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婚俗.doc_第1页
中国传统婚俗.doc_第2页
中国传统婚俗.doc_第3页
中国传统婚俗.doc_第4页
中国传统婚俗.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传统婚俗 张雪梅亲爱的各位同学:晚上好!作为一名历史教师,非常高兴和感谢各位同学能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来分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中国传统婚俗。我要问你们一个问题:你参加过婚礼吗?(当然是别人的婚礼,将来你也会有自己的婚礼)我想在座的各位同学从小到现在至少也有一次参加婚礼的经历,婚礼的形式会不尽相同,或中式,或西式,或传统或现代在这诸多的类型中,你会发现,现代人举行古代婚礼越来越成为一种时尚。而大家看到的婚礼仅只是传统婚俗中的一小部分,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有着异彩纷呈、绚丽多姿的婚姻习俗:有的浪漫而美妙,有的神秘而阴森,有的愚昧而可恼但无论良俗、陋俗或良莠杂处之俗,都是中国婚俗不可割裂的组成部分。它们不仅从客观上反映着时代精神,而且也从微观上展示出社会的经济、民族心理、审美意识、伦理道德、宗教观念等诸多因素发展演变的轨迹。因此可以说,婚俗是文化的一面多棱镜,是人类文化的镜像。说一说“婚”字的由来。“婚”同“昏”,现在有人杜撰说“昏”是“发昏”是说“结婚、婚姻太麻烦,能累得人发昏”,当然这一说法没有科学依据,其实“婚”源自于远古时期的抢婚,既然是抢婚就不能光明正大,至少要等到黄昏以后才能抢,所以这里的“昏”是指“黄昏”。婚姻最早称为“昏因”,即“男以昏时迎女,女因男而来”我们从抢婚中发现,在远古时期,婚姻以野蛮的抢婚开始,所以谈不上什么礼仪。随着人类文明发展,到了周代,婚礼逐步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礼仪。最早见于礼记昏义。以后各代大多沿袭周礼,只是名目和内容有所更动。播放:视频梦飞大宋,从中看到中国的传统婚俗有哪些?六礼是中国的传统婚姻习俗礼仪。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古时婚礼之首,属意女方时,请媒人作媒,谓之纳采,今称 “提亲”。 问名:六礼中第二礼。即男方遣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姓名,生辰八字。女家同意,便将该女之名及生辰告知男家媒人。媒人取回庚贴后给男家,卜吉合八字。 纳吉:问名若属吉兆,遣媒人致赠薄礼,今称 “过文定”或“小定”。 纳征:纳征亦称纳成、纳币。六礼中第四礼。就是男方向女方送聘礼。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今称 “过大礼”。 请期:请期俗称选日子。六礼中第五礼。由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请期,又称 “乞日”、今称 “择日”。 亲迎:亲迎又称迎亲。六礼中第六礼。是新郎亲自迎娶新娘回家的礼仪。 我们发现,在这“六礼”中媒人是一个重要角色。他要去提亲,代双方送换庚贴,带领男方过礼订婚,选择成亲吉日,引导男方迎亲,协办拜堂成亲事宜,俗话说:一直到“新人进了房”,才把“媒人抛过墙”。下面我来介绍在古代婚俗中关于媒人这一重要的角色。据你所知,“媒人”都有哪些别称?(一) 中国传统婚俗中的“媒”媒人,又称“冰人”。