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白对照 四库全书精华 文白对照四库全书精华集部?欧阳修诗文集(中)李娈摇主编目摇摇录欧阳修文集卷四十六员!准诏言事上书员!欧阳修文集卷四十七员怨!答李诩第二书员怨!与荆南乐秀才书圆缘!答吴充秀才书圆愿!上杜中丞论举官书猿员!欧阳修文集卷四十九猿缘!祭尹师鲁文猿缘!欧阳修文集卷五十猿苑!祭石曼卿文猿苑!欧阳修文集卷五十九猿怨!本摇论猿怨!原摇弊源苑!欧阳修文集卷六十三缘远!丛翠亭记缘远!非非堂记缘愿!樊侯庙灾记远园!伐树记远圆!戕竹记远缘!养鱼记远苑!游亭记远怨!湘潭县修药师院佛殿记苑员!欧阳修文集卷六十四苑源!送陈经秀才序苑源!欧阳修文集卷六十五苑苑!七贤画序苑苑!送王圣纪赴扶风主簿序苑怨!桑怿传愿圆!欧阳修文集卷六十六愿怨!上范司谏书愿怨!欧阳修文集卷六十七怨源!与高司谏书怨源!与尹师鲁第一书员园园!欧阳修文集卷六十八员园缘!答祖择之书员园缘!与田元均论财计书员园愿!欧阳修文集卷七十二员园怨!洛阳牡丹记员园怨!欧阳修文集卷七十三员圆源!读李翱文员圆源!记旧本韩文后员圆苑!题青州山斋员猿园!欧阳修文集卷七十五员猿员!贾谊不至公卿论员猿员!欧阳修文集卷一百一十六员猿缘!乞减放逃户和籴札子员猿缘!欧阳修文集卷一百二十六员猿苑!归田录员猿苑!欧阳修文集卷一百二十七员源园!归田录员源园!欧阳修文集卷一百二十八员源圆!诗摇话员源圆!摇摇文白对照四库全书精华摇摇集部?欧阳修诗文集员摇摇摇欧阳修文集卷四十六准诏言事上书月日,臣修谨昧死再拜上书于皇帝陛下。 臣近准诏书,许臣上书言事。 臣学识愚浅,不能广引深远,以明治乱之原,谨采当今急务,条为三弊、五事,以应诏书所求,伏惟陛下裁择。 臣闻自古王者之治天下,虽有忧勤之心而不知致治之要,则心愈劳而事愈乖;虽有纳谏之明而无力行之果断,则言愈多而听愈惑。 故为人君者,以细务而责人,专大事而独断,此致治之要术也;纳一言而可用,虽众说不得以沮之,此力行之果断也。 知此二者,天下无难治矣。 伏见国家自大兵一动,中外骚然,陛下思社稷之安危,念兵民之疲弊,四五年来,圣心忧劳,可谓至矣。 然而兵日益老,贼日益强,并九州之力讨一西戎小者,尚无一人敢前,今又北戎大者违盟而动,其将何以御之?从来所患者夷狄,今夷狄叛矣;所恶者盗贼,今盗贼起矣;所忧者水旱,今水旱作矣;所赖者民力,今民力困矣;所须者财用,今财用乏矣。 陛下之心,日忧于一日;天下之势,岁危于一岁。 此臣所谓用心虽劳,不知求致治之要者也。 近年朝廷开发言路,献计之士不下数千,然而事绪转多,枝梧不暇。 从前所采,众议纷纭,至于临事,谁策可用?此臣所谓听言虽多,不如力行之果断者也。 伏思圣心所甚忧而当今所尚阙者,不过曰无兵也,无将也,无财用也,无御戎之策也,无可任之臣也。 此五者,陛摇摇文白对照四库全书精华摇摇集部?欧阳修诗文集圆摇摇摇下忧其未有,而臣谓今皆有之。 然陛下未得而用者,未思其术也。 国家创业之初,四方割据,中国地狭,兵民不多,然尚能南取荆楚,收伪唐、定闽岭,西平两蜀,东下并、潞,北窥幽、燕。 当时所用兵、财、将、吏,其数几何?惟善用之,故不觉其少。 何况今日,承百年祖宗之业,尽有天下之富强,人众物盛,十倍国初,故臣敢言有兵、有将、有财用、有御戎之策、有可任之臣。 然陛下皆不得而用者,其故何哉?由朝廷有三大弊故也。 何谓三弊?一曰不慎号令,二曰不明赏罚,三曰不责功实。 此三弊因循于上,则万事弛慢废坏于下。 臣闻号令者,天子之威也;赏罚者,天子之权也。 若号令不信,赏罚不当,则天下不服。 故又须责臣下以功实,然后号令不虚出,而赏罚不滥行。 是以慎号令,明赏罚,责功实,此三者,帝王之奇术也。 自古人君,英雄如汉武帝,聪明如唐太宗,皆知用此三术,而自执威权之柄,故所求无不得,所欲皆如意。 汉武好用兵,则诛灭四夷,立功万里,以快其心。 欲求将,则有卫、霍之材以供其指使,欲得贤士,则有公孙、董、汲之徒以称其意。 唐太宗好用兵,则诛突厥,服辽东,威振夷狄,以逞其志。 欲求将,则有李靖、李责力之徒入其驾驭,欲得贤士,则有房、杜之徒在其左右。 此二帝者,凡有所为,后世莫及,可谓所求无不得,所欲皆如意。 无他术也,惟能自执威权之柄耳。 伏惟陛下以圣明之姿,超出二帝,又尽有汉、唐之天下。 然而欲御边,则常患无兵;欲破贼,则常患无将;欲赡军,则常患无财用;欲威服四夷,则常患无策;欲任使贤材,则常患无人。 是所求皆不得,所欲皆不如意,其故无摇摇文白对照四库全书精华摇摇集部?欧阳修诗文集猿摇摇摇他,由不用威权之术也。 自古帝王,或为强臣所制,或为小人所惑,则威权不得出于己。 今朝无强臣之患,旁无小人偏任之溺,内外臣庶,尊陛下如天,爱陛下如父,倾耳延首,愿听陛下之所为,然何所惮而不为乎?若一日赫然执威权以临之,则万事皆办,何患五者之无?奈何为三弊之因循,一事之不集?