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发展与设计的模式.ppt_第1页
课程发展与设计的模式.ppt_第2页
课程发展与设计的模式.ppt_第3页
课程发展与设计的模式.ppt_第4页
课程发展与设计的模式.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課程發展與設計的模式 黃繼仁課程發展與設計 課程設計模式 課程設計的實際運作狀況縮影 或是理想運作狀況的呈現 藉以介紹 溝通或示範課程設計的藍圖 使未來的課程設計行動獲得指引 多為概念與圖繪模式 模式中顯示課程要素 目標 活動 題材 課程設計的程序 目標建立 內容選擇與組織 評鑑 及其中之關係 目標模式 泰勒法則 及其他學者 Taba 1962 Wheller 1967 Kerr 1968等 的補充 泰勒的基本原理 TheTyler sRationale 學校應該達成那些教育目標 Whateducationalpurposesshouldtheschoolseektoattain 為達成這些教育目標 應提供那些學習經驗 Howcanlearningexperiencesbeselectedwhicharelikelytobeusefulinattainingtheseobjectives 這些學習經驗應如何有效地組織 Howcanlearningexperiencesbeorganizedforeffectiveinstruction 如何確知這些教育目標已經達成 Howcantheeffectivenessoflearningexperiencesbeevaluated 目標模式的特色 折衷的課程立場精粹主義 經驗主義 社會行為主義 科技主義合理的慎思探討架構三大來源 兩大過濾網系統性的課程設計步驟邏輯 系統 理性 目標模式的流弊與限制 流弊技術取向價值中立工具理性限制過度重視產出或產品不適用於文學與藝術 Wheeler的目標循環模式 歷程模式 過程模式 史點豪斯 Stenhouse 1975 赫斯特 Hirst 1974 拉斯 Rathsetal 1971 等人提出的模式 歷程模式 強調教育的方式與教學過程重視學習者的主動學習與教師的專業思考建立明確的教育歷程原理與教學程序原則 歷程模式設計的選擇原則 學生選擇及反省其後果的機會使學生主動學習的學習情境學生獨立或合作地探討觀念 問題或應用心智的過程接觸具體事物 實務 材料或物品 的機會不同能力的學生均能成功完成學習工作能在新的情境中探討已學的概念 問題或應用心智的過程探討社會中未探討或不探討的主題提供學生冒險的機會重寫 演練和潤飾早期努力的成果應用和熟練富有意義的規則 標準和學問給予學生共同設計 實施和分享成果的機會適應學生所顯示的目的 歷程模式的方案 一 人文課程方案1970年代英國政府主導史點豪思等人合作進行五個邏輯前提學習者應在課堂上處理有爭議的問題課堂應為學生自由表達意見的 論壇 須以討論方式處理有爭議的問題而非灌輸討論應尊重參與者之間在意見上的紛歧教師為討論會的主席應維持學習品質與水準 歷程模式的方案 二 人的研究 Man Acourseofstudy 為社會科課程 簡稱MACOS布魯納 J Bruner 1968 所發展適用於十歲至十二歲的學生貫串課程內容的三大問題人性是什麼 人性如何發展出來 人性如何能進一步發展 課程實施方式採用 發現 或 探究 的教學方法 情境模式 史克北 Skilbeck 羅頓 Lawton 和索基特 Sockett 等人發展的情境分析模式 情境模式 又稱情境分析模式或文化分析模式基本假定以個別學校及其教師作為課程發展的焦點課程設計的特色從文化選擇的角度來詮釋課程進行選擇社會文化素材的決定 史克北 Skilbeck 1984 的模式 分析情境外在因素 內在因素擬訂目標衍生自情境分析偏重 質 的方面設計課程方案含五項要素的教與學的方案符合一般規準的學習工作詮釋和實施預測可能遭遇的問題改變資源與組織機構評估與評鑑檢查及溝通的系統 評估計畫 持續評量 廣泛的結果 保存記錄 評量程序 羅頓 Lawton 1983 的文化分析模式 決定分析架構決定文化常項與擬訂文化變項 進行文化選擇 重要和價值以心理學理論角度進行考慮 衍生課程目標並組織課程內容 索基特 Socket 1976 的模式 釐清課程問題的焦點 係現實而非虛構的內容 收集當前課程實踐 影響及限制因素 包括教師 學生及行政人員的觀感和態度等資料 參與者在調查過程中即設計課程的結構 在設計歷程中會再尋找資料 評估已有資料 並將新的資料安排於結構內 若發現當前課程的實踐不盡合理 而引進另類方案會有好處 設計者便會決定轉變 並對不同的課程方案進行討論 在研究原有焦點和搜集資料的過程 導致設計結構的歷程裡 可能出現新的關注重點 設計者必須處理轉變的優先次序和實施轉變的方法等迫切問題 這些轉變不必一定以目標作為規畫形式 設計者可透過程序原則內容或結構的不同部分促成課程的轉變 Walker的寫實模式 自然模式 本土模式 板橋模式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現位於台北縣三峽 原於板橋 對國民小學課程作有系統的實驗研究 自民國61年開始 根據本國需要擬訂課程設計的程序 南海模式民國74年教育部於台北市南海路成立 人文及社會科學教育指導委員會 發展中小學各科課程 整體規畫各級學校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的目標 課程 教材 教法與師資 力求與數學及科學教育的均衡發展 舟山模式以國立編譯館所在地 舟山路 命名 負責編製教科書 教學指引和學生習作的發展 審查 與發行工作 總結 各組自行設定一個學校的情境 分析它的特色 SW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