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怎样用好工具书.doc_第1页
语文学习怎样用好工具书.doc_第2页
语文学习怎样用好工具书.doc_第3页
语文学习怎样用好工具书.doc_第4页
语文学习怎样用好工具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语文学习怎样用好工具书 一、选好语文学习工具书 走进新华书店,关于语文学习的工具书琳琅满目。小学生可以选择哪些语文学习的工具书呢?新华字典是每个小学生必备的工具书,它被同学们形象地称为“小老师”。哪个字不认识,我们可以问问它;哪个字不理解,我们可以请教它;哪个字不会写,我们可以查一查。随着年级的升高,我们还可以备一本现代汉语词典,那里有很多词条,阅读的时候遇到不理解的词语,一般在那里都可以找到;写文章的时候有的词不知道怎样准确使用,我们可以翻翻现代汉语词典。当然还有许多工具书可以帮助我们学习语文,比如成语词典学生辞海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等,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有些同学和家长把一些语文辅导书、参考书也作为学习语文的工具书,但是,这类书好像一把“双刃剑”,用得科学,对我们的语文学习会有帮助;用得不当,它反而会影响我们学习语文。因此,我们选择购买时必须谨慎。 二、用工具书学习字词 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是我们学习字词最理想的工具书。那么,我们该怎样利用这类工具书学习字词呢?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查阅它们的时候一定要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字词所在的语境,要边查阅边动脑。老师在布置我们预习课文的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生字,比如五年级上学期的一篇课文师恩难忘中有个生字“捅”我们不理解,我们就可以查阅新华字典,字典上的解释是“戳、刺、碰”,我们在理解文中这个字的时候不能简单照搬那三个意思,要联系课文动脑选择。课文中的句子是“田老师的声音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联系生字所在的语境,再想想自己的生活实际,我们就知道这里的“捅”是“碰”的意思。查阅现代汉语词典时你也会发现有的词条有多个解释,我们也要联系课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动脑选择,有些太书面化的解释我们还得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词语的意思。 三、用工具书帮助阅读 这里所说的工具书就是上文所说的辅导、参考之类的书了。有的语文老师不允许我们使用这类工具书,看见同学上课讨论或做作业时拿出这类书有时还会没收。那么,是不是这类书真的一点用处都没有呢?显然不是,关键是看我们怎么用。我想,首先我们要注意使用的时间。两个时间可以用,第一,在预习课文的时候;第二,在复习的时候。两个时间不宜用,第一,上课讨论的时候;第二,完成课堂笔记的时候。其次,我想说说怎么用。预习课文的时候,在我们独立认真读了课文以后,对于课文的主要内容、段落大意、课后问题的回答等可以看看参考书上的答案,并把参考书上的答案与你心中已经想好的答案对照一下,比比有哪些不同,谁的答案更合理。在这样的对照中,你的阅读能力就会渐渐提高。一篇课文教完了,作业也做完成了,复习课文时可以再看看参考书,检查一下参考书上写的那些内容你掌握得怎样了,还可以反思一下,老师讲的与参考书上写的有什么不同,谁的更准确。在这样的检查和反思中,你的阅读理解水平会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还培养了你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 2、“否则”一词的教学 陶校长的演讲(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一文中有个生字组成的词语“否则”,这个词语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那学生理解起来是否就十分容易呢?我想到以前人教版教材中有篇詹天佑的课文,在引导学生理解这个词语的时候,表面看来学生理解并不困难,他们会很自然地以“代词法”将“否则”解释为“不然”。学生在说出这个答案以后,是否代表着他们已经完全理解并能灵活运用这个词语了呢?从以往的教学来看,事情并不那么简单。当我让学生说出“否则”(或者“不然”)在课文中的意思时,他们大多无所适从;让学生运用这个词语,也往往会出现一些错误。在陶校长的演讲这篇课文中,“否则”是以生字组成的词语形式出现的,我在课堂教学设计的时候,就更加注重了这个词语的教学。 在陶校长的演讲一文中,“否则”的语境是这样的:“因为健康是生命之本,有了健康的身体,我们才有本钱去寻求幸福,实现崇高的理想。否则,一切都将是空的。”我是这样教学这个词语的。 模糊地理解。像以前教学詹天佑一样,我先让学生对“否则”一词有个比较模糊的理解,这个层次的理解放在学生初读课文的时候。在学生自学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学生或者联系语境,或者借助工具书,将“否则”解释为“不然”。我让学生以“不然”替代“否则”读读句子,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到这样的解释是正确的。 透彻地理解。在精读课文的之后,我设计了让学生透彻理解“否则”一词的环节。在和学生围绕“为什么要问身体有没有进步”时,学生能很容易地理解作者正面的阐述,但对于作者反面的论述,即“否则,一切都将是空的。”会因为对“否则”这个词语不够透彻的理解而忽视。在这关节眼上,我引导学生再次理解“否则”。学生当然还是只能以“不然”来解释。我进一步问学生“不然”的意思,学生就不知道怎样来回答了。我指导学生理解“则”和“然”在这里是“这样”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联系上句来说说“这样”是指怎样。