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记念刘和珍君【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1)借助课文相关背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2)理解重点语句及关键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预习题目对课本有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之上深入研讨文本,挖掘作品深层次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了解历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思想感情。 2、理解、鉴赏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重点难点】 理解、鉴赏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学习方法】 涵咏诵读 自主学习 自主合作 互动探究 (课前完成预习) 预习导航 1、解题 文题中的“记”相当于“纪”字,并非鲁迅写了错别字。因为当时白话文刚刚兴起,有些用词并不是很规范。也有一说,认为鲁迅曾留学日本,他的用语用词受到过日文的影响。“记念”一词来自日文,义同中文的纪念。 刘和珍: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三一八”惨案中,身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她扛着校旗到段祺瑞执政府门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开枪,刘和珍身中七弹,壮烈牺牲,时年22岁。 2、知人论世 (同学们还可以介绍一下你所了解到的鲁迅! ) 【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 周树人,字 豫才 ,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其作品有小说、诗歌、散文、杂文,其中小说和杂文影响最广。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其小说集呐喊、_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有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后期且介亭杂文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 3、背景链接 3月18日下午,鲁迅先生正在西三条寓所写无花的蔷薇之二,噩耗传来他无比愤怒,在文末特地注明了时间,并把3月18日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3月25日,女师大师生和北京各界人民隆重追悼刘和珍,杨德群烈士,鲁迅亲自参加了追悼活动。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是位爱国的热血青年,她的牺牲给鲁迅先生带来了莫大的悲哀,而当时的反动文人还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对爱国青年进行污蔑、中伤,致使鲁迅先生悲愤之极,4月1日,他饱蘸着血泪,用愠怒而悲愤的笔调,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感人至深的不朽文章。 本文最初发表于语丝周刊1926年4月12日第4期,后由作者编入杂文集华盖集续编之中。 4、刘和珍其人刘和珍(19041926),女,江西南昌人。刘和珍出身贫民,自小养成吃苦耐劳,好学上进的品德。1918年秋以优异成绩考入南昌女子师范学校。时值五四运动前夕,她受到革命思潮影响,经常阅读新青年等进步书刊,认识到新的女性,肩负着改造旧中国、旧制度的责任,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实践之中。 1923年秋,刘和珍从江西来到北京,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预科,后升人女师大英语系。被大家推选为女师大学生自治会主席。 1926年3月12日,日本军舰驶人我大沽口挑衅,继而纠集列强各国向中国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进行无理要挟。北京各界无比愤慨,刘和珍说:“外抗强权,内除国贼,非有枪不可”;“军阀不倒,教育事业就搞不好,打倒军阀后,我再当教师不迟。” 3月18日上午8时许,林语堂教授接到刘和珍的电话,以学生自治会的名义请准停课一日。这天,刘和珍正患病,时时呕吐,她不顾病痛,进行动员和组织工作。她把标语小旗分发给同学们,发表了简短而激昂的演说,然后高擎校旗,带队出发。女师大的同学来到天安门,国民大会尚未召开,主席台上悬挂着前一日请愿被刺伤代表的血衣。会后,正午12时,两千多群众开始示威游行,刘和珍担任女师大队伍的指挥。 铁狮子胡同段祺瑞执政府门前的卫队荷枪实弹,如临大敌,几个士兵对手擎校旗的刘和珍指指点点。把罪恶的枪口瞄准了刘和珍。枪声响了,一场预谋的大屠杀开始了。顷刻间,刘和珍身中数弹,卧于血泊之中。同去的张静淑、杨德群急扑过去救助,她说:“你们快走吧,我不行了,不要管我了。”依然是那样温和地关切着同学。一排枪弹射过来,张静淑、杨德群倒在她的身边。凶残的士兵冲过来,复用木棒猛击刘和珍 刘和珍烈士牺牲时年仅22岁。 二、【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一、基础知识就靠你喽! (1)字音识记 【单音字】 徘徊(pai)(huai) 呻吟(shen) 菲薄(fei)(bo) 踌躇(chou)(chu) 桀骜(jie)(ao) 黯然(an) 噩耗(e) 肆无忌惮(dan) 喋血(die) 攒射(cuan) 屠戮(lu) 浸渍(zi) 绯红(fei) 和蔼(ai) 殒身不恤(yun)(xu) 洗涤(di) 赁屋(lin) 尸骸(hai) 寥落(liao) (2)字形辨认 cn(惨)淡 阴谋m(密)计 ch(诧)异 和i(蔼) 凶cn(残) 绝m(密)文件 叱zh(咤)风云 暮i(霭) 编j(辑) di(喋)血 通di(牒) 通j(缉) 间di(谍) di(碟)片 开门y(揖)盗 (3)重要词语 寥落:稀疏;稀少;冷落 浸渍:浸润,渗透 深味:深深地体会 菲薄:微薄的意思 喋血:血流满地。