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00350km/h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装备暂行技术条件(OCS-3)铁道部科技司铁道部运输局二九年九月300350km/h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装备暂行技术条件 OCS-3目 录前 言第一部分、300350km/h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通用技术条件11速度目标值22接触网设计边界条件2第二部分、300350km/h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装备专用技术条件41铜合金接触线52铜合金承力索83接触网零部件114绝缘子335分段绝缘器39第三部分、350km/h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装备试验方法411铜合金接触线试验方法422铜合金承力索试验方法513接触网零部件试验方法594接触网用棒形瓷绝缘子试验方法775接触网用棒形复合绝缘子试验方法826接触网用分段绝缘器90前 言 根据铁路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我国铁路将逐步形成由客运专线及既有线提速线路组成的大规模快速运输网。运营速度的提高,对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装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进一步提高铁路客运专线接触网装备的安全性、可靠性、可用性和可维护性水平,保证客运专线铁路的运输安全,我们组织制定了300350km/h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装备暂行技术条件。本技术条件是在借鉴国外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建设和运用管理的成功做法、总结国内干线铁路提速经验、特别是在总结京津城际铁路建设和运营实践的基础上,根据时速300-350公里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总体技术方案的要求编制而成。主要参编单位:铁道部科学技术司、运输局,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电气化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铁道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接触网零部件检验站。本暂行技术条件主要起草人:张曙光、程先东、王保国、王祖峰、景德炎、金柏泉、丁之龙、李德胜、李志锋、安英霞、李强、陈学光、肖志强、霍中原、邢甲第、高鸣、田志军、潘英、蒋先国、刘永红、戚广枫、孟祥魁、任兴堂、杨广英、赵允刚、赵戈红、李增勤、丁为民、吴树伟、余福鼎、闫军芳、李军杰、贾志洋、黄岳群、张治国。本暂行技术条件由铁道部科学技术司和铁道部运输局负责解释。II第一部分、300350km/h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装备通用技术条件300350km/h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装备通用技术条件1速度目标值运行速度300350km/h。2接触网装备设计通用要求2.1满足300350km/h运行速度的接触线波动传播速度要求。2.2接触网与受电弓动态配合性能应满足300350km/h的运行速度的要求。2.3接触网应满足系统载流量的需要。2.4接触网在自然环境中应满足可靠性、安全性的要求,有足够的机械、电气强度和安全性能。2.5接触网系统采用性能可靠、结构合理的零部件,应实现高可靠、少维修或免维修的目标。2.6接触线磨耗使用寿命达到200万弓架次。2.7受电弓动态包络线左右晃动量直线为250mm,曲线为350mm;困难时根据相关国际标准进行核算。上下抬升量为悬挂定位点处接触线模拟计算或实测最大抬升量的2倍。3气象条件3.1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6)附录D.5.3全国基本风压图、全国铁路接触网气象条件标准及气象部门、沿线电力线路及沿线已开通电气化铁路的运行调查情况确定设计用气象条件。3.2设计风速最大运行风速:30m/s基本结构设计风速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6)50年一遇基本风速确定;计算结构设计风速应考虑高路堤、桥梁以及明显强风地带的影响,根据GB50009-2006考虑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及修正系数。