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材同步训练及拓展-解析卷.doc_第1页
醉翁亭记-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材同步训练及拓展-解析卷.doc_第2页
醉翁亭记-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材同步训练及拓展-解析卷.doc_第3页
醉翁亭记-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材同步训练及拓展-解析卷.doc_第4页
醉翁亭记-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材同步训练及拓展-解析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醉翁亭记-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材同步训练及拓展-解析卷1填空。 (1)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_,_(朝代)文学家,和_、苏洵、苏辙、韩愈、_、_、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2)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以神来之笔捕捉到了四时之景的诗情画意,其中描写春夏之景的句子是:_,_。作者用“_,_”两句描绘出山间朝暮的变化,语言精练,对比鲜明。【答案】(1)六一居士宋代苏轼柳宗元王安石(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解析】【详解】(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作答此题,要靠平时的积累。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诗人。他和苏轼、苏洵、苏辙、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2)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理解型默写回答时要先根据题干的提示确定需要填写的句子是哪几句,然后结合自己平时的背诵积累写出正确的名句即可。注意不要写错别字,“霏”“暝”为易错字。2辨析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1)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_)佳木秀而繁阴(_)(2)归云归而岩穴暝(_)太守归而宾客从也(_)微斯人,吾谁与归(_)(3)乐山水之乐(_)人知从太守游而乐(_)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_)(4)谓太守自谓也(_)太守谓谁(_)(5)之山之僧曰智仙也(_)名之者谁(_)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_)【答案】(1)秀丽;茂盛。(2)聚拢;返回;投靠,依附。(3)乐趣;欢乐;意动用法,以为乐。(4)命名;为,是。(5)结构助词,的;代词,代指醉翁亭;助词,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实词和虚词的意义用法。作答此题, 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句子分析。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注意本题中“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第一个”乐”意思是”意动用法,以为乐”;本句中“之”的意思是“助词,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3指出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的词类活用现象。 (1)山行六七里(2)翼然临于泉上(3)名之者谁(4)自号曰醉翁也【答案】(1)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2)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3)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4)名词作动词,取名,称呼。【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值得注意的词类活用有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名词作状语等。解题时,可以结合句意来分析。(1) 顺着山路行走六七里。(2) 像飞鸟展翅似地,邻近在泉上。(3) 取名的人是谁。(4)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号叫醉翁。据此判断即可。4指出下列“而”字的用法。(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_)(2)得之心而寓之酒也(_)(3)临溪而渔(_)(4)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_)【答案】(1)连词,表并列;(2)连词,表顺承;(3)连词,表修饰;(4)连词,表转折。【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虚词“而”字的用法。“而”字常见的用法有:A、表并列;B、表修饰;C、表转折;D、表顺承。作答此题,可以根据句子的含义判断即可。第(1)句意思是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根据句意判断“而”是并列关系。第(2)句意思是(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根据句意判断“而”是表示顺承的连词。第(3)句意思是到溪边钓鱼。根据句意判断“而”是表示修饰的连词。第(4)句意思是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啊。根据句意判断“而”是表示转折的连词。5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 (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2)至于负者歌于途【答案】(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2)至于/负者歌于途【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1)根据句子的结构,“若夫”是发语词,发语词后面要停顿;(2)根据句子的意思“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至于”后面要停顿。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4)宴酣之乐,非丝非竹。(5)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6)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答案】(1)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是醉翁亭啊。(2)要说那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这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3)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4)宴中欢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5)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6)游人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翻译。“翼然”的意思是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发”是开放的意思;“太守之乐”的“乐”意思是以为乐。【点睛】文言句子的翻译从句式上看,考查的句子主要包括一般陈述句、简单的省略句、使动句、意动句、倒装句、被动句等;从内容看,这些句子往往处于比较特殊的、重要的位置。