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从墨子言语方式看墨学的兴衰起伏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文学目 录中文摘要Abstract第一章、绪 论1.1选题依据及研究现状1.2版本选定及作者情况1.3选题的理论意义第二章、墨学衰微考证刍议1.1墨学诞生及显学之探源1.2墨学中绝现象之发端1.3新时期墨学中绝研究综述第三章、墨子言语方式之探究 1.1墨子言语方式发源1.2墨子言语方式特点1.3墨子言语方式优劣第四章、诸子言语方式择选比较:以儒、道、墨为例1.1言语方式对流派传播影响1.2儒、墨学派言语方式比较 1.3墨、道学派言语方式比较第五章、墨子言语方式对墨学命运的影响1.1功利强势让路儒学独尊1.2草根共性注定学术边缘1.3理想破灭渐遭后之众生离弃结 语参考文献后 记从墨子言语方式看墨学的兴衰起伏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方波指导教师 韩云波教授摘 要墨子是前秦时期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以及墨子的弟子根据墨子的言行撰写的文学著作。墨家产生于战国时期,是继儒道两大学派之后,横空出世的第三大学派。战国初期墨翟创立的墨家学派,在战国时期兴盛了两个半世纪,与儒家并称显学,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巨大。而墨家经典墨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荟萃,它包含了中国文化几千年来的普遍真理,有流传百世而不悖的价值。如此重要和声名显赫的一个学派和学术文化,为何在秦汉之降的两千多年时间里,沉寂于历史浩瀚之中,直到近代才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并以难以解读而为人们所认识,早不复曾经的辉煌。清末明初以来,墨学从新进入人们的视野,但是关于墨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献学、军事、科技、及思想等方面,少有提及文学价值。虽然有的研究会在研究中提到一些墨子的文学价值,但是都不完整、深刻,关于文学价值方面的研究基本没有,非常的薄弱。鉴于这一情况,笔者欲立足文本,全面研究墨子的文学特点,特别是言语特点对墨家历史命运的影响。从文本出发并且联系整个文学史背景,分析墨家言语方式的优点和他对文学发展做出的贡献,并且分析墨家言语方式的缺点对墨家学派历史命运的影响。期望对墨子中绝研究做出贡献。论文分五个部分:引言:首先对墨子一书的一些基本问题,诸如成书时间、所属类别,文体性质,成书方式等方面进行简单介绍,然后就近年来关于墨子中绝方面的研究情况进行较为详细地整理,最后阐述墨子言语方式对墨家学派历史命运的影响。第二章:墨子汇总墨学衰弱的原因。分析墨学言语方式在其中是否有影响。第三章:墨子的言语方式有哪些;言语方式的有点和缺点;第四章:墨子言语方式与儒、道言语方式对比起优势、劣势。第五章:分析墨子言语方式对墨学命运之影响。通过对墨子言语方式的分析,对比方面的研究,证明其言语方式对墨家中衰历史命运的影响。关键词:墨子;言语方式;兴衰;影响Discuss the Ups and Downs of Mohism From Mo-tses Speech PatternsMasterof Major of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FangBoSupervisor:ProfHanYunboAbstract Mo-tse is the former Qin period Mohist school founder Mo-tse and the disciples of Mo-tse according to the words and deeds of Mo-tse writing literary works. Mohist originated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following the two University School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born third university school. Mohist School in the early Warring States thus created,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flourished 2.5 century, and the Confucian school and said, great influence o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Mohist classic Mojing, is a blen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t contains the universal truth of Chinese culture for thousands of years, have spread forever and not contrary to the value.So important and so prominent a school and academic culture, why in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down two thousand years, died in the history of the vast, until modern times began to appear in peoples field