臣请言三弊夫言多变则不信,令频改则难从,今出令之初,不加详审,行之未久,寻又更张。 以不信之言,行难从之令,故每有处置之事,州县知朝廷未是一定之命,则官吏或相谓曰“且未要行,不久必须更改”,或曰“备礼行下,略与应破指挥”。 旦夕之间,果然又变。 至于将吏更易,道路疲于送迎;符牒纵横,上下莫能遵守。 中外臣庶,或闻而叹息,或闻而窃笑,叹息者有忧天下之心,窃笑者有轻朝廷之意。 号令如此,欲威天下,其可得乎?此不慎号令之弊也。 用人之术,不过赏罚。 然赏及无功,则恩不足劝,罚失有罪,则威无所惧,虽有人,不可用矣。 太祖时,王全斌破蜀而归,功不细矣,犯法一贬,十年不问。 是时方讨江南,故黜全斌,与诸将立法,及江南已下,乃复其官。 太祖神武英断,所以能平定天下者,其赏罚之法皆如此也。 昨关西用兵,四五年矣,赏罚之际,是非莫分。 大将以无功罢者依旧居官,军中见无功者不妨得好官,则诸将谁肯立功矣。 裨将畏懦逗留者皆当斩罪,或暂贬而寻迁,或不贬而依旧,军中见有罪者不诛,则诸将谁肯用命矣?所谓赏不足劝,威无所惧,赏罚如此,而欲用人,其可得乎?此不明赏罚之弊也。 自兵动以来,处置之事不少,然多有名而无实。 臣请略摇摇文白对照四库全书精华摇摇集部?欧阳修诗文集源摇摇摇言其一二,则其他可知。 数年以来,点兵不绝,诸路之民半为兵矣,其间老弱病患,短小怯懦者,不可胜数,兵额空多,所用者少,是有点兵之虚名,而无得兵之实数也。 新集之兵,所在教习,追呼上下,民不安居,主教者非将领之材,所教者无旗鼓之节,往来州县,愁叹嗷嗷,既多是老病小怯之人,又无训齐精练之法。 此有教兵之虚名,而无训兵之实艺也。 诸路州军分造器械,工作之际已劳民力,辇运般送又苦道涂,然而铁刃不刚,筋胶不固,长短大小多不中度。 造作之所但务充数而速了,不计所用之不堪,经历官司又无检责。 此有器械之虚名,而无器械之实用也。 以草草之法教老怯之兵,执钝折不堪之器械,百战百败,理在不疑,临事而悟,何可及乎!故事无大小,悉皆卤莽,则不责功实之弊也。 臣故曰三弊因循于上,则万事弛慢废坏于下。 万事不可尽言,臣请言大者五事其一曰兵。 臣闻攻人以谋不以力,用兵斗智不斗多。 前代用兵之人,多者常败,少者常胜。 汉王寻等以百万之兵遇光武九千人而败,是多者败而少者胜也;苻坚以百万之兵遇东晋二三万人而败,是多者败而少者胜也;曹操以三十万青州兵大败于吕布,退而归许,复以二万人破袁绍十四五万,是用兵多则败、少则胜之明验也。 况于夷狄,尤难以力争,只可以计取。 李靖破突厥于定襄,只用三千人,其后破颉利于阴山,亦不过一万。 其他以三五千人立功塞外者,不可悉数,盖兵不在多,能以计取尔。 故善用兵者,以少为多;不善用者,虽多而愈少也。 为今计者,添兵则耗国,减兵则破贼。 今沿边之兵不下七八十万,可谓多矣。 然训练不精,又有老弱虚数,则十人不当一人,是七摇摇文白对照四库全书精华摇摇集部?欧阳修诗文集缘摇摇摇八十万之兵,不当七八万人之用。 加又军无统制,分散支离。 分多为寡,兵法所忌。 此所谓不善用兵者虽多而愈少,故常战而常败也。 臣愿陛下赫然奋威,敕励诸将,精加训练,去其老弱,七八十万中可得四五十万数。 古人用兵以一当百,今既未能,但得以一当十,则五十万精兵可当五百万兵之用。 此所谓善用兵者以少而为多,古人所以少而常胜者,以此也。 今不思实效,但务添多,耗国耗民,积以年岁,贼虽不至,天下已困矣。 此一事也。 其二曰将。 臣又闻古语曰“将相无种”,故或出于奴仆,或出于军卒,或出于盗贼,惟能不次而用之,乃为名将耳。 国家求将之意虽劳,选将之路太狭。 今诏近臣举将而限以资品,则英豪之士在下位者不可得矣;试将材者限以弓马一夫之勇,则智略万人之敌皆遗之矣;山林奇杰之士召而至者,以其贫贱而薄之,不过与一主簿、借职,使其怏怏而去,则古之屠钓饭牛之杰皆激怒而失之矣。 至于无人可用,则宁用龙钟跛躄、庸懦暗劣之徒,皆委之要地,授之兵柄,天下三尺童子皆为朝廷危之。 前日澶渊之卒几为国家生事,此可见也。 议者不知取将之无术,但云当今之无将。 臣愿陛下革去旧弊,奋然精求。 有贤豪之士,不须限以下位;有智略之人,不必试以弓马;有山林之杰,不可薄其贫贱。 惟陛下能以非常之礼待人,人臣亦将以非常之效报国,又何患于无将哉?此二事也。 其三曰财用。 臣又闻善治病者,必医其受病之处,善救弊者,必寻其起弊之源。 今天下财用困乏,其弊安在?起于用兵而费大故也。 汉武好穷兵,用尽累世之财,当时勒兵单于台,不过十八万,尚能困其国力。 况未若今日七八十万,摇摇文白对照四库全书精华摇摇集部?欧阳修诗文集远摇摇摇连四五年而不罢,所以罄天地之所生,竭万民之膏血,而用不足也。 今虽有智者,物不能增,而计无所出矣。 惟有减冗卒之虚费,练精兵而速战,功成兵罢,自然足矣。 今兵有可减之理,无人敢当其事;贼有速击之便,无将敢奋其勇。 后时败事,徒耗国而耗民。 惟陛下以威权督责之,乃有期耳。 此三事也。 其四曰御戎之策。 