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创新:把吉高山汉古法造纸与旅游开发研究.doc_第1页
传统与创新:把吉高山汉古法造纸与旅游开发研究.doc_第2页
传统与创新:把吉高山汉古法造纸与旅游开发研究.doc_第3页
传统与创新:把吉高山汉古法造纸与旅游开发研究.doc_第4页
传统与创新:把吉高山汉古法造纸与旅游开发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把吉高山汉村落的自然地理、历史概况和农民生计毛竹为把吉村造纸的主要原料。把吉村是位于广西西北部乐业县著名的旅游胜地“大石围天坑”边缘的一个自然村落,东南距乐业县城约15公里。这里地形崎岖,属云贵高原东南麓,海拔1200米以上,有一条小溪绕村而过。农民建住房在山腰上,一般用圆木头、长方板方等材料。该村现有人口64户,332人。据该村村民张德魁(男,58岁)介绍说:该村以张姓为主,祖籍湖北施恩县(疑为恩施县),祖先因战乱逃来此地,现在已传有十一代人了。据我们实地考察,把吉村北侧山旁现存有其第二代祖先张桥祯的墓葬一座。该墓保存完好,规模较大,约长470cm,正面宽410cm,高出地面265cm。墓碑上有碑文介绍张桥祯来自“湖北施南府”,并刻有“大清道光二拾二年岁次壬寅十一月十二日立碑”字样,据此可知,把吉村张姓来自湖北施南府。清代施南府为雍正十三年(1735)置,治恩施(今市),辖今湖北建始、恩施、宣恩、利川等县市。因此,该村张姓始祖迁来之年代当在清朝道光二十二年(1842)以前,距今已有160多年以上的历史了。把吉村汉族因居住于高山,被当地人称为“高山汉”。其主要生计以农业为主,林业和畜牧业生产也占一定的比重。村里现有耕地面积139亩,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红薯等粮食作物和油菜籽、大白菜、圆白菜、梨子等经济作用;林业生产油桐籽、毛竹、八角、板栗、核桃等;畜牧业是饲养牛、马、鸡等牲畜。造纸业在该村占有一定的比例有6户。张德魁是该村一位有30多年造纸经验的纸匠,其祖先三代都以造纸和种田为生。张德魁介绍说,当地造纸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村中造纸户造出的纸过去在乐业、烟棚、刷把等圩场上出售,有时候也有批发商前来收购,现造纸户年均造纸收入可达人民币20003000元左右,其中张德魁家一年造纸收入可达10000元,是远近闻名的造纸户。二、把吉古法造纸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把吉村现存的造纸户已经不多,仅有6户而已。其造纸作坊是一敞开式的木棚,用树皮、茅草之类盖顶,约长414cm,宽330cm,高360cm。造纸作坊的地点通常被选择在村边半山腰的斜坡上,离泉水水源较近之处。水是造纸必需的重要助剂,从竹子的浸泡到抄纸的完成,几乎都离不开水,没有水,就不能造纸。据该村张德魁、张教(男,25岁)的介绍并结合本人作者的实地观察,把吉村法造纸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较为复杂,主要有8个步骤。1砍竹:以当地所产的麻竹、白竹、钓鱼竹、甜竹、兰竹等毛竹为常见的造纸原料,尤其是麻竹、白竹为主要原料,这两种竹子纤维组织发达,且容易泡软。在每年农历九至十月份进山砍麻竹,或农历五至六月份进山砍白竹。所砍的竹子均为刚开叶的嫩竹(老的泡不烂),并削除枝梢、竹根、土皮等,只留下约120cm长的主干。用竹篾将主干砍开成4半,捆成约100斤重的一捆,搬运下山。浸泡竹子的“麻塘子”。2浸泡:这是一道必不可少的化学处理工序,其方法是将砍下的湿竹捆,整整齐齐、一层层地平放在“麻塘子”内,上面覆盖石灰(一般是100斤竹子,需覆盖10斤石灰,以此类推),以加速竹子的被腐蚀。竹捆最上面压上重石,以防竹子被水浮起。再向“麻塘子”内注入清水,以没竹为度。