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德谟克利特目录 一、德谟克利特生平 二、德谟克立特的主要思想 三、德谟克利特的主要著述 四、后世对德谟克利特的评价 五、轶事 德谟克利特(希腊文 英文Demokritos/Democritus,约前460前370),古希腊的属地阿布德拉人,古希腊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原子唯物论学说的创始人之一。他一生勤奋钻研学问,知识广泛,在数学,教育等许多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成就,在古希腊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人们的认识是从事物中流射出来的原子形成的“影像”作用于人们的感官与心灵而产生的。在伦理观上,他强调幸福论,主张道德的标准就是快乐和幸福。著有小宇宙秩序、论自然、论人生等,但仅有残篇传世。 一、德谟克利特生平德谟克立特所生活的时代,主要是公元前440年后,即希波战争结束后希腊奴隶制社会最为兴旺、科学学术活动欣欣向荣的伯里克利时代。他早年一度经商,但由于他童年的教育,使他淡泊名利和学位,他的教师是有学问的波斯术士与加勒底的星相家。德谟克立特出生在希腊东北方的工业城市阿布德拉的一个富商之家。阿布德拉是一个繁华的城市,经济发达,文化丰富。德谟克利特从小就见多识广。小时候,他作过波斯术士和星象家的学生,接受了神学和天文学方面的知识,对东方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在学习和研究的时候非常的专心,经常把自己关在花园里的一间小屋里。一次,父亲从小屋里牵走了一头牛,他都没有察觉。他的想象力很丰富,并且刻意培养自己的想象力,有时他到荒凉的地方去,或者一个人呆在墓地里,以激发自己的想象。德谟克利特成人后,来到雅典学习哲学。后来又到埃及、巴比伦、印度等地游历,前后长达十几年。他在埃及居住了五年,向那里的数学家学了三年几何。他曾在尼罗河的上游逗留,研究过那里的灌溉系统。在巴比伦,他向僧侣学习如何观察星辰,推算日食发生的时间。回到故乡阿布德拉后,他担任过该城的执政官。在繁忙的政务之余,他始终没有放弃追求哲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并且在艺术方面也有了一定的造诣。当他学问越钻越深的时候,他感到小小的书房已经不足以供他研究了。他需要更广阔的空间。为了追求真理,追求智慧,他决定外出游学。他和他的两兄弟划分了祖上的家产,各拿一份。德谟克立特分到了最少的那分,100塔仑特现金。他拿着这笔钱,漫游了希腊各地,渡过地中海,到达了埃及,到达红海,到达巴比伦平原,往南一直到达埃塞俄比亚,往东到达印度,还在波斯结识了众多星相家。外出游学花费了父亲给他留下的绝大部分财产。他又整天写着“荒诞”的文章,在花园里解剖动物的尸体,以至族中有人认为他发了疯。他无所不学、无所不问。然而,当德谟克立特回到阿布德拉之后,却遭到了一场审判,他被控“挥霍财产罪”。原因是德谟克利特经常外出旅行,有些人企图占有他剩下的财产,便控告他浪费祖产,对族中的事不加理会,把好好的园子变成了杂草丛生的荒地。根据该城的法律,犯了这种罪的人,要被剥夺一切权利并被驱逐出城外。在法庭上,他为自己做了辩护:“在我同辈的人当中,我漫游了地球的绝大部分,我探索了最遥远的东西;在我同辈的人当中,我看见了最多的土地和国家,我听见了最多的有学问的人的讲演;在我同辈的人当中,勾画几何图形并加以证明,没有人能超得过我,就是埃及所为丈量土地得人也未必能超得过我”并且,他在庭上当众阅读了他的名著宇宙大系统。他的学识和他的雄辩取得了完全的胜利,征服了阿布德拉。法庭不但判他无罪,并决定以5倍于他“挥霍”掉财产的数字500塔仑特的报酬,奖赏他的这一部著作。与此同时,并把他当成城市的伟人,在世就给他建立了铜像。在生前,他被称为笑的哲学家。他平等待人、处世开朗。在他死后,以整个国家的名义为他举办了盛大的葬礼。 二、德谟克立特的主要思想在第欧尼根拉尔修的记载中,德谟克立特通晓哲学的每一个分支,对物理学、伦理学、数学、教育学等等,也无所不知。同时,还是一个出色的音乐家、画家、雕塑家和诗人。提出了圆锥体、棱锥体、球体等体积的计算方法。他对逻辑学的发展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德谟克利特的著作涉及自然哲学、逻辑学、认识论、伦理学、心理学、政治、法律、天文、地理、生物和医学等许多方面,据说一共有52种之多,遗憾的是到今天大多数都散失或只剩下零散的残篇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因此赞美他是古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德谟克利特与原子论德谟克利特在自然科学上最重要的贡献,是他继承和发展了留基伯的原子论,为现代原子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石。原子是非常小的,不但肉眼看不出来,就是用显微镜也看不出来。那么在两千年前,原子论是怎么提出来的呢?其实上古时代的原子论不是科学理论,它只是一种哲学的推测。