臣又闻兵法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北虏与朝廷通好仅四十年,不敢妄动,今一旦发其狂谋者,其意何在?盖见中国频为元昊所败,故敢启其贪心,伺隙而动尔。 今若敕励诸将,选兵秣马,疾入西界,但能痛败昊贼一阵,则吾军威大振,而虏计沮矣。 此所谓上兵伐谋者也。 今詗事者皆知北虏与西贼通谋,欲并二国之力,窥我河北、陕西。 若使二虏并寇,则难以力支。 今若我能先击败其一国,则虏势减半,不能独举。 此兵法所谓伐交者也。 元昊地狭,贼兵不多,向来攻我,传闻北虏常有助兵。 今若虏中自有点集之谋,而元昊骤然被击,必求助于北虏。 北虏分兵助昊,则可牵其南寇之力;若不助昊,则二国有隙,自相疑贰。 此亦伐交之策也。 假令二国克期分路来寇,我能先期大举,则元昊苍皇自救不暇,岂能与北虏相为表里?是破其素定之约,乖其克日之期。 此兵法所谓亲而离之者,亦伐交之策也。 元昊叛逆以来,幸而屡胜,常有轻视诸将之心,今又见朝廷北忧戎虏,方经营于河朔,必谓我师不能西出。 今乘其骄怠,正是疾驱急击之时。 此兵法所谓出其不意者,此取胜之上策也。 前年西将有请出攻者,当时贼气力方盛,我兵未练,朝廷尚许其出师,况今元昊有可攻之势,此不可失之时。 彼方幸吾忧河北,而不虞我能西征,出其不意,此可摇摇文白对照四库全书精华摇摇集部?欧阳修诗文集苑摇摇摇攻之势也。 自四路分帅,今已半年,训练恩信,兵已可用,故近日屡奏小捷。 是我师渐振,贼气渐衄,此可攻之势也。 苟失此时,而使二虏先来,则吾无策矣。 臣愿陛下不以臣言为狂,密诏执事之臣,熟议而行之。 此四事也。 其五曰可任之臣。 臣又闻仲尼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 况今文武列职遍于天下,其间岂无材智之臣?而陛下总治万机之大,既不暇尽识其人,故不能躬自进贤而退不肖;执政大臣动拘旧例,又不敢进贤而退不肖;审官、吏部、三班之职,但掌文簿差除而已,又不敢越次进贤而退不肖。 是上自天子,下至有司,无一人得进贤而退不肖者。 所以贤愚混杂,侥幸相容,三载一迁,更无旌别。 平居无事,惟患太多,而差遣不行,一旦临事要人,常患乏人使用。 自古任官之法,无如今日之缪也。 今议者或谓举主转官为进贤,犯罪黜责为退不肖,此不知其弊之深也。 大凡善恶之人,各以类聚。 故守廉慎者各举清干之人,有赃污者各举贪浊之人,好徇私者各举请求之人,性庸暗者各举不材之人。 朝廷不问是非,但见举主数足,便与改官,则清干者进矣,贪浊者亦进矣,请求者亦进矣,不材者亦进矣。 混淆如此,便可为进贤之法乎?方今黜责官吏,岂有澄清纠举之术哉?惟犯赃之人因民论诉者,乃能黜之耳。 夫能舞弄文法而求财赂者,亦强黠之吏,政事必由己出,故虽诛剥豪民,尚或不及贫弱。 至于不材之人不能主事,众胥群吏共为奸欺,则民无贫富,一时受弊。 以此而言,则赃吏与不材之人为害等耳。 今赃吏因自败者,乃加黜责,十不去其一二。 至于不材之人,上下共知而不问,宽缓容奸。 其弊如此,便可为退不肖之法乎?贤不肖既无别,则宜乎设官虽多而无人可用也。 摇摇文白对照四库全书精华摇摇集部?欧阳修诗文集愿摇摇摇臣愿陛下明赏罚,责功实,则材皆列于陛下之前矣。 臣故曰五者皆有,然陛下不得而用者,为有弊也。 三弊五事,臣既已详言之矣,惟陛下择之,天下之务不过此也。 方今天文变于上,地理逆于下,人心怨于内,四夷攻于外,事势如此矣,非是陛下迟疑宽缓之时,惟愿为社稷生民留意。 臣修昧死再拜。 【译文】月日,臣子欧阳修冒死再次叩拜上书皇帝陛下。 我近日依据诏书,允许臣子上书议论政事。 臣的学问知识愚昧浅陋,不能广证博引,以阐明治乱的根本。 谨选择现在的紧急事务,条陈出三个弊端和五件事情,以回应诏书的要求。 听凭皇帝陛下裁决选择。 我听说从古代以来君王治理天下,虽为国事忧患勤奋,却不了解达到天下大治的要领和关键,那么越操劳事情就越混乱;虽然有纳谏的英明,却没有大力推行的果断,那么就会议论越多视听越迷惑。 所以做君王的人,应该把小事情交给别人做,专擅大事并独自决断,这是达到天下大治的重要方法;采纳一条建议并认为可以实施,就是众人劝说也不能阻止,这是努力办事果断。 了解了这两件事,天下就不难治理了。 看到国家从大批军队调动以后,朝廷内外一片纷乱。 陛下考虑国家的安危,惦念军队和百姓的疲惫困顿,四五年以来,圣心忧虑烦劳,可以说达到了极点。 但是战争旷日持久,叛贼愈来愈强大,集结全国的力量征讨一个西夏小地方,却没有一个敢于冲锋在前。 现在又有北部边疆的大国违反盟约行动,那么将用什么防御它呢?历来忧患少数部族,摇摇文白对照四库全书精华摇摇集部?欧阳修诗文集怨摇摇摇现在少数部族叛变了;所厌恶盗贼,现在盗贼揭杆而起;所忧患的是水旱灾害,现在水灾旱灾都发生了;所依赖的是百姓的力量,现在百姓的力量困乏了;所需要的是资财用品,现在资财物品缺少了。 