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模板(标准格式).doc_第1页
论文模板(标准格式).doc_第2页
论文模板(标准格式).doc_第3页
论文模板(标准格式).doc_第4页
论文模板(标准格式).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日本茶道之美摘 要: 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中国的茶文化传入日本后,历经几代茶人的不懈努力、潜心研究和创新,将饮茶这种简单的日常活动升华到极具形式美和内在美的艺术高度,它是禅宗日本化以后孕育出的一种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文化式样。从古至今深刻的影响着日本人的文化生活。日本茶道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日常生活应为与宗教、美学、哲学和伦理联系起来,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其目的是为了让人们和谐相处、相互尊重、清洁纯净、远离浮躁、发展茶文化。在日本,喜爱茶道的人数不胜数,茶道组织遍布全国,研究茶道的人据说有四五百万人之多。那么日本茶道到底具有什么魅力呢。本文主要围绕日本茶道,从其历史起源、形成及与发展,了解日本茶道文化形成的过程、特点,以及日本茶道与禅。从美学的角度体会日本茶道的韵味,如何在我们生活中带来艺术的享受。从中学习和了解茶道文化。关键词:茶道的历史 茶道的形式之美 茶道的意境之美 禅中日茶文化交流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一千多年来绵延不断。汉魏两晋南北朝以迄隋,饮茶风俗从巴蜀地区向中原广大地区传播,茶文化由萌芽进而逐渐发展,作为中日文化交流关系的纽带,一直起着重要作用。日本的茶道是在日本一种仪式化的、为客人奉茶之事。原称为“茶汤”(茶湯、茶湯)。日本茶道和其他东亚茶仪式一样,都是一种以品茶为主而发展出来的特殊文化,但内容和形式不一样。茶道历史可以追溯到13世纪。最初是僧侣用茶来集中自己的思想,后来才成为分享茶食的仪式。本文主要以日本茶道的历史发展感受茶文化对人们生活带来的意境美。以及如何继续发展茶道文化。1 日本茶道的历史1.1日本茶道的起源茶是起源于中国,是用茶树植物制作的一种饮品。它作为保健品是古代中国南方人对生活饮食文化的贡献,同时影响着全世界对茶文化的关注。茶道是烹茶饮茶享受茶道仪式的过程,它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通过沏茶、赏茶、品茶的过程让生活中的压力和紧张在茶事中得以缓解,也让我们学会静心养神。茶道在日本是一种仪式化的、为客人奉茶仪式。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公元805年,在中国留学的高僧最澄把茶籽和饮茶器具首次带到日本。中国的茶文化传入日本后,历经几代茶人的不懈努力、潜心研究和创新,将饮茶这种简单的日常活动升华到极具形式美和内在美的艺术高度,它是禅宗日本化以后孕育出的一种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文化式样。它有自己的形成、发展过程和特有的内蕴。十五世纪在足利义政将军的赞助下,茶道才从“唐式茶会”中脱颖出来,作为一种独立、世俗的仪式被确立下来。与自己民族的价值取向融合在一起向民众推广。十六世纪末,千利休继承、汲取了历代茶道精神,创立了日本正宗茶道。1.2日本茶道的发展室町时代,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竞争激烈,商务活动繁忙,城市奢华喧嚣。不少人厌弃这种生活,追求“侘()”的审美意识,在郊外或城市中找块僻静的处所,过起隐居的生活,享受一点古朴的田园生活乐趣,寻求心神上的安逸,以冷峻、恬淡、闲寂为美。茶人村田珠光等人把这种美意识引进“茶汤”中来,使“清寂”之美得到广泛的传播。茶道之茶称为“侘茶”,“侘”有“幽寂”、“闲寂”的含义。邀来几个朋友,坐在幽寂的茶室里,边品茶边闲谈,不问世事,无牵无挂,无忧无虑,修身养性,心灵净化,别有一番美的意境。千利休的“茶禅一味”、“茶即禅”观点,可以视为茶道的真谛所在。而“和敬”这一伦理观念,是起源于日本本土的道德观念且吸收在唐物占有热时期的观念。自镰仓以来,大量唐物宋品运销日本。特别是茶具、艺术品,为日本茶会增辉。但也因此出现了豪奢之风,一味崇尚唐物茶会,轻视倭物。热心于茶道艺术的村田珠光、武野绍鸥等人,反对奢侈华丽之风,提倡清贫简朴,认为本国产的黑色陶器,幽暗的色彩,自有它朴素、清寂之美。用这种质朴的茶具,真心实意地待客,既有审美情趣,也利于道德情操的修养。日本的茶道有烦琐的规程,如茶叶要碾得精细,茶具要擦得干净,插花要根据季节和来宾的名望、地位、辈份、年龄和文化教养等来选择。主持人的动作要规范敏捷,既要有舞蹈般的节奏感和飘逸感,又要准确到位。凡此种种都表示对来宾的尊重,体现“和、敬”的精神。日本茶道,以“和、敬、清、寂”四字,成为融宗教、哲学、伦理、美学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活动。