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城市化水平预测分析——基于ARIMA模型论文.doc_第1页
云南城市化水平预测分析——基于ARIMA模型论文.doc_第2页
云南城市化水平预测分析——基于ARIMA模型论文.doc_第3页
云南城市化水平预测分析——基于ARIMA模型论文.doc_第4页
云南城市化水平预测分析——基于ARIMA模型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云南城市化水平预测分析基于ARIMA模型摘 要 时间序列分析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数量分析方法,它主要用于描述和探索事物随时间发生变化的数量规律性。时间序列的分析模型主要有ARMA 模型和ARIMA 模型。近几年,国内很多专家学者对此及相关领域进行了研究,并且建立了相应的时间序列分析模型。本文根据云南统计年鉴19872010 年的非农人口和总人口人口数据,建立了基于ARIMA模型,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的预测效果较好。通过该模型对1993年和2006年云南城镇人口比重进行预测,得出预测结果的所有预测误差的绝对值都小于1%。而且,用该模型预测未来2011年的云南城市化水平,从对2011年的预测结果36.95%来看,预测结果与云南省政府提出的在2011年前后云南城镇化水平将接近36.8%的预期目标基本一致。关键词:城市化;ARIMA模型;预测Yunnan province urbanization level forecast analysis, based on the ARIMA modelAbstract:The number of time series analysis is a widely used analytical method, it is mainly used to describe and explore things change over time the number of regularity. Time series analysis of models mainly include ARMA model and ARIMA model. In recent years, many domestic experts and scholars and related fields have been research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time sequence analysis model is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al yearbook from 1987 to 2010 in yunnan population data of non-agricultural population and the population, based on ARIMA model is establish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del has good prediction effect. Of 1993 and 2006 through the model to predict the urban population proportion in yunnan, the forecasting results of all the absolute value of the prediction error is less than 1%. And use the model to predict the future level of urbanization in yunnan province in 2011, from the forecasting results of 2011 36.95%, predicting results and put forward by the government of yunnan province in 2011, before and after the yunnan province urbanization level will be close to 36.8% of the expected goal. Key words: urbanization;ARIMA model; prediction目录1 引 言11.1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11.1.1 选题背景11.1.2 选题意义22 文献综述32.1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研究32.2 全球化视角下对中国城市化动力的研究52.3 对国内外研究状况的评述73 云南城市化水平的演变过程73.1 城市化水平的趋势73.2 城市化水平描述性分析84 云南城市化水平模型的构建94.1 原序列的平稳性判定94.2 一阶差分后序列平稳性的判定104.3 ARIMA模型的建立104.4 ARIMA模型的检验124.5 模型的预测135 提升云南城市化水平的策略146 结论166.1 主要发现166.2 启示和努力方向16参考文献171 引 言所谓城市化便是伴随经济增长城市数量增多和城市人口比重上升的过程。首先, 城市化是工业化推动的结果, 即工业和商业发展形成聚集经济、进而产生对农村劳动力的持续不断的需求; 其次, 城市预期收入远比农村要高, 生活条件和个人发展条件比农村优越, 因而吸引农村人口大量涌向城市; 再次,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将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排挤出了农业生产领域, 于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不得不去非农业领域特别是城市寻找就业机会。可见, “ 在一个连续均衡的国民经济中, 城市化可能表现为因果链条上的各类事件的最后结果, 以导致工业化的贸易和需求的变化为开端, 以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就业的平缓移动为结果。