of vision, and difficult to interpret and understand by people, had not had the brilliant. At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Ming Dynasty, Mohism from new entrants into the peoples vision, but the research about Mo-tse focused on literature, milita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ought, rarely mentioned the value of literature. Although some research will mention some Mo-tse literary value in study, but is not complete, deep research about the literature value, the basic no, very weak.In view of this situation, the author wants to based on the text,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tse Literature, especially the impact of the historical destiny of the speech featur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xt and link the whole literary history,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of the language form and he has made contribution to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language form the shortcoming of the Mohist school historical destiny. Expectations of the Mo-tse in the vast research contribution.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Introduction: firstly, Mo-tse a Book of some basic problems, such as the book of time, category, style nature, hand book, briefly, and then the recent research situation about Mo-tse in the aspects of a more detailed arrangement, finally elaborates the Mo-tse speech on the Mohist School School of historical destiny. The second chapter: Mo-tse summary of Mohism. Analysis of Mohism in whether the effect of the speech. The third chapter: what Mo-tse forms of speech; speech method good and bad points; fourth chapter: Mo-tse speech and Confucianism, Tao language compared to advantage, disadvantage. The fifth chapter: analysis of Mo-tse effect of speech of Mohism fat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Mo-tse speech mode, comparative study of aspects, to demonstrate its impact on language form of Mohist decline historical destiny.Key word: Mo-tse; language style; rise and fall; impact 第一章 绪 论1.1选题依据及研究现状墨子是先秦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及墨家学派弟子根据墨翟的言行,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墨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墨子的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哲学思想、逻辑思想和军事思想,尤其是它的逻辑思想,是先秦逻辑思想史的奠基作。墨子,名翟,生活在春秋末战国初,鲁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是墨家思想的创立者及集大成者,他和他的弟子根据他的言行所成的著作全面体现了他的墨家思想,构建了完整的墨家体系。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学派主要思想观点都被收录在墨子一书中。墨子是我国先秦时代学术思想集大成之作,堪称包罗中国古代各门学说的百科全书。其论述涉及政治、经济、逻辑、语言、文学艺术、自然科学、军事等诸多学科领域。墨子创立的墨家学派,在战国时期,与孔子创立的儒学,并称显学。