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发育过程中的重要概念和关键技术PPT课件.ppt_第1页
小麦发育过程中的重要概念和关键技术PPT课件.ppt_第2页
小麦发育过程中的重要概念和关键技术PPT课件.ppt_第3页
小麦发育过程中的重要概念和关键技术PPT课件.ppt_第4页
小麦发育过程中的重要概念和关键技术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冬小麦器官同伸规律和关键技术 2010年3月16日 1 主要内容 一 叶蘖同伸规律与播期密度二 器官同伸规律与春季管理三 小麦冻害的标准与识别四 晚播小麦田间管理技术 2 目的是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根据播期确定合理的播种量二是向农户推荐适宜的播期 一 叶蘖同伸规律与播期密度 3 一 叶蘖同伸规律与播期密度 一 小麦冬前叶片根据着生部位的不同又可分为近根叶和茎生叶两种 近根叶是即着生于分蘖节上的叶片 对冬小麦而言包括冬前生长的叶片 一般包括6 8片叶 和春后最先长出的两片叶 其光合产物主要用于分蘖 根系 中部叶片的形成和幼穗分化以及基部节间的生长 4 二 小麦分蘖的识别及发生规律1 小麦分蘖分蘖是从分蘖节的叶腋处长出的分枝 分蘖的多少 壮弱是决定群体好坏和个体发育健壮程度的重要标志 分蘖节是由地下部不伸长的节 节间和腋芽紧缩在一起组成的一个节群 是分蘖着生的地方 一 叶蘖同伸规律与播期密度 5 正确确定冬前叶片数量 找第一叶 冬前第一叶 叶片叶尖钝 6 分蘖发生的顺序 在分蘖节上由下而上逐渐伸出 主茎及分蘖的代表符号 主茎0 一级分蘖 从主茎叶腋伸出 1N 2N 3N 二级分蘖 从一级分蘖叶腋中伸出 1N 1 1N 2 2N 1 2N 2 每个分蘖的第一片叶是不完全叶 称为鞘蘖 三级分蘖 从二级分蘖叶腋中伸出 1N 1 1 1N 1 2 第一个三级分蘖也是鞘蘖 一 叶蘖同伸规律与播期密度 7 一 叶蘖同伸规律与播期密度 2 叶蘖同伸规律小麦幼苗的主茎生出第三片叶时 由胚芽鞘中长出胚芽鞘分蘖 YN 当主茎长出第四片叶时 在主茎一叶的叶鞘处长出第一个分蘖 1N 以后主茎每长出一片叶 该叶的N 3位叶片的叶鞘处就长出一个分蘖 8 一 叶蘖同伸规律与播期密度 2 叶蘖同伸规律当主茎长出第六片叶时 第一个一级分蘖 1N 已达到3叶龄 其蘖鞘中长出第一个二级分蘖 1N 1 依此类推 主茎出生与各级分蘖出生的对应关系见表1 从表中看出每个叶龄组的单株总茎数是前两个叶龄组的单株总茎数之和 9 表1主茎的叶位与各级分蘖出现的对应关系 10 三 基本苗和播种量的确定在大田条件下 冬小麦从播种到出苗需要0 以上积温120 左右 从出苗到越冬每长一片叶平均约需80 100 左右 上等肥力为80 中等地力约需90 下等地力可达100 根据小麦从播种到越冬积温数 可推算出当地小麦不同播种期的麦苗在越冬前主茎的叶片数 进一步由单株主茎叶片数推算出单株分蘖数 根据冬前最佳总茎数 推算出不同播种期应具有的基本苗数 一 叶蘖同伸规律与播期密度 11 三 基本苗和播种量的确定最佳成穗数45万 亩 冬前最佳总茎数90万 亩 是成穗数的2倍 再根据叶蘖同伸规律 三 1 四 2 五 3 六 5 七 8 八 13 中文数字为露尖叶的叶片序数 阿拉伯数字为单株茎数 求出对应的单株茎数 然后利用下面公式计算出应播的基本苗 冬前最佳总茎数基本苗 单株茎数 一 叶蘖同伸规律与播期密度 12 积温与冬前可见叶片与单株茎数对照表 小麦形成形成壮苗的最适播期 9月24日 10月2日 13 冬前积温年代变化特征 注 图中所用数据均为八站平均 距平1 与1971 2000年平均值之差 距平2 与1961 1990的平均值之差 冬前积温年代变化特征 