3.3污秽等级及污秽区划分、绝缘元件泄漏距离按重污区设计。25kV绝缘子及绝缘元件的绝缘泄漏距离按不小于1400mm设计,上下行正线间、分束供电的分段处按1600mm设计。4适用线材规格及张力正线接触线采用150mm2标称截面的铜合金线时,接触线额定工作张力一般为30kN。站线接触线采用120mm2标称截面的铜合金线时,接触线额定工作张力一般为15kN。正线承力索采用120mm2标称截面的铜合金绞线时,承力索额定工作张力一般为21kN。站线承力索采用95mm2标称截面的铜合金绞线时, 承力索额定工作张力一般为15kN。5接触网装备防松要求(1)对于接触网系统安装绝缘子以内采用螺栓紧固的零部件,在下列情况下应采用止动垫片等可靠的防松措施:a) 当螺栓孔边缘的零件本体处具有直线段外形结构时;b) 当零件本体的同一平面上具有2个及2个以上螺栓连接时;当零件的结构不满足a)、b)的要求时,应采用其它可靠的防松措施。止动垫片的材质,采用06Cr19Ni10板材;厚度11.5mm;反复弯曲至裂的次数大于5次(单方向90为1次)。(2)接触网零件所用螺栓的紧固力矩应由零件生产商根据螺栓使用条件、材质等确定,本技术条件中的相关数据仅供参考。6特殊环境条件 特殊环境条件下,相关的技术要求应根据具体的环境条件另行确定。第二部分、300350km/h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装备技术条件 1铜合金接触线1概述1.1 适用范围本技术条件是对300350km/h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用接触线的制造、安装、试验、开通、验收的有关规定。1.2 接触线截面形状及尺寸示意图图1 接触线截面形状及尺寸示意图注:关于识别槽的标识,应以相关行业标准规定为准。2技术规格2.1 正线用铜合金接触线的主要技术性能(除截面公差、抗拉强度、拉断力指标外)及规格应满足电气化铁道用铜及铜合金接触线(TB/T2809-2005)的技术要求。截面公差、抗拉强度、拉断力指标应满足表3的要求。2.2 正线间渡线、联络线、动车组走行线、站线用铜合金接触线的主要技术性能及规格应满足电气化铁道用铜及铜合金接触线(TB/T2809-2005)的技术要求。2.3 正线接触网悬挂线材的额定张力见表1。表1.接触悬挂导线额定工作张力及张力增量线材名称材料名称线材规格额定工作张力(kN)张力增量(%)正线承力索铜镁合金绞线120 mm2215正线接触线铜合金接触线150mm23052.3 规格及要求2.3.1 接触线的标称截面为150mm和120mm。2.3.2 接触线的结构见图1、截面尺寸见表2,投标人还应提供其余详细尺寸及截面公差等技术参数。表2 接触线主要结构尺寸尺寸 类 型A(mm)1%B(mm)C(mm)2%D(mm)+4%-2%E(mm)K(mm)R(mm)G()1H()1150mm铜合金接触线14.4014.401%9.717.246.804.000.402751120mm铜合金接触线12.9012.902%9.767.246.804.350.4027512.3.3 按TB/T2809-2005的要求配置识别槽。2.4 电气和机械性能见表3表3 铜合金接触线电气和机械性能序号内 容数 值备 注1标称截面(mm)150(铜合金)120(铜合金)2计算截面(mm)1511213截面公差 (%)0334计算截面时参考单位重量(kg/km)135010825电阻率20mm/m0.027780.023956导电率20%IACS62%72%7伸长率(未软化)(%)3.03.08反复弯曲 (至断开) 次数669反复弯曲 (至开裂) 次数4410扭转圈数(至断开)5511卷绕圈数3312线胀系数 1/K10-6171713杨氏模量(GPa)12012014持续载流量(A)700610允许最高工作温度15015拉断力(未软化)(kN)75.550.8216拉断力(软化后)(kN) 67.9545.7417抗拉强度(MPa)50042018磨耗 (mm/万弓架次)0.150.15碳滑板19振动(次)21062106见第2.5.1条20疲劳(次)51055105见第2.5.2条注:1软化:试件加热到3005保温2小时后自然冷却。2经振动试验及疲劳试验后,接触线拉断力与规定的最小相比下降5%。3载流量的测试条件为:环境温度40,最高工作温度150,风速0.5m/s,日照强度1000W/m2。2.5 试验要求2.5.1 振动试验 长度为6m的接触线试样,在表1中规定的额定工作张力及张力增量作用下,经受振幅35mm、频率35Hz、2106次的振动试验(波形为正弦波)后,应无断裂。2.5.2 轴向疲劳试验经受振动试验后长度为6m的接触线试样,在表1中规定的额定工作张力及张力增量作用下,经受张力幅值为30%额定工作张力、频率13Hz、5105次的轴向疲劳试验(波形为正弦波)后,从中截取三个标准试样,测其拉断力(未软化),其任一值应不小于表3中规定值的95%。