陛下的心情,一天比一天忧虑;天下的形势一年比一年危险。 这就是我所要说的用心虽苦,却不知道寻求天下大治的要领。 近年来朝廷广开言路,献计献策的人士不下数千,但是事情头绪转入繁多,无暇应付。 从前采纳的东西,众人议论纷纷,临到事情的关头,谁的谋策可以采用呢?这就是我谈的听取建议虽然很多,但不如果断地实行。 我想皇帝心里非常忧虑的也是现在尚不足的地方,不过是没有强大的军队,没有优秀的将领,没有资财物品,没有防御外敌的谋策,没有可以任用的大臣。 这五件事情,陛下忧虑它们不具备,我却认为现在都具备。 但陛下没有得到并使用它们,是没有思考使用的方法。 国家创业开始的时候,四面八方割据,我们地域狭窄,军队和百姓不多,但还是能够向南夺取荆楚,收取南唐、安定闽岭,向西扫平两蜀,向东攻克太原和潞州,向北窥视幽燕之地。 当时所使用的军队、资财、将领、官吏,数量有多少?只有善于使用他们,所以才不觉得少。 何况现在,继承百年祖宗的基业,全部占有天下,人口众多物品繁盛,比建国之初富有十倍。 所以我敢说有军队、有将领、有资财物品、有防御外敌的策略、有可以任用的大臣。 但陛下都未能得到并使用,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朝廷存在三大弊端。 什么是三大弊端?一是不慎重发布命令,二是不明确赏罚,三是不要求实际效果。 这三个弊端因循不改的根子在朝摇摇文白对照四库全书精华摇摇集部?欧阳修诗文集瑏瑠摇摇廷,而很多事情松驰懈怠废弃毁坏在下面。 我听说发布命令,是天子的威严;赏赐惩罚,是天子的权利。 如果发布的命令不能取信于民,赏赐惩罚不得当,那么天下的人就不信服。 因此必须让官吏追求实际效果,这样实行以后,天子的命令就不会白白地发布,赏罚也就不会滥行。 因此,慎重发布命令,明确赏罚,要求实际效果这三件事,是帝王的特有的方法。 从古代到现在的君王,英雄像汉武帝,聪明如唐太宗,都知道用这三种方法亲自掌握威势和权柄,因此需要的东西没有得不到的,想做的事没有做不到的。 汉武帝喜欢用兵打仗,就诛灭四边的少数部族,在万里边疆立功,让自己的心里快活。 需要良将,就有卫青、霍去病等名将供他指挥。 想得到贤士,就有公孙弘、董仲舒、汲黯等名臣出来实现他的意志。 唐太宗喜欢用兵打仗,就诛灭突厥,征服辽东,威振少数部族以显示自己的志向。 需要良将,就有李靖、李勋等名将供其驱使,想得到贤士,就有房玄龄、杜如晦等名臣围绕在他身边。 这两位皇帝,凡是所做的事情,后世都无法做到,可以称得上需要的没有得不到的,想做的都能做得到。 没有别的方法,只是自己能掌握威势权柄罢了。 陛下无所不知英明圣哲的资质,超过了汉武帝和唐太宗,又全部有了汉朝和唐朝的天下。 但是想防御边防,就经常忧虑没有军队;想击破盗贼,就经常忧虑没有良将;想供给军队,就经常忧虑没有资财物品;想以威势征服四方少数部族,就经常忧虑没有计策;想任用贤士良才,就经常忧虑没有人才。 这些需要的东西都得不到,想做的事情都无法实现,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不使用掌握威势权柄的方法。 从古代以来的帝王,有的为强臣所制约,有的被小人所迷摇摇文白对照四库全书精华摇摇集部?欧阳修诗文集瑏瑡摇摇惑,那么权柄就不能由自己掌握。 现在朝廷上没有强臣的忧患,身边没有对小人片面信任的沉溺,朝廷内外臣子和百姓,尊崇陛下象大自然的主宰,热爱陛下像父亲,侧着耳朵,伸长脖子,原意听从陛下的所作所为,但是为什么畏惧却不去做呢?如果有一天赫然掌握权柄亲自统治,就万事都能办到,还忧虑什么五件事都办不到?为什么会坚持三个弊端依旧不改,一件事也做不成呢?我请求谈谈这三个弊端。 意见多次变化就不容易让人相信,号令频繁改变就难以让人听从。 现在发布命令之初,没有详细审阅,施行不长时间,马上就又改变。 以不能相信的意见,发布难以服从的命令,所以每次有需要办的事情,州县的官吏知道朝廷不是一定要实行的命令。 官吏有的相互说“命令不一定要实行,不久以后一定要更改的。 有的说“按定例把公文转发下去,对新措施简单应付就可以了。 朝夕之间,果然又变了。 至于将领官吏的改换,更是频繁的连地方官吏都疲于接送供应;公文纷乱、繁多,朝廷和地方都不能遵守。 朝廷内外官吏百姓有的不断叹息,有的偷偷地笑。 叹息的人有忧虑天下的心,偷偷笑的人有轻视朝廷的意思。 发布的命令落到如此地步,想威严天下,能做得到吗?这就是不慎重发布命令的弊端。 用人的方法,不过就是赏赐和惩罚。 但赏赐没有功勋的人,就使恩惠达不到劝勉人民的目的;惩罚漏掉有罪的人,就会使威严让人不再畏惧。 即使有人,也已不能使用了。 宋太祖的时候,王全斌击破蜀国回来,功劳不小了,但触犯法令依然一下子贬谪十年不问。 这时候正征讨江南,贬黜王全斌,就等于给众将领立法,等江南攻下后,又恢复了他的官摇摇文白对照四库全书精华摇摇集部?