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ccdek 全模块化单片机实验指导书(改zj323).doc_第1页
dvccdek 全模块化单片机实验指导书(改zj323).doc_第2页
dvccdek 全模块化单片机实验指导书(改zj323).doc_第3页
dvccdek 全模块化单片机实验指导书(改zj323).doc_第4页
dvccdek 全模块化单片机实验指导书(改zj323).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dvccdek 全模块化单片机实验指导书(改zj323) 该仿真器使用一片SST89C58单片机和一片ATMEG8515单片机来实现仿真功能(主CPU和用户CPU),两片CPU之间通过一根I/O引脚通讯,通讯速率在33兆晶振时约100KBPS,主CPU负责跟keil c51通讯,用户CPU只跟主CPU通讯,仿真器结构框图如下图1-1:图1-121.2仿真器主要功能和特性 1、支持串口的仿真功能 2、串口和中断用户都可以使用 3、不占用定时器 24、完全仿真p0,p2口 5、占用用户堆栈2个字节 6、占用1条I/O:P3. 57、ISP在线编程,在线下载 8、仿真频率最高33兆 9、同时支持最多10个断点 10、支持单步,断点,全速运行 11、支持汇编和C语言混合编程调试 12、支持KEIL C51的IDE开发仿真环境UV1UV2(V5.20V6.02V6.10V6.12V6.14) 13、单步执行时间(60毫秒) 14、程序代码载入(可以重复装载,无需预先擦除用户程序空间) 15、SFR读取速度(128个)200毫秒 16、跟踪记录(trace record)256条 17、可以仿真标准的89c51,89c52,89c58等51内核的单片机1.3仿真器的使用1.3.1随机携带的光盘主要内容介绍1)子目录KEIL CKEIL C仿真调试软件的安装文件等2)子目录USB_DRV:KEIL C51仿真器USB接口器件驱动程序3)子目录串行口调试助手调试串行通信程序用的辅助软件4)STC-ISP-V4.79_SETUP:STC系列单片机下载烧录软件5)子目录USB:实验用USB接口器件CH372驱动程序6)DVSIO:PC机上串口发送程序7)测试程序已调试通过的实验例程供用户参考1.3.2软件的安装1)将随机光盘里的内容全部拷贝到电脑中自己建立的目录中2)运行KEIL C目录下的KEIL C安装软件up51v623.exe,出现图1-2安装界面。 图1-23)点击Next按钮,出现图1-3界面。 图1-34)点击Next按钮,出现图1-4界面,使用本软件的协议。 图1-45)点击Yes按钮,出现图1-5界面,需要输入注册码。 图1-56)打开Keil c/addon/注册码/TXT文件,获取注册码,填入serial Namber框内,将11RI2Z填入First Name和Last Name框内,在E-mail框内随便填入一邮箱地址,最后点击Next按钮。 出现图1-6界面。 图1-67)点击Browse,寻找C51addon所在的目录,然后选中,出现图1-7界面。 图1-78)点击Next按钮,出现图1-8界面。 图1-89)点击Next按钮,出现图1-9界面。 图1-910)点击Next按钮,出现图1-10界面,去掉“”项,点击Next按钮,进入安装,等待安装完成。 桌面上会生成Keil c软件图标图1-101.3.3仿真机的连接1)将随机配备的专用仿真器按标志字符向上的方向插到系统板51CPU仿真区的JFZ位置(40芯双排插针座);2)用一根USB通信线一头(扁口)连电脑的USB接口,另一头连仿真器的USB接口;3)打开电源;4)运行USB_DRV.EXE程序,以安装USB驱动;5)电脑显示找到新设备,让系统自己找驱动并且安装;6)安装完成后,到控制面板-系统-硬件-设备管理器-端口里面确认一下USB转串口的端口号(建议将端口号设置在1或2上),以备在KEIL C软件中做相应的设置。 1.3.4Keil C软件的使用1)运行桌面上Keil uVision2软件,出现图1-11界面。 