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的测量工作场所物理因素的测量工作场所物理因素的测量工作场所物理因素的测量 杜会芳杜会芳 高工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 高工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培训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的测量工作场所物理因素的测量 1 噪声的测量 2 高温的测量 3 射频辐射的测量 4 紫外辐射的测量 5 手传振动的测量 一一 基本概念 基本概念 稳态噪声稳态噪声 指在观察时间内 采用声级计 指在观察时间内 采用声级计 慢挡慢挡 动态特性 测量时 声级波动 3dB A 的噪声 动态特性 测量时 声级波动 3dB A 的噪声 非稳态噪声 非稳态噪声 指在观察时间内 采用声级计 指在观察时间内 采用声级计 慢挡慢挡 动态特 性测量时 声级波动 3dB A 的噪声 动态特 性测量时 声级波动 3dB A 的噪声 脉冲噪声脉冲噪声 噪声突然爆发又很快消失 持续时间 噪声突然爆发又很快消失 持续时间 0 5s 间 隔时间 间 隔时间 1s 声压有效值变化 声压有效值变化 40dB 称为脉冲噪声 称为脉冲噪声 一一 基本概念 基本概念 噪声作业噪声作业 当作业现场中 存在有损听力 有害健康或 有其他危害的声音 且 当作业现场中 存在有损听力 有害健康或 有其他危害的声音 且8h d或或40h w噪 声暴露等效声级大于等于 噪 声暴露等效声级大于等于80dB A 的作 业 即为噪声作业 的作 业 即为噪声作业 二 职业接触限值 二 职业接触限值 连续噪声 每周工作连续噪声 每周工作5d 每天工作 每天工作8h 稳态噪 声限值为 稳态噪 声限值为85dB A 非稳态噪声等效声级的限 值为 非稳态噪声等效声级的限 值为85dB A 任何时间和任何场所不超过任何时间和任何场所不超过115dB A 接触时间接触限值接触时间接触限值 dB A 备注备注 5d w 8h d 85 非稳态噪声计算非稳态噪声计算8h等效声级等效声级 5d w 8h d 85 计算计算8h等效声级等效声级 5d w 85 计算计算40h等效声级等效声级 职业接触限值职业接触限值 工作日接触脉冲次数声压级峰值工作日接触脉冲次数声压级峰值 dB A 100 140 1000 130 10000 120 脉冲噪声脉冲噪声 三 噪声测量设备与测量指标三 噪声测量设备与测量指标 1 声级计型号声级计型号 按国际电工委员会IEC651文件规 定 依测量的精度和稳定性将声级计分类四个型号 一般把0和I型称为精密型级计 和 型为普通声 级计 前者频率范围是20 12500Hz 后者为 31 5 8000Hz 声级计精度分类 0型 作为标准声级计 固有误差 0 4 型 实验室用精密声级计 固有误差 0 7 型 一般用途普通声级计 固有误差 1 0 型 噪声监测用的普及型声级计 固有误差 1 5 生产性噪声测量常用 型 型声级计或积分精密声级计 个人噪声剂量计 三 噪声测量设备与测量指标三 噪声测量设备与测量指标 2 选用原则选用原则 普通声极计 普通声极计 测量稳态噪声 测量稳态噪声 型或以上 型或以上 具有A计权 慢具有A计权 慢 S S 档档 积分声级计 个体剂量计 测量非稳态噪声 积分声级计 个体剂量计 测量非稳态噪声 型或以上 型或以上 具有A计权 C计权 慢具有A计权 C计权 慢 S S 档 峰 值 档 峰 值 PeakPeak 保持档保持档 频谱分析仪 频谱分析仪 1 1倍频程倍频程 声校准器 声校准器 1000Hz 94dB A 114dB A 三 噪声测量设备与测量指标三 噪声测量设备与测量指标 3 测量指标 测量指标 A声级 声级 等效连续等效连续A声级 声级 8小时等效连续小时等效连续A声级 声级 脉冲噪声峰值 脉冲次数脉冲噪声峰值 脉冲次数 必要时 必要时 C声级 声级 频谱分析频谱分析 四 噪声测量规范四 噪声测量规范 1 定点测量 稳态噪声 声级计直读定点测量 稳态噪声 声级计直读 非稳态噪声 短时间等效声级非稳态噪声 短时间等效声级 1 1 现场调查 为正确选择测量点 测量方法和测量时机等 必须在测量前对工作场所进行 