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章 冷轧工艺理论基础与模型设定41 冷轧工艺特点概述冷轧的轧制工艺有以下三个特点:(1)带钢在轧制过程中产生不同程度的加工硬化。加工硬化超过一定程度后,带钢因过分硬脆而不适于继续轧制,需要退火软化后恢复塑性。因而,对过程机计算来说,如何确定基本变形抗力和抗力在连轧机各机架的增加率从而精确计算轧制力成为一个关键。(2)冷轧过程必须采用工艺冷却和润滑。工艺冷却和润滑的主要目的是减小摩擦和变形抗力,在现有轧机能力下实现更大的压下。另外对降低轧辊温升、高钢材表面质量、提高轧辊使用效率有很大作用。过程计算机只有精确确定摩擦系数才可能精确确定轧制力。(3)冷轧中采用张力轧制。张力轧制就是带钢在轧辊中的变形是在一定前张力和后张力作用下进行的。张力的作用主要是:保证正确对中轧制,保证带钢平直度良好,降低变形抗力,适当调整电机主负荷。由于张力的变化是前滑和轧辊速度变化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在过程计算机中张力是一个很重要的参数。42 冷轧过程的物理描述图中:1区为入口侧弹性变形区;2区为入口侧塑性变形区;3区为出口侧塑性变形区;4区为出口侧弹性变形区。hE 为入口侧带钢厚度,单位是米(m);hA 为出口侧带钢厚度,单位是米(m);dhelE为带钢入口侧弹性变形,单位是米(m);dhelA 为带钢出口侧弹性变形,单位是米(m);dhF 为中性点处厚度压下,单位是米(m);dhG 为变形区的总压下,单位是米(m);FzE 为带钢入口处张力,单位是牛顿(N);FZA 为带钢出口处张力,单位是牛顿(N);FW 单位宽度轧制力,单位是N/m;FQ 为水平挤压力,单位是N;FRE 为入口侧摩擦力,单位是N;FRA 为出口侧摩擦力,单位是N;rAW 为工作辊半径,单位是米(m);rB 为工作辊压扁半径,单位是米(m);LB 为接触弧长,单位是米(m);BelE 为入口处弹性变形区;BelA 为出口处弹性变形区;G 为塑性变形区接触角;F 为中性点接触角;辊缝部分分为下述区域:(1)弹性变形区:在入口和出口靠外侧(如上图4-1所示),存在着只发生弹性变形的弹性变形区。这些区域用解析的方法求解。(2)塑性变形区:在塑性变形区材料的变形是永久的。应力的数值积分必须分为两部分:前滑区和后滑区。这两部分分别从塑性变形区的边界开始,到中性点结束。这些区域用数值积分的方法求解因为没有已知的解析方法求解这部分变形。图4-1比较完整地描述了变形区域(包括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的区域分配和受力状态。实际轧制压力正是弹性变形部分和塑性变形部分轧制力的和。上图中的水平挤压力FQ、变形区入口和出口张力、入口和出口摩擦力在塑性变形部分轧制力求解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数学模型的卡尔曼微分方程和它的数值积分方法求解轧制力过程中将做详细的塑性变形受力分析。421 绝对和相对压下量轧制过程中的绝对压下量是指轧制前后的轧件厚度差,其值为: (4.2.1)而绝对压下量与轧件原始厚度的比值称为相对压下量(或称变形程度),可以用下式表示: (4.2.2)有时可以用真实的变形程度来表示: 积分后可得: (4.2.3)422 中性点和前滑、后滑首先,这里是以所轧材料的体积不变,即材料是不可压缩为前提的。同时在冷轧条件下,可以认为材料没有沿宽度方向的延伸,并且变形是均匀稳定的。所以我们可以假设冷轧时单位时间内通过变形区内任一断面的材料体积是相同的,这是一个重要的定理,称为体积速度一定法则。它适用于不可压缩材料的稳定变形。由于出口、入口处以外的非变形区速度在厚度方向是一定的,所以根据上述定理,我们可以认为下式是正确的: 或者 为常量其中h(x)是出口和入口之间的任意点的厚度,v(x)是出口和入口之间的任意点的沿轧制方向的速度。