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湑水生物开发有限公司人工驯养繁殖大鲵经营利用可行性研究报告目 录第一章 总 论11.1项目名称、地点、建设规模、建设主要内容11.2项目承办单位及地址11.3总投资及资金筹措11.4项目提出的背景21.5项目的意义和必要性31.6资金申请报告的内容、范围和编制的主要原则71.7资金申请报告的编制依据与范围71.8主要设计方案及主机设备81.9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01.10项目综合评价与结论11第二章 社会需求、市场预测与建设规模122.1社会需求122.2市场预测132.3建设规模14第三章 厂址选择与建设条件143.1厂址选择143.2煤矸石供应153.3供电153.4供水153.5交通运输153.6气象条件16第四章 技术方案164.1工艺方案164.2辅助生产项目324.3工艺设备及其它设备334.4公用工程354.5建筑工程384.6总平面布置及运输40第五章 节 能425.1节能意义425.2节能措施43第六章 环保环境446.1主要污染源及污染物446.2环境标准456.3治理措施456.4对环境监测制度的建议47第七章 卫生、劳保和消防487.1采用的标准和法规487.2劳动保护487.3消防497.4工业卫生与文明生产49第八章 组织机构、劳动定员与人员培训518.1组织机构518.2劳动定员51第九章 项目实施进度539.1项目实施步骤539.2项目实施进度54第十章 投资估算5510.1 投资估算5510.2 资金来源与投入56第十一章 财务计算与经济评价5711.1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5711.2生产成本与费用计算571l.3财务分析5911.4财务评价结论60第十二章 结论与建议6212.1 结论6212.2 建议62人工驯养繁殖大鲵经营利用可行性研究报告1 前言1.1 背景大鲵为我国特有物种,因其叫声似婴儿啼哭,故俗称“娃娃鱼”。中文名称:大鲵,拉丁学名:Andrias davidianus俗名:娃娃鱼,人鱼,孩儿鱼,狗鱼,鳕鱼,脚鱼,啼鱼,腊狗。大鲵,属两栖纲大鲵属,娃娃鱼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娃娃鱼的皮极为柔软,是一种优于鳄鱼皮的良好皮革;鲵胆可解百毒,清热明目;鲵肉含有8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氨基酸总含量为91.92%,必需氨基酸含量为39.6%,营养价值高于牛肉、鲍鱼。其肉质细嫩、风味独特、营养价值极高,其肉蛋白中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有8种是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大鲵是一种传统的名贵药用动物。现代临床观察发现,大鲵具有滋阴补肾、补血行气的功效,对贫血、霍乱、疟疾等有显著疗效。据本草纲目记载,大鲵对贫血、霍乱、痢疾、冷血病、肾虚、小儿厌食、妇女经血不调均有显著疗效。其经济价值高,在美食、保健、医药、观赏等方面均具有广泛开发利用的前景,因而颇受社会各界关注。1.2 法律依据1988年,我国将大鲵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她从法律上明确表明,在我国境内一切从事大鲵驯养繁殖及经营利用等活动的单位或个人必须按照相应的法律进行。与大鲵人工驯养繁育以及经营利用有关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如下10个: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利用特许办法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条例水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陕西省水生野生动物经营利用许可证管理的意见2 大鲵的生物学2.1 大鲵的分类和分布大鲵(Andrias davidinus)是中国大鲵(Chinese Giant Salamander)的简称,俗称娃娃鱼,隶属于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全世界现存仅有2属3种,除中国大鲵之外,还有日本大鲵(Andrias japonicus)和美国隐鳃鲵(Cryptobranchus alleganiensis)。大鲵在我国原来分布很广,主要产于长江、黄河及珠江中上游支流的山溪河中,原记载分布于我国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四川(包括重庆)、贵州、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广西17个省。2.2 大鲵的形态特征2.2.1成体大鲵体呈扁桶形,分头、躯干和尾三部分。头大阔扁,前端有宽大的口裂,呈半圆形;犁骨及颌骨具齿,犁骨齿较发达,是捕捉食物的主要工具;吻端圆,有唇褶,有外鼻孔一对,呈圆形,在上腭正前位,内与口相通。成体不具鳃,用肺呼吸。有一对小眼,无眼睑,位于头背部外侧,眼球可伸缩。头顶面与腹面均有较多的成对疣状物,呈现特定的图形。躯干由胸腹组成,胸部两侧称颈褶,腹两侧有较厚的皮肤皱襞,有圆形的疣粒,亦呈现特定的图形。后腹部有泄殖孔。躯干两侧有附肢两对,肥厚短而扁平,后肢长于前肢,前肢4指,后肢5趾,指趾端光滑无爪。后肢外缘有膜质的肤褶,趾间有浅蹼,便于游泳;后肢近端节沿体轴垂直伸出,脚心向后,爬行吃力。尾较短,为体长的1/3左右,侧扁,上下方有脂肪质的鳍状物,尾端钝圆或椭圆。