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经皮给药新剂型与新技术.ppt_第1页
第三章 经皮给药新剂型与新技术.ppt_第2页
第三章 经皮给药新剂型与新技术.ppt_第3页
第三章 经皮给药新剂型与新技术.ppt_第4页
第三章 经皮给药新剂型与新技术.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经皮给药新剂型与新技术 上节内容回顾 口服控释制剂的剂型骨架片的类型及释药机理 概念 质量控制 设计薄膜包衣缓控释制剂的类型及释药机理 概念 处方组成 包衣方法和设备 成膜机理 影响成膜的主要因素渗透泵型缓控释制剂的类型 概念口服控释制剂的展望 学习内容 概述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方法经皮给药新型载体中药经皮给药新进展 学习要点 掌握经皮给药新剂型与新技术的概念临床用途与意义药物经皮吸收给药的特点及其组成熟悉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方法经皮给药新型载体 1 概述 经皮给药新剂型与新技术的概念临床用途与意义药物经皮吸收给药的特点药物经皮吸收的途径经皮给药系统的类型及组成 1 1经皮给药新剂型与新技术的概念 经皮给药系统 transdermaldrugdeliverysystem TDDS 一般是指经皮给药的新剂型 即透皮贴片 dermalpatch 广义的经皮给药系统可包括软膏 硬膏 巴布剂等传统经皮给药剂型 1 2临床用途与意义 药物透过皮肤吸收的一种给药方法 是血管外给药的一种较好的替代途径减少胃肠道干扰和肝脏首过作用长时间维持平稳血药浓度 作用持久减少给药次数 延长用药间隔 提高依从性用法简便 用药安全 中止治疗方便 1 3药物经皮吸收给药的特点 优点少胃肠道干扰和肝脏首过作用长时间维持平稳血药浓度 作用持久 减少给药次数 延长用药间隔 提高依从性用法简便 用药安全 中止治疗方便 缺点皮肤屏障使透过皮肤的药物量少 难以达到治疗要求部分药物或添加剂具有皮肤刺激性或产生过敏反应一些药物受理化性质限制不能制成经皮给药制剂 1 4药物经皮吸收的途径 两条途径 透过组织通道运送 吸收组织通道 直径50 100nm传递组织液 化学物质和物理量的多孔介质通道 是药物经皮转运的一条途径 1 5经皮给药系统的类型及组成 复合膜型经皮给药系统 贴皮肤 充填封闭型经皮给药系统 胶粘剂骨架型经皮给药系统 贴皮肤 聚合物骨架型经皮给药系统 贴皮肤 微储库型经皮给药系统 贴皮肤 皮肤屏障药物理化性质剂型 2 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表皮 真皮 皮肤附属器 表皮 基底层 棘层 颗粒层 透明层和角质层 皮肤屏障角质层 90 细胞为角质细胞 细胞间以特殊方式紧密结合 非常坚韧 外界物质不易透入 为药物经皮渗透的主要障碍活性真皮 对高脂溶性药物而言 是其经皮扩散的重要屏障皮肤渗透性是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主要因素之一皮肤渗透性存在个体差异 年龄 性别 用药部位 皮肤状态 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药物理化性质分子量 分子量与药物的经皮扩散速度呈负相关脂水分配系数 P 影响药物经皮扩散的主要因素 在一定范围内 lgP在1 3 才能获得较好的透皮吸收效果药物存在形式 分子状态 离子状态熔点 低熔点药物较易透过皮肤 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剂型不同的经皮给药制剂释药特性的不同 影响药物的经皮吸收速率制剂中药物释放快 有利于药物的经皮扩散 凝胶剂 乳剂型软膏的药物释放快 骨架型贴片的药物释放慢处方组成影响药物经皮吸收性能 基质 吸收促进剂 药物浓度 溶解或分散药物的介质 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3 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方法 化学方法药剂学方法物理促渗透技术 3 1化学方法药物理化性质的改造 对药物进行化学结构改造以改变其脂水分配系数来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 3 2药剂学方法经皮吸收促进剂是指能可逆地改变皮肤角质层的屏障结构 又不损伤任何活性细胞的物质 特性具有化学惰性 稳定性 无药理活性可可逆地改变皮肤特性 起效快与药物和基质无配伍禁忌无毒 无刺激性 无变态反应性无色 无味 无嗅 价廉在皮肤上易于铺展 无不适感 与皮肤有良好相容性 吸收促进剂吸收促进作用机理影响药物经皮扩散影响药物在角质层中的分配破坏高度有序排列的角质层结构 增加角质细胞间脂质的流动性与细胞间蛋白质作用提高皮肤角质层的渗透性增加药物 共渗透促进剂 