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政区地理 主编 刘君德 靳润成 周克瑜主讲教师 刘露 上篇概念与原理 第一章政区概述第二章政区地理研究第三章政区的理论基础第四章政区要素分析第五章政区的影响因素与划分原则第六章政区组织管理 第一章政区概述 第一节 政区 与 行政区划 第二节政区的基本特性第三节政区的类型划分第四节政区的意义与作用第五节中国政区的发展与研究概述 第一节 政区 与 行政区划 基本概念政区 行政区 行政区域 行政区划 行政单位 行政建制 第二节政区的基本特性 1 政治性 阶级性和政策性2 系统性与综合性3 历史继承性 相对稳定性和可变性4 区域性和区界的不重叠性 第三节政区的类型划分 1 地域型政区2 城市型政区3 民族型政区4 特殊型政区 第四节政区的意义与作用 1 行政区划的政权建设意义2 行政区划对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意义3 行政区划对加强民族团结 促进民族地区的社会 经济 文化事业发展的意义 第二章政区地理研究 第一节行政区划与政区地理第二节政区地理的研究对象第三节政区地理的科学性质第四节中国政区地理研究的任务与重点第五节中国政区的发展与研究概述 第一节行政区划与政区地理 第二节政区地理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政区地理的科学性质 第四节中国政区地理研究的任务与重点 1 政区的理论研究2 政区的应用研究3 政区的历史研究4 政区的借鉴研究5 政区的法制研究与建设 第五节中国政区的发展与研究概述 1 政区发展概述2 政区研究概述2 1古代以沿革地理为主体的著述2 2近代以省区问题为重点的政区地理研究2 3解放后我国政区研究的发展 第三章政区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学说的理论第二节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关系原理第三节行政区与经济区关系原理第四节行政区经济原理第五节层次与幅度关系原理第六节其他学科的相关理论与原理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学说的理论 第二节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关系原理 第三节行政区与经济区关系原理 1 行政区与经济区是两种具有不同特点的区域类型2 行政区与经济区两者具有本质上的差异 第四节行政区经济原理 1 从理论上分析2 从经济运行主体 企业和地方政府行为分析3 从市场机制分析4 从体制环境分析 第五节层次与幅度关系原理 1 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2 决定行政区划纵向结构体系中各级政府管理幅度大小的因素2 1空间范围2 2事务范围2 3本级政府的组织规模及其管理手段3 行政区划中的管理层次与行政距离有关 第六节其他学科的相关理论与原理 1 区位理论2 空间相互作用原理 第四章政区要素分析 第一节政区的要素结构第二节政区的规模第三节政区的等级第四节政区的行政中心第五节政区的名称第六节政区的边界线第七节政区的区位与形态 第一节政区的要素结构 1 一定规模人口和面积的地域空间2 一个设有相应行政机构的行政中心3 一个明确的上下级隶属关系的行政等级4 一个与行政建制相对应的行政区名称 第二节政区的规模 1 政区规模的主要标志2 政区规模的影响因素3 中国一级政区规模分布及规模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政区的等级 1 在中国行政区划史上 政区的行政等级曾有过多次变化2 在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下 政区和地方机构的上下级垂直隶属关系十分明显 是一种严密的等级关系 3 行政区等级制度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3 1经济发达程度是划分政区等级的重要依据3 2行政区的等级高低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生产力布局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 4 我国当前在行政区等级问题上有两个方面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逐步加以解决4 1我国少数政区的规模与等级不符的问题4 2市 县分等问题 第四节政区的行政中心 1 行政中心2 怎样选择行政区的行政中心2 1行政中心与经济中心一致2 2优越的地理与交通区位2 3有一定的行政基础2 4环境条件 第五节政区的名称 1 政区地名的两大要素2 政区地名的状况及问题2 1专名重名太多2 2有些专名字虽不同 但读音相同2 3行政区的通名专名化2 4行政区的通名概念不清 体系混乱3 中国政区通名的演变有以下几个特征3 1随势顺变3 2名实相符3 3继承改造3 4名级一致3 5重地异名 第六节政区的边界线 1 行政区边界线的划分1 1按划分的标志有自然地理界线 人文界线1 2按性质分有 法定线 习惯线 争议线三种2 行政区边界争议的主要原因3 行政区边界线的三个构成要素 界线的长度 边界线走向和边界线标志物4 行政区界线的划分和勘定主要依据的原则4 1保持基层行政区的整建制调整4 2经济社会利益合理分配的原则4 3界线明晰的原则 第七节政区的区位与形态 1 政区的区位中国政区的空间分布的特征 从政区类型看 从政区规模看 从政区的建制历史看 从政区的经济状况看2 政区的形态2 1广义的政区形态包括 政区的区位 政区的规模和政区的形状2 2政区的形状 世界200多个国家的一级形状大体有三种类型 规则型 不规则型 界于规则与不规则之间的过渡型除上述三种类型外 尚有个别完全属于自然的放射状形状的政区 如冰岛共和国2 3我国现有省级政区的形状类型有 方型 六边形 矩形 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凹形 新月形 哑铃形 纺锤型 第五章政区的影响因素与划分原则 第一节政区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第二节政区划分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政区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1 政治因素与行政区划国体 政体因素统称为政治因素 其对行政区划的影响 政治因素决定着某些行政区划的撤并和区域界线的调整 政治因素影响行政区划的层次和幅度 政治因素影响行政区划等级的确定2 经济因素与行政区划2 1经济发展水平对行政区划的影响2 2区域经济联系2 3特定区域的经济中心往往也是相对应的行政区的行政中心所在地3 民族因素与行政区划3 