图1-112)创建新的工程,点击上图菜单中的project,选择New project,自己定义一个工程名,如E/DVCC-1,弹出一CPU选择窗,如图1-12。 在左边窗口中先选你要用的器件制造公司,再选型号,假如是89C51,在右边窗口里会显示该芯片的基本参数,最后点击确定,返回主窗口,如图1-13。 图1-123)打开刚建的工程DVCC-1用鼠标点击菜单的project,选择open project,在E盘根目录下找到刚建的工程DVCC-1,点框内的+号,显示如图1-14。 图1-13图1-144)选中红框点右键DVCC-1,在弹出菜单里选Add fileto groupsource group以加载源文件,弹出图1-15窗口。 如果加载的是汇编语言源文件,文件类型选*.A*,这里选的是MCUIO.ASM。 这个汇编语言源文件必需是已好的。 如果是C语言源文件,文件类型选*.C*。 最后点击Add后关闭窗口返回。 图1-155)点图1-14红框内DVCC-1前的+号,显示如图1-16。 图1-166)设置Keil C51仿真机的工作参数,选择菜单的Project-Option forTargetSimulator,如图1-17。 点击Option forTargetSimulator,如图1-18所示。 图1-17图1-187)在上图中选择debug栏,按图1-19设置。 (1)选Use KeilMonitor-51Driver(位置1),选择硬件仿真(根据实际的硬件仿真器设置)。 如果选Use Simulater,是软件仿真。 (2)Load Applicationat Start(位置2)选择这项之后,程序编译好后,keil才会自动装载你的程序代码。 (3)Go tillmain(位置3)调试c语言程序时可以选择这一项,程序会自动运行到main程序处。 图1-198)点击图1-19的Settings(在上图位置4),打开新的窗口Target Setep,如图1-20。 (1)在Comm PortSetting里设置PORT:设置你的串口号,在“1.3.3仿真机的连1234接”中的第五点里确认的串口号。 (2)在Comm PortSetting里设置Baudrate:设置通信波特率为57600,仿真机固定用57600bps波特率跟keilC通讯。 (3)Serial Interrupt:选中它,设为软件复位,这样对同一工程文件在运行后,发现问题要修改,重新编译运行,就不需要按硬件复位键退出程序的运行。 (4)Cache Options:可以选也可以不选,推荐选它,这样仿真机会运行的快一点。 (5)最后点击ok后确定,再关闭Target Setep设置窗口后返回。 图1-209)设置输出文件格式选Output项,弹出新窗口,按图1-21设置,完成后按确定。 图1-2110)返回到前级窗口如图1-22。 按确定退出仿真器参数等的设置。 返回主菜单。 图1-2211)编译你的程序,选择Project-Rebuild alltarget files,进入编译,如图1-23。 如有错误,对源文件修改直到正确为止。 图1-2312)编译完毕之后,选择Debug-Start/Stop DebugSession,就装载程序,如图1-24。 1图1-2413)装载代码之后,在左下角显示如图1-25。 图1-25如果你已连接仿真器,那左下角第一行应显示Connected toMonitor-51V1.0表示连接到仿真机,仿真机的版本号为1.0,第二行显示Load“E:DVCC-1”,表示代码装载成功。 14)现在可进入仿真调试了,仿真调试命令和其他仿真器类同,详细见光盘里/Keil C/Keil SoftwareCx51编译器用户手册中文完整版(403页).pdf。 注意使用我们配置的硬件仿真器,其18X51单片机5P3.5口的使用有限制,由于监控系统要使用P3.5来进行通讯,最好不要使用。 如果使用,可能会影响该引脚的状态。 对监控系统是没有影响的,可以用来做输出。 第二章C STC系列单片机下载烧录使用说明在使用USB仿真器调试完实验程序后,脱离仿真器运行自己的实验程序,方法如下1)关闭电源,取下仿真器,并将K_V开关拨在OFF位置;2)在FZ1位置插上在线下载芯片STC89C51;3)用专用通信线将主板上TX插座(RS232通信插座)和电脑的串口相连,并记住串口号。 