儒墨两个学派在当时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拥有众多的学徒。在战国后期的一段时间内,墨家学派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在中国封建文化时代牢牢占据主流文化地位的儒学,在当时有“天下非杨(朱)即墨”的说法,更是引起了儒学大师孟子的不安。但墨学的显赫只维持了一两百年,秦汉以后突然衰落无闻。直到清中期以后,才被一些学者发掘、搜索并加以整合和研究,使墨学重新回到世人的面前。从秦汉到清中叶,墨学中绝长达两千年之久。20世纪前,墨学研究主要成就在清代,研究的主要成绩有二:一是墨子文本整理。二是墨辩研究的兴起。秦汉以来,由于当权者对文化统治政策的变化及其它原因。墨学失去了与儒学并称“显学”的地位。文人传承不盛,从秦汉开始至元代一千五百多年间,墨学著作的整理仅10种(包括佚书);明代270余年,墨学著作整理26种;清代260余年,墨学著作整理达到了52种。秦汉以来,自刘向校书后,墨子一直没有被系统的整理过,故脱、讹、衍等现象十分严重,以至不可读。至清代,文人毕沅、孙诒让等人的校释整理,才使墨子成为了可读可解之作,为20世纪墨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墨子文本。然而,清代墨学的主要研究成果在于墨子的文本整理,而系统的义理研究专著几乎是空白。在这方面,当时还处于初级阶段,这也是整个中国古代典籍研究通病重校释轻义理,有待于现当代研究来匡正和补救。当时,由于时代的原因,中国的传统文化遭到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梁启超的子墨子学说一改前人序跋、礼记、评说、眉批中述说墨家义理的传统做法,效法西方,引入比较学的方法,首开以学术专著的形式对墨家义理进行著书立说。书以专题研究的形式,对墨家义理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研究,其所进行的墨家宗教研究、墨家政治学说研究、墨家经济学说研究、墨家兼爱思想研究、墨家实践思想研究等一直是20世纪墨家义理研究的热门话题,而清中期以后,墨辩研究的兴起,墨家科技论说的发掘以及墨家科技理论被逐步的认识,也开创了20世纪墨学研究的新形式。 20世纪50年代后,特别是50年代到80年代初,因为中国特殊的政治时代原因,墨学的研究分为散为大陆墨学与台湾墨学研究。其两者在研究类别、研究方法上各有特点,虽然两者在重视社会学说、逻辑和科技论说方面一样,但是还是有很大的差异。大陆多墨辩逻辑与墨家科技的研究,而台湾多墨家社会学说研究。究其原因,还是跟两地不同的政治环境有很大的关系。首先,在综合研究上,由于当时国内政治因素的影响,大陆著作数量明显少于台湾,其中只有任继愈先生的墨子称得上是研究专著。而台湾,则有薛保纶的墨子的人生哲学、高葆光的墨学概论等多种较高评价的著作。其次,在综合研究之外,台湾此时期,引人注目的还有不少专题研究著作,社会政治方面的有张幸助的墨子的社会思想、学说比教方面的有陈拱的儒墨平议、语言学方面的有周富美的墨子假借字集证等等,门类多样。而这段时期,大陆墨学最高成就是墨辩的研究,这也是跟当时国内政治运动不断,学者思想和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研究多选择与政治无关的研究方向,因而多以墨辩逻辑和墨家科技论作为研究对象。是以综合方面有谭戒莆的墨辩发微、高亨的墨经校诠;逻辑研究方面有詹剑峰的墨家的形式逻辑;墨家科技方面有陈奇酋的墨子的科学力学和光学。在此年间,共有墨学论文约456篇,而其中台湾地区的论文就有398篇。其后,70年代末,中国的特殊政治时期结束,文化界得以蓬勃发展,到90年代末,共有墨学论文1248篇,而台湾地区只有157篇。这足以说明,大陆墨学研究后来者居上,墨学研究得到长足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研究日益成熟,在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伴随着西方理论的传入和新的研究资料的发现,墨学更是得到长足发展,研究方向涉及政治、经济、逻辑、语言、文学艺术、自然科学、军事等诸多学科领域。研究范围更是不断扩大,由此走向多元化。然而,相对于墨辩逻辑和墨家科技论研究的繁荣,墨学的文学研究相对薄弱。进入新世纪以后,墨学的文学研究日益被研究者重视,于1990年12月29日,山东大学与滕州市联合组建了墨子研究中心,又于1992年10月6日成立了中国墨子学会,这两个组织的建立,都大大推动了墨学的研究。近年来,墨学的文学研究,综合起来主要有几个方面的争论。一是墨子的里籍和时代。二是墨子的思想体系和研究。三是墨子和其他学派的关系。四是墨学“中绝”原因探讨。1.2版本选定及作者情况据汉志著录,墨子一书应有71篇,而无卷数。隋书经籍志言:“墨子十五卷,宋大夫墨翟撰。”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书艺文志均著录“墨子十五卷,墨翟撰”。宋馆阁书目著录:“墨子十五卷,六十一篇。” 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第3029页.较之汉志的记载已经有十篇的遗失。而目前可查阅的墨子一书仅存十五卷53篇。流传至今的墨子版本主要有:隋唐卷子本,现藏于日本宫内省;明正统十年刊道藏无注本,现藏于北京白云观;明唐尧臣刊无注本本,以及清毕沅乾隆四十八年校刊本。到清末孙诒让则以毕本为底本,与其他版次相校,同时吸取王念孙、王引之、洪颐煊、俞曲园、戴望诸家成果,集诸家之大成。 孙以楷、甑长松译:墨子全译前言,成都:巴蜀书社,2000,第5页.,可以说此版本已成为研究墨子的首推版本。后学者诸如张纯一、李笠、刘再庚、吴毓江等王焕镳等,研究著作更多是对孙氏墨子间诂进行补正和查漏。本文进行墨子言语方式与墨学兴衰起伏的研究,主要依据孙诒让编撰、孙启治点校墨子间诂本,为中华书局2001年版本,本文所有墨子引文均出于此书。