1.3日本茶道的四个时期1.3.1奈良、平安时代据日本文献奥仪抄记载,日本天平元年(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四月,朝廷召集百僧到禁廷讲大般若经时,曾有赐茶之事,则日本人饮茶始于奈良时代(公元710-794)初期。据日吉神道密记记载,公元805年,从中国留学归来的最澄带回了茶籽,种在了日吉神社的旁边,成为日本最古老的茶园。至今在京都比睿山的东麓还立有日吉茶园之碑,其周围仍生长着一些茶树。与传教大师最澄从中国同船回国的弘法大师空海,在日本弘仁五年(公元814)闰七月二十八日上献梵字悉昙子母并释义等书所撰的空海奉献表中,有“茶汤坐来”等字样。日本后记弘仁六年(公元815)夏四月癸卯记事中,记有嵯峨天皇巡幸近江国,过崇福寺,大僧都永忠亲自煎茶供奉的事。永忠在宝龟初(公元770年左右)入唐,到延历二十四年(公元805年)才回国的,在中国生活了三十多年。嵯峨天皇又令在畿内、近江、丹波、播磨各国种植茶树,每年都要上贡。拾芥抄中更近一步说,在当时的首都,一条、正亲町、猪熊和大宫的万一町等地也设有官营的茶园,种植茶树以供朝廷之用。日本当时是如何饮茶的?从与永忠同时代的几部汉诗集中可以发现,日本当时的饮茶法与中国唐代流行的饼茶煎饮法完全一样。经国集有一首题为和出云巨太守茶歌描写了将茶饼放在火上炙烤干燥(独对金炉炙令燥),然后碾成末,汲取清流,点燃兽炭(兽炭须臾炎气盛),待水沸腾起来(盆浮沸浪花),加入茶末,放点吴盐,味道就更美了(吴盐和味味更美)。煎好的茶,芳香四溢(煎罢余香处处薰)。这是典型的饼茶煎饮法。这一时期的茶文化,是以嵯峨天皇、永忠、最澄、空海为主体,以弘仁年间(公元810-824)为中心而展开的,这一段时间构成了日本古代茶文化的黄金时代,学术界称之为“弘仁茶风”。嵯峨天皇爱好文学,特别崇尚唐朝的文化。在其影响下,弘仁年间成为唐文化盛行的时代,茶文化时其中最高雅的文化。嵯峨天皇经常与空海在一起饮茶,他们之间留下了许多茶诗,如与海公饮茶送归山。嵯峨天皇也有茶诗送最澄,如答澄公奉献诗等。弘仁茶风随嵯峨天皇的退位而衰退,特别诗由于宇多天皇在宽平六年(894),永久停止谴唐使的派遣,加上僧界领袖天台座主良源禁止在六月和十一月的法会中调钵煎茶,于是中日茶文化交流一度中断。但在十世纪初的延喜式中,有献濑户烧、备前烧和长门烧茶碗等事的记载,这说明饮茶的风气开始在日本流传。总之,奈良、平安时期,日本接受、输入中国的茶文化,开始了本国茶文化的发展。饮茶首先在宫廷贵族、僧侣和上层社会中传播并流行,也开始种茶、制茶、在饮茶方法上则仿效唐代的煎茶法。日本虽于九世纪初形成“弘仁茶风”,但以后一度衰退。日本平安时代的茶文化,无论从形式上还是精神上,可以说是完全照搬茶经。1.3.2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代1.3.2.1镰仓时代镰仓时代(公元11921333年)初期,处于历史转折点的划时代人物荣西撰写了日本第一部茶书吃茶养身记。荣西两度入宋,第二次入宋,在宋四年零四个月,1191年回国。荣西得禅宗临济宗黄龙派单传心印,他不仅潜心钻研禅学,而且亲身体验了宋朝的饮茶文化及其功效。荣西回国时,在他登陆的第一站九州平户岛上的富春院,撒下茶籽。荣西在九州的背振山也种了茶,不久繁衍了一山,出现了名为“石上苑”的茶园。他还在九州的圣福寺种了茶。荣西还送给京都拇尾高山寺明惠上人5粒茶籽,明惠将其种植在寺旁。那里的自然条件十分有利于茶的生长,所产茶的味道纯正,由此被后人珍重,人们将拇尾高山茶称作“本茶”,将这之外的茶称为“非茶”。荣西回国的第二年,日本第一个幕府政权镰仓幕府成立。掌握最高权力的不再是天皇,而是武士集团首领源氏。政治的中心,也由京都转移到镰仓。建保二年(公元1214年),幕府将军源实朝醉酒,荣西为之献茶一盏,并另献一本誉茶德之书吃茶养生记。吃茶养生记分上下两卷,用汉文写成,开篇便写道:“茶也,末代养生之仙药,人伦延龄之妙术也”。荣西根据自己在中国的体验和见闻,记叙了当时的末茶点饮法。由于此书的问世,日本的饮茶文化不断普及扩大,导致三百年后日本茶道的成立。荣西既是日本的禅宗之祖,也是日本的“茶祖”。自荣西渡宋回国再次输入中国茶、茶具和点茶法,茶又风靡了僧界、贵族、武士阶级而及于平民。茶园不断扩充,名产地不断增加。荣西之后,日本茶文化的普及分为两大系统,一是禅宗系流,一是律宗系流。禅宗系统包括荣西及其后的拇尾高山寺的明惠上人,律宗系统则有西大寺的叡尊、极乐寺的忍性。饮茶活动以寺院位中心,并且是由寺院普及到民间,这是镰仓时代茶文化的主流。日本文永四年(公元1267年),筑前崇福寺开山者南浦绍明禅师,自宋归国,获赠径山寺茶道具“台子”(茶具架)一式并茶典七部。“台子”后传入大德寺,梦窗疏石国师率先在茶事中使用了台子,开点茶礼仪之先河。此后,台子茶式在日本普及起来。镰仓时代末期,上层武家社会的新趣味、新娱乐“斗茶”开始流行,通过品茶区分茶的产地的斗茶会后来成为室町茶的主流。1.3.2.2室町时代室町时代(公元13331573,受宋元点茶道的影响,模仿宋朝的“斗茶”,出现具有游艺性的斗茶热潮。特别是在室町时代前期,豪华的“斗茶”成为日本茶文化的主流。但是,与宋代文人们高雅的斗茶不同,日本斗茶的主角是武士阶层,斗茶是扩大交际、炫耀从中国进口货物、大吃大喝的聚会。到了室町时代的中后期,斗茶内容是更复杂、奖品种类也更多,据记载有茶碗、陶器、扇子、砚台、檀香、蜡烛、鸟器、刀、钱等。比起中国宋代的斗茶来,室町时代的斗茶更富有游艺性,这是由日本文化具有游艺性的的特点决定的。