2.5.3 应按电气化铁道用铜及铜合金接触线(TB/T2809-2005)的要求,对接触线进行包括平直度及磨耗试验项目在内的型式试验报告,以及例行试验、出厂试验等试验报告。试验项目、技术指标详见本技术条件中的相关要求。2.5.4 应给出接触线化学主成分含量表、化学主成分的控制方法及试验报告。2.6 接触线在规定的制造长度内应无焊接头。2.7 制造长度:应满足接触线配盘供货的长度要求。2.8 平均横向晶粒尺寸小于0.035mm(上引法工艺除外)。2.9 表面形态的质量:导线表面应平滑,无任何损坏、锈蚀、裂纹、硬弯;在双沟内无折边、剥片和锐利的刃口等不良现象。沟槽应是均匀、无扭曲的。3标志与包装3.1 按电气化铁道用铜及铜合金接触线(TB/T2809-2005)的要求,在接触线上标出制造厂代号及产品型号的永久性标志。3.2 接触线的包装按电气化铁道用铜及铜合金接触线(TB/T2809-2005)的规定。3.3 接触线产品应至少附有下列出厂文件:a) 产品合格证;b) 出厂试验记录;c) 安装使用说明书;d) 备件(如果有)一览表。4未含事项的规定本技术条件中未含事项可参照电气化铁道用铜及铜合金接触线(TB/T2809-2005)及国际标准ISO 3489加工铜和铜合金拉制圆棒的规定。以上各标准中的同类项条款,选择最严格的要求作为依据。2铜合金承力索1概述1.1 适用范围本技术条件是对300350km/h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用承力索的制造、安装、试验、开通、验收的有关规定。1.2 主要技术指标1.2.1承力索规格见表1表1 承力索规格承力索断面结构截面积120 mm295mm2计算外径(mm)14.00.512.50.5单丝直径(mm)2.80.052.50.051.2.1承力索结构1)承力索用铜合金绞线由19根单线绞合而成,多层绞线的绞向逐层相反,最外层必须为右向(Z-绞向),其断面结构如表2中所示。2)节径比范围6层股为10-16,12层股为10-14。1.3 正线接触网悬挂线材的额定张力(见表2)表2.接触悬挂导线额定工作张力及张力增量线材名称材料名称线材规格额定工作张力(kN)张力增量(%)正线承力索铜镁合金绞线120 mm2215正线接触线铜合金接触线150mm23052 采用标准本技术条件的有关技术标准按电气化铁道用铜及铜合金绞线(TB/T3111-2005)执行。3 主要技术性能3.1 承力索采用高强度铜镁合金绞线时,其主要技术性能应满足表3的要求,采用其他强度的铜镁合金绞线应符合电气化铁道用铜及铜合金绞线(TB/T3111-2005)要求。表3 铜合金绞线的主要技术性能 序号项 目120 mm295 mm2备注1标称截面积(mm2)120952计算截面积(mm2)116.9993.273绞线单位质量(kg/km)1065849允许偏差为3%4线胀系数 (1/)1710-61710-65弹性模量 (MPa)1050001050006绞线最小计算拉断力(kN)67.5754.767单丝抗拉强度(MPa)578587绞后8单丝弯曲(至开裂)次数669单丝弯曲(至断开)次数8810单丝扭转次数202011单丝缠绕圈数8812绞线20时直流电阻(mm2/m)0.2420.30313载流量(A)54547514振动(次)2106210615疲劳(次)510551053.2 振动试验 长度为6m的承力索试样,在表2中规定的额定工作张力张力增量作用下,经受振幅35mm、频率24Hz、2106次的振动试验(波形为正弦波)后,应无断股。3.3 轴向疲劳试验经受振动试验后长度为6m的承力索试样,在表2中规定的额定工作张力作用下,经受张力幅值为30%额定工作张力、频率13Hz、5105次的轴向疲劳试验(波形为正弦波)后,测其拉断力,其值应不小于表3中规定值的90%。4 制造长度应满足承力索配盘供货的长度要求。5 检验、试验与验收5.1 铜合金绞线应绞合紧密均匀,表面光洁,无松股断股现象。5.2 各层绞线的绞向应逐层相反,最外层的绞向必须为右向。5.3 应按TB/T3111-2005中第6.5条表5规定的项目对承力索进行型式试验及对出厂的每盘线成品进行出厂试验,并附有相应的检验与试验报告、产品合格证。6 标志与包装6.1 线盘为钢木线盘,线盘的筒体直径、侧板直径、侧板内侧宽度、轴孔直径等参数应满足恒张力放线要求。最外层的绞线与线盘板边的径向距离应大于50mm。6.2 绞线的一端应牢固地伸入线盘筒体板条内并放松,另一端应牢固地固定在线盘侧板的内侧。6.3 卷绕在线盘上的每一层的圈与圈之间应是整齐紧密靠近在一起,每层铜合金绞线间应加纸垫层。除每一层的第一圈和最后一圈外,应没有任何层与层之间的跨层错乱(扭节和跳线)现象。一个线盘仅卷绕一根连续长度的铜合金绞线。6.4 在最外层的铜合金绞线外面应包覆一层涤纶薄膜,并用油毛毡及铁皮等防护材料包裹,再用木板围好,以避免对铜合金绞线产生的任何损坏。6.5 在线盘侧面用箭头标记标明放线方向。