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电机磁饱和效应数学模型研究.pdf_第1页
同步电机磁饱和效应数学模型研究.pdf_第2页
同步电机磁饱和效应数学模型研究.pdf_第3页
同步电机磁饱和效应数学模型研究.pdf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 2 煤矿机电 2 0 1 1 年第1 期 同步电机磁饱和效应数学模型研究 任巨庸 开滦蔚州矿业公司崔家寨矿 河北唐山0 6 3 0 1 8 摘要 基于派克方程凸极同步电动机的交磁现象 并将凸极电机转换为隐极电机 推导考虑饱 和效应的凸极电动机数学模型 采用矢量控制策略进行仿真分析 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关键词 同步电机 磁场饱和效应 矢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 T M 3 4 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1 0 8 7 4 2 0 1 1 O l一0 0 4 2 0 4 S t u d yo fM a t h e m a t ic M o d e lo fS y n chr o n o u s M o t o rw it hS a t ur a t io nE f f e ct R E N1 u 了o n g C u ij ia z h a i M in e K a ilu a nW e iz h o uM in in gC o L t d T a n g s h a n0 6 3 0 1 8 C h in a A b s t r a ct B a s e do nP a r k e r sE q u a t io n sinco n s id e r in gcr o s sm a g n e t iz in go fs a lie n t p o les y n ch r o n o u sm o t o ra n d co n v e r t in gt h es a lie n t p o les y n ch r o n o u sm o t o rt ot h en o n s a lie n t p o leo n e t h em a t h e m a t icm o d e l o ft h es a lie n t p o le m o t o rw it hm a g n e t ics a t u r a t io ne f f e ctisd e r iv e d 1 1 I ee f f e ct iv e n e s so ft h em o d e lh a sb e e nv e r if ie db yt h es im u la t io n a n a ly s isw it hv e ct o rco n t r o l t a ct ic K e y w o r d s s y n ch r o n o u sm o t o r s a t u r a t io ne f f e ct v e ct o rco n t r o l 1 概述 耦合关系为 目前 大功率空气压缩机 水泵 提升机和轧钢 机等设备越来越趋向于使用同步电机驱动 oJ 凸 极同步电动机调速系统被广泛采用 基于派克方程 的d q 轴等效电路模型认为磁路是线性的 J 然 而 当电动机负载加大时 电动机气隙会出现磁场饱 和 高性能凸极同步电动机控制系统d q 轴磁场变 化范围很大 电动机磁场的非线性情况就更加严重 通常认为磁场饱和仅存在于d 轴 实际上由于磁滞 作用 口轴也存在磁场饱和 d q 轴之间还存在交叉 饱和 本文基于派克方程推导凸极同步电机磁饱和数 学模型 用M a t la b S im u lin k 建立矢量控制系统 进 行仿真分析 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2 凸极同步电机线性数学模型 4 旋转d q 坐标系的电压方程体现d q 轴之间的 u d 咄 孥 H q 地 等 虬 d 职R 蜥2 d lt 吣蹦 警 咄 訾 旋转d q 坐标系下的磁链方程为 砂 d 妒明 砂F 砂D 沙Q L 州 岫 坤 蛐 加 2 0 1 1 年第1 期煤矿机 电 4 3 L k 号 o o o k 号 o o 寻 ok o 缸 o k o o 知o