摆弄进口货,模仿宋朝人饮茶,是一件风雅之事。当然,在室町时代的斗茶会里,也有一些高雅的茶会。室町时代的斗茶经过形成、鼎盛之后,逐渐向高级化发展,为东山时代的书院茶准备了条件。公元1396年,38岁的室町幕府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让位于儿子义持。次年,他在在京都的北边兴建了金阁寺。以此为中心,展开了“北山文化”。在他的指令、支持下,小笠原长秀、今川氏赖、伊势满忠协主持完成了武家礼法的古典著述三义一统大双纸,这一武家礼法是后来日本茶道礼法的基础,而观阿弥、世阿弥父子草创了能乐。公元1489年,室町幕府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隐居京都的东山,在此修建了银阁寺,以此为中心,展开了东山文化。东山文化是继北山文化之后室町文化的又一个繁荣期,是日本中世文化的代表。由娱乐型的斗茶会发展为宗教性的茶道,是在东山时代初步形成的。在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建造的东山殿建筑群中,除代表性的银阁寺外,还有一个著名的同仁斋。同仁斋的地面是用塌塌米铺满的,一共用了四张半。这个四张半塌塌米的面积,成为后来日本茶室的标准面积。全室塌塌米的建筑设计,为日本茶道的茶礼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日本把这种建筑设计称作“书院式建筑”,把在这样的“书院式建筑”里进行的茶文化活动称作“书院茶”。书院茶是在书院式建筑里进行、主客都跪坐,主人在客人前庄重地为客人点茶的茶会。没有品茶比赛的内容,也没有奖品,茶室里绝对安静,主客问茶简明扼要,一扫室町斗茶的杂乱、拜物的风气。日本茶道的点茶程序在“书院茶”时代基本确定下来。书院式建筑的产生使进口的唐宋艺术品与日本式房室融合在一起,并且使立式的禅院茶礼变成了纯日本式的跪坐茶礼。书院茶将外来的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结合在一起,在日本茶道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以东山文化为中心的室町书院茶文化里,起主导作用的是足利义政的文化侍从能阿弥(13971471年),他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通晓书、画、茶。在能阿弥的指导下,当时所进行的点茶法是一种“极真台子”的茶法。点茶时要穿武士的礼服狩衣,点茶用具放在极真台子上面,茶具的位置、拿发,动作的顺序,移动的路线,进出茶室的步数都有严格的规定,现行的日本茶道的点茶程序基本上在那时就已经形成了。能阿弥不愧是室町时代的一位划时代的大艺术家,他一生侍奉将军义教、义胜、义政三代,一扫斗茶会的奢靡嘈杂,创造了“书院饰”“台子饰”的新茶风,对茶道的形成有重大影响。他推荐村田珠光作足利义政的茶道老师,使得后者得以有机会接触“东山名物”等高水准的艺术品,达成了民间茶风与贵族文化接触的契机,使日本茶道正式成立之前的书院贵族茶和奈良的庶民茶得到了融会、交流,为村田珠光成为日本茶道的开山之祖提供了前提。如果说村田珠光是日本茶道的鼻祖,那么能阿弥就是日本茶道的先驱。应永二十四年(1417年)六月五日,一种由一般百姓主办参加“云脚茶会”诞生,云脚茶会使用粗茶、伴随酒宴活动,是日本民间茶活动的肇始。云脚茶会自由、开放、轻松、愉快,受到欢迎,在室町时代后期,逐渐取代了烦琐的斗茶会。在饮茶文化大众化的潮流中,奈良的“淋汗茶”引人注目。文明元年(1469年)五月二十三日,奈良兴福寺信徒古市播磨澄胤在其馆邸举办大型“淋汗茶会”,邀请安位寺经觉大僧正为首席客人。淋汗茶会是云脚茶会的典型,古市播磨本人后来成为珠光的高徒。淋汗茶的茶室建筑采用了草庵风格,这种古朴的乡村建筑风格,成为后来日本茶室的风格。日本茶道的鼻祖村田珠光(14231502),珠光11岁时进了属于净土宗的奈良称名寺做了沙弥,由于怠慢了寺役,被赶出了称名寺。之后,他来到京都,19岁时进了大德寺酬恩庵(今称一休庵),大德寺是著名的临济禅宗的寺院。珠光跟一体宗纯(13941481年)参禅,获得一休的印可。他将禅宗思想引入茶道,形成了独特的草庵茶风。珠光通过禅的思想,把茶道由一种饮茶娱乐形式提高为一种艺术、一种哲学、一种宗教。珠光完成了茶与禅、民间茶与贵族茶的结合,为日本茶文化注入了内核、夯实了基础、完善了形式,从而将日本茶文化真正上升到了“道”的地位。日本茶道宗师武野绍鸥(15021555年)承先启后。大永五年(1525年),武野绍鸥从界町来到京都,师从当时第一的古典学者、和歌界最高权威、朝臣三条西实隆学习和歌道。同时,师从下京的藤田宗理、十四屋宗悟、十四屋宗陈(三人皆珠光门徒)修习茶道。他将日本的歌道理论中表现日本民族特有的素淡、纯净、典雅的思想导入茶道,对珠光的茶道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为日本茶道的进一步民族化、正规化作出了巨大贡献。武野绍鸥的另一个功绩是对弟子千利休的教育和影响。室町时代末期,茶道在日本获得了异常迅速的发展。1.3.2.3安土、桃山时代室町幕府解体,武士集团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日本进入战国时代,群雄中最强一派为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系统。