一般要求: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准确、流畅、优美。7给加点的字注音。环滁(_) 琅琊(_)(_) 饮少辄醉(_) 林霏开(_)晦明(_) 岩穴暝(_) 伛偻提携(_)(_) 泉香而酒洌(_)弈者胜(_) 觥筹交错(_) 树林阴翳(_) 山肴野蔌(_)(_)【答案】ch ln y zh fi mng hu y l li yo s y gng y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字音。解答此题,要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写出正确的拼音即可。注意“伛偻”的读音为“yl”;“蔌”的读音为“s”。8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本文的作者是_,字_,自号_,晚年又号_。宋代_家。(2)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一个“乐”字,围绕这一主线,作者先介绍了“亭之概况”,接着描绘了“_”,最后抒写了“_”。(3)本文在描写“亭中宴”的过程中,描绘了四个场景图,依次是:滁人游_。【答案】 (1)欧阳修 永叔 醉翁 六一居士 文学 (2)亭之美景 游亭之乐 (3)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解析】【详解】(1)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此题考查的是与欧阳修有关的文学常识。(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一空,“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是写亭之美景。二空,“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等句是写游亭之乐。(3)考查对文章所描绘的四个场景的概括。一空,“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是写太守宴。二空,“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是写众宾欢。三空,“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是写太守醉。【点睛】译文: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题文)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9(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名之者谁(_)(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_)(3)杂然而前陈者(_)10(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11(小题3)文中极力渲染“乐”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2(小题4)欧阳修虽被贬滁州,却能够与民同乐,这给你怎样的启示?【答案】910(1)取名,命名。(2)散开(3)陈列,摆开1112(1)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2)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小题3】【小题3】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小题4】【小题4】围绕“面对困难和挫折能够豁达乐观、恬然自适、积极向上、有所作为”回答即可。【解析】910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名”:取名,命名。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开”在现代汉语中也有“散开”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11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得”“寓”“芳”“发”“繁阴”等字词的翻译。“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省略句的翻译。【小题3】【小题3】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感情的把握。文章所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名句。文章所表达的是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小题4】【小题4】本题考查写启示。欧阳修被贬滁州,但能在琅琊山与民同乐。足见其胸怀宽广。可依据作者经历(被贬后依然能做到与民同乐、乐观积极精神),并结合自己面对挫折该怎么作答即可。如每个人都会遇到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挫折,主要应有一个面对它的正确态度。面对挫折不能放弃,要乐观开朗,坚忍不拔,直至胜利。用语要精练流畅。【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译文: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注掇(du):拾取,采取。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_)(2)遂书以名其亭焉(_)14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既 得 斯 泉 于 山 谷 之 间15翻译下列句子。(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2)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16从甲、乙两文中,我们能体会出作者的一种高尚情怀,这种情怀可以用乙文中的四个字加以概括:_。17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从写作的角度谈谈你的感想。欧阳修的好朋友智仙和尚在山间盖了一座亭子。亭子建成后,欧阳修前去祝贺,写下了醉翁亭记。有位樵夫看后说开头太啰唆,便叫欧阳修到琅琊山南面去看山。欧阳修一看,恍然大悟,便提笔将开头“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等文字改为“环滁皆山也”五个字。18下面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改写醉翁亭记而成的一首词,名为瑞鹤仙。请写一段文字,简要说出你对这首词的看法。环滁皆山也。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翁之乐也。得之心、寓之酒也。更野芳佳木,风高日出,景无穷也。游也。山肴野蔌,酒洌泉香,沸觥筹也。太守醉也。喧哗众宾欢也。况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太守乐其乐也。问当时、太守为谁,醉翁是也。【答案】13(1)像鸟张开翅膀一样(2)命名14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15(1)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而在(美丽的)山水之间。(2)于是每天和滁州人(一道)抬头观看山景,低头倾听泉水声。16与民共乐17示例:写作离不开细致的观察;千锤百炼出佳篇。18示例:黄庭坚的瑞鹤仙浓缩了欧阳修醉翁亭记的主要内容,基本用原句连缀成篇,显示出极高的提炼再创造能力,形式上也完全变成了词。黄庭坚是出于对醉翁亭记的喜爱,才有此改编。【解析】13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考试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要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名”:命名、取名。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至于“翼然”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14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译为:已经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此题要注意句意及内在的逻辑关系,同时考虑语气和句子成分(“于山谷之间”状语后置)。