体表光滑无鳞,皮肤润滑,受刺激后能分泌出白浆状粘液,粘性强,在水中呈透明膜状,气味似花椒味。体色多种,随着环境和栖息地不同而不同,一般有暗黑色、红棕色、褐色、黄色、灰色、浅棕色、银白色和金黄色等,皮肤上有各种斑纹。2.2.2卵 大鲵卵呈圆球形,卵径67 mm,其卵包膜直径1.51.7 cm,每个胶体球有特异的卵带连接,近似珠状,每两颗胶体球之间的卵带长为 22.5 cm,卵带有伸缩性,胶体球有弹力,刚从母体产出时为淡白色,吸水后膨胀,透明。2.2.3幼体 刚孵化出的幼鲵体长2.53.1 cm,重约0.3 g,体背部及尾部褐色,体侧有黑色小斑点。腹面由于有卵黄而呈褐色,两眼深黑与体色比较显而易见,口在下端,外鳃三对,呈桃红色。78 天后颜色变成浅黑色,前肢棒状,尖端圆球形,半个月左右,全体暗褐色,但腹面仍是黄褐色,前肢分化出4指,后肢已有分叉出现,能保持平衡。少数仍侧卧水底。幼体群居,在水中游动快而活跃有力。2.3生活习性大鲵在野生环境中,一般多喜栖居与石灰岩层的阴河、暗泉及有水流的山溪穴洞内。这些洞口一般不大,但与其体宽相比较大,进出一个口,洞内较宽敞、平坦光滑,但深浅不一,深的有几十米,在其内身体有较大回旋余地。据调查,大鲵居住的洞穴洞口一般在河水恒定水位以下0.10.25 m处,洞口高0.020.2 m,洞口宽0.20.5 m,不同地方种群的大鲵对其各自生活环境中的洞穴有不同的选择性。大鲵不能自己主动筑洞,它只能在其栖息河段中选择合适的天然岩洞石缝作为其栖息地,因此,能容纳大鲵身体的天然洞穴都是其潜在的栖息场所。成鲵多为单独栖居和活动,不集群。成鲵在流水环境中性情活泼,白天多隐藏在穴洞内,夜间活动频繁,常逆水或顺水到几公里至十几公里的河岸浅水处觅食,黎明前则又回到原穴居处。早春时白天也多外出觅食和晒太阳。仔鲵有集群的习性,常成群在浅滩乱石缝中、水草和小土穴、石穴里嬉戏。野生大鲵好静、怕光、慑声、喜清水畏浊水。如受惊动则弃穴而逃,游往深水处藏匿。遇汛期河水浑浊时,会爬至岸滩上活动。人工养殖的大鲵,对海拔高度、地质地层无严格选择,除雌性成鲵可群居外,其余多数习性仍未改变。2.4栖息环境2.4.1地质和地貌 大鲵分布最多的是石灰岩地层。海拔一般3001500 m左右,最高可达3000 m。这类地方常高耸挺拔,河流被深切,形成悬岩绝壁,奇峰异洞,幽深莫测,常有大规模的溶蚀洼地,狭长如带的槽谷,岩溶地貌普遍,地下暗河、山泉伏流甚多。2.4.2气候 温凉湿润,日照少,云雾多,降水充沛。年平均气温1217 ,1月平均气温2 以上, 7月平均气温27 以下。无霜期220270 d,冬季几乎没有冰冻。年平均降水量1000 mm以上,最多的达2000 mm,410月为雨季,多暴发山洪。2.4.3水文 山区溪河,具有比降大,谷深坡陡,水深浅不一,水位涨落变幅大,洪水季节急流,枯水季节长流水不断。全年除汛期外,多数时间河水含沙量不大,河水具有流水、清凉的特点。河流因多流经于溶解的石地地区,水质矿化程度高,硬度较大,总硬度一般丰水期为611,枯水期为815。pH值常在57.5。大鲵生活的地区,河水一般不结冰,冬季的水温比同期气温略高,夏季水温较同期气温略低。水温年差小,变化缓和。2.5食性从自然界捕捉的大鲵经食性分析后表明,大鲵属肉食性动物。幼鲵阶段是以浮游动物及小型水生昆虫为主。成鲵在不同的环境其食物结构不同,一般主要食物为蟹、鱼类、蛙类、蛇类、水鸟、水老鼠、虾、水蜈蚣等,胃中还有小石块、杂草、植物渣,一般认为是误食。它具有特殊的反胃习性,由于捕捉的刺激,它将胃中所吞食物全部吐出,所以空胃肠率一般为50%70%。在食物缺少时,也有大吃小的自残现象。在冬季大鲵一般处于休眠状态。4月纷纷外出摄食。5月已是摄食旺季,此时贪食,且十分凶恶。白天也常匍匐于河边滩口觅食及晒太阳。11月至翌年2月基本处于休眠状态。大鲵夜出晨归,夜晚守候在滩口乱石中,发觉猎物后突然取食,较小的当即吞食,较大的以锐齿咬在口里待其不动后再吞下。蟹类因夜晚出来觅食,往往被大鲵吞食。大鲵耐饥饿能力很强,在捕获后停食半月多,胃中尚有未消化完的食物,只要受伤不重,用清水蓄养23月体重不减,饥饿一年多也未见死亡。2.6年龄和生长关于大鲵的年龄,卞伟等曾对自然界捕捉的不同规格大鲵进行了外形与骨磨片的显微观察,但都未获到规律性的结果,这可能与大鲵的生活环境四季温差不显著有关。当年幼体全长35 cm,体重0.51 g;第二年全长58 cm,体重25 g;第三年全长820 cm左右,体重40 g;第四年全长35 cm左右,体重250 g;第五年全长45 cm左右,体重400550 g(此时性腺开始成熟);第六年全长55 cm左右,体重600900 g;第七年全长60 cm左右,体重10001500 g。从大鲵全长与体重的关系看,前五年体长增长快,体重增长慢;五年后体长增长慢,体重增长快。此外,大鲵性成熟晚,到四年才开始陆续性成熟繁殖。2.7生殖2.7.1雌雄鉴别辨别大鲵雌雄主要是从泄殖孔的特征来鉴别,尤其在生殖季节更为明显。在繁殖季节,雄性大鲵的泄殖腔腺成饱满的大豆瓣状,形成隆起的纵椭圆环形,甚为明晰,将泄殖孔包绕于其中,并且泄殖孔外缘有一圈不规则的肉质状小突起。雌性生殖孔多为圆形,孔径相对较小,生殖孔两侧无白色突起,孔外缘平滑,内缘可见两侧的皮层形成向腔面突出的皱折。在非繁殖期,雌雄大鲵的泄殖孔差别不大,也不易区别。解剖泄殖孔周围发现,雄性隆起处皮下有一对瓣状腺体泄殖腔腺,而雌性的泄殖孔周围皮下是少量的结缔组织。处于非繁殖期和性未成熟的大鲵,雄性的泄殖孔周围无明显的隆起,而泄殖腔腺体则较小,为扁条状不形成环状。另外,在行为方面,生殖季节雌性较凶顽,雄性较温顺。2.7.2雌雄性比统计繁殖期的性比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说,可预测大鲵的繁殖能力。据统计,在自然状况下大鲵的性比接近于相等,这对天然资源增殖是有利的。另据陕西省城固县大鲵研究所无选择地捕捉并解剖发现,在繁殖期, 雄性略比雌性多一些。2.7.3性腺发育及年周期 大鲵性成熟指标。