欧阳修诗文集瑏瑢摇摇职。 宋太祖英明果断,能平定天下的原因,就是他奖惩的法令都是这样。 过去在关西发生战事,已四五年了,奖赏惩罚不分是非。 大将因为没有功勋罢官的人仍然做官,军队中没有功勋的人不妨碍得到好的官职,众将领谁还肯立功。 副将畏惧怯懦停滞不前的,都应当杀头,但是有的暂时贬官不久又升官,有的没有贬官仍然做官,军队中见有罪的人不杀头,众将领谁还肯去献身。 因此说赏赐达不到鼓励目的,威严没有让人惧怕的地方,赏罚已经到了如此地步,却想任用人才,能够达到目的吗?这是赏罚不明的弊端。 自以军队调动以来,处置的事情不少,但多数有名无实。 我请求简略地谈其中的一二件,那么其它的情况就可以知道了。 数年以来,征兵没有停止过,各路的百姓一半做了士卒,他们中间老弱病患、胆小怯懦的人不可胜数,军队中名额空虚很多,实际被利用的很少,这是只有征兵的虚名却没有获得士卒的实际数字。 新征的士卒,就地训练,追赶呼喊公差,百姓不能安居,主持训练教导的人,没有领兵打仗的才能,受教导的人也没有当兵打仗的气节,往返来去的州县,愁苦叹息的声音不绝,既多数是老弱病患年幼怯懦的人,又没有训练齐整精练的方法。 这是有教练士卒的虚名却达不到练兵的实际目的。 各路的州和军都分别打造器械,打造的时候已经劳苦百姓,路途载运搬送又让百姓再次受苦,但是铁刃没有刚性,制造弓箭的筋胶不牢固,器械长短大小都不合规格。 制造器械的地方只求充数而尽快完成任务,不盘算用的材料根本无法使用,经手的官吏又没有检查责任。 这是只有兵器的虚名却没有使用的价值。 使用敷衍的方法,教练年老怯懦的士卒,拿着迟钝易折断不能使用的器械,参摇摇文白对照四库全书精华摇摇集部?欧阳修诗文集瑏瑣摇摇加一百次战斗就会失败一百次,这个道理是没有疑问的,临到事情才醒悟,还来得及吗?所以事情没有大小,都粗率,就是不求实际功效的弊端。 所以我说三个弊端根源在朝廷,无数事情懈怠停滞在下面。 许多事不能在此一一说来,我请求谈论比较大的五件事。 第一件事是军队。 我听说攻击敌人依靠智谋而不是力量,指挥打仗用智谋而不是以士卒多少来争胜负。 以前指挥军队的人,用兵多的人经常失败,用兵少的人经常胜利。 王寻等人以百万之兵遇到汉光武帝刘秀的九千人却失败了,是士卒多的失败而士卒少的胜利;苻坚以百万之兵遇到东晋二三万人却失败了,也是士卒多的失败而士卒少的胜利;曹操以三十万青州兵却被吕布打败,退却回到许昌以后,用二万人击破了袁绍十四五万人马,这也是士卒多失败士卒少胜利的证明。 况且对于少数部族,特别难以用力量争胜,只能用智谋取胜。 李靖在定襄击破突厥,只用了三千人,以后在阴山击破突厥首领颉利,也不过一万人。 此外用三五千人在寒外战而取胜的难以数得清,所以打仗不在人数多,在于能运用计谋取胜。 因此善于用兵的人,可以以少当多;不善用兵的人,虽然人数多却仍感到少。 为现在谋划,增加军队就会损耗国力,减少军队就能击破贼寇。 现在守卫边防的军队不下七八十万,可以说很多了。 但是训练不精锐,又有年老体弱的虚数,所以十个人不抵一个人,这七八十万军队不抵七八万人使用。 加上军队没有统一制约,支离分散。 分散多了就成了少,是兵法忌讳的地方。 这就是所说的不善于用兵的人虽然士卒多却显得少,所以经常打仗经常失败。 我希望陛下昂然振威奋勇,激励众将领精心地训练军队,去掉年老体弱的士卒,七八十万军队可以得到五十万摇摇文白对照四库全书精华摇摇集部?欧阳修诗文集瑏瑤摇摇精兵。 古人用兵,以一当百,现在既然无法做到,只求能以一当十,那么五十万精兵可以当五百万士卒使用。 这就是所说的善于用兵的以少的士卒可以当多的使用,古人以少的士卒却经常取得胜利的原因就在这里。 现在不思虑实际效果,只求增加士卒,消耗国家财力消耗百姓,积累到一定年月,贼寇虽然没有到,国家已困窘了。 这是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说将。 我又听到古代人讲,将相没有贵族血统。 所以有的奴仆,有的军队中的士卒,有的盗贼,只要能不依平常的次序规矩使用他们,就能成为名将。 国家求索将领的意愿虽然迫切,但选择将领的途径太狭窄。 现在下诏让身边的臣子举荐将领,却又以经历和出身进行限制,那么地位低下的英雄豪杰就不可能得到推荐。 考核将领限定骑马射箭这样一夫之勇的技巧,那些智慧谋略可以胜过万人的就要失掉了。 隐居的奇异杰出的人奉召来到京城,因为贫贱看不中他们,不过给他们一个主簿、借职,使他们郁郁不乐地离开,那么古代杀猪、钓鱼、喂养牛马的杰出人才就会被激怒,并因此失去这些人才。 至于无人可以任用,宁可用年老衰弱残废、平庸怯懦愚昧顽劣的人,都让他们守卫要害的地方,授予他们兵权,天下三尺高的小孩都为朝廷感到担忧。 前些日子,澶渊的士兵由于将领的无能差点造成动乱,由这件事可清楚看到。 议论的人不知道选取将领的方法不对,只说现在没有良将。 