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寒温之争论述伤寒、温病的学术研究概况_第1页
从寒温之争论述伤寒、温病的学术研究概况_第2页
从寒温之争论述伤寒、温病的学术研究概况_第3页
从寒温之争论述伤寒、温病的学术研究概况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寒温之争论述伤寒、温病的学术研究概况潘冰,夏明,胡萍萍 通讯作者:董幼祺(宁波市中医院,浙江宁波 315012)摘要从温病、伤寒的归属、病名、病因、病机、辨证方法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寒温之争,进而总结出“寒温统一”是“寒温之争”历史进展的必然结果。关键词寒温之争;伤寒;温病 在宋金元时期,温病学在伤寒体系中逐渐孕育发展、变革分化,最终在明清时期形成了自己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继而出现了对温病学的评价及其与伤寒论的关系等方面的激烈学术争论,这就是中医学史上影响甚大的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之争,即“寒温之争”。一、温病、伤寒的归属之争难经五十八难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进而提出了“广义伤寒”和“狭义伤寒”的概念,这为后世伤寒学派和温病学派的寒温之争埋下了伏笔。伤寒学派的基本观点认为温病是依托于伤寒的。这也包括从古至今的大部分学者,认为伤寒论所述之伤寒为“广义伤寒”。内经的素问热论指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即明确了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同时在灵枢论疾诊尺中亦有提出:“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不仅明确了温病的温热性质,而且相当于已将温病归在了伤寒的范畴。仲景伤寒论中也简明地描述了:“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等与温病相关的内容,提出了太阳伤寒、太阳中风、太阳温病的概念,虽未提出温病的治疗方剂,但所述的清热、养阴、攻下等治法与其相应方药,确可适用于温病。现代学者郑秉熊1认为温病学说是在伤寒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温病也只能说是伤寒病的一个支流。综上所述,伤寒派认为温病隶属伤寒,不应另立门户,自成体系。温病学派的基本观点认为温病应从伤寒体系中分化出来,创立新说。宋代的韩袛和在伤寒微旨论中就已提出热病可“别立方药而不从仲景方”的主张。而到元代末年,王道安强调“温病不得混称伤寒”,其在医经溯洄集中如是说:“夫惟世以温病热病混称伤寒,故每执寒字,以求浮紧之脉,以用温热之药,若此者,因名乱实,而戕人之生,名其可不正乎?”至此,对温病的认识始从伤寒体系中分化出来,故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评价王安道曰“始能脱却伤寒,辩证温病”。到明清时期,温病学的发展更加完备,并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辩证,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故温病学派认为温病与伤寒为外感热病的两大类别,病因病机截然不同,概念不容混淆。诚如现代温病学派学者陈茂蒙2所言:“寒温毕竟异气,治法不能混同,理当泾渭分明”,“寒温分论有利于两者的发展”。 二、温病、伤寒的病名、病因、病机之争既然有了温病是否应脱离伤寒的说法,就有了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争论的另一焦点:内经伤寒论难经所阐述的“伤寒”是否一致?伤寒论中的外感热病究竟是广义伤寒还是狭义伤寒?论其关键点,实为伤寒与温病的病名、病因、病机之争。王长山3认为内经所载的“温病”、“热病”系指病名,而“伤寒”、“伤于寒”则系指病因。却被难经误解其意,提出了所谓“伤寒有五”之说,不但使“伤寒”一词跃而为病名,且使“温病”、“热病”等等这些热病统由“伤寒”而取代之。并指出外感热性病依据病因而得者曰“伤寒”,依据病性而得者曰“温病”,捋顺了寒温两派的病名之争。曹东义4,5认为不仅伤寒有广义、狭义之分,其实温病之名、证候、治法古今亦不同。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温病的广义、狭义之分。曹氏认为,狭义温病即伏气温病,属于广义伤寒,因其与以发热恶寒起病的其他伤寒病,在证候和治法上有着明显的区别,故另立一名;广义温病即新感温病,等于而不属于广义伤寒,不局限于春季发病,与古代伏气温病在证候、治法上均有明显区别,而与仲景所论伤寒、中风脉证难别。同时他指出外感热病的伤于寒和感于温热的不同病因学说,为古今不同医家认识上的差异所致,不是区别伤寒与温病的依据。而柴瑞震6则通过对伤寒论的“序”及条文、方药的解释和剖析,发现伤寒论一书所讨论的内容,最主要的应是温热病变的辨证论治部分。故其认为风寒外感之伤寒是言其始,温热病变则言其终,伤寒论实为一部“温病证治”专著。三、温病、伤寒的辨证方法之争自从叶天士、吴鞠通创立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体系,寒温两派争论的另一焦点即是:辨证论治是用六经辨证还是卫气营血辨证来指导临床?姜建国7指出:“温病学的卫气营血辨证,较之六经辨证,更能体现外感病由表及里的传变规律”,“用卫气营血辩证统辖外感病的辩证较为适宜。”陈茂蒙2则认为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两者各有千秋,卫气营血辩证可以补六经辨证的不足,硬把两者扯在一起,会带来不必要的混乱。四、寒温之争的新发展寒温之争历史渊源已久,而今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的不断发展,单纯用伤寒六经辨证的方法指导临床热病的治疗显然已不能适应客观实际的需要,而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辩证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提高了临床的治疗效果,可谓进步。现如今,各界学者逐渐意识到寒温之争已无多大意义,寒温统一必将成大势所趋,各种创新理论亦在此之上逐步建立。王雅丽8认为寒温之争的重点是伤寒病机的寒与热,而外感热病仅用寒热不足以确定和概括病证的性质,病证的深层本质不仅涉及风寒暑湿燥火,而且与人体的气血津液脏腑等有关。戈敬恒9认为中医的“辩证求因,审因论治”只是诊治外感热病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特殊方法,“伤寒”、“温病”已不能成为区分外感热病本质属性的理论。应开设新学科“外感热病学”,将温病与伤寒统一起来,将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辩证并用,或依据实际情况单用一种或两种起来。更有学者张中秋10提出了将中西医结合作为寒温统一的理想途径,希望借此能较好地解释从寒立论与从温立论等诸多争端,大大提高对疾病的疗效。总而言之,寒温之争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有其历史局限性,就有其发展的必然性。从“寒温之争”到“寒温统一”,我们经历了几千年的时间去认识、改造、创新,为的是更好地为人类的医疗服务,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医,故不可偏废。参考文献1郑秉熊.伤寒论对温病学的贡献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79,(6):11-12.2陈茂蒙.“寒温统一”之我见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8, 20(5):513-515.3王长山.从病名看伤寒与温病的关系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88,(1):35-36.4曹东义.广义、狭义温病论J,国医论坛,1990,5(4):15-18.5曹东义,贾春生.温病概念古今不同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1):64-66.6柴瑞震.伤寒论实为一部“温病证治”专著J,河南中医,2008,28(9):5-8.7姜建国.论六经辨证与寒温统一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4(1):10-12,15.8王雅丽.宋金时期寒温之争与河间学说的形成J,吉林中医药,1998,(9):56-57.9戈敬恒.对统一温病与伤寒之我见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85,(2):6-8,31.10张中秋.“寒温统一”论J,西南国防医药,199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