但是,从农村向城市定居迁移的发生早于对劳动力需求的增长, 并越来越由期望的收入所决定, 而不是现在的工资。因此, 除了把城市化看成是生产结构变化的结果以外, 还必须把它看成是某种程度上分散的发展过程。此过程受未来收入和对就业的期望, 以及政府支出的分配和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 1 此外, 城市化也受到了政府人口流动、迁移和城市就业相关政策的制约, 在我们分析中国的城市化问题时必须特别强调这一点1.1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1.1.1 选题背景1978 年后,我国确立以经济发展为重心的战略后,全国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经济建设有了很大的提高。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已经成为我国下一阶段提高经济总值的重要因素,它也是解决许多经济问题的关键所在,如:市场需求不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等。世界城市发展的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达 30以上时,城市化将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根据国家统计局 2006 年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达到43.9,应该说我国已近进入城市化的高速发展阶段。经济学家 Stiglitize(2000 年)说,“21 世纪初期影响最大的世界性事件,除高科技以外就是中国的城市化”(转引自:于春,新时期的都市圈建设为郊区城市化带来新动力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 南京社会科学,2002 年第 5 期)。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及我国对外开放程度日益加深,市场机制和全球化经济开始对我国城市化产生明显的作用。尤其在中国加入 WTO 之后,城市化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中国的城市化正面临着崭新的外部环境。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剧,大型跨国公司的增多,以及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等都使城市化的外部环境趋于扩大,城市化进程中可利用的要素、信息越来越多,城市的发展形式也趋于更加的多样化。所有这些都对城市化的推进工作提出了更严格,更迫切的要求;为城市化研究工作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研究领域和提出更多全新的研究课题。中国独特国情使中国的城市化有着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不一样的路径和特点: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经历了几十年的艰难摸索后,现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5年中国城市化水平超过发展中国家,实现了阶段性提高;中国没有许多发展中国家出现的工业化严重滞后于城市化的现象;中国地区差异明显,东、中、西部地区呈现出不同的城市化路径,中国城市化面临更多更严峻的问题。近十多年,国内外学者对我国城市化有关问题进行了广泛地探讨,中国的城市化问题也成为了学术热点和学术难点,这些讨论大大加深了人们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中国城市化建设,但很多议题仍然存在很大争议,至今没有定论,城市化发展的取向还不清晰,发展道路也不十分明确。在我国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我国经济也进入高速发展时期,1998-2007 年的近十年间我国的 GDP 总值平均年增长率高达 9.96。一般研究表明,在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化和经济增长往往是相伴相随的。城市化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有力的推进器。目前,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城市化和城市发展成为各国促进经济增长和消除贫穷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措施。我国的城市化在经历了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的城市化抑制阶段,以及改革开放以来至 20 世纪 90年代中期的以小城镇为主导的城市化阶段后,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加速的阶段,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彰显越来越重要。1.1.2 选题意义城市化成为下一阶段提高经济总值的一大关键,它是解决市场需求不足,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与国际经济接轨等一系列迫切问题的重要途径。对中国城市化的研究不仅理论意义重大,而且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它能指导我们今后的城市化的建设实践,提供有意义的指导意见,避免再走以前发展中的弯路。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对城市化问题的涉及越来越广泛,关于城市化的研究也不再是简单的城市化动力机制的研究,而出现了多元化多层面的趋势。但在很多研究中,城市化的背景研究仍是封闭的,学界对于全球化与城市化关系的诸多问题的研究远远不够。