现场调查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 现场调查 为正确选择测量点 测量方法和测量时机等 必须在测量前对工作场所进行 现场调查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 工作场所的面积 空间 工艺区划 噪声设备布局和作业方式 绘制简略工作场所的面积 空间 工艺区划 噪声设备布局和作业方式 绘制简略 图 图 工作流程的划分 各生产工序的噪声特征 噪声变化规律 工作流程的划分 各生产工序的噪声特征 噪声变化规律 工作人员数量 工作路线 任务工作方式 工作人员数量 工作路线 任务工作方式 接触噪声方式 频度及持 续时间 停留时间 等 接触噪声方式 频度及持 续时间 停留时间 等 必要时进行预测量 判定噪声是否稳态 分布是否均匀 必要时进行预测量 判定噪声是否稳态 分布是否均匀 四 噪声测量规范四 噪声测量规范 1 2 测点选择 噪声测量位置的高低和距离声源的远近 将直接影响测量 结果 因此正确选择测点是噪声监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要求选择的测点能 切实反映车间各个操作岗位的噪声水平 测点选择 噪声测量位置的高低和距离声源的远近 将直接影响测量 结果 因此正确选择测点是噪声监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要求选择的测点能 切实反映车间各个操作岗位的噪声水平 1 对于作业场所声场分布均匀 如设备机器类型单一 声源集中 工种固 定 稳态噪声 测量范围内 对于作业场所声场分布均匀 如设备机器类型单一 声源集中 工种固 定 稳态噪声 测量范围内A声级差别小于声级差别小于3dB A 选择 选择 3 个点个点 测量结 果求出均值 测量结 果求出均值 测点选在车间对角线上的两端及其连接中点 车间面积增大可适当增加测点 测点选在车间对角线上的两端及其连接中点 车间面积增大可适当增加测点 2 若工作场所声场分布不均匀 如声源集中但机器设备类型多种 若工作场所声场分布不均匀 如声源集中但机器设备类型多种 或声源分或声源分 散 工种固定 声级波动较大 测量范围内散 工种固定 声级波动较大 测量范围内A声级差别 声级差别 3db 则应按声 级大小将其划分成若干个声级区 每个声级区内声级差小于 则应按声 级大小将其划分成若干个声级区 每个声级区内声级差小于3dB 每个区选 择 每个区选 择2个测点 每个测点记录个测点 每个测点记录2 3个读数取平均值 布点同声场均匀的作业场所 个读数取平均值 布点同声场均匀的作业场所 3 劳动者是流动工作时 应优先选择个体噪声剂量计 如果使用声级计测 量 在流动范围内 应对工作地点分别进行测量 并记录累计作业时间 计 算等效声级 劳动者是流动工作时 应优先选择个体噪声剂量计 如果使用声级计测 量 在流动范围内 应对工作地点分别进行测量 并记录累计作业时间 计 算等效声级 如对于巡检制岗位 可以在工人为观察或管理生产而经常活动的位置 仪表 室 休息室或值班室等处选择噪声测点 如对于巡检制岗位 可以在工人为观察或管理生产而经常活动的位置 仪表 室 休息室或值班室等处选择噪声测点 劳动者工作是流动时 在流动范围内 一般每劳动者工作是流动时 在流动范围内 一般每10米设置米设置1个测点 个测点 四 噪声测量规范四 噪声测量规范 1 4仪器校正与布放 仪器校正与布放 按照仪器使用说明或作业指导书要求 测量前后用声校准器 对声级进行校准 也可使用仪器内部电器校正信号进行校 正 按照仪器使用说明或作业指导书要求 测量前后用声校准器 对声级进行校准 也可使用仪器内部电器校正信号进行校 正 测量仪器固定于三角架 置于测点 如果不便于适放三角架 可手持 测量仪器固定于三角架 置于测点 如果不便于适放三角架 可手持 高度 操作者的耳朵位置 一般应置于离地高度 操作者的耳朵位置 一般应置于离地1 5m的高度或 置于工人耳部外测水平方向 的高度或 置于工人耳部外测水平方向10 15cm处 作业人员离开 站姿 处 作业人员离开 站姿1 5m 坐姿 坐姿1 0m 方向 传声器按水平方向放置 指向声源的方向 手持时测方向 传声器按水平方向放置 指向声源的方向 手持时测 量人员位于远端 量人员位于远端 四 噪声测量规范四 噪声测量规范 1 5声级测量 一般先测声级测量 一般先测A声级 将声级计置于声级 