群雄争战,社会动乱,却带来了市民文化的发达,融艺术、娱乐、饮食为一体的茶道便受到空前的瞩目。宁静的茶室可以慰藉武士们的心灵,使他们得以忘却战场的厮杀,抛开生死的烦恼,所以,静下心来点一碗茶成了武士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战国时代,茶道是武士的必修课。千利休(1522-1592年)少时便热心茶道,先拜北向道陈为师学习书院茶,后经北向道陈介绍拜武野绍鸥为师学习草庵茶。天正二年(1574年)作了织田信长的茶道侍从,后来又成了丰臣秀吉的茶道侍从。他在继承村田珠光、武野绍鸥的基础上,使草庵茶更深化了一步,并使茶道摆脱了物质因素的束缚,还原到了淡泊寻常的本来面目上。利休是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是一位伟大的茶道艺术家,他对日本文化艺术的影响是无可比拟的。镰仓时代,日本接受了中国的点茶道文化,以镰仓初期为起点,日本文化进入了对中国文化的独立反刍消化时期,茶文化也不例外。镰仓末期,茶文化以寺院茶院为中心,普及到了日本各地,各地都出现了茶的名产地。寺院茶礼确立。总之,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期,日本吸收反刍中华茶文化,民族特色形成,日本茶道完成了草创。1.3.3、江户时代由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开创的统一全国的事业,到了其继承者德川家康那里终于大公告成。公元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户建立幕府,至1868年明治维新,持续了260多年。千利休被迫自杀后,其第二子少庵继续复兴利休的茶道。少庵之子千宗旦继承其父,终生不仕,专心茶道。宗旦去世后,他的第三子江岑宗左承袭了他的茶室不审庵,开辟了表千家流派;他的第四子仙叟宗室承袭了他退隐时代的茶室今日庵,开辟了里千家流派;他的第二子一翁宗守在京都的武者小路建立了官休庵,开辟了武士者路流派茶道。此称三千家,四百年来,三千家是日本茶道的栋梁与中枢。除了三千家之外,继承利休茶道的还有利休的七个大弟子。他们是:蒲生化乡、细川三斋、濑田扫部、芝山监物、高山右近、牧村具部、古田织部,被称为“利休七哲”。其中的古田织部(1544-1615)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大茶人,他将利休的市井平民茶法改造成武士风格的茶法。古田织部的弟子很多,其中最杰出的是小掘远州(1579-1647)。小掘远州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茶人,他一生设计建筑了许多茶室,其中便有被称为日本庭园艺术的最高代表桂离宫。片桐石州(1605-1673年)接替小掘远州作了江户幕府第四代将军秀纲的茶道师范,他对武士茶道作了具体的规定。石州流派的茶道在当时十分流行,后继者很多。其中著名的有松平不昧(1751-1818年)、井伊直弼(1815-1860年)。千利休去世后,由他的子孙和弟子们分别继承了他的茶道,400年来形成了许多流派。主要有:里千家流派、表千家流派、武者小路流派、远州流派、薮内流派、宗偏流派、松尾流派、织部流派、庸轩流派、不昧流派等。由村田珠光奠其基,中经武野绍鸥的发展,至千利休而集大成的日本茶道又称抹茶道,他是日本茶道的主流。抹茶茶道是在宋元点茶道的影响下形成的。在日本抹茶道形成的之时,也正是中国的泡茶道形成并流行之时。在中国明清泡茶道的影响下,日本茶人又参考抹茶道的一些礼仪规范,形成了日本人所称之的煎茶道。公认的“煎茶道始祖”是中国去日僧隐元隆琦(1592-1673),他把中国当时流行的壶泡茶艺传入日本。经过“煎茶道中兴之祖”卖碳翁柴山元昭(1675-1763)的努力,煎茶道在日本立住了脚。后又经田中鹤翁、小川可进两人使得煎茶确立茶道的地位。江户时期,是日本茶道的灿烂辉煌时期,日本吸收、消化中国茶文化后终于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日本抹茶道、煎茶道。日本茶道源于中国茶道,但是发扬光大了中国茶道。1.3.4现代时期日本的现代是指1868年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的茶在安土、桃山、江户盛极一时之后,于明治维新初期一度衰落,但不久又进入稳定的发展期。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日间的茶文化交流频繁,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日本茶文化向中国的回传。日本茶道的许多流派均到中国进行交流,日本茶道里千家家元千宗室多次带领日本茶道代表团到中国访问,第100次访问中国时,江泽民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千宗室。千宗室以论文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获南开大学哲学博士。日本茶道丹月流家元丹下明月多次到中国访问并表演。日本当代著名的茶文化学者布目潮风、沧泽行洋不仅对中华茶文化有着精深的研究,并且到中国进行实地考察。