大鲵孵化出后在自然环境中生长五年,体长达400 mm左右,体重在360 g以上,性腺基本成熟。而其他资料认为,确定大鲵的性成熟应从体长和体重两方面综合考虑,他们认为体长在320 mm以上,体重在300 g以上的大鲵性腺已基本成熟,能够产生成熟的卵子和精子。 大鲵卵细胞发育的形态学特征。大鲵卵细胞的生长、发育、成熟与退化,以其细胞学的特点可以划分为6个时相(表1),与鱼类基本上相似,但卵黄的发生有其独特的细胞学特点。大鲵的生育季节,7月底是大鲵性腺成熟的高峰期。冬季(111月)卵巢处于第II期,春季(24月)卵巢大部分处于III期,少数个体表1 大鲵卵细胞发育的形态学特征时相卵径(m)细胞核径(m)正中面核仁数(个)滤泡膜层数卵黄颗粒卵的辐射膜时相31150209012无无无时相15095010620035一层无无时相32530008028047二层无无时相3000700040045054二层有有时相50009000核膜溶消失无充满无时相缩小消失消失分散增多液化无发育至IV期初,产前卵巢(57月)则发育至V期;产后卵巢则迅速退化到VI期。冬季精巢处于IIIII期,春季处于IIIIV期初,产前精巢处于第IVV期,产后精巢则处于VI期。因此养殖条件使得大鲵性成熟的同步性增强,均表现为春末夏初性腺生长,夏季达到成熟高峰,秋季繁殖过程结束后性腺退化吸收。 2.7.4怀卵量与体重的关系 一般认为,大鲵是一年一次产卵。怀卵量的多少直接决定了大鲵的繁殖力大小,大鲵的怀卵量一般不大,怀卵量与年龄、营养条件关系密切,变化很大。据陕西省城固县大鲵研究所的结果表明,1.52.5 kg的大鲵怀卵300500枚。卞伟的观察结果表明,大鲵绝对怀卵量是随着体重的增加而增加,而相对怀卵量随体重的增加而减少;体重在6151000 g的大鲵,其相对怀卵量最高。2.7.5繁殖行为 野外观察,大鲵产卵前,两条亲鲵口与口咬在一起,雄鲵主动咬住雌鲵的上唇,雌鲵咬住雄鲵的下唇,两鲵身体大致成一直线,不停地左右摆动,摆动频率约为3540次/min,即使用手电光照射亦不分开。声响或振动使其分开后,会立即咬上,此时会激烈地扭动身体,可维持34 h才松开。松开后唇上并未见伤痕,可排除争斗的可能,初步认定为产卵前性行为。大鲵产卵前,由雄鲵游到雌性栖息地,选择水深1 m左右的隧道状洞穴,清水可以从洞口流入其中。雄鲵进入洞穴,用足尾及头部将洞口内打扫清洁。周定刚观察到,大鲵产卵时,雌鲵将卵带的一端粘附在岩石或木块等附着物上,边爬行边产卵。此时,雄鲵前往受精后将卵带缠于其身孵化,或仍留守洞内保护受精卵。大鲵有护卵行为,亲鲵在洞中护卵,遇到敌害即出来攻击,比平时警惕凶恶许多。野外曾见到1 kg左右的亲鲵攻击比它大1倍的个体。护卵期间若用饵(青蛙或小鱼)向外钓拉,大鲵立即松口而不会被拉出洞外,这和非繁殖期截然不同。另一亲鲵在产卵附近洞中居住,有时也有护卵行为。野外大鲵卵孵化期3542 d,同窝卵的孵出日期也不同,可相差数天。当年幼鲵长到45 cm即进入冬眠,同一洞中可见数十尾幼鲵群居,有时可见亲鲵与幼鲵在一起冬眠。3 大鲵的保护现状对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目前在国际上主要采取两种保护手段: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3.1就地保护(in-situ conservation)所谓就地保护就是在该动物原有的分布区建立自然保护区,通过对该动物及其栖息地的全面保护,最终达到保护该动物物种、种质资源及栖息环境的目的。我国在保护大鲵方面与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也是一致的,同样开展了大鲵的就地保护工作。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经批准建立的大鲵自然保护区共有22个(表2)。这些保护区的建立,对于大鲵这一珍稀自然资源表2 我国已经建立的大鲵自然保护区序号保护区名称级别建立时间1湖南省张家界大鲵自然保护区国家级19952陕西省太白胥水河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省级20013陕西省略阳大鲵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省级20074陕西省洛南大鲵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省级19985河南省西峡县大鲵自然保护区省级19826湖北省竹溪县万江河大鲵自然保护区省级19867河南省新安县青要山大鲵自然保护区省级19878湖北省咸丰县忠建河大鲵自然保护区省级19949河南省栾川县大鲵自然保护区省级199610河南省嵩县大鲵自然保护区省级199811四川省通江县诺水河大鲵自然保护区省级199812甘肃省文县大鲵自然保护区省级200413河南省卢氏县大鲵自然保护区市级198314广东省河源桂山大鲵自然保护区市级200115江西省靖安县潦河大鲵自然保护区县级198016湖南省桑植县大鲵自然保护区县级198317湖南省辰溪县龙门大鲵自然保护区县级198418贵州省黔西县大鲵自然保护区县级198619湖南省娄底市大乘山大鲵自然保护区县级198720湖南省永顺县两岔大鲵自然保护区县级198821重庆市酉阳县大鲵自然保护区县级198922四川省大邑县川溪河大鲵自然保护区县级2004的保护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还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由于我国在大鲵自然保护区建设上投入不足,使得保护工作所需要的一些基本设施及设备严重缺乏,再加上许多保护区目前还没有落实人员编制,也没有保护与管理规划,因此,我国许多大鲵保护区事实上是名存实亡,这种现状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3.2迁地保护(ex-situ conservation)所谓迁地保护就是在野生动物的适生区开展人工驯养繁殖试验研究,通过繁殖该物种的后代,最终达到保存该濒危动物的目的。