注 图中所用数据均为八站平均 距平1 与1971 2000年平均值之差 距平2 与1961 1990的平均值之差 冬前积温年代变化特征 注 图中所用数据均为八站平均 距平1 与1971 2000年平均值之差 距平2 与1961 1990的平均值之差 9 24 9 30 9 25 10 1 17 基本苗 万 千粒重 克 亩播量 Kg 出苗率 发芽率 0 85 100 一 叶蘖同伸规律与播期密度 18 四 壮苗对积温的要求1 壮苗的标准北京地区冬前壮苗标准是4叶一大心 5叶长出一大半叶 到五叶一心 6叶露尖 带3个以上分蘖 2 壮苗对积温的要求该日的冬前积温 120 可见叶片数 平均冬前每片叶所需积温90 小麦壮苗需要积温530 650 一 叶蘖同伸规律与播期密度 19 9月22日播种 20 9月27日播种 21 10月2日播种 22 10月7日播种 23 10月12日播种 24 3 不同地区冬前积温变化 北部山区 密云 25 3 不同地区冬前积温变化 东部平原 顺义 26 3 不同地区冬前积温变化 南部平原 房山 27 由以上数据 来自北京市气象局 可以得出 1 从2000年到2009年 北京市9月25日至小麦越冬期间积温较30年平均值上升11 10月1日至小麦越冬期间积温较30年平均值仅上升4 从出苗到越冬每长一片叶平均约需80 100 左右 故北京地区升温幅度不足以推迟播期 北部山区适宜播种期为 9月22日 9月28日 东部平原区适宜播种期为 9月25日 10月1日 南部山区适宜播种期为 9月25日 10月1日 28 一 基本概念1 如何确定春季的叶片数春生叶片分为中部叶片 着生于第1 2伸长茎节的叶片 一般为3 4叶 和上部叶片 指旗叶和倒二叶 中间叶片光合产物主要供应茎秆的生长和充实以及上部叶片的形成和穗的分化发育 上部叶片的光合产物主要用于后期小麦籽粒的灌浆 在一株小麦中主茎的叶面积最大 出生越晚的分蘖叶面积越小 在一个单茎上 发生越晚的叶位叶面积越大 现有小麦品种一般倒二叶叶面积比旗叶大 二 器官同伸规律与春季管理 29 2 如何确定节位茎秆分为地上和地下两部分 地下部分不伸长构成分蘖节 地上4 6个节间伸长 节间的伸长开始于起身后 由下向上依次进行 并且节间的伸长有重叠现象 最后一节 穗下节 到开花期才停止伸长 小麦的节间以最下一节最短 向上依次加长 穗下节最长 有的品种的穗下节可以占全株高度的50 60 茎节的粗度通常是第一节较细 从第2 3节开始加粗 最上一节又逐渐变细 秆壁的厚度则是由下向上逐渐变薄的 二 器官同伸规律与春季管理 30 3 如何确定生育期返青期 春季气温回升后 植株恢复生长的心叶新长出部分露出叶鞘2厘米左右 起身期 主茎 分蘖叶鞘显著伸长 幼苗由匍匐转为直立 第三片春生叶露尖2厘米左右 第一节间在地下开始伸长 穗分化从二棱末期到护颖分化期 拔节期 主茎 分蘖的茎节伸出地面2厘米 倒二叶露尖2厘米左右 穗分化到小花分化盛期 挑旗期 主茎 分蘖的旗叶展开 叶耳可见 穗分化进入四分体期 抽穗期 穗子的二分之一露出旗叶叶鞘 开花期 穗子中上部花开放 露出黄色花药 二 器官同伸规律与春季管理 31 籽粒形成期 开花后12天左右籽粒外形长成含水率70 左右 乳熟末期 籽粒表面呈绿黄色 体积最大 胚乳呈炼乳状 含水率45 左右 糊熟期 籽粒背部变黄发白 只有腹沟和胚周围显绿 胚乳粘稠呈面筋状 含水率40 左右 蜡熟期 籽粒变黄 胚乳呈蜡状 麦粒可被指甲掐断 含水率在35 25 只有茎节上微带绿色 完熟期 籽粒变硬 含水量下降到25 以下 体积缩小 收获时易掉粒 造成损失 各生育期均以群体中有50 的茎蘖达到所列标志为准 二 器官同伸规律与春季管理 32 1 小麦器官同伸规律小麦不同器官之间在生长上保持一定的同伸关系 并与穗分化进程的不同阶段密切相关 如第一节的节间 第二节的着生叶的叶鞘和第三节上的叶片是同时伸长的故称同伸器官 