vE和 vA分别为入口和出口处沿轧制方向的水平速度。由上式可以知道,随着接近于出口,轧件沿水平方向速度是不断加快的。轧辊表面点的切向速度在忽略轧辊弹性应变这样数量级的误差时,大致可以看作是恒定的。而接触弧上任何一点的切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都极小,可以近似为零,所以轧辊的切向速度可以被认为近似等于此点的轧辊水平速度。由此可以知道,在接触弧上必有一点其速度等于轧辊的水平速度,此时轧辊表面与轧件表面无相对滑动,此点称为中性点,当轧辊形状取作圆弧时,与中性点对应的角度F称为中性角(如上图4-1所示)。由中性点到出口,轧件速度比轧辊速度快,称为前滑区(如上图4-1中3区所示);由入口到中性点,轧件速度比轧辊速度慢,称为后滑区(如上图4-1中2区所示)。这里我们用fs表示前滑值,用fb表示后滑值,入口处速度为vE,出口处速度为vA,轧辊速度为vR。则 (4.2.4) (4.2.5)对于冷连轧过程来说,为了保证五个连续机架的速度协调一致,必须保持各机架速度协调,必须得出独立于上述各速度值的前滑计算公式。因为所以根据体积速度一定法则,我们有:则而所以前滑为:其中2rAW为轧辊直径。因为中性角较小,所以所以最终可以得到: (4.2.6)由上式可见,前滑主要取决于中性角。凡是使中性角增大的因素,都使前滑增加。例如,前滑随压下量和摩擦系数增加而增加等。423 塑性变形应力屈服条件的应用前提和屈服条件公式在塑性变形理论中,如果变形材料作为各向同性的刚塑性体处理,我们可以在如下假设的基础上对变形过程的应力屈服条件进行分析。(1) 材料作为刚塑性体。即只有应力增大到满足某个条件时材料才会屈服(2) 材料是无体积变化的不可压缩材料。(3) 材料是各向同性的,屈服条件对任意方向是对称的。根据上述假定,使材料屈服的条件可以用关于主应力1,2,3的关系式表示。这类关系式中,米塞斯屈服条件和特雷司卡屈服条件是最著名的:(米塞斯屈服条件)(特雷司卡屈服条件)其中kf是材料常数,称为屈服应力。1,2,3分别为沿坐标轴三个方向的材料应力。如图4-2所示。由于kf等于单向拉伸或压缩变形中材料屈服时的应力,所以上两式左边的表达式也称为等效应力。实际上单向拉伸或压缩时,只有沿拉伸或压缩方向应力不为零,譬如只有1不为零,上述两个屈服条件都变为|1|=kf,而此kf是在拉伸或压缩实验中通过测量塑性变形开始时的应力获得的。132图4-2 变形状态图 与此相对应,对于宽度方向不变形的平面变形状态,与单向应力状态不同,这种情况下主应力之一是沿宽度方向(主应力为3),则另两个主应力可分别取为1,2。由材料的不可压缩性可知,只在1、2所在平面内发生剪切变形。所以由对称性知道,轧制过程中只有静水压力分量和1、2所在平面内的剪切应力。根据材料力学的推导可以知道: 上式称为平面应变条件或罗得法则。如果上式成立,那么1、2势必会是最大或最小主应力。假设1=2,则特雷司卡屈服条件变为: 而米塞斯屈服条件变为: (4.2.7)424 塑性变形屈服条件在冷轧过程中的应用冷轧过程中轧材可以看作刚塑性体,并且满足上述三个假设,所以可以把上述屈服条件公式用于冷轧过程。图4-3所示为工作辊和轧制过程中轧材和工作辊的相关物理量: Y N y vu vU EhE hA A N qE qA X vA kf A A N vE R E E R P R E P图4-3 轧件与轧辊物理量其中:E点 入口;A点出口;X 长度方向坐标轴;Y 垂直方向坐标轴; 角坐标轴;后滑区,NE;N 中性点;前滑区,0N;E 咬入角;hE 入口厚度;qE入口处水平张力;hA 出口厚度;qA出口处水平张力;vE 入口速度; vu圆周速度;vA 出口速度; 角速度;P 垂直方向应力;R 半径;kf屈服应力;X轴,Y轴和角坐标系R,之间的关系是: 辊缝中的材质厚度是: 根据米塞斯屈服条件,满足下列条件材质开始屈服: 其中x,y,z分别为轧材在x,y,z轴方向的应力。