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网原理与应用实验指导书.doc_第1页
传感网原理与应用实验指导书.doc_第2页
传感网原理与应用实验指导书.doc_第3页
传感网原理与应用实验指导书.doc_第4页
传感网原理与应用实验指导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感网原理与应用实验指导书 首先对机做实验,所有软件的安装及打开必须用右键使用管理员身份来操作。 首先对OURS-IOTV2-CC2530 (8)文件夹文件属性进行设置,属性文件夹文件属性进行设置,属性-安全-完全控制。 1.1IAR EW8051集成开发环境及其使用说明IAR Embedded Workbench(简称EW)的C/C+交叉编译器和调试器是今天世界最完整的和最容易使用专业嵌入式应用开发工具。 EW对不同的微处理器提供一样直观用户界面。 EW今天已经支持35种以上的8位/16位32位ARM的微处理器结构。 EW包括嵌入式C/C+优化编译器,汇编器,连接定位器,库管理员,器,项目管理器和C-SPY调试器中。 使用IAR的编译器最优化最紧凑的代码,节省硬件资源,最大限度地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 EWARM是IAR目前发展很快的产品,EWARM已经支持ARM7/9/10/11XSCALE,并且在同类产品中具有明显价格优势。 其编译器可以对一些SOC芯片进行专门的优化.如Atmel,TI,ST,Philips。 除了EWARM标准版外,IAR公司还提供EWARM BL(256K)的版本,方便了不同层次客户的需求。 IAR System是嵌入式领域唯一能够提供这种解决方案的公司。 EW支持35种以上的8位/16位/32位的微处理器结构。 IAR Embedded Workbench集成的编译器主要产品特征?高效PROMable代码?完全标准C兼容?内建对应芯片的程序速度和大小优化器?目标特性扩充?版本控制和扩展工具支持良好?便捷的中断处理和模拟?瓶颈性能分析?高效浮点支持?内存模式选择?工程中相对路径支持1.1.1IAR安装如同Windows操作系统其它一般的软件安装一样,单击setup.exe进行安装,你将会看到如3图1.1.1的界面。 (在附带光盘“IOT-CC2530OURS-CC2530OURS_CC2530LIBlib1_建立开发环境IAR7.51CD-EW8051-751Aew8051Setup”中)图1.1.1IAR安装向导单击“Next”至下一步,将分别需要填写你的名字、公司以及认证序列,如图1.1.2所示。 图1.1.2序列号输入打开keygen.exe,如下图1.1.3所示。 Product选择“EmbeddedWorkbenchFor MCS-51v7.50A”,然后点击“Get ID”,点击“Generate”产生License number和License key4图1.1.3打开keygen.exe复制License number填入“License#”,单击“Next”至下一步,复制“License key”包括最后的“#”填入“License key”,“Read LicenseKey FromFile”不用选择,如图1.1.4所示。 图1.1.4序列钥匙输入5输入的认证序列以及序列钥匙正确后,单击“Next”到下一步。 如图1.1.5所示,你将选择完全安装或是典型安装,在这里我们选择第1个也就是完全安装。 图1.1.5选择安装类型单击“Next”到下一步,在这里你将查证已输入的信息是否正确,如图1.1.6所示。 如果需要修改,单击“Back”返回即可修改。 单击“Next”正式开始安装,如图1.1.7所示。 在这你将看到安装进度,这将需要几分钟时间的等待,现在你需要耐心等待。 当进度到100%时,它将跳到下一个界面,如图1.1.8所示。 在此你可选择查看IAR的介绍以及是否立即运行IAR开发集成环境,单击“Finish”来完成安装。 图1.1.6查证输入信息6图1.1.7开始安装图1.1.8完成安装安装完成后,你可以从“开始”那里找到刚刚安装的IAR软件,如图1.1.9所示。 图1.1.9IAR软件71.1.2IAR软件的使用 (1)以管理员身份打开IAR EmbeddedWorkbench,如下图1.1.10所示。 图1.1.10打开IAR EmbeddedWorkbench点击Open existingworkspace,找到实验所对应的工程文件即可。 