将声级计置于A计权挡 并选择 计权挡 并选择 慢慢 档 调好量程 原则上从大往小调 直接读 取 档 调好量程 原则上从大往小调 直接读 取A声级 稳态噪声测量声级 稳态噪声测量3次 按公式计算均值 非稳态 噪声划分声级时限 计算均值 次 按公式计算均值 非稳态 噪声划分声级时限 计算均值 记录测量环境与测量结果 记录测量环境与测量结果 声级校准 使用前后误差小于声级校准 使用前后误差小于2dB A 四 噪声测量规范四 噪声测量规范 1 7 测量结果计算 测量结果计算 平均声级计算平均声级计算 n L平均 10lg1 N 100 1Li i 1 非稳态噪声工作场所 等效声级计算非稳态噪声工作场所 等效声级计算 n LAeq T 10lg 1 T 100 1Lpi ti i 1 四 噪声测量规范四 噪声测量规范 8小时等效声级的计算 8小时等效声级的计算 LAeq 8h LAeq Te 10lg Te T0 非 非5天工作制每周天工作制每周40小时等效声级的计算小时等效声级的计算 n LEX W 10lg 1 5 100 1 LEX 8h i i 1 四 噪声测量规范四 噪声测量规范 2 噪声个体测量 噪声个体剂量计噪声个体测量 噪声个体剂量计 2 1测量对象选择测量对象选择 岗位人数采样对象数 3 52 6 103 104 五 测量条件及注意事项五 测量条件及注意事项 测量应在正常生产情况下进行 测量应在正常生产情况下进行 测量时对准声源方向 确认仪器的计权 快慢档位状态测量时对准声源方向 确认仪器的计权 快慢档位状态 测量前后要进行声级校准测量前后要进行声级校准 传声器一般应戴防风罩 实验表明 风速 传声器一般应戴防风罩 实验表明 风速 3m s时 戴风罩与否对检 测结果无明显影响 风速达 时 戴风罩与否对检 测结果无明显影响 风速达4 5m s时 不戴风罩比戴风罩分别高时 不戴风罩比戴风罩分别高 7 5和和16dB C 0 5和和3 5dB A 因此风速 因此风速 3m s时 应戴风 罩 风速超过 时 应戴风 罩 风速超过5m s时应停测 时应停测 作业场所相对湿度超过作业场所相对湿度超过90 应使用防潮传声器 应使用防潮传声器 手持声级计测量者与传声器的间距要大于手持声级计测量者与传声器的间距要大于0 5m 传声器远离墙面等反 射面 传声器远离墙面等反 射面1m以上以上 测量等效声级一般测测量等效声级一般测5 10min或几个完整声响周期或几个完整声响周期 远离电磁场 避免干扰 可通过调整传声器指向排除 远离电磁场 避免干扰 可通过调整传声器指向排除 电池不能接反 用完后应取出 电池不能接反 用完后应取出 测量完毕应做好设备使用情况登记 测量完毕应做好设备使用情况登记 一般生产性噪声测量应在工作场所噪声强度大于一般生产性噪声测量应在工作场所噪声强度大于80dB A 时测量 低于 时测量 低于78dB A 不作为噪声作业 不作为噪声作业 目目 录录 1 噪声的测量 2 高温的测量 3 射频辐射的测量 4 紫外辐射的测量 5 手传振动的测量 一 基本概念一 基本概念 高温作业 高温作业 在高气温或有强烈的热辐射或伴有高气湿相结合的异常气象条件下 在高气温或有强烈的热辐射或伴有高气湿相结合的异常气象条件下 WBGT指数超过规定限值的作业 指数超过规定限值的作业 1 WBGT指数指数 也称为湿球黑球温度 是综合评价人体接触生 产环境热负荷的一个参量 经验指数 也称为湿球黑球温度 是综合评价人体接触生 产环境热负荷的一个参量 经验指数 分别测量自然湿球温度 分别测量自然湿球温度 tnw 黑球温度 黑球温度 tg 和干球温度 和干球温度 ta 三 种参数 通过公式计算得到 三 种参数 通过公式计算得到WBGT指数 用以评价人体平均热负荷 指数 用以评价人体平均热负荷 室外室外 WBGT 湿球温度 湿球温度 0 7 黑球温度 黑球温度 0 2 干球温 度 干球温 度 0 1 室内室内 WBGT 湿球温度 湿球温度 0 7 黑球温度 黑球温度 0 3 一 基本概念一 基本概念 2 接触时间率 工作人员在一个工作日内实际接触高温作业的累计 时间与8h的比率 3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GBZ2 2 附录B 2 接触时间率 工作人员在一个工作日内实际接触高温作业的累计 时间与8h的比率 3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GBZ2 