国外学者大多侧重于对发达国家世界城市的研究,甚少考查中国城市化问题的;国内部分学者的研究对象也只仅限于针对东部地区城市,甚少有研究涉及中部或西部地区城市化问题。从理论意义上来看,本文在全球化视角下进行云南城市化研究,对经济增长与城市化的相关关系、外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以及外国直接投资对云南城市化的影响等方面加以研究。由于城市化研究主题的复杂性和定量指标选择的一定程度上的人为主观性,既需要进行静态剖析,又需要从动态角度来考察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这种深刻寻找云南城市化动力机制,预测云南城市化发展是一个全新的尝试。1.2 文献综述城市化问题一直是经济学家们研究的热点问题,对城市化问题学者们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如:城市化基本问题 、战略选择、城市化的社会学、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关系以及城市化体制和政策等方面。作为城市化研究的重要方面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中外学者对此都作了一些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1.2.1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研究对中国城市化的研究,国内外学者都主要在传统视角下进行的如:农业发展与城市化,工业化与城市化,政策制度与城市化等方面。早期西方经典城市化动力机制理论是建立在对工业化国家城市化的历史过程基础上的,这些研究者认为: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Davis(1965)2经过研究指出,工业化国家的城市化过程可以用一条扁平的“S”型曲线表示,在“S”型的底端,城市化过程缓慢,“S”型的中间城市化速度急剧上升,“S”型的顶端城市化速度持平。Kaldor(1966)认为:工业化是增长的发动机,工业化导致城市化的发展,以及白领工人比率提高。H钱纳里和M 塞奎因于 1975 年在发展型式 19501970一书中提出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比较的世界发展模型,该模型通过对上百个国家的数据统计指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经历的是由紧密到松弛的发展过程 :工业化的发展推动了最初的城市化发展,它通过调整生产的供给结构来满足、适应城市化所引起的各种需求。城市化一旦受到工业化的初始推动,就会以越来越快于工业化的速度发展。形成这种格局,主要是由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引起了需求多样化。城市化带来人均收入的增长,城市居民对服务需求的种类、数量也相应增加。要适应这一趋势,单凭工业结构的内部调整已无法完成,这时工业化的速度开始滞后于城市化进程3。RogerC K.Chan&Yao Shimou(1999)4在研究中发现,中国的城市化道路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国家的工业化发展形成的,尤其是在中国建国后的 10 多年,工业的优先发展形成城市人口发展畸形模式。由上,可以看到,国外的研究侧重于认为:中国的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动力。关于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中国的经济学家肯定工业化对城市化的作用,同时也指出了其他的推动力量,如:第三产业、人口迁移等。石忆邵5(1999),在城市化的初级阶段和中级阶段,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工业化进程与城市化进程往往呈现明显的正相关系;但到了城市化的高级阶段 ,第三产业成为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它对城市化水平提高的贡献份额将大于第一产业的贡献份额。因此,在城市化的初级和中级阶段,会形成工业化率高于城市化率的格局,而到了城市化的高级阶段,则会形成城市化率高于工业化率的格局。顾朝林6(2003)中国城市化过程不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过程相吻合,也不同于第三世界国家工业化明显滞后于城市化;中国农村人口众多,流动人口数量巨大,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过程。他并且还认为,适合中国城市化模式和机理研究还没有可借鉴的理论。彭荣胜(2007)7承认,城市化的实质就是农村劳动力及其供养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并向城市积聚的过程,定量分析研究了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第三产业与城市化的关系,提出第三产业内部构成不合理所导致的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拉力不足,是制约河南城市化进程的最主要的因素。一部分研究者认为,人口迁移对中国城市化起到重要作用。二元主义者把城市经济的二元结构作为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动力机制的研究基础,认为城乡差异,农村城市人口的迁移是中国城市化的动力。刘易斯8通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剩余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城市工业部门的流动进行分析,最早建立关于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模型。