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数据处理vista软件使用手册.doc_第1页
地震数据处理vista软件使用手册.doc_第2页
地震数据处理vista软件使用手册.doc_第3页
地震数据处理vista软件使用手册.doc_第4页
地震数据处理vista软件使用手册.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Vista 5.5的基本使用方法数据输入地震分析窗口一维频谱二维频波谱观测系统工作流一、 数据输入1.1 把数据文件加入Project首先选择File/New Project,新建一个Project,按住不放,出现按钮组合,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数据集,选择,向Project中增加一个新的2-D数据集,按住不放,出现按钮组合,可以选择加入不同类型的地震数据,选择,选择一个SEG-Y数据,即可将该数据文件加入新建的数据集。 1.2 命令流中数据的输入双击进入如下界面1.2.1 Input Data List 数据输入列表,选择已加入到Project的数据集,下面的文本框中会显示选择的数据的基本信息。1.2.2 Data Order 选择输入数据的排列方式,对不同的处理步骤可以选择不同的数据排列方式 Sort Order a. NO SORT ORDER 输入数据原始排列方式b. SHOT_POINT_NO 输入数据按炮点排列方式c. FIELD_STATION_NUMBER d. CMP_NO 输入数据按共中心点排列方式e. FIELD_STATION_NUMBER1.2.3 Data Input Control 数据输入控制右键-Data Input Controla. Data Input 进入Flow Input Command(见上)b. Data Sort List 查看数据排列方式的种类c. Data/header Selection 输入数据的选择,可以控制输入数据的道数和 CMP道集 查看所有已经选择的数据如果没有定义任何可选的数据信息,则如下图所示:可以选择一种选择方式,单击并设置选择信息。定义有可选的数据信息后,在查看,则如下图所示,会显示选择的信息。 选择共炮点集单击后,会弹出如下界面:RECORD# 记录号SHOT LINE 炮点线号SHOT SELECT 炮点选择方式,可以选择一定范围的,也可以选择整个测线的炮点SHOT STN-FROM 选择的起始炮点的桩号SHOT STN-TO 选择的终止炮点的桩号SHOT STN-INCR 炮点增量如要选择炮点在桩号1和3的这两个共炮点集,则设置如下: 选择共检波器道集这个和选择共炮点集的参数设置基本是类似的。 选择共中心点道集这个也是差不多的,就不详细叙述了。 选择任意道这个有点不一样,如下图:是一种按关系运算的选择,如要选择1-96道,则设置如下:在数据输入控制中要注意,所有已定义的选择都是有效的,并且他们之间是与的关系,而且每种选择的所有记录都是有效的。1.3 速度分析中数据的输入这是专门用于速度分析中的数据输入命令, 输入的数据都会按共中心点道集排列,并且数据输入控制中只允许选择共中心点道集。双击进入如下界面:1.3.1 Input Data List 数据输入列表1.3.2 Cmp Selection Zone共中心点选择区值得注意的是# Inline from Center Bin,指的是以在数据输入控制选择的CMP道集为中心选取得CMP道集数。如# Inline from Center Bin设为5,在数据输入控制中选择CMP 40,则实际上输入的是CMP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这11个CMP道集,这主要是对速度分析中常度叠加(CVS)作准备.3.3 Data Input Control数据输入控制,应该只选择CMP道集二、地震分析窗口在地震数据窗口中的工具栏中提供了很多预处理的工具和信息查看工具。 坏道充零 极性反转 初至切除 初至拾取 打开数据分析窗口其他的工具就不再详细叙述了,仅就数据分析窗口作简单的介绍。