2 附录B 4本地区室外通风设计温度 4本地区室外通风设计温度 近十年本地区气象台正式记录每年最热月的每日 13 14点的气温平均值 近十年本地区气象台正式记录每年最热月的每日 13 14点的气温平均值 二 测量仪器与检测指标二 测量仪器与检测指标 1测量仪器 测量仪器 WBGT指数测定仪 测量范围为指数测定仪 测量范围为21 49 直接 测量 直接 测量 自然湿球温度计 测量范围为自然湿球温度计 测量范围为5 40 黑球 温度计 测量范围为 黑球 温度计 测量范围为20 120 和干球温度计 和干球温度计 测量范围为 测量范围为10 60 计算获得 计算获得 配件 配件 三脚架 线缆 校正模块 三脚架 线缆 校正模块 二 测量仪器与检测指标二 测量仪器与检测指标 2 测量指标 WGBT指数 高温作业时间 体力劳动强度 三 测量方法三 测量方法 1 测量前准备测量前准备 了解每年或工期内最热月份工作环境温度变化 幅度和规律 了解每年或工期内最热月份工作环境温度变化 幅度和规律 工作场所及休息场所的基本情况 热源及隔热 措施 工作场所及休息场所的基本情况 热源及隔热 措施 工艺流程 加热温度生产方式与作业方式 工艺流程 加热温度生产方式与作业方式 工作人员的数量 工作路线 在工作地点停留 时间 工时记录 工作人员的数量 工作路线 在工作地点停留 时间 工时记录 三 测量方法三 测量方法 2 测量测量 测量前应对测量仪器校正 测量前应对测量仪器校正 在湿球温度计储水槽注入蒸馏水 不用自来 水 保持棉芯干净并充分浸湿 在湿球温度计储水槽注入蒸馏水 不用自来 水 保持棉芯干净并充分浸湿 测定前或加水后 需要测定前或加水后 需要10min的稳定时间 的稳定时间 开启设备 观察电池电压 电池显示低电压应开启设备 观察电池电压 电池显示低电压应 予更换 予更换 三 测量方法三 测量方法 3 测点选择 测点选择 测点数 测点数 工作场所无生产性热源 选择工作场所无生产性热源 选择1 3个测点 存在生产性热源 选择个测点 存在生产性热源 选择3 5个测点 测量结果取平均值 个测点 测量结果取平均值 工作场所被隔离为不同热环境或通风环境 每个区域内设置工作场所被隔离为不同热环境或通风环境 每个区域内设置1 2个测 点 测量结果取平均值 个测 点 测量结果取平均值 测点位置 测点位置 根据热源布置和建筑物特征 选择工人经常经常操作 停留或临时休 息处 其中应包括高温作业最严重和通风最差的工作地点 根据热源布置和建筑物特征 选择工人经常经常操作 停留或临时休 息处 其中应包括高温作业最严重和通风最差的工作地点 劳动者流动时在流动范围内相对固定的工作地点测量 一般每劳动者流动时在流动范围内相对固定的工作地点测量 一般每10米 设一个采样点 计算时间加权 米 设一个采样点 计算时间加权WBGT指数 指数 三 测量方法三 测量方法 放置高度 放置高度 仪器放置高度一般立位在仪器放置高度一般立位在1 5m左右 座位作业为1 1m高 左右 座位作业为1 1m高 如作业人员实际受热不均匀 应测如作业人员实际受热不均匀 应测头部 腹部和踝部头部 腹部和踝部 立 位时测量点离地高度分别为0 1 1 1和1 7m处 坐位时测 量点离地高度分别0 1 0 6和1 1m 立 位时测量点离地高度分别为0 1 1 1和1 7m处 坐位时测 量点离地高度分别0 1 0 6和1 1m WBGT头头 2WBGT腹腹 WBGT踝踝 WBGT 4 备注 如果工作场所不能将测试仪器放置规定位置 可将 其放在接近于相同影响的环境中 备注 如果工作场所不能将测试仪器放置规定位置 可将 其放在接近于相同影响的环境中 三 测量方法三 测量方法 4 测量时机 测量时机 原则上应在室外温度达到或超过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时进行测量 常年从事高温作业 原则上应在室外温度达到或超过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时进行测量 常年从事高温作业 选择夏季最热月选择夏季最热月 如果是不定期接触 在工期内 如果是不定期接触 在工期内 最热最热月 室外作业在月 室外作业在最热月晴天有太阳辐射时测量最热月晴天有太阳辐射时测量 在生产正常和工作地点在生产正常和工作地点热源稳定时热源稳定时 同一工作地点在一个工作日内 应测量 同一工作地点在一个工作日内 