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电影影评.doc_第1页
浪潮电影影评.doc_第2页
浪潮电影影评.doc_第3页
浪潮电影影评.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理学电影浪潮影评导演:丹尼斯甘塞尔 Dennis Gansel: 甘赛尔从小就对希特勒很好奇,听遍爷爷年轻时在希特勒军校所遭遇的事情,丹尼斯便一直梦想着揭开这个军校的神秘面纱,这也成为丹尼斯拍摄希特勒的男孩的最大动力。2008年作品浪潮改编自美国人写的一本小说,同样和希特勒脱不了干系,将独裁政治和教育制度联系在了一起。此外,从这部电影也可以看到德意志民族确实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对当初自己民族的独裁统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而有些国家却一直未能进行如何深刻如此发人深省的反思,比如前苏联也就是现在的俄罗斯、 比如中国(比如文革时期的红卫兵,他们也都是中学生,而当时他们被灌输的思想就是读书无用;不谈经验,直接实践;打倒反动派以至于他们做出了许多在现在我们看来无比荒唐的事情)。影片中的故事: 这不是一部虚构的故事,而是真实发生的一个故事,只不过是发生在美国,导演甘塞尔看到了故事中的有关纳粹的主题,所以把故事发生的背景设定在了德国。故事发生在1967年4月,美国加州一所高中,历史教师罗恩琼斯(Ron Jones)为了让学生们明白什么叫法西斯主义,搞了一场教学实验。他提出铿锵有力的口号(“纪律铸造力量”、“团结铸造力量”和“行动铸造力量”),用严苛的规条束缚学生,向他们灌输集体主义,要求他们绝对服从,遵守纪律。令人惊讶的是,学生们非常顺从,步调一致地投入其中。他们精神抖擞,穿上制服,做课间操,互相监督,很快凝聚成一个新的团体。他们给这个团体命名为“浪潮”,还设计了一个标志性的动作(手臂从右往左,划出一个波浪状的曲线)。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越来越像纳粹分子,他们发传单,印贴纸,拉拢新的成员。只用五天时间,这个班就由20人变成了200人。不过结局与影片不一样,影片有点夸大严重后果的味道。真实的结局是琼斯在学校大礼堂召开了一次大会,放映了一部第三帝国的影片,学生们面面相觑,羞愧不已,没想到自己这么轻易就被操纵了,心甘情愿地当了一回冲锋队员。这个别具一格的社会心理学实验惊世骇俗的证实了极权主义与普通人生活之间的某种必然关系。影片中设计到的心理学知识1、 心理学实验的伦理性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课堂上,和大家所经常看到的实验室实验有所区别,但仍是一个心理学实验,我们称之为“自然实验”。心理学实验也有自己独特的实验原则,其中重要一项便是伦理原则。每个心理学实验进行之前,都要进行伦理性的评估,无论被试是人还是动物。对于人类被试,实验不能造成被试的身体、心理的伤害,如有不利结果出现需想法弥补。比如是实验后被试情绪有消极表现了,实验人员可能会采取一些心理咨询或辅导方式来恢复到平和的情绪。所以在每项实验进行前都需通过学院或研究机构的伦理委员会的审核。像影片中的实验如果放在现在,是绝对不可能通过的。从心理学角度看,这个实验一是违反心理学的伦理原则,心理实验的过程的影响有时是一生都无法磨灭的。所以,在任何一个心理实验实施之前,都要尽量减少对受试者的伤害。像影片中这样的心理实验,最好通过一个缓慢的过程来化解其负面作用,如果突然终止,有可能会给被试带来很严重的心理伤害。就如同电影中的结局一样,蒂姆无法接受浪潮的解散,选择了自杀。无论如何,心理实验设计者应更加注重人的利益。另外一部涉及到心理学实验的片子叫死亡实验,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2、 影片中的从众现象 从众是一个社会心理学概念,指的是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从众的类型有三种:真从众,这种从众不仅在外显行为上与群体保持一致,内心的看法也认同与群体。