如下图1.1.11所示图1.1.11打开工程文件 (2)如何查找已经存在的实验所用的工作环境点击Open existingworkspace后,依次打开OURS-IOTV2-CC2530 (8)OURS-CC2530OURS_CC2530LIBlib9(ADC)IAR_files文件夹下的.eww文8件。 具体查找方法如下图1.1.12所示。 图1.1.12工程具体查找方法编译、连接、下载9对工程进行编译,使用Rebuild All命令。 相关操作如下图1.1.13所示。 图1.1.13编译过程成功编译工程,并且没有错误信息提示后,按照下图1.1.14连接硬件系统。 图1.1.14连接硬件系统连接上开发板,下载程序注意给开发板供电的时候,要使用电源适配器 (3)安装仿真驱动安装仿真器驱动前确认IAR EmbeddedWorkbench已经安装,手动安装适用于系统以前没有安装过仿真器驱动的情况。 将CC2530多功能仿真器通过实验箱附带的USB线(A型转B型)连接到PC10机,在Windows XP系统下,系统找到新硬件后提示如下对话框,选择“从列表或指定位置安装”,点击下一步,如图1.1.15所示。 图1.1.15系统找到仿真器如下图1.1.16设置好驱动安装选项,单击右边的“浏览”按钮选择驱动所在路径。 驱动文件在IAR程序安装目录下,默认为“C:Program FilesIAR SystemsEmbeddedWorkbench5.38051driversTexas Instruments”。 图1.1.16安装驱动文件系统安装完驱动后提示完成对话框,单击“完成”退出安装。 (4)仿真调试完成CC2530多功能仿真器驱动后,通过USB线把ZigBee硬件平台与计算机连接后,进入IAR开发11环境进行仿真调试。 选择菜单ProjectDebug或按快捷键进入调试状态,也可按工具栏上按钮进入调试,如图1.1.17所示。 或者使用工具栏Debug按钮图1.1.18进入调试进入调试后,整体窗口如图1.1.19所示。 图1.1.19程序调试界面12菜单DebugStop Debugging或单击调试工具栏上的按钮退出调试模式。 注意上一步骤称之为在线调试,调试的是.d51文件。 如果Debug出错,是由于系统兼容性问题,解决办法也很简单,使用下面的闪存编程器软件调试即可。 1.2SmartRF FlashProgrammer软件SmartRF闪存编程器可用于对德州仪器(TI)射频片上系统器件中的闪存进行编程,并对SmartRF04EB、SmartRF05EB和CC2430DB上找到的USB MCU中的固件进行升级。 此外,闪存编程器还可通过MSP-FET430UIF和eZ430软件狗对MSP430器件的闪存进行编程。 单击Setup_SmartRFProgr_1.7.1.exe进行安装,你将会看如图1.2.1的界面。 (在附带光盘“IOT-CC2530OURS-CC2530OURS_CC2530LIBlib1_建立开发环境SmartRF闪存器”中)图1.2.1SmartRF安装界面单击“Next”至下一步,则出现如图1.2.2所示界面。 图1.2.2安装路径选择13选择安装路径,单击“Next”到下一步。 如图1.2.3所示,在你将选择完全安装或是自定义安装,在这里我们选择第1个也就是完全安装。 图1.2.3选择安装单击“Next”到下一步,如图1.2.4所示。 图1.2.4开始安装单击Install开始安装,如图1.2.5,显示安装进度。 当进度到100%时,它将跳到下一个界面,如图1.2.6,选择是否创建桌面快捷方式,安装完成。 14图1.2.5安装进度图1.2.6安装完成当Debug之后提示错误,说明在线调试不可以实现,这时候就需要使用SmartRF FlashProgrammer软件来进行调试。 在线调试之后生成的是.d51文件,闪存器使用的是.hex文件,所以需要改变编译之后的文件类型,具体设置如下所示打开工具栏ProjectOption,如下图1.2.7所示。 在linker下,右边output中修改文件类型并修改后选择other,OK退出。 15图1.2.7生成.hex设置打开SmartRF FlashProgrammer软件,如下图1.2.8所示。 在文件路径中选择生成的.hex文件具体路径为OURS-IOTV2-CC2530 (8)OURS-CC2530OURS_CC2530LIBlib2(gpio_iic)IAR_filesDebugExe文件夹下,点击.hex文件,点击Perform actions,编译后的程序就加载完成了。 图1.2.8.hex文件的加载16实验一温湿度及光照采集实验1.1实验目的1.