“麻塘子”是在地面上挖成的、用石灰加固了的一长方形的石灰池,约长282cm,宽260cm,深84cm。竹子在“麻塘子”中需浸泡三个月,以使竹子能充分被泡软。3淘洗:竹子经三个月的浸泡,放去“麻塘子”中的水后,捞起竹子并用手臼水淘洗其上的污泥、杂质和皮壳后,将其捶打成分散的丝状。这是一项困难的手工劳动,不但竹子会经常划伤手,而且因为石灰碱有很强的腐蚀性,常可导致皮肤皱裂和出血,疼痛难忍。淘洗后的竹子放入“麻塘子”中晾干半个月后,再用清水浸泡半个月,以达到除臭、除垢的目的。捣烂“老鼠杉”,取其表皮浸泡成“滑水”。4舂料:这是一道机械处理的工序。一般情况下,将清水浸泡过的竹子捞起晾干后,就成为可以舂碓的纸料了。把吉村的造纸户一般另建有专门舂碓纸料的作坊,这种作坊为木板搭成的木屋,木屋约长560cm,宽400cm,高240cm,内放一架长209cm、用一根硬木制成的圆木碓。木碓的碓头、礁窝为石制,碓窝为圆形,深28cm,直径30cm。舂碓时将纸料放入石碓窝中,脚踏木碓,一起一伏地反复舂打,同时用一根带铁钩的长棍来回翻拨碓窝内的纸料,使纸料被舂成均匀的泥状纸浆,舂后需把纸料的水拧干。舂料的劳动强度大,工效较低,一个成年劳力舂100斤竹子的纸料需要1012小时。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后该村造纸户已逐渐摈弃了传统的舂碓方法,而采用了乐业县农机修造厂生产的铡草切蔓机将纸料加工成为纸浆。该机械的动力为12马力3千瓦的电动机,大大提高了纸料的加工效率。加工后的纸浆放入一石条砌成的长方形“踩槽”中保存,此槽约长103cm,宽48cm,深60cm。纸浆被放入“踩槽”中后,上面覆盖树叶或塑料薄膜,以保证纸浆的湿度。抄纸是造纸的关键工序之一。5打槽和加“滑水”:将纸浆放入石砌的长方形“抄水槽”中,注入由塑料水管(过去是用竹笕)从远处输送来的清澈的山泉水,并用木制的“拱耙”时时搅拌,把槽内的纸浆搅拌均匀,每天每槽能处理一捆(100斤)竹子的纸浆。抄水槽约长180cm,宽130cm,深61cm,槽下方连接排水沟,每天排水清洁一次。“抄水槽”两侧设有“滑水缸”和“备水缸”,可分别用于向槽中加“滑水”或清水。滑水是取当地高山上野生的一种名为“老鼠彬”的植物,其粉红色的根部被捶烂后取其表皮,放入“滑水缸”中用清水浸泡一个小时左右而得到的液体。从滑水缸中用勺子把滑水舀进“抄水槽”中与纸浆搅拌,可使纸料纤维均匀分散、粘连紧密,最后造出的纸张也较为光滑。6抄纸:打槽和加滑水完毕后,就可以抄纸了。抄纸前,将抄水槽中的竹子纤维溶液搅浮起一部分,使成适当的浓度,就可开始抄纸。抄纸所用的工具为“抄纸帘”,抄纸帘长80cm,宽37cm,由木床架、帘子及边柱三个部分构件组成,帘子是由很细小的竹条编成。抄纸就是一个成年男子双手持抄纸帘在抄水塘中捞出纸浆纤维,左右荡动,让它进入交错组合的帘网上,使初步脱水。然后放下边柱,手提纸帘,将帘倒放在纸堆上,轻轻将帘提起,让纸落在“木榨”一侧的木板上。如此反复抄纸,将湿纸层层叠放于木板上。抄纸工艺也是造纸的关键工序之一,要求纸工有熟练的抄荡技巧,轻荡则薄,重荡则厚,熟练的纸匠一天可以抄出16001700张纸。压水是造纸的重要工序。7压水:湿纸在“木榨”上堆至1000多张后,在其上覆盖4张干纸,然后在干纸上盖上5块共重约30多斤的“盖纸板”,以初步榨干纸中的水分。木榨是利用杠杆原理制成的约长270cm,宽100cm,高154cm的简单机械。它由当地出产的“麻梨木”制成,一端为带滚轴的榨杠(当地称为“滚子”,过去“滚子”上缠绕竹蔑绳,现在已改为钢丝绳),一端可上下移动。开始时用手压榨,动作要慢且小心,否则纸中水分流不出,会导致榨爆。最后,压杆者踩在榨杆上利用身体的重力压榨纸张,使水分被榨干。8晾干揭纸:去水后,用镊子或竹制的“托纸片”将纸堆一层层揭开,整齐地挂于家中厨房顶部特设的横木架子上,自然晾干。也可以用火烘干,但纸张易发黑。晾干后的纸张,可用木制工具“托纸片”将一张张成品纸揭开,这一工序往往由妇女去完成。成品纸为淡黄色,较为粗厚,约长36cm,宽23cm,每张规格基本相同。