单击,弹出地震分析窗口工具栏,如下:可以很方便地查看频谱信息,为滤波提供信息。下面仅介绍一下一维频谱和二维频波谱。2.1 一维频谱选择,单击执行,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频率范围即可。单击OK后如下:左边窗口式地震记录图,右边分别是振幅谱和相位谱。也可以选择Interactive/Seismic Graph Window Display查看,见下图:单击显示频谱,见下图:还可以选择,单击得到振幅谱,见下图:2.2 二维频波谱选择,点击就可以了,见下图: 工具栏上有不同的选择工具,选择一种工具来选择想要滤掉的部分,如下图:单击,设置滤波参数单击OK即可,见下图:单击保存按钮,保存为滤波文件,为F-K滤波提供信息。三、观测系统3.1 单击Interactive/Geometry Window Display,选择要建观测系统的数据集,或者在Project Data List中要建观测系统的数据集的一列上单击。打开如下界面:3.2 单击Geometry Parameters图标,填入观测系统参数(主要是每炮道数,站点间隔,炮点间隔),如下图: 3.3 点击建立炮检关系和炮点坐标,如下图:填入各项参数的增量主要参数为:RECORD# 记录号FIELD# 炮记录号SHOT# 炮点桩号FIRST CHAN# 检波器排列中第一个有效道的编号。LAST CHAN# 检波器排列中最后一个有效道的编号。BEFORE GAP FROM FIRST CHAN# 的桩号BEFORE GAP TO LAST CHAN#的桩号(如果检波器排列没有间断的话)AFTER GAP FROM 如果检波器排列有间断的话,间断后第一个检波器桩号AFTER GAP TO 间断后最后一个检波器桩号SHOT BULK SHOT DEPTH 炮点埋深SHOT UPHOLE SHOT ELEV 炮点高程SHOT X-COORD 炮点X坐标SHOT Y-COORD 炮点坐标注:2-D勘探数据填一个即可按住不放,下方出现按钮组合,选择增加一列按钮增加一列,填入起始量。然后按住不放,选择增加多列按钮,出现增加列数对话框,填入要增加的列数,即可填充。填充后如下图:3.4 点击建立检波器站点坐标方法与2.3类似,主要参数有RECEIVED# 检波器桩号STN X-COORD 检波器站点坐标填充后如下图: 3.5 点击,设置3.6 点击计算共中心点和检波器叠加次数和炮检距离。完成以上设置后,观测系统就已经建好了(还没有将其写入道头),可以点击查看共中心点和检波器的覆盖次数,如下图:还可以查看炮检关系(点击按钮),测线情况(点击)以及炮检的地表排列情况(点击)。查看共中心点,检波器覆盖次数及炮检位置关系并确认无误后,可将其保存。保存时,按住保存按钮不放,出现按钮组合,选择保存为文本文件,文本文件中只保存了炮检关系,炮点和检波器的坐标,即2.3,2.4设置的数据,注意,此时还没有将观测系统信息写入道头,必须点击(Write Binning Info to Headers),将建立的观测系统信息写入道头。如果数据已加观测系统,可以选择Interactive/Header View/Edit Window Display或在Project Data List中单击要查看的数据集一列上的,打开道头查看/编辑器(如下图),按住不放,出现按钮组合,可以查看不同的排列方式信息。 NO SORT ORDER SHOT ORDER 查看各共炮点道集数 RECEIVE ORDER 查看各检波器的覆盖次数 CMP ORDER 查看各共中心点覆盖次数四、工作流数据的处理过程是根据工作流来来实现的,可以选择Job/Vista Flow Command Window打开工作流命令窗口,如下图再选择Job/New Flow File新建一个工作流文件,或者选择Job/Open Flow File+Command Window同时打开命令窗口和新建工作流文件,如下图:在命令窗口中选择需要的命令,将其拖入工作流文件,组成工作流,见下图:各按钮的功能如下: 设置命令参数。双击命令图标,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设置即可 设置工作流执行连接方向。