学生联系上下文,感悟到了“这样”是指“有健康的身体”,同时也明白了“否则”是指“没有健康的身体”。联系具体的内容,学生透彻地理解了“否则”,同时对于作者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的方法也就有了感性认识。 灵活地运用。陶校长的演讲一文作者用相同的结构提出了四个问题,因为结构相同,因此在设计“否则”一词教学的时候,当学习到第二问的时候,我安排了让学生用“否则”说话的环节。作者在说为什么要“问自己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时,他只从正面进行了阐述:“因为学问是一切前进活力的源泉。我们是学生,求知是我们的主要任务,有了学问,将来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在读了这一段阐述以后,我让学生接着这段话用“否则”说话。其他两问也设计了这样的环节。这一方面对学生进行了词语运用的训练,另一方面还巩固了学生对正反两方面阐述的说理方法的认识。3、谁来做一回“田老师” 教学刘绍棠的师恩难忘,为了让学生在直观中体会文章主人公田老师用编故事的方式教语文的的妙处,我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让学生做一回“田老师”,让学生上讲台讲述文中田老师讲的那个故事的环节。我还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文章中写田老师讲故事是“娓娓动听”,我让扮演田老师的同学也要娓娓动听地讲故事。 看学生都准备得差不多了,我问学生谁愿意上讲台做“田老师”。教室里鸦雀无声,很多学生都把头低了下去。我知道,因为学生新接触我这个语文老师,或许因为陌生的原因还有些害羞;还因为需要“娓娓动听”地讲,要求相对较高而有些胆怯。就在冷场一小会儿以后,我看到一只小手举起来了,是她胆小的小慧。之所以说小慧胆小,是因为她的样子看起来就比较胆小,无论上课下课她都很拘谨的样子,小脸蛋上几乎看不到笑意;还因为在第一次语文活动课上,我让每个学生作自我介绍,小慧很拘束地走上讲台,小声地说自己是个“胆小的女孩”。 小慧还是习惯性拘束地走上讲台,开始以“田老师”的身份“娓娓动听”地给同学们讲故事。可这哪谈得上“娓娓动听”呢?其实小慧就是把写故事的那段课文读了一遍。但当小慧把田老师扮演完毕,我带头鼓起掌来。小慧在同学们的掌声中有些自豪地走回座位。我尽量找了小慧朗读中的闪光之处予以肯定,更用真诚的语言表扬了小慧是全班学生中最大胆的同学。我看到了小慧更为自信和骄傲的神情。 过后,我不断反思着小慧敢于做“田老师”这个现象。应该说,教室中比小慧大胆和讲故事出色的学生有很多很多,但为什么这样一个胆小的学生却能第一个举手,大胆地走上讲台展示自我呢?我又一次想起了语文活动课上的情景。那次语文活动课,是我新接班后第二次与学生在课堂中对话。当我听到小慧自我介绍说她很“胆小”,并且表达了她很想使自己变得大胆的意思以后,我记得我不失时机说了这样一些话。我首先表扬了小慧的介绍相当精彩,她把真实的自我介绍给了老师和同学,而且讲话内容十分清楚;然后,我望着小慧很认真地对她说:“老师相信,在我教了你两年语文以后,你一定会变得大胆起来的,只要你上课积极参与就行。”现在想来,小慧在上我的语文课时,一定想起了我跟她说的话。是我的鼓励和她的决心使她第一个举起了手来。由此我想到,教师要善于抓住教育的契机,善于点燃学生心中一下子就能燃起的那个火苗,这样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 4、谁的歌声振林樾 教学清朝袁枚的所见。在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时,我让学生充分自学以后,组织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或者说说已经理解的诗句的意思。在讨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一句时,我的预设是学生或许对“振林樾”会产生疑问。哪知道学生的问题并不在我的预设之中,他们准确地将“振林樾”解释为了很通俗的“歌声十分嘹亮、好听”。却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是谁的歌声振林樾。但我并没有把这问题当回事,感到或许只是提问题的某一学生不理解,只要让另外的学生点拨一下,这问题就能很快地过去。 当我把这个问题抛向学生,绝大部分学生都举手想回答。第一个回答竟然又一次出乎我的预料:“我觉得是知了的歌声振林樾。”我微笑着问回答问题的学生:“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呢?”“因为下句写了意欲捕鸣蝉,鸣蝉就是鸣叫着的知了,所以我觉得是知了的歌声振林樾。”许多手还没有放下去,他们认为是“牧童的歌声振林樾。”但是,还是有几乎一半的学生感到是“知了的歌声振林樾”。这时,我感到有必要让学生围绕教师看来十分简单的问题,针对以上两种意见组织一次讨论。 认为是“知了的歌声振林樾”的学生除了把“鸣蝉”作为依据之外,还把牧童想捕捉鸣蝉作为依据:因为知了歌声嘹亮、好听,所以牧童才会想到捕捉它。从情感上讲,这观点似乎也站得住脚跟。 我当然知道应该是“牧童的歌声振林樾”,但怎样让学生能内化为自己的理解,这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但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来进行理解呢?我觉得还是应该引导学生从诗句中找答案,并在这过程中渗透语法的基本知识。有学生讲到:“因为歌声振林樾前面一句是牧童骑黄牛,很显然这歌声是牧童的。”但我知道,回答问题的学生认为“很显然”,持反对意见的学生并不买账。于是,我又用日常生活的语言引导:“小明开始朗读课文,声音真好听。隔壁教室的学生在唱歌,有同学走神了。这句话里的声音是谁的呢?”学生都知道声音是小明的,我又举了一些相关的例子,学生在日常生活用语的感悟中感性认识了语法中的“承前省”。这时我再引导学生在诗中找另外的依据。学生马上以“忽然闭口立”佐证:牧童刚才在唱歌,现在想捕捉鸣蝉,忽然“闭口”了。这时,学生的认识才完全一致了。 