至于墨子一书内容真伪,因所识鄙陋,不再此妄加探究和辨析。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言:“墨子十五卷然其书中多称子墨子,则门人之言,非所自著。第五十二篇以下,皆兵家言,其文古奥,或不可句读,与全书为不类。” 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第3030页.,据此可知墨子一书既非成于一人,亦非成于一时,集体创作之古籍流传必有伪作,这点是已得到古今墨学研究者的充分论证。为此墨子一书的作者界定对于本文的研究,直接影响到研究史料的选择和其准确性。近现代以胡适五组分法来界定墨子作者为主流。以亲士、修身、所染、法仪、七患、辞过和三辩七篇为第一组。“亲士者,尚贤之根本也,故以亲士冠其书。” 张纯一:墨子集解,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88,第1页.以及“墨家教士,首重修身。” 张纯一:墨子集解,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88,第9页.至于法仪、七患、辞过和三辩四篇,如梁启超言“这四篇是墨家记墨学概要,很能提纲挈领,当先读。” 梁启超:墨子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989,第13页.尚贤上至非儒共二十四篇为第二组。可谓是“墨学的大纲目,墨子书的中坚,篇中皆有子墨子曰字样,可以证明是门弟子所记,非墨子自著。每题各有三篇,文义大同小异,盖墨家分为三派,各记所闻。” 梁启超:墨子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989,第13页.墨子讲学所言皆以一式三篇所记载,正如韩非子显学所论 “墨离为三”之三派,即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和邓陵氏之墨 陈奇猷:韩非子集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第1080页.。这部分历来是墨子研究的主要史料。而经、经说等上下四篇及大取、小取六篇为第三组。胡氏持后期墨家所著观点,得到冯友兰、张岱年、孙中原等学者的认同,而梁启超、栾调甫、高亨和詹剑蜂等学者则认为墨经为墨子自著。本文研究倾向后者,这里略加探究。墨子言:“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墨子尚贤上,第44页. ,对于贤良之士考核标准之一是要能够辩乎言谈,所以墨家非常强调“能谈辩者谈辩”,把其作为在宣传自家学术和论辩中克敌制胜的必备工具,大家推崇和研究。而且从史料记载看,墨离为三后对墨家学术产生了不同的延续和发展,但却都能做到“俱诵墨经”,若非墨子本人口授著述,后期墨家巨子不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另西晋鲁胜墨辩注序的记载亦可作为墨经为墨子自著的佐证。第四组为耕柱、贵义、公孟、鲁问及公输共五篇。今人学者多认为“其中有许多材料比第二组”“还更为重要”,说得很有道理, 杨俊光:墨子新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第38-49页.是“更为重要、更为原始的墨家资料” 郑杰文:中国墨学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第2页.。学界之所以对其推崇倍加,因为这五篇是墨家后学对墨子一生思想言行进行的汇集,是最为接近墨子真实思想的原始材料;而且通过研究这五篇材料,可以对墨学创立的过程及主要内容以及墨子及弟子的活动进行详细考说。 郑杰文:中国墨学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第4-24页.这部分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依据材料。 第五组为备城门等守城备敌共计十一篇。 综上,墨子一书是墨学思想整个大体系的综合体现,因本文主要立足墨子言语方式与墨学兴衰起伏关系分析,故对墨子中具体内容的真伪及思想体系不再一一阐述。而基于墨子一书大体上为墨子自著的观点,有必要对墨子其人略加说明及其身份界定。“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 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版,第1434页.史记仅存24个字记载,为后人留下太多谜团和困惑。孙中原认为:“关于墨子的出身,历史上也没有留下具体可靠的史料。根据墨子和韩非子、淮南子等书记载,我们可以推断墨子是一位由手工业工匠而上升的士(知识分子)。” 孙中原:墨学通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版,第2页.而任继愈则界定墨子是:“出身于社会下层。早年亲自参加生产劳动,是一名技艺高超的能工巧匠。” 任继愈:墨子与墨家,北京:商务印书1998版,第16页. 近代学者认为墨子出身低微,其身份为“士”, 得到学界的主流认同,我们还可其他史料加以论证。如墨子书中的内证墨子自称:“今翟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墨子贵义,第445页.,似属当时“士”阶层。另吕氏春秋旁证为“翟度身而衣,量腹而食,比于宾萌,未敢求仕。” 王利器,吕氏春秋注疏M,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版,第2302页.正因墨子承认自己是“贱人”。他或许还直接为工匠或小手工业主,有着丰富的社会底层生活经历,这为其著作墨子在言语方式的草根性提供了逻辑基础。1.3选题的理论意义曾经跟儒学作为先秦两大“显学”并驾齐驱的墨家学派,为何在不到两百年的时光里就消失殆尽,既没有推重至尊,也没有涓涓流传,而是直接消失在历史的舞台,这是一种很值得探究的现象。