比较好地解释了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的表现形式和特征,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指出在劳动力弹性充分的情况下,资本主义领域和传统领域不同的制度和收入及资本主义剩余的使用,促使人口的迁移,劳动力从传统部门转移到现代部门,从而推动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城市化。Kevin(2003)9用实证说明,农村-城市人口迁移是中国城市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城乡收入又对省际间的人口迁移有推进作用。制度经济学家的看法又有不同,他们认为制度对经济行为的相关分析应该居于经济学的核心地位。现实的人是在有现实的制度所赋予的制度约束中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生产要素只有在一定的制度框架内才能发挥作用。管理制度、城镇建设的投融资体制和市镇设置的有关法律制度,间接作用于城市化的制度包括民间资本积累机制、企业制度、投融资体制和财政税收制度。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制度变迁是推动中国城市化的最根本的因素。国内学者一般倾向于认为约束中国城市化的主要因素有户籍制度、土地使用制度等 。黄雪丽10认为,城市化是交易费用为正的过程,并通过对我国城市化实践的分析说明:政府所提供的政策,一方面既使城市化的交易成本降低,又节省了组织成本,另一方面通过推动工业化,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她从而得出结论:制度安排是我国城市化的重要动力机制。叶裕民11认为,制度对城市化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直接对城市化的作用和影响,包括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投融资体制等等;二是通过工业化的作用直接对城市化产生作用和影响。包括如:投资的激励机制、企业制度、财税制度等等。Michael C. Seeborg12(2000)等认为政策是促进中国人口城市化的重要因素。1978 年后一系列的农村体制的改革政策使农民收入增加,产生大批剩余劳动力;之后的城市改革政策及发展,特别是合同用工制度形成及民营经济的大力发展为农村迁移人口提供了就业机会。杨虹、刘传江13立足现代新制度经济学的视野,分别从制度安排的宪法秩序、制度供给主体和制度安排方式、制度安排的动力机制和调控机制讨论了政府在制度安排、劳动力转移和人口流动方式、资金转移和投入方式中的角色和作用。由此,在传统视角下对中国城市化的研究,中、外学者普遍认为推进中国城市化的动力有工业化、人口迁移、和制度政策等。1.2.2 全球化视角下对中国城市化动力的研究在20世纪的学界,城市化被认为是对人类社会产生最大影响的社会过程。近些年来,城市化更是几乎被唯一看作是现代化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直接指标14。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是经历着既与西方国家不一样的过程,也不同于第三世界国家的工业化明显滞后于城市化的特点。中国农村人口众多,流动人口数量巨大,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过程。新世纪以来,很多城市经济学者都把研究的目光指向了中国,中国城市化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全球视角下的中国城市化的研究也开始萌芽。杨小凯15(1990 年)等人建立的新兴古典城市化理论认为,城市的起源和发展是分工演进的结果。工农之间的分工产生了“城”与“市”;随着分工的继续发展,市场会自发的形成最优的分层城市结构。城市合理的分层式对集中交易带来的效率和费用进行折中的结果。集中交易的效率使市场规模扩大,城市的拥挤又使集中交易的费用提高。这样,两者的平衡结果就是,形成大小规模不同的城市布局。全球化可以说是分工演进的必然结果。专业化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由于受制于国内市场规模及企业追求最大利益,而内生的将市场规模推到全球范围。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生产分工和市场跨国界的一种趋势,它既是分工演进的结果又是带动下一轮分工发展的动因。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考虑中国城市化问题显得尤为必要。1996 年后,中国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经济全球化和经济转型是其基本特征。而推动城市化发展力量是多样化的,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主导力量,传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一一对应关系,已经不能解释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动力模式16。国内外一些学者也开始研究在经济化全球下的中国城市化问题。赵燕菁17在对解放后我国城市化历程作了回顾与深思后,指出中国的城市化道路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它受到不同时期国际战略格局的制约与影响,各项政策的制定都与当时的国际环境分不开。宁越敏18从政府、企业、个人三个城市化主体的角度分析了90年代中国城市化的特点,认为当前中国正出现新城市化趋势,即多元城市化替代以往的一元或二元城市化。宁登19(2000)在研究中提出市场因素的作用,并指出全球化等力量加速城市化进程。他认为,经济转型对现阶段城市化机制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生系统的变革所产生的力量,如农村工业化的兴起带来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变化,从而产生空间结构的演变,形成小城镇空间这样一种新的城市-乡村过渡地域。