据晋书记载,西晋时孝廉令狐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站在冰上,同冰下的人说话。索紞(dn)解释这个梦说:“你在冰上同冰下的人说话,这象征着你在调和阴阳,调和阴阳就是做媒介,你将会给别人做媒但这媒不容易做,要用你的热情把冰融化了,男女双方才能成婚。”令狐策说:“我已经老了,不给人做媒了。”恰巧这时太守田豹来请他做媒,要他替自己的儿子去向张公征女儿求婚。令狐楚只好去当媒人,第二年春天冰化的时候,太守田豹的儿子与张公征的女儿结婚了。后来人们便因这个典故把“媒人”又别称为“冰人”。媒人,又称“月老”即“月下老人”的简称。据唐人小说记载,有个叫韦固的读书人夜行经过宋城,碰上一位老人背着一个大口袋坐在路边,在月光下翻阅一本大书。韦固好奇地问他翻看的是什么书。老人回答说,这是天下人的婚姻簿。韦固又问老人那大口袋里装着什么东西。老人回答说:“装着红绳,用它去系男女的脚,只要把一男一女的脚系在一根红绳上,即使他们是不共戴天的仇家,或者是相隔万里的异乡人,也一定会结成夫妇。”所以,人们便说“千里姻缘一线牵”,“若是月下老人不用红线拴的,再努力也不能到一处。”(受这一思想影响,在少数民族中,离婚时也要拿来一根线,在族中老人主持下,将线剪断)媒人还被称为“红娘”。“红娘”原是一个人的名字,唐代的元稹写过一篇莺莺传,其中塑造了一个聪明活泼的婢女红娘的形象。她一再巧设机谋,终于撮合成了张生与莺莺小姐的婚事。元代王实甫根据这个故事写成了西厢记,其中红娘的形象更加聪明可爱。所以,人们以“红娘”代称媒人。 在古代媒人作为一种职业虽有成人之美的赞誉,但也有为了牟取私利贪图钱财,乱点鸳鸯谱,成了世间许多不幸婚姻的罪魁祸首。针对这些无良的媒人,中国古代民歌中对此进行了尖刻辛辣的讽刺:一条帕子两边花,背时媒人两面夸。一说婆家有田地,二说娘家是大家;又说男子多聪明,又说女子貌如花。一张嘴巴叽哩咕,好象田牛青蛤蟆。无事就在讲空话,叫儿叫女烂牙巴。日后死在阴司地,鬼卒拿他去捱叉。 在封建社会里,之所以有媒人这一职业,是因为男女之间讲究授受不亲,强调“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男女双方一般都要经人从中说合,才能共结连理,这就是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媒妁之言”是和“父母之命”相并重的婚姻条件之一,没有“媒妁”的婚姻是不能成立的。诗经豳bn风伐柯里说:“伐柯k 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说明媒人在婚姻缔结中的地位非同小可,如果男女不经说媒就私订终身,不仅会为家庭社会不容,多半也是以悲剧而收场。 近代以来,尤其清末民初,一批受过新思想影响的进步青年开始主张婚姻自主,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被写进了婚姻法,今天的媒妁失去了往日的社会意义,也不同于往日的性质。(二)中国传统婚俗中的“聘礼”在古代婚俗中,聘礼与媒人同样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按六礼规定,纳征的礼物最为重要,是正式的聘金、聘财,此礼一成,男女双方都不能轻易悔婚,否则不仅舆论不容,而且要受到法律处分。作为聘礼的种类、数量、贵重程度,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的社会地位都有所区别。古代纳征多以鸟兽为礼,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古诗文中看到:崔駰yn 的婚礼文中记载:“委禽奠雁,配以鹿皮”。诗经召南野有死麋中说:“野有死麋,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写的就是用野鹿向女孩子求婚的事。