o k 旋转d q 坐标系下的转矩方程 t 争 儿i叫一驴 2 3 3 饱和效应数学模型 定义凸极同步电动机d q 轴不饱和电感为 硼 和L 唧 饱和电感为L 砌和 嘲 凸极指数为 m 己 lI q 0 L 咖 L m d C 4 式中 C 一常数 基于g 轴折算思想 把凸极同步电动机转化为 隐极同步电动机 转换前后气隙磁链 和气隙电 流i 方向不变 如图l所示 图I 气隙磁链和电流的等效矢量图 图1 中 略 蝎 m 2 5 i 焉匹 d g 轴统一的稳态等效互感定义为 L 叱 i 6 等效互感 随气隙电流i 变化 且L 州 凸极同步电动机由空载实验得到d 轴饱和曲线 为 袖i i i r 粤f m t u t1 一 m 7 啊 式中 旷特定电机的系数 气隙磁链蛾的d q 轴分量为 f 妒0 厶 d in d L i im d L m i哪 m 2 L i i 7 8 可得定子磁链对时间的导数 f 警 k 誓 鲁 k 等 l警 k 警 k 警 m 2 L q did i a 一 式中的k L 锕 三 k 分别为d q 轴动态饱和 电感及动态交叉饱和电感 其表达式为 f L 鲥 L m d y a C 0 8 2 2 L s in 2 粥 m 2 m d y s in 么 co s 么 1 0 L d q q d 2m L m d y n 一 s in co s 肛 其中 s inp m im q i co sI t i lld i 用类似的方法 求出转子绕组磁链对时间的导 数 结合电压方程 可以得到饱和同步电动机的标准 状态方程 由于磁场饱和引起的磁路非线性使得d 轴磁链 除了受d 轴电流影响外 同时也受g 轴电流的影响 分析 1 0 式可以发现 无论是d q 轴的动态饱和电 感L 叫和 啊 还是动态交叉饱和电感L 和 都随 着i利和i 变化 动态情况下两轴之间存在着很强 的非线性耦合作用 同时当电动机的气隙电流i 小 于饱和电流i 即磁场线性时 电感量L 一曲 L d d L q q L I lI q o k L q d 0 电动机的磁场 非线性模型回归到线性模型 4 仿真验证 在M a t la b S im u lin k 环境下进行仿真验证 图2 为凸极同步电动机定子电流d q 轴分量 图中虚线 表示不饱和模型 实线表示饱和模型 以下相同 当电动机负载突变时 图2 a 由于电枢反应作用d 轴电流i一下降 起去磁作用 为了增大电磁转矩 q 轴电流i 迅速上升 图2 b 由于磁场饱和效应 iN 从1 5 1 5A 增大到1 5 8 7A 为了维持转矩电流不 变 i d 从6 9 8 4A 减小到5 4 2 5A 同时为了维持气 隙磁场恒定 要靠快速增大励磁电流i 来补偿定子d 轴电流i d 的去磁作用 从2 4 3 3A 增大到3 0 6 9A 图3 a 随着负载转矩的加大功角艿也增大 图 3 b 由于磁饱和的影响 6 从0 4 3 04r a d 减小到 0 3 2 69t a d 图4 表明随着定子电流的出现d g 轴之间存在 交叉饱和现象 仿真表明 矢量控制策略中各参数 的变化完全符合磁场饱和情况下凸极同步电动机的 运行机理 模型的有效性得到初步验证 4 4 煤矿机电2 0 1 1 年第1 期 a 定子电流d 轴分量b 定子电流q 轴分量 图2d q 坐标系下凸极同步电动机定子电流 Z 鸶 脚 委4囊O X 1 3 8 5 二i y 3 0 6 9 一 一 r 面j ir 删 拦生 一一委燃1 1 0I 52 02 5 t s a 励磁电流b 功角 图3凸极同步电动机励磁电流与功角 a k b k 图4 饱和数学模型电感 另外 搭建基于期望电流值气隙磁链电流模型 观测器同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进行观察 发现如果 电机磁场饱和 继续使用线性电流模型对气隙磁链 进行观测 各物理量发生较大变化 影响矢量控制的 性能 不能正确观测气隙磁链 这是由于电流模型 具有较强的参数依赖性 磁场饱和会导致电机互感 值急剧减小 而线性电流模型观测出的气隙磁链大 小和方向不变 观测值不能反映真实情况 给出的励 磁电流即气隙电流不可能准确 因此 有必要修正电 流模型中的互感参数 5 实验验证 利用D S P 2 8 1 2 为核心的同步电机实验平台 完 成同步电机矢量控制实验 电机参数如下 功率P o k W 2 2 5 电压玑 V 3 8 0 电流 n A 4 1 0 电枢漏抗X f l 0 1 1 85 直轴同步电抗X d f t 1 6 0 75 交轴同步电抗X q 1 0 8 3 32 