潜溶剂从给药系统的基质中分配进入角质层在一定载体 较高浓度下 腐蚀性成分能破坏角质层影响药物与蛋白质结合改变药物在角质层成分和扩散途中脂质之间的分配 吸收促进剂的类型有机溶剂类 乙醇 丙二醇 乙酸乙酯 二甲基甲酰胺有机酸 脂肪醇类 油酸 亚油酸 月桂酸氮酮及其类似物表面活性剂 阳离子型 阴离子型 非离子型 磷脂角质保湿剂与软化剂 尿素 水杨酸 吡咯酮萜烯与植物挥发油 3 3物理 物理化学 方法应用物理或物理化学方法来改变角质层的结构以增加药物渗透性离子导入法 电致孔法 超声波导入 压力波以及微针阵列等 离子导入法借助适当电流驱动 使药物分子或离子透过皮肤的方法 也称离子电渗透 iontophoresis 适用药物分子量大 带电荷 具有较大水溶性的药物 肽类 蛋白质 无机离子 有机离子及某些中性分子 离子导入法特点可按照需要的治疗浓度将药物按程序递送进入体内 以避免药物过量或剂量不足将起主要药理作用的纯药物离子导入 而不是整个化合物不损伤皮肤 无疼痛或胃肠刺激起效快 药效强 渗透性比普通经皮被动扩散大几十至上百倍可适宜于大分子药物如多糖 多肽及蛋白质 离子导入法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机制电场力作用 角质层两侧的电压降电渗作用 膜两侧液体的定向移动电流诱导引起皮肤渗透性增加 形成可逆性的孔道 离子导入法药物经皮离子导入的影响因素电学因素 电流强度 作用时间 类型 恒定直流 脉冲直流 药物因素 解离状态 分子大小 脂溶性 荷电量 离子迁移率 溶解度 浓度离子导入系统组成 供应室 接收室溶液的组成 竞争性离子 pH值 缓冲液中药物浓度 应用实例 多肽 蛋白质类药物 胰岛素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Vyteris公司的离子导入给药装置 剂量控制器 结合元件 贴片ALZA公司的E Trans药物递送装置 微电子线路与透皮贴片结合 电致孔法采用瞬时 ms s 高电压脉冲使细胞膜等脂质双分子层形成暂时可逆的亲水性孔道从而增强细胞及组织膜的渗透性以利于经皮给药的一种方法 适用药物传统被动扩散和离子导入法无法实现经皮递送的药物 电致孔法特点瞬时高电压脉冲 对皮肤无损伤 形成的孔道是暂时 可逆的起效快 可显著减小药物经皮转运的滞后时间与离子导入法并用 可大大提高离子导入法经皮给药效率采用脉冲方式给药 立于实现程序化给药 电致孔法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机制亲水性通道的形成 50V HV 角质层角化细胞上产生亲水通道局部转运区 LTR 直径与脉冲电压的持续时间相关局部逸散区 LDR 药物以扩散为主 5V LV 离子导入 细胞间质 附属器 毛囊 汗腺 电致孔法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机制电泳 电渗和扩散作用电泳和扩散时电致孔增渗的主要原因非荷电分子和弱电性分子药物 扩散为主强电性分子药物 电泳为主微弱的电渗作用 电致孔法影响电致孔渗透促进作用的因素电学参数 药物理化性质 制剂处方组成 电致孔法安全性问题肌肉收缩增强电场作用于皮肤 刺激皮下组织神经 刺痛 超声波法药物分子在超声波作用下 透过皮肤被机体吸收的方法超声一般频率20kHz 强度0 4W cm2促进经皮吸收的机制空化效应 介质在超声波作用下形成气泡的作用 空化作用造成角质层脂质双分子层结构排列的无序化 同时空化气泡的震动使大量水分穿透进入无序化脂质区域形成水性通道声流作用 热效应 机械效应 超声波法影响因素导入药量与超声频率 强度 暴露时间 药物性质相关超声波空化效应大小与超声波频率成反比 低频超声波穿透力强超声波强度越大 对皮肤影响越大 易导致损伤 超声波法实例甘露醇 M 180 经皮吸收提高20倍菊糖 M 5000 经皮吸收提高33倍EMLA 利多卡因和丙胺卡因 局部麻醉皮肤涂抹后60min起效 超声波处理后 可在涂抹后15min起效 超声波法安全性对皮肤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是否可逆 空化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对皮肤有无损伤 压力波压力波 pressurewave PW 是由激光产生的一种高振幅短暂压力可使皮肤角质层的通透性增加而易于药物分子透过皮肤 特别适宜于大分子药物 同时可增加核被膜的通透性使药物更容易进入细胞核中 压力波压力波经皮给药装置结构示意图压力波经皮给药过程药物储库贴于皮肤 药物溶液加到储库 盖上靶标 激光刺激靶标 撤去给药装置 压力波特点压力波作用时间非常短 100ns 1 s 压力波只是引起皮肤渗透性增强 药物在浓度梯度作用下扩散经皮吸收通过改变压力波的特性参数或联用化学渗透促进剂可调节皮肤的渗透性改变程度 以此控制药物的渗透量压力波可使直径达100nm的胶体粒子导入皮肤压力波能在瞬间使角质层以及细胞核膜通透性可逆性增大压力波可作为一种基因技术平台 将目标基因导入生物靶组织应用前景 压力波特性参数可调 