这样产生的城市效果叫内生城市化。二是外生系统的输入,如全球化的力量,信息时代,交易革命,生产体制变化等等。这些加速了沿海地区的城市化和区域化、国际化,形成城市网络和巨型城市这样一种城市化动力机制叫外生城市化。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城市化的重要途径就是通过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全球市场来促进中国生产要素市场建设,越来越多的学者在思考中国城市化问题的时候,开始从更多市场的因素和开放的因素,研究市场机制怎样进行资源配置、平衡供求关系,实现资金、劳动力、技术的合理流动,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推进城市化发展。其中,作为重要的全球化生产要素的外资,它对中国城市化的作用受到各界的重视。Fulong Wu20(2001)在研究发现,自 1978年改革开发以来,大量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对中国城市化起着重要的作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在城市土地和房地产领域,也成为中国城市化改革和人口城市化的主要因素。跨国公司在新兴科学和新兴技术的推动下,生产活动全球化,促使新的国际劳动分工格局成立,世界产业发生重构和转移。在制造业的全球转移中,中国吸收了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成为制造业转移的重要接受地之一。产业结构升级也成为中国城市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胡序威21(2007)分析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及对发展中国家城市和中国城市发展的影响,指出中国经济的起飞和城市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得益于抓住经济全球化这一历史机遇,采取有效对策,放手从境外引进资金和技术,接纳产业转移,加速自己的发展。明确指出经济全球化,资本、技术、产业的跨国转移,必将推动和加速发展中国家及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时,还就当前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的现代制造业向中国内陆转移,对城市化发展提出建议:一些跨省区的中心城市及省会城市,应当遵循产业转移的客观规律,鼓励高度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土地和劳动力成本更低廉的中西部转移。在中国工业化中期的发展进程中,全球化与地方化的生产体系构造,成为中国城市化产业基础分析出发点和研究的基础。对中国城市化产业基础的研究也和中国正在进行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转型紧密联系。1.2.3 对国内外研究状况的评述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迅速,对西方经典的城市化理论和传统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假说提出了挑战。对于全球化视角下中国城市化的研究,以及外资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影响的研究国内外起步都较晚,并主要集中在外资对于中国城市化的作用,肯定外资是城市化的新动力。国外学者的研究侧重于定量分析和实证检验,但主要将亚太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很少专门论及中国城市的。国内学者在过去也进行了不少的研究,取得了许多的成果,但也主要侧重于外资对城市化关系的定性分析和经验总结,并将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其他地区外资与城市化的研究刚刚开始。有关全球化对中国生产要素市场建设的引导和推动作用,以及生产要素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则鲜少论及,对于外资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也缺乏较深入的探析。3 云南城市化水平的演变过程3.1 城市化水平的趋势 在1973年到1980年这8年的时间里,云南城市化水平比较低,平均值只有19.48%,年增长率在1%左右,增长比较缓慢。从1981年到2000年,云南城市化水平将近增长了10%左右,在这一段时间里,城市化增长率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由于这一段时间的跨度比较大,所以相对而言这段时间的城市化水平的增长幅度也相对较小。从2001年到2010年,云南城市化水平增长的脚步有所放缓,年增长率只在1%左右,增长幅度很小。从云南省城市化水平发展的整个历程来看,云南的城市化率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下,发展的速度也很缓慢,究其原因,与云南的工业、地理位置、人口等因素有很大关系。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交通阻塞,工业欠发达,农村人口基数大。这些有利于城市化发展的因素都制约了云南城市化的发展,所以从1973年到2010年,云南城市化的发展曲线比较平缓。图1 云南城市化发展图3.2 城市化水平描述性分析本文中采用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云南省的城市化水平,该比重越高,则城市化水平越高。本文选取了19732010年云南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数据全部来源于云南统计年鉴),该比重用csht表示,其中t表示时期。变量csht的统计描述如表2所示。由表2 可知,变量csht的最小值是处于1977年的0.1921,而最大值是2010年的0.3609,这说明云南的城市化水平从1973年到2010年的提高并不大。