不可否认墨学在如此短时间里翻天覆地、巅峰至衰灭,其中墨学理论自身的缺陷有着重要的联系,但历史现象的探究,很多理论外的因素就会浮现出来。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墨学产生的基础跟其他诸子思想产生的基石是完全不同的,墨子作为一个应运当时时代阶层兴起而出现的一个文学家、思想家,其思想的平民性和启蒙性在当时作为中国封建文化发生的源头,有着独特的影响力和存在价值,但随着文件文化体系的构建完成,其立足“贱民”利益的平民声音,再难引起共鸣和回响,他的瞬息销声匿迹,使得在中国文化史上少了一种平民文化的声音,这也是我们研究墨学“中绝”原因探秘的意义所在。本文立足前人的研究成果,充分吸收,力图借助墨子文本的研读,从墨子言说方式进行文学层面上的分析,创新寻求其中绝原因之所在。本文将尝试探索墨学中绝之因与其墨子言说方式的内在关联性,其主要观点为墨学言说理论本身粗鄙、浅陋不足以入得主流文化的眼,导致文人传习不盛,后代传承不繁荣。本文从文本细化的层面对墨子进行分解,根据墨子言说方式来分析墨家思想的的特点 ,并依此来分析墨学的没落,寻求解开墨子在两千多年里成为不传之学的密码,并且根据此成果分析墨学迅速崛起又迅速没落的原因。而我们研究传统文化的根本目的就在于继往开来,在不断弘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又使其更好的创建未来的文化建设,为现今的先进文化建设提供力所能及的有益借鉴和指导。第二章 墨学衰微考证刍议基于本文对墨学言语方式对其学派中绝的探究和分析,在对墨学言语方式进行详细分析前,必须首先探讨墨学诞生即成显学的主要历史根源。1.1墨学诞生及显学之探源墨学是由墨子创立,大体时间再春秋战国之际。当时王道式微,诸侯连年混战,各自称雄一方,百姓生活极其艰苦。曾经威征四方、恩泽海内的周王朝只能苟且生存,昔日的终极权威已难以维系社会的伦理天常,取而代之的是多元化的社会价值。在这样宏大的历史时空背景中,中国不仅是思想界、文学界乃至哲学界都迎来的第一可以真正称道为辉煌的时期,先前诸子之术的百花齐放,各执一段,尊其所善,而纵横于诸侯。但需要明确一点的是明确一点的是,先秦并无家派之分,俗称的诸子是后人从研究的需要而人为划分,始见于史记太史公自序:“乃论六家之要指曰:易大传: 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M,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7636页。实际上先秦文献中虽然出现过“儒”、“墨”显学的字眼,但并不代表先秦形成了儒学和墨学,更不以为着形成了儒家与墨家。 刘绪义,天人视界:先秦诸子发生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页。正因为史记中只是对先秦诸子学派进行了简单的分类和论述其各自特点外,并没有对墨学等诸子起源问题多加探究,直到汉代汉书艺文志尚首次提出恩来对后世影响深远,但同时又争议不断的论断,即古学皆处于王官说。在书提出:“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 汉班固,汉书艺文志M,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40页。学界已经明确的观点是墨家成于儒家已成显学之后,可以说因纠儒学弊端而生,“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故节财、薄葬、闲服生焉。” 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版,第709页。而冯友兰对“儒”的界定,则是春秋之前的一种社会职业:“所谓儒,是一种有知识有学问之专家,他们散在民间,以为人教书相礼为生。” 冯友兰,中国学术思想史论集二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73页。虽然墨家在学术上不可回避地受到儒家的深刻影响,正如孙星衍言,“墨子与孔子异,其学出于夏礼” 清毕沅校:墨子后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第138页.,韩非子显学篇也云:“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 清王先谦: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8,第457页.,但墨家对当时显学的挑战,在表现形式上采取的最直接方式是和其背道相驰,无论在学派的教义、接受的门徒阶层以及言语方式的选择上,可以说墨家学派在其整个思想中都是基于“非儒”为主攻方向,正可谓儒家崇尚和推广的,墨家比将大肆加以反对,这里不过多探讨两者学术思想上的渊源和分歧,只对墨家“非儒”而终成显学的历史背景略加阐述。墨家学派之所以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形成和儒家分庭抗礼、并驾齐驱的格局,有其历史必然性。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大变革引发的是奴隶主贵族阶层的地位衰弱和新兴地主阶级蓬勃发展,以及在斗争中日益壮大的平民阶层,急剧的社会变革呼吁新的、代表和反映新生力量的启蒙思想诞生。而立足社会底层、以大肆抨击奴隶主特权贵族陋习的墨家学说,从其诞生就得到了新生社会阶层的热烈拥护,也被亟需实现国家强盛的诸侯各国所接纳和宽容。加之墨家学派的门徒“以巨子为圣人,皆愿为之尸,冀得为其后世,至今不决” 杨柳桥:庄子译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第699页.,在其的宣传推广和积极参与救世活动下,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终究成为与儒家并列于世的两大“显学”。