测沿线的CPI或CPII控制点,采用固定数据约束平差。 利用GPS加密测量施工控制网时,在对加密点进行整体平差前应先对网中联测的原CPI和CPII点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对加密点进行整体平差前应先对网中联测的原CPI和CPII点的稳定性进行分析。 对不满足精度要求的原22CPI和CPII进行剔除,满足要求的全部作为起算点。 6.4采用导线加密时,导线边长以200400m为宜,施工控制网使用导线方法加密按照四等导线要求施测。 主要技术要求如下导线加密测量的精度要求等级测角中误差()测距相对中误差方位角闭合差()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测回数0.5级仪器1级仪器2级仪器四等2.51/800005n1/40000346注 1、表中n为测站数。 2、当边长短于500m时,四等边长中误差应小于5mm。 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等级仪器等级半测回归零差()一测回内2c互差()同一方向值各测回互差()四等及以上0.5级仪器4841级仪器6962级仪器8139注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过3的范围时,该方向2C互差可按相邻测回同方向进行比较,其值应满足表中一测回内2C互差的限值。 边长测量技术要求等级使用测距仪精度等级每边测回数一测回读数较差限值(mm)测回间较差限值(mm)往返观测平距较差限值往测返测二等44232m D57三等22232m D4457四等22232m D57441015注 1、一测回是全站仪盘左、盘右各测量一次的过程 2、测距仪精度等级划分如下级md2mm级2mmmd5mm级5mmmd10mm级10mmmd20mm md为每千米测距标准偏差。 即按测距仪出厂标称精度的绝对值,归算到1km的测距标准偏差。 3、mD=a+bD式中mD-仪器测距中误差(mm),a-标称精度中的固定误差(mm),b-标称精度中的的比例系数(mm/km),D-测距长度(km)6.5采用GPS测量方法加密时,按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23(TB10601-xx)3.1.5条四等GPS精度要求施测,GPS基线边不宜短于300m。 6.6GPS施工控制网加密测量外业观测要求等级项目四等静态测量卫星截止高度角()15同时观测有效卫星数4有效时段长度(min)45观测时段数2数据采样间隔(s)1030接收机类型双频PDOP或GDOP10注平均重复设站数1.5是指至少有50%的点设站2次。 GPS施工控制网加密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下表的规定GPS施工控制网加密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等级固定误差a(mm)比例误差系数b(mm/km)基线方位角中误差()约束点间的边长相对中误差约束平差后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四等522.01/1000001/700006.7加密高程控制测量应采用附合水准路线,起闭于线路水准基点,采用同级扩展的方法按照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xx)中二等水准测量的相关要求施测。 6.8施工单位精测网加密完成后应交监理、咨询、建设单位进行审查,审查通过后方可采用加密成果进行后续工程施工。 成后应交监理、咨询、建设单位进行审查,审查通过后方可采用加密成果进行后续工程施工。 7特殊工点控制测量加密技术要求7.1隧道洞外控制测量7.1.1隧道平面控制测量应结合隧道长度、平面形状、辅助坑道位置、以及线路通过地区的地形和环境条件等,采用GPS测量、导线测量及其综24合测量方法。 高程控制测量可采用水准测量、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 7.1.2隧道平面控制网宜优先采用GPS测量。 隧道洞口布设GPS特别困难时,可以只布设一条GPS定向联系边,用于向洞内传算洞外测量成果。 但为满足施工测量需要,洞口不能少于三个平面控制点,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选布并增设两个导线点,与GPS定向联系边一起构成洞施工控制网。 7.1.3隧道独立控制网的精度根据隧道长度及相应的贯通误差要求确定。 为确保线路与隧道的正确衔接,进行隧道控制网与线路控制网的联测。 因两者测量精度不同导致线路与隧道不能正确衔接时,由施工和设计单位共同对线路进行调整。 7.1.4平面控制网坐标系宜采用以隧道平均高程面为基准面,以隧道长直线或曲线隧道切线(或公切线)为坐标轴的施工独立坐标系,坐标轴的选取应方便施工使用。 高程系统应与线路高程系统相同。 7.1.5隧道洞外控制测量应在隧道开挖前完成。 7.1.6隧道长度大于1500m时,应根据横向贯通误差进行平面控制网设计,估算洞外控制测量产生的横向贯通误差影响值,并进行洞内测量设计。 水准路线长度大于5000m时,应根据高程贯通中误差进行高程控制网设计。 