在大鲵人工驯养繁殖方面,我国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由于当时对大鲵基础生物学资料尤其是生殖生物学资料掌握不够,因此,直到近年来大鲵的人工繁殖工作才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为大鲵的资源保护与恢复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就全国而言,大鲵的人工驯养形式除了动物园圈养、水族馆圈养、农家庭院驯养与生态旅游园驯养外,目前大鲵的人工繁育技术归纳总结为如下3种模式。3.2.1 全人工繁育模式在大鲵原分布区的省区,首先建设房屋、地下室或开挖隧道,再在其内建造不同规格的大鲵饲养池。饲养用水可以是自己抽取的地下水(平原地带),也可以是附近的河水或泉水(山区地带)。因此,该模式全部是在人造环境条件下进行的,是完全脱离了大鲵原始生态环境而进行的繁育模式。该模式始于20世纪90年代,在大鲵原分布区的13个省区均开展了此项工作,由于当时对野生大鲵生境中的自然生态因子、生活习性、生殖生理与行为等基础生物学资料了解不足,因此在人工繁殖方面一直没有取得突破。直到近几年来,随着对大鲵繁育生物学及人工繁育技术研究的深入,已经基本上掌握了亲鲵的培育、人工催产、受精、孵化、稚鲵和幼鲵饲养等人工繁育技术。大鲵的全人工繁育场已遍布陕西、河南、四川、贵州、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广东、广西、福建等省区。目前,广东和江西各有1个全人工繁育场已通过了省级技术鉴定。此外,广东与浙江的某养殖公司已达规模化繁育,每年人工繁殖大鲵幼苗均已突破10,000尾;湖南全人工繁育成功单位已有6个,亲鲵与幼苗的比在1:15-20;陕西省目前也有3个大鲵全人工繁育场连续7年繁殖成功,其中陕西湑水生物开发有限公司原城固县特种养殖场1998年繁殖子一代293尾;2003年繁殖子二代2347尾;截止2008年起连续六年繁殖出了子二代55405尾见表4。大鲵的全人工繁育具有如下优点: 管理方便,观察直接。通过不同大小规格大鲵的分池饲养,可以避免相互捕食及残杀;可以随时对亲鲵的性腺发育、产卵、受精、孵化出苗与疾病等关键技术环节进行及时监控和记录,有利于掌握大鲵繁殖生物学资料,提高人工繁育的技术水平。 没有自然与人为灾害的风险。该模式整个过程均在室内进行,基本不受环境气候因素的影响;饲养用水大多是地下水,水质及其安全有保障。大鲵的全人工繁育具有如下缺点: 亲鲵生殖寿命比较短,需要不断补充种鲵。该繁育模式所创造的养殖条件全部是人造环境,很难完全满足大鲵性腺发育的各种条件及要求,在亲鲵发育到一定时期后,必须通过注射激素、挤压(雄鲵)等强制性措施才能获得卵带和精液。技术水平较好者,亲鲵在经过5-6年的激素催产、繁殖能力就会逐渐下降;而技术水平较差者,由于激素用量或注射时间不当,导致亲鲵死亡或畸形。基于以上原因,该模式必须不断补充种鲵,对珍贵的野生大鲵资源消耗比较严重。 对繁殖技术要求高。该模式对驯养繁殖的各个环节尤其是人工催产、受精与孵化等环节均有较高的技术要求,为一般养殖场所不及养殖设施造价高,运行成本大。费用主要包括建设养殖设施、引进种鲵、上缴资源费、购置调温设备、聘请技术人员、水电费等。 技术相互封锁严重。综上所述,大鲵的全人工繁育技术虽然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但目前仍存在较为严重的技术瓶颈,制约着大鲵人工驯养繁殖事业的可持续健康有序发展。3.2.2 原生态繁育模式选择大鲵原产地山区的一段自然河道,对其给予适当改造并添加防护设施后,按雌雄1:1投入种鲵。通过精心看护、定期投喂饵料,让种鲵自然繁殖,定时捞取大鲵幼苗的繁育模式。该模式是原陕西省城固县特种养殖场陕西省城固县大鲵研究所,现陕西湑水生物开发有限公司于1996年在全国首创的,戴铭恒同志为汉中在大鲵的原生态繁育上作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成功,为大鲵的苗种繁育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与方法,尤其在大鲵原产地山区,更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是步入人工控制下实现大鲵自然繁殖苗种的新阶段,值得借鉴与实践,认真总结经验,加以提高与推广。该场利用原生态繁育模式从1997年起已经连续11年亲鲵自然成熟、产卵、受精、孵化出苗。例如,在1996年3月向土垣村(城固县双溪镇)河道内投入23共5尾亲鲵,1997年4月捞苗124尾。戴铭恒同志在野外状态下,繁殖出娃娃鱼苗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开了,城固县水产站和科技局给开了现场会,推广了该场的经验。在该场的示范与带动下,陕西汉中的城固、留坝、勉县、宁强、略阳等县其他大鲵养殖户纷纷效仿原生态繁育模式,在大鲵的繁殖出苗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8年4月8日CCTV-7致富经栏目以题“进山挖洞靠娃娃鱼赚钱” 及2009年2月3日以题“神秘山洞的娃娃鱼财富” 致富经栏目两次报道了他的致富经验,同年3月11日CCTV-7科技苑栏目报道戴铭恒的“娃娃鱼小区”大鲵养殖技术科普知识)。大鲵原生态繁育模式具有如下优点: 亲鲵自然繁殖,生殖寿命长。该模式选择在大鲵的原栖息地和自然繁殖地,各种生态因子(主要是水质和水温)均适宜大鲵的生理生态习性,亲鲵无需人工注射激素催产,就能自然成熟、产卵、受精、孵化出苗,并延长了亲鲵的使用寿命和使用效率。 