以上案例使我认识到,在这首诗歌的学习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他们的心目中,拟人化的倾向还十分明显。这一年龄特点使他们误认为歌声是知了的。怎样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语言文字?潜移默化地认识语法常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发现学生错误的习惯思维,要以具体的语言文字和日常用语来引导他们走出学习语言的误区,使他们能正确构建新的语文知识链5、让学生在与老师的情景对话中“学会请教” 口语交际学会请教(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重点要求学生学会在请教他人时“要把需要请教的问题说清楚”。按习惯教法,在学生明白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后,教师会与学生一起讨论:“怎样才能把需要请教的问题说清楚”。但我想到,如果这样做,学生在讨论上述问题时一定会感到比较乏味。即使教师能够与几个优秀的学生总结出一两点方法来,学生在实际口语交际时或许早已淡忘,往往不会自觉运用。于是,我想到了另一个方法,先以课文中的一个场合为例,我与学生进行对话。我在估计学生会出现问题的时候适时点拨,让学生在具体的模拟情景中感悟“把需要请教的问题说清楚”的方法。 课文中提供的第一个场景是这样的: “燕莉莉家里近来发现了蟑螂,她不知道该怎样消灭它们,就去请教教科学的魏老师。” 我先让学生思考一会儿,想想如果你是燕莉莉,该怎样向魏老师请教。然后请一个学生扮演燕莉莉,我则做魏老师。扮演燕莉莉的学生走到我跟前对我说:“魏老师您好,我想请教您一个问题。”我让这学生定格在这里,让其他学生说说“燕莉莉”做得怎样。学生纷纷举手说“燕莉莉”做得很不错,因为她很有礼貌。于是我一边板书“有礼貌”一边跟学生明确:“请教他人应该有礼貌。”“燕莉莉”继续向我请教:“我家里近来发现了蟑螂,我不知道怎么消灭它们。”正如我估计的那样,学生一般不会将家里蟑螂横行的情景说具体。当这个情况果然出现的时候,我对“燕莉莉”说:“家里难得有一两只蟑螂,那是很正常的呀。”学生们都笑了,我问他们为什么笑。他们都说因为我不肯帮助“燕莉莉”。我问学生:“那我为什么不肯帮助燕莉莉呢?”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请教他人时没有把问题的紧迫性和严重性说清楚。于是我归纳:请教别人要把问题的紧迫和严重性说清楚,不然小小问题,别人会让你自己解决的。扮演燕莉莉的学生在大家的提示下把家中蟑螂肆虐的情景描绘清楚了,但紧接着的一句还是“我不知道怎么消灭它们”。我问“燕莉莉”:“你没有尝试,怎么知道自己不能消灭它们呢?自己回家试试吧。”学生又一次笑了,通过与学生对话,他们明白了,请教别人还得介绍一下“自己已经做了什么”,“结果是怎样的”,一定要把自己在困难面前的无奈说一说。“燕莉莉”在大家的提醒下把前面两个内容都说清楚了,然后说:“魏老师,请你帮帮我吧。”我笑着问:“是去你家和你一起消灭蟑螂,还是带你去借这方面的书,或者用别的办法?”“燕莉莉”马上顿悟道:“魏老师,我想让你告诉我有哪些消灭蟑螂的好方法,具体应该怎样去做,哪个方法对我家是比较适用的。哦,忘记告诉你了,我们家是两室一厅的公寓房。”我点着头说:“这下我知道怎样帮助你了。” 通过这样的对话,学生在模拟的情景中明白了请教他人“怎样才能把需要请教的问题说清楚”的方法,这比纯粹教学生口语交际的方法效果好多了。口语交际本身就强调情景性,教师参与其中,并准确估计学生会出现的问题,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就能起好主导作用教师可以在解决学生出现问题的过程中帮助他们认识某次口语交际的方法。 6、引好了路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后记 装满昆虫的衣袋(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上完以后,心里很愉悦,因为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兴致高涨,“我来!我来!”的喊声此起彼伏。这不是公开课,我也没有必要“做戏”。真实的课堂能出现这样的情景,使我感到满足,同时也值得我认真反思,争取多让学生和自己享受这样的语文课堂。 上文所说课堂是装满昆虫的衣袋第二课时的教学,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法布尔对昆虫着迷的两件事,即傍晚在田野抓纺织娘,放鸭子时观察、采集昆虫,尤其是通过对这两件事中具体语言文字的感悟,体会法布尔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钻研和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在学生总体感知课文所叙述的两件事以后,我先引着学生学习第一件事。我指名学生朗读叙述第一件事的相关段落,其他学生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接下来组织学生讨论。虽然学生们并没有按我的预设回答,但他们讲得都很有道理,我都给予了肯定和表扬。比如,有学生一上来就抓了“三天前”这一看似平常的词语,他认为法布尔已经注意纺织娘“三天”了,但他不放弃,从中体会到了法布尔对纺织娘真的很着迷。学生讲得有道理,我对他的答案表示肯定。在学生们充分讨论过后,我重点抓了两个地方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一是引导学生体会好法布尔把纺织娘说成是“会唱歌的虫子”这个地方,并且指导朗读好法布尔抓到纺织娘以后的那句十分兴奋的语言:“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体会重点词句再加上感情朗读,学生充分认识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二是抓住“他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引导学生想像法布尔可能是怎么找的?在丰富的想像中,学生不仅体会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更体会了他执着的精神。 