应测量3次 即工作后半小时 次 即工作后半小时 9 00 10 00 工中 工中 13 00 14 00 下班前半小时 下班前半小时 16 00 17 00 取平均值 取平均值 如如工作地点热源不稳定工作地点热源不稳定时 生产工艺周期性变动 应在工作半开始后 半小时 生产结束前半小时个测一次 生产过程中随生产工艺改变测 时 生产工艺周期性变动 应在工作半开始后 半小时 生产结束前半小时个测一次 生产过程中随生产工艺改变测 3 4次 记录持续时间计算时间加权平均次 记录持续时间计算时间加权平均WBGT 其他情况可依据生产进程或具体情况 随时测量 同一测点连测其他情况可依据生产进程或具体情况 随时测量 同一测点连测3次 取平均值 次 取平均值 三 测量方法三 测量方法 5测量要求测量要求 在正常生产情况下测量 在正常生产情况下测量 采用支架将监测仪悬挂起来 以便使环境空气不受限制流经球 体感温部 采用支架将监测仪悬挂起来 以便使环境空气不受限制流经球 体感温部 在测量湿球温度时 湿球温度感温部分的湿纱布条应由其自然 蒸发 避免人为强迫通风 应注意纱布条清洁 湿润 再次 使用前要清洗干净 在测量湿球温度时 湿球温度感温部分的湿纱布条应由其自然 蒸发 避免人为强迫通风 应注意纱布条清洁 湿润 再次 使用前要清洗干净 开始测量后 干球温度可在数值稳定后读取 湿球和黑球温度 计达到稳定状态时 需要的时间较长 所以应在10 25分钟后 读取测量数值 备注 同一环境再次测量时间可缩短 开始测量后 干球温度可在数值稳定后读取 湿球和黑球温度 计达到稳定状态时 需要的时间较长 所以应在10 25分钟后 读取测量数值 备注 同一环境再次测量时间可缩短 四 职业接触限值 工作场所高温职业接触限值因实际接触高温时间及劳动强度的不同 可相应调整 具体为 工作场所高温职业接触限值因实际接触高温时间及劳动强度的不同 可相应调整 具体为 接触时间率接触时间率100 体力劳动强度为 体力劳动强度为IV级的级的WBGT指数限值指数限值 为为25 劳动强度分级每下降一级 劳动强度分级每下降一级 WBGT指数限值增加指数限值增加1 2 接触时间率每减少接触时间率每减少25 WBGT限值指数增加限值指数增加1 2 工作场所不同体力劳动强度WBGT限值 工作时间率劳动强度级别工作时间率劳动强度级别 I 100 工作工作30282625 75 工作工作25 休息休息31292826 50 工作工作50 休息休息32302928 25 工作工作75 休息休息33323130 备注备注1 本地区室外通风设计温度本地区室外通风设计温度 30 的地区 表中规定的 的地区 表中规定的WBGT指数 值相应增加 指数 值相应增加1 备注 备注2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按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按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 准执行 实际工作 准执行 实际工作 中可参考下表执行 中可参考下表执行 目目 录录 1 噪声的测量 2 高温的测量 3 射频辐射 高频 超高频 微波辐射 的测量 4 紫外辐射的测量 5 手传振动的测量 射频辐射的概念射频辐射的概念 高频电磁场超高频微波 长波 中波短波 超短波分米 波 厘米 波 毫米 波 高频电磁场超高频微波 长波 中波短波 超短波分米 波 厘米 波 毫米 波 波长波长 3 1 km 1 0 1 km100 10 m 10 1 m 1 0 1 m10 1 cm10 1 mm 频率频率 100kHz 300kHz 0 3 3MHz 3 30MHz 30 300MHz300MHz 3GHz 3 30GHz30 300GHz 电磁波 周期性变化的电场与磁场相互转化 互相激发 交替产生 延续传播即形成电磁波 电磁波 周期性变化的电场与磁场相互转化 互相激发 交替产生 延续传播即形成电磁波 电磁辐射 电磁波是从电磁场由近及远的传播 电磁波向 空中发射或泄漏的现象叫电磁辐射 其中频率较高的一部 分称为射频辐射 电磁辐射 电磁波是从电磁场由近及远的传播 电磁波向 空中发射或泄漏的现象叫电磁辐射 其中频率较高的一部 分称为射频辐射 测量程序测量程序 2 1 测量前准备测量前准备 A 测量背景调查 辐射源设备性能参数 频率范围 功率 