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数字对讲系统的前生今世…….doc_第1页
IP数字对讲系统的前生今世…….doc_第2页
IP数字对讲系统的前生今世…….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P数字对讲系统的前生今世作者:sky.tian Email: 兴联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一些小区纷纷采用现代化的通讯手段和自动化控制技术为小区提供高效方便的管理和服务、为家庭提供安全的居住环境、智能小区的含义和范畴也在这种发展趋势下得到延伸、它通过对小区建筑群的四个基本要素(结构、系统、服务、管理以及之间的内在关联)的优化、提供一个投资合理、又拥有高效率、舒适、温馨、便利以及安全的居住环境。可视对讲系统自九十年代进入国内、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在智能小区范畴内承担着多种非常重要功能、所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而在安防业内形成了一个单独的对讲行业。据国家信息中心统计、07年商品住宅面积为4.78亿平方米、参照主流供应商的意见、统计出07年对讲室内终端装机容量478万台左右、其中非可视占25%、黑白系统占55%、彩色系统占20%、按此比例统计得出07年的市场规模约为22亿人民币(出厂价)左右、与05年的16亿人民币的市场规模相比、05-07年的市场年均增长率为17%、如果根据08年用户采购量上升30%的预测的话、市场规模约为28亿人民币(出厂价)左右、随着房产政策有序推进、楼宇对讲市场稳步趋进、可以预见房产市场会更加活跃、楼宇对讲产品会取得更大的发展。网络通讯、多媒体和视频技术的发展、利用以太网进行数据/语音/视频三线合一、使智能小区系统真正意义上与internet溶为一体、多种数据高速传输成为楼宇对讲的主流趋势、07年对讲市场整体概况呈现为:信号传输方面从模拟向数字转变、声音/图像和控制信号开始全面向数字化进渡、在组网方面、联网方式由总线制向TCP/IP转移、功能方面向集成度更高、更丰富的家庭智能终端方向发展、而数字系统在安装调试、布线、联网、易维护性、可扩充性、传输距离等方面的优势、获得工程商及地产商的普遍认同、既与当前房地产建设特征契合、同时也满足了施工的需要、总体而言、07年数字化对讲系统进入实质应用阶段。从模拟系统到数字系统是世界性的潮流、传统总线制楼宇对讲系统在进行系统设计时、无论采用切换器+矩阵、还是切换器+切换器方式、均要考虑小区中心位置、弱电管网走向、强电设备的影响等诸多因素、而采用数字系统、可利用小区成熟的局域网、特别是利用小区成熟的局域网络时、无需布线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数字系统采用标准的TCP/IP传输音/视频以及控制协义、除据有可视对讲/报警/家居智能/电子相册/MP3/MP4播放功能以外、还可方便的通过网络了解各终端的工作状态、通过网络实现远程访问和控制、这些都是传统模拟对讲系统不可能实现的做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和实现方式、在技术研发和开发周期以及项目的成败上都要冒很大的风险、其中也有些公司在历时几年的研发、巨额的投入后并不能形成产品、而失去市场先机、就可视对讲行业而言、数字系统也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02年Motorola的智能楼宇项目、约在05年左右解体后技术分散到了传统对讲业的几家公司、形成了数字对讲第一阶段、这个阶段的数字系统因为受当时芯片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局限、采用的是philips的PNX13xx DSP技术、典型的问题就是功耗太大、单芯片约为3-5W的功耗、发热比较严重、会死机、并且没有数字TFT屏的接口、业内采用这个方案的厂家有:正星特、美格、心联、瑞讯等厂家、部份厂家已升至PNX15xx DSP。第二阶段、VoIP方案数字对讲系统:在业内厂家发现philips DSP功耗大、发热/死机、并且开发难度比较大的同时、有些有实力厂家开始注意到VoIP系统的特点、并把其技术移植到对讲系统上来、实现了全数字对讲系统、典型的方案有原台湾华邦的VoIP方案、和海思HI3510的方案、有心人会发现在这其中海思HI3510是个很有意思的产品、据了解这款芯片最初是为广州电信在VoIP方面的应用而开发、后因电信放弃了这方面的应用而停顿、后面通过修改/完善变成了目前大家熟知的HI3510、它的不同版本的规格书参数变动非常大、从H.261、H.263、H.264到MPEG4、其中的DSP编/解码库一直都在升级!