如果轧材在Z方向是延伸的,根据罗德法则: 把此式代入上式得到:也就是说: (4.2.8)如果我们假定应力的正方向是反向,则 等式(4.2.8)被称为罗德屈服条件。也可以从前式推导出其它的屈服法则。特莱斯卡屈服条件对于轴对称变形是有效的。 式(4.2.8)已经不再使用,因为正如罗德所指出的那样,它忽视了z的影响。43 冷轧过程数学模型431 卡尔曼微分方程及其数值积分推导所用假设条件(1)轧材在辊缝中沿X轴,Y轴平行的方向流动。而沿宽度方向的自然延展可以忽略。(2)垂直于X轴方向的轧材变形被认为是沿直线方向的。由于冷轧过程的润滑条件我们可以认为其摩擦为滑动摩擦,所以条件(2)是可以满足的。不过在热轧过程中由于高度摩擦,轧材产生曲率,这里不给予考虑。条件(2)意味着轧材在水平方向被延展而在竖直方向被压缩。屈服应力仅取决于X方向坐标轴而独立于Y方向。(3)在垂直断面上的微分单元可以看作是梯形,并可以简化为梯形上下底长度平均值的一半为长,梯形的高度为宽度的矩形。432 卡尔曼模型上述条件(3)允许我们把微分方程的单元假定为一个小梯形条。我们可以对此梯形条做如下的受力分析:dF*Pn*cosdF*cosdF*Pn*sindF*PndFdF*dF*sinq1q2P图4-3卡尔曼模型示意图图中:Pn 由机架产生的单位压力;P 轧材产生的垂直方向的反力; 轧材与机架间的挤压力;dF Pn的有效作用表面;q1,q2 轧材延展方向出口处、入口处张力; 角坐标系。 冷轧过程中采用乳液润滑因而产生滑动摩擦,摩擦系数取值在0.01到0.1之间,所以库仑摩擦定律是有效的:()= * Pn() (4.3.1)图4-3展示后滑带的受力状况,前滑带的轧材与机架间摩擦具有相反的方向。(1)垂直方向受力比较机架单位压力Pn产生大小为dF*Pn的力。其垂直方向分力大小为dF*Pn*cos,接触表面的挤压力在垂直方向的分力大小为dF*sin。而dF表面在水平面的投影为dF*cos。轧材在垂直方向的应力P产生的反作用力大小为P*dF*cos。根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等的原则,我们有: (4.3.2)如果我们把式(4.3.1)代入(4.3.2),并且设摩擦系数为tg,则会得出: (4.3.3)上式为机架施加的单位压力与轧材垂直方向应力P在后滑带的关系。在前滑带有类似的关系:(2)水平方向受力比较。由图2可知在轧制方向(水平方向)有如下等式: (4.3.4)其中: 其中h为厚度,b为宽度,q为水平方向的应力。如果把上述式子代入式(4.3.4),并忽略轧材在水平方向的延展,我们会得到: (4.3.5)而 ,则由式(4.2.2)得到: (4.3.6)把式(4.3.6)代入(4.3.5),得 (4.3.7)由等式(4.3.1),( 4.3.3),( 4.3.6),如果我们除以h*d,会得到: (4.3.8) 上式适用于后滑带。在前滑带可以得到类似的式子,只要将改为-即可: (4.3.9)式(4.3.8)和式(4.3.9)合称冷轧过程基本方程。冷轧过程基本方程仅对库仑摩擦定律有效。如果摩擦系数值大于0.25,则摩擦变为粘着摩擦,此时接触面挤压力大约为轧材等效屈服应力的一半并且不取决于Pn。这种不同导致不同的微分方程。由于冷轧状态下没有粘着摩擦,这里我们不再讨论这一问题。轧材的等效屈服应力在给定的温度下取决于X方向坐标轴(见前提中的条件(2)。实际上它也取决于轧材温度。此温度可以由轧制过程产生热量与由于热传导产生的冷却效果计算出来。冷轧过程基本方程的准确性取决于对辊缝摩擦和等效屈服应力的描述准确到何种程度。材料在一定温度下的等效屈服应力可以测量出来,这一数值将被存储在过程计算机中。摩擦系数取决于辊缝和工作辊表面的润滑状态。这些数据也会存储在过程计算机中。而模型的不准确可以由自适应过程来补偿。433 微分方程的数值积分方程(4.3.8)是一个带有非常量系数的普通一次线性微分方程。