按住鼠标拖动连接命令图标即可。 取消工作流连接。在连接线上双击即可取消。 取消工作流命令。拖动鼠标选择要取消的命令即可。 标记执行命令。拖动鼠标选择要执行的命令即可。或者右键选择Mark For Execution。 执行工作流。只执行带有执行标记的命令。双击命令图标,设置参数,选择,拖动鼠标将各命令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工作流,并将要执行的命令标记为可执行,如下图:按执行即可。以上就是Vista 5.5的基本使用方法,因水平所限,对于Vista的大部分功能没有用到,希望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以便于充分发挥出Vista的功能。应用Vista5.5处理地震数据流程一、 二层水平介质模型模型基本参数:单边放炮,每炮24道接收,共12炮,道间距25m,炮间距50m(2个道间距),偏移距250m(10个道间距)。 采样率2000微秒,每道采样点1000个。 反射界面深度800m,上层介质速度2500m/s,下层介质速度3000m/s。1.1 数据的输入首先选择File/New Project新建一个Project,如下图:按住不放,出现按钮组合,选择新建一个二维数据集,然后按住不放,在出现的按钮组合中选择,在弹出的OpenDialog中选择该数据文件M.sgy,单击OK即可将该数据加入到数据集中,如图所示:界面上部显示了该数据集的基本信息。可以单击查看该数据集,如下图:界面上部显示了该地震图,下部是各道的炮间距,状态栏显示的是鼠标处的道号和振幅信息。该模型是由射线追踪模拟出的理想二层水平介质模型,不需要做什么预处理,可以直接进行下面的实质性处理。在做实质性处理之前,必须给数据建立观测系统,并将观测系统相关信息写入道头,以便进行实质性处理。1.2 建立观测系统在Data List窗口的数据集M中点击,或者选择Interactive/Geometry Window Display,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M数据集,即可出现观测系统界面,默认出现的是设置炮检关系及炮点坐标界面,在第一行中填入相应得增量,如下图:主要参数增量为炮点增量2个站点(桩号),首尾检波器桩号也相应增2,炮点坐标增量为2个桩的长度50m.按住不放,在出现的组合按钮中选择增加单行按钮增加一行,并设置相应值作为初始值,如下图:设第一个炮点位于第1个站点,坐标为0m,因此第一炮的第一个检波器位于第11个站点,最后一个检波器站点位于第34个站点。然后按住不放,在出现的组合按钮中选择增加多行按钮,在弹出的增加炮点对话框中填入剩下的炮数,如下所示:单击OK即可填充,填充完后如下图:设置完炮检关系及炮点坐标后,点击设置检波器坐标,其基本方法与上面是一致的,检波器站点增量为1,坐标增量为25m,初始设置为:第1个检波器,即第1炮的第1个位于11号桩,坐标为250m,然后填充剩下的检波器个数(即填充到最后一炮的最后一个检波器,位于56号桩)即可。填充后如下图:然后点击并点击计算CMP及检波器叠加次数和炮检距离,以便写入道头相应的位置,完成后续的处理。可以点击查看CMP及检波器叠加次数,并可以此判断建立的观测系统是否正确。如下图:可以看出,CMP最大覆盖次数为6次,根据已知的模型参数信息,由公式可以算出理论上最大的覆盖次数N=24*1/(2*2)=6因此上图所示说明建立的观测系统是正确的。可以按住保存按钮不放,在出现的按钮组合中选择将相关的信息写入道头,并还可以选择将炮检关系及他们的坐标写入文本文件,以便以后查看。加入观测系统后(主要是将相关的信息写入道头),便可以对数据的输入按所要的处理模块选择不同的排列方式,这对于后面的实质性处理是非常重要的。1.3 速度分析可以选取若干个CMP道集进行速度分析(可以选择速度谱法和常速度叠加法(CVS),以便获得最佳的叠加速度,为随后的动校正提供速度。速度分析首先要得到速度谱,常速度叠加图和一个最佳炮检距道集,其工作流如下所示:首先要选择做速度分析的道集,输入数据选择M,#Bins From Center Bin填5,即抽取以选择的CMP为中心,左右各5道共11个CMP道集。