古代纳聘多执雁为礼是由于他们认为雁失配偶,终身不再成双,取其忠贞之意,故送聘礼又叫“委禽”。当然,古代纳征也并非全用鸟兽为礼,如卫风氓中所说的“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是以布为聘礼的例子。又如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据,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里的“木瓜、木桃、木李”和“琼据、琼瑶、琼玖”也是传情达意的聘礼。到了宋代,在江南汉族地区茶叶被列为聘礼中的重要礼物(出于古人对茶树习性的认识,以为茶树只能从种子萌芽成株,不能移植,因此把茶树看作是一种至性不移的象征),元明清各代承袭下来,茶叶几乎成为不可或缺之物。从此,民间即称送聘礼为“下茶”、“行茶礼”或“茶礼”;女子受聘,谓之“吃茶”或“受茶”。红楼梦第二十五回:凤姐笑着对林黛玉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儿?”这反映了茶曾是传统婚姻礼仪中重要的聘礼。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婚姻法规定了禁止买卖婚姻和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的内容。但目前我国很多地方仍存在把聘礼作为结婚的前置程序,在农村尤为兴盛。2014年11月底,河北省邯郸市的曲周、广平、馆陶、肥乡等县上百名越南媳妇集体失踪,每桩婚事收取十多万元的媒人吴美玉也不见踪影。越南媳妇的家人怀疑,这是吴美玉的骗局,她收钱以后,携带越南媳妇到其他地方再嫁别人。目前邯郸警方已经立案。为什么要娶越南媳妇?如果要迎娶本地的姑娘需要下“三斤一响”的聘礼3斤重100元纸币(大概十一、二万)和一辆轿车,还要建新房,买全新的家电家具,算下来至少需要40多万,村里很多家庭都无力承担,所以不得不选择语言沟通都存在障碍但是相对便宜的越南姑娘。(三) 中国传统婚俗中的“迎亲”视频龙凤呈祥迎亲是整个婚礼的一大高潮佳期在即,男女两家都要杀猪宰鸡,准备喜宴。 传统婚礼一般是女家早晨办“出嫁酒”、男家中午摆喜筵;如果是纳婿(招郎男到女家)则反之。 一切准备就序后,男家鸣炮奏乐,发轿迎亲。媒人先导,接着是新郎、伴娘、花轿、乐队、礼盒队。 女家在花轿到来之前,姑娘要由母亲或姐姐梳好头,用丝线绞去脸上的绒毛,化好妆,谓之“开脸”,然后饰上凤冠霞帔,蒙上红布盖头,等待迎亲的花轿。 花轿一到,女家鸣炮相迎。迎亲队伍进入女家堂屋后,花轿落好,新郎叩拜岳父岳母,并呈上以其父名义写好的大红迎亲简贴。接着是女家动乐开筵。席间,媒人和新郎要小心谨慎一些,因为中国民间有不少不成文的习俗,在新婚的三天里,亲戚朋友中的平辈和晚辈,可以别出心裁地在媒人和新郎身上编演几出小小的喜剧,称之为“洗媒”和“挂红”(乡下俗称“贺新客”)。新娘的嫂子说不定会在盛给新郎的饭碗下层埋伏半碗辣椒面;新娘的妹妹会在斟酒时给姐夫抹一把锅底灰 . 对这些能增加欢乐气氛的小闹剧,媒人和新郎应该容让虽不妨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小小地报复一下,但却绝不能生气、发火。 早宴之后,新郎新娘在媒人的引导下向新娘的祖宗牌位和长辈行过礼之后,伴娘就可搀着新娘上花娇了。上轿时,新娘不妨哭几声,以示对父母家人的依恋, 这被称之为哭嫁。如今哭嫁习俗在广大的汉族地区,已成为婚礼中可有可无的点缀, 但是在少数民族中,哭嫁的习俗却作为一种特定的婚嫁习俗保留了下来,而且赋予其丰富的传统道德和文化内涵。最典型的是湖北、湖南的土家族。