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外客源市场分析_第1页
中国海外客源市场分析_第2页
中国海外客源市场分析_第3页
中国海外客源市场分析_第4页
中国海外客源市场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中国海外客源市场概述 一 中国海外客源市场的历史回顾建国初期 20世纪60年代初 社会主义阵营 国家华侨和港奥台同胞回大陆探亲访友 参加家乡建设60中期 70初 除接待少量第三世界友好人士 接待工作基本处于瘫痪 70年代后西方各界人士78年后 中国海外客源市场走向全方位 多元化 二 中国海外客源市场现状 入境人数分析 近年来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中国的国际旅游业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态势 入境旅游人数和外汇收入迅速攀升 2002年 来华旅游入境总计9790 83万人 其中外国人1343 95万 占13 7 港澳台侨胞8446 88万 占86 3 2005年 来华旅游入境人数1 20亿 旅游外汇收入从293亿美元 外汇收入世界排名第6位2007年 来华旅游入境人数增加到1 32亿人次 旅游外汇收入增加到419亿美元 外汇收入世界排名从第6位上升到第5位 中国继续保持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 亚洲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的地位 客源旅游目的分析 客源年龄及性别构成分析 客源入境方式分析 客源消费水平 从1978 2007年 中国国际旅游外汇较以往基本呈正增长状态 中国旅游业 十二五 发展规划 到2015年 旅游业总收入达到2 5万亿元 年均增长率为10 国内旅游人数达到33亿人次 年均增长率为10 入境旅游人数达到1 5亿人次 年均增长率为3 旅游外汇收入将达到580亿美元 年均增长率为5 三 外国旅华游客的地域构成 1 亚洲各国游客人数多且持续快速增长日本 韩国 东南亚 蒙古2 欧洲客源地发展基本平稳英 德 法 俄等3 美洲客源地持续平稳地增长4 发展中的大洋洲和非洲客源地属发展中的客源地 人数比较少 非洲旅华入境游客的绝对数虽然很少 但却一直以较快的速度持续增长 中国入境外国游客主要集中在亚洲 美洲和欧洲入境旅游者次之 大洋洲和非洲最少 中国客源市场的主体是亚太地区 两翼为欧洲和美洲 欧洲和美洲虽然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客源输出地 但由于距离遥远 历史文化 生活方式 价值观念差距等原因 却不是中国入境旅游业的最大客源地 不过 美 英等发达国家人均GDP高 跨国旅游支付能力强 居民来华旅游人数增长有较大潜力 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是中国在南半球的重要客源市场 近年来以2位数增长 非洲始终是中国对外政治 经济 文化交往的重要伙伴 但由于其经济能力有限 每年来华旅客的绝对数量至今未超过40万人次 2007年非洲市场的增长率为29 05 居五大洲之首 总的来说 当前我国入境旅游发展态势良好 客源全球化进程加快 港澳台基础市场增长日趋稳健 已逐步进入稳定增长期 外国旅华市场持续增长 增长态势日益明显 正进入快速发展期 日本 韩国 东南亚等传统市场稳定增长 欧洲 北美 俄罗斯 印度等新兴市场加快成长 南美 中东 非洲等潜在市场日见端倪 第二节中国海外客源市场特征 一 中国海外客源市场的特征1 中国海外客源市场的总体格局是 亚洲和东太平洋区域市场是主体 欧洲和北美远程洲际市场为两翼 2 入境旅游者已从20世纪80年代首次来华游客为主 转向多次来华游客为主 3 海外旅游者的旅游方式己从80年代初的团体为主 转向散客为主 4 入境旅游大跨度的长线团减少 一次旅游经停城市数趋减 环口岸地域游或一地游的游客增多 5 海外旅游者对中国旅游资源最感兴趣的是山水风光 文物古迹和民俗风情 其次是餐饮 购物和文化艺术 6 海外游客在数量上约占中国国内外游客总数的1 5 1 地域结构特征 客源地分布广泛 少数重要客源国居主导地位广泛分布于亚 欧 美 大洋洲和非洲各地 具有地域多样性的特征 少数重要的客源国提供了绝大部分的客源 居主导地位 各大洲分布不均 亚洲客源市场扮演重要角色亚洲国家始终扮演重要角色 比重超过50 呈快速上升趋势 特别是邻国市场 而欧洲 美洲 大洋洲 非洲依次排列 客源地构成与世界主要客源产出国基本相对应近程市场 特别是邻国旅游仍是中国主要客源国2020年 中国将成为世界第四大客源产出国 潜在客源地的发展前景乐观印度 中东地区 美洲南部地区 非洲各国近年来出国旅游的市场发展很快 值得注意的是 初访客占绝大部分 亚洲是主要客源市场 2005 2007年入境外国旅游者情况分析 按区域分 亚洲60 美洲 欧洲1 3其他地区4 客源分成广泛 