我希望陛下革除旧的弊端,发奋精心地寻求。 贤良豪杰的人,不应该因为地位低下而限制他们;有智慧谋略的人,不一定考他们弓箭刀马;隐居的杰出人才,不能因为贫贱轻视他们。 只要陛下能用非常的礼节对待这些人,他们就将用非常的效力报答国家。 又怎摇摇文白对照四库全书精华摇摇集部?欧阳修诗文集瑏瑥摇摇么会忧患没有将领呢?这是第二件事。 第三件事是资财物品。 我又听说善于治病的人,一定要医治病人引起疾病的地方,善于救治弊端的人,一定要寻找引起弊端的根源。 现在天下财物困乏,其弊端何在呢?根源在于军队花费太大。 汉武帝用兵不止,用光了积累数代的财富,当他的军队在单于台大战匈奴时不过十八万人马,还使得国力困窘。 何况我们今天七八十万兵马连续四五年不停止的征战。 用尽天地生长的东西,耗尽千百万百姓的膏血,多少财物也不能丰足需要。 现在就是有智者出现,资财不能增加,计谋也没有可以施展的地方。 只有裁减冗卒的没有用的耗费,训练精兵进行速战,功业建立战事停止,资财物品自然满足了。 现在军队有裁减的道理,却没有人敢承当这件事情;盗贼有快速击破的便利,却没有将领敢鼓起勇气奋然出击,以后战事失败,只能白白地损耗国家损耗百姓。 只有陛下用威严和权利督促着这件事,才有希望改变。 这是第三件事。 第四件事谈防御外敌的谋策。 我又听兵法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北方的敌人与朝廷通好仅仅四十年,不敢妄动,现在一朝兴起狂妄谋划的人,他们的意图何在呢?大概是看到中原多次被元昊打败,因此开启了他们的贪心,于是寻找机会行动。 现在如果告诫勉励众将领,挑选兵士喂养饱战马,快速驶入西部边界,只要能痛败元昊的贼军一次,那么我们宋朝的军威就大振,而敌人的计谋就会失败。 这就是所说的“上兵伐谋”。 现在刺探情报的人都知道北边的敌人与西部的贼寇共同谋划,打算集中两国的力量窥探我们河北、陕西。 如果两股力量合起来进攻我们的力量则难以对摇摇文白对照四库全书精华摇摇集部?欧阳修诗文集瑏瑦摇摇付。 现今如果我们能先击败其中的一国,那么敌人的势力就削减下去一半,无法单独举兵。 这是兵法上说的“伐交”。 元昊地势狭小,贼兵不多,从过去到现在进攻我们,传闻北边的敌人经常派去助战的军队。 现在,如果敌人有调动军队进犯的阴谋,元昊突然遭到打击,一定会求助北边的敌人。 北边的敌人分出兵力帮助元昊,就可以牵制他向南进犯的兵力;如果不帮助元昊,那么两国就有了裂痕,彼此怀疑有二心。 这也是“伐交”之策。 假如让两国约定日期分路来进犯,我们能在约定日期之前大举进攻,元昊就会仓促地自救不暇,哪里还能和北边的敌人密切配合呢?这就击破了他们向来商定的盟约,违背了他们相互约定的日期。 这是兵法上说的“离间敌方的同谋者”的谋略,也是“伐交”之策。 元昊叛逆以来,侥幸地多次获胜,经常有轻视众将领的心思,现在又看到朝廷在忧虑北方的敌人,正在黄河以北布置防务,一定认为我们的军队不能向西进发。 现在乘他骄傲懈怠,正好是快速驱驰急速出击的时候。 这是兵法听说的“出于敌方意料之外”,是取得胜利的上策。 前年西部边防有的将领请求出击进攻,当时贼寇的势力正强盛,我们的军队还没有训练好,朝廷尚且允许他率领军队出击,何况现在有可以进攻元昊的形势,这是不可丧失的良机。 元昊正侥幸地认为我们忧虑黄河以北,却没有想到我们能西征,出其不意,这是可以进攻的形势。 自从四路分帅,到现在已经半年,教诲练习、恩惠信义都已具备,军队已经可以使用了,所以近日屡次取得小的胜利。 这证明我们的军队士气渐渐振作,贼寇的士气渐渐挫伤,这是可以进攻的形势。 如果失去这个时机,使得西边和北边的敌人进攻我们,那么我们就无摇摇文白对照四库全书精华摇摇集部?欧阳修诗文集瑏瑧摇摇计可施了。 我希望陛下不要认为臣所提的建议狂妄,命令侍奉左右的臣子,仔细议论并实行这个谋划。 这是第四件事。 第五件事说可以任用的臣子。 我还听孔子说过“十室之邑,必有忠信。 何况现在文臣武将任职于全国各地,他们中间怎么会没有有才能有智慧的臣子呢?陛下总揽治理万事,没有闲暇都了解认识他们,所以不能亲自举进贤才斥退小人;执掌政务的大臣拘束于旧的规矩,也不敢举进贤良斥退小人;审官院,吏部、三班院的职责,只是掌管簿籍差遣任命,也不敢逾越顺序举进贤良黜退不肖。 这样上自天子,下至官吏,没有一个人可以举进贤良黜退不肖。 因此贤良愚昧混杂,侥幸相互容纳,三年一次调动,也没有区别。 平日没有事情,只忧虑官员太多,由于冗官太多,不少官员没有实际职务,一旦遇到事情需要用人,经常忧虑没有人才可以使用。 从古至今任命官吏的法则,没有像今天这样荒谬的了。 现在议论的人有的称被荐的人升了官,就算进了贤才,贪败露后被贬职或罢官,就算斥退了小人,这是不知道它的弊端的深重。 大抵善良和邪恶的人,各自都因为种类聚集。 所以坚守廉洁谨慎的人举荐的都是廉洁干练的人,贪赃纳污的人举荐的都是贪婪污浊的人。 