以上过程后,我和学生一起对学习第一件事的学习方法进行了小结:整篇文章都写法布尔对昆虫着迷,我们要围绕“着迷”这一关键的词语体会文章的内容和具体的词句;学习课文,要边读边把能反映法布尔对昆虫着迷的句子画出来,在重点词句下画着重号,并适当写写自己的体会;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接着让学生按以上方法学习第二件事情,学生们不仅因为学有方法都有事情可做;更重要的是,因为在学法指导时我强调了学习本篇就抓“着迷”这个关键词,学生们学习的目标也相当明确。我在学生间巡视,他们都能十分准确地把重点的词句圈画出来,绝大部分学生还能写出很长的一段感受。但我也发现了一个现象,学生们自学自悟时所圈画的地方,与我预设的内容存在着一些距离。不过,细细看学生在文字边上写的体会,也都很有道理。于是我决定,等会儿组织交流的时候要让学生“百花齐放”,只要能围绕“着迷”自圆其说就好。在接下来的讨论中,就出现了我在第一节所描绘的情景“我来!我来!”的喊声此起彼伏。试摘录几个回答如下: 生:“他把鸭子赶进池塘以后,就去湖边逮蝴蝶,捉甲虫,或是蹲下来静静地观察奇妙的水底世界:漂亮的螺壳、来回穿梭的游鱼、五彩缤纷的蠕虫”我觉得如果法布尔对小虫子不感兴趣,他就去放鸭子了,决不会去注意昆虫的。师:哦,你是说一般放鸭子的孩子就专门是看着鸭子的。 生:我有补充,我觉得这段话中“静静地”最能说明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因为这个词语说明他观察昆虫很专心,心里非常静。 生:老师,我想说,这段话说明法布尔对任何小动物都感兴趣,什么蝴蝶啊,甲虫啊,还有螺壳、游鱼、蠕虫。 师:同学们不但会找重点的词句,而且体会也谈得很有道理。我们继续! 学生接下来把描写法布尔找到美丽小甲虫的情景、法布尔满载而归时心里“甜滋滋”的感受、父母责骂后法布尔采取的态度等词句都找出来了,并说出了自己独特的想法。课堂因此不但热闹,更重要的是,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迸出了火花。接下来由课文的重点段落过渡到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学习,体会“正是法布尔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本来我觉得这一句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因为学习重点部分学生思维火花的闪耀,他们很容易地就理解了这一句中的“痴迷”中包含着的法布尔的精神。 反思本堂课的教学,我得意的是课堂的热闹和学生积极参与的情景,现在在做反思的时候,我更得意于引导学生学习重点部分时引好了学习的道路抓住了一个重点、渗透了一个方法、教师起好了一个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一个主体作用。 7、怎样把写人的文章写得细腻、感人 我们都知道写人的文章要通过具体的事情表现人物的特点,但很多同学在选择表现人物特点的事情时总感到有点犯难,似乎找不到典型的事情写,所想到的事情总觉得“太小”,找不到轰轰烈烈的“大事”。其实,表现人物特点的事情不在于大小,关键在于你是否能把事情写得细腻、感人。那么,写人的文章怎样才能做到细腻、感人呢? 我们先来看一位同学的习作我的班主任中所写的一件小事(摘自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 我正在聚精会神地做作业,忽然,一只温暖的手扶着我的前额,慢慢地向上抬起。原来是冯老师。她的一双眼睛望着我,好像在说:“三个一怎么又忘了?” 我不好意思地一笑,立刻把身子挺直。 冯老师轻轻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朝前走去。 从此,我每次做作业的时候,就觉得前额有一只温暖的手。它时时提醒我:写字,一定要保持正确的姿势。 这样的事情几乎每个同学都经历过,但我们是否能像这位小作者那样把事情写得那样细腻、感人呢?要学习作者的写法,我们有必要好好来咀嚼一下这段文字。 写好了了人物细微的动作 要把写人的文章写得细腻,写好人物细微的动作十分重要。读完这段文字,冯老师的这些细微动作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一只温暖的手扶着我的前额,慢慢地向上抬起。”“冯老师轻轻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朝前走去。”在这些句子中,“扶、抬、拍”三个细微的动作很传神地把冯老师的细心和对学生的爱心表现出来了。因此,我们要写好一个人,平时就要多留意,要注意那些看似普通,实则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细微动作。把这些动作写进文章,文中的人物就能给人留下鲜明而深刻印象了。 写好了人物细微的表情 人物的表情是最能表现他们的特点的,不过,一般能写进文章,能表现人物特点的表情往往总是稍纵即逝的,需要我们用心观察才能捕捉到。以上这位小作者就很善于抓人物的表情:她的一双眼睛望着我,好像在说:“三个一怎么又忘了?”冯老师的这个眼神代表的意思多让人回味哪!如果我们的文章中也能有一两处这样的表情描写,我们的文章会因此增色不少的。 写好了自己真切的感受 文章要写得细腻、感人,还需要我们在叙事过程中写好自己的感受。我们先来体会一下上文这位小作者的感受:老师的手是“温暖”的,老师的动作是“慢慢”的,老师拍我的肩膀是“轻轻”的,这件事情对我的提醒是“时时”的。多么敏感、心细的小作者啊!一般同学的文章之所以不能将人深深打动,就是因为作者本人在叙事的时候就没有什么感觉。作者自己都没有感觉,写出的文章怎么可能去打动他人呢?要在文章中写好自己真切细微的感受,那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用心、用情去感受生活的美好。8、就抓这个“吓”字 教学变色龙(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一课中“变色龙如何捕食”部分,在学生充分自学以后,我开始和学生围绕“变色龙捕食给你怎样的印象”进行谈话交流。