留基伯是古希腊爱奥尼亚学派中的著名学者,他首先提出物质构成的原子学说,认为原子是最小的、不可分割的物质粒子。原子之间存在着虚空,无数原子从古以来就存在于虚空之中,既不能创生,也不能毁灭,它们在无限的虚空中运动着构成万物。德谟克利特是留基伯的学生,他继承并发展了留基伯的原子学说,指出宇宙空间中除了原子和虚空之外,什么都没有。原子一直存在于宇宙之中,它们不能被从无中创生,也不能被消灭,任何变化都是它们引起的结合和分离。原子在数量上是无限的,在形式上是多样的。在原子的下落运动中,较快和较大的撞击着较小的,产生侧向运动和旋转运动,从而形成万物并发生着变化。一切物体的不同,都是由于构成它们的原子在数量、形状和排列上的不同造成的。原子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没有“内部形态”,它们之间的作用通过碰撞挤压而传递。根据这样的理论,德谟克利特还提出了他的天体演化学说,即在一部分原子由于碰撞等原因形成的一个原始旋涡运动中,较大的原子被赶到旋涡的中心,较小的被赶到外围。中心的大原子相互聚集形成球状结合体,即地球。较小的水、气、火原子,则在空间产生一种环绕地球的旋转运动。地球外面的原子由于旋转而变得干燥,最后燃烧起来,变成各个天体。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里没有神存在的空间,他认为原始人在残酷而奇妙的自然现象面前感到恐惧,再加上知识的匮乏,只有臆造出神来解释一切的未知。其实,除了永恒的原子和虚空外,从来就没有不死的神灵。他甚至认为,人的灵魂也是由最活跃、最精微的原子构成的,因此它也是一种物体。原子分离,物体消灭,灵魂当然也随之消灭。德谟克利特发展了留基伯的学说,他的原子论后来又被伊壁鸠鲁和克莱修所继承,再后来被道尔顿所发展,从而形成了近代的科学原子论。但是,他在继承留基伯的原子说时,也延续了留基伯原子不可分的思想,从而留下了永久的遗憾。德谟克利特是这样用原子论解释认识论问题的:从事物中不断流溢出来的原子形成了“影像”,而人的感觉和思想就是这种“影像”作用于感官和心灵而产生的。这就是他的“影像说”。他还区分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认为感性认识是认识的最初级阶段,人的感官并不能感知一切事物,例如原子和虚空就不能为感官所认识,当感性认识在最微小的领域内不能再看、再听、再嗅、再摸的时候,就需要理性认识来帮助,因为理性具有一种更精致的工具。德谟克利特的哲学观点德谟克利特把感性认识称做“暧昧的认识”,把理性认识称为“真理的认识”。因为在他看来,原子本身之间没有什么性质的不同,人们感觉所感知的各种事物的颜色、味道都是习惯,是人们主观的想法。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唯物论思想是古希腊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重要成果。德谟克利特主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都受因果必然性和客观规律的制约。他认为,原子在虚空中相互碰撞而形成的旋涡运动是一切事物形成的原因,他称之为必然性。在强调必然性时,他否定了偶然性,把自然界的一切作用都归结为必然性。德谟克利特的政治主张德谟克利特属于奴隶主民主派,代表着奴隶主工商业者的利益。他从理论上论证奴隶主民主共和国比贵族专制优越,并认为不要使国家获得太多的权利,以妨碍公共的事业。他还认为一切都取决于国家:国家幸福,公民也就幸福;国家灭亡了,公民也跟着灭亡。他强调:在一种民主制度下过贫穷生活,也比在帝王统治下享受所谓幸福要好一些,就象自由比奴役好一样。德谟克利特的教育理念德谟克利特特别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他主张道德可教,认为道德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造成人的第二本性,而教育方法应该以鼓励和说服为主。他也很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强调要与自己的思想作斗争,每天都有新思想。这种斗争的胜利就标志着个人的道德进步,并能使人成为深思熟虑的人。德谟克利特的伦理思想德谟克利特的伦理思想是古希腊幸福论伦理思想的典型。他认为,人的幸福与不幸居于灵魂之中,善与恶都来自灵魂,每个人都有独立的意志和人格。人的自然本性就是求乐避苦,而道德的标准也就是快乐和幸福。能求得快乐就是善,反之即是恶。但是,他所说的快乐并不是暂时的、低级的感官享乐,而是有节制的、精神的宁静和愉悦。他强调德行不仅是言辞,更重要的还是思想和行动,人们应该热心的按照道德行事,而不要只是空谈道德。德谟克利特按照他的幸福论原则,对智慧、勇敢、节制、正义,以及义务和良心等道德范畴作了与柏拉图截然不同的解释,在西方伦理学史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德谟克利特的主要著述宇宙大系统宇宙小系统论荷马节奏与和谐论音乐论诗的美论绘画 四、后世对德谟克利特的评价在德谟克立特之前,哲学和美学大都建立在研究大自然上(前苏格拉底时代)。而他,却转向社会、转向人。跨出了一大步。