喋,血流出来的样子 惩创:惩罚 惩治 长歌当哭: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长歌,引吭高歌,这里指写文章。当,当做。 广有羽翼:到处都有帮凶。羽翼,这里指帮凶。 惊心动魄:使人神魂震惊。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殒,死亡。恤,顾虑。 桀骜不驯:性情倔强不顺从。骜,不顺从。 【合作探究】 二、整体感知,思路分析:读课文,回答问题: (1)哪几个小节集中写了刘和珍君?分别记叙刘和珍的哪些事迹? 明确:3、4、5小节集中写了刘和珍君。第3小节写的是鲁迅印象中的刘和珍君。第4小节写的是刘和珍君遇难的概况。第5小节写的是刘和珍君遇难的细节。 (2)第一、二小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结合文章题目思考) 明确:交代写作缘由。(3)第六、七小节又起什么作用? 明确: 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4)结合以上分析,请给课文的每一部分拟一个标题。 一写作缘由 二写作必要 三交往始末 四遇害事实 五遇害经过 六经验教训 七死难意义 三、重点语段分析阅读指导(好好看看例题很有帮助的。) 疑难:如何体味文中的含蓄语句? 点拨:含蓄句往往具有精练、隐曲、丰富等特点,其间蕴涵着作者复杂的情感或鲜明的态度。但它的生发亦非无根之木,必定能在文章的写人、记事、描景、状物中找到其生发点。因此,联系上下文语境,找出其针对何人、何事、何景、何情,有何态度,便不难挖掘其内在含义;而文句本身往往包含一些色彩鲜明的语句,不可不引起关注;也可在文章中找到其他相关或对应的语句,以帮助解读;对于使用修辞和其他表现手法的句子,更要弄清其手法特点,依据手法原理进行思考。 【典例分析】 试题: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分析:本句用了比喻手法,本体“人类历史”,喻体“煤的形成”,要从本句中找到二者的相似点,其对应关系为:用材流血、得到小块煤历史的前进。因此不难看出作者的历史观:历史的前进,需要付出流血的代价,有时甚至是惨重的代价,才能够换来历史的一小步前进。作者不反对流血斗争,但结合下句,明显看出作者对“三一八”惨案并非一味肯定和赞颂,因为它只是“徒手”的“请愿”。再结合前文“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以及后文“然而既然有了血痕,当然不觉要扩大”等语句,便不难看出本句重在对本次惨案作出客观的评价,表现出一位思想家站在历史高度所作的思想指导。 答案:作者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一针见血地指出在黑暗的社会里,若想推动历史的每一小步前进,必然要付出惨重的流血和牺牲的代价。在此前提下,明确表达了自己对请愿斗争方式的看法,对“三一八”惨案作出了客观中肯的评价,从中总结出深刻的历史教训,激励人们更加坚决而有效地斗争下去。 (一)阅读第一、二段,回答问题。 问题1:本文写作的缘由是什么?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语句?作者一再强调,用意是什么? 答案:悼念死者,揭露敌人,唤醒庸人。“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作者为了让人牢记这笔血债,唤醒国人打破这“非人的世界”,也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问题2:既然作者反复强调“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为什么又说“我实在无话可说”? 答案:烈士被杀,无限悲痛,不能不写,很有必要。但是“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无话可说,不是真正的无话可说,而是愤怒!反动派杀害人民的凶残,文人的污蔑和惑众的下劣令人说不出话来。作者因“悲恨”而感到有写的必要,因“恨”而无话可说。 问题3:文章开头作者如此郑重其事的说明本文的写作时间“中华民国十五年”,其中有何深意? 答案:这样写表明了作者对屠杀爱国青年的当局的无比愤慨和讽刺。“中华民国”应是人民民主的国家,而国民却在民国“执政府”前被屠杀。 【课堂检测】 (一)选出下列加点的字形和注者全对的一组D A.赁房(ln)碟血(xu)尸骸(hi) 菲薄(fi) B.恶耗()黯然(n)广有羽翼(y) 干练(gn) C.桀骛(o) 浸渍(z)和蔼(i) 屠戮(l) D.相干(gn) 攒射(cun)惩创(chung) 不惮(dn) 2下列加粗词意义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3分)D A噩耗(消息) 不惮(怕) 黯然(忧伤) 流言(流动) B长歌当哭(当作) 销行(销售) 菲薄(微小)逝者(走了的)C立仆(倒下) 罗网(罗织) 喋血(流血满地) 勇毅(果决)D殒身不恤(死亡) 尸骸(骨头) 桀骜(性格暴烈)沉勇(沉着) 3记念刘和珍君一文选自鲁迅的(3分)B A南腔北调集B华盖集续编C且介亭杂文D呐喊4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线索是(2分)A A沉痛的悼念与愤怒批判相结合B刘和珍的事迹 C总结历史经验D揭露军阀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无耻。 5作者结尾写道:“呜呼,我说不出话来。”这样写的用意是(3分)C A心情过于激动、忧伤,实在写不下去。 B表示还有许多话要说,但故意虚设,让人们共同抨击反动当局。C与第一部分照应,作者深感“言不尽意”,还有许多话要说,给读者留下深沉的思考。D表示作者该说的话已说完,是以此来记念刘和珍君。 