6.6 对于需截取各种检查和试验用试件的铜合金绞线线盘,在截取了所有试件后其硬绞线的剩余长度不得小于规定的配盘长度。6.7 在线盘上应有便于查找的牢固标志,标明以下内容:生产厂家、型号及规格,制造长度,总重及净重,制造日期及盘号等。7 质量保证质量保证期为自通电之日起24个月,正常使用情况下不得出现自然断线。3接触网零部件1 工作条件1.1 用途用于300350km/h电气化铁路接触网中起支持悬挂、定位,机械及电气连接、终端下锚等作用。1.2 接触悬挂类型采用全补偿弹性链形悬挂或简单链形悬挂。1.3 接触网零件所应适应的接触悬挂导线类型及工作张力(见表1)表1. 接触网零件所应适应的接触悬挂导线类型及工作张力线材名称材料名称线材规格额定工作张力(kN)张力增量(%)正线承力索铜镁合金绞线120 mm2215正线接触线铜合金接触线150mm23052 接触网零件的构成及技术规格接触网零件主要包括:a. 腕臂底座(分为上底座、下底座) b. 腕臂支持结构(主要由平腕臂、斜腕臂、腕臂连接装置、承力索座、腕臂支撑、套管双耳、管帽等组成)c. 定位装置(主要由定位器、定位器支座、定位管特型定位器、定位管连接器、定位线夹、定位器电连接跳线、锚支定位卡子、定位管、定位环、定位管支撑/定位管吊线装置、管帽等组成)d. 承力索终端锚固线夹e. 接触线终端锚固线夹f. 下锚装置g. 中心锚结装置(主要由接触线中心锚结线夹、承力索中心锚结线夹、中心锚结绳等组成)h. 整体吊弦i. 线岔j. 电连接装置(分为横向电连接、关节电连接、道岔电连接及股道电连接等,主要由电连接线及电连接线夹等组成)k. 弹性吊索装置2.1 腕臂底座(分为上、下腕臂底座)2.1.1 用途与配合2.1.1.1 用途用于H型钢支柱、硬横跨及隧道内用吊柱,对单支、双支或三支旋转腕臂装置进行安装固定。2.1.1.2 结构类型单支腕臂底座、双支腕臂底座、三支腕臂底座。2.1.1.3 安装形式a)与H型钢柱安装固定时:采用H型钢柱预留孔内及预留孔外两种安装形式,预留孔内安装时,底座本体在H型钢柱预留孔处用螺栓紧固件直接与H型钢柱相连接;预留孔外安装时,采用底座本体加固定角钢结构与H型钢柱相连接。b)与硬横梁及隧道内用吊柱安装固定时:采用底座本体加固定角钢的安装结构。2.1.1.4 性能a)最大垂直工作荷重为6.0kN(对于单支腕臂作用时)。b)最大水平工作荷重为10.0kN(对于单支腕臂作用时)。c)垂直破坏荷重应不小于18.0kN(对于单支腕臂作用时)。d)水平破坏荷重应不小于30.0kN(对于单支腕臂作用时)。e)双支或三支腕臂底座在单支腕臂的最大水平工作荷重作用下,底座本体的挠度不大于0.7%L(L为底座本体槽钢的长度)。f)双支或三支腕臂底座在1.5倍最大水平工作荷重作用下不产生永久变形。2.1.2 材料2.1.2.1 腕臂柱安装的单支腕臂底座本体、旋转平双耳采用铸钢ZG270-500。2.1.2.2 除第2.1.2.1所述以外的底座本体、固定角钢按GB/T700-2006,一般采用牌号为Q235B的碳素结构钢(具体牌号应根据相应的环境温度选用)。2.1.2.3 销钉、螺栓销、螺栓、螺母、垫圈及开口销按GB/T1220-2007,螺栓销、螺栓采用牌号为06Cr19Ni10的不锈钢,销钉、螺母、垫圈及开口销采用牌号为12Cr18Ni9的不锈钢,螺栓销、螺栓、螺母的性能等级为A2-70。2.1.2.4 防磨铜垫圈采用铝青铜QAl9-2。2.1.3 制造工艺2.1.3.1 单支腕臂底座本体、旋转平双耳采用精密铸造工艺制造。2.1.3.2 除第2.1.2.1所述以外的底座本体采用型钢焊接制造工艺制造。2.1.3.3 底座本体、固定角钢、旋转平双耳及钢质紧固件表面采用热浸镀锌防腐。2.2 腕臂支持结构2.2.1 用途与结构2.2.1.1 用途安装在腕臂柱、硬横梁及隧道内用吊柱上,起到承载接触悬挂荷重、固定承力索位置、连接固定接触线定位装置等作用。2.2.1.2 腕臂支持结构典型安装及组成:一般由平腕臂、斜腕臂、腕臂连接装置、承力索座、腕臂支撑、管帽等组成。2.2.2 腕臂支持结构总体性能要求2.2.2.1 腕臂支持结构工作荷重类型(见表2) 表2. 腕臂支持结构工作荷重类型接触悬挂工作类型最大工作荷重组合工作支接触悬挂最大垂直荷重(4.0kN)工作支承力索最大水平工作荷重(2.0kN)工作支接触线最大水平工作荷重(2.5kN)非工作支接触悬挂最大垂直荷重(4.0kN)非工作支承力索最大水平工作荷重(4.0kN)非工作支接触线最大水平工作荷重(4.5kN)2.2.2.2 在表2中所确定的非工作支最大工作荷重组合受力及腕臂支持结构典型安装条件下,同时增加安装定位环处所应承受的拉力,腕臂的挠度不大于1.0%L(钢腕臂为0.7%L,L为腕臂的长度)。其他力学性能应满足TB/T2075中相关要求。 2.2.2.3 在表2中所确定的非工作支最大工作荷重的1.5倍组合受力及腕臂支持结构典型安装条件下,腕臂不产生塑性变形。2.2.2.4 腕臂支持结构应具有在最大工作荷重组合受力条件下结构稳定、摆动灵活等性能。2.2.3 平腕臂及斜腕臂2.2.3.1 用途及配合a)平腕臂:用于组成腕臂支持结构三角形上部的平腕臂,平腕臂悬臂一端通过承力索座支撑承力索,另一端通过棒式绝缘子与腕臂上底座相连接。