功能 防护情 况等 人员作业方式 接触情况 防护情况 测量背景调查 辐射源设备性能参数 频率范围 功率 功能 防护情 况等 人员作业方式 接触情况 防护情况 测量前 首先了解发射源的特性以及可能的传播特性 有利于更好地评 估辐射场强并选择适当测量仪表和测量程序 测量前 首先了解发射源的特性以及可能的传播特性 有利于更好地评 估辐射场强并选择适当测量仪表和测量程序 B 测点选择 测量点位置的选取主要考虑使测量结果具有代表性 不同的测 量目的应采取不同的测量方案 测点选择 测量点位置的选取主要考虑使测量结果具有代表性 不同的测 量目的应采取不同的测量方案 暴露水平 监测点应选择作业工人操作位置及巡视地点 离开设备暴露水平 监测点应选择作业工人操作位置及巡视地点 离开设备0 3m 设备泄漏水平 距辐射源设备泄漏水平 距辐射源5 中波 短波 中波 短波 10 超短波 微波 超短波 微波 cm处 处 C 测量仪器 探头的选择 测量设备应与所测对象在频率 量程 响应时间 等方面相符合 以保证测量的准确 测量仪器 探头的选择 测量设备应与所测对象在频率 量程 响应时间 等方面相符合 以保证测量的准确 测量步骤测量步骤 A 测量 测量 根据调查结果 选择恰当的仪器和探头 根据调查结果 选择恰当的仪器和探头 核查无误 检查电源 核查无误 检查电源 开启设备预热 设备调零 不接天线 开启设备预热 设备调零 不接天线 手持探头 手臂尽量伸直 其身体应避开天线的延伸方向 探头周围手持探头 手臂尽量伸直 其身体应避开天线的延伸方向 探头周围 1m以内不应站人或放置与生产无关的金属器件 由远及近测量 依 次间距 以内不应站人或放置与生产无关的金属器件 由远及近测量 依 次间距0 5m 天线与发射源间应有 天线与发射源间应有0 3m以上距离 以上距离 测量方位 在监测点上以仪器天线中心点为轴心 全方位转动探头 观察仪器表头指针摆动最大位置为测定方位 但测量磁场强度时要避 免测量者身体与环形天线的平面平行 测量方位 在监测点上以仪器天线中心点为轴心 全方位转动探头 观察仪器表头指针摆动最大位置为测定方位 但测量磁场强度时要避 免测量者身体与环形天线的平面平行 测量时间 测量时间 在辐射源正常工作时间内进行测量 每个测量点连续测 量 在辐射源正常工作时间内进行测量 每个测量点连续测 量2 3次 每次测量时间不应小于次 每次测量时间不应小于15秒 并读取稳定状态的最大值 若测量读数起伏较大 则应适当延长测量时间直至 秒 并读取稳定状态的最大值 若测量读数起伏较大 则应适当延长测量时间直至6分钟 分钟 测量位置 测量位置 其高度根据人工操作姿式其高度根据人工操作姿式 立姿或坐姿立姿或坐姿 而定而定 高度指探头 距地面的高度 高度指探头 距地面的高度 分别测定 分别测定头 胸 腹头 胸 腹三个部位 三个部位 立姿 立姿 1 5 1 7 1 1 1 3 0 7 0 9m 坐姿 坐姿 1 1 1 3 0 8 1 0 0 5 0 7m B 测量场参数 根据不同的电磁辐射频率 分别测量不同的 场参数 测量场参数 根据不同的电磁辐射频率 分别测量不同的 场参数 30MHz以下频段 对于作业场所应分别测量其电场参数和 磁场参数 对于其它场所测量电场参数或磁场参数 以下频段 对于作业场所应分别测量其电场参数和 磁场参数 对于其它场所测量电场参数或磁场参数 30MHz 300MHz频段 对于作业场所测量其电场参数 或磁场参数 对于其它场所仅测量电场参数 频段 对于作业场所测量其电场参数 或磁场参数 对于其它场所仅测量电场参数 300MHz 300GHz频段 对于所有场所测量其电场参数 频段 对于所有场所测量其电场参数 C 记录 设备参数 使用仪器和探头型号 测试环境条件记录 设备参数 使用仪器和探头型号 测试环境条件 测量布点图 原始测量数据等 测量布点图 原始测量数据等 D 仪器检查归位仪器检查归位 记录使用情况 记录使用情况 结果计算方法结果计算方法 测定头 胸 下腹各部位取算术均值 单位 为 测定头 胸 下腹各部位取算术均值 单位 为v m 电场电场 和和A m 磁场 磁场 P E2 3770 P 功率密度功率密度 mW cm2 E 电场强度电场强度 V m 测量步骤测量步骤 目目 录录 1 噪声的测量 2 高温的测量 3 射频辐射的测量 4 紫外辐射的测量 5 手传振动的测量 一 基本概念一 基本概念 1 紫外辐射紫外辐射 紫外辐射又称紫外线 紫外辐射又称紫外线 是波长为是波长为100 