2001年4月,日本中国茶协会会长王亚雷,秘书长藤井真纪子等一行到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进行茶文化交流。2.日本茶道的形式之美2.1日本茶道的一般形式2.1.1茶室门矮,客人跪进 值得一提的是,茶室的门很小,只有半米多高,必须跪着才能进去。茶室通常只有9平方米,除了壁龛和地炉,就是空旷的榻榻米,壁龛里挂着高僧的墨迹,客人首先要向墨迹行礼,仔细拜读。 茶道表演分点炭与点茶两部分。点炭给人留下的最深印象是它的洁净与优美。茶道用炭精致得像古老的工艺品,使用之前还要擦洗晾干。为了保持茶室清洁,主人点炭前先往地炉里撒一层湿润的茶灰,这种灰据说是在夏季三伏天用茶水搅拌,手工揉制而成,大小颗粒均匀,撒灰的次数、动作与方位有明确的规定。然后开始点炭,主人遵照一定的顺序与位置,将形状大小不同的炭一件一件地放进炉里。这个过程中,主人一再地用羽帚清扫地炉,最后打开一个香盒,往炉里放进一团薰香。整个过程中,客人们围着地炉,静静地欣赏主人的表演。最后,客人请求拜看香盒,主人应允,欣赏完香盒后,主客之间展开问答,内容不外是,客人夸奖这是一个好香盒,让自己大饱眼福,主人谦虚一下;客人称赞盒上的图案非常有趣,令人爱不释手,主人说谢谢您的夸奖。 2.1.2武士上阵,先喝一碗日本的茶道,兴盛于群雄争霸的战国时代,它的起源与发达几乎与日本的武士道同步。这种“茶与刀”互补的现象,从一个角度深刻地揭示了茶道的文化内涵。对于日日征战,生命朝不保夕的武士来说,宁静的茶室是他们心灵的绿洲,在这里他们可以忘却战场的厮杀,生死的烦恼。统治者看到茶道的神奇功能,武将出征时,经常在阵地前沿举行茶事,鼓舞士气。武士们上阵厮杀之前,有一碗茶垫底,就能消除内心的紧张与狂乱。 还是应了那句老话:缺什么,补什么。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风景优美、天灾频繁的岛国,由此培养了日本人动荡不定的心性,用日本学者的话来说,日本人的性格就像台风,具有“忍从”与“发作”的双重性。茶道为日本人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精神安乐窝。2.1.3品茶禁戴表 茶碗擦三圈半 点茶的过程,其庄严的程度不亚于牧师主持一场小型宗教仪式。在这个过程中,喝茶本身仿佛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喝茶的形式。其中擦拭茶具特别重要。在沏茶之前,主人要擦拭所有茶具,擦拭之前,还要先进行绢巾的操演,主人从腰里拿下白色的绢巾,仔细打量一番,折成三角形,再折小,然后开始擦拭茶罐,擦完茶罐后擦茶勺,横擦一次,竖擦两次;接下来擦清水罐;最后擦茶碗,其程序是:先用热水清洗,然后用绢巾擦干,擦三圈半,最后将茶碗的正面转向自己一方。茶道为日本人提供了另一个世界。这里禁止戴手表,也没有钟;这里不许谈论金钱、女色、生意,不许说长道短,话题仅限于艺术自然。 2.2日本茶道的表演形式2.2.1盆略点前:里千家独有盆略点前又称盆式点茶,13世纪由圆能斋所创,是里千家茶道独有的表演形式。其特点是用三道盆放置茶道具,所用的道具较简单。同时不受场地限制,不论是空坪还是办公桌都可充分利用,采用坐式还是跪式都可进行表演,便于推广。主要道具有三道盆(盆的边缘制成高低起伏的曲线,象蜿蜒的山路,故得名)、热水壶(可用随手泡)、枣(薄茶罐)、建水(污水罐)、茶筅、茶勺、茶巾、绵巾、茶碗。表演时间较短,品茶人数少时(3人),约15分钟左右。2.2.2淡茶点前(坐式):简化表演是淡茶点前的简化表演,采用坐式表演,动作和礼仪要求较简单,便于一般的初学者接受,易于推广。 主要道具有桌子、椅子、釜、盖置(釜盖承)、枣(薄茶罐)、水指(清水罐)、建水(污水罐)、水勺、茶筅、茶勺、茶巾、绵巾、茶碗。表演时间较短,品茶人数少时(3人),约20-30分钟左右。2.2.3淡茶点前(跪式):最普通最基本形式里千家茶道的传统的、最普通、最基本的表演形式,一般要在日本式茶室中进行,在我国可选择踏踏米式或铺地毯的室内进行。茶室分客席、点茶席、水屋(准备室)等区。主要道具有釜、盖置(釜盖承)、枣(薄茶罐)、水指(清水罐)、建水(污水罐)、水勺、茶筅、茶勺、茶巾、绵巾、茶碗等。表演时间根据品茶人数而定,约30-60分钟左右。2.3日本茶道的建筑形式2.3.1茶庭又被称为露地。是附属于茶室的庭园,是伴随着日本茶道的兴起和茶室建筑形式的确立而产生的一种庭园形式。茶道以“和、敬、清、寂”为宗旨,对于表面上华丽的事物予以否定,同时摒弃一切浮华和虚荣的东西,强调内心的枯淡和坚强,寻求内心和精神的安宁。伴随着茶道的兴起,于是产生了举行茶道的场所,随后就出现了专门举行茶道的独立的茶室空间。而千利休则将茶室空间进一步演变,创造了没有任何装饰的、具有一定佛教意义的草庵室茶室。草庵室茶室的建筑材料使用的是原始的土墙壁,室内空间是完全封闭的,追求的是清寂的非日常性质的空间和时间性格,是将茶道所追求的自然、朴实、真实的主人和客人之间的关系以具体形式表现出来的空间。茶庭可分为三种形式:禅院式茶庭、书院式茶庭、草庵式茶庭,在茶庭中,草庵室茶庭是最具特色的茶庭。草庵式茶庭四周有围篱,自院门至茶室设置一条园路,两侧用植被或白砂敷于地面,栽植树木,配置岩石,沿路设寄付(门口等待室)、中门、待合(等待室)、雪隐(厕所)、石灯笼(照明用)、蹲踞(洗手用)、飞石(即踏石)、延段(石块、石板混合铺成的路段)等待客所需的设备。