b)斜腕臂: 用于组成腕臂支持结构三角形斜边的斜腕臂,斜腕臂一端通过腕臂连接装置与平腕臂相连接,另一端通过棒式绝缘子与下腕臂底座相连接。2.2.3.2 平腕臂及斜腕臂的外形结构平腕臂及斜腕臂的外形结构可以为直管,也可以为弯形圆管,长度根据施工需要确定。2.2.3.3 平腕臂及斜腕臂的材料及规格平腕臂及斜腕臂的材料为铝合金时,按GB/T6892-2006采用牌号为6082、热处理状态为T6的铝合金圆管,规格为:外径70mm、壁厚6.0mm;为钢材质时,按GB/T8162-2008采用牌号为20#及以上,外径为60mm、壁厚5.0mm的钢质无缝钢管。2.2.3.4 平腕臂及斜腕臂的制造工艺a)当采用铝合金材质时,平腕臂及斜腕臂的外径及壁厚公差应符合GB/T6892-2006的规定。b)当采用牌号为20#或以上钢材质时,平腕臂及斜腕臂的外径及壁厚公差应符合GB/T8162-2008中热轧管普通级的规定,同时应按TB/T2073的要求进行3级热浸镀锌。2.2.3.5 平腕臂及斜腕臂的性能要求应满足第2.2.2条腕臂支持结构总体性能要求的规定。2.2.3.6 平腕臂端部与棒式绝缘子金具连接处的结构型式在技术联络时确定。2.2.4 腕臂连接装置2.2.4.1 用途及配合本零件用于外径为70mm(或60mm)的斜腕臂与外径为70mm(或60mm)的平腕臂的支撑连接。2.2.4.2 腕臂连接装置的类型a)双套管连接器双套管连接器由两个结构相同的套管座本体构成,每个套管座本体与腕臂管连接的内孔上制有斜切面,旋装有杯口螺栓,外壁上连接有单耳,两个套管座本体通过其上的单耳及连接螺栓连接在一起。b)合页型连接双耳合页型连接双耳由抱箍、连接双耳、轴销和连接螺栓等组成。2.2.4.3 腕臂连接装置的性能要求a) 最大水平工作荷重为5.8kN;最大垂直工作荷重为4.9kN。b) 与腕臂管之间的滑动荷重应不小于8.7kN。c) 水平破坏荷重应不小于17.4kN;垂直破坏荷重应不小于14.7kN。2.2.4.4 腕臂连接装置的材料a)双套管连接器本体采用牌号为AlSi7Mg0.3、热处理状态为T6的铸造铝合金。b) 合页型连接双耳的抱箍和连接双耳按GB/T7002006,采用牌号为Q235A或以上的碳素结构钢板。c)连接螺栓、顶紧螺栓按GB/T1220-2007,采用牌号为06Cr19Ni10的不锈钢或采用性能不低于Q235A的碳素钢。d)螺母、垫圈、弹簧垫圈按GB/T1220-2007,采用牌号为12Cr18Ni9的不锈钢。连接螺栓用螺母的性能等级为A270级;顶紧螺栓用螺母的性能等级为A280级。2.2.4.5 腕臂连接装置的制造工艺a)双套管连接器本体采用金属模精密铸造工艺制造。b)合页型连接双耳的抱箍及连接双耳本体采用金属冲压工艺制造。2.2.5 承力索座2.2.5.1 用途及配合本零件用于固定在外径为70mm(或60mm)的平腕臂上。支承并固定截面为95120 mm2的铜合金承力索。2.2.5.2 承力索座的组成:一般由承力索座本体、压线夹板、固定轴及紧固螺栓组成。2.2.5.3 承力索座的性能要求a) 最大水平工作荷重为6.0kN;最大垂直工作荷重为6.0kN;b) 承力索座与腕臂间滑动荷重不小于6.0kN;c) 承力索座与单根承力索间滑动荷重不小于2.0kN;d) 垂直(向下)破坏荷重不小于18.0kN;e) 垂直于线路方向的水平拉伸破坏荷重不小于18.0kN。f) 压线螺栓的紧固力矩一般为50Nm;顶紧螺栓的紧固力矩一般为75Nm;顶紧螺栓用螺母的紧固力矩一般为50Nm。2.2.5.4 承力索座的材料a)承力索座本体、支撑托架及压线盖板采用牌号为AlSi7Mg0.6或AlSi7Mg0.3、热处理状态为T6的铸造铝合金;与钢腕臂配合时,可按GB/T700-2006,采用牌号为Q235A的碳素结构钢(具体牌号应根据相应的环境温度选用)。b)承力索保护衬垫采用L3/T2的铜铝复合板,与钢腕臂配合时为铜材质。c)压线螺栓、顶紧螺栓按GB/T1220-2007,采用牌号为06Cr19Ni10的不锈钢。压线螺栓的强度等级为A270级;顶紧螺栓的性能等级为A280级。d)垫圈、弹簧垫圈、顶紧螺栓用螺母按GB/T1220-2007,采用牌号为12Cr18Ni9的不锈钢。顶紧螺栓用螺母的性能等级为A280级。2.2.5.5 承力索座的制造工艺a)承力索座本体、支撑托架及压线盖板均采用金属模精密铸造;为钢材质时可采用金属冲压及金属模锻工艺制造。b)采用钢材质的相关部分应按TB/T 2073的要求进行3级热浸镀锌(不锈钢材质的垫圈及连接件除外)。2.2.6 腕臂支撑2.2.6.1 用途及配合本零件用于平腕臂与斜腕臂之间的支撑固定。2.2.6.2 腕臂支撑的组成:腕臂支撑由支撑管及支撑管卡子组成。支撑管由铝合金无缝圆管与端部双耳通过螺栓连接构成;与钢腕臂配合时,支撑管为无缝钢管。2.2.6.3 腕臂支撑的性能要求a)破坏荷重不小于15.0kN;b)顶紧螺栓的紧固力矩一般为75Nm;顶紧螺栓或连接螺栓用螺母的紧固力矩一般为50Nm;c)U螺栓的紧固力矩一般为70Nm。