他的原子理论虽然存在着错误和不完善,但对后世物质理论的形成仍具有先导作用。即使在今天德谟克利特的学说仍在起作用,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现代自然科学。他被后人誉为第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五、轶事1、据说德谟克利特自己弄瞎了自己的眼睛,以使感性的目光不致蒙蔽他的理智的敏锐。2、他的著作有五十二种,据说柏拉图曾想把他的作品全部烧光,现仅存极少数断片。 德谟克利特与原子论德谟克利特(Demokritos,约公元前460前370)是阿布德拉人,原子论的主要代表。他出身于一个富商家庭,少年时代受过良好的教育。为了追求知识,他把全部财产都用于学习和游历。据说,他到过埃及、巴比伦、埃塞俄比亚,甚至印度。他曾在雅典听过阿那克萨戈拉的演说,并和苏格拉底讨论过哲学。德谟克利特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马克思称其为“经验的自然科学家和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在政治上是民主制的拥护者,曾经说过:“在民主国家里受穷,胜于在专制国家里享福,正如自由胜于受奴役一样。”德谟克利特一生著作宏富。据载,他的著作有50多种,涉及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逻辑学、修辞学,以及数学、音乐、技术等众多领域,其中著名的有宇宙大系统、宇宙小系统、论自然、论心灵、确证等。可惜这些著作均已失传,只留下古代学者的转述和少量残篇。(一) 原子论 原子论是元素派学说中最简明、最具科学性的一种理论形态。英国自然科学史家丹皮尔认为,原子论在科学上“要比它以前或以后的任何学说都更接近于现代观点”。原子论的创始人是爱利亚人(一说阿布德拉人)留基波,他是德谟克利特的老师。古代学者在论及原子论时,通常是把他们俩人的学说混在一起的。由于留基波生平不详,且其学说也为德谟克利特发展和完善,因此德谟克利特被公认为原子论的主要代表。 德谟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或根本元素是“原子”和“虚空”。“原子”在希腊文中是“不可分”的意思。德谟克利特用这一概念来指称构成具体事物的最基本的物质微粒。原子的根本特性是“充满和坚实”,即原子内部没有空隙,是坚固的、不可入的,因而是不可分的。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原子在数量上是无限的;原子处在不断的运动状态中,它的惟一的运动形式是“振动”;原子的体积微小,是眼睛看不见的,即不能为感官所知觉,只能通过理性才能认识。与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不同,原子没有性质上的差异,只有形状、次序、位置上的区别。形状的区别是指原子有不同的存在状态,如有角和无角、直和圆;次序的区别是指原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原子的不同排列方式;位置的不同是指方向,如高和低、前和后。亚里士多德曾以字母为例来说明原子的这三种区别:“A与N是形状不同,AN与NA是次序不同,与H是位置不同。”德谟克利特所谓的“虚空”,是指原子存在和运动的场所。如果说原子的根本特性是“充满和坚实”,那么虚空恰恰相反,它的特性是“空虚和疏松”。就此意而言,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即是“存在”,虚空即是“非存在”。不过他强调,存在和非存在,即原子和虚空都是“实在的”,存在并不比非存在更实在。所以,他实际上是把虚空设想为一种空的空间,一种可以放置无数原子的无限的容器。在他看来,正是由于这种虚空的存在,运动着的原子才有了活动的场所。所以,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必要条件。 从上述观点出发,德谟克利特描述了宇宙的生成和事物的生灭变化。他认为,最初原子在虚空中“乱成一团”,各自作着不规则的剧烈运动,后来由于彼此“冲撞”,逐渐形成了涡旋运动。涡旋运动导致不同形状的原子按照不同的次序和位置结合起来,于是形成了各种“复合物”,即火、水、土、气,并在此基础上进而形成各种具体事物,包括太阳、月亮、星辰、地球,以及一切生命现象。德谟克利特认为,人的肉体和灵魂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只是构成灵魂的原子更精致,更富于能动性,它是由圆形的光滑的原子构成的。他认为,灵魂和肉体结合在一起时,便产生了有生命的人;当它们分离时,人就死亡了,同时灵魂也就不复存在了。总之,一切具体事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事物的产生是原子的结合,事物的毁灭则是原子的分离。 由于德谟克利特把原子在虚空中的涡旋运动看成是事物形成的原因,因此在他看来,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是有原因的,而不是任意的或无缘无故的。德谟克利特把涡旋运动称为必然性,认为“一切都遵照必然性而产生”。