由于前滑和后滑的符号变化我们没有一个解析解,但方程(4.3.9)可以用荣格库塔方法进行数值积分。辊缝被分割为宽度为X的数值积分条,利用等式((4.2.1)可以由计算X.前滑带和后滑带将分别进行积分。初始条件q=qE(入口处应力)、=E和q=qA (出口处应力)、=0分别对应于后滑带和前滑带,利用式(4.3.8)可以计算q: (4.3.10) (4.3.11) 通过q()的累积可得到轧材水平应力的实际值。 利用屈服条件(4.2.6)已知轧材水平应力q()和轧材屈服应力kf()可以计算轧材垂直方向的应力P()。 这一过程反复重复直到前滑应力与后滑应力相等。此时的为中性角,所对应的点为中性点N。 垂直方向轧材受力(轧制力)为轧材垂直方向的应力P()与dF的乘积: 轧制力矩可以用与轧制力同样的方法进行计算,同样我们必须注意前滑区的负号。 (4.3.12) 其中轧辊半径R用作力臂而压扁半径R| 用于计算接触表面长度。434 上述迭代过程的图形表示在利用荣格库塔方法后,水平方向应力q()的轨迹可以通过数值积分逐点得到。利用罗德屈服法则垂直方向应力可以计算出来。利用二次插值法可以得到前滑带和后滑带q()轨迹的交界点(如图4-4所示)。这个交界点为中性点,它对于计算工作辊的转矩、轧制力和轧制力矩非常重要。前滑带q值曲线后滑带q值曲线qA qENEq 图4-4 前滑带和后滑带轨迹435工作辊的弹性压扁由于工作辊的弹性特性在轧制力作用下工作辊会产生弹性压扁。垂直方向的轧辊弯曲形成轧材的外廓。工作辊辊形和轧机机械设备参数诸如弯辊系统的参数等等决定轧辊在垂直方向的变形,并且是保持轧材在轧制方向外形保持不变的控制因素。而弯辊系统对轧制力和轧制力矩并不产生影响,所以这里我们不考虑它。可以用计算真正的辊缝应力分配的方法来计算轧辊的弹性压扁,但对于过程计算机这需要过多的时间;所以我们采用简化的应力分配来替代真实的应力分配,用希契柯克公式来计算轧辊的弹性压扁。 (4.3.13)其中 (4.3.14) Rl 压扁半径; R 辊半径;P 单位宽轧制压力;E 杨氏模量;R 轧辊半径; b 轧材宽度;泊松比;hE入口厚度;hi出口厚度。由于压扁半径的计算依赖于应力,必须用迭代的方法来计算它,直到前后两次迭代的计算轧制力值之差小于某一合适的固定值时才可以终止迭代。实践证明,一般四次迭代已经足够。式(4.3.13)直到R|/R4时,才足够准确。除了在方程(4.3.12)外,压扁半径R|在所有方程中替代R。436 轧件的弹性变形处理和弹性变形区的轧制力以上涉及的公式都为计算塑性变形轧制力所准备,对于压下量较小的道次,轧件的弹性变形不容忽略。一般来说,入口处弹性变形区可以忽略,而出口处弹性恢复段应该在道次压下量较小的情况下考虑。其轧制压力一般为塑性变形区的8%左右。通过弹性力学计算,Bland-Ford给出了如下的计算弹性变形区域单位宽度轧制力的公式:上式中,Pm为出口弹性恢复段轧制压力(单位是kN),Bm是轧件宽度(单位是m),R|是轧辊压扁半径(单位是mm),hA是出口轧件厚度(单位是mm),qA是出口轧件张力(单位是Mpa),kf是轧件的屈服应力(单位是Mpa)。对于压扁半径的计算,因为多了一段弹性接触弧,通过推导可以得到:其中,hE为带钢入口厚度。44 冷轧过程控制模型冷轧过程机工艺控制模型为基础自动化提供轧制过程和板形的预计算设定值。通过与测量值的比较,设定值不断得到优化。改进后的设定值发送到基础自动化系统直接对轧机实施控制。一般来说,过程计算机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基本功能:(1) 确定轧制策略与负荷分配。(2) 轧制过程设定计算。(3) 对轧制过程参数不断进行优化。441 轧制策略与负荷分配轧制策略为设定计算准备所需要的数据。当过程机中物料跟踪模块确认钢卷到达轧机前相应位置后,物料跟踪模块发出传输计算所需数据的请求,物料跟踪数据包、神经元数据和其它相应技术数据经计算后得到轧制策略部分最终计算结果,它将作为预计算的输入值发送到下一个计算模块。