1.2墨学中绝现象之发端根据先秦文献的记载,墨家在秦国的活动势力最庞大、影响最显著的时期,是在秦惠文王时期和吕不韦当政为秦相国的时期。如唐姑果即备受秦惠文王信任,腹黄享更是受到秦惠文王赦免其子死罪的特殊优待等。虽然史料对照,墨子时代终其一生,似乎足迹也不曾到达秦国。但充分说明,墨学中绝发端不是缘于墨学三分之流变。“自墨子死后也,有相里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邓陵氏之墨。故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456页.只能说明在墨子卒后,墨家学派的三分使其学派发生流变,为加速走向中绝迈出了第一步。再从墨家学派自身看,墨家学派的组织纪律严明,其组织制度为巨子制。纵观墨子一生,其活动可以概括为广受弟子和反对兼并战争,为了保证学派思想的实现,其组织严密性可以让墨学弟子,必须绝对服从巨子指导,可以“赴汤蹈火,死不旋踵”。“从一些史籍的记载来看,墨子死后,墨家确实有了自己世代相传的新领袖即巨子,其中姓名流传下来的就有孟胜、田襄子,腹黄享三人。” 张永义:墨子与中国文化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版,第19页.巨子的存在可以充分表明墨家还处于社会活跃层面。而秦始皇一统天下后,虽然没有像汉武帝那样明确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其实际做法有过之而不及。秦始皇通过颁布命令禁绝私学,焚烧百家之书,从而确定法家思想为其立国之根本。打击的对象也包括当时的显学墨家。可以说墨学的中绝发端当在秦朝。“犷秦隐儒,墨学亦微.至西汉儒复兴,而墨竟绝” 孙诒让,墨学传授考,见墨子间诂,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707页.,孙氏断言墨学是在至秦而骤衰,一蹶不振,直至到了西汉,由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直接导致墨学的亡绝,此观点得到学界的遵信。章太炎也断言“钜子之传,至秦汉间而斩。”另一方面,秦王朝存在的时间虽然短促,只有十几年就灭亡,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铲除一个流传几百年、门徒众多、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学派团体,显然不可能也是做不到的。但其至尊一家,不遗余力铲除其他学派以期巩固统治政权的做法,不仅沉重地打击了当时儒、墨两大显学,而且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提供了一种加以复制的巩固统治、禁锢思想的操作模式,这为墨学拖延至西汉中期终沦为绝学埋下了一个历史的隐性缘由。1.3新时期墨学中绝研究综述“墨子遗事,在西汉时已莫得其详。”方授楚:墨学源流,中华书局1989年,第202页。可以说到了西汉后期,墨家学派基本是销声匿迹,其中的巨大变数引起了古今学者的探索和研究。本文按照古代和近现代简单罗列一下学者们对墨学“中绝”的研究论断。一是古人的说法大抵把中绝归于其学派言语方式和宣扬的做法:例如庄子说墨家“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大觳:使人忧,使人悲,其行难为也,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离于天下,其去王也远矣”(庄子天下篇)。而荀子以为墨学蔽于用而不知文,他说,“墨予信昭昭然为天下忧不足”是“墨子之私忧过计”(荀子富国)。王充则说“墨家薄葬右鬼,道乖相反。废而不传,盖有以也。”(论衡案书) 班固认为墨家“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义,而不知别亲疏。”汉书至于近代,对墨家学派衰亡和中绝的观点,论证就比较全面,有从审美的角度,如梁启超认为:非乐,审美观念低减到零度,这的确是墨学失败的最大原因。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196页。有对其内容的不合时宜,如胡适认为:由于儒家的反对,墨家学说之遭政客猜忌,也是墨家后进的诡辩太微妙了。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L997年,第180一181页。再如方授楚对于墨家的衰亡多有论述,综述有以下几点:墨学自身的矛盾;理想之过高;组织之破坏;拥秦之嫌疑。方授楚:墨学源流中华书局1989年,第219页。以及蔡尚思所归纳的墨家衰亡原因:墨家所提倡的平等爱动摇了传统的宗法血统观念和传统的政治制度;墨家的“非命”不利于当权贵族;墨家主张苦行,也和政治上的有地位者大相矛盾。蔡尚思:十家论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37338页也有学者从儒家流变性质的改变加以分析,如吕思勉认为墨家中绝之原因在于:墨之徒党为侠,多以武犯禁,为时主之所忌,又勤生薄死,兼爱天下,非多数人所能行。先秦学术概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第128页。郭沫若则认为,墨家后学多数逃入了儒家道家而失掉了墨子的精神:墨家后学过分接近了王公大人而失掉了人民大众的基础。郭沫若:青铜时代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489页。到现当代学者对墨学中绝注重从思想体系中去解构,形成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以贾敏仁为代表的政治原因论认为,墨学的“兼爱”、“尚贤”、“非攻”、“节用”、“节葬”等主张以及反对“世卿世禄制”的观点,注重实践经验和逻辑推理的科学精神,从根本上违背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血缘宗法制度,从思想主张到行为方式都脱离当时的社会实际,流于空想,以致于使墨学逐渐为时人(尤其是统治阶级)敬而远之。