400nm的 电磁辐射 的 电磁辐射 2 长波紫外线 长波紫外线 UVA 波长为 波长为400 315nm的紫外线 具 有光毒性和光敏性作用 又称黑斑区 的紫外线 具 有光毒性和光敏性作用 又称黑斑区 3 中波紫外线 中波紫外线 UVB 波长为 波长为315 280nm的紫外线 具 有致红斑 角膜结膜炎效应 又称红斑区 的紫外线 具 有致红斑 角膜结膜炎效应 又称红斑区 4 短波紫外线 短波紫外线 UVC 波长为 波长为280 100nm的紫外线 具 有杀菌 微致红斑作用 又称杀菌区 的紫外线 具 有杀菌 微致红斑作用 又称杀菌区 5 辐照度 照射到表面一点处的面元上的辐射通量除以该面元的辐照度 照射到表面一点处的面元上的辐射通量除以该面元的 面积即为辐射度 单位是面积即为辐射度 单位是W cm2 mW cm2 uW cm2 6 紫外线混和光源 包括各段波长紫外线的光源 如电焊弧光 紫外线混和光源 包括各段波长紫外线的光源 如电焊弧光 测量仪器测量仪器 紫外辐照计紫外辐照计 单通道 二通道 四通道 单通道 二通道 四通道 功能描述功能描述 测量范围测量范围10 1 1 999 105 w cm2 误差误差 5 电源 电源 220V 使用条件 使用条件 温度温度 0 40 湿度 湿度 85 RH 探头探头254 297 365 420 1 探头探头420 波长范围 波长范围 380 460 峰值波长 峰值波长 420 2 探头探头365 波长范围 波长范围 320 400 峰值波长 峰值波长 365 3 探头探头297 波长范围 波长范围 250 350 峰值波长 峰值波长 297 4 探头探头254 波长范围 波长范围 230 290 峰值波长 峰值波长 254 应测量操作人员面 眼 肢体及其他暴露部位辐照 度 应测量操作人员面 眼 肢体及其他暴露部位辐照 度 当使用防护用品如防护面罩 应测量罩内和罩外辐当使用防护用品如防护面罩 应测量罩内和罩外辐 照度 具体部位是测定测试者面罩内眼 面部及面 罩外辐照度 照度 具体部位是测定测试者面罩内眼 面部及面 罩外辐照度 测量部位测量部位 4混合光源如电焊弧光的计算有效辐照度方法 混合光源如电焊弧光的计算有效辐照度方法 本计算方法适用于含不同波段 本计算方法适用于含不同波段 UVA UVB及及UVC 光源 光源 电焊弧光的主频率分别为电焊弧光的主频率分别为254nm 290nm 以及以及 365nm 其相应的加权因子 其相应的加权因子S入分别为入分别为0 5 0 64 以及以及0 00011 具体计算方法见式 具体计算方法见式 1 Eeff 0 0001 EA 0 64 EB 0 5 E C 1 式中 Eeff 为有效辐照度 EA 为所测UVA辐照度 EB 为所测UVB辐照度 EC 为所测UVC辐照度 目目 录录 1 噪声的测量 2 高温的测量 3 射频辐射的测量 4 紫外辐射的测量 5 手传振动的测量 一 基本概念一 基本概念 1 定义 定义 手传振动 局部振动 手臂振动 是指生产中使用 手持振动工具或接触受振工件时 直接作用或传递到 人的手臂 并传至全身 的机械振动或冲击 手传振动 局部振动 手臂振动 是指生产中使用 手持振动工具或接触受振工件时 直接作用或传递到 人的手臂 并传至全身 的机械振动或冲击 手传振动广泛存在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 涉及到动 力驱动的工作机械和工具 例如制造业中用的敲 钻 研磨等的动力金属工具 采矿和建筑业用的岩钻 碎 石机 振捣器 农业和林业用的链锯 刷锯 剥皮机 公用设施建设中用的道路及混凝土粉碎机 汽锤 手 持风钻等 此外还有像割草机 压路机等机械 手传振动广泛存在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 涉及到动 力驱动的工作机械和工具 例如制造业中用的敲 钻 研磨等的动力金属工具 采矿和建筑业用的岩钻 碎 石机 振捣器 农业和林业用的链锯 刷锯 剥皮机 公用设施建设中用的道路及混凝土粉碎机 汽锤 手 持风钻等 此外还有像割草机 压路机等机械 一 基本概念一 基本概念 2 频率计权加速度频率计权加速度 振动的加速度与其对人体作用的关系最密切 因此在测量振动时 首 先测量其加速度来反映振动量的大小 振动的加速度与其对人体作用的关系最密切 因此在测量振动时 首 先测量其加速度来反映振动量的大小 