学习使用2530及相应模块采集温湿光电信号。 2.学习针对温湿光电传感器的编程。 1.2实验内容读取温度、湿度和光照强度数据,并同过LCD显示。 1.3实验设备1.装有IAR的PC机一台;2.2530仿真器,usb线(A型转B型);3.无线节点模块,带LCD的智能主板,温湿度及光电传感器模块。 1.4实验原理及说明本实验将使用CC2530读取温湿度传感器SHT10的温度和湿度数据,并通过CC2530内部的ADC得到光照传感器的数据。 最后将采样到的数据转换然后在LCD上显示。 其中对温湿度的读取是利用CC2530的I/O(P1.0和P1.1)模拟一个类IIC的过程。 对光照的采集使用内部的AIN0通道。 光照和温湿度传感器SHT10是一款高度集成的温湿度传感器芯片,提供全标定的数字输出。 它采用专利的CMOSens技术,确保产品具有极高的可靠性与卓越的长期稳定性。 传感器包括一个电容性聚合体测湿敏感元件、一个用能隙材料制成的测温元件,并在同一芯片上,与14位的A/D转换器以及串行接口电路实现无缝连接。 SHT10引脚特性如下1.VDD,GND SHT10的供电电压为2.45.5V。 传感器上电后,要等待11ms以越过“休眠”状态。 在此期间无需发送任何指令。 电源引脚(VDD,GND)之间可增加一个100nF的电容,用以去耦滤波。 2.SCK用于微处理器与SHT10之间的通讯同步。 由于接口包含了完全静态逻辑,因而不存在最小SCK频率。 3.DATA三态门用于数据的读取。 DATA在SCK时钟下降沿之后改变状态,并仅在SCK时钟上升沿有效。 数据传输期间,在SCK时钟高电平时,DATA必须保持稳定。 为避免信号冲突,微处理器应驱动DATA在低电平。 需要一个外部的上拉电阻(例如10k)将信号提拉至高电平。 上拉电阻通常已包含在微处理器的I/O电路中。 向SHT10发送命令17用一组“启动传输”时序,来表示数据传输的初始化。 它包括当SCK时钟高电平时DATA翻转为低电平,紧接着SCK变为低电平,随后是在SCK时钟高电平时DATA翻转为高电平。 后续命令包含三个地址位(目前只支持“000”),和五个命令位。 SHT10会以下述方式表示已正确地接收到指令在第8个SCK时钟的下降沿之后,将DATA拉为低电平(ACK位)。 在第9个SCK时钟的下降沿之后,释放DATA(恢复高电平)。 测量时序(RH和T)发布一组测量命令(00000101表示相对湿度RH,00000011表示温度T)后,控制器要等待测量结束。 这个过程需要大约11/55/210ms,分别对应8/12/14bit测量。 确切的时间随内部晶振速度,最多有15%变化。 SHTxx通过下拉DATA至低电平并进入空闲模式,表示测量的结束。 控制器在再次触发SCK时钟前,必须等待这个“数据备妥”信号来读出数据。 检测数据可以先被存储,这样控制器可以继续执行其它任务在需要时再读出数据。 接着传输2个字节的测量数据和1个字节的CRC奇偶校验。 uC需要通过下拉DATA为低电平,以确认每个字节。 所有的数据从MSB开始,右值有效(例如对于12bit数据,从第5个SCK时钟起算作MSB;而对于8bit数据,首字节则无意义)。 用CRC数据的确认位,表明通讯结束。 如果不使用CRC-8校验,控制器可以在测量值LSB后,通过保持确认位ack高电平,来中止通讯。 在测量和通讯结束后,SHTxx自动转入休眠模式。 通讯复位时序如果与SHTxx通讯中断,下列信号时序可以复位串口当DATA保持高电平时,触发SCK时钟9次或更多。 在下一次指令前,发送一个“传输启动”时序。 这些时序只复位串口,状态寄存器内容仍然保留。 更多SHT10信息,请参考相应文档。 光照强度采集光照采集主要是通过用CC2530内部的ADC来得到OURS-CC2530开发板上的光照传感器输出电压。 传感器输出电压(连接到CC2530的AIN0)。 1.5实验步骤: 1、给智能主板供电(USB外接电源)。 2、将一个无线节点模块插入到带LCD的智能主板的相应位置。 3、将温湿度及光电传感器模块插入到智能主板的传感及控制扩展口位置。 4、将CC2530仿真器的一端通过USB线(A型转B型)连接到PC机,另一端通过10Pin下载线连接到智能主板的CC2530JTAG口(J203)。 5、将智能主板上电源开关拨至开位置。 按下仿真器上的按钮,仿真器上的指示灯为绿色时,表示连接成功。 6、使用IAR7.51打开“OURS_CC2530LIBlib10(HumiTempLight)IAR_files”下的HumiTempLight.eww文件,下载运行程序。 