好几个学生都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变色龙捕食使人感到害怕。我感到有些意外,学生们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有个学生说了依据以后我才明白了,原来他们是读了课文中的这样一句话:“我们被它吓了一跳。”这句话是作者在听了中非工人朋加沙关于变色龙眼睛的介绍和亲眼看了变色龙捕食的情景后的感受。 在我本来的预设中,总以为学生会围绕这样的意思回答:变色龙捕食十分准确、迅速。而他们为什么都产生了变色龙捕食使人“害怕”的感受呢?我稍微思考了一下,是学生误读了“吓了一跳”的意思,他们一定以为这里的“吓”是“令人害怕”的意思。怎么引导学生准确理解这里的“吓”字?又怎么引导学生能准确把握变色龙捕食的特点呢?把两者结合起来,两个问题就能同时得到解决。以下是我和学生接下来的对话: 师:老师知道了,是作者和其他工人被变色龙吓了一跳,所以把你们也吓着了。那我们再看看,作者他们怎么会被吓一跳的呢? 生:因为变色龙吃那只彩色的蝴蝶速度太快了。 师:你怎么知道速度太快的呢?能用文中的词句说说吗? 生:课文中有好几个表示时间短的词语: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刷”、刹那间。 生:我有补充,变色龙捕到彩蝶是它“离变色龙还有相当的距离”的时候。 生:还有,课文介绍了变色龙捕食速度快的原因,它有“长得惊人的舌头舌头的长度超过它身长的一倍”。 (很多学生都情不自禁调皮地伸出舌头来) 师:这确实能使作者他们“吓一跳了”。还有使作者吓的原因吗? 生:课文中描写的变色龙的眼睛也使他们“吓了一跳”。 师:你能像课文中中非工人朋加沙那样来绘声绘色地读一读吗? (学生饶有兴趣地朗读着:它的每只眼睛都能单独转来转去,分别观望四面八方的东西) 师:为什么要介绍变色龙的眼睛呢? 生:这告诉了我们变色龙捕食为什么那么准确。 师:变色龙捕食迅速又准确,难怪“我们被它吓了一跳”。同学们刚才说,变色龙捕食使你感到害怕,现在你还害怕吗? 生:不怕了,我们只是感到吃惊。 生:我感到不可思议。 师:所以大家想一想,这里的“吓”是不是“害怕”的意思呢? 生:这里的“吓”和我们一般理解的吓不一样,这里是吃惊的意思。 以上教学片断使我认识到,课堂是生成的。教师在预设的时候,首先要设想学生理解的多种可能性,这样,在课堂上才能自如地应对课堂的生成,从而进行有效处理。如果有些生成在预先没有想到,教师就要认真而快速地分析生成的原因所在。要尽量将学生的生成往自己预设的方向靠,因为这样容易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同时,语文课上的生成还千万不能忘记了语文的工具性,不要因为学生在内容上的生成,就事论事地把内容扯得很远,结果出现无效的课堂。 9、引导学生观察的好教材 金蝉脱壳(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这篇课文形象、生动、细致地描写了金蝉脱壳的全过程。钻研这篇教材的时候,我感到这篇课文不仅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感悟金蝉脱壳情趣的好材料,更是学生学习如何仔细观察周围事物的好教材。 一、简单的动作注意细节 课文描写金蝉脱壳前的情景,其实就是表达了第一自然段中这样一句话的意思金蝉“偷偷地爬到树干上”。这句话是一位叔叔说的,因此就比较简单。再往简单的方向想一想,金蝉脱壳前的情景其实就一个“爬”字。但这样简单的动作经过作者的观察,文字表达就具体生动得多了:“突然,我发现了一只肥肥的、通身发着金黄色亮光的蝉虫,正沿着柿子树往上爬。当爬到一个枝丫上时,它用脚紧紧抓住树皮上的一处裂口,停在那里不动了。”一个“爬”字,能写得那样形象生动,其诀窍是什么?作者首先描写了爬着的那个蝉虫的样子,又写了爬行过程中种种细小的动作。这样的文字告诉学生,简单的动作如果能注意其中的细节,也能写得细致具体,写得充满情趣。 二、复杂的过程注意条理 金蝉脱壳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怎样把这个复杂的过程写下来呢?教材向学生展示的是有条有理的一段文字,从“蝉背露出来了”到“头钻出来了”,再写“六只脚出来了”,最后是“最有趣的蝉尾出壳”的情景。刚出壳的蝉儿奇迹般的变化虽然“很快”,但那也是比较复杂的,作者同样注意了叙述的条理性,他只抓了两样东西的变化,一是全身颜色的变化,二是一点点大的翅膀的变化。这两段文字是全文的重点,作者通过有条理的描写告诉学生,复杂的过程在观察的时候要善于在大脑中理出一个条理,然后注意每个环节的的特点。 三、观察的时候注意情感 文章有好几处的地方都写进了作者观察前后的情感,“这是多么神奇有趣的事啊!我决心要揭开金蝉脱壳的秘密。”这是作者观察金蝉脱壳前的想法。“我轻手轻脚地爬上树,躲在一个枝丫后面,聚精会神地盯着这只蝉虫,等待着金蝉脱壳这一时机的到来。”虽然这一段文字没有直接写作者的感受,但我们能从作者的行动中感受到了他观察时的充满好奇和期待的情感。“这是多么奇特动人的情景啊!我高兴得几乎叫起来!”读了这段话,我们感到作者观察金蝉脱壳后兴奋、激动的感受简直跃然纸上。文章最后写蝉儿“准备开始它的歌唱生涯”,虽然写的是金蝉,但从这拟人的手法中我们还是体会到了作者对金蝉的喜爱之情。这样的文字一次又一次地告诉学生,观察时注意自己情感的调动,这是观察成败的关键。 10、这段例文不典型 在钻研五年级语文上册“习作2”这个教材时,我发现这一教材中引导学生观察动物动作的这段例文不典型,而且似乎不利于学生的观察和习作。 我们先来看课文提供的那段例文: 帅颌天天领着一群鸽子练习飞行。它张开翅膀,一眨眼的工夫便飞上了蓝天。它时而低,时而高,时而快,时而慢,尾巴展开着,像一把白色的纸扇。飞累了,便落在对面屋顶上,有时慢慢地踱着方步,有时站着“咕咕”叫。 教材接下来的提示文字是:“如果不是仔细观察,作者笔下的鸽子会这样栩栩如生吗?”读完这段例文,我首先感觉到即使作者不观察,也能凭着感觉写出这段描写鸽子动作的文字来:鸽子飞行当然是“张开翅膀”的;至于鸽子飞行的时候“高、低、快、慢”,这些特点就是不加观察的人也能凭感觉想像出来;“踱着方步”有点味道,但它是怎样“踱”的呢?应该有进一步的观察和描写。这段文字中只有“像一把白色的纸扇”的想象和鸽子“咕咕”叫的声音能给人比较形象的感觉。因此,我觉得这段例文并没有把鸽子的动作写得“栩栩如生”。再者,这段文字中的“时而”、“有时”等词语就告诉学生,这并不是在把鸽子的某个动作写具体、写细致。 