6下面这段话,依次使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C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败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A对比、反问、反复、对偶 B对比、设问、反复、对偶 C对偶、反问、反复、对比 D对偶、设问、反复、对比【学习小结与反思】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过程】【合作探究】(课下先思考,课上才有发言权!) 一、 分析记念刘和珍君部分 刘和珍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了,年仅22岁。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陨落了,如一只傲放的鲜花凋零了。对国对民族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巨大的悲剧,鲁迅曾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那么刘和珍身上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 活动1:请同学们自读第一、三、四、五段,思考归纳:课文记叙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你能认识到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事迹 “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女师大复校,她“虑及母校的前途,黯然至于泣下”。始终微笑,态度温和欣然请愿敢于斗争 性格 追求进步思想,渴求真理。不屈势力,富于斗争精神。虑及前途,黯然泪下有思想,有远见,富有责任感。和蔼善良。是一位热血青年。 活动2:许广平曾说:“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对惨案“悲愤”感情的句子,并加以分析。(找出并划下了,课前思考,课上讨论,形成答案。小组展示)提示:议论、抒情句。 1、解读“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明确:“惨象”指的是反动军阀的血腥镇压。“流言”指的是走狗文人的无耻谰言。缘由指反动统治者不但用武力凶残地镇压、屠杀人民,而且还进行严酷的思想箝制。末一句指出了当时摆在中国面前的两条道路:一种是默无声息地忍受,走向灭亡;另一种是沉默到极点便会爆发,人民会起来反抗。实际上此处是作者号召爆发,号召反抗。 2、解读“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明确:“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这个“伟大”当然指三个女子伟大。“从容地转辗”是对上段内容的一个方面的概括,概括的是她们互相救助的情况。如此沉勇如此友爱,其精神之伟大确实令人惊心动魄。“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是接着上文来的,指的是屠戮刘和珍她们,“妇婴”这里专指女子,再则她们毕竟年轻,在长者眼里还是娃娃。屠戮妇婴与惩创学生也不是两回事,而是互文,同指制造“三一八”惨案。是指中国军人与八国联军相勾结,幕前幕后屠戮妇婴惩创学生。这里是善与恶的两极,在三个女子从容沉勇友爱的伟大精神反衬下,中外杀人者显得更加卑劣凶残。 3、解读“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有残到这地步。”明确:此句从三个方面来揭露中外杀人者的凶残,而且层层递进。第一层“我”可以用最大的想象力来想象中国人的坏,足见其坏之极;第二层是即便如此,我还是没有想到中外杀人者如此凶残;第三层即使想到,也不会相信。这三层意思最大限度表达了作者对青年牺牲的悲伤,对杀人者的愤恨。 二、 分析教训意义 活动:朗读6、7小节,回答问题。 问题1:说到请愿的意义,一般人只是肯定和赞扬,而鲁迅对徒手请愿是什么态度?你怎样理解? 明确:鲁迅对徒手请愿是不赞同的。以下可以有不同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问题2:作者引用陶渊明的诗,用意何在? 明确:在于表达青山埋忠骨之意,寄托了作者牢记死者遗愿,死者当与青山同在的深挚感情。 问题3:作者怎样评价烈士死难的意义? 明确:a、高度赞颂“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这是个单句,主语是“事实”,谓语是“为”,宾语是“明证”。作者通过这一单句高度评价了烈士死难的意义,讴歌了刘和珍等临难从容的勇毅精神。b、将来意义“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个并列复句,十分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尽管,在这“并非人间”的世上活着的,有许多是“苟活者”,但即使是“苟活者”,也将从壮烈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坚定地去斗争、前进。全文小节(自己总结一下收获吧!) 【课堂检测】(试试身手!)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7-11题: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料之外。一是当局者这样的凶残,一是流言家 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 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诡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找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7在第段 里依次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3分) C A竟至 竟会 竟能B竟能 竟至 竟会 C竟会 竟至 竟能D竟能 竟会 竟至 8在第段中加点的“之”字指代的内容是(2分)D A中国女子办事B少数中国女子办事 C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D中国女子办事的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 9第段中画线句子的主干分析正确的选项是(3分)C A主语是“这一回”,谓语是“互相救助”,宾语是“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B主语是“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谓语是“压抑至数千年”,宾语是“明证”。 