并且从其样本均值只有0.2464,也可以看出云南的城市化水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明显的提高。另外,变量的标准差为0.053535,说明云南城市化水平虽然有一定的波动幅度,但一点也不显著。表1:变量的统计描述变量样本量样本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Csht380.24640.0535350.19210.36094 云南城市化水平模型的构建时间序列模型的识别由于用非平稳序列来建立模型会出现虚假回归问题,所以在建立时间序列模型之前需要确认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本文采用ADF检验法来检验变量csht的水平及其一阶差分dcsht的平稳性。4.1 原序列的平稳性判定我们运用eviews软件得到原序列的线性图(图2),从图2 可以看到,从1973年以来,云南城市化水平基本上呈上升趋势,由1973年的0.1921提高到2010年的0.3069。虽然原序列的线性图基本上一直呈上升趋势,但也不能就判断云南城市化水平时间序列是否平稳,因此我们对原序列进行ADF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从表2我们可以得到在P值为0.6227,置信水平为10%下,原序列没有通过ADF检验,由此我们可以大致地得出云南城市化水平时间序列非平稳的结论。图2 云南城市化发展曲线图表2:原序列(csh)的ADF检验 t-StatisticProb.*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 statistic-1.9204600.6227Test critical values:1% level-4.2436445% level-3.54428410% level-3.204699*MacKinnon (1996) one-sided p-values.4.2 一阶差分后序列平稳性的判定接下来我们在对原序列进行一阶差分,差分图见图3.从图3我们可以看到,经过一阶差分后,序列基本在一个值上下波动,由此,我们可以简单的判断经过一阶差分后的云南城市化水平时间序列大致平稳。为了更准确地得出序列的平稳性,我们在对经过一阶差分后的时间序列进行ADF检验,其检验结果见表3.从表3我们可以看出,经过一阶差分后的时间序列在1%显著性下接受原假设,即通过ADF检验,序列不存在单位根,因而csh是1阶单整。图3 序列(csh)的一阶差分图表3:原序列(csh)一阶差分后的ADF检验t-StatisticProb.*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 statistic-6.8093290.0000Test critical values:1% level-3.6537305% level-2.95711010% level-2.617434*MacKinnon (1996) one-sided p-values.4.3 ARIMA模型的建立接下来分析经过一阶差分后的时间序列dcsh1的相关图和偏相关图,如图4。从图4 来看,经过一阶差分后的序列dcsht1的相关图显示,其自相关函数衰减得比较快, 所以可知该序列是平稳序列,这支持了上文对dcsht1平稳性的检验。通常情况下,时间序列模型的识别和定阶可以通过样本的相关和偏相关函的观察获得。所以从对图4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出该序列对象的自相关系数在2阶后趋于0,偏自相关系数在1阶后趋于0,则可以判断ARMA模型的P=1,Q=2.则可以建立ARMA(1,2)模型,模型输出图5。图4 dcsh的偏相关和自相关图模型一输出结果VariableCoefficientStd. Errort-StatisticProb.C-0.4163332.306551-0.1805000.8579AR(1)1.0047660.01664860.354150.0000MA(1)0.3724350.1573992.3661820.0242MA(2)0.4650960.1652612.8143120.0083R-squared0.997344Mean dependent var0.244257Adjusted R-squared0.997096S.D. dependent var0.042595S.E. of regression0.002296Akaike info criterion-9.211224Sum squared resid0.000169Schwarz criterion-9.035278Log likelihood169.8020F-statistic4006.097Durbin-Watson stat1.758863Prob(F-statistic)0.000000Inverted AR Roots1.00Estimated AR process is nonstationaryInverted MA Roots-.19+.66i-.19-.66i图5模型一: s.e. 2.307 0.017 0.158 0.165 t (-0.181) (60.354) (2.366) (2.814)=0.997 , F=4006.097 , D.W.=1.759.由图5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常数项c没有通过t检验,因而应该将常数项剔除,得到图6所示结果。根据D.W.分布表可以判断出序列对象消除了自相关。剔除c后可以得到模型二。剔除c后模型二输出结果:VariableCoefficientStd. Errort-StatisticProb.AR(1)1.0127090.002797362.03600.0000MA(1)0.3735610.1557142.3990200.0222MA(2)0.4600070.1629332.8232850.0080R-squared0.997325Mean dependent var0.244257Adjusted R-squared0.997163S.D. dependent var0.042595S.E. of regression0.002269Akaike info criterion-9.259421Sum squared resid0.000170Schwarz criterion-9.127461Log likelihood169.6696Durbin-Watson stat1.760224Inverted AR Roots1.01Estimated AR process is nonstationaryInverted MA Roots-.19-.65i-.19+.65i图6模型二: s.e. 0.003 0.156 0.163 t (320.036) (2.399) (2.823) =0.997 , D.W.