投资少,见效快,技术易掌握。该模式只需承包一段大鲵原栖息地的自然河道,建防逃设施、看护房屋并有专人看管即可。在正常气候条件下,今年放置亲鲵,当年孵化出苗。大鲵原生态繁育模式具有如下缺点: 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在养殖过程中,如遇干旱少雨、气温过高、山洪爆发等极端恶劣天气,该模式在当年可能会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很难作到每年出苗。 天敌危害严重。在养殖的自然河道内,水老鼠、水蛇、螃蟹、水蜘蛛、野杂鱼等天敌无法根除,对大鲵受精卵、稚鲵、幼鲵的危害严重。 管理不便,水质安全无法得到保障。在养殖过程中,很难做到对亲鲵的性腺发育、产卵受精、孵化出苗、疾病等现象进行及时监控和治疗。一旦河道上游施用化肥或农药,甚至向河道内投毒,水质将会受到严重污染。3.2.3 仿生态繁育模式在大鲵的适生区选择一块台地或缓坡地,建造人工小溪流和洞穴,在洞穴上方覆盖土壤并种植草本植物,以营造大鲵的适生环境。饲养用水主要引自附近的山泉水或河水,使用河水前要经过建在人工小溪流上游2-3个阶梯式的过滤水池,以保证饲养水的水质安全。该模式还需要在小溪流周围建设室内稚鲵和幼鲵饲养池、防逃设施、看护设施、饵料生产设施等。按雌雄1:1向人工小溪流内投入种鲵,通过定期投喂食料、精心管护,定时捞取大鲵幼苗的繁育模式。 大鲵仿生态繁育模式除具备原生态繁育模式2个优点之外,它还克服了原生态模式的一些不足:创造并优化了大鲵生长繁育的环境条件,有利于亲鲵的生长发育。 可以避免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 可以有效防止天敌的危害。 便于管护,大鲵安全、水质及其安全均能得到有效保证。大鲵仿生态繁育模式具有如下缺点: 大鲵个体之间有时存在相互捕食和残杀现象。将来要实现规模化养殖,养殖场占地面积较大。该模式主要适合亲鲵的培育及幼苗生产,不宜进行商品大鲵的饲养。综上所述,通过以上对3种大鲵繁育模式各自优缺点的分析比较后不难看出,目前每一种模式并非是十全十美的。但是,作为新兴水生动物的养殖业,尤其要把一种濒危野生动物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特色养殖业,在目前大鲵繁育技术水平和条件下,建议各个大鲵驯养繁殖场依据自身实际,通过仿生态或原生态模式进行大鲵的繁殖,再通过全人工模式进行大鲵的饲养。3.3 大鲵的增殖放流现状近年来,随着大鲵迁地保护事业的不断成熟与发展,随着大鲵人工繁育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工育苗总量不断增加,大鲵的种群数量也急剧增加,从而为开展大鲵增殖放流活动提供了有力而充足的苗种支持,同时大鲵向商品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也已经成为趋势。为了使大鲵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为了使大鲵野生种群数量得到尽快恢复,也为了大鲵利用事业又好又快可持续健康发展,我国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大鲵的增殖放流活动。据不完全统计,从2002年12月到2008年5月,陕西、湖南、江西、广东、北京等省市在当地渔政部门的组织领导下,在相关大鲵人工驯养繁殖企业的大力支持下,共进行了10次大鲵增殖放流活动(表3),共放流大鲵2766尾。这项活动的实施,不仅使大鲵野生种群数量得到了有效恢复,产生了较好的生态效益,而且在社会上也引起了极大地反响,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益。表3 我国目前已经开展的大鲵人工放流活动时 间放流地点放流数量(尾)2002.12.18湖南省张家界市1502003.09.16广东省河源市2502004.12.22湖南省张家界市3502005.05.23江西省靖安县10002005.12.10湖南省张家界市1202006.05.14陕西省汉中市1302006.07.19陕西省镇安县126 2007.0417北京市怀柔县2002007.05.10湖南省新化县1602007.07.23陕西省汉中市2802008.04.22陕西省汉中市1,700合计全国4,4664 陕西湑水生物开发有限公司简介4.1 公司基本情况陕西湑水生物开发有限公司原名为陕西省城固县特种养殖场。陕西省城固县特种养殖场成立于1996年4月(见附件1),法人代表是戴铭恒;于2001年3月又成立“陕西省城固县大鲵研究所”(见附件2), 法人代表是戴铭恒;2002年注册“陕西湑水生物开发有限公司”法人是戴铭恒同志,公司地址在陕西省城固文化中段,注册号为612300100001765,注册资金300万元。公司主要从事野生动植物驯养繁殖经营加工利用技术开发咨询服务培训;矿产加工利用;园林牧业绿化工程;农副产品收购加工销售。法人代表是戴铭恒(见附件3)。公司于2000年3月开始申请大鲵驯养繁殖许可证(见附件4); 2003年陕西渔业渔业管理局批准建设大鲵驯养繁殖设施的批复文发陕渔发200318号(见附件5); 2004年经陕西省渔业管理局批准并获得了大鲵水生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证书编号为(陕)水野驯繁字20045号(见附件6)。陕西湑水生物开发有限公司目前拥有员工70人,其中陕西省城固县大鲵研究所专业技术人员11人。为进一步推进大鲵繁育技术的产业化进程,该公司“中国大鲵湑水原生区繁育示范基地”建于2002年3月,公司基地内的城固县大鲵研究所,专事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国大鲵的保护及其子二代全人工繁养生长和技术研究工作。