朝廷不问是与非,只看举荐者的人数够了,便给变更官职,这样廉洁干练的人做官了,贪财污浊的人也做官了,请求的人做官了,没有材能的人也做官了。 混乱到这样,就可以做为选贤进能的方法吗?现在黜退责罚官吏,难道有澄清矫正的方法吗?只有贪赃污浊的人因为百姓的议论控告,才能够罢黜他们。 那些能因贪赃枉法被贬黜的人,也是强悍精明的官吏,政事一定自己亲自办理,所以虽侵夺富商大户,却没有伤及贫弱;至于不被贬黜摇摇文白对照四库全书精华摇摇集部?欧阳修诗文集瑏瑨摇摇的庸官,他们不能办事,下边的吏役舞文弄法,不分贫富都受其害。 以此来说,贪赃的官吏与没有才能的官吏为害是相同的。 现在贪赃的官吏因为自己败露,就加以贬黜,十个去除不了一二个。 至于没有才能的人,上下都知道却没有人过问,宽容邪恶,它的弊端就象这样,难道能称作黜退小人的方法吗?贤良不肖既然没有区别,那么设置官职虽然多,却也没有人可以使用。 我希望陛下赏罚,追求实际效果,那么人才就都会来到陛下面前。 我所以说五件事,陛下甄别,是因为有弊端。 三个弊端五件事,我已经详细议论了,希望陛下区别他们,国家的事务没有超过这些的。 现在水旱灾害频繁,百姓对国内的事情埋怨,四方的敌寇又从外部进攻,形势如此复杂,不是陛下迟疑宽缓的时候,希望为国家为百姓多加考虑。 臣欧阳修冒死再次叩拜。 摇摇文白对照四库全书精华摇摇集部?欧阳修诗文集瑏瑩摇摇欧阳修文集卷四十七答李诩第二书修白前辱示书及性诠三篇,见吾子好学善辩,而文能尽其意之详。 今世之言性者多矣,有所不及也。 故思与吾子卒其说。 修患世之学者多言性,故常为说曰夫性,非学者之所急,而圣人之所罕言也。 易六十四卦不言性,其言者动静得失吉凶之常理也;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不言性,其言者善恶是非之实录也;诗三百五篇不言性,其言者政教兴衰之美刺也;书五十九篇不言性,其言者尧、舜、三代之治乱也;礼、乐之书虽不完,而杂出于诸儒之记,然其大要,治国修身之法也。 六经之所载,皆人事之切于世者,是以言之甚详。 至于性也,百不一二言之,或因言而及焉,非为性而言也,故虽言而不究。 予之所谓不言者,非谓绝而无言,盖其言者鲜,而又不主于性而言也。 论语所载七十二子之问于孔子者,问孝、问忠、问仁义、问礼乐、问修身、问为政、问朋友、问鬼神者有矣,未尝有问性者。 孔子之告其弟子者,凡数千言,其及于性者一言而已。 予故曰非学者之所急,而圣人之罕言也。 书曰“习与性成”,语曰“性相近习相远”者,诫人慎所习而言也。 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者,明性无常,必有以率之也。 乐记亦曰“感物而动,性之欲”者,明物之感人无不至也。 然终不言性果善摇摇文白对照四库全书精华摇摇集部?欧阳修诗文集瑐瑠摇摇果恶,但戒人慎所习与所感,而勤其所以率之者尔。 予故曰因言以及之,而不究也。 修少好学,知学之难。 凡所谓六经之所载、七十二子之所问者,学之终身,有不能达者矣;于其所达,行之终身,有不能至者矣。 以予之汲汲于此而不暇乎其他,因以知七十二子亦以是汲汲而不暇也,又以知圣人所以教人垂世,亦皇皇而不暇也。 今之学者,于古圣贤所皇皇汲汲者学之行之,或未至其一二,而好为性说,以穷圣贤之所罕言而不究者,执后儒之偏说,事无用之空言。 此予之所不暇也。 或有问曰“性果不足学乎?”予曰性者,与身俱生而人之所皆有也。 为君子者,修身治人而已,性之善恶不必究也。 使性果善邪,身不可以不修,人不可以不治;使性果恶邪,身不可以不修,人不可以不治。 不修其身,虽君子而为小人,书曰“惟圣罔念作狂”是也;能修其身,虽小人而为君子,书曰“惟狂克念作圣”是也。 治道备,人斯为善矣,书曰“黎民于变时雍”是也;治道失,人斯为恶矣,书曰“殷顽民”、又曰“旧染污俗”是也。 故为君子者,以修身治人为急,而不穷性以为言。 夫七十二子之不问,六经之不主言,或虽言而不究,岂略之哉?盖有意也。 或又问曰“然则三子言性,过欤?”曰不过也。 “其不同何也?”曰始异而终同也。 使孟子曰人性善矣,遂怠而不教,则是过也;使荀子曰人性恶矣,遂弃而不教,则是过也;使扬子曰人性混矣,遂肆而不教,则是过也。 然三子者,或身奔走诸侯以行其道,或著书累千万言以告于后世,未尝不区区以仁义礼乐为急。 盖其意以谓善者一日不教,则摇摇文白对照四库全书精华摇摇集部?欧阳修诗文集瑐瑡摇摇失而入于恶;恶者勤而教之,则可使至于善;混者驱而率之,则可使去恶而就善也。 其说与书之“习与性成”,语之“性近习远”、中庸之“有以率之”、乐记之“慎物所感”皆合。 夫三子者,推其言则殊,察其用心则一,故予以为推其言不过始异而终同也。 凡论三子者,以予言而一之,则讠尧讠尧者可以息矣。 予之所说如此,吾子其择焉。 