2.2.6.4 腕臂支撑的材料a)支撑管、销钉的材料按GB/T6892-2006,采用牌号为6082、热处理状态为T6的铝合金,支撑管规格为外径42mm、壁厚4.0mm的铝合金圆管;为钢材质时按GB/T8162-2008,采用牌号为20#及以上的钢质无缝圆管。b)支撑管端部双耳、支撑管卡子本体为铝合金时,应采用牌号为AlSi7Mg0.3、热处理状态为T6的铸造铝合金;与钢支撑管配合时为应采用Q235A、金属模锻工艺或金属冲压工艺制造。c)螺栓按GB/T1220-2007,采用牌号为06Cr19Ni10的不锈钢。U螺栓的性能等级为A270级;其他螺栓的性能等级为A280级。d)螺母、垫圈、弹簧垫圈、销按GB/T1220-2007,采用牌号为12Cr18Ni9的不锈钢。U螺栓用螺母的性能等级为A270级;顶紧螺栓用螺母的性能等级为A270级。2.2.6.5 腕臂支撑的制造工艺支撑管端部单和双耳、支撑管卡子本体为铝合金时采用金属模精密铸造。2.2.7 管帽2.2.7.1 用途及配合本零件用于平腕臂、斜腕臂及定位管端部的密封。2.2.7.2 管帽的外形结构呈圆弧帽状,可以套入腕臂管端头。2.2.7.3 规格品种与腕臂材料参数相适应的规格。2.2.7.4 管帽的材料管帽的材料一般为黑色PVC。 2.3 定位装置2.3.1 用途定位装置用于与腕臂支持结构连接,固定接触线的位置。2.3.2 定位装置的组成定位装置一般由定位管连接器、定位管、定位管帽、定位管支撑或吊线装置、定位器支座、定位器、定位线夹和定位器电连接跳线组成。2.3.3定位装置总体性能要求2.3.3.1 定位装置在腕臂支持结构中的安装应满足设计所规定的尺寸和功能要求,安装后应连接可靠,运转灵活,调整方便,在垂直地面及顺线路方向应转动灵活。2.3.3.2 定位装置在组合安装状态下,工作支定位装置(特型定位装置除外)应满足定位线夹处水平荷重为4.5kN(特型定位装置为2.25kN)、非工作支定位装置应满足锚支定位卡子处水平荷重为7.5kN的受力条件下任何部位不发生开裂、塑性变形和滑移现象。2.3.3.3工作支定位装置的结构应满足在受电弓在动态包络线(上下抬升量为悬挂定位点处接触线模拟计算或实测最大抬升量的2倍,左右摆动量为350mm)范围内最大运行风速条件下正常运行时不打弓的要求。2.3.4.定位管连接器2.3.4.1用途及配合本零件用于定位管与斜腕臂之间的连接。2.3.4.2定位管连接器的类型 由连接器单耳、连接器双耳或抱箍及连接双耳组成。2.3.4.3 定位管连接器的性能要求a) 定位管连接器的最大水平工作荷重为4.5kN,最大垂直工作荷重为4.9kN。b) 定位管连接器的滑动荷重应不小于6.75kN。c) 定位管连接器的水平破坏荷重应不小于13.5kN,垂直破坏荷重应不小于14.7kN。d) U螺栓的紧固力矩为70Nm。2.3.4.4 定位管连接器的材料a) 当采用单、双耳连接方式时,连接器单耳、连接器双耳本体采用牌号为AlSi7Mg0.3、热处理状态为T6的铸造铝合金;当采用合页型抱箍和双耳连接形式时,抱箍及连接双耳本体按GB/T700-2006,一般采用牌号不低于Q235A的碳素结构钢板(具体牌号应根据相应的环境温度选用)。b) 当定位管连接器本体采用铝合金材质时,销钉按GB/T68922006,采用牌号为6082、热处理状态为T6的铝合金;当定位管连接器本体采用碳素结构钢板材质时,销钉按GB/T699-1999,采用45#钢。c) 采用U螺栓连接时,U螺栓按GB/T1220-2007,采用牌号为06Cr19Ni10的不锈钢,性能等级为A280级。d) 螺母、垫圈、弹簧垫圈按GB/T1220-2007,采用牌号为12Cr18Ni9的不锈钢,螺母的性能等级为A280级。2.3.4.5 定位管连接器的制造工艺a) 当采用铝合金材质时,连接器单耳、连接器双耳均采用金属模精密铸造;当采用碳素钢材质时,抱箍及连接双耳本体采用金属冲压工艺制造。b) 当采用铝合金材质时,螺母采用尼龙镶嵌式防松螺母。2.3.5 定位管2.3.5.1 用途及配合用于与定位器支座连接固定定位器。其两端分别通过定位管连接器、腕臂支撑或吊线与腕臂支持结构相连接。2.3.5.2 定位管的性能要求a) 最大工作荷重为4.5kN。b) 破坏荷重应不小于13.5kN。c) 耐拉伸荷重为6.75kN。d) 耐压缩荷重为4.5kN。2.3.5.2 定位管的材料a) 定位管本体按GB/T6892-2006,采用牌号为6082、热处理状态为T6的铝合金;采用钢材质时按GB/T8162-2008,采用牌号不低于20#的优质碳素结构钢无缝钢管。b) 定位管端部双耳本体采用牌号为AlSi7Mg0.3、热处理状态为T6的铸造铝合金;与钢定位管配合的其定位钩按GB/T700-2006,采用牌号为Q235A的碳素结构钢。c) 销钉按GB/T6892-2006,采用牌号为6082、热处理状态为T6的铝合金。d) 顶紧螺栓按GB/T1220-2007,采用牌号为06Cr19Ni10的不锈钢,性能等级为A280级。e) 锁紧螺母、开口销按GB/T1220-2007,采用牌号为12Cr18Ni9的不锈钢。锁紧螺母的性能等级为A270级。