将成品纸逐张整齐堆起,以270张为一捆捆扎,每捆厚度为7cm。晾干揭纸是最后的工序。三、把吉手工纸与地方民俗文化把吉造出的纸,当地高山汉族称其为“火纸”。“火纸”主要用于祭神、祀鬼、哀悼亡灵等,以示虔诚、信仰,或以示孝顺,或寄托哀思,或驱邪避恶,以保现世平安,甚或祈求金钱财富和幸福等。乐业县一带的人们,大都有烧“火纸”的习惯。据村民张德魁等的介绍,每年从农历十二月初一至第二年正月十五,是当地烧“火纸”的流行期。这一时期,当地村民每天早上在吃早饭前的78点钟,都在客厅中央的祖宗神台前烧两捆“火纸”。在清明节当天,村民在祖先墓前烧掉半捆“火纸”。每年农历七月,也是“火纸”烧量较大的时期。当地人们每家每户从农历七月初一至七月十五日,每天至少在客厅祖先神台前烧掉“火纸”两捆。烧前,纸上通常用文笔书写阴间享受者和阳间寄送人的姓名及祭语,祈求祖先保佑发财、健康等。在农历十一月十五日早、晚也烧“火纸”,祈求祖先保佑。此外,农历每月的初一、十五,乐业一带的村民也都比较普遍地烧“火纸”,希望人丁兴旺,多积功德。乐业大石围天坑一带的村民,如果碰上父亲或母亲去世,通常要请“师傅”(又称“魔公”)做道场,一次往往烧掉十几二十捆“火纸”,有钱人家也有烧至四五十捆的。民间焚烧“火纸”的习俗,自唐代以来流行于湖南、湖北一带。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卷十三载:“盛唐时,鬼神事繁,以纸钱代焚帛,故造此者名曰火纸。荆楚近俗,有一焚侈至千斤者。此纸十七供冥纸,十三供日用。”这一记载的大意是“荆楚”(即今湖南、湖北地区),在明朝时候盛行烧纸祭鬼祀神的风俗,有浪费到一次烧1000多斤者。当时产的纸十分之七用于祭鬼祀神,十分之三供日常应用。把吉村的张姓人家既然来自湖北,理当也延续了古代当地烧“火纸”和造纸的传统。这也许是把吉村保存了古老造纸术的重要原因吧。与丧葬和祭鬼祀神有关,当地有“魔公舞”。该村至今会跳此舞蹈者有十来人,均为男性,年龄在20多岁至5060岁之间。做法事(道场)表演“魔公舞”时,魔公需佩戴精美的面具,身穿系有飘带的服饰。魔公先生手持灯笼,组成一队,围着圈圈走八字步,你来我往,穿梭不停。表演一个节目要半个小时,几个节目可达23个小时。主要是在为死人“做道场”超度亡魂时候表演,是一种原始的带有宗教性质的舞蹈。“唱山歌”是当地高山汉族的一种风俗,每当逢年过节、结婚喜庆都喜欢唱山歌。除了老人外,主要是青年人对唱情歌。这些山歌或抒情优美,或抑扬顿挫,令人欢愉,令人舒畅。唱山歌的内容主要以祝贺喜事为主,但也唱歌曲考察对方的知识和应变能力,青年男女也可通过唱歌表达爱慕之情。这种山歌对唱,常至深夜,听众甚多。“糖米粑粥”是当地具有特色的一种食品。把吉人热情好客,大凡有人客来,不管相识与否,都会给你端上一碗美味可口的“糖米粑粥”。这种粥是用一只小碗装上预先用糯米和糖等制好的圆球形干糍粑,再冲入开水而成。糯米糍粑上的糖是当地人用稻谷芽熬成的麦牙糖,因此喝起来清甜爽口。当地人每逢娶媳妇或生小孩之时,往往制作糖米粑粥给来客吃。这种“糖米粑粥”不但营养丰富,具有滋补功能,而且清甜爽口,可以解渴,实为当地一种很有开发价值的旅游食品。四、把吉古法造纸的历史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中国是世界手工造纸的发祥地,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的发明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是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关于“纸”一词的定义,古人早就有说法了。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纸,絮一笘也,从系,氏声。”这是说,纸字会意从丝,发声从氏(zh),“絮一笘”即一笘絮之意。