【译文】欧阳修禀告上次承蒙你来信并性诠三篇,发现你好学善辩,文章也能详尽的表达出你的意思。 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在讨论人性,但有所不及,因此想与你将其讨论清楚。 我担心社会上的学者过多的讨论人性问题,因此常常作出这样的论断人性问题并不是今天学者们的当务之急,而古代圣人也是很少提到的。 易经六十四卦不谈人性,它谈的是动静得失吉凶祸福的一般道理。 春秋记载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也不谈人性问题,它所写的,是善恶是非的如实记录。 诗经共有三百零五篇,也不谈人性问题,它所说的,是对政治教化、国家兴衰的赞颂与讽刺。 尚书五十九篇也不谈人性,它所谈的是尧、舜与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制乱兴亡。 礼记、乐记等书,虽不完整,只是散见于各种儒家的记述,然而总起来看,它们的主要内容还是如何治理国家和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以上六经所记载的,都是现实生活中与社会人生密切相关的问题,所以记述的很详细。 至于人性问题,论及的不到百分之一二,或者只是谈论其它问题而有所涉及,因此即使谈到也不作过多的摇摇文白对照四库全书精华摇摇集部?欧阳修诗文集瑐瑢摇摇探究。 我所说的不谈人性,并不是说绝对不谈,只是说谈论得很少,而且不以人性作为议论的主题。 论语记载七十二弟子向孔子请教,问孝、问忠、问仁义、问理乐、问修身、问为政、问朋友、问鬼神等等都有,没有人问过人性问题。 孔子教育他的弟子的话,有几千字之多,其中讲到人性的,只有一句。 所以我说,谈论人性并不是学者的当务之急,圣人也很少谈起人性。 尚书说“一个人的行为习惯与他个人的性情是相辅相成的”,论语说“人的本性大体是相近的,后天的习惯却相去很远”,这是为了告戒人们谨慎对待自己的积习而说的。 中庸说“天所赋予的叫做性,引导性叫做道”,这是说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浙江衢州市柯城区教育局下属事业单位补充选调工作人员1人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流行病学流行病学调查设计模拟题答案及解析
- 2025四川攀枝花市西区信访局招聘保安人员1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6招商局积余产业运营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校园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福建三明市沙县区部分区属事业单位定向招聘工作人员5人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6河南能源集团校园大使全国高校招募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6华能吉林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中国葛洲坝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招聘7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技术调度中心实习生招募令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中药学风湿关节炎中药处方调配模拟考试试卷答案及解析
- 思政家乡课件
- 2025年职业培训学校建设项目可行性分析与初步设计方案报告
- 2025年软件架构师专业技术考核试题及答案解析
- 八上语文第9课《天上有颗南仁东星》课件
- 2024年BRCGS包装材料全球标准第7版全套管理手册及程序文件(可编辑)
- 公考公共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人保非车险考试题及答案
- 花城版音乐课时15-第12课 走近戏曲(一)观赏京剧学习念白-京剧丑角的念白《报灯名》-课件
- 《食品安全法》与粮食质量安全专题培训课件
- 2023年安康市交通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文理分科心理测试问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