在影片里属于真从众的便是最原始的“独裁统治”班的同学,他们真真正正的与成员们的步调保持一致,也用心的贡献集体,他们当中最突出的代表就是蒂姆,他是“浪潮”运动的狂热追随者,到高楼涂鸦、为文格尔作保镖;把“浪潮”当作了生命的全部甚至愿意为了浪潮牺牲自己。第二种是权益从众,在有些情况下,个人虽然在行为上保持了与群体的一致,但内心却怀疑群体的选择,认为真理在自己心中,只是迫于群体的压力,暂时在行为上保持与群体的一致。这些人的从众往往是出于对偏离的恐惧,所以才选择参与到浪潮中去。就像卡罗及大部分的学生,他们怕被排挤,怕别人认为自己跟不上潮流就盲目的加入浪潮,其实他们甚至不清楚浪潮到底是什么,等真正知道了“浪潮”后,卡罗毅然决然的成了“浪潮”的反对者。第三种不从众,即行为上表现的与群体不一致。在浪潮里不从众的代表便是莫纳,从一开始被要求穿统一的制服时便直接反叛,并要求换课。大家也许或说到凯文也是一个不从众的代表,其实在浪潮最初形成之初便能看出其独裁统治之本质,其实需要相当敏锐的观察力的,而凯文其实是没有像莫纳一样的洞察力的,他退出“浪潮”这个组织是因为他一贯的“老大”思想在做怪,因为课堂上的老大变成了“文格尔先生”。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个体从众基于以下三种原因:1、渴望获得正确的信息(比如一个宿舍的女生出去买衣服,三个人都买了同一件衣服,而你也打算买一件,这时就很容易也买一件和舍友一样的衣服,因为舍友都认为这衣服不错了,自己觉得能获得正确的信息时便容易出现从众现象)。二、对偏离群体的恐惧:偏离群体个体会面临很大的群体压力,甚至制裁,比如卡罗在浪潮组织时受到的压力以及马尔科在礼堂演讲时受到的责难。三:群体凝聚力的吸引。这点可以从以前蒂姆经常被人欺负,而加入“浪潮”后他在被欺负时锡南等人帮他打抱不平可以看出一二,而统一的服装也消除了利萨等人关于服装的顾虑,因为利萨家境不好,穿的衣服不是太时尚,所以会感到平等,此外浪潮让缺乏关爱和归属感的蒂姆和马尔科等人感到了团队的温暖和归属感,这些都是吸引成员的团体凝聚力。影响从众的因素:(1)群体成员的一致性越高,个体越容易从众,电影中只有一个卡罗在后来的活动中出现分歧意见,一致性很高,所以大家就都从众了。(2)个体自我评价越高、独立性越强,从众行为就越少,比如卡罗家境优越,人长的漂亮,学习成绩又好,准备到巴塞罗拉申请大学,父母又是典型的自由主义者,所以她最终成了浪潮有力的反对者。而莫纳自始至终都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个体,所以是第一个退出“浪潮的人”。而蒂姆缺乏家庭的温暖,受到同学的欺负;马尔科也缺乏父母的关爱寄宿在卡罗家,利萨家境贫寒,这些人的自我评价都很低,都能在浪潮组织中获得归属感,都能感到“所谓的平等”所以他们成了浪潮组织的中流砥柱。3、影片中的归属感问题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五种基本的需要,从低到高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除了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最重要的需要便是爱与归属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前两个需要比较容易被满足,影片中的所有人这两个需要基本都可以满足,但爱与归属以及尊重的需要是很多人缺乏的,比如蒂姆(影片开头他免费给混混带毒品以求得朋友,可见他内心孤独,想要融入人群,渴望感情。后来从他向父母述说第一天上课情景,父母态度冷淡,可见他缺少家庭亲情。后来从他把自己的名牌衣服烧毁的过激行为可以看出他希望的不是物质,而是内心的归属感)、比如马尔科、利萨,包括科尔文老师,他是自考生,学历低于妻子,他其实有些自卑的,觉得尊重的需要没有很好的被满足,所以在妻子警告他关于“浪潮”组织危险性时他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反而和妻子吵了一架,其实他在这场实验很享受,享受的正是来自学生的这份尊重,当然他也期望可以获得妻子及同事的尊重。从那么多人加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