7、观察LCD上温度、湿度和光照强度的变化。 188、用一个物体挡住光照传感器的光线,观察LCD上光照强度数据的变化。 9、向温湿度传感器吹一口气体,观察LCD上温湿度数据的变化。 1.6程序流程图及核心代码图1温湿度程序流程图代码清单/*函数名称main*功能描述读取温度、湿度和光照强度数据,并同过LCD显示*参数无*返回值无*/void main()19int tempera;int humidity;char s16;UINT8adc0_value2;float num=0;SET_MAIN_CLOCK_SOURCE(CRYSTAL);/设置系统时钟源为32MHz晶体振荡器GUI_Init();/GUI初始化GUI_SetColor(1,0);/显示色为亮点,背景色为暗点GUI_PutString5_7(25,6,OURS-CC2530);/显示OURS-CC2530GUI_PutString5_7(10,22,Temp:);GUI_PutString5_7(10,35,Humi:);GUI_PutString5_7(10,48,Light:);LCM_Refresh();while (1)th_read(&tempera,&humidity);/读取温度和湿度sprintf(s,(char*)%d%d C,(INT16)(int)tempera/10),(INT16)(int)tempera%10);/将温度结果转换为字符串GUI_PutString5_7(48,22,(char*)s);/显示结果LCM_Refresh();sprintf(s,(char*)%d%d%,(INT16)(int)humidity/10),(INT16)(int)humidity%10);/将湿度结果转换为字符串GUI_PutString5_7(48,35,(char*)s);/显示结果LCM_Refresh();/*AIN0通道采样*/ADC_ENABLE_CHANNEL(ADC_AIN0);/使能AIN0为ADC输入通道/*配置ADCCON3寄存器以便在ADCCON1.STSEL=11(复位默认值)且ADCCON1.ST=1时进行单一转换*/*参考电压AVDD_SOC引脚上的电压*/*抽取率512*/*ADC输入通道AIN0*/ADC_SINGLE_CONVERSION(ADC_REF_AVDD|ADC_14_BIT|ADC_AIN0);ADC_SAMPLE_SINGLE();/启动一个单一转换while(!ADC_SAMPLE_READY();/等待转换完成ADC_ENABLE_CHANNEL(ADC_AIN0);/禁止AIN020adc0_value0=ADCL;/读取ADC值adc0_value1=ADCH;/读取ADC值adc0_value0=adc0_value02;num=(adc0_value1*256+adc0_value0)*3.3/8192;/有一位符号位,取213;num/=4;num=num*913;/转换为Lxsprintf(s,(char*)%d%d%d%d lx,(INT16)(int)num/1000),(INT16)(int)num%1000/100),(INT16)(int)num%100/10),(INT16)(int)num%10);/将光照结果转换为字符串GUI_PutString5_7(48,48,(char*)s);/显示结果LCM_Refresh();1.7实验报告要求读取温度、湿度、光照强度数据,并通过LCD显示,照片或者记录LCD显示屏数据形式展示。 21实验二CC2530无线通信丢包率测试实验2.1实验目的测试CC2530无线通信在不同环境或不同通信距离的误码率以及信号的强弱。 2.2实验内容该实验将向用户演示使用两个CC2530模块,测试在某个环境或通信距离内,CC2530无线通信数据包丢失率测试。 2.3实验设备1.装有IAR的PC机一台;2.2530仿真器,usb线(A型转B型);3.无线节点模块两块,带LCD的智能主板两块,2.4G天线两根。 2.4实验原理及说明本实验主要是在学会了配置CC2530RF功能基础上,一个简单无线通信的应用,该实验可以用来测试不同环境或不同通信距离的误码率以及信号的强弱。 完成本实验需要两个模块,一个设置为发送模块,一个设置为接收模块;其中发送模块主要是通过板上按键设置不同的发送参数,然后发送数据包。 接收模块接收发送模块的数据包,然后计算误码率和信号的强度。 其中按键功能分配如下SW1-开始测试(进入功能选择菜单)SW2-设置功能加SW3-设置功能减SW4-确定按钮在每完成一个参数设置或选择,都是通过SW4来确定,然后进入下一个参数设置,其中发送模式下的发送开始和停止也是通过SW4控制的。 