但振动对人体的作用除与振动加速度大小有关外 也颇受频率的影响 人体能感受到的振动频率范围较低 约在 但振动对人体的作用除与振动加速度大小有关外 也颇受频率的影响 人体能感受到的振动频率范围较低 约在1500 Hz以下 以往的研以下 以往的研 究曾发现振动的有害作用在振动频率究曾发现振动的有害作用在振动频率6 3 16 Hz之间与频率无关 但在 之间与频率无关 但在16 1500Hz之间则随频率的增加有害作用逐渐下降 之间则随频率的增加有害作用逐渐下降 因此测量时常用倍频带中心频率分频测量 然后按不同频率振动的人 体生理效应规律加以计权来表示振动加速率的大小 称之为频率计权 加速度 因此测量时常用倍频带中心频率分频测量 然后按不同频率振动的人 体生理效应规律加以计权来表示振动加速率的大小 称之为频率计权 加速度 ahw 一 基本概念一 基本概念 3 日接振时间和 日接振时间和四小时等能量频率计权加速度四小时等能量频率计权加速度 由于振动接触很少是连续的 实际工作中是以由于振动接触很少是连续的 实际工作中是以4小时等能 量频率计权加速度有效值对振动进行卫生学评价 小时等能 量频率计权加速度有效值对振动进行卫生学评价 由于振动的频率不同 接振时间不同 对人体的影响不同 为准确评价振动作业工人的接振量 水平 及振动对于作 业者的危害 必须确定工人每工作日的实际接振时间 然 后再计算出标准时间 由于振动的频率不同 接振时间不同 对人体的影响不同 为准确评价振动作业工人的接振量 水平 及振动对于作 业者的危害 必须确定工人每工作日的实际接振时间 然 后再计算出标准时间 4h 的等能量计权加速度 均以 的等能量计权加速度 均以a hw 4 为指标 以便进行比较和评价 为指标 以便进行比较和评价 四小时等能量频率计权振动加速度 四小时等能量频率计权振动加速度 a hw 4 在日 接振时间不足或超过四小时时 要将其换算为相当于接振四 小时的频率计权振动加速度值 可用式 在日 接振时间不足或超过四小时时 要将其换算为相当于接振四 小时的频率计权振动加速度值 可用式 2 计算 计算 2 式中 T 日接振时间 h d 一 基本概念一 基本概念 手传振动手传振动 接触时间 等能量频率计权振动加速度 m s2 4h5 手传振动职业接触限值手传振动职业接触限值 二 测量仪器和测量指标二 测量仪器和测量指标 1 测量仪器 测量仪器 测振仪 测振仪 要求所选仪器符合下列条件 要求所选仪器符合下列条件 测量仪器覆盖的频率范围至少为测量仪器覆盖的频率范围至少为5 1500Hz 使其 能包括中心频率 使其 能包括中心频率8 1000Hz的范围 振动传感器应 选用耐冲击的压电式加速度计 其横向灵敏度应小于 的范围 振动传感器应 选用耐冲击的压电式加速度计 其横向灵敏度应小于 10 或至少应低于测定方向灵敏度 指示器应 能读取振动加速度或加速度级的有效值 或至少应低于测定方向灵敏度 指示器应 能读取振动加速度或加速度级的有效值 2 测量参数 测量参数 频率计权加速度频率计权加速度 接振时间接振时间 三 测量方法三 测量方法 1 测量前准备 测量前准备 1 须确定哪些操作可能产生较大的振动 再确定每一种操作振动 程序 须确定哪些操作可能产生较大的振动 再确定每一种操作振动 程序 选择须测定的作业选择须测定的作业 2 测量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网建设述职报告
- 赵洋技能安全培训课件
- 赵州桥公开课说课稿课件
- 消防员业务培训课件
- 走进湿地世界课件
- 消防三防安全培训课件
- 消火栓安全培训课件
- 消毒供应室院感管理课件
- 消毒供应中心包装课件
- 质量健康安全培训课件
- 《广播电视编导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 kinetix6200和6500模块化多轴伺服驱动器用户手册
- DB51∕T 2502-2018 中国川菜烹饪技术用语及菜名翻译规范
- 国外期刊运作的主要模式及发展趋势
- 区域性再生资源集散市场实施方案
- 液氨使用与储存安全技术规范
- 《幼儿园大班第一学期家长会》 PPT课件
- 施工手册柱式桥台
- PCR室作业指导书_检验SOP文件
- 宴会服务培训
- 上海市初级中学英语学科教学基本要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