直轴瞬态电抗x J f l 0 3 6 79 直轴超瞬态电抗r d 1 0 1 8 61 交轴超瞬态电抗r f l 0 1 9 06 频率上 lI z 5 0 转速N r m in 6 0 0 极数2 p1 0 由同步电动机实验波形图5 a 可知 各电流动态 反馈均未出现振荡 定子电流 转子激磁电流均很好 跟踪给定值 复合模型磁链幅值基本稳定 图5 b 表 明本文提出的气隙磁链观测器在大范围加 减速时 能精确地观测电机气隙磁链 系统跟踪性能良好 在 运行过程中 稳态实际速度与给定有良好的一致性 图中快速的转矩电流响应间接反映了本系统具有良 好的转矩响应特性 验证本文考虑饱和效应同步电 机数学模型具有准确性和有效性 图5 考虑饱和效应控制同步电机矢量控制 下转第4 7 页 2 0 1 1 年第1 期煤矿机电 4 7 3 计算结果分析 在偶合器工作过程中 工作腔内的充液量越大 叶轮工作腔内表面受力越大 启动时叶轮传递扭矩 最大 考虑偶合器满充时启动工况下的叶轮受力情 况 进行仿真模拟 叶片力对叶轮作用如图5 所示 图5 叶片力作用下的应力和位移分布图 叶片受到循环流动的工作液体的冲击力 发生 弯曲变形 同时拉动叶轮内外缘产生变形 由于叶 片受液流作用力 在叶片与壁壳内外缘的两个连接 处均产生应力集中 最大应力3 3 5 5M P a 发生在叶 片与外轮缘的连接处 最大变形量0 1 1 7m m 位于 叶片中部 作用在叶片上的力对叶轮整体的应力及 变形影响不大 在叶轮外轮缘的螺栓孔对叶轮施加轴向力 仿 真结果如图6 由于轴向力对叶轮起向内拉伸的作 用 在叶轮壁壳的挤压作用下 叶片与叶轮内缘的连 接处出现应力集中 最大应力值为6 9 3 4M P a 整体 叶轮应力分布趋势呈径向分布 同时因为叶轮内法 兰固定 叶轮只承受轴向力作用时 叶轮的变形情况 同壁壳力作用下的变形情况相似 位移值由内向外 逐渐变大 最大位移0 2 4 7m m 出现在叶轮外轮缘 上 轴向力对叶轮应力分布及变形有着较大影响 对叶轮施以角速度1 5 6r a d s 并将液体压力 轴向力及转矩全部施加到叶轮上 仿真结果如图7 所示 由于各种载荷的叠加作用 叶轮的最大应力 5 0 7 1M P a 发生在叶片根部 叶轮其它部位的应力 值相对较小 所以当承受过大的内部液压力载荷时 靠近叶轮内缘的叶片根部首先发生破坏 给定材料 的疲劳强度为1 3 0M P a 叶轮仍有足够的强度储备 不致失效 图7 全部载荷力作用下的应力和位移分布图 离心力与转矩对叶轮外缘起到向外拉伸的作 用 削弱了轴向力对叶轮向内拉伸的作用 结合液体 压力对壁壳及叶片的拉伸作用 偶合器叶轮上有两 个应力集中区域 叶片与叶轮内缘连接处 叶 轮背面的内法兰根部 偶合器叶轮设计中 可以适 当增加叶片与叶轮壁壳相接处的过渡圆角 改善叶 轮背面的过渡圆弧尺寸 以减小应力集中 参考文献 1 刘应诚 液力偶合器实用手册 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 0 0 8 2 杨乃乔 液力偶合器 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1 9 8 9 3 崔明 液力偶合器泵轮短叶片断裂原因及处理 J 电力科学 与工程 2 0 0 9 2 5 I 4 于新颖 王铭忠 给水泵液力耦合器工作轮强度计算与分析 J 汽轮机技术 1 9 9 0 3 2 5 5 韩东劲 调速型液力偶合器叶轮强度的有限元分析 J 煤矿 机电 2 0 0 1 6 6 宋光辉 液力偶合器叶轮三维整体有限元强度分析方法 J 传动技术 2 0 0 4 6 作者简介 赵美 1 9 6 0 一 男 高级工程师 1 9 8 2 年毕业于河北矿 业学院地下采煤专业 现任中煤张家口煤矿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技术 中心煤矿机械研究所所长 图6 轴向力作用下的应力和位移分布图 收稿日期 2 0 1 0 0 8 一0 9 责任编辑 陶驰东 飞e 乍C 乍e le 噶e 乍C e 乍e 气e 唁e 气C C 噶C 气C 气e 乍e G 气C 乍芒水钟球钟衣锵常常水础钟衣唷c飞C 气 心 C e 乍e 乍C 气e 气e 乍e 气e 乍电钟 鹋一 上接第4 4 页 研究及应用 D 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 2 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