7.1.7洞外控制网与线路控制网的联结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线路控制网(CPI、CPII)精度满足隧道控制测量要求时,应在线路控制网基础上扩展加密,建立隧道控制网。 2、当线路控制网精度不能满足隧道控制测量要求时,应建立隧道独立控制网,并与隧道洞口附近线路控制点联测。 253、洞外高程控制测量应从隧道一端的线路水准基点联测至另一端的线路水准基点。 7.1.8当隧道洞口两端的线路控制网(CPI、CPII)不在一个投影带内时,可建立独立的隧道施工控制网。 7.1.9隧道洞外控制测量技术要求应满足下表规定。 平面控制测量设计要素测量部位测量方法测量等级适用长度(km)洞口联系边方向中误差()测角中误差()边长相对中误差洞外GPS测量一6201.01/250000二461.31/180000三41.71/100000导线测量二8201.01/200000681/100000三461.81/80000四1.542.51/50000高程控制测量技术要求测量部位测量等级两开挖洞口间高程路线长度(km)每千米高程测量偶然中误差(mm)洞外二361.0三13363.0四5135.0五57.57.1.10洞外控制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洞外平面控制网应沿两洞口连线方向布设成多边形组合图形,构成闭合检核条件。 2控制点应布设在视野开阔、通视良好、土质坚实、不易破坏的地方。 3视线应离开旁遮障碍物1m以上,通过水田、沙滩时,应适当26增加视线高度。 4隧道进、出口的中线控制桩或CPI、CPII应纳入隧道控制网。 7.1.11洞口控制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每个洞口平面控制点布设不应少于3个,水准点不少于2个。 2用于向洞内传递方向的洞外联系边不宜小于500m。 3洞口平面控制点应便于向洞内引测导线。 4GPS控制网进洞联系边最大俯仰角不宜大于5,导线网、三角形网的不宜大于15。 5洞口GPS控制点应方便用常规测量方法检测、加密、恢复和向洞内引测。 洞口子网各控制点间应尽量通视。 6洞口附近的水准点应尽可能与隧道洞口等高,两水准点间高差以水准测量12站即可联测为宜。 7.1.12利用原控制点增设新点时,应对原控制点进行检测,检测精度不应低于原测精度,检测与原测较差应符合下列规定1平面控制点角度、边长检测较差的限差应按下式计算22122f mm?限=式中m 1、m2分别为原测、检测的测边或测角中误差。 2利用原水准点增设新点时,应检测相邻测段高差或相邻水准点间的高差。 测段高差的检测限差应符合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xx)表4.2.1的规定。 3当检测与原测成果较差满足限差要求时,采用原测成果;不满足限差要求时,应分析超限原因。 确因点位位移,应逐级检测至稳定控制点。 277.1.13洞外GPS平面控制网的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GPS控制网应由洞口子网和子网之间的联系主网组成。 洞口子网一般应布设成大地四边形,联系边应为直接观测边,进出口联系网宜在不同时段进行观测。 当洞口子网采用GPS测量困难时,可测量一条GPS定向边,洞口子网的其他控制点可采用全站仪测量。 2布网时应将选定的施工独立坐标系坐标原点和X轴方向点直接边纳入GPS控制网。 7.1.14洞外导线控制网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导线网应布设成多边形闭合环,每个导线环由46条边构成。 2导线边长应根据隧道长度和辅助导坑的数量及分布情况,结合地形条件和仪器测程确定,宜采用长边。 3控制网观测应选择在成像清晰稳定的时间内进行。 在地形和地面条件复杂、旁折光影响较大的地方,应选择最有利的观测时间观测。 导线观测的各项技术要求应满足下表规定。 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等级测角中误差()测距相对中误差方位角闭合差()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测回数0.5级仪器1级仪器2级仪器6级仪器二等1.01/2500002.0n1/10000069三等1.81/1500003.6n1/550004610四等2.51/800005n1/40000346一级4.01/400008n1/2000022二级7.51/2000015n1/1200013注 1、表中n为测站数。 2、当边长短于500m时,二等边长中误差应小于2.5mm,三等边长中误差应小于3.5mm,四等、一级边长中误差应小于5mm,二级边长中误差应小于7.5mm。 7.1.15洞外高程控制测量应根据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28(TB10601-xx)规定执行相应等级精度标准及限差要求。 山区水准测量平均每千米单程测站大于25站时,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应符合下表规定。 往返测高差不符值的限差水准测量等级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限差二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