C主语是“事实”,谓语是“为”,宾语是“明证”。 D是二重复句,第一层是递进关系。 10对文中第段理解正确的是(3分)A A是对刘和珍等烈士死难意义的高度评价,烈士的鲜血不会白流,对苟活者来说,会使他们日益觉醒,对革命者来说会使他们受到鼓舞。 B苟活者只能看到一点点的微茫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加奋勇前进。 C苟活者是作者自谦的说法,这里是说自己在淡红的血色中,看到一线希望,只有革命者才能更加奋勇前进。 D作者将苟活者和真的猛士加以对比,苟活者会看到希望,真的猛士将受到激励。 11对文中第段理解正确的是(3分)D A呼应开头“菲薄的祭品”,表达的是一种深深的歉疚B呼应前文“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呢”,“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表达的是一种无可奈何。C言已尽而意未穷,直接并强烈地表现了作者对暴行、流言的激愤之情。D“说不出话”的缘由是作者对刘和珍等烈士的死难极度哀痛。 12下列对“中国人”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C “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A “中国人”指国民党反动派B“中国人”指为反动统治效力的走狗文人。C泛指所有中国人D指一切反动、腐朽、没落势力的代表人物及其走狗。 二、填空简答题:(22分) 1鲁迅,原名_,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白话小说叫_,他的小说集有_,_,散文集一部叫_。(5分) 2记念刘和珍君中引用了_时陶潜的四句挽歌是“_ _ _。”这四句诗的意思是_。(11分) 鲁迅引用此诗有_之意,寄托了作者_,_的深挚感情。 3默写课文的第二部分“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_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6分) 三、阅读下列几段话,回答问题:(15分)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 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 1文中“伟大”“伟绩”“武功”的意思怎样理解?(6分) 明确:“伟大”一词一方面赞颂一个女子的“从容”“沉勇”,也反衬出杀人者的野蛮。“伟绩,武功”是反语,讽刺揭露中外反动派的暴行。2文中“有恶意的闲人”“无恶意的闲人”分别指什么人?(2分) 明确:指一般庸俗的市民,指陈西滢之流。3文中划线部分是否矛盾?为什么?(5分)明确:不矛盾。第一句肯定的是事实,第二句是针对“苟活到现在的我”而言的,表达的是作者由衷的敬意和谦恭而深沉的自责。纪念刘和珍君参考答案 2D(A流言,四处传播无根据的。B逝者,死去的。C罗网,捕鸟用的罗) 3B 4A 5C 6C 7C 8D 9C 10A 11D 12C 二、1周树人狂人日记)呐喊彷徨朝花夕拾 2东晋: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意思是:亲族们有的余哀未尽,别的人已经唱起歌来了,人死了有什么可说的,不过是寄托躯体于山陵,和山陵同化而已。青山埋忠骨之意,寄托了作者牢记死者遗愿,死者当与青山同在的深挚感情。3(略)看课本。 三、1“伟大”一词一方面赞颂一个女子的“从容”“沉勇”,也反衬出杀人者的野蛮。“伟绩,武功”是反语,讽刺揭露中外反动派的暴行。2指一般庸俗的市民,指陈西滢之流。3不矛盾。第一句肯定的是事实,第二句是针对“苟活到现在的我”而言的,表达的是作者由衷的敬意和谦恭而深沉的自责。四(略)附相关材料:(多读多得,读书就有收获!) 杨荫榆的晚节杨荫榆,在鲁迅笔下,是有名的反角,盖因女师大风潮之故。鲁迅全集注释给她的定性是“推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奴化教育的代表人物之一”。多少年来,她一直背负骂名。固然,这骂名是该背的。但这就是杨荫榆的“全人”吗?杨荫榆就只能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吗? 且看杨绛先生关于杨荫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18683-2025钢铁件激光表面淬火
- 刺血疗法课件
- 养护员安全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别墅电梯安全培训内容课件
- 初级安全员培训教材课件
- 兴安化工安全培训课件
- 营销渠道策略方案文案(3篇)
- 兴义煤炭技术安全培训课件
- 初中教师安全培训资料课件
- 内蒙古双语改革课件
- 超星尔雅学习通《当代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章节测试答案
- 房建类工程施工方案
- 中国腹腔镜胃癌根治手术质量控制专家共识
- 离散数学概论第2版田秋红习题答案
- 2024年辽宁省成考(专升本)大学政治考试真题含解析
- 风能发电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 消防救援队伍作战训练安全行动手册
- 营造林技能竞赛试题及答案
- 35kV变电站施工组织设计资料
- 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协调机制和工资预防机制
- 铸剑先生行为分析技术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