在测试中,接收模块可以通过SW4来复位测试结果。 发送模块需设置的参数有 1、信道选择,802.15.4中2.4G频段信道有16个。 为信道11-26,对应的频率为2405MHz到2480MHz。 通过SW2和SW3可以对16个信道进行选择。 (注意,测试时要与接收模块选择相同的信道)。 2、发射功率设置,CC2530提供的发送功率有-3dBm、0dBm和4dBm三种,通过SW2和SW3可以选择发送模块的不同发射功率。 3、发送数据包数量设置,程序中提供的数据包数量有 1000、 10000、100000和1000000四种,推荐测试时,选择1000或10000即可。 其中也是通过SW2和SW3来选择的。 224、发送速度设置,发送速度即1s中发送数据包的个数。 程序中提供5/S、10/S、20/S和50/S四种速度。 通过SW2和SW3来选择。 接收模块只需要设置和发送模块相同的信道即可。 接收模块测量时显示的信息有1.数据包丢失率(显示为x/1000)。 2.信号强度(RSSI)。 3.收到的数据包个数。 其中LED1为工作指示灯,当工作不正常时,LED2将为亮状态。 实验电路图图2.1丢包率实验电路图2.5实验步骤: 1、给智能主板供电(USB外接电源) 2、将两个无线节点模块分别插入到两个带LCD的智能主板的相应位置。 3、将2.4G的天线安装在无线节点模块上。 4、将CC2530仿真器的一端通过USB线(A型转B型)连接到PC机,另一端通过10Pin下载线连接到智能主板的CC2530JTAG口(J203)。 5、将智能主板上电源开关拨至开位置。 按下仿真器上的按钮,仿真器上的指示灯为绿色时,表示连接成功。 6、使用IAR7.51打开“OURS_CC2530LIBlib12(PER Test)IAR_files”下的PER Test.eww文件,下载程序。 7、关掉智能主板上电源,拔下仿真器,按 4、5步骤对另一个模块下载程序。 238、打开两个模块的电源,当LED1处于亮时,按下SW1进入下级菜单,按SW2和SW3对通信信道进行选择(两个模块必须设置相同的信道)。 选定后,按SW4进入下一个设置。 9、一个模块按下SW3设置为接收模式,按下SW4确定。 接收模块设置完成(此时接收模块已经处于接收待命状态)。 10、另一个模块按下SW2设置为发送模式,按下SW4确定进入下一个设置。 11、使用SW2和SW3对发送模块发射功率选择,选定后,按SW4进入下一个设置。 12、使用SW2和SW3对发送模块发射数据包数量选择,选定后,按SW4进入下一个设置。 13、使用SW2和SW3对发送模块发射速度选择,选定后,按SW4进入发送准备状态。 14、将发送和接收模块安放在不同的地方,按下发送模块的SW4开始发送数据(再次按下将停止发送)。 观察接收模块的测试结果(此时按下接收模块的SW4,将会清除测试结果)。 15、改变两个模块的位置,再次测量,观察测量结果。 注如果需要重新设置模块的收发功能,按复位按键。 2.6程序流程图及核心代码图2.2丢包率程序流程图24代码清单/*函数名称main*功能描述初始化出差CC2530无线通信的一些基本参数,通过按键选择模块的应用类型(发送或接收)。 *参数无*返回值无*/void main(void)uint8appMode;appState=IDLE;appStarted=FALSE;basicRfConfig.panId=PAN_ID;/配置网络PANID为xxbasicRfConfig.ackRequest=FALSE;/发送数据时不接收ACK信息halboardinit();/初始化板的外围设备(包括LED LCD和按键等)if(halRfInit()=FAILED)/初始化RF的硬件部分ctrPCA9554FLASHLED (5);/RF初始化不成功,则所有的LED5闪烁ctrPCA9554FLASHLED (6);/点亮LED6,以指示设备正常运行GUI_PutString5_7(10,22,PER test);/在LCD上显示相应的文字GUI_PutString5_7(10,35,SW1-Start);LCM_Refresh();while(halkeycmd()!=HAL_BUTTON_1);/等待按键1按下,进入下一级菜单halMcuWaitMs (350);/延时basicRfConfig.channel=appSelectChannel();/RF部分的信道选择设置appMode=appSelectMode();/选择设备的工作模式if(appMode=MODE_TX)/发送模式appTransmitter();else if(appMode=MODE_RX)/接收模式25appReceiver();2.7实验报告要求接收模块测量时显示的信息有1.