不同地区穗分化时间与叶龄的对应关系在苗期差异较大 但拔节期后 叶龄余数和穗分化的对应关系就比较稳定 由于不同地区全部叶片数目不尽相同 因此用叶龄余数与穗分化进程的对应关系是统一的 可在不同条件下广泛使用 二 小麦器官同伸规律以及叶龄指标促控法 33 34 2 叶龄指标促控法根据器官同伸规律与穗分化的对应关系 根据叶龄运用肥水 可以推断受促进的器官 n叶露尖时施肥浇水受影响最大的是n 2位叶片 n 1位叶鞘和n叶着生的节间 其次受促进的是与上述器官前后相邻的部位 起身期春生三叶露尖施肥灌水 主要促进五叶叶片和三叶座生节 第一节间 伸长 并加强小花分化 延缓两级分化 其次对旗叶和第四叶以及对二 三节间也有比较明显的促进作用 拔节期 即春生5 6叶露尖 时施肥浇水 主要促进中上部节间伸长和花器官发育 有利于壮杆大穗 提高小花结实率和巩固大蘖成穗 二 器官同伸规律与春季管理 35 表5春季不同叶龄时期的肥水综合效应 注 表示受促进作用最大 无标记者次之 影响小的未列入 36 三 春季一 二 三类苗的标准及管理1 一类苗的标准及春季管理冬前茎在80 100万 亩的一类苗 春季管理应控促结合 目标是提高分蘖成穗率 促穗大粒多 返青期进行搂麦 扎麦 抑制春季分蘖发生 防止后期倒伏 在拔节期 春4叶 春5叶露尖 进行肥水管理 结合浇水亩追尿素12 15公斤 二 器官同伸规律与春季管理 37 2 二类苗的标准及春季管理冬前茎在60 80万 亩的二类苗 春季管理应适当促进 以巩固冬前分蘖 适当促进春季分蘖发生 肥水可在起身期 春3露尖 使用 一般结合浇水亩追尿素10 15公斤 3 三类苗的标准及春季管理冬前茎低于60万 亩的三类苗 春季应及早促进 目标是促弱转壮 提高春季分蘖数量 增加亩穗数 在返青期 春1叶一大叶 春2叶露尖 进行第一次肥水管理 一般亩追尿素5 10公斤和适量磷酸二铵 浇水2小时左右 在拔节孕穗期进行第二次肥水管理 将另一半氮肥施入 提高穗粒数 二 器官同伸规律与春季管理 38 4 冬前茎大于100万 亩的旺苗 要看春季长势分别对待 一是墒情好 麦苗返青快 生长势强的麦田 可以依一类苗进行管理 早春镇压蹲苗 也可在起身期喷施化控药剂 缩短基部第一节 控制植株旺长 防止后期倒伏 在拔节期施肥浇水 每亩施尿素10 15公斤 二是春季返青慢 不发苗 有脱肥现象的麦田 应按弱苗进行管理 在返青 起身期及时施肥灌水 防止旺苗转弱苗 二 器官同伸规律与春季管理 39 三 小麦冻害的标准与识别 1 冻害的概念和类型 越冬冻害是指越冬休眠期间或早春萌动期间遭受0 以下强烈低温或剧烈变温而造成的伤害 可分为初冬温度骤降型 冬季长寒型和冻融型三种类型 40 2 冻害的形态特征 小麦受冻后不能恢复正常状态 叶片呈现墨绿色水浸状态 叶片柔软下垂 叶鞘和根呈现白蜡色浸润状态 三 小麦冻害的标准与识别 41 三 小麦冻害的标准与识别 42 细胞结冰 导致机械损 细胞间结冰 体积增大 产生机械压力 同时蒸气压降低 细胞内水分向外渗透 原生质脱水 造成细胞死亡 细胞内结冰 直接破坏原生质结构而造成冻害 过度脱水 反复融冻伴随大风和干旱 胞间水分被原生质吸收复原 即蒸发散出 使原生质浓度过高而受干害 3 冻害致死的原因 三 小麦冻害的标准与识别 43 细胞膜损伤 持续低温 使细胞膜结构改变 透性增大而使电解质外渗 原生质体受到破坏 土壤冻融 土壤昼夜冰融交替 结冰时体积增大 而解冻时体积缩小 将小麦根系提出地面 分蘖节暴露在外 以致干枯或受冻而死 称为 根拔 发生倒伏 茎秆折断 春性品种片面强调抢墒早播 加之冬前温度高 麦苗生长较快 若年前拔节 遇大雪后 压倒麦苗 导致茎秆折断 3 冻害致死的原因 三 小麦冻害的标准与识别 44 品种抗寒性 冬性 半冬性 弱春性 春性品种 生育时期 拔节 二棱 后 抗寒能力明显下降 8 受冻 扬花期对低温最为敏感 0 7 有13 