1历史上民族之间的战争直接导致行政区域界线的频繁改变3 2由于政治军事原因而形成的历史上的民族迁徙 改变了民族分布格局 同时也使行政区划发生相应改变3 3统治阶级实行的国内民族政策对一国内部行政区划的稳定起重大影响作用 4 交通建设与行政区划4 1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的命脉 从整体上影响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从而间接地影响行政区划的划分4 2交通线路和枢纽的布局 影响行政区域内经济 人口的流向和行政联系的距离及其便捷性 因而是行政区域划分的一个重要因素 5 区域文化因素与行政区划5 1民族的发展 迁徙和分布对行政区划的影响5 2宗教文化区与行政区划5 3方言地理与行政区划6 历史社会因素与行政区划 7 自然因素与行政区划7 1山脉 河流 海洋 湖泊 沙漠等自然界线 由于其对于人类经济 政治 文化活动的阻碍作用 使之往往成为行政区域划界的重要依据7 2综合的自然地理单元 如高原 盆地 岛屿 特别是水系流域 也是行政区域划分的重要因素7 3区域自然资源的丰度及其开发利用状况也是行政区划设置和边界划分的重要因素8 行政组织 管理因素与行政区划8 1行政管理的层级 幅度与行政区的层级 幅度之间呈相互对应的关系8 2行政管理手段的进步影响行政区划的幅度8 3由于推行政企分开 政府管理功能的正确定位 即行政区经济功能的逐步淡化 第二节政区划分的基本原则 1 古代政区划分原则的经验1 1加强以中央集权的一元统治体系为核心的政治统一是历代行政区划的主要功能1 2促进中央和地方的经济发展是历代行政区划分的重要因素1 3户口和财赋多寡是历代行政区划分的主要依据1 4 山川形便 和 犬牙交错 是古代行政区界线划分的两个重要原则 2 现代行政区划原则2 1有利于巩固和加强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原则2 2有利于合理组织区域经济运行 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原则2 3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 促进民族平等与繁荣 发扬历史文化传统 尊重各地习俗的社会原则2 4有利于区域国土资源的开发 保护和环境综合整治的自然 生态原则 第六章政区组织管理 第一节政区组织管理的概念与内容第二节政区组织管理体系的形成第三节中国政区的组织管理体系及相关问题思考第四节市县分等 中国政区组织管理的新思路第五节中国政区组织与管理的法律规范 第一节政区组织管理的概念与内容 1 行政区划组织包括 组织的目标 职能范围 机构设置 岗位设置 权责关系 规章制度 物质因素 人员构成2 行政区划的组织结构 纵向结构 横向结构3 行政区划的组织管理 第二节政区组织管理体系的形成 1 传统的城乡合治 并形成以地域型政区组织为唯一标志的相对单一发展阶段2 近代的城乡分治 并以城市型政区的出现为标志 构成地域型政区与城市型政区合理并存格局的发展阶段3 现代城乡分治 并以城市型政区地位的逐渐提高 同时多种政区类型并存为主要特征的多元化发展阶段 第三节中国政区的组织管理体系及相关问题思考 1 中国政区组织与管理体系的基本结构1 1就纵向管理而言1 2就类型管理而言1 3我国行政区划组织管理体系不仅表现出类型管理与纵向层级管理相结合的特点 而且类型管理还会对层级管理产生直接的影响 1 4在我国行政区划类型管理的三大组织体系中 构成地域型政区类型的主要行政单位是 省 地区 行署 县 乡构成城市型政区类型的主要行政单位是 直辖市 地级市 县级市 镇构成民族自治型政区类型的主要行政单位是 自治区 自治州 自治县 旗 民族乡1 5无论是从纵向管理角度看还是从类型管理角度看 我国的民族自治型政区都是一个较为重要的管理体系1 6在我国的政区组织类型中 还有一种特殊建制的政区 只是为数不多 并且其行政隶属关系一般归各级地方政府领导 因此没有构成一个独立的管理体系 2 中国政区组织与管理问题的进一步思考2 1在今后城市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的推动下 城市型政区能否完全取代地域型政区并重又走上一种新的城乡合治 2 2在城市型政区取代地域型以前 两者又如何合理并存 第四节市县分等 中国政区组织管理的新思路 一 中国市县分等必要性的进一步分析1 市县分等是市县本身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客观要求2 市县分等是优化我国行政区划层级管理的客观要求3 我国行政区划的层级管理体系 主要存在以下两个缺陷 层级设置混乱行政区划层次过多 3 市县分等是深化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3 1我国行政管理体制领域几次改革收效甚微的重要原因 政府职能不明确行政管理体制法规不健全3 2市县分等是深化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 分等是确定地方政府职能的前提条件 分等为编制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 分等建立了行政管理体制运行的激励机制 二 中国市县分等方案的基本构思1 市县分等的原则1 1因地制宜原则1 2动态分等原则1 3分类管理原则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戒烟考试题及答案
- 检验科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复检制度
- 急救理论知识模拟题(含参考答案)
- 生态系统韧性分析-洞察及研究
- 2025版实体店知识产权保护与纠纷处理合作协议书
- 2025年二手车维修保养及转让服务合同
- 2025版商铺租赁返租共享经济合作协议
- 2025年度电商用户增长与留存策略外包合同
- 2025版食堂设施设备维护保养服务协议
- 2025年远程医疗在偏远地区医疗服务中的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策略研究
- TCCEAS001-2022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计价规范
- 大学普通化学-课件文档
- 《甘肃地理》完整版教学课件-整套教程电子讲义(最全最新)
- 《专题地图设计与编制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 DB37T 4010-2020 含阿胶的食品中阿胶含量的测定方法
- 《植物生理学》课件第五章+同化物的运输
- 质量成长记-过程模式作业表
- 漆黑的魅影-精灵分布图鉴
- 小学语文分层作业设计
- 《只有一个地球》说课课件课件
- 200T钻具点压校直机技术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