数据包丢失率(显示为x/1000)。 2.信号强度(RSSI)。 3.收到的数据包个数。 26三实验三802.15.42.4G各信道信号强度测试实验3.1实验目的掌握分析2.4G频段信道11-26各个信道的信号强度。 3.2实验内容该实验将向用户演示使用CC2530模块,测试在某个环境中802.15.4-2.4G频段中16个信道各信道的信号强度。 3.3实验设备1.装有IAR的PC机一台;2.2530仿真器,usb线(A型转B型);3.无线节点模块1块,带LCD的智能主板1块,2.4G天线1根。 3.4实验原理及说明本实验主要是在学会了配置CC2530RF功能基础上,掌握分析2.4G频段信道11-26各个信道的信号强度。 然后通过LCD显示测试结果,结果的显示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通过16个矩形条的形式同时显示各个信道中的信号强度,16个矩形条从左至右依次代表信道11到信道26的RSSI值,其中矩形越高,表示该信道的RSSI值越强。 另一个是通过按键可以切换显示(LCD的左上角)不同信道具体的RSSI值。 其中按键功能分配如下SW1-开始测试SW2-显示RSSI值的信道加SW3-显示RSSI值的信道减测试中,矩形条高度的变化是完成一次测试就改变一次。 而具体的显示RSSI值是每个信道抽取8个值后再显示。 其中扫描16个信道的间隔为2000us。 其中LED1为工作指示灯,当工作不正常时,LED2将为亮状态。 实验电路图27图3.1各路信号强度实验电路图3.5实验步骤: 1、给智能主板供电(USB外接电源) 2、将1个无线节点模块插入到带LCD的智能主板的相应位置。 3、将2.4G的天线安装在无线节点模块上。 4、将CC2530仿真器的一端通过USB线(A型转B型)连接到PC机,另一端通过10Pin下载线连接到智能主板的CC2530JTAG口(J203)。 5、将智能主板上电源开关拨至开位置。 按下仿真器上的按钮,仿真器上的指示灯为绿色时,表示连接成功。 6、使用IAR7.51打开“OURS_CC2530LIBlib13(spectrum_analyzer)IAR_files”下的spectrum_analyzer.eww文件,下载程序。 7、运行程序,然后按SW1进入测试。 8、观察LCD的显示结果。 9、按SW2(加)和SW3(减)分别查看其他信道的RSSI值。 283.6程序流程图图3.2各路信号强度程序流程图3.7实验报告要求记录最低最高矩形框的信号强度值,改变位置之后再重新记录一次。 29实验四Z-Stack点到点通信实验(无线串口)4.1实验目的学习TI Z-Stack点到点通信,本实验的应用工程可以作为用户开发的模板,用户只需要对本工程进行复制和简单的修改,就可以作为用户应用的开发工程。 4.2实验内容一个PC通过串口连接一个ZigBee设备来发送数据,另一个PC通过串口连接一个ZigBee设备来接收数据。 4.3实验设备1.装有IAR的PC机一台;2.2530仿真器,usb线(A型转B型),串口直通线2根;3.无线节点模块2块,智能主板2块,2.4G天线2根。 4.4实验原理及说明本实验是一个ZigBee典型的点到点通信例子,该实验可以取代两个非ZigBee设备之间电缆连接的基本应用。 该应用具有实际应用意义,例如RS232-ZigBee转换器,给具有RS232的设备增加ZigBee通信功能。 实验中一个PC通过串口连接一个使用本应用实例的ZigBee设备来发送数据。 另一个PC通过串口连接一个使用本应用实例的ZigBee设备来接收数据。 串口数据传输被设计为双向全双工,无硬件流控,强制允许OTA(多跳)时间和丢包重传。 本实验需要两个模块,分别下载不同的程序,其中一个模块下载Workspace选项中的EndDeviceEB(终端节点工程)程序,另一个下载CoordinatorEB(协调器)程序。 在设备绑定时,先启动协调器绑定,然后再启动终端节点绑定。 按键控制SW1:设备之间绑定SW2:启动匹配描述符请求4.5实验步骤: 1、给智能主板供电(USB外接电源) 2、将两个无线节点模块分别插入到智能主板的相应位置。 3、将2.4G的天线安装在无线节点模块上。 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