15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意”“乎”“乃”“日”“俯”等词语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16考查对两文作者的高尚情怀的具体内容的把握。也是文言文要点的概括。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如可提取乙文“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中的“与民共乐”四个字作为答案。17题干要求阅读文字后,从写作的角度谈感想。首先要理解好材料的内容。欧阳修提笔将开头“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等文字改为“环滁皆山也”五个字,正好可以说明欧阳修锤炼语言的功夫。语言表达切忌反复累赘、拖泥带水,言简意赅是表达的最高境界。我们在写作文时,要借鉴欧阳修的细致观察和锤炼语言的写法。18考查欣赏词篇的能力。读懂词的内容是作答的关键。这首瑞鹤仙一词用独木桥体(使用同一个字作为全篇或一半以上韵脚的词),隐括欧阳修散文名作醉翁亭记,同字协韵,唱叹有情,尽得原作之神韵。全篇处处能表现乐于自然、乐于同乐之情景。尤其上片云“翁之乐也。得之心、寓之酒也”,下片云“太守醉也”,又云“太守乐其乐也”,反复暗示寄意所指,处处能于隐括之中不失其精神。展现了黄庭坚提炼与再创造能力的高超。【点睛】(一)译文: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二)译文: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和滁州人(一道)抬头观看山景,低头倾听泉水声。(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林中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季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那时)又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在这太平无事的时代。(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大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欧阳修醉翁亭记)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锦鳞游泳(_)(2)佳木秀而繁阴(_)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21下列句中停顿的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A而或/长烟一空 B若夫/日出而林霏开C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22范仲淹“此乐何极”,欧阳修“乐亦无穷”,请分析两者“乐”的不同之处。【答案】19鱼繁荣滋长(茂盛,繁盛)20(1)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2)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而感到快乐。21C22范仲淹的“乐”,是欣赏了春天美丽的湖面景色产生的乐;欧阳修的“乐”,是领略了树林中早晚、四时之景而快乐。【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鳞”代指鱼;“秀”,茂盛。20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以”因为;三个“乐”字,乐趣/以快乐/快乐。2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及主旨的能力。岳阳楼记通过迁客骚人登楼时或喜或悲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勉励友人,警策自己。醉翁亭记这篇优美的山水游记通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自然风光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故相同点:甲文提出“后天下之乐”的政治理想,乙文抒发与民同乐的思想。这两种思想境界都是积极向上的。不同点是:岳阳楼记作者主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此规劝滕子京并勉励自己,表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醉翁亭记作者借山水之乐来排遣谪居生活的苦闷。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字词内涵的能力。分析字词的内涵,需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结合甲文可知,范仲淹“此乐何极”的“乐”是指面对美景而产生的愉悦心情;阅读乙文可知,欧阳修“乐亦无穷”的“乐指欣赏美好景色的心情和与民同乐之情。【点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乙)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而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 乐矣!”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注释)共:共同(享受)。2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杂然而前陈者(_)宴酣之乐(_)有风飒然而至者(_)庶人安得共之(_)24下面是选文中划线的语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玉之言,盖有讽焉。25乙选文中楚襄王所谓的“与民同乐”与甲选文中欧阳修的“与民同乐”有何不同?【答案】23 (1)摆放 (2)尽兴地喝酒 (3)到 (来) (4)怎么 24(1)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来记述这件事的(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2)宋玉这话,是含有讽刺意味的。25甲选文的“与民同乐”是指欧阳修(太守)做到的真正意义上的与民同乐.而乙选文中的“与民同乐”只是楚襄王自己心里想象的“与民同乐”,百姓并未同享,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与民同乐”(意思对即可)【解析】23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酣:尽兴地喝酒。2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其:代词,他们。述:记述。点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25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而且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甲选文的“与民同乐”是指欧阳修做到的真正意义上的与民同乐,而乙选文中的“与民同乐”只是楚襄王自己心里想象的“与民同乐”。【点睛】甲文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作者:欧阳修 年代:北宋乙文选自:黄州快哉亭记 作者:苏辙 年代:北宋甲文译文: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乙文译文:从前,楚襄王让宋玉、景差跟随着游兰台宫。一阵风吹来,飒飒作响,楚王敞开衣襟,迎着风,说:“这风多么畅快啊!这是我和百姓所共有的吧。”宋玉说:“这只是大王的雄风罢了,百姓怎么能和您共同享受它呢?”宋玉的话在这儿大概有讽谏的意味吧。26文学常识填空。醉翁亭记的作者_,字_,自号醉翁,晚年又号_,_(朝代)文学家,和_、苏洵、苏辙、韩愈、_、_、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答案】欧阳修 永叔 六一居士 北宋 苏轼 柳宗元 王安石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记忆能力。