以便在下载软件的串口设置中用到。 4)运行STC-ISP-V4.79-NOT-SETUP目录中的STC_ISP_V479.EXE程序,即进入在线下载烧录界面如下图5)在Step1/步骤1中选择单片机型号,如STC89C51RC。 6)在Step2/步骤2中选择要烧录的程序,即点击OpenFile/打开文件,显示如下图,左边上面红框里是下载程序的起始地址和校验和,右边程序窗口显示要下载的程序。 7)步骤3中选择串口号,你串口线插在电脑的哪个串口上就选那个号,注意不要和其它设备冲突,你可以到控制面板-系统-硬件-设备管理器-端口里面查看一下。 8)进入下载软件的Step5/步骤5,点击Download/下载,在烧录窗口里提示你加载芯片电源时,将系统板上开关K_V拨在ON位置。 下载完成后显示如下图所示,告诉你下载所用的时间等信息,并告诉你下载成功。 第三章硬件基础接口应用实验实验一单片机O I/O口应用实验_3P3.3口输入1P1口输出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单片机P3口、P1口简单使用。 2、学习延时程序的编写和使用。 二、实验内容(系统板和51核心板) 1、基本要求1)P3.3口做输入口,外接一脉冲,每输入一个脉冲,P1口按十六进制加一输出。 2)P1口做输出口,编写程序,使P1口接的8个发光二极管L0L7按16进制加一的方式点亮发光二极管。 2、选做题要求1)使用P3.1口做输入口,外接一脉冲,每输入一个脉冲,P1口左移1位,使P1口接的8个发光二极管依序点亮。 2)分别用P3.1口、P3.2口控制向左和向右依次点亮P1口接的8个发光二极管L0L7的控制信号,P3.1口开关接通时,L0L7从左往右依次顺环点亮,P3.2口开关接通时,L0L7从右往左依次顺环点亮。 (注意P3.1口和P3.2口不能同时接通!) 三、实验说明 1、P1口是准双向口,它作为输出口时与一般的双向口使用方法相同,由准双向口结构可知当P1口作为输入口时,必须先对它置高电平,使内部MOS管截止,因内部上拉电阻是20K40K,故不会对外部输入产生影响。 若不先对它置高,且原来是低电平,则MOS管导通,读入的数据不正确。 2、延时子程序的延时计算。 对于延时的程序DELAYMOV R6,#00H DELAY1MOV R7,#80H DJNZ R7,$DJNZR6,DELAY1查指令表可知MOV、DJNZ指令均需用两个机器周期,而一个机器周期时间长度为12/6.0MHZ,所以该段指令执行时间为((128+1)256)+1)2(126000000)=132.1ms。 四、实验原理图见使用说明51单片机核心模块和系统板部分。 五、实验程序框图如图1-1所示 六、实验步骤 1、51系统板上J1接上底板上电源部分J1,P3.3用插针连至K1,P1.0P1.7(P1)用8芯线连至JL(L0L7)。 2、调试、运行程序(单片机O I/O验口应用实验11)。 3、开关K1每拨动一次,L0L7发光二极管按16进制方式加一点亮。 P3.3真的为高吗?P3.3为低吗?开始P3.3为高吗?延时延时A+1送P1口循环N N N Y Y Y主程序图图11N N Y R6设初值FFH延时子程序R7设初值FFH R7-1=0否?R6-1=0否?返回Y实验二单片机O I/O口应用实验_工业顺序控制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预备知识在工业控制中,像冲压、注塑、轻纺、制瓶等生产过程,都是一些断续生产过程,按某种程序有规律地完成预定的动作,对这类断续生产过程的控制称顺序控制,例注塑机工艺过程大致按“合模注射延时开模产伸产退”顺序动作,用单片机最易实现。 三、实验内容(系统板和51核心板)8031的P1.0P1.6控制注塑机的七道工序,现模拟控制七只发光二极管的点亮,高电平有效,设定每道工序时间转换为延时,P3.4为开工启动开关,低电平启动。 P3.3为外故障输入模拟开关,P3.3为0时不断告警,P1.7为报警声音输出控制,音响输出在2号板上。 四、实验说明实验中用外部中断0,编中断服务程序的关键是 1、保护进入中断时的状态,并在退出中断之前恢复进入中断前的状态。 