=1.760.4.4 ARIMA模型的检验接下来对建立的ARIMA模型进行检验,检验残差序列是不是白噪声过程。如果残差序列非白噪声过程,则需要进一步改进模型,检验结果如图7。 根据图7中残差序列的自相关系数和偏自相关系数可知,AC与PAC显著趋于0,因而残差序列不存在自相关,是白噪声序列。 图7 dcsh的残差图4.5 模型的预测通过该模型对1993年和2007年云南城市化水平进行预测,得出预测结果的所有预测误差的绝对值都小于1%,(见表3 )这说明本文建立的模型作为云南城市化水平的时间序列模型是优良的,其的预测是可信的。而且,用该模型二对2011年的云南城市化水平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见表4.从对2011 年的预测结果来看, 该模型的预测结果与云南省政府提出的在2011年前后云南城镇化水平将接近36.8 %的预期目标基本一致。这进一步说明本文建立的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同时也具有较高的实际参考价值。表3:云南省1993年和2006年城市化水平的预测值及实际值对比表年份实际值(%)预测值(%)预测误差(%)199324.03%24.04% 0.01%200630.65%30.67%0.02%表4:云南省2011年城市化水平预测值年份预测值%201136.95%5 提升云南城市化水平的策略城市化是工业化伴生的必然现象, 城市化水平与地区经济发达程度成正比关系。只有经济发展了, 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吸纳更多的富余劳动力, 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 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从我国近年来的实践看, 一些地方城市化出现了急功近利和盲目无序的发展倾向。要汲取国内外城市化发展的经验教训, 正确把握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 健康有序的推进云南省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一项系统工程, 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任务。加快云南城市化进程, 应切实采取以下措施:(1)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城市化的过程是人口、市场、企业、生产要素、基础设施等在地理上的集中过程, 推进城市化发展就是要从空间上最大限度地推动那些从事农村经济的过剩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由从事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上来。在城市化进程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就是要通过推进城市化来转移农村人口, 增加农民收入, 根本解决“三农”问题, 缩小城乡差别, 扩大消费需求, 促进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目标。(2)加强规划, 绘制发展蓝图城市化是一个系统工程, 而规划是这个系统工程的龙头。科学规划是建设好城市化的前提, 是指明城市发展的基本方向。制订规划要有创新意识和发展眼光, 面向21世纪, 充分考虑未来城市发展的新趋势和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对加快城市化的要求, 立足高起点, 编制出具有超前性、分阶段性和科学性的发展规划。要注意城市化规划与区域规划相结合、静态规划与动态规划相结合, 搞好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城市短期发展与中长期发展的有机衔接和协调。要广泛听取专家、群众的意见, 集思广益, 反复修改和完善城市化规划。规划经按程序审查批准后, 应具有相对的法律效应, 坚持予以实施, 坚决杜绝长官意志、行政命令干预规划的现象, 坚决杜绝一任一改的短期盲目行为。(3)改革旧体制, 消除体制障碍, 形成有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制度基础从中国当前的制度特征看, 直接影响城市化进程的制度主要包括就业制度、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城镇建设的投融资体制、市镇设置的有关法律制度。由于城市化本质上是人口在城市空间积聚的过程, 而对这种积聚过程影响较大的是就业制度与户籍制度。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就业制度与户籍制度是服务于重工业超前发展战略的城乡分割制度。这种制度阻碍了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从而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为了加快城市化进程, 就必须打破这种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首先, 要消除户籍管理制度障碍。可按放开中小城市, 积极发展小城镇, 适度发展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基本原则, 来改革完善城市的户籍管理。逐步放弃农村和城市户口分离的作法, 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制度。