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门岘乡经济社会发展经验交流材料(完成版).doc_第1页
土门岘乡经济社会发展经验交流材料(完成版).doc_第2页
土门岘乡经济社会发展经验交流材料(完成版).doc_第3页
土门岘乡经济社会发展经验交流材料(完成版).doc_第4页
土门岘乡经济社会发展经验交流材料(完成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立足实际 保增收抓特色 全力推进旱山原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土门岘乡党委书记 赵有龙土门岘乡位于会宁县东北部,辖6个村、34个村民小组、2396户、11568人,其中劳动力5988人;总流域面积185.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4233亩,其中山地37933亩,川地4600亩,塬地11700亩,种植农作物有洋芋、玉米、小麦、豌扁豆、糜、谷、乔麦、瓜类等。自然条件严酷,干旱少雨,正常年降水量230毫米左右,年蒸发量达1700毫米,属于典型的干旱山区。近年来,土门岘乡坚持科学发展观,立足实际,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这个主题,突出农业基础的优先地位,狠抓特色农业,促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呈现出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和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新局面。2011年,全乡实现农业增加值2520万元,年均递增10.82%;粮食总产量达到3140万吨,同比增长11.48;农民人均收入实现1800元,同比增长8.7,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目标。我乡的主要做法是:一、大力实施科学抗旱,抓住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根据我乡耕地面积较大,干旱少雨,光照充足的特点,树立长期科学抗旱的思想,是有效落实科学抗旱生产措施,不断扩大全膜双垄沟播玉米、马铃署、小杂粮、砂田西瓜、籽瓜种植面积,压夏扩秋、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努力提高单产和效益,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前提。重点抓好四个种植基地建设:一是地膜玉米种植基地。依托我乡今年实施3万亩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示范带动作用,全力推广旱作农业技术,扩大面积,人均达到1.5亩以上。二是马铃薯种植基地。建立晚熟菜用或兼用型马铃薯生产基地,每年达到3万亩以上,人均达到2.5亩以上。同时引导农民引进良种,更新品种,采用综合生产技术,推行标准化生产,培育壮大生产基地,并且培育马铃薯农民合作组织2个,贩运大户6家,把马铃薯种植作为全乡农业生产的支柱产业。三是小杂粮种植基地。依托我县“中国杂粮之乡”的品牌优势,在杨岘、张门、张沟等村不断扩大以糜子、良谷、莜麦、荞麦为主的小杂粮种植,面积达到1.1万亩,人均达到1亩以上。四是优质砂田西瓜、籽瓜种植基地。依托土门优质砂田西瓜走销市场的优势,在逐年扩大种植西瓜面积的同时,采用贴息贷款的优惠政策,鼓励动员土门、安坡沿河村社的农民积极铺压砂田,每年新增砂田2000亩,建设砂田籽瓜种植基地,使西瓜面积达到5000亩,籽瓜面积达到1.5万亩,大力推广无公害栽培技术,形成规模种植,打造土门品牌,提升地方特色产业。建立西瓜、籽瓜农民合作组织1个,发展贩运大户2家。使砂田西瓜、籽瓜成为土门乡沿河村社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我乡在重点加强以上四个基地建设的同时,积极组织实施“沃土工程”,扩大测土配方施肥面积,加大良种良法引进推广力度。先进技术的入户率达到95、普及率达到90%以上。支持发展“一村一品”,着力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经过5年的努力使种植业特别是特色优势产业收入占全乡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比重逐年递增6个百分点。 二、抓好草畜产业建设,突出特色牧业,促进农民增收紧紧抓住县委、县政府“草畜产业建设促进年”和“草畜产业提升年”活动为载体,以“促牧升位、促农增收”为目标,充分利用我乡现有的2.3万亩的紫花苜蓿面积,每年改良更新1500亩,新增5000亩,示范种植红豆草300亩,大力培育饲料基地,推广舍饲养羊,大力发展养羊、养牛基地,在各村组建养殖协会,使全乡羊只饲养量达到5万只,规模养殖户达到120户;牛饲养量达到1500头;猪饲养量达到2万头,规模养殖户10户;鸡饲养量达到6万只,规模养殖户10户。同时加强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建设,进一步发挥畜牧业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使全乡草畜产业收入人均达到490元,占年人均纯收入的20%。三、梯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在“十年九旱”的会宁,是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如何解决吃水、蓄水、储水问题,我们会宁人绞尽脑汁,想尽了办法,近年来,土门岘乡以“梯田化乡”为建设目标,在水利设施建设上大做文章。一是坚持“三水”齐抓,利用一切水源。坚持天上水、地表水、地下水“三水”齐抓的原则,围绕蓄水、保水的总目标,开源与节流并举,建设与管理并重,蓄水与灌溉结合,走以蓄水抗旱的路子。二是兴修梯田,营造“土壤蓄水库”。土壤是最大的“蓄水库”,坡改梯是防止坡地水土流失,保水保肥的基本措施。近年来,我乡科学规划,综合治理,做到与小流域治理结合,山水田林路配套,新修机整梯田10000亩,全乡梯田和沟坝地总面积达到2.5万亩以上,人均2亩。使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田”,使单位面积产量成倍增长。四、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把劳务经济作为我乡农民增收的有效举措。首先要加大培训力度,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远程教育和短期集训等各类培训方式的优势,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群众进行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专业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培训,使他们掌握技能,提高素质,培育成新型农民,逐步由苦力型、体力型向智能型、技能型转变,切实增强就业创业的能力。同时把“两后生”作为培训重点,鼓励和引导他们全面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每年向职业技术学校输送50人以上。其次要加大政府引导和利用县、乡、村的劳务体系,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每年输出劳务人员2600人以上,户均达到1人以上,其中有组织输出1000人,使全乡劳务收入人均达到740元,占年人均纯收入的30%,成为我乡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和支柱产业。体会与打算:推广全覆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实践再一次表明,尽管土门岘乡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比较差,但只要能够以科学、务实的精神去不懈奋斗,发展旱作农业是大有希望的。 第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始终是旱作农业发展的关键。发展旱作农业必须把改善基础条件放在首位,正视现实,加深对水的认识,充分利用自然,发挥资源优势,修梯田、打水窖、兴科技、种养加,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旱作农业发展的关键。第二,农业最终要靠科学解决问题。年降水量在200毫米左右的干旱山区,由不能种植玉米到能够种植、由最初的亩产100公斤左右到亩产达到600公斤左右,完全是科技进步的结果。所以,发展农业,必须把立足点放在推进科技进步上。依靠科技推进农业发展的潜力还很大。在良种、肥料、设施、病虫害防治、土壤改良、农业机械化等方面不断进行突破。第三,旱作农业发展必须实现科学、自然、经济规律的有机统一。旱作农业相对灌溉农业来说,面临的自然风险更大,对自然的依赖性更强。发展旱作农业必须顺应自然规律,因地制宜,推进旱作农业技术创新也要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改造自然。要把科学规律、自然规律、经济规律有机统一起来,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促使旱作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通过把旱作农业技术推广作为切入点,增加秋粮和饲草面积,加快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培育进程,大力发展养殖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积极培育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逐步把种、养、加各个环节有机衔接起来,努力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发展格局,较大幅度地提高旱作农业的比较效益。 因此,只要我们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方向,以旱作农业、畜牧产业为主导,以农村沼气和加工企业为纽带,把循环农业理念应用于农业发展中,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拓宽农业发展领域,提高农业可持续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