2、必须在中断程序中设定是否允许中断重入,即设置EX0位。 一般中断程序进入时应保护PSW、ACC以及中断程序中使用到的但并非其专用的寄存器,本实验中未涉及。 五、实验原理见使用说明51单片机核心模块和系统板部分。 六、实验程序框图如图2-1 七、实验步骤 1、51系统板上J1接上底板上电源部分J1,P3.4连K1,P3.3连K2,P1.0P1.7分别连JL(L0L7),P1.7再连2号板上SIN。 2、2号板上J1(音响输出)连主板JB1(接上喇叭)。 3、2号板上J0连底板J1-J3任一插座。 4、K1开关拨在上面,K2拨在上面。 5、调试、运行程序(单片机O I/O验口应用实验22)。 6、K1拨至下面(低电平),各道工序应正常运行。 7、K2拨至下面(低电平),应有声音报警(人为设置故障)。 8、K2拨至上面(高电平),即排除故障,程序应从刚才报警的那道工序继续执行。 恢复现场故障清除了吗?返回报警保护现场关输出中断服务子程序Y N图21主程序开始中断、P1口、P3口初始化P1口全低工序2延时工序1延时等开工工序7延时实验三并行O I/O接口58255应用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并行接口芯片8255A和单片机接口方法。 2、掌握并行接口芯片8255A的工作方式及其编程方法。 二、预备知识 1、8255A结构8255A是可编程并行接口芯片,双列直插式封装,用+5V单电源供电,如图31是8255A的逻辑框图,内部有3个8位I/O端口A口、B口、C口;也可以分为各有12位的两组A和B组,A组包含A口8位和C口的高四位,B组包含B口8位和C口的低4位;A组控制和B组控制用于实现方式选择操作;读写控制逻辑用于控制芯片内寄存器的数据和控制字经数据总线缓冲器送入各组接口寄存器中。 由于8255A数据总线缓冲器是双向三态8位驱动器,因此可以直接和8088系统数据总线相连。 2、8255A端口地址见表31A1A0/RD/WR/CS操作类型操作方001010000111000PA数据总线PB数据总线PC数据总线输入(读)00110101111100000000数据总线PA数据总线PB数据总线PC数据总线控制字输出(写)110111100数据总线三态非法状态数据总线三态断开表3-1图318255A逻辑框图 3、8255工作方式8255A芯片有三种工作方式方式 0、方式 1、方式2。 它通过对控制寄存器写入不同的控制字来决定其三种不同的工作方式。 方式0基本输入/输出图32(a)方式0引脚功能如图32(a)所示。 该方式下的A口8位和B口8位可以由输入的控制字决定为输入或输出,C口分成高4位(PC7PC4)和低4位(PC3PC0)两组,也有控制字决定其输入或输出。 需注意的是该方式下,只能将C口其中一组的四位全部置为输入或输出。 方式1选通输入/输出PA70PC74PC30PB708448I/O I/O I/O I/O8255PB70PC4PC5PC3PC76PC2PC1PC0STBB DATASTBA IBFAINTRA I/O DATAIBFB INTRBRD8255PB70PA70PC7PC6PC3PC54PC2PC1PC0OBFB DATAOBFA ACKAINTRA I/O DATAINTRB ACKBWR A组端口A (8)A组端口C高4位 (4)B组端口C低4位 (4)B组端口B (8)A组控制B组控制CPU接口读、写控制逻辑数据总线缓冲器内部逻辑外设接口-RD-WR A1A0RESET D7D0-CS总线数据双向I/O I/O PA7PA0I/O PC7PC0PB7PB0PC0PC2I/O8位内部数据总线图32(b)方式1输入图32(c)方式1输出如图32(b)、(c)所示。 该方式又叫单向输入输出方式,它分为A、B两组,A组由数据口A和控制口C的高4位组成,B组由数据口B和控制口C的低4位组成。 数据口的输入/输出都是锁存的,与方式0不同,由控制字来决定它作输入还是输出。 C口的相应位用于寄存数据传送中所需的状态信号和控制信息。 方式2双向输入输出图32(d)方式2双向输入输出如图32(d)所示。 本方式只有A组可以使用,此时A口为输入输出双向口,C口中的5位(PC3PC7)作为A口的控制位。 