少数重要客源国居主导地位 2 性别与年龄结构特征 我国境外游客的性别构成中男性占有绝对优势25 45之间的游客所占比重最大 按年龄分 14岁以下 3 6 15 24岁 7 6 25 44岁 48 5 45 64岁 34 6 65岁以上 5 9 按性别分 男性 65 3 女性 34 7 25 44岁这一年龄段占的比例最高 将近半数 其次是45 64岁段 约占1 3 再是15 24岁 约占1 12 65岁以上和14岁以下旅游者人数较少 旅游者的年龄分布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 纺锤体 态势 中青年在旅游者人口结构中占有突出地位 从变化趋势看 25 44岁这一年龄段占的比例有所下降 45 64岁段平稳增长 15 24岁段保持稳定 14岁以下入境游客所占比例有小幅上升 65岁以上的老年人市场呈现明显增长势头 入境外国游客年龄 性别的构成 反映出客源市场的主体是青壮年男性 他们精力充沛 有一定经济基础 外出旅游的需求较为旺盛 同时 由于青壮年男性的社会角色 决定了他们有较多的机会进行差旅 会议 商务旅游活动 这部分游客的旅游消费较高 对价格不敏感 服务质量要求高 3 职业构成特征 专业技术人员 77 17万人次行政管理人员 48 83万人次办事员 47 94万人次商人 171 10万人次服务人员 54 94万人次工人 49 07万人次无业人员 63 23万人次其他职业人员 500 33万人次职业构成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4 旅游目的 方式 次数和停留时间变化特征 旅游目的的变化传统观光度假和商务活动所占比重稳中有降 而探亲访友的游客 参加会议的游客 宗教朝拜的游客所占比重均有所上升旅华游客的旅游目的已呈多样化的均势 旅游方式变化初期以团体游客占主体 零散客只占少数 以零散客为主 团体游客比重较小 旅游目的参加会议 35 2 观光度假 31 0 探亲访友 11 9 商务活动 7 9 健康疗养 3 1 文教交流 2 7 宗教朝拜 0 2 其他目的 8 0 旅游次数的变化港澳地区游客多次来内地旅游者占有绝对优势且表现出强劲增长趋势 而首次及2 3次来内地旅游者占比重正在逐步下降 2007年入境过夜旅游者情况分析 在华人均每天花费 140 09美元 其中外国人147 72美元 香港同胞111 19美元 澳门同胞102 09美元 台湾同胞151 50美元 入境过夜旅游者在华人均总花费 854 55美元 其中外国人1004 50美元 香港同胞411 40美元 澳门同胞469 61美元 台湾同胞1045 35美元 入境过夜旅游者的花费构成情况是 长途交通费 28 3 购物费 19 5 游览费 7 1 邮电通讯 3 4 住宿费 13 8 市内交通 2 8 餐饮费用 7 5 其他 10 1 娱乐费 7 5 过夜旅游者在华人均天消费 2 在华旅游者平均消费总额 2007年 入境过夜旅游者在华平均停留时间6 1天其中 散客旅游者 6 3天台湾同胞 6 9天团队旅游者 5 9天学生 8 4天外国旅游者 6 8天退休人员 8 1天香港同胞 3 7天技术人员 7 0天澳门同胞 4 0天会议人员 4 8天服务员 推销员 4 7天观光度假 5 9天文体科技交流 9 9天探亲访友 6 1天商务人员 6 1天宗教朝拜 4 4天与旅游业发达国家相比 还比较短 在华停留时间 2007年 入境旅游者对中国的 山水风光感兴趣 50 6 文物古迹感兴趣 45 4 民俗风情感兴趣 36 6 饮食烹饪感兴趣 31 6 旅游购物感兴趣 27 5 文化艺术感兴趣 25 3 5 海外游客在国内的流量流向分析 入境游客在国内的流量流向分析近程和洲内旅游占绝对优势 洲际旅游为重要补充 流向 趋高性 向丰性 流量 由 集中垄断式 渐趋 多元分流式 入境游客在我国国内的流动 第三节中国海外客源市场 战略目标与发展趋势 一 战略目标1 国际旅游接待与创汇水平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目标2 接待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数3 出境旅游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出境旅游规模将逐步扩大 必将成为世界旅游客源大国 二 发展趋势 进入21世纪 中国的海外客源市场将向横广向和纵深层次拓展 规模更加宏大 质量不断提高 逐步进入成熟阶段 中国的海外客源市场将在 一体两翼 格局的基础上 进一步扩展到世界五大洲更多的国家和地区 趋向全方位 多元化 1 入境旅游人数将持续增长2 传统市场持续保持稳定 薄弱市场部分将有所加强3 周边地区和发达国家仍将是我国最重要的客源国 从1992年 国家旅游局每年推出 主题旅游 方式 1992年 友好观光年1993年 山水风光游1994年 文物古迹游1995年 民俗风情游1996年 休闲度假游1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