2.3.5.3 定位管的制造工艺a) 铝合金定位管本体的外径及壁厚公差应符合GB/T6892-2006规定,钢定位管本体的外径及壁厚公差应符合GB/T8162-2008的规定。b) 铝合金定位管端部双耳本体采用金属模精密铸造,钢定位管用定位钩采用模锻钢工艺制造。2.3.6 定位管支撑2.3.6.1 用途及配合本零件用于定位管与斜腕臂(或平腕臂)之间的支撑连接。2.3.6.2 定位管支撑的技术规格参照本技术条件腕臂支撑的有关规定。2.3.7 定位管吊线装置2.3.7.1 用途及配合由定位管吊线及吊线钩组成,用于定位管的悬吊固定。2.3.7.2 定位管吊线装置的组成:由不锈钢丝绳、不锈钢心型环、钳压管、吊线钩组成。2.3.7.3 定位管吊线装置的性能要求a) 定位管吊线装置的最大工作荷重为1.5kN。b) 吊线与钳压管及心形环压接固定后的滑动荷重应不小于4.5kN。c) 吊线固定钩的破坏荷重不小于4.5kN。d) 吊线钩中U螺栓的紧固力矩一般为35N.m。2.3.7.4 定位管吊线装置的材料a) 吊线固定钩本体采用牌号为AlSi7Mg0.3、热处理状态为T6的铸造铝合金;与钢定位管配合时,采用钢材质的定位管卡子或支撑管卡子。b) 吊线用不锈钢丝绳、心形环均按GB/T1220-2007,采用牌号为12Cr18Ni9的不锈钢。c) 钳压管按GB/T 5231-2001,采用牌号为T2铜;或按GB/T1220-2007,采用牌号为12Cr18Ni9的不锈钢。d) U螺栓按GB/T1220-2007,采用牌号为06Cr19Ni10的不锈钢,性能等级为A280级。c)螺母、垫圈、弹簧垫圈按GB/T1220-2007,采用牌号为12Cr18Ni9的不锈钢,螺母的性能等级为A280级。2.3.7.5 定位管吊线装置的制造工艺a) 吊线采用外径6mm、619结构的不锈钢钢丝绳。b) 心形环采用冲压成形工艺制造。c)吊线固定钩本体采用金属模精密铸造工艺制造。2.3.8定位器支座2.3.8.1 用途及配合用于与定位器连接后在定位管上的固定。2.3.8.2 定位器支座组成 a) 采用矩形铝合金定位器时为带限位的抱箍型定位器支座。由抱箍(或U螺栓)与定位支座本体组成。b) 采用圆管铝合金定位器时为弯刀型焊接式定位器支座或其它结构形式。焊接式定位器支座由焊接式定位器支座与螺栓组成。2.3.8.3 定位器支座的性能要求a) 最大工作荷重为3.0kN;b) 滑动荷重不小于4.5kN;c) 破坏荷重不小于9.0kN;d) U螺栓的紧固力矩一般为8595Nm;2.3.8.4 定位器支座的材料a) 定位器支座本体为铝合金时采用牌号为AlSi7Mg0.6或AlSi7Mg0.3、热处理状态为T6的铸造铝合金;为钢材质时采用牌号为Q235A(具体牌号应根据相应的环境温度选用)。b) 螺栓或U 螺栓按GB/T1220-2007,采用牌号为06Cr19Ni10的不锈钢,性能等级为A280级。c) 螺母、垫圈、弹簧垫圈按GB/T1220-2007,采用牌号为12Cr18Ni9的不锈钢,螺母的性能等级为A280级。2.3.8.5 定位器支座的制造工艺a) 定位器支座本体为铝合金时采用金属模精密铸造工艺,为钢材质时采用焊接工艺及锻压工艺制造。b) 本体采用铝合金材质时,螺母采用尼龙镶嵌式防松螺母。2.3.9 定位器2.3.9.1 用途及配合用于与定位线夹及定位器支座连接后固定接触线的位置。2.3.9.2 定位器的组成a) 矩形铝合金定位器由矩形铝合金管、定位钩、定位销钉套筒等组成。b) 圆管铝合金定位器由圆形铝合金管、带弹簧装置的定位钩环、定位销钉等组成。2.3.9.3 定位器的性能要求见表5表5 定位器的性能要求定位器类型直形定位器折形定位器特形(如大弯形定位器)最大工作荷重(kN)3.02.51.5耐拉伸荷重(kN)4.53.752.25耐压缩荷重(kN)3.02.5拉伸破坏荷重(kN)9.07.54.52.3.9.4 定位器的材质a) 矩形铝合金管、定位销钉套筒按GB/T6892-2006,采用牌号为6082,热处理状态为T6的铝合金;定位器的钩采用6082、热处理状态为T6的铝合金;定位销钉、弹性销及固定销按GB/T1220-2007,采用牌号为12Cr18Ni9的不锈钢。b) 圆形铝合金管采用进口的牌号为A5052TD-H34l铝合金。定位套筒、定位钩环采用牌号为CAC702铸造铜合金。弹簧、螺栓、螺母、弹簧垫片采用牌号为SUS304不锈钢或奥氏体不锈钢,螺栓的强度等级为不低于70级。2.3.9.5 定位器的制造工艺a)定位器本体与定位钩或定位钩环、定位销钉套筒的连接采用铆接或压接工艺。b)定位钩或定位钩环、定位销钉套筒采用金属模锻工艺制造。2.3.10 定位器电连接跳线2.3.10.1 用途及配合用于定位器与定位器支座之间的电气连接。2.3.10.2 定位器电连接跳线的组成定位器电连接跳线由连接线、压接端子、螺栓、螺母、垫圈及弹簧垫圈组成。2.3.10.3 定位器电连接跳线的材料a) 连接线为35mm2的软铜绞线(TJR-35)。b) 压接端子采用T2铜。c) 螺栓按GB/T1220-2007,采用牌号为06Cr19Ni10的不锈钢,性能等级为A270级。