右键Data Input ControlData/header Selection,出现表示目前没有定义可选的数据集,单击建立可选的CMP道集,如下图:点击增加一行,定义要选择的CMP道集号,如下图所示:即选择了CMP道集号为30的CMP道集,因此通过VelZone的道集为CMP号为25,26,27,28,29,30,31,32,33,34,35共11个CMP道集。设置常速度叠加法的速度扫描范围为100,5000,100,速度谱法的速度扫描范围为100,5000,100,如下图所示: 设置完毕,点击执行上面的工作流,执行完后得到三个输出的数据集,分别是速度谱,一个最佳炮检距道集和常速度叠加图。选择Interactive/Velocity Tools/Interactive Velocity Analysis进行速度分析,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速度谱,一个最佳炮检距道集和常速度叠加数据集,如下图:单击OK后即可进行速度分析,拾取最佳叠加速度,见下图:可以单击拾取速度,拾取速度可以根据三个图谱拾取最佳叠加速度,见下图:拾取到速度后,点击保存按钮保存为速度文件,为动校正准备。1.4 动校正动校正是将CMP道集中不同炮检距的各道校正为共中心点的自激自收道。其工作流命令如下:数据输入选择数据集M,数据排列方式为CMP_NO,如下图:双击动校正命令图标,设置动校正速度文件(即速度分析中得到的速度文件),如下图:设置完毕点击执行工作流,即可得到动校正后的结果。见下图:1.5 水平叠加水平叠加将动校正后同一个CMP道集的各道叠加为一道。其工作流命令如下:双击Input命令图标,数据输入选择动校正后的数据,数据排列方式选择CMP_NO,如下图:双击CmpStr命令图标,选择叠加方式,如下图:OK确定,单击执行工作流即可得到水平叠加剖面图。水平叠加剖面图如下:局部放大,见下图:可以看出反射界面大致位于双程时640ms处,可以由模型参数算出理论反射界面的双程时时间:t=2*800/2500=0.64s=640ms,可以看出得到的水平叠加剖面基本是准确的。二、 Marmousi模型模型基本信息:单边放炮,96道接收,共240炮,道间距25m,炮间距25m,偏移距200m(8个道间距)。注:该模型炮点位于检波器排列之后。 采样率4000微秒,每道采样750个点。基本的处理方法与上面处理模型的方法是差不多的。 2.1 数据的输入数据的输入与上面处理模型时是一样的,就不再重复了,下图是加入Marmousi模型数据:不知该模型数据已作过滤波处理还是模拟时的原因,数据反射波能量很强,深部的反射也很强,反射信息很丰富,信噪比较高,不需作其他的处理就可以做动校正和水平叠加了。之前仍需给数据加观测系统。2.2 建立观测系统建立观测系统的方法与前面也是一样的,也不再重复了,仅就个别参数作些说明。下图是炮检关系和炮点坐标:炮点是位于检波器排列之后的,即第1个检波器第96个检波器炮点因此和上面二层水平介质模型的炮检关系有一点小的差别,只要正确认请炮检的位置关系和准确确定炮检坐标,其实是一样的。下图是检波器坐标:同样点击和计算CMP和检波器的覆盖次数,点击显示,见下图:CMP最大覆盖次数:N=96*1/(2*1)=48次,因此上面所建的观测系统是正确的。按住保存按钮不放,在出现的按钮组合中 中选择将相关的信息写入道头,并还可以选择将炮检关系及他们的坐标写入文本文件,以便以后查看。2.3 速度分析选取几个CMP道集进行速度分析,可以选取CMP200,300,400,500,600这6个CMP道集进行分析,获得这几个CMP道集的速度谱,常速度叠加图和一个最佳炮检距道集,以便拾取这几个CMP的速度。工作流如下:双击VelZone图标,填入参数,如下图:右键点击VelZone图标Data Input ControlData/header Selection并选择CMP道集,如下图所示:并设置常速叠加和速度谱扫描范围,设为100,5000,100,设置完毕后,点击执行工作流。执行完毕即可得到这几个CMP道集的速度谱,常速度叠加图和一个最佳炮检距道集。