书院式茶庭的特点是在庭园中各茶室间用“回游道路”和“露路”联通,一般都设在大规模园林之中,如修学院离宫、桂离宫等。又因茶庭区划不同而有一重露地、二重露地、三重露地三种,三重露地则有外、中、内三区庭园。一般而言,一个完整的茶庭分为内、外两个部分,分别被称为内露地和外露地。外露地中一般都设置有供客人整理衣冠的地方以及厕所、休息处等设施,内露地一般设置有休息处、厕所、蹲踞和茶室,二者之间的分界线是一道篱笆墙,中间是一扇被称为中潜的竹门。除此之外,构成茶庭的其他元素还有露地门、踏石、石灯笼和植物等。这种分内、外露地的茶庭形式称为二重露地,此外还有不分内外的一重露地和三重露地等特殊形式。2.3.2茶庭与茶道仪式的关系茶道的仪式通常是按照这样的程序进行的:在举行茶道的时候,主人需要计算好客人到来的时间,并且需要将泼洒了清水的庭院重新打扫干净。而被邀请的客人,则需要在供客人整理衣冠的地方换衣服,并在外露地布置有座椅的休息处等候。在得到允许后客人需要沿着铺有踏石的小路前行(铺设的踏石一般为:715块的奇数),穿过中潜进入内露地,这时可以看到主人等候在那迎接客人的到来。客人在进入内露地之后,首先需要在蹲踞处洗手、漱口,然后从茶室的宾客专用的入口躏口处进入茶室。2.3.3茶庭的设计茶庭追求的是禅茶一味的枯寂的空间环境氛围,所以为了营造茶庭的静寂和顿悟的氛围,茶庭需要根据茶道的功能流程来进行茶庭的流线布局。而茶庭中的踏石、蹲踞、石灯笼以及植物等元素的设计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则。茶庭的踏石,其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客人不被潮湿的地面打湿木屐,影响茶道的进行。茶庭中踏石的摆放和铺设方法有很多种类,而且看似随意和随行,但实际上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设计的。踏石的铺设要以人的步距为基本原则,即一定要使行人走起来方便。踏石的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铺设和摆放方式是按照路径的前进方向,左一块、右一块、左一块、右一块如此这样的铺设方式,还有就是按照一条直线或者曲线铺设,再有就是以两块山石为一组,或者以三块、四块为一组连成一条直线,间断摆放,期间其他的石块则随意铺设,后来还演变出来一种铺设形式就是块石和长条形的板石相间铺设的形式,所有这些铺设形式最终的效果就是要形成有一定的韵律和美感的步行小路。另外茶庭中踏石的铺设方向必须是朝向茶室沿着一个方向铺设的,所以实际上人们在茶庭中的活动是被限定的,是预先设定好了的,所以来访的客人需要按照规定好了的路线前行,甚至有的露地还会在道路的中途通过设置障碍物,比如树木或竹篱笆墙等手段来有意切断道路,目的是为了使来访的客人无法看到茶庭的全貌。另外在茶庭中,不论是露地门还是中潜,抑或是茶室的躙口,都被赋予了深刻的寓意,即它们是人们从一个世界进入到另外一个世界的分界线。同时露地门、中潜还担负着在具体形态上,能够实现与世俗世界隔绝开来的作用,也就是分水岭的作用,即客人在通过这些界限的瞬间,就是将自身洗尽铅华,灵魂得到净化之时。所谓门就是一种界限,正是有了这个界限,所以才会产生从一个世界进入另外一个世界的标志,穿过了这道门,就表示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因为茶庭的空间性格本身是超凡脱俗的清寂的世界,造园师为了能够更加突出茶庭的这种性格和茶庭禅茶一味的宗旨,所以任何浮华和喧嚣以及华丽的元素都是其大戒。因此茶庭当中一般不栽种开花的树木和能够散发出香气的树木,落叶树也尽量避开,最理想的就是常 青树目的就是为了追求一种无的境界。而这种无的境界反过来会更加突出茶室当中摆放的插花或绘画的存在,同时这种强烈的对比,也会更加突出插花或绘画的美,并带给人们愉悦之情。石灯笼的源头据说是来自佛教的献灯 , 其形状有三角形、四角形、六角形、八角形和圆形,因其具有照明和可以添景的双重功能,所以首先在茶庭中被使用。在茶庭中,水也是必不可少的元素,因为水是从尘世到圣界,从现实向非现实转化的媒介,所以作为能够清洗身体和内心罪恶的象征物,蹲踞在茶庭当中是必不可少的景观元素,客人们在这里洗手、漱口,目的是为了使身心都得到清洁。茶庭的另外一个称谓露地一词本身源于佛教,在佛教中露地表示的是清净无垢、超凡脱俗的世界。茶庭是参茶者的必经之路,从步入茶庭的那一刻起,就已进入了一个世外之地:飞石以步幅而点,茶室据荒原野处。松风笑看落叶无数,茶客有无道缘未知。蹲踞以洗心,守关以坐忘。真乃是“禅茶同趣,天人合一”。3日本茶道的意境之美3.1禅茶中体现的生命之美在选择器具时轻华美重自然、重视茶道的闲寂气氛等各个方面,茶道的审美,对艺术所作出的贡献无法计量。日本的各个艺术部门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茶人的影响:“茶室”的简洁、闲寂使古典时期的装潢艺术彻底革新,影响了16世纪后的皇宫与寺院;每一座著名的日式花园,都出自茶道大师之手;制陶水平受到茶道大师的启发,并成就了“远州七窑”;在绘画与漆器方面的重大影响更是艺术史上的佳话。然而茶人对于艺术进步的贡献,与他们将茶道贯彻入日常生活中的成就无法相比。在茶人风范中,冈仓提出“在茶道大师的看法中,若想真正欣赏艺术,惟有让艺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才有可能。” 