4、8255A控制字 (1)PC口按位置/复位控制字如图3-3所示图3-3PC口按位置/复位控制字 (2)8255方式选择控制字如图3-4所示。 三、实验内容(616号板) 1、基本要求WR INTRPA70PC7PC6PC5PC3PC4OBF DATAIBF STBACK RDPC20I/O1=置位,0=复位无关位选择000111置位/复位标志:0=有效主片76543210如实验原理图(见附件中实验三)所示,PA口8位接8个开关K1K8,PB口8位接8个发光二极管,从PA口读入8位开关量送PB口显示。 拨动K1K8,PB口上接的8个发光二极管L0L7对应显示K1K8的状态。 编程将PA口设置为方式0输入,PB口设置为方式0输出,其方式控制字应为90H。 2、选做要求1)PB口8位接8个开关K1K8,PA口8位接8个发光二极管,从PB口读入8位开关量送PB口显示。 拨动K1K8,PA口上接的8个发光二极管L0L7对应显示K1K8的状态。 2)PC口的PC0PC3作为输入端口,PC4PC7作为输出端口,当PC0和PC3上开关接通时,PC4PC7上对应的灯点亮。 (了解PC口的独立置位操作方式)图3-48255方式选择控制字 四、实验原理图见使用说明16号模块 五、实验程序框图如图3-5开始8255初始化置8255PA口为低电平读PA口的值PC30:1=输入,0=输出PB口:1=输入,0=输出B组方式选择:0=方式0,1=方式1PC74:1=输入,0=输出PA口:1=输入,0=输出方式选择:00=方式0A组01=方式101=方式276543210方式标志:1=有效 六、 1、8255芯片的PA(PA0PA7)插座用8芯线连接开关JK(K1K8)。 2、8255芯片的PB(PB0PB7)连接发光二极管JL(L0L7)。 3、8255芯片的片选8255CS插孔接译码输出Y0。 4、16号板上/RD、/WR、A 0、A1连到系统板的/RD、/WR、A 0、A1。 5、16号板上的JD连到系统板的JDI-JD2任一插座上。 6、16号板上的J0连到底板J1-J3任一插座上。 7、16号板上的RST接到底板上RST,在上部。 8、调试、运行程序(并行O I/O接口58255应用)。 9、拨动开关,相对应的发光二极管显示其状态。 实验四定时/计数器8253A应用 一、实验目的学习8253A可编程定时/计数器与8088CPU的接口方法;了解8253A的工作方式;掌握8253A在各种方式下的编程方法。 二、预备知识 1、8253A内部结构8253A定时/计数器具有定时、计数双功能。 它具有三个相同且相互独立的16位减法计数器,分别称为计数器 0、计数器 1、计数器2。 每个计数器计数频率为02MHZ,其内部结构如图41所示。 由于其内部数据总线缓冲器为双向三态,故可直接接在系统数据总线上,通过CPU写入计数初值,也可由CPU读出计数当前值;其工作方式通过控制字确定;图中的读写控制逻辑,当选中该芯片时,根据读写命令及送来的地址信息控制整个芯片工作;图中的控制字寄存器用于接收数据总线缓冲器的信息当写入控制字时,控制计数器的工作方式,当写入数据时则装入计数初值,控制寄存器为8位,只写不能读。 图418253A内部结构图图42计数器内部结构图 2、计数器内部结构如图42所示,每个计数器由一个16位可预置的减1计数器组成,计数初值可保存在16位的锁存器中,该锁存器只写不能读。 在计数器工作时,初值不受影响,以便进行重复计数。 图中每个计数器有一个时钟输入端CLK作为计数脉冲源,计数方式可以是二进制,计数范围110000H,也可以是十进制,计数范围165536。 门控端GATE用于控制计数开始和停止。 输出OUT端当计数器计数值减到零时,该端输出标志信号。 3、8253A端口地址选择见表4-1-RD-WR A0A1-CS缓冲器数据读/写逻辑寄存器控制字总线计数器1计数器0计数器2D0D7CLK0GATE0CLK1OUT0CLK2GATE1GATE2OUT1OUT2MSB LSBMSB LSBMSB LSBMSB LSBMSB LSBMSB LSBGATE0GATE1GATE2CLK0CLK1CLK2OUT0OUT1OUT2151515151515000000锁存器计数器表4 14、8253A功能8253A既可作定时器又可作计数器 (1)计数计数器装入初值后,当GATE为高电平时,可用外部事件作为CLK脉冲对计数值进行减1计数,每来一个脉冲减1,当计数值减至0时,由OUT端输出一个标志信号。 (2)定时计数器装入初值后,当GATE为高电平时,由CLK脉冲触发开始自动计数,当计数到零时,发计数结束定时信号。 除上述典型应用外,8253A还可作频率发生器、分频器、实时钟、单脉冲发生器等。 5、8253A控制字说明/CS/RD/WR A1A2寄存器选择与操作00001111000000110101写入计数器#0写入计数器#1写入计数器#2写入控制寄存器000000111001010读计数器#0读计数器#1读计数器#xx011111无操作(三态)禁止(三态)无操作(三态)00选计数器0数制控制:0=二进制,1=BCD01选计数器110选计数器2工作方式选择:000方式011非法001方式110方式200计数器锁存命令11方式301只读/写低8位,高8位自动置0100方式410只读/写高8位,低8位自动置0101方式511先写低8位,后写高8位76543210 (1)8253A每个通道对输入CLK按二进制或十进制从预置值开始减1计数,减到0时从OUT输出一个信号。 (2)8253A编程时先写控制字,再写时间常数。 6、8253A工作方式 (1)方式0计数结束产生中断方式当写入控制字后,OUT变为低电平,当写入初值后立即开始计数,当计数结束时,变成高电平。 (2)方式1可编程单次脉冲方式当初值装入后且GATE由低变高时,OUT变为低电平,计数结束变为高电平。 (3)方式2频率发生器方式当初值装入时,OUT变为高;计数结束,OUT变为低。 该方式下如果计数未结束,但GATE为低时,立即停止计数,强逼OUT变高,当GATE再变高时,便启动一次新的计数周期。 (4)方式3方波发生器当装入初值后,在GATE上升沿启动计数,OUT输出高电平;当计数完成一半时,OUT输出低电平。 (5)方式4软件触发选通当写入控制字后,OUT输出为高;装入初值且GATE为高时开始计数,当计数结束,OUT端输出一个宽度等于一个时钟周期的负脉冲。 (6)方式5硬件触发选通在GATE上升沿启动计数器,OUT一直保持高电平;计数结束,OUT端输出一个宽度等于一个时钟周期的负脉冲。 三、实验内容(616号板)本实验原理图如图见附录所示,8253A的A 0、A1接系统地址总线A 0、A1,故8253A有四个端口地址,如端口地址表41所示。 如果8253A的片选8253CS接系统板译码输出Y0(8000H),那么8253的四个端口地址为8000H-8003H,分别对应通道 0、通道 1、通道2和控制字。 采用8253A通道0,工作在方式3(方波发生器方式),输入时钟CLK1为1MHZ,输出OUT2要求为100HZ的方波,用示波器观察输出波形。 四、实验软件流程图图4-48253实验程序流程图 五、实验步骤 1、16号板上8253芯片的片选8253CS插孔接译码输出Y0。 2、16号板上/RD、/WR、A 0、A1连到系统板的/RD、/WR、A 0、A1。 3、16号板上的JD连到系统板的JDI-JD2任一插座上。 4、16号板上的J0连到底板J1-J3任一插座上。 5、16号板上的RST接到底板上RST,在上部。 6、16号板上的CLK0接底板上固定脉冲输出的1MHz。 7、调试、运行程序(定时/计数器8253A应用)。 8、用示波器测量8253A的OUT1输出插孔,应有频率为100HZ的方波输出。 实验五A/D转换实验 一、实验目的开始置8253工作方式控制启动8253结束 1、掌握A/D 2、了解A/D芯片 08093、 二、(1号板) 1、基本要求利用实验仪上的0809做A/D转换实验,实验仪上的电位器提供模拟量输入,并加在0809的0通道上。 编制程序,将模拟量转换成数字量,采用中断方式读取A/D转换结果,通过显示接口芯片 82792、选做题要求 (1)电位器提供模拟量输入,并加在0809的第4通道上。 编制程序,将模拟量转换成数字量,采用查询方式读取A/D转换结果,通过显示接口芯片8279在七段数码管上显示。 (2)利用0809采集两路模拟信号,并分时显示在数码管上。 即,由电位器提供模拟量输入加在0809的第0通道上;并同时将系统的5V电源作为另外一个输入加在0809的第1通道上。 