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化学实验报告本(一) 姓名: 赵蕾 实验室: 乙313 周次: 周一 实验柜台: 61 指导老师: 章文伟 硫酸亚铁铵的制备一 实验目的1. 学会利用溶解度的差异制备硫酸亚铁铵。2. 从实验中掌握硫酸亚铁、硫酸亚铁铵复盐的性质3. 掌握水浴、减压过滤等基本操作4. 学习pH试纸、吸管、比色管的使用5. 学习用目测比色法检验产品质量。二 原理铁屑溶于稀硫酸生成硫酸铁。硫酸铁与硫酸铵作用生成溶解度较小的硫酸亚铁铵。三 仪器及药品洗瓶、250ml烧杯、10ml量筒、50ml量筒、吸滤瓶、比色管、铁粉、盐酸2mol/L、3mol/L硫酸、四 实验步骤1. 硫酸亚铁制备 铁屑 1gH2SO43mol/L5ml 7.5g水浴加热趁热过滤2. 硫酸亚铁铵的制备缓慢冷却水浴加热出现结晶膜加Fe SO4调PH值配(NH4)2SO4饱和溶液抽滤、称重3. Fe3+的限量分析制备不含氧的水0.8634g NH4Fe(SO4)212H2O溶于水(含2.5ml浓硫酸)移入1000ml容量瓶,稀释至刻度称1g 于25ml比色管加2ml3mol/L HCl、15ml不含氧水、振荡、加1ml25%KSCN溶液、加不含氧水至刻度12H2O溶于水(含2.5ml浓硫酸)五 记录1. 实验现象: 小火加热硝酸钠和氯化钾混合溶液过程中,烧杯内会有氯化钠晶体析出。 热过滤后,漏斗滤纸上出现氯化钠白色晶体。 滤瓶内液温降低后,出现白色针状的硝酸钾晶体。 硝酸钾溶液加热浓缩后静置,降至室温出现较多的硝酸钾晶体。 抽滤后漏斗上出现干燥的硝酸钾晶体。2. 产量:粗产品:2.78g3. 理论产量: KCl+NaNO3=K NO3+NaCl m (K NO3) =(8.5*101.1)/85=10.1g4. 产率:2.78/10.1=27.5%六 思考题1. 怎样利用溶解度差别从氯化钾硝酸钠制备硝酸钾? 当硝酸钠和氯化钾溶液混合时,溶液中会有硝酸钾、氯化钠、硝酸钠和氯化钾四种盐。在不同温度下它们在水中溶解度不同,特别是在较高温度,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比氯化钠的要大得多,所以在冷却过程中氯化钠首先析出,趁热过滤后滤液中即含有硝酸钾。2. 实验成败的关键在何处,应采取哪些措施才能使试验成功? 热过滤分离氯化钠和硝酸钾时要趁热快速,否则液温下降后硝酸钾也会和氯化钠一起析出,减低产量。 减压过滤时注意不出现穿滤现象。滤纸不可过大,要全部紧贴漏斗底部,可以用双层滤纸。3. 产品的主要杂质是什么?怎样提纯?产品的主要杂质是氯离子,通过重结晶可以除去。4. 重结晶时,粗产品与水的质量比为什么是2:1?80时硝酸钾的溶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教学决策支持-洞察与解读
- 2025房屋租赁合同范文
- 2025健身房股权转让合同书范本
- 2025股权代持合同协议书范本标准版
- 安全保卫派驻合同书范本
- 2025室内设计作品委托合同样本
- 2025河北省房屋租赁合同模板
- 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影视采风》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电子科技公司劳动合同模板
- 2025-2030中国液体化工物流行业客户满意度调查与服务质量提升
- 2025江苏扬州大数据集团子公司管理人员招聘1人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详解参考
- 中职艺术理论考试题库及答案
- 医用化学(第三版)课件 -第20章 脂类化合物
- 四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课外辅导计划
- 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制度
- 急性阑尾炎课件
- 糖尿病伴心血管疾病的护理
- 银行物业服务承诺和质量保障措施
- 人工智能在智能水处理中的应用
- 全国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试题(谈心谈话、案例分析)
- 人工智能安全:原理与实践 课件全套 李剑 第1-16章 人工智能安全概述- 代码漏洞检测原理与实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