从SDK中也发现很多.o文件、再从视频效果的表现来看、发现大部分编解码内容都是软件实现的、所以可以不断的升级、那我们是否可以理解其为软件DSP呢、这事很难说、当然这是野史、大家聊聊就罢了、VoIP方案的数字对讲典型的问题是对视频传输及效果要求比较低、对音频要求比较高、我们从海思的HI3510中即可发现、音频方面其内部集成的消回声算法、视频方面在动态图像方面的表现比较差、图像大的变动会出现马赛克和锯齿现象、并且最初版本只支持到CIF的分辨率等有意思的问题、台湾华邦的方案据了解业内厦门立林和几家厂商采用过、最终并没有形成产品而放弃、而采用海思HI3510方案的厂家有福建冠林、厦门振威、立林、深圳兴天下、秦皇岛海湾等厂家、第三阶段:SoC方案数字对讲系统、随着近两年多媒体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以及多核CPU技术的成熟、ARM+DSP、ARM+ASIC等多种组合的芯片如雨后春荀般的推出、例如:TI的DM355/335、智原GM8120/80、ADI Blackfin系列、以及Freescale的IMX系列、其主要特点为功耗低、功能强大、ARM负责控制及输入/输出、DSP或ASIC负责算法处理、多核共享系统资源(Sdram Flash等)、设计灵活、利于产品设计、利于降低BOM成本、在这里我们再次提到海思的HI3510、其也是SoC设计、至于效果我们不加评论、做为最前沿的技术、各家芯片厂家宣传无一例外提到了器件成本、宣称可以做到10美金以下、但事实并非如此、也只有台湾智原实现了这个承诺。可视对讲系统做为一个安防行业的细分市场、各大芯片厂商并没有推出相关的参考设计、其主要着力放在IPCAM和DVS/DVR上、而对于一个涉及到多核高速处理器、操作系统和复杂的UI应用程序的可视对讲系统、考虑到投入资金、开发周期和项目的成败风险、业内人士感到非常的无耐、当然一些有实力的大公司在两年前都投入了这方面的经费、但一直以来对这方面开发经验的缺失造成了项目或多或少都有些问题的存在、甚至以失败告终。以上为全数字可视对讲发展的三个阶段、当然、随着近两年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在这几个主流方案的同时也有些厂家推出了其它的一些类似方案、例如:利用超高速ARM实现软压/软解的软件方案、还有采用ARM+DSP的分立方案、但考虑到成本和效果、都不能取得一个性价比的折中、并且在我原来的文章内也详细的叙述过其优缺点、我们在此不再类述、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清晰的得出可视对讲行业目前的现状:第一、数字对讲项目开发难度太大、自九十年代以来、对讲系统经历了单户型、单栋直按型、总线联网型、但一直处于多线制模拟切换方式、并没有参于音频/视频以及传输的处理、通过继电器和一些手段进行切换、技术一直处于低端8位机的开发水平、过渡到全数字系统基本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第二、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比较大、对于传统的对讲厂商而言、数字对讲与传统的系统是两个意义上完全不同的系统、开发团队需要更新、而这种前沿开发团队需要投入的资金是比较大的、重新更换开发团队、更换产品平台是需要一个很大的投入、并且可控性比较低、第三、项目开发周期不可控、失败率较高、由于西方国外住宅结构和建筑规模与国内的不同、使得大部份西方芯片厂家并没有注意到这块市场的需求、造成没有专注于这方面应用的芯片技术和应用、加上国内商品住宅这两年的发展迅速、使得周边应用方案商并没有跟上形势的发展、造成了业内厂家没有应用方案可用、没有参考设计可供选择、完全需要自行从芯片级开始研发自己的产品、造成了开发周期的不可控、和失败案例增多、无形中也加大了业内厂商对这方面应用的谨慎心态。以上我们简单综合分析了目前可视对讲行业的现状、俺的手打字也打累了、顺便做个广告应该不过份吧、哈哈 兴联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做为专注于音/视频芯片代理、方案提供的一家港资企业通过广泛、深入的考察论证、结合国内外智能住宅现状和发展趋势、由多名安防业内专家共同参于完成的一套全数字IP传输的可视对讲方案设计、整个开发平台基于台湾升迈GM8120为核心、采用MPEG4/H.264数字音/视频压缩技术、整个系统设计采用和TCP/IP联网方式、结合家庭智能网关系统的特点、利用以太网进行音频/视频的网络流传送、集成报警、门禁、智能家电等控制等多种功能功能、提供短信/公告等增值服务的一套完善的设计方案。从技术上考虑、*GM8120可以提供真正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客户只需修改其用户界面即可、如果不修改、则能使用默认界面并直接投入生产使用、我们拥有完善的开发团队和芯片货源做支持、在产品路线图规划上我们将有进一步的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