絮就是纤维。笘(shn)与箦(z)通用,指竹帘或竹席。因之在许慎看来,纤维的水是悬浮液通过竹帘滤水后,在竹帘上形成的纤维薄片谓之纸。潘吉星: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源流、外传及世界影响,9页,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清代段玉裁注说:纸是“昉于漂絮,其初丝絮为之,以苫荐而成之。”其意大约是将蚕茧浸水捶打成丝绵,漂絮后在席上留下一层薄薄的残絮,就是纸。以上两侧文献,反映了古人对“纸”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不可能对“纸”的定义,作出准确的解释。日本学者町田诚之认为,纸就是以水为媒介,把植物纤维制成交织在一起的平面状薄片,是用来作书写、印刷和包装的东西。伊东俊太郎等:科学史技术史事典,209页,(东京)弘文堂1983年版。我国古纸研究专家潘吉星先生,经过多年的研究,提出了“纸”的较为科学、准确的定义:“传统上所谓的纸,指植物纤维原始经人工机械化学作用制作的纯度较大的分散纤维,与水配成浆液,经过漏水模具滤水,使纤维在模具上交织成湿膜,再经干燥脱水形成有一定强度的纤维交结成的平滑薄片,作书写、印刷和包装等用的材料。”潘吉星:中国造纸史话,4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潘吉星先生这一解释是十分有见地的。需要强调的是,纸在古代的主要作用是书写、印刷和绘画,是文房中的重要用具之一,但也可以用于包装,并可用作祭祀鬼神的“火纸”,把吉纸就属于后者,是纸的一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过去一般认为东汉的“蔡侯纸”,是世界上最早的纸。这种纸是东汉元兴元年(公元105年)由宦官蔡伦制造的。其证据是后汉书宦者列传第六十八上说:“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自古书契多编以笔简,其用绢帛者谓之纸。绢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其实蔡伦制作的“蔡侯纸”并不是中国最早的纸,20世纪以来考古学家多次在中国各地发现了年代为西汉的纸,较蔡侯纸的年代要早得多。1957年,在陕西西安灞桥年代不晚于西汉武帝时期(前140前87)的墓葬中,发现了用麻类制成的植物纤维纸。此纸的特点是棕黄色,较薄,纸质松驰,纸面粗糙。其最大者长宽不足10cm。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纤维纸,约早于蔡伦献纸200多年。在植物纤维纸中,以大麻(Cannabis sativa L)、苎麻(Boeh meria nivea Gaud)等为原料的麻纸的历史最为悠久。从汉代至唐代,我国用纸以麻纸数量最大。宋代以后,以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等木本靭皮纤维为原料的皮纸崛起,大有取麻纸而代之的趋势;两宋又盛造竹纸,元明清因之。中国至迟在唐代就发明了竹纸。唐代李肇国史补卷下载:“纸则有越之剡藤、苔笺,蜀之麻面扬之六合笺,韶之竹笺。”唐代韶州即今广东韶关一带,这里自古盛产竹,尤其是禾本科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竹纸与麻纸、皮纸不同,它不是以植物茎皮纤维为原料,而是以茎秆纤维为原料,造纸难度较大和复杂。中国南方盛产毛竹,以竹为原料开辟了造纸的新途径,也为后世欧洲木浆纸的制作奠定了基础。英国人鲁特利奇于1875年才在西方首次以竹造纸成功, Hunter D.Papermaking: The History and Technique of an Ancient Craft(1947). anded. NewYork: Dover, 1978. 