2005年8月,注册了“秦岭”牌大鲵商标;同年,被汉中市科技局列为“汉中市十大科技示范园”;2006年底,公司被汉中市委、市人民政府确定为“农业产业化市级重点龙头企业”;2008公司被陕西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008西部强省陕西经济先锋单位”; 2009年被陕西省消费者协会、陕西315博览会组委会列为“质量明星企业” 、“质量信誉保障承诺单位” 、国家AAA级文明诚信单位。 现有总资产9800万元,办公建筑面积460m2,人工开挖570多米山洞总面积约3223m2,建有80m3自行供水塔一座,蓄水池592m3;流水亲鲵池209个,仿生态亲鲵池36 个、幼鲵喂养池13 个,孵化池13 个,总面积2427m2。公司池存大鲵19000多尾,最大个体30多公斤。 “十一五”期间,为加速大鲵养殖飞速的发展,公司将继续走“科研+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路子,积极与陕西省水产研究所和动物研究所等单位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旨在为大鲵资源的保护、恢复和可持续利用事业增添活力和发展后劲。此外,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公司先后投资3,800多万元,开展大鲵的保护与人工繁育工作,并于1998年人工繁殖出子一代大鲵,于2003年人工繁殖出子二代大鲵,为大鲵的资源保护与恢复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目前该公司为了走出陕西,于2008年3月1日在四川省旺苍县人民政府办公室签订了“关于建设珍稀濒危物种大鲵养殖项目”的投资协议(见附件8)。赵县长亲自到场与我公司法人代表戴铭恒签订协议。4.2管理与技术情况4.1.1 主要管理及技术人员戴铭恒,男,淡水养殖高级工程师,1963年4月25日出生城固县人;1984年毕业于湖北华中农业大学水产专业;陕西湑水生物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城固县大鲵研究所所长;陕商会会员、陕西省经済促进会会员。戴铭恒同志长期从事野生动物的保护与人工驯养繁育研究工作20年,具有丰富的特种养殖与经营经验,先后从事甲鱼、虹鳟、蛇等经济动物的繁殖。从1996年开始,戴铭恒同志利用自己所学的水产养殖专业,从事大鲵的人工驯养繁殖研究,通过自己不懈地努力,已经对大鲵的全人工繁育技术有很深的研究,并掌握了亲鲵培育、人工催产受精,人工孵化、幼鲵饲养与管理等大鲵人工驯养繁殖中的关键技术环节,是一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事业带头人。作为当地的龙头企业带头人,他在大鲵保护与养殖上首创了“公司+科研+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当地农民保护大鲵并使农民脱贫致富,受到汉中市与城固县人民政府的多次表扬与鼓励,公司董事长戴铭恒同志被当选为城固县十六届政协代表、“城固县劳模”,等殊荣。4.1.2 主要技术研究人员张红星,男,副研究员,出生于1967.10,西安临潼人,1992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水产系特种水产专业。曾在陕西省水产研究所从事特种水产品的引种、养殖试验研究。1997年5月至今在陕西省动物研究所从水生动物保护和养殖技术的科研工作。2006年起在华中农业大学读“渔业资源环境与管理”硕士学位。长期从事水产养殖第一线工作,有丰富的水产养殖知识及养鲵经验,有较强的科研技术和组织能力。发表论文20余篇,参加专著撰写3部。主持秦岭山区大鲵生境及繁育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获2007年度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参加大鲵生态繁殖及种苗培育研究项目获2007年度西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秦岭山区大鲵规模化高效人工繁育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获2008年度安康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5 公司大鲵人工驯养繁殖概况陕西湑水生物开发有限公司从1996年开始大鲵的人工驯养繁殖试验研究,于1998年人工成功地繁殖出子一代大鲵,于2003年人工繁殖出子二代大鲵。目前大鲵人工驯养繁殖事业及大鲵幼苗生产开始向规模化方向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农民开始大规模地饲养大鲵,形成了“公司+科研+基地+农户”的大鲵人工驯养繁殖模式,为大鲵的资源保护与恢复,为当地农民的脱贫致富做出了积极的贡献。5.1 公司的亲鲵来源前已述及,陕西省的秦巴山区是我国大鲵的主要自然分布区,大鲵资源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极其丰富,这也就造成了不法分子在秦巴山区非法捕捉与倒卖大鲵的事件时有发生。为了保护有效地大鲵资源,陕西省各级渔政行政主管部门加大了了大鲵保护的执法力度,依法查处了非法贩运大鲵案件,并将查扣的大鲵交给陕西湑水生物开发有限公司城固县大鲵研究所进行饲养与救治。截止到2000年底,陕西湑水生物开发有限公司先后收治大鲵成体共32尾,作为公司驯养繁殖的亲鲵。亲鲵详细来源情况(见附件9)。