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历史时期气候.doc_第1页
第一章历史时期气候.doc_第2页
第一章历史时期气候.doc_第3页
第一章历史时期气候.doc_第4页
第一章历史时期气候.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历史自然地理第一节 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历史时期气候的总体特征:冷暖交替。中国近万年的气温波动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距今80005000年的全新世界大暖期。5000年前到3000年前,气温相对下降,但仍然比较温暖。竺可桢是我国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研究的开创者,他利用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中丰富的气候和物候的记载,提出了我国近5000年来气候变化的趋势。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时期。(一)考古时期: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100年的温暖期(二)物候时期:公元前1100年公元1400年的寒暖交错时期这一时期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从公元前1100年到前850年的西周时期,为我国近5000年来第一个短暂的寒冷期。(2)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的春秋、战国、秦、西汉时期,为我国近5000年来第二年温暖期。(3)从公元初年到600年的东汉、三国至六朝时代,为我国近5000年来第二个寒冷期。(4)从600年到1000年的隋唐至北宋初期,为我国第三个温暖期。(5)从1000年到1200年的两宋时期,为我国近5000年来第三个寒冷期。(6)从1200年到1300年的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为我国近5000年来第四个温暖期。(三)方志时期:从1400年1900年的寒冷时期在公元15世纪到19世纪的500年中,是我国近5000年来的第四个寒冷期。一般认为这500年中还经历了3次寒冷的峰期。1、第一冷期这次冷期从明成化六年(1470)起,到正德十五年(1520)止,大约持续了50年左右的时间。2、第二冷期从明泰昌元年(1620),至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止,约100年之久。3、第三冷期从道光二十年至光绪十六年(18401890)止的50年间,为第三冷期。(四)仪器观测时期:1900年以来的气候波动时期竺可桢称这一时期为仪器观测时期。1911年,中国政府建立正规的气象站,从此进入了仪器观察时期。20世纪以来,我国的气候属于历史时期由1400年开始的第四个寒冷时期。进入20世纪后,我国的气候变化,大致以40年代为界,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的40年代,是世界性的气候增暖时期,在我国为近600年来第四个寒冷期的第三暖期。此后,我国就进入了气温总的趋势是下降的时期,也是我国近600年来第四个寒冷时期的第四冷期。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我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的总趋势是温暖时期一个比一个短,温暖程度一个比一个低,而寒冷时期却一个比一个长,寒冷程度一个比一个强。从近2000年的气候变化看,前1000年相对温暖湿润,而后1000年相对干冷。五六千年以来,中国气候正从温暖转向凉爽,而冷暖变化的幅度随纬度呈现明显的差异,低纬度气温变化的幅度小于高纬度地带。第二节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一) 第四纪气候变化与人类产生第四纪初期,中国气候明显形成三大区:东部湿润季风区、干燥区、高寒原区。更新世中期东部季风区寒冷加剧,为“大理冰期”。冰期时,全球气温平均下降5,这种冰期的出现和消失引起地球表面植物界和动物界的变化,导致了森林动物与灌丛动物生态失衡,引起物种变化,人类就在这种变异中产生。(二) 冰后期的环境与新石器时代文化繁荣第四纪第四次冰期(大理冰期)之后的一个间冰期,气候日趋转暖,称之为冰后期。这样的环境背景下,人类迎来了新石器文明的曙光。在距今10000年到5000年时段的气候演变趋势与黄河新石器文化繁荣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即气候转暖有利于于原始农业旱地作物的生长和人类的原始耕作。(三) 黄河文明产生的气候机理 研究表明相对适中的气候、土壤、地貌条件是文明产生的自然条件。在距今5000至4000年的中国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气候比现在高2度,降雨量高于现在,导致气候温暖湿润,土壤、植被都有利于石器农具耕作农业的发展,人口增长,城市形成,经济活动的频繁导致人们交流的需要产生了灿烂的黄河文明。如偃师二里头文化。(四) 汉唐盛世与气候波动秦到汉初,气候温暖湿润,为农业文明创造了条件,造就了秦汉的强大帝国与王朝。东汉到文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气候进入了一个相对的寒冷期,这导致了北方少数民族为了拓展生存空间的南下,出现所谓的五胡乱华,中原汉族南迁,出现了南北分裂和对峙的历史格局。唐代在中国历史上属于温暖湿润区,这是唐代文明兴盛的气候机理,尤其气候的变化对唐代农业经济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温暖湿润的气候造成农牧分界线的北移,农耕区扩大。2 农业经济作物北移,铲除多样性明显。3 农作物生长周期变短,复种指数增高。4 农作物单产量增加,总产量提高5 温暖湿润的气候,河流水量大,利于农田水利的建设。6 国力强盛,南方的区域开发得到保证。总之,气候的温暖为唐代农业的经济发展创造了环境基础。(五) 宋代气候变化与宋元历史发展趋势 对于唐代气候的温暖湿润,若以百年尺度而言,气候可以分为冷暖两个时期,以8世纪中叶为转折点。千年尺度而言,往往是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南迁的时期,而这都是以游牧民族地区寒冷气候为潜在动力的。如西周、东汉魏晋时期、南宋、明清之际少数民族南迁。 8世纪的安史之乱之后,北方游牧民族的内乱和南迁频率逐渐增大。五代以后,历史气候总体寒冷,但时有反复。在南宋之前,历史气候处于比唐前期寒冷比南宋温暖的过渡时期。南宋开始,长达800多年的寒冷期,对中国历史进程影响十分明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北方民族因寒冷气候的压力,南进威胁中原民族,造成宋代的积贫积弱局势;黄河流域农业经济衰落,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成为定局。(六) 明清小冰期与社会波动。明清时期中国的气候十分寒冷,被称为:明清小冰期。低温是农业社会生产受到致命的影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加剧了社会矛盾,形成了剧烈的社会动荡。 北方的女真族不断南下,从游牧区向中原农耕区逼近。最终导致满足入主中原,建立大清帝国。黄河流域的农业经济进一步衰落,沙漠化进一步向南扩展,南方成为经济、特别是文化的重心。自然灾害,人口流动和增加,社会不稳定,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生产的效率提高受到限制。种种问题导致了明清以来中国综合国力在世界日益下降。地球气候的变化受太阳辐射、下垫面及大气环流三大因子影响,而历史时期以来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日益扩大,也正成为气候形成的第四大因子。我国5000年来气候的变化,正是在这几个因子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下发生的。我国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复杂的地形及支配气候的环境因素,也影响了我国气候及其变化。王诤、张丕远等学者认为:人地关系可能形成一个链,而资源利用是这个链的中心环节。在中国历史时期由于气候变化,政治、文化、经济都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由于人口分布变化直起的;人口分布的变化,则是由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的变化引起的。人口对气候的响应,既表现在帝王的逐粮而居,又表现在广大民众的对气候顺应,人口是作为一个种群而表现在人地关系中。中国近5000年来有4个较强烈的低温期,分别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