选择Interactive/Velocity Tools/Interactive Velocity Analysis进行速度分析,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速度谱,一个最佳炮检距道集和常速度叠加数据集,如下图:点击OK后即可对各CMP道集进行速度分析,拾取各CMP速度,见下图:可以通过左右移动来选择不同的CMP道集,拾取不同的CMP的速度。拾取完后,点击保存按钮保存为速度文件,为后面的动校正提供速度信息。因模型中部结构比较复杂,反射信息比较复杂,很难准确拾取到反射层的速度,造成速度不准确或不充分,对后面的处理有一定的影响。2.4 动校正得到速度信息后,可以对按CMP排列的地震数据进行动校正。工作流如下:动校正后浅层且大炮检距的地震道会发生动校正拉伸现象,导致浅层的同相轴遭到严重损害,为处理方便,根据动校正拉伸后频率下降,对动校正后的数据设置一个带通滤波器,滤掉因拉伸而导致的畸变。双击Input图标,设置输入数据及其排列方式,如下所示:双击Nmo命令图标,设置动校正速度文件选择为速度分析中得到的速度文件,可以点击按钮查看速度信息,见下图:点击查看各CMP的速度信息,见下图:带通滤波器设置如下:设置完毕后点击执行工作流,执行完毕后得到动校正后的结果。见下图:2.5 水平叠加水平叠加将动校正后同一个CMP的各道叠加为一道,以加强有效信号,消除干扰,提高信噪比。水平叠加工作流见下图:双击各命令图标并设置完参数后,执行工作流即可得到水平叠加剖面,见下图:利用已给的Marmousi模型速度(已知的是z-层速度,应将其转化为t-Rms)文件,对Marmousi模型做动校正并水平叠加后也得到一个水平叠加剖面,但是由于CMP号对应不上,效果也没有改善多少,也有可能是方法本身的问题。水平叠加剖面见下图:对数据做反褶积压缩地震子波后再做动校正和水平叠加,叠加剖面的局部有所改善,见下图:因为Marmousi模型结构比较复杂,反射信息很复杂,仅仅通过动校正和水平叠加得到各CMP自激自收的信号,这是很难得到地下反射界面的信息的,成像效果也不可能很好,这是模型本身的结构和方法本身所决定的。一建工程(project)Filenew project 移动盘中处理慎重1 选取适当的处理文件2 填写下表图1.1二把新的数据文件加到工程上1.新建一个地震数据到上述工程文件中(new seismic data to add to project)N2D/3D图2.12.把需要处理的数据(如sgy等)加到1步所建的文件中(add seismic data to selected data set)“+”sgy/sg23.出现图2.2在右上框中选择所需文件到下框中,然后一路确定,最后出现图2.3,主意图2.3中的其中第一个按钮显地震记录图,第二个按钮显到头编辑,第三个按钮显到头信息图2.2图2.3三建立观测系统1Interactivegeometry window display图3.1出现图3.2图3.3选中写着“1:new 2-D DATA”的按钮,再点“OK”,既是建立观测系统2出现图3.4图3.4点“LOAD”出现图3.5图3.5注意:3.加载外部做好的观测系统Read Geometry Spread-SheetRead from geometry file(第二个)图3.64.Geometry ParametersCMP Bin degaults(图3.6中第一个)出现图3.7点“AUTO-CALCULATE”自动计算出有关参数后再点“ok”图3.75. 计算,即Geometry ParametersCalculate Fold/Offset(图3.6中第一个)6把观测系统加入sgy文件,Write Geometry Spread-SheetWrite Binning Info To Headers(图3.6第三个)7一些按钮的功能如图3.6四抽道集1.Job Flowopen flow file + command window2.在右框(vista flow command window)中分别选选“input”和“output”到左框(project)中。