相比较而言,“习作2”所在的第二单元中的金蝉脱壳这篇课文才是引导学生学会细致观察的好教材。就看蝉尾脱壳那一段: 最有趣的是蝉尾出壳的情景。未出壳的蝉尾使劲地抖动着,伸着。蝉儿把它已经出壳的上半身腾空向后仰去,又敏捷地向前扑来,再用前脚抓住蝉壳用力一抽,又白又嫩的蝉尾就出来了。整个动作配合得自然协调。 这段文字首先点明了蝉尾脱壳这个动作的特点:“最有趣”、“动作配合得自然协调”。蝉尾脱壳的整个过程都是围绕着这两个特点来写的。作者观察得细致,所描写的蝉尾脱壳的动作才那样传神:“使劲地抖动着,伸着”、“腾空向后仰去”、“敏捷地向前扑来”、“抓住蝉壳用力一抽”。而且诸如“已经”、“又”、“再”等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才是提示学生怎样把一个动作分几个部分写具体的。读了这段话才可以这样说:“如果不是仔细观察,作者笔下蝉尾脱壳的情景会这样栩栩如生吗?”而且只有这样的文字,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如何去仔细地观察一种动物的动作:要仔细地观察一种动物的动作,首先得敏感地发现动物这一动作的特点;其次要善于把某个动作分解成几个环节,分成几个部分写;再次,还要抓住动物动作的每个细小的方面。这样观察后的结果才有利于学生写出“栩栩如生”的动物。而“习作2”中那段描写鸽子动作的例文,或许只会误导学生写出“空话”、“套话”的动物动作的文字来。 11、巧用质疑教名言 苏教版语文教材练习2的“诵读与积累”部分是三位名人关于观察的名言。设计教学的时候,我在思考,怎样遵循“不对名言内容作过多分析,而把精力集中在诵读和积累上”这样的教学原则。我觉得让学生“诵读和积累”至少必须建立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而教师一般总是很难把握好“初步理解”的尺度,尤其是名人名言,有的名言语言本身就比较深奥,内涵还比较丰富,我们该怎样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呢?后来一想,采用让学生“边诵读边质疑,在质疑解疑中初步理解”的策略或许是比较有效的方法。 第一句是巴甫洛夫的“观察,观察,再观察”。在备课的时候,我预设着学生会这样质疑:为什么“观察”在一句简单的话中要重复三次。学生在课堂上果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讨论和诵读的过程中,学生很清楚地明白了巴甫洛夫这样说的用意:观察是重要的;观察需要反反复复地进行。 第二句是伽利略的名言:“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践中得来。”我预设学生会针对“推理”一词提问,但出乎意料的是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和实践中得来?”当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首先提出了我预设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他们的答案是“推理”的近义词,诸如“推测”、“推断”等。我让学生结合本组课文来回答,尤其提醒他们结合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学生们例举了法布尔对纺织娘会唱歌的推理,“闪烁着金属光泽的小甲虫”为什么那么漂亮的推理等。学生理解了推理,回答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就比较容易了,我提示学生:“你们刚才说的法布尔的那几个推理是怎么来的呢?”联系课文内容,学生都知道是法布尔从反复观察中得来的。学生的质疑和教师的提问相结合,使学生很轻松地理解了伽利略的名言。 第三句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我预设学生在语言方面或许会对那个“之”字提问,内容上会对前面那个比喻提问,会对“观察是智慧的能源”提问。但学生只问了我预设的最后那个问题:为什么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其实,学生的那个提问总领了全句。我让学生反复诵读句子自己找答案,有学生用前一句进行了回答,我提醒学生再用法布尔的例子从感性上认识前一句的意思,并适当提了一下比喻的用法,学生都能理解这个比喻,我也没有在这方面多做文章,而是在“能源”一词上稍微花了点功夫。而理解“能源”这个词语,再次联系法布尔,学生就十分清楚地理解了这个词语的用法和意思。对于那个学生没有提问的“之”字,根据学生朗读有点拗口的现状,我用领读的方法解决了,没有多作解释。 最后,和学生一起总结观察的重要性,在上述诵读、质疑、解疑、再诵读的基础上就水到渠成了;而且这样结合质疑、解疑的反复诵读过程,使学生基本上在当堂就能熟练背诵这些名言了。12、为楚国人想办法 教学自相矛盾(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在学生理解故事内容以后,我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语句感悟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从而揭示“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的意思。 引导学生体会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我准备抓楚国人夸口的两句话和最后楚国人“张口结舌”的结局进行。我的预设是,学生一定会批评楚国人前后夸口的不应该。在这样的基础上,通过“张口结舌”领会故事揭示的道理。但是,在学生找出楚国人夸口的语句以后,他们在谈自己的体会时,却为楚国人想起了怎样不使他自相矛盾的方法来:“我觉得楚国人在夸自己的盾时应该这样说:我的盾坚固得很,除了我的矛,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其他学生的思维是很容易受到同学的感染的,马上又有学生为楚国人夸口他的矛想起了主意:“楚国人在夸自己的矛时应该这样说:我的矛锐利得很,除了我自己的盾,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我想,回答问题的学生已经跃过了我的预设,他们不仅已经充分理解了楚国人自相矛盾的错误所在,而且已经在为楚国人最后不张口结舌、说话不自相矛盾想办法了。