571572。比中国晚了1000多年。把吉村的造纸技术属于竹纸制造术,它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对于了解古代中国的造纸术尤其是以竹为原料的造纸术具有重要的意义。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卷十三中,详细地介绍了造竹纸的五个步骤的技术流程和工艺,现概括如下:(1)“斩竹漂塘”:快到芒种时,则登山砍竹。将竹子砍断成五至七尺长,放进池塘中浸沤百日后,从塘中取出加工捶洗,洗去粗壳和青皮;(2)“煮楻足火”:把去掉粗壳和青皮的竹子,涂上石灰浆,放入大木桶内蒸煮八天八夜。歇火一天,打开大木桶取出竹料,放入清水池塘内洗净,然后用柴灰浆一下,再放入锅中按平,上面再平铺大约1寸厚的稻草灰。待桶内水烧开后,即取出放入另一大木桶中,仍以灰汁淋下。如果水冷,烧滚再淋。这样反复十余天,竹料自然臭烂,取出舂成泥面状,倒入抄纸槽内;(3)“荡料入帘”:竹料倒入抄纸槽内以后,向槽内放清水,水面要高出竹料大约三寸,再加入纸药水,则水干后就变成洁白的颜色了。抄纸帘,是用刮磨精细的竹丝编成。两手持帘入水,荡起竹麻,轻荡则纸薄,重荡则纸厚;(4)“覆帘压纸”:覆帘落纸于木板上,叠积成千上万张后,在湿纸上放上一块木板加压,捆上绳子插上木棍,像榨酒的方法一样将湿纸内的水份流尽流干。(5)“透火焙干”:烘纸前,先用砖砌一火墙,生火使墙外的砖发热,再用细铜镊子逐张贴上墙上烘干。再一张张揭开烘干后的纸,将其整齐堆放,就算完成了。从上述的记载来看,把吉高山汉的古法造纸与360多年前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的造纸法大体相同,都是以毛竹为原料,都要经过“砍竹浸泡(沤竹)淘洗(捶洗)舂料打槽和加滑水(药水)抄纸压水晾干(烘干)揭纸”等工序,只是缺少天工开物记载的“蒸煮”等工序。这反映了把吉高山汉的造纸术是一种源远流长的古老造纸术,是中国古代造纸术的延续。把吉高山汉的古造纸术,使我们得以复原古代造纸术的生产流程和工艺,了解造纸的原料和加工方法。其造纸作坊和木榨机、抄水槽、麻塘子等工具和设施,是研究古代造纸技术的宝贵实物资料,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北京师大的民俗学专家万建中教授认为,现代的旅游,已经不再是停留在过去那种陶冶性情、游山玩水、欣赏风光了,他们更需要一种有文化内涵的东西,精神上需要的东西。徐杰舜主编:人类学的世纪坦言,17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把吉高山汉古造纸术的价值不在于其造纸的质量,而在于其活生生地保存了中国古代造纸术这一伟大的发明创造,在于其可以给中国人以自豪感,给外国人以新奇感、神秘感、美感和知识的力量,因此,把吉高山汉的古造纸术也就拥有了很重要的旅游开发价值。把吉高山汉古造纸村落,位于乐业县世界著名的自然景观大石围天坑群边缘上,离著名的穿洞景点和白洞天坑,分别只有6公里和7公里,便于与大石围天坑群捆绑开发。目前乐业县城至大石围天坑已开通的公路离该村仅有2公里,这2公里是一条简易的公路,只要稍有投资,就可解决该村的旅游交通问题。中国造纸术是世界闻名的古老发明,大石围天坑又是世界著名的自然景观,如果把这两个世界级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联合起来开发,则具有不可低估的旅游价值。五、保护和开发把吉村古老的造纸术,打造“岭南造纸第一村”的旅游品牌手工造纸术是一项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濒于失传的古老工艺,在岭南乃至中国的其他地方已不多见,但在地处偏僻的云贵高原东南麓的乐业县境却活生生地保存了下来,这实在是不可多得的民间文化遗产。