贾敏仁:墨学衰亡的原因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3期。以唐迅、顾玉平为代表的社会原因论以为:春秋战国时期的自由平民阶层在秦汉封建制度下转化为地主或小生产者,墨学阶级基础消失;墨学及其代表的自由平民阶层不容于封建宗法制;墨学所擅长的自然科学如力学、几何学、光学不适应我国封建时代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实际社会所需的科学发展领域与墨家所长不相符合,逐渐为人们所否定。唐迅、顾玉平:墨学衰微原因新探南通师专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3期。亦有从理论与文化角度看墨学中绝的。王志平在墨学衰亡的原因中提出,墨学之衰亡在于其理论自身存在着深刻的逻辑矛盾,缺乏灵活的内外调节机制,使其在诸子百家论战及社会取舍中处于不利地位。而谭家健认为:墨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存在,与秦汉以来统治阶级的价值取向发生较大偏差,为统治者所抛弃,遭遇儒家长期刻意压制,以致于不能作为一种持续的知识系统而存在。谭家健:中国近二十年之墨学研究,齐鲁学刊2000年,第l期。张剑平亦说,墨学中绝是由于墨家学说以及墨学思想、墨家行为与夏商周以后形成的以“礼乐”为核心的中国礼乐文化格格不入。张剑甲:“墨学”中衰原斛探析,延安大学(社科版)2001年,第l期。以上诸观点多为立足墨学自身入手,阐述墨家理论层面上存在的先天不足,就其中绝的原因无外由于自身理论的历史性缺陷和所处社会大环境的变化,这些研究成果为本文研究墨子言语方式与墨学衰亡之关联性提供了方法上的借鉴和内容上的佐证。第三章、墨学言语方式之探究 1.1墨学言语方式发源墨学言语方式发源可以说是既植根当时社会,又服务其学派发展壮大,在方式选择上更注重实用性,正如詹姆斯“有用即为真理”如出一辙。孙诒让言“质而不华,务中其意,而不驰骋其辞。” 清孙诒让,墨子闲诂M,而刘向说苑反质篇记载过墨子与其得意门生禽滑厘对话,这段可信史料对于进一步探究墨学言语方式发源提供佐证。墨子曰:“今当凶年,有欲予子随侯之珠者,不得卖也,珍宝而以为饰;又欲,予子一钟粟者。得珠者不得粟,得粟者不得珠,子将何择?”禽子曰:“吾取粟耳,可以救穷。”墨子曰:“诚然,则恶在事夫奢也?长无用,好未淫,非圣人之所急也。故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为可长,行可久。先质而后文,此圣人之务。 刘向,说苑由此可知,墨学在其创立之初就明确了言语方式的大原则,即“先质而后文”,这里还可以看出,墨家学派并不是否认文饰绮丽,而是应对当时社会形势和服务于自身学派传播需要,必须化繁为简,用通俗易懂言语方式迅速传播自己学术观点,以期“不断形成声势浩大的墨家学团。” 郑杰文,中国墨学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第31页。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言,“墨子“非不知文之为一种好,特无暇于为文耳。”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1.1平民阶层历史需求。墨家学派立足社会基层,关心百姓生活疾苦,强调在言语上能发挥利于国家和人民的作用,正如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君子之为文学出言谈也,非将勤劳其惟舌,而利其唇呡也,中实将欲其国家邑里万民刑政者也。” 墨子非命中墨家学派在言语方式上选择先质后文,充分体现了墨家学派关注当时底层群体的社会伦理价值取向,这也是墨学成为当时和儒家学派并驾齐驱成为“显学”的重要原因。正如恩格斯所言,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在意义上是一致性的,是合理的诉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全集,这也正是当时较为真实的社会写照。和其他诸子相比,墨家为满足发动和体现平民阶层利益,1.1.2学派传播客观途径“凡出言谈,由文学之为道也,则不可而不先立义法。若言而无义,譬犹立朝夕于员钧之上也,则虽有巧工,必不能得正焉。然今天下之情伪,未可得而识也,故使言有三法。三法者何也?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其本之也,考之天鬼之志,圣王之事;于其原之也,征以先王之书;用之柰何,发而为刑。此言之三法也。” 墨子非命中在这里,墨子非常明确地提出了用“本之”、“原之”和“用之”来检验言语方式的是不是体现出务实效用,本着为国、为民服务之心来从事必要的写作和言说,这就为墨家学派在言语方式选择上树立起一个标准。是故子墨子曰:1.1.3铸成显学最优选择。表现出了极端的重言特点。墨子认为言足以起行,起天下人之行者,必待于言,因而上说下教,崇尚谈辩,表现出对自己之言的极端自信,如墨子说:“王公大人用吾言,国必治;匹夫徒步之士用吾言,行必修心(鲁问)。并认为像墨家那样的善谈辩者,虽不耕而饥,不织而寒,但其功远贤于耕而食之者,织而衣之者也。墨子还坚信其言是“非之者”不能非也,贵义云:“以其言非吾言者犹以卵投石也,尽天下之卵,其石犹是也。”庄子天下谓墨子强耻而不舍,足当之称也。以及通过反复结合这个群体的特点,墨家学派将其弟子分为“从事”、“说书”和“谈辩”三类弟子。1.2墨学言语方式之特点墨家学派创立的主要目的是救世,墨子对于救世主要的途径如同儒家学派一样,也是广招门徒以宣扬其政治学说,以及自己及其亲信弟子四处游说以行学说。但和儒家学派不同之处在于墨家诞生于民间,墨子自身就是“贱民”,为此他不仅不鄙视劳动者和手工业者,而且立足这个群体广泛发展门徒。