5.2 公司的资金来源陕西湑水生物开发公司目前驯养繁育大鲵所需的资金,一部分来源于公司矿产、食用菌、服装等行业收入200多万元。此外,为了弥补大鲵人工驯养繁殖工作中的资金不足,公司在陕西省渔业管理局的批准与监督下,将人工繁殖的部分大鲵有偿转让给周边有饲养大鲵积极性的农户以及外省的大鲵驯养繁殖企业,采取“以鱼养渔”的经营策略,平均每年为公司筹措资金约30万元。公司将以上两部分收入(共计约230余万元)用于大鲵的人工驯养繁殖事业上。5.3 大鲵人工繁育技术工艺流程(图2)引种培 育后备亲鲵培 育成熟亲鲵人工受精自然产卵人工孵化孵化池扩大繁育稚鲵培育放流天然河流幼 鲵成鲵养殖增加大鲵种群市 场陕西湑水生物开发公司目前人工驯养繁育大鲵主要采用大鲵全人工繁育和大鲵仿生态人工繁育两种繁育模式。大鲵全人工繁育技术路线。陕西湑水生物开发有限公司是从1996年开始从事大鲵全人工繁育的,并于2003年成功繁殖出子二代大鲵幼苗。此后,通过不断完善该项技术,使得该项技术日趋成熟。5.4 公司历年来人工繁殖子代大鲵情况陕西湑水生物开发有限公司法人戴铭恒从1986年开始家庭养鲵;1996年开始大鲵的人工驯养繁殖试验研究,于1998年通过全人工技术已经连续11年成功地繁殖出子代大鲵幼苗,公司累计人工繁殖大鲵幼鲵68,185余尾,其中繁殖子一代大鲵6,568余尾,繁殖子二代大鲵61,742余尾。在2009年6月23日农业部组织的专家评估会上,专家组成员一致确认该公司已经达到了规模化生产、连续多年成功繁殖出大鲵子二代个体,具有丰富的人工养殖经验,大鲵驯养繁殖技术成熟稳定。已具备持续规模生产大鲵子二代的能力(见附件10)。陕西湑水生物开发有限公司目前饲养性成熟的大鲵个体共计846尾,培育的3-5龄后备亲鲵约3,623尾,在自然生态沟中饲养,3龄以下的幼鲵约29,556尾,转让给了有养殖大鲵积极性的农户来进行饲养。目前,在公司标准化养殖基地的雌性大鲵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绝大多数个体性腺能够自然成熟并且自行排卵,大多数雄性个体性腺也能够自然成熟,但目前仍然需要在人工催情后才能完成排精。综上所述,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陕西湑水生物开发有限公司在城固、及四川旺苍仿生态繁育基地主要进行大鲵的自然繁殖,而在标准化养殖基地大鲵还需要采取人工催青与人工授精方式才能完成繁殖。因此陕西湑水生物开发有限公司目前大鲵的繁殖方式采用的是自然繁殖和人工催产相结合的繁殖方式。表4 陕西湑水生物开发有限公司历年人工大鲵繁殖数量统计单位:尾年份亲 体子一代子二代幼苗合计野生亲体子一代亲体子二代亲体仿生态人工199612000019971212412419983629329319993643043020003251051020013256056020023215491549200329293480234228222004282933603995435520052629367458096483200620292720128761359720071229286814880157462008636326218402184020096846-共计 65686174212468185此外,从表4可以看出,陕西湑水生物开发有限公司大鲵子一代及子二代的生产能力在逐年增长,从2003年子一代480尾迅速增长到2007年的868尾;2003年子二代2342增长到2007年的14880尾,已经实现了大鲵子二代的规模化生产。就繁殖的子代比例而言,该公司1998年繁殖子代293尾,2003年繁殖子一代2342尾、2006年繁殖的子二代数量在12876尾占公司大鲵繁殖总量的37.6%,而这一比例在2008年达到了51.2%说明公司目前繁殖的子二代大鲵已经成为人工繁殖的大鲵后代主体。5.5“公司+科研+基地+农户”的大鲵养殖特色由于陕西湑水生物开发有限公司人工繁殖的大鲵数量急剧增加,饲养设施不能完全满足饲养大鲵的需要,因此,为了大鲵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为了促进公司周边区域农民保护与养殖大鲵的积极性,陕西湑水生物开发有限公司从2005年开始采取了“公司+科研+基地+农户”的大鲵养殖模式,带动了周边地区具有大鲵养殖积极性的农户开展幼鲵的饲养。此外,由于“公司+科研+基地+农户”的大鲵养殖模式具有产生了较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该模式也极大地引起各级政府与兄弟省区行政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与关注。通过3年多来实践证明,“公司+科研+基地+农户”的大鲵养殖模式具有如下6个优点:降低了养殖风险。大鲵养殖是一个风险比较大的新兴特种养殖行业,不仅投入资金巨大,而且由于政策、疾病、安全等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造成该行业目前具有比较大的风险。将人工繁殖的大鲵幼苗转让给其他农户饲养,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公司的养殖风险。 解决了公司的资金周转问题,可以扩大再生产。前已述及,公司矿产、食用菌、服装等行业收入全部用于大鲵的人工驯养繁殖上,但这些资金还不能完全满足公司的日常支出,更无法满足公司扩大再生产的需求。将少部分大鲵幼苗转让给周边农户饲养,通过订立合同的方式,可以使饲养农户为公司提供一部分资金,这样就解决了公司的资金周转问题,可以扩大再生产。解决了养殖大鲵的饵料问题。大鲵养殖需要大量的鲜活饵料,公司主要精力是解决大鲵的人工繁殖问题,不可能将太多的精力放在大鲵饵料上,将一部分大鲵转让给周边农户,使得大鲵饵料问题的压力得到了有效缓解。