目前,把吉村和中国其他地方一样,正经历着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阶段,其传统文化也急剧变化,把吉村的造纸户也由10年前的10多家减少到现在的6家。把吉村的造纸术濒于失传,必须加以保护。另一方面,由于大石围天坑旅游开发的兴起,也就为把吉造纸术的保护和利用创造了条件。我们认为,当务之急必须做好以下的工作。1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好把吉造纸村落的保护和规划工作。把吉村虽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但目前该村寨尚没有完备的旅游设施,旅游产品极缺,旅游产业尚未发展。因此,我们认为,可以组织有关的专家学者,以造纸术为中心,开展对把吉村的自然生态、交通、历史、经济、建筑、民俗、工具、用具等各方面的更加深入的调查研究,对该村的居住、公共建筑、生产用地、道路、公共设施、绿化、水域、农林等进行总体布局规划,制定出把吉村造纸村落的保护与旅游规划。目前大石围天坑景区内旅游内容较为单调、人文景观严重不足,把古造纸村落的开发,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弥补这种不足。因此,也要将把吉村的保护、开发纳入大石围天坑的总体保护和开发的规划中,作为大石围天坑旅游开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强调的的,像把吉造纸村这样一个重要的规划项目,需要有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经济学、旅游学、生态学、民俗学等多方面专家对项目进行评估,既要考虑经济发展的因素,也要考虑社会文化的因素,使项目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2立足于打造“岭南造纸第一村”的旅游品牌,凸显地方和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是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在旅游开发方面,必须把建设“把吉造纸、民俗生态文化村”作为理念,以建设“岭南造纸第一村”作为定位目标,以当地的造纸术为中心,展示和保存中国古老造纸技术的生产流程、工艺和工具;同时,辅之以印刷术、原始歌舞、地方风味饮食等内容的展示,全方位展示当地具有特色的民俗文化。例如,在规划时可以考虑在村中塑造蔡伦像,以纪念他改良的造纸术为推动人类历史文明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也可以考虑展示、介绍中国历代纸制品的原料、技术、用途以及其对朝鲜、日本、越南、欧美、非洲等地的传播和影响。在旅游工艺品方面,可以考虑开发手工本色纸雕版套色印刷的年画。这种年画具有鲜明的艺术性、实用性和装饰性,色彩斑斓,内容丰富,题材有五谷丰登、人财兴旺、五福捧寿、八仙过海、哪咤、穆桂英、龙凤、八卦等。这些年画充分反映了人们希望驱邪纳福,追求吉祥如意的生活意愿、思想情感和审美需求,因此具有艺术、实用和装饰价值,将成为畅销的旅游工艺品。把吉村的张大权(男)向我们介绍说,20世纪60年代,该村曾用当地出产的构树皮生产过适合书法、绘画的洁白宣纸,只是后来因种种原因没有再生产这种宣纸了。因此,可考虑在保存原有造纸术的同时,适当改造把吉村的造纸术,采用新原料和新工艺,使其可以生产适合题书、作画的宣纸,以作为当地重要的、精美、独特和有纪念意义的旅游工艺品。另外,在不破坏村寨建筑和环境的前提下,种植适宜高山地区生长的果树、茶叶等品种,发展观光农业,既可以提高经济效益,也能为村中的自然景观增色。3加强宣传和推介,开展项目的招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