进一步放开对农民进城落户的限制, 实行按居住地划分城乡人口、按职业确定身份的户籍登记制度, 逐步用身份证制度代替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打破长期限制劳动力流动、影响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根本约束。其次, 就就业制度而言, 应无差别地对待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 彻底消除对农村劳动力的歧视, 建立统一的开放的全国劳动力市场。尽管.劳动法. 已经明确了这一点, 但体现在地方政府政策条文中的地方性劳动力保护政策对农村劳动力的歧视和体现在企业招聘职工中的歧视还普遍存在。要真正建立全国性劳动力市场,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和城市化进程, 就必须尽早根除对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上的歧视, 消除城市和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在事实上的不平等。通过制度创新, 使进城务工农民进得来、留得住, 并逐步转变为城镇居民。同时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为人口的集聚创造机会, 真正实现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 从而不断提高云南省城市化的整体水平。(4)加大投融资体制改革, 多渠道筹措城市建设资金资金问题是制约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解决这一问题, 要充分依靠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的投资体制。吸引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城市建设。一是要通过市场运作方式, 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城市设施建设投入巨大, 政府的财力难以承受, 只能以有限的财政支出为引导, 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调动企业、个体、外商等社会投资主体的积极性, 集聚资金用于城建, 开辟城市建设较为稳定的资金来源。二是对城市存量土地和其他存量资产实行有偿开发, 通过开发升值, 增加城建资金, 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对于属于城市非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的部分基础设施如专用道路、桥梁等, 实行有偿使用, 回收资金, 实现城建滚动投资。四是对城市无形资产和部分有形资产如公交路线的营运权、公共停车场、街道桥梁冠名权等引入竞争机制, 通过转让、拍卖、出租等方式, 鼓励省内外企业、个人等社会民间资金参与现代化城市建设。(5)改善和加强对城市化的宏观调控促进城市化, 主要靠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同时,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城市化工作的指导和协调, 真正把城市化工作摆到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 提到重要议事日程, 制定好城市化方针政策,提出战略目标,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协调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建立城市化工作目标责任制,强化目标管理, 狠抓工作落实。加大人才培养, 对于分管城建、建设、规划部门的领导要全面轮训一次,并坚持实行岗前培训。以改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人才短缺状况。为了有效的搞好城市化的组织协调工作, 省地市州可以成立城市化工作领导小组, 定期召开会议, 交流情况, 部署检查工作, 更好地加快城市化发展。6 结论6.1 主要发现 本文运用19732010 年云南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数据,建立了一个云南城市化水平的时间序列模型。模型显示,云南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主要受到模型滞后一期的随机误差的影响,且对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着较大的影响。从对2011 年的预测结果来看,该模型的预测结果与云南省政府提出的在2011年前后云南城镇化水平将接近36.8%的预期目标基本一致。因此,本文建立的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同时也具有较高的实际参考价值。6.2 启示和努力方向需要注意的是,在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MA中,要求时间序列是平稳的,但在实际研究中许多经济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是一个随即游走过程。在自回归单整移动平均模型ARIMA中可以通过差分方法将不平稳的时间序列变为平稳序列,然后在构建模型,但是差分后的序列会损失许多信息,不利于对经济现象进行解释。并且,预测并不能消除未来时期的高度不确定性,它只是按过去和现在的变化规律发展下去或假定了某些变化条件的前提下向决策者提供了时间序列将会导致何种结果。参考文献1 汪东梅. 中国城市化问题研究.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45-462 Davivs,k The Urbanization of the H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