把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解决了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秦巴山区虽然目前是我国境内大鲵的四大产区中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但由于汉中秦巴山区又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水源地之一,因此受到我国产业发展政策的许多限制,无法大规模地发展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工业项目。大鲵人工驯养繁殖项目是一个没有任何污染的特色水产养殖项目,在汉中市的秦巴山区开展大鲵的人工驯养繁殖,不仅将秦巴山区的资源优势转化成为经济优势,而且还解决了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增加了他们的收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地建设能够起到促进作用。保护大鲵等野生动物不仅仅是政府或少数企业的行为,应该要有当地群众的广泛参与,才能有效保护了大鲵野生资源。陕西湑水生物开发有限公司采取的 “公司+科研+基地+农户”的大鲵养殖模式正好有效地解决了以上问题,而且也满足了当地群众养殖大鲵的爱好,利用人工繁殖的大鲵幼苗来养殖,在极大程度上就减少了群众到野外捕捉野生大鲵的现象,有效地保护了大鲵野生资源。野生动物尤其是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应该采取积极主动地保护方式与策略,通过开展迁地保护(人工驯养繁殖),首先使该物种种群数量扩大,以达到保护该物种的最终目的。当然,任何野生动物及濒危野生动物并不是不能利用的,而是在人工繁殖成功并达到一定数量后(“公司+科研+基地+农户”的大鲵养殖模式是解决大鲵种群数量的一个可靠而有效的途径),我们应该作到有序的并且是可持续地经营利用,以达到我们人类保护野生动物的最终目为人类服务。5.6 大鲵养殖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及遵纪守法情况陕西湑水生物开发有限公司在城固及四川旺苍大鲵仿生态繁育基地,目前,周边环境植被茂盛、水量充沛、水质清澈,大鲵驯养繁殖项目对周围自然环境和水生野生动物没有造成任何影响。在公司基地城固县双溪镇土垣村“中国大鲵原生区繁育基地”大鲵标准化养殖区,区内无厂矿企业,人迹稀少,周围植被茂密,绿树成荫,具有适宜大鲵生存繁衍的小区气候特征,是大鲵的自然栖息地,是驯养繁殖大鲵最佳理想场所之一。此外项目区内有天然溶洞水源,确保了区域正常引水。总之,陕西湑水生物开发有限公司在大鲵人工驯养繁殖过程中,对周围环境没有造成任何不利影响,是一项既环保又绿色的朝阳产业。根据汉中市以及陕西省渔业管理局多年来对陕西湑水生物开发有限公司的监督检查情况来看,公司自2004年6月获得 “大鲵驯养繁殖许可证”,自觉带头遵守有关水生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与保护方面的法律和法规,并且始终能够自觉接受当地及陕西省渔政管理部门的监督和检查,是一个具有良好诚信度的现代养殖企业。此外,公司在生产过程中,始终把大鲵资源的保护与资源数量的恢复作为工作的主要任务,并始终把生态与社会效益作为公司的重要目标,在此基础上才追求一定的经济效益。基于以上良好的信誉与业绩,公司法人戴铭恒受到省、市、县各级主管部门的好评。5.7 公司大鲵养殖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尽管陕西湑水生物开发有限公司在大鲵人工驯养繁殖大鲵方面已经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而且掌握了全人工与仿生态繁育大鲵的核心技术,但是公司在生产过程中目前还存在以下4个主要问题。 在驯养繁殖大鲵的过程中,有些大鲵因性腺退化或年龄较大而失去了繁殖能力。个体需要提供给市 场来进行消费,以补充人工驯养繁殖过程中资金不足的困难。公司目前饲养大鲵数量较多,规模较大,每年最少需要160万元的流动资金,主要用于饵料、水、电、药品、交通等日常开资和员工的工资;再加之大鲵人工驯养繁殖工作目前仍然属于公益性事业,银行不予贷款,要维持公司的正常生产与运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多人持股企业股权转让及后续运营管理协议
- 2025年二手房买卖合同修订:智能家居设备验收标准
- 2025版年薪制员工劳动合同法实施细则解读与应用指南
- 2025年度汽车租赁服务合同规范范本
- 2025年货运司机安全责任与福利保障合同
- 2025版农民工劳动合同模板(含劳动纠纷解决)
- 2025年度绿色有机猪肉直销合作合同模板
- 2025年蔬菜种植基地社会化服务合作协议
- 2025厂房租赁居间合同(含设备配套服务)
- 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2025年上半年公开招聘城市协管员试题含答案分析
- 26个英语字母教学-完整版课件
- 考研英语5500词汇表讲解
- MSA测量系统分析第四版
- 围手术期质量评价标准(手术室)
-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胶水)
- 吊篮操作工岗位风险告知卡
- 输血法律法规培训PPT
- 海姆立克急救(生命的拥抱)课件
- 越南语基础实践教程1第二版完整版ppt全套教学教程最全电子课件整本书ppt
- 标准化项目部驻地建设方案(五星级)
- 软件系统平台对接接口方案计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