探寻茶道大师艺术特质时,便会发现他们把艺术融入了自己的生命,茶道也是他们从中发现生命的艺术方式。茶道具有“和清敬寂”的特点与精神,实质上是道教和禅宗思想的外在表现。道与禅,是茶道的精义,从日常生活中启发对于生命的认识,才是茶人以茶道美学审视生命的根本方式。道教对于茶道的贡献在于美学。老庄学说崇尚 “清静无为”,是一种处世之术,通过时间与空间的相对性,提醒人们关注当下和自身。“我们自身之中,融合了神圣与自然,隔开了过去与未来。生活的艺术,便在于不断重新安置周遭环境。” 道家强调清心寡欲,强调我们在尘世中的一切,包括苦难,都必须要接受,因为它们本身同快乐幸福一样,都自然存在于我们的生命中,是生活中原本就不可能避免的体验。因此,道家认为对于生活的一切都要如其所是地接受,尤其是痛苦忧愁,要试图从中发现生命之美。茶人的思想,与道教紧密相关,佗茶之精华便是在闲寂枯淡中,抱朴守拙,选取最粗陋之茶碗,不追求器物的完美与珍奇,而在平常之物与空无的茶室中,去发现空无与自然中的美,去陶冶平和冲淡、安贫知足的精神世界,希望通过发掘“佗之美”来培养茶人欣赏生活与生命过程的美学视角。道教的审美观,与宋代寓言中老子独特的生命审美态度有几分相似:释迦牟尼、孔子,与老子,同立于醋缸象征着人生之前,三人各自用手指沾尝一口。实事求是的孔子说醋是酸的,佛陀则谓其苦,老子却称其甜。如此观茶道,便是修行者以饮茶艺术的方式来审视生命之美的一门学问,这种对生命的态度体现于茶人对待茶事的态度之中,他通过插花发声,通过茶碗发声,通过茶道的艺术形式暗示着自身如何理解与发现生活之美。在茶人的生命中,茶道已由原本的宗教仪式内化成为他们自身的生活方式,从宗教的日常表现茶道来悟道,以获得对生命真谛的认识。同样,茶道的另一宗教渊源也透视出了这一美学观点禅宗。茶道本身作为禅宗宗教仪式的一部分演化而来,从诞生起就有其根源在。早期的茶人也是茶道修禅者,在自古以来的茶人心中,“禅茶一味”是茶道的最高境界,是茶和禅的境界融为一体,即以禅者的悟心也能领悟茶道。茶道的生命在于人们远离凡夫俗子的造作,而达到无心的觉悟,而这种觉悟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与生命的体验相契合;有了自身的精神与觉悟,茶事才能得以发挥禅茶的意义。“日常的行住坐卧、进退举止都非常严格,茶道的清洁、置物,道具的摆放也都非常讲究细致周密茶人所有的好恶,都表现着茶道的特色,渗透着茶道的艺术之美。因此,自己自身的见解以及思考方法也渗透在这种艺术之美中,而这种渗透在艺术性的东西又渗透着茶道精神。 ”伊藤古鉴的阐释让我们对茶人的理解更深一步,即茶人所受的禅宗修行与欣赏生命美的能力和程度体现于茶道的各个细节中,茶道本身也是茶人贯彻审美观念的行为,一花一画、一举一动皆暗示着茶人的生活方式,以及他对于生命的顿悟和理解,而如千利休这样的大师,一生都在修行、学习,在顿悟中领略生命的真谛与生活之美。茶道作为禅宗修道者的宗教仪式,是其诞生与发展的原本功用,村田珠光、武野绍鸥、千利休首先是作为修禅者的身份参禅、学习与顿悟之后才成为茶道大师,通过他们体现个人风格的佗茶、禅茶等具体形式,代表着茶人的生活方式,达到对于生命之美的认识,以及对于死亡的认识。从这个层面看,千利休的死亡,不能不说是伟大的。他通过茶道,在长期的修禅过程中体验、坦然接受生命中的不完美,在此基础上发现美,用审美的方式生活,以茶道体验生命的和谐与清寂,带着欣喜,唯美而生,唯美而死,从容地向永恒奔去。茶中的道,来源于禅宗与道教思想,体现在艺术之中。“禅茶一味”希望修禅者达到的是用审美的眼光来生活,通过茶道的修炼过程来让修禅者发现艺术的本质的美,从中发现生命的本质的美。生命本身不完美,但是通过茶道能够克服生命的残缺,学会艺术的残缺中发现美,发现生活的美。如果说武士道代表的是壮美的死,那么茶道代表的是优美的生。“本质上,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 冈仓天心在茶之书伊始就准确地总结了茶道的根本目的。茶人,修禅者,都是为了发现和成就生命之美而进行茶道及修禅,通过顿悟发现生命中的美。在一种极致的宁静、和谐中,禅茶修炼的发现生命之美的道,。“唯有以美而生之人,能以美而死”,利休最后的茶会,与其说是光荣*,不如说茶道大师正以一种美的姿态告别人生。能平和地接受死亡,是因为生命已与茶道自他一体,从艺术审美上升到了生命审美的高度。这也是禅宗与茶道传承的生活方式,它至今影响着代代日本茶人,也辐射到了整个的日本文学与艺术进程中。3.2茶道中体现出的人情之美茶礼中透视出的是“敬”的人情之美。珠光茶“上粗相,下律仪”,茶具虽然不需精致,但礼仪须体现的是谦和之心。茶道“四规”之一“敬”指人需有敬人与事的心,切勿虚荣自大。举办茶会之前,在仪式上日本的茶道有烦琐的规程,主人须先认真打扫、整理庭院、擦洗茶具,茶叶要碾精细,茶具要擦干净,插花也要根据季节和来宾的名望、地位、辈份、年龄和文化教养等来选择。主人的动作要规范敏捷,“既要有舞蹈般的节奏感和飘逸感,又要准确到位”。种种行为都表示了对来宾的尊重,体现出了主人的真诚的待客之道主人之心。同样,客人须穿着与茶室背景颜色协调的衣着;进入待合之处等待时,武士需解下佩刀,再尊贵的权势进入茶室都须跪爬入室;就坐时必须安静,并先向主人安置于床之间的书画行礼致敬。之后主人要让客人观赏茶器,品尝点心,吸饮抹茶,以真诚的心情来招待客人,达到人与人交流的和敬气氛。