要注意平时积累,记清作品、作者和体裁等文学常识。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散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2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蔚然而深秀者 蔚然:_(2)峰回路转 回:_(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临:_(4)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_(5)日出而林霏开 霏:_(6)云归而岩穴暝 暝:_(7)野芳发而幽香 芳:_(8)伛偻提携 伛偻:_(9)泉香而酒洌 洌:_(10)山肴野蔌 蔌:_(11)杂然而前陈者 陈:_(12)宴酣之乐 酣:_(13)弈者胜 弈:_(14)觥筹交错 觥:_(15)树林阴翳 翳:_【答案】(1)茂盛的样子 (2)曲折、回环 (3)居高面下 (4)意趣,情趣 (5)弥漫的云气 (6)昏暗 (7)花 (8)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 (9)清 (10)菜蔬 (11)陈列,摆开 (12)尽兴地喝酒 (13)下棋 (14)酒杯 (15)遮盖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蔚然”,形容词,“蔚”,意为“茂盛”,“然”,形容词的词尾,意为“的样子”;“回”,古今异义,今义为“回去”,古义为“曲折、回环”;“临”, 古今异义,今义为“来临”,古义为“居高面下”; “意”, 古今异义,今义为“意思”,古义为“意趣,情趣”; “霏”,本义为雨雪很盛的样子,这里的意思是“弥漫的云气”;“暝”,本义即是“天色昏暗”;“芳”,古今异义,今义为“芳香”,古义为“花”;“伛偻”,本义为弯腰曲背,这里代指“老人”,是借代的修辞手法;“洌”,本义即是“清”; “蔌”, 本义为“高长的可食野菜”,这里用其引申义,意为“菜蔬”;“陈”,古今异义,今义为姓氏,古义为“陈列,摆开”; “酣”,本义即是“尽兴地喝酒”;“弈”,本义即是“下棋”;“觥”,本义即是“酒杯”; “翳”, 本义为“用羽毛做的华盖”,这里用其引申义,意为“遮盖”。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28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1)山行六七里(_)(2)翼然临于泉上(_)(3)名之者谁(_)(4)自号曰醉翁也(_)(5)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_)【答案】(1)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2)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 (3)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4)名词作动词,取名,称呼 (5)意动用法,以为乐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本题是对文言实词词类活用现象的考查。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山”,名词作状语,意为“沿着山路”;“翼”,本义是“鸟的翅膀”,名词作状语,意为“像鸟张开翅膀”;“名”,名词作状语,意为“取名、命名”;“号”,名词作状语,意为“取名,称呼”;“乐”, 意动用法,意为“以为乐”。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2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3)宴酣之乐,非丝非竹。(4)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5)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答案】(1)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是醉翁亭啊。(2)要说那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这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3)宴中欢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4)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5)游人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题中重点的词有:(1) 回,回环;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临,居高面下。(2)霏,雾气;归,聚拢;暝,昏暗。(3)酣,尽情地喝酒;丝、竹:弦乐器、管乐器,这里指音乐。(4)颜,容颜;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是醉醺醺的样子。(5)从,跟随;乐其乐,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题目。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30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阅读课文第段和第段,说说作者是怎样安排写景的顺序的。31阅读课文第段,按要求完成题目。(1)本段具体描写了 、太守宴、 和 四个场景。(用原文回答)(2)选段中作者反复描写“乐”的场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3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之意仅在于山水之间吗?结合全文说说你对“醉翁之意”的理解。33同样是被贬,小石潭记中柳宗元在自然美景面前未能释然,醉翁亭记中欧阳修拥有旷达的胸襟,岳阳楼记中范仲淹依然怀有忧国忧民之心,你更欣赏谁的人生态度?为什么?【答案】30 第段主要采用从远到近的空间顺序:作者先从远山落笔,定点观察环视,然后把焦点对准西南诸峰,点出了望之蔚然而深秀的琅琊;接着利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描绘了醉翁亭周围的环境。第段采用时间顺序:利用时间的推移,抓住朝暮(“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及四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的特点描写山中景色,最后用“乐亦无穷也”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感情。 31 (1)滁人游 众宾欢 太守醉(2)意在表现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同时也表现这个地方在作者的治理下政治清明的社会现实。 32 醉翁之意不仅在于山水之间,更在于乐人之乐(或:与民同乐)。 33 示例一:我更欣赏范仲淹的人生态度。因为他即使身处人生逆境,也不在乎个人得失,依旧怀有忧国忧民之心,现如今国家的建设更需要这样的人。示例二:我更欣赏柳宗元的人生态度。他这种直面人生、快意倾吐的率真就如同永州荒野名不见经传的小石潭一样美得那么清澈幽静,别具一格。示例三:我更欣赏欧阳修的人生态度。因为他以百姓的快乐为个人理想,这种与民同乐的情怀和胸襟更值得后人景仰和学习。 【解析】30本题考查理解描写景物顺序的能力。找到能体现顺序的词语分析即可。第段,“环滁皆山也”,从远山落笔,接着作者将“镜头”全景移向局部,先写“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再点出“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由山而峰,由峰而泉,由泉而亭,作者移步换景,描绘了醉翁亭周围的环境。可见顺序是从远到近的空间顺序;第段,“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描写朝暮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描写四季之景,所以是时间顺序。31(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划分层次,紧抓关键句子回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