编制程序,将模拟量转换成数字量,采用中断方式读取A/D对上述两个通道的转换结果,通过显示接口芯片8279在七段数码管上分时显示。 即,前一时刻在数码管上显示0通道的转换结果,间隔一段时间后再数码管上显示1通道的转换结果。 三、A/D转换器大致分有三类一是双积分A/D转换器,优点是精度高,抗干扰性好,价格便宜,但速度慢;二是逐次逼近式A/D转换器,精度、速度、价格适中;三是并行A/DADC0809属第二类,是8位A/D转换器。 每采集一次一般需100s。 由于ADC0809A/D转换器转换结束后会自动产生EOC信号(高电平有效),取反后将其与单片机的INT0相连,可以用中断方式读取A/D转换结果。 四、实验原理图 1、见使用说明模块1和系统板数码管显示部分 五、实验程序框图如图5-1所示 1、1号模块上0809的0通道IN0用插针线接至主板模拟电压产生Vout插孔(05V)。 2、1号模块上0809的CLK插孔与固定脉冲输出端500KHz(T3)相连。 3、1号模块上0809的片选CS_0809连接至系统板译码输出Y0。 4、1号模块上/RD、/WR连到系统板的/RD、/WR。 5、1号板上的JD连到系统板的JD1-JD2任一插座上。 6、1号板J0连到底板电源J1-J3任一插座上,J00接底板电源J4。 7、系统板J0连到底板电源J1-J2任一插座上。 8、底板数码管显示JX连到系统板P1的任一插座,1和2接+5V。 9、调试、运行程序(A/D转换实验)。 10、在数码管上显示当前采集的电压值转换后的数字量,调节模拟电压的电位器,数码管显示将随着电压变化而相应变化,典型值为0V00H,2.5V80H,5VFFH。 数码管显示采样值0809通道0采样初始显示00开始图510809初始化实验六A D/A转换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D/A转换与单片机的接口方法。 2、了解D/A转换芯片0832的性能及编程方法。 3、了解单片机系统中扩展D/A转换芯片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内容(1号板) 1、基本要求利用0832输出一个从-5V开始逐渐升到0V再逐渐升至5V;然后从5V逐渐降至0V,再降至-5V的三角波电压。 2、选做题要求 (1)利用0832输出一个梯形波,从-5V开始逐渐升到0V再逐渐升至5V;持续保持1s的5V;然后从5V逐渐降至0V,再降至-5V。 (2)利用0832输出一个占空比为50%,频率为500ms的方波,高电平为5V,低电平为0V。 (3)利用0832输出一个占空比为30%,频率为1ms的方波,高电平为0V,低电平为-5V。 三、实验原理图和接线图见使用说明1号模块 四、实验程序框图 五、实验步骤 1、1号板上0832片选CS_0832信号线接至译码输出插孔Y0。 2、1号板上的J0连到系统板J3插座上。 3、1号板上/WR连到系统板的/WR。 4、1号板上的JD连到系统板的JD1-JD2任一插座上。 5、如果1号板的GZ上的断路帽在左边,调节电位器,使0832的VREF (8)引脚为+5V。 如果1号板的GZ上的断路帽在右边,0832的VREF (8)引脚上的电压是VCC(接近5V)。 6、调试、运行程序(A D/A转换实验)。 7、用万用表或示波器测0832D/A输出端DOUT,应能测出不断增大/减小的电压值。 Y N Y N开始设置数字量初值数字量初值送0832启动D/A数字量加1数字量是否为“FF”?数字量送0832启动D/A数字量减1数字量是否为“0”?数字量送0832启动D/A数字量送0832启动D/A图61实验七步进电机控制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步进电机控制的基本原理。 2、掌握步进电机转动的编程方法。 二、实验内容(2号、9-1号)通过程序改变正、反转命令,转速参数和转动步数,并在显示器上显示,转动步数减为零时停止转动。 三、实验预备知识如图7-1所示本实验使用的步进电机用直流5V电压,每相电流为0.16A,电机线圈由四相组成即1(BA);2(BB);3(BC);4(BD),驱动方式为二相激磁方式,各线圈通电顺序如表8-1。 