对皮肤无损伤 压力波实例 胰岛素压力波联合化学渗透促进剂经皮给药2 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 第一束激光 增加角质层渗透性400U mL胰岛素溶液 第二束激光 将药物导入皮肤深部结果 降糖作用与皮下注射0 3U相当 微针阵列微针阵列是一种顶部尖细 长度在150 m左右的微型针的排列 促进经皮吸收的原理 微针应用于皮肤表面后使皮肤角质层的完整性收到破坏 产生一系列小孔 从而使皮肤的渗透性显著增加 立于药物经皮渗透 特点可使药物皮肤透过率增加3 5各数量级提高蛋白质 DNA以及疫苗等生物技术药物经皮递送速率无痛感 微针阵列应用实例寡核苷酸 与离子导入合用 比单用离子导入强100倍裸质DNA 比常规方法表达提高2800倍 无针粉末注射利用高速气体喷射将药物递送到皮内 皮下或黏膜内的新型释药技术 原理 利用高压气体克服角质层障碍 将药物高速压入皮肤内特点无疼痛感 使用方便 顺应性好避免酸 酶等对药物的降解 突破皮肤角质层的吸收障碍无首过效应 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无针粉末注射器 4 经皮给药新型载体 脂质体微乳 环糊精 4 1脂质体由排列有序的脂质双分子层组成的多层微囊 具有生物膜功能 可削弱或消除表皮屏障作用特点双亲性 对药物兼容性好 能包裹脂溶性 水溶性药物 提高药物溶解度 增加药物透皮作用缓释性 在表皮 真皮形成药物储库 缓释药物安全性 为体内固有成分 无毒 可生物降解 无刺激性皮肤靶向性 在皮肤组织表现出相对靶向性 4 1脂质体传递体 transfersome 柔性纳米脂质体 由磷脂和表面活性剂组成的自聚集泡囊 具有很强的变形性 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机制变形机制渗透压驱动作用经皮吸收和体内分布作用 4 1脂质体醇脂体 ethosome 是一种由薄膜分散法制备的乙醇含量很高 20 50 的脂质体 由磷脂 乙醇和药物组成 机理 乙醇增加类脂双分子层的流动性 延展性 可携带药物渗透进入不规则的脂质双分子层 促进药物透过皮肤 增加药物的经皮透过量特点相变温度相对较低 富有流动性对各种性质药物均有较高的包封率能有效携带各种化合物分子穿透角质层达到皮肤深层 4 1脂质体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脂质体 niosome 柔性囊泡 囊泡 是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自身闭合形成的双分子层微型单室或多室脂质体载体 机理 niosome本身的高度柔韧性 类似于传递体 在穿透皮肤过程中 经历了分解 再组装的过程 4 2微乳是由水相 油相 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等四元体系自发形成的具有热力学稳定性 外观透明 各向同性 黏度低的一种胶体分散体系 粒径小于50nm 结构上可分为O W W O 双连续型优点O W型微乳用于皮肤时易于清洗增加药物溶解度 促进药物的经皮吸收微乳中分散相可作为药物储库 使药物在连续相中浓度恒定 实现近似零级释药 4 2微乳促进药物经皮吸收机制増加溶解度 提高药物的浓度梯度促进角质层脂质双层的流动性破坏角质层水性通道微弱作为整体结构经皮肤毛囊吸收药物从微乳中析出后经皮吸收 4 2微乳微乳经皮吸收促进作用的影响因素药物 微乳中含量 状态 亲脂性微乳组成体系 水分 表面活性剂 助表面活性剂 油相与其他经皮吸收促进方法结合应用 4 3 环糊精 环糊精是由7个葡萄糖单体构成的内径0 7 0 8nm的柱状体 可以包封粒径在0 8nm以下的药物分子 提高药物的溶解度 稳定性 渗透性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机制改变分配系数 增加药物在皮肤角质层的分配系数 增加药物在皮肤中的扩散系数 利于药物的扩散改变角质层结构 使角质层叠状细胞结构重排 降低角质层的屏障作用 增加药物经皮扩散速率 5 中药经皮给药新进展 穴位经皮给药脐部与透皮吸收中药经皮给药新剂型载药平台及辅料的研究 穴位经皮给药 利用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和药理作用 达到调整机体和治疗疾病的方法 现代研究 经穴部位较周围皮肤阻抗低 电容大 电位高的电学特性 对药物具有外敏性和叠加放大效应 具有药物效应和经络效应双重作用 实例 麻黄碱 脐部与透皮吸收 脐部位胚胎发育过程中腹壁最后闭合处 表皮角质层最薄 屏障功能最弱 药物最易穿透弥散 且脐部皮下无脂肪组织 皮肤和筋膜 腹膜直接相连 渗透力较强 脐部皮肤给药利于药物吸收 用于治疗高血压 泄泻 晕车 心绞痛 三叉神经痛 中药经皮给药新剂型载药平台及辅料的研究 两种剂型 巴布剂 凝胶剂中药巴布剂 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