的穗部受冻不能结实 播种期 播种过早 春性品种提前拔节 抗寒能力降低 冻害严重 晚播麦 苗小苗弱 抗寒能力降低 播种深度 播种过浅 分蘖节距地表近 极易发生冻害 播种过深 麦苗细弱 抗寒能力差 且地中茎长 不利于培育壮苗 土壤冻融易造成麦苗受冻 三 小麦冻害的标准与识别 4 影响冻害的因素 45 三 小麦冻害的标准与识别 播种量 播量大 个体发育不良 其分蘖节和叶鞘内养分含量少 抗寒能力差 易受冻害 温度 降温强度越大 持续时间越长 反复次数越多 初冬低温越早 春季低温越晚 冻害越重 水分 水分低 地温昼夜变幅大 麦苗弱易遭受冻害 光照 光照条件好 利于抗寒物质的形成 受害率低 土壤类型 质地重的粘土 砂姜黑土 漏风淤土 耙地不实时 小麦冻害重 水分含量低的受冻重 水分含量高的受冻轻 肥水管理 单施氮肥 越冬死苗率越高 氮磷钾配合使用 越冬死苗率降低 46 三 小麦冻害的标准与识别 5 防御冻害的措施 严重死苗麦田 亩茎蘖数少于20万头的麦田 早春补种 点片死苗可催芽补种 茎蘖数20万 亩以上麦田 应加强管理 提高分蘖成穗率 受冻旺苗田 返青初期耙耧枯叶 促使麦苗新叶见光 尽快恢复生长 在气温升到3 时 结合追肥早浇返青水 保活主茎 大蘖 促发小蘖 仍可争取较高产量 47 三 小麦冻害的标准与识别 5 防御冻害的措施 受冻晚弱苗 加强增温防寒工作 如撒施农家肥 保护分蘖节不受冻害 早春不可深松土 以防断根伤苗 年前拔节麦苗 土壤解冻后 抓紧镇压 控制地上部生长 保护分蘖节和幼穗 或结合冬前化除喷矮壮素 多效唑 PP333 或壮丰胺 控制基部节间伸长 增强麦株抗寒能力 48 一 晚播麦概念及分类1 晚播麦的概念晚播麦指我国北方晚熟冬麦区小麦播种期晚于传统培育壮苗的适宜播期播种的小麦 晚播麦与适期麦的划分应以小麦播种至越冬前的积温为依据 冬前 0 积温在520 以下 小麦生长正常 近根叶不足六片 单株茎4个以下 均属于晚播麦的范畴 四 晚播麦的概念及管理技术 49 2 晚播麦分类根据小麦晚播后的形态特征及生理特性把越冬幼苗分为4种类型 带蘖型 倒针型 一根针型和萌发型 4种类型所需 0 积温分别为400 以上 300 以上 200 以上和100 以下 四 晚播麦的概念及管理技术 10月19日播种 晚播冻害 50 二 晚播麦的主要生育特点 1 生育期短 特别是分蘖期短 2 前期生长少 生物产量低 干物质积累量少 3 中后期干物质积累快 穗部发育快 籽粒灌浆速度快 4 有明显壮弱株的分化 5 成熟晚 四 晚播麦的概念及管理技术 51 三 晚播小麦高产栽培措施及技术要点 根据晚播小麦的生育特点 采取相应的栽培措施 可以达到亩产350 400公斤的高产水平 初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栽培模式 可归纳为 五补一选 1 以争时补晚晚播小麦可以适当推迟播期 但不是越晚越好 生产上仍坚持好中求快 尽早播种 中熟玉米品种后茬小麦 10月上旬播种 争取10月10日种完 冬前 0 积温不少于350 争取多数小麦带蘖越冬 52 2 以苗补晚 确定晚播小麦高产合理结构根据晚播小麦 大群体小个体 的生长发育特点 需要适当增加基本苗 走以苗补晚 以苗保穗 以穗数保产量的栽培途径 播小麦基本上靠主茎成穗 基本苗与亩穗数的比为1 0 9 1 0 高肥地的基本苗40 45万 中 低肥地以45 55万为好 过晚播小麦可增加到55万基本苗 一般亩穗数45 50万 穗粒数23 24粒 千粒重38 40克 亩产可达350公斤以上 三 晚播小麦高产栽培措施及技术要点 53 3 以肥补晚 争取合理的氮磷比例提高氮磷比是晚播小麦高产的关键技术 氮磷比不应少于1 0 5 高产田可提高到1 0 6 特别应重视磷二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