但一般学生是不是已经充分理解了楚国人的错误呢?因此,我还是想让学生回过头来,让班级中大部分学生认识楚国人的错误。我问学生:“楚国人会不会想到在做生意的时候像刚才那两位同学那样说呢?你从哪里看出来?”我的临时预设是,让学生能抓住“夸口”这个词语,理解楚国人前后夸口语言中的重点词语来认识他的前后矛盾。学生很快找到了“夸口”这个词语,我和学生由“夸口”这个词语想像了楚国人的自得,然后抓住楚国人语言中的“什么矛都戳不穿它”、“什么盾它都能戳穿”来理解他的自相矛盾,并在这基础上感情朗读楚国人前后夸耀自己的话体会他的洋洋自得。接着,再体会楚国人张口结舌的样子,想想他这时候会想些什么;如果后悔的话,他以后会怎么说。由此再返回刚才那两位学生为楚国人想的办法。这样就自然得出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说话、做事不能前后不一致,不能前后抵触。 语文课堂上,有些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他们的思考会出乎教师的预料。如果这些思考是有助于课堂教学的,那我们一定要积极利用,因为这是语文课最有效的教学资源。像上述案例,学生为楚国人想办法,这是我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但这样的回答对课堂教学是很有用的,他能帮助学生从另一个方面认识这个成语故事告诉学生的道理。13、“龙腾空飞去”的两个必备条件 教学画龙点睛(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钻研教材前,我先复习了一下“画龙点睛”这个成语的意思,工具书上是这样说的:“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一两句重要的话,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引自现代汉语词典)我注意到了成语解释中的两个要点,即必须是作文或说话时的“关键地方”,加上的必须是“一两句重要的话”。研读教材、设计教案的时候,我预设学生会对被点上眼睛后龙腾空飞去的情景产生兴趣,而往往会忽视没有点上眼睛的龙,还会忽视张僧繇点的是眼睛而不是其他。如果忽视这两点,对成语意思中的“关键地方”和“加上一两句重要的话”就不能深入理解。因此,在设计教学的时候,我想,如果学生忽视这两个内容,我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注意这两个内容。 教学过程中,在学生理解故事内容之后,我让学生通过讨论“故事中的哪些地方最吸引你?为什么?”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所讲的道理,从而理解这个成语的故事。学生果然对龙被画上眼睛以后的那段内容很感兴趣,让他们想像“游客们惊叹不已”的情景以及游客们会惊叹些什么,学生们也兴趣盎然,抢着发言,纷纷称赞张僧繇画画本领高。但是,只认识张僧繇画画本领高,这并不是这个故事要告诉学生的道理,也不能使学生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于是,我开始引导学生关注我预设的两个内容。我在黑板上胡乱地画了一条简笔画的龙,然后问学生:“老师画的这条龙如果让张僧繇来点睛,它会腾空飞起吗?”学生们看着我画得十分丑陋的那条龙,都哈哈大笑起来,纷纷摇头表示不会。我继续问学生:“你们为什么认为不会?你能从文章中找到依据吗?”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开始关注没有画上眼睛的龙,他们知道了张僧繇没画眼睛的龙也是“张牙舞爪、形象逼真”,没点睛的龙就是十分精彩的。这就为学生理解成语意思中的“关键处”奠定了基础,“点睛”必须建立在作品本来就十分精彩的基础上。我又接着问学生:“为什么最后点的是眼睛,而不是尾巴或者龙爪呢?”经过讨论,学生一致认为,眼睛是整条龙最重要的一个地方,点得好,龙就能腾飞;点得不好,龙或许就飞不起来了。这样的讨论,能使学生明白了“画龙点睛”意思的另外关键之处加上一两句重要的话。 经过这样的讨论,让学生在例举日常生活中的类似例子时,他们就自然点到了成语意思中最关键的两点。比如,有个学生讲有一周国旗下讲话,顾教导跟大家说中秋节的来历,整个讲话都很精彩,最后顾教导别出心裁地祝福全校老师和同学全家中秋节快乐,那就是画龙点睛之笔。从这个例子中我就感到,学生已经真正理解了画龙点睛这个成语的意思。而学生能那样准确、全面地认识这个成语的意思,与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理解上述两处内容是分不开的。14、抓住了“牛鼻子” 如何引导学生在理解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故事内容的基础上感悟它告诉我们的道理,进而体会“滥竽充数”这个成语的意思。我感到抓住课文最后一句:“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让学生搞清楚南郭先生逃走的原因,这就抓住了理解这则故事的“牛鼻子”。 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学生首先想到的是齐湣王“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但这只是一个表面的原因,在学生找到这个原因以后,我继续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齐湣王这样做,其他吹竽手不逃走,而只有南郭先生逃走呢?这时候,学生就把目光集中在了齐宣王在世的时候,南郭先生装腔作势混日子的情景。当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理解这一点以后,再对照最后一句“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对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就一目了然了。