表8-1顺序相011110000100111100200001111311000011表中首先向1线圈2线圈输入驱动电流,接着23,34,41,又返回到12,按这种顺序切换,电机轴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反之按逆时针方向旋转。 实验可通过不同长度的延时来得到不同频率的步进电机输入脉冲,从而得到多种步进速度。 本实验用步进电机型号为20BY,详细介绍见光盘里相关文档文件里20BY20L01.PDF。 图7-1步进电机示意图 四、实验原理图 1、见使用说明2号模块和91号模块 五、实验程序框图如图7-2 六、实验步骤 1、2号板步进电机控制输入BABD插孔连系统板P1.0P1.3。 2、2号板和9-1号板上的J0连到系统板的J1-J3任一插座上。 3、9-1号板CS连到系统译码的Y7上。 4、9-1号板上/RD、/WR、C/D连到系统板的/RD、/WR、A0。 5、9-1号板上的JD连到系统板的JD1或JD2任一插座上。 6、调试、运行程序(步进电机控制实验)。 7、在显示器上显示的数字第一位为“0”表示正转,为“1”表示反转,第二位“0F”为转速等级,第三位到第六位设定步数,到0步进电机停止旋转。 开始设置初始显示设置是否正确?显示缓冲区(7E)=1吗?逆时针转动一步根据显示缓冲区(7D)的内容计算延时步距数-1,送显示缓冲区步距数为0吗?停止YY NNN Y显示出错ERR图72顺时针转动一步(7D)内容计算延时步距数-1,送显示缓冲区步距数为0吗?停止YN实验八小直流电机调速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直流电机的驱动原理。 2、了解直流电机调速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1号和2号板) 1、D/A转换电路0832的输出,经放大后用来驱动直流电机。 2、编制程序改变0832输出,输出信号经过放大产生方波信号,用此信号的占空比来调速。 本实验中D/A输出为双极性输出,因此电机可以正反向旋转。 三、实验原理图见使用说明1号模块、2号模块和系统板开关部分。 四、实验程序框图开始置0832口地址数字量FF送0832,启动判高电平时间到否?数字量00送0832,启动判低电平时间到否?高电平时间初值减1低电平时间初值加1NYNY图82 五、实验步骤 1、2号板上的J0连到J1-J3任一插座上。 2、2号板上M0连接K1,M1连接K2,M0和M1控制电机旋转方向。 3、1号板上的J0连到J3插座上。 4、1号板上/WR连到系统板的/WR。 5、1号板上的JD连到系统板的JD1-JD5任一插座上。 6、如果1号板的GZ上的断路帽在左边,调节电位器,使0832的VREF (8)引脚为+5V。 如果1号板的GZ上的断路帽在右边,0832的VREF (8)引脚上的电压是VCC(接近5V)。 7、1号板上0832片选CS_0832信号线接至译码输出插孔Y0。 0832的输出DOUT端连到2号板MC插孔(电机控制输入)。 8、调试、运行程序(小直流电机调速实验)。 9、观察直流电机的转速。 注意本实验设备上有光电管测速,FOUT有脉冲输出,通过测量脉冲频率可以测速。 实验九电子音响实验 一、实验目的了解用单片机来产生不同音调声音的编程方法。 二、实验内容(2号板) 1、基本要求用定时器T0产生不同频率的方法,组成的乐谱由单片机进行信息处理,经过放大后用8031的P1.0口输出音乐。 其中,T0基本的定时时间为100ms。 2、选做题要求 (1)用定时器T1的工作方式0产生不同频率的方法,组成的乐谱由单片机进行信息处理,经过放大后用8031的P1.2口输出音乐。 其中,T1基本的定时时间为100ms。 试修改节拍数(在0x10-0x80间取值),听听效果,并说明节拍数的作用。 (2)用定时器T1的工作方式2产生不同频率的方法,组成的乐谱由单片机进行信息处理,经过放大后用8031的P1.4口输出音乐。 其中,T1基本的定时时间为50ms。 试修改节拍数(在0x10-0x80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