播放视频哭嫁土家女子婚前要唱哭嫁歌,即在婚前半月至一月开始哭唱,其形式有一人哭、二人对哭、多人一起哭。哭唱的内容大多是:哭爹妈的养育之恩,兄嫂、秭妹别离之情,骂媒人和对封建婚姻礼教的不满等;乡邻则以劝嫁为主,内容以贺新婚、夸新郎、祝愿、道吉祥为主。与其说是哭,倒不如说是唱,其腔多为传统音调,既伤感又抒情,充满了土家民族风情。哭嫁歌的格调新颖,哭词长短成句,有历代相传的,也有即兴之作,大都富有诗韵和乐感,其文词巧妙,寓意深刻,如湘西保靖县土家族哭嫁歌、哭爷娘中新娘哭道:“娘哎,您十月怀儿苦中苦,您烤更熬夜累中累。您把女儿一尺五寸摸长大呀,您把女儿衔在口里养啊。您走了几多盘山路,您过了几多冷水河。如今好比蜜蜂搬了家,好比燕子衔了泥。只可惜哟,蜜蜂搬家空操心,燕子衔泥空费心啊!”新娘母亲接着唱道:“我的宝贝女儿哎,你莫伤心来莫非悲泪呀。不是你爹太狠心,不是你娘太狠意呀。树大要分丫,女大要出嫁。娘的怀中不是你的久留地,爹的胸前不是你的安身处。皇帝养女也要招附马,官家小姐也要嫁人。世上不是你一个,世上不是你一人。”还有倾诉姐妹们离别之情的,如“三月绩麻共橙坐,四月挑花共花箱。挑花绣朵箱未满,捧打姐妹两分散。” 哭嫁习俗的起源与父系制的确定和古代抢婚不无关系,他既是古代少数民族人民,特别是妇女苦难生活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同时也是少数民族传统道德教育的一种手段。所以,哭嫁的形式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在少数民族中世代传承,经久不衰。(四) 中国传统婚俗中的“闹洞房”很久以前,人们就习惯把新人完婚的新房称作“洞房”。为什么将新房称作“洞房”呢? 相传,远古时期,陶唐氏尧称王不久,非常关心放牧人的生活。有一天他亲临牧区问苦,忽然传来一股幽香,远处有一位漂亮的女子手执火把飘然而来,尧王惊呆了,问牧民才知是鹿仙女,从此尧王食不甘味,一心惦着仙女,决计下山寻仙。尧王带领四人访仙于晋南“仙洞沟”,久觅不得。忽见一俏丽梅花鹿悠然从仙洞走来,尧王知是仙女,便迎了上前去,正要接见时,一条大蟒突然窜出,直逼尧王,尧王措手不及。只见鹿仙女己近跟前,用手一指,大蟒顿时颤抖不己,仓惶而逃。尧王身材高大魁悟,相貌堂堂,仙女窈窕美丽动人,两人一见钟情,一段美好的的神话佳缘从此喜结成了。 他们在仙洞完婚,一时祥云缭绕,百鸟齐鸣。到了傍晚,一簇神火突然出现于洞顶,耀眼夺目,光彩照人。从此,世间也就有了把新娘的房子称作洞房,把新婚之夜称作洞房花烛夜的习俗了。由此可见,“洞房”是古人洞穴式居住的产物,尽管今天住的的高楼大厦,但人们还是保留 “入洞房”说法,并不说 “入楼房”。关于闹洞房习俗的来历,我国民间有一种说法是源于驱邪避灾。相传,紫微星一日下凡,在路上遇到一个披麻戴孝的女子,尾随在一伙迎亲队伍之后,他看出这是魔鬼在伺机作恶,于是就跟踪到新郎家,只见那女人已先到了,并躲进洞房。当新郎、新娘拜完天地要进入洞房时,紫微星守着门不让进,说里面藏着魔鬼。众人请他指点除魔办法,他建议道:“魔鬼最怕人多,人多势众,魔鬼就不敢行凶作恶了”。于是,新郎请客人们在洞房里嬉戏说笑,用笑声驱走魔鬼;果然,到了五更时分,魔鬼终于逃走了。可见,闹房一开始即被蒙上了驱邪避灾的色彩。闹房习俗以新娘为主要逗趣对象,故又称“闹新娘”、“耍新娘”, 广州等地干脆就将其叫做“反新妇”,这儿的“反”是“玩”字的谐音,“反新妇”讲白了就是玩弄新妇。旧时还称为“戏妇”。婚日当晚,喝过交杯酒,闹房即开始。平辈的,晚辈的,长辈的,亲戚,朋友,纷纷拥进新房,民间有“三日无大小”之说,他们可以不讲礼法,可以有许多“越轨”行为。他们极尽所能,想出种种游戏节目,让新郎新娘当众表演,以逗乐取笑。有些地方则正相反,以新郎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