请看学生的回答:“没有本领,是不能混日子的。”“没有真正的本领混日子,迟早会出洋相的。”“只有把真本领学好了,才不会像南郭先生那样狼狈。”在这基础上让学生例举生活中的例子,也比较恰当:有学生例举了不会读书的同学平时不好好读书,总是在齐读时装模作,迟早会在个别朗读时被大家笑话的;有学生例举了手艺不好的人混在匠人堆里过日子,总有一天会被工头开除的 学习滥竽充数抓住最后一句,纲举目张,把整个故事都统领了;围绕最后一句提出问题,学生能关注到整个故事的关键词句。这样的教学设计,使语文课既没有忘记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又让学生很轻松地感悟了故事所讲的道理,达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15、学“推敲”,用“推敲” 学习“推敲”这个词语,我从让学生做“推”和“敲”两个动作开始,然后让学生把“推敲”连在一起读,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学生因为积累匮乏的原因,都说不出这个词语的意思。这时,我让学生直奔课文最后一小节:“后来,人们就把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引导学生查工具书理解“斟酌”初步理解“推敲”的意思。在读懂课文内容,品析课文重点词句的基础上,学生不仅清楚地了解了“推敲”这个词语的来历,而且对“推敲”这个词语的意思就有比较清晰的理解。 但学生的认识还停留于课文中贾岛和韩愈对“推”和“敲”这两个字“推敲”的层面。怎样让学生离开“推”和“敲”这两个字来进一步认识“推敲”的意思呢?我把课后练习4作为这项练习的载体。我跟学生说:“其实,很多人写文章的时候对于用词造句都是反复推敲的,尤其是我们学习的课文更是这样,因此,我们学习的课文都是学习语言最好的范文。”然后和学生一起讨论课后练习4,学生通过对“拜访”和“访问”、“即兴”和“即时”、“宁静”和“安静”的辨析,充分认识到了课文作者写出这篇文章也是反复推敲的。接着,我再让学生自己在课文中找出作者对于词句推敲的地方,学生找出了课文中很多用词造句十分恰当的地方,比如,“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一句,学生觉得这句话中“沿”和“摸”就是作者写文章反复推敲过的。 最后,我因势利导,教育学生以后写文章也要学习贾岛、韩愈及课文作者推敲的习惯及精神,这就显得十分自然了。 16、架设一座桥梁 谈“奔月”镜头的教学 教学嫦娥奔月(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我以“乡亲们为什么非常想念嫦娥”为总领的问题引导学生品读课文,通过课文的内容和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嫦娥的性格特点。学生都能抓住以下内容和相关文字体会嫦娥的美丽善良和机智勇敢:嫦娥经常接济生活贫苦的乡亲;嫦娥与奸诈贪婪的逄蒙周旋,最后自己吞下仙药。而对课文以下文字却有所忽视: “嫦娥吃了仙药,突然飘飘悠悠地飞了起来。她飞出了窗子,飞过了洒满银辉的郊野,越飞越高。碧蓝碧蓝的夜空挂着一轮明月,嫦娥一直朝着月亮飞去。” 在进行课堂预设的时候,我估计学生会把这段文字找出来,然后谈自己的体会。不过,我设想学生不能理解到位,因此,我设计了怎样引导学生感悟到位。当学生不能体会到位的时候,我就启发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比如“飘飘悠悠”、“飞出了窗子”、“飞过了郊野”、“越飞越高”等体会嫦娥“奔月”是多么的无奈和恋恋不舍。然后通过感情朗读想象嫦娥奔月的情景,体会嫦娥的性格特点。在学生自读感悟的时候,当我看到学生没有找到这一部分时,马上把教学设计进行了调整。我让学生尽量理解好嫦娥与乡亲们、与丈夫后羿的感情,理解好嫦娥与逄蒙周旋的情景。当学生交流到嫦娥吞药这一部分,已经认识到嫦娥的善良和勇敢机智时,我话题一转:“同学们,嫦娥她想吃这颗仙药吗?你从哪里看出来呢?”学生们通过讨论这一问题,再次感受到了嫦娥与乡亲们、与丈夫之间的感情。这时,教师深情叙述:“但是,嫦娥无奈地吞下了这颗仙药,她飞起来了,她将离开她深爱着的乡亲们了,她将离开她深爱的丈夫后羿了,她要飞往月亮上去了。”接着我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想象嫦娥这时候会想些什么。学生们的回答都很动情,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先看第一方面内容的一些回答:“乡亲们,我将离开你们了,以后你们就少了一个接济你们的人了。”“后羿啊,我到了月亮上,以后你要照顾好自己。”再看第二方面的内容:“乡亲们,我是多么舍不得离开大家呀,但现在已经没有办法了,我会想你们的。”第三方面的内容是:“虽然我不能和大家在一起了,但逄蒙没有吃到长生不老药,我还是心甘情愿的。” 学生动情的回答告诉我,他们也很舍不得嫦娥离开,但嫦娥还是往月亮上飞去了。这时,我紧抓学生情感被充分调动的时机,引导学生读他们忽视的嫦娥“奔月”情景的描写,并且让学生联系具体的词句谈谈自己的体会。这时,我在课堂预设时担心学生们理解不能到位的问题很顺利地得到了解决。学生们紧紧抓住了我预设时所抓的那些词句,谈出了自己的感受:嫦娥是多么舍不得离开乡亲、离开自己深爱的丈夫,但是她无怨无悔。朗读的时候,学生们也读出了韵味,从他们的眸子里,我看到他们对嫦娥离开大家是那样的不舍。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对嫦娥人物形象的认识当然就更进一层了。 以上教学使我想到,语文课堂上,当学生的理解和教师的预设不能保持一致的时候,尤其是一些重要内容学生不能找到并体会时,教师要善于将学生原来的思路,找到学生思考和教师预设的接合点。那个接合点就是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思考作为材料灵活地铺设一条将学生引向重要内容的桥梁。以上案例中让学生讨论“嫦娥想不想吃仙药、她在飞向月亮途中的想法”就是那样的桥梁。17、学好成语故事“三步走” 我们的课本中有成语故事,新华书店也有专门的成语故事图书。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