d) 螺母、弹簧垫圈按GB/T1220-2007,采用牌号为12Cr18Ni9的不锈钢,螺母的性能等级为A270级。e) 垫圈采用L3/T2的铜铝复合板。2.3.11 锚支定位卡子2.3.11.1 用途及配合用于与定位管连接后固定非工作支接触线的位置。2.3.11.2 锚支定位卡子组成:由锚支定位卡子本体、定位线夹(或固定线夹)等组成。2.3.11.3 锚支定位卡子的性能要求a) 锚支定位卡子的最大工作荷重:4.5 kN.b) 锚支定位卡子的滑动荷重应不小于6.75kN。c)锚支定位卡子与接触线间的握紧荷重应不小于4.0。d) 锚支定位卡子的破坏荷重应不小于13.5 kN。e) U螺栓的紧固力矩为56Nm。2.3.11.4 锚支定位卡子的材料a) 锚支定位卡子本体采用牌号为AlSi7Mg0.3、热处理状态为T6的铸造铝合金,钢材质时采用牌号为ZG270-500的铸造碳钢或其它碳钢材质。b) 螺栓按GB/T12202007,采用牌号为06Cr19Ni10的不锈钢,性能等级为A270级。c) 螺母、垫圈和弹簧垫圈按GB/T1220-2007,采用12Cr18Ni9的不锈钢, 螺母的性能等级为A270级。d)线夹材质同2.3.12。2.3.11.5 锚支定位卡子的制造工艺a)套筒和固定板采用精密铸造工艺制造。b)套筒中的螺纹应符合GB/T196-2003,螺纹公差应符合GB/T197-2003中6H的规定。2.3.12 定位线夹2.3.12.1 用途及配合用于固定工作支接触线的位置。2.3.12.2 定位线夹的组成a) 矩形铝合金定位器用定位线夹由线夹夹板、U型销、连接螺栓等组成。b) 圆管铝合金定位器用定位线夹由线夹夹板、连接螺栓等组成。2.3.12.3 定位线夹的性能要求a) 定位线夹的最大工作荷重为3.0kN。b) 定位线夹的滑动荷重应不小于1.5kN。c) 定位线夹的水平破坏荷重应不小于9.0kN。d) 螺栓的紧固力矩一般为3238Nm。2.3.12.4 定位线夹的材料1) 矩形铝合金定位器用定位线夹a) 定位线夹的夹板按GB/T20078-2006,采用牌号为CuNi2Si。b) U形销按GB/T4423-2007,采用牌号为T2的铜棒。c) 螺栓按GB/T1220-2007,采用牌号为06Cr19Ni10的不锈钢, 性能等级为A270级。d) 螺母、垫圈、弹簧垫圈按GB/T1220-2007,采用牌号为12Cr18Ni9的不锈钢, 螺母的性能等级为A270级。2) 圆管铝合金定位器用定位线夹a) 定位线夹采用牌号为C6161铝青铜或按GB/T20078-2006,采用牌号为CuNi2Si。b) 螺栓按GB/T1220-2007,采用牌号为06Cr19Ni10不锈钢, 性能等级为A270级。c) 垫圈、弹簧垫圈按GB/T1220-2007,采用牌号为12Cr18Ni9的不锈钢。2.3.12.5 定位线夹的制造工艺a) 定位线夹的夹板均采用金属模锻工艺制造。b) 夹板齿形的角度及公差为511、271。c) 线夹本体螺纹应符合GB/T196-2003,螺纹公差应符合GB/T197-2003中6H的规定。2.4承力索终端锚固线夹2.4.1用途与配合本零件用于标称截面为120mm2、95mm2铜合金绞线承力索的终端锚固及分段连接处。2.4.2 承力索终端锚固线夹的一般组成:由线夹本体、锥套、锥形楔子、销钉及开口销组成。2.4.3 承力索终端锚固线夹的性能要求 a) 最大工作荷重:被连接导线额定工作张力的1.05倍。b) 滑动荷重:在所连接绞线标称拉断力的95%范围内,绞线不应从线夹中滑脱及在线夹端口内断线。滑动荷重试验应反复进行3次,每次均能满足上述要求。 c) 拉伸破坏荷重:不小于最大工作荷重的3倍。d)其他力学性能应满足TB/T2075中相关要求。2.4.4 承力索终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铁路课程考试题及答案
- 技术投入成本效益分析-洞察及研究
- 2025年公营养师(四级)试题及答案
- 校长在2025年秋季开学教师大会上的讲话:-以师者之名为点灯人为同行者
- 林学考研科目试题及答案
- 初二化学考试题目及答案
- 规范食堂设计管理办法
- 中信银行还贷管理办法
- 中国生产现场管理办法
- 评价器考核管理办法
- 2025年教育局遴选笔试重点解析
- 1.2 运动的描述 教学课件 人教版(2024)八年级物理上册
- 2025.8《江西省住宅物业服务区域安全管理工作指南》
- 美术教学课件艺考
- 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节能设备安装方案
- (2025年)广东省佛山市辅警协警笔试笔试真题(含答案)
- 2025《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库(附答案)
- 绿色钻井技术-洞察及研究
- 公共艺术课件
- 2025年“学宪法讲宪法”主题活动知识竞赛题库附答案
- 印章U盾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