如拉尔修所记载:“涡旋运动既然是一切事物形成的原因,也就是他所说的必然性”。德谟克利特所理解的必然性,是指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必然联系,即有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这种因果必然性的观点实际上是一种严格的决定论,它与同时代苏格拉底的目的论恰成鲜明的对比。值得注意的是,德谟克利特在强调必然性的同时,忽视和否定了偶然性的作用。他把偶然性看成是人们由于无知而产生的主观臆造,他说:“人们捏造出了碰巧这个偶像,借以掩盖自己的轻率。”这种片面强调必然性否认偶然性的观点显然是他的不足之处,因为这种观点很容易导致宿命论。(二) 认识论 德谟克利特的认识论是建立在他的原子论基础之上的,其内容主要包括“影像”说、“约定”说和关于两种认识的区分。 “影像”说是以流射说为根据的。德谟克利特和恩培多克勒一样,主张“一切物体都经常发射出一种波流”,并认为同类的流向同类的。影像说把感觉的原因归结为原子运动发出的流射在感官上所产生的影像。以视觉为例,德谟克利特认为“视觉并不是直接在瞳孔中产生的,而是在眼睛和对象之间的空气由于眼睛和对象的作用而被压缩了,就在上面印下了一个印子”。“然后,这空气由此取得了坚固的形状和不同的颜色,就在湿润的眼睛中造成了影像”。所以,视觉是由影像产生的。他认为别的感觉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解释,如听觉是空气的运动透人耳朵所产生的。关于思想,德谟克利特只说“它是当灵魂在体质很平衡时产生的”。比如,当一个人觉得很热或很冷时,思想就乱了。显然这是把思想归之于体质的,因为身体和灵魂都是由原子构成的。总之,在德谟克利特看来,“感觉和思想(都)是由钻进我们身体中的影像产生的;因为任何一个人,如果没有影像来接触他,是既没有感觉也没有思想的”。 但是,德谟克利特又主张“感觉只是约定的东西,也就是说,感觉是意见和情感所决定的。在原子和虚空这两种元素以外,没有一样东西是真实的、可以理解的”。“约定”是人为造就的意思,即不是出于自然或出于事物的本性。在他看来,感觉是约定的,不真实的,只有能为理解力即理智所把握的东西才是真实的。然而,理智的对象是原子和虚空,它们又是不可感的。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即感觉既是原子运动发出的流射在感官上产生的影像,又是人为的约定。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德谟克利特提出了两种认识的区分。他说:“有两种认识:真实的认识和暗昧的认识。属于后者的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但是真实的认识与这完全不同。”显然,“真实的认识”指的是理智,“暗昧的认识”指的是感觉。他接着又说:“当暗昧的认识在无限小的领域中再也看不到、再也听不见、再也闻不出、再也尝不到、再也摸不到,而研究又必须精确的时候,真实的认识就参加进来了,它有一种更精致的工具。”可见,德谟克利特既看到了感觉和理智的区别,又强调了理智高于感觉。按照原子论的观点,可感事物既然是由原子构成的,那么,对可感事物的感觉与对原子的真理性认识就是一致的。此外,这里还隐含着理智高于感觉,又以感觉为基础的合理性思想。(三) 伦理观 在伦理观上,德谟克利特主张幸福是人生的目的。由于人是灵魂和身体的结合,因此人的幸福包含灵魂的幸福和身体的幸福两个方面。但是他强调,真正的幸福不是“追求对肉体好的东西”,而是“追求对灵魂好的东西”。因为物质的享受是短暂的,而且需要重复,过分的享受还会有损健康,带来痛苦。因此,真正的幸福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推行职业教育改革
-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人才流动与晋升
- 羽绒服款式设计报告
- 吹塑模具细则
- 2025政治专升本考试题(含答案)
- 心理学在危机沟通中的应用
- 个人成长规划方案
- 家电维修质量验收细则
- 心理测试工具开发规范
- 2025危险化学品安全作业能力检测试卷及参考答案详解
- 无人机维修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高级执法资格考试真题及答案
- 儿童抽动障碍的诊断与评估(2025年)解读课件
- 发热护理课件
- 机械设备维护保养详细操作手册
- 村卫生室消防知识培训课件
- 库房管理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国家安全教育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 智能城市建设中的能源消耗预测与节能措施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上半年威海桃威铁路有限公司校招笔试题带答案
- T-CCASC 0043-2024 氯碱工业数字化车间建设指南 电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