3双击“input”,选择参数如图4.1所示,点击“ok”图4.13 右键“input”点击mark for execution(此时左下方颜色由黄变绿)4 双击“output”,给输出文件名取名为“bbb”,设置参数如图4.2所示,点击“ok”图4.25 如法炮制,右键“output”点击mark for execution(此时左下方颜色由黄变绿)6.将输入输出两过程连接起来,点击Create Flow Command Links(如图4.3所示第七个按钮)图4.3此时先点击“input”拖动鼠标到“output”,可将二者连起来,即过程是由前头前到箭头后,如图4.4:图4.4点击图4.5所示按钮即取消连接状态图4.57.执行。即点击图4.3最后一个按钮(Execute Current Flow)8.保存图4.3第二个按钮的第二项(write geometry spread-sheetwrite binning info to headers)五带通滤波1.Job Flowopen flow file + command window2普通带通滤波设立流程如图5.1所示图5.13.时变带通滤波(可设定多个时窗)可将图5.1中间的“Ormsbyh”替换为图5.2中的“TVOrmsh”图5.24其余的滤波方法可如法炮制,如陷频滤波(Notch)、巴特沃斯滤波器(BWorth)、(FILTPan)、(Shape)六FK滤波其中1-6为生成滤波文件1显示所要FK的地震记录图图6.12.点击上图鼠标所指按钮,即如图6.2最后一个按钮,出现图6.3图6.2图6.33选择右面下拉菜单如图6.3所示,然后选择要做FK的记录(其中第八个按钮为以方框选择,第九个按钮为以多半形选择),然后点第十个按钮“”开始生成FK参数文件,选择适当的频率范围,如图6.4所示图6.44滤波时各按钮的作用图6.5第五个:当选择点在-0.0左边,则滤去选择点左边所有的波;当选择点在-0.0右边,则滤去选择点右边所有的波。第六个:选择垂直带状区域,左键选定一边,鼠标拖动到另一边。第七个:选择水平带状区域,左键选定一边,鼠标拖动到另一边。第八个:切饼滤波,左键选定扇形一边,鼠标拖动到扇形另一边。第九个:选择多边形区域,选择最后一个点后双击。第十个:删除所有选定的区域。第十一个:部分删除所选区域(双击要删除区即可)第十二个:要做FK的输入地震记录第十三个:要做FK的输入地震记录的频谱第十四个:执行FK滤波按钮第十五个:FK后的地震记录第十六个:FK后的地震记录的频谱第十七个:FK前后地震记录的比较第十八个:把FK写入读入的数据5使用适当的按钮,选择要滤去波的部分,如图6.6:然后单击第十四个按钮(FK filter)进行FK滤波,再单击第十八个按钮(apply FK filter to input data),滤波前后对比如图6.7所示;图6.6图6.76 保存滤波文件。单击图6.5第三个按钮,在工作空间中存一个后缀*.fkl为的滤波文件。七频谱分析1显示所要FK的地震记录图2. 点击上图鼠标所指按钮,即如图6.2最后一个按钮,出现图6.3。把6.3图右方的下拉菜单改为如图7.1所示图7.13用倒数第二、三个按钮选择要频谱分析的记录,单击最后一个按钮“”,如图7.2图7.24.单击工具栏中最后一个按钮(seismic analysis window)5.把图7.1的右边下拉菜单改为图7.3所示图7.36单击图7.3最后一个按钮“”,在弹出的如图7.4所示的下拉菜单中选择适当的参数后点击“ok”,则出现频谱分析图如图7.5所示图7.4图7.5八动校正1.选取动校正命令框如图8.1图8.12Input参数设置如图8.2所示,其中gp_cmp是加观测系统抽过道集、此处要进行动校正的文件。图8.23Nmo参数设置如图8.3图8.3其中在file处选则速度文件,如本例中速度文件在D:vista练习vel.vel处Stretch Mute为动校正切除量5.output参数如图8.4设置,gp_nmo是动校正后输出文件图8.4九叠加1选取命令框如图9.1所示图9.12Input参数设置如图9.2所示,其中gp_nmo动校正过的、此处要叠加的文件。图9.23cmpstk参数设置如图9.3图9.35.output参数如图9.4设置,gp_stack是叠加后输出文件图9.4十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