这就决定了其学派言语方式上具有了很强的平民性特点。1.2.1立足口头传统。墨子为使自己学说贴近当时平民阶层,其很多内容的选择上不引用正史记载,而直接援引平民阶层口耳相传的传统和典故;例如楚王好细腰的故事。“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墨子兼爱中。再如越王好勇士的故事。“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私令人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碎而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而退之。”墨子兼爱中这些典故都为当时百姓所熟悉和流传。墨子为了进一步增强说服力,往往又大量援引先王之书。这些援引资料大多是在民间通过口头传统获得的历史记忆。例如墨子中对古圣王之踪迹的原始记录。“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古之民未知为衣服时,衣皮带茭,冬则不轻而温,夏则不轻而凊。圣王以为不中人之情,故作诲妇人治丝麻梱布绢,以为民衣”、“古之民未知为饮食时,素食而分处,故圣人作诲,男耕稼树艺,以为民食”、“古之民未为知舟车时,重任不移,远道不至,故圣王作为舟车,以便民之事”墨子辞过 ,以及在节用中所列的古代圣王制为节用、节葬之法等,都不见于正统经传,而属民间传录。1.2.2言理好设譬喻。墨学语言不重文采,但非常注重的是说理的技巧,为了让道理更浅显易懂,往往多采用当时生活的场景、工作流程和手艺来加以比喻说明,从而达到更好地宣扬自己政治学说、被众人所接受的预期效果。例如墨子用“舍锦绣窃短褐、舍粱肉窃糠糟”之比,来充分说明说明攻打宋国的不道义。为了对任人亲亲现象进行剖析和深刻批判,墨子又用生活中的例子作喻“今王公大人,有一衣裳不能制也,必藉良工;有一牛羊不能杀也,必藉良宰。故当若之二物者,王公大人未知以尚贤使能为政也。”墨子尚贤中,第55页.如此用人,必然是“赏不当贤,罚不当暴,其所赏者已无故矣,其所罚者亦无罪。”墨子尚贤下,第71页.在如,在墨子所染篇中,以丝染者“所入者变,其色亦变”,借以说明“国亦有染”和“士亦有染”。以此教育他的弟子们要“染不可不慎也”。墨子言语好设喻,往往喻体又多取材民间百工技艺。例如强调法仪的重要性。子墨子曰:“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虽至士之为将相者,皆有法,虽至百工从事者,亦皆有法,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正以县。无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为法。故百工从事,皆有法所度。今大者治天下,其次治大国,而无法所度,此不若百工,辩也。” 墨子法仪 再如,墨子对所谓正义之事的回答。墨子也以百工之技艺作比喻来回答:“譬若筑墙然,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者欣,然后墙成也。为义犹是也。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 墨子耕柱。这也譬喻既表现了墨学言语的灵活丰富说理方法,又充分体现了其科学而严谨的说理原则。1.2.3注重换位修辞。墨子在言语上为起到引起注意和陈述原由,往往采用换位修辞的口语化表发方式。即通过设问让讲述者处于听者的立场,从而拉近距离,这种将心比心的换位修辞,为墨学赢得了民众的高度认可。例如天志中墨子对“天下之君子”的论述,进行了自设问答的方式。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君子之欲为仁义者,则不可不察义之所从出。既曰不可以不察义之所欲出,然则义何从出? ”子墨子曰:“义不从愚且贱者出,必自贵且知者出。何以知义之不从愚且贱者出,而必自贵且知者出也?曰:义者,善政也。何以知义之为善政也?曰: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是以知义之为善政也。夫愚且贱者,不得为政乎贵且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作业布置创建鼠标点击交互脚本16课件
- 二零二五年度国际贸易风险管理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商业地产锅炉供暖设施租赁经营协议
- 水电厂电工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二零二五年瓷砖材料品质保障采购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民宿改造与运营管理合同
- 2025版房地产项目营销手续代办服务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房地产项目绿色生态社区建设委托管理合同
- 二零二五版房地产项目投资咨询服务合同
- 2025版木门品牌授权与区域代理销售合同
- (新)部编人教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件》讲解教学课件
- 医药行业专题报告:VCTE技术(福瑞股份子公司)专利概览
- GB/T 42430-2023血液、尿液中乙醇、甲醇、正丙醇、丙酮、异丙醇和正丁醇检验
- 关于规范学校中层及以上领导干部岗位设置及任免办法
- 《现代汉语》课件修辞
- 某园区综合运营平台项目建议书
- 创造适合教育(2017年0613)
- 微创外科课件
- 易驱ED3000系列变频器说明书
- 农机行政处罚流程图
- GB∕T 6818-2019 工业用辛醇(2-乙基己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