而作为茶人对客人最好的招待就莫过于有着悟道意味的茶室氛围,因此供奉着佛画或山水花鸟画的床间里常常也供奉已经开悟的禅宗和尚的墨宝,来表达禅茶一味的最高境界,包括对佛、客、我的真诚与崇敬。从茶礼中我们发现,“敬”的可贵之处在于主客之间均以“一期一会”的敬意来举行茶道仪式。以最真诚的礼节相待,体现了主客之间以茶相敬的纯粹情感,正如仪式本身一样安静却饱含敬意,承载的是朴素却满是人情的崇高情谊。“茶道的本位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意是学习佛祖之行,点茶供佛” ,主人与客人之间礼尚往来的微妙交流,为静寂的茶室增添了一丝浪漫色彩。一碗人情,呈现的是品茶人之间的温暖情意,主客于茶室中得以品天地人心。3.3茶道中体现出和敬清寂之美日本茶道作为日本民族文化的代表,集日本式建筑、庭园、工艺等为一体,体现了日本人的精神世界。茶道的开山者村田珠光提出了“谨敬清寂”四谛,将佛教中禅的思想引入茶道,为茶道找到了理论依据。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把茶道提高到艺术境界,改了一个字“和敬清寂”。成为400多年来日本茶人的行为准则,并将其立为茶道的根本精神。千利休创造了日本美的完整的艺术体系,日本茶道是一种以饮茶为手段的礼仪规范,其基本特色是恬静和朴素,在百忙中挤出片刻闲暇,以达到“和敬清寂”的精神追求。“和”是指和谐,是说自然万物要处于一种调和的状态。和谐能更好地表达那种支配着茶道进行过程中的精神。茶室的气氛,就是要在周围创造出这种和谐的“和”,在这里,可以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人与自然的和谐,体会到一种特有的意境之美。“敬”指的是心灵诚实、尊敬长辈、爱护朋友和晚辈以及主客之间、茶客之间互敬互爱。茶道吸收了禅宗的“心佛平等”观,并加以升华和提炼,形成了“敬”的情感概念。“清”是构成茶道精神的又一要素,可以说是日本人心灵的独特贡献。在茶道中,要求茶具,环境都必须清清静静,心也要清净,不能有杂念,用纯洁无垢的心情来进行茶事。茶道经典南方录说:“茶道的目的就是要在茅舍茶室中实现清净无垢的净土,创造出一个理想的社会。” 作为茶道四谛的第四个构成要素,“寂”也是茶道追求的最终境界,没有它就没有茶道的存在意义。“寂”是指“静寂”,“闲寂”,即当茶人完成了各色事物的否定之后,便进入了一个无的世界,“无”在艺术领域里被看作是艺术创作的源头和出发点。当茶人们否定了一切固有的审美价值,抛弃了所有的思想束缚之后,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就应运而生了。“和敬清寂”可以说是茶道思想的精辟概括和总结,从这四个字中我们可以初窥日本茶道的精神内涵,从中体会到日本人所推崇的审美观。随着时代的发展,茶道的精神不变,简单的仪式、朴素的摆设、幽静的空间,茶事是在这样的扭转中展开的。在茶事进行时,茶人会心生一种美的“空寂”与“幽玄”,置身于这种境界,会对这种意境之美有更深切的体味。3.4茶道中体现出的人茶合一自然之美茶自唐代传入东瀛,日本茶道受中国禅宗的影响而创设。公元1259年,昭明到中国天目山径山寺拜师学佛,学成归国时,将茶具、茶叶及饮茶方式和方法带回日本,广为传播。东山文化时期,禅师村田珠光创造了一种在四张半榻榻米大小的草庵点茶的方式,把清淡、简朴的审美观点应用到茶礼仪之中。16世纪经日本茶道大家千利休进一步完善,把宜人的自然融入庭院的设计之中,用寥寥数石、一朵茶花、一颗小草这种最简朴的方式将大自然浓缩于一个小茶室中,让人们直觉地感受、理解自然。千利休的草庵式茶室的外观和内部的构造都力求表现“不对称”美,自然、朴素、色彩淡雅,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那份宁静与肃穆的气息。讲日本茶道,自然要提到茶室,茶室的简述单纯及茶室里的器具均模枋禅院,所用的建筑材料也意在给人以清贫或回归自然的印象。每一个细节的设置,每一种材料的选择,茶人们以艺术家的匠心,像制作工艺品一样,求精致而寓深意,显现出茶人对艺术追求的理想。在整个茶的仪式中,崇尚的是平等,茶仪式是追求艺术氛围的。除了铁壶中的水沸声以外,没有任何声响,茶室的色彩是柔和的,即使在白天,室内也是幽暗的,客人们会精心地挑选那些颜色不亮艳的服装,这一切都构成了一幅淡淡的水墨画,让茶人在其中充分享受古朴与纯真。茶仪式同时又是崇拜自然的,茶的主人怀着虔诚的心,在这幅水墨画中勾勒出生动的线条,让人感觉似乎可以呼吸到大自然的气息。饮茶不仅是一种诗意的消遣,还是一种自我实现的方式。个体的人可以是艺术品的鉴赏者,更可以是艺术品本身;所有的兴趣在于过程而不在于结果,真正的生机在于去完成而不在于完成。掌握了生活艺术的人便可以享受这种自然之美,世俗的生活可以发现美的极致,这些审美理想可在茶道中讨诸现实,茶道是基于崇拜日常生活里俗事之美的一种仪事。品茶,可以超越自我的局限,使人以达观顺从的态度看待人生命运,在一种纯朴、平和、冥想中超凡脱俗。在茶道中可以体会到这种人茶合一艺术境界,由此也可以窥探出日本人亲近自然的一种审美情趣。3.5茶道中体现出的文化之美3.5.1缺陷之美日本茶道虽追求精神上的“一心”,但却倡导面对现实生活的不完美,欣赏缺陷。比如,茶道中使用的茶碗,不论从造型到色彩等,常常可见到不均衡一致的陶瓷品,有的左右不对称,有的是釉没足色,有的更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