(1) 物料跟踪数据包括:当前卷和上卷数据,标准轧制指令和相关板形描述,操作者轧制指令和相关板形描述,轧辊数据等。他们分别存储在相应的数据库表中。(2) 技术数据包含:摩擦数据,材质数据,轧机数据等。(3) 最终计算结果包括:当前卷和上卷数据,材质数据,有效轧制指令和相关板形描述,轧辊数据和摩擦数据,平直度预设定策略,轧机极限数据和常量等。4411 轧制指令简介轧制指令的确定主要是指压下分配,也可以称之为轧制规程的计算。它是根据原料的厚度、宽度、以及钢种、轧辊辊径、电机容量限制条件、轧制负荷限制条件来设定连轧机各机架的目标厚度,并由此计算各机架辊缝和轧辊速度。在计算轧制规程时有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 在考虑各机架的电机负荷、机械设备限制等基础上,确定各机架入口和出口的板厚。(2) 轧制过程中,为避免断带或机架间产生活套,在速度分配时必须坚持秒流量恒定的原则。(3) 根据轧机自身各机架的参数限制,在考虑轧机变形的同时,设定出能够得到目标厚度的辊缝。事实上轧制规程的计算,是根据给定的入口和出口厚度制定轧制过程中可行的减薄途径,并由此决定辊缝和轧辊速度。压下分配具体有绝对压下和分配比压下的区分。绝对压下有两种方式:绝对压下率分配,绝对轧制力分配。对于绝对指令,某个机架的压下值可以直接转化为厚度。绝对压下率分配(单位为%)举例:如果第二机架压下为:这样只要知道机架入口或出口的厚度,则机架另一侧的厚度可以求得。绝对轧制力分配(单位为N/m):给出轧制压力的绝对值,以轧制压力为已知条件可以得到压下绝对值从而可以在已知一侧厚度的情况下求出另一侧厚度。分配比压下方式:对于分配比压下,几个机架的压下值是为取得总的压下率而分配的相互影响的比例值。有三种不同方式的分配比指令:分配比压下率方式、分配比轧制力方式和分配比功率方式。由于分配比压下给出的是分配比例,所以要换算到压下分配率必须反复迭代直到得到满意解为止。轧制指令的分配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 绝对指令必须分配在第一或最末机架,即分配比指令的机架间不允许存在绝对指令。(2) 必须有至少两个机架是相对指令以便预计算能进行由于机架过载引起的压下重新分配。(3) 一个轧制指令中最多只能有一种相对方式。(4) 末架的轧制力分配不能大于一个临界值(相对于较薄、较硬的轧材)。当轧材较薄、较硬时,轧辊的弹性压扁会过大(),致使带钢两侧轧辊互相接触,此时对应的轧制压力为临界值。以下也是轧制指令的一部分:单位张力,附加单位张力(用于降低低速轧制的轧制力,并在整个速度变化范围内得到较平稳的轧制力),最大压下,最大单位轧制力,厚头值(定义穿带计算的出口厚度),机架前后的带钢温度,机架前后的冷却因子,最大带钢入口速度,最大轧机出口速度,末架张力控制模式。有三种结构相同但是来源不同的轧制指令:自动轧制指令、标准轧制指令、操作者轧制指令。标准轧制指令分级存储在数据库表中并根据相应的卷数据从材质跟踪模块中选取。它按四个指标进行分级:硬度、入口厚度、出口厚度、宽度。它们可以分别从相应的表中读取。硬度级别大致分为四个等级:(软),(一般),(较硬),(最硬);对于轧制硬度范围较宽的轧机和某些特种钢轧机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充。入口厚度级别根据热轧带钢厂来料可分为六个等级:1. 1.82.00mm2. 2.012.2mm3. 2.212.70mm4. 2.713.5mm5. 3.54.3mm6. 4.316.0mm出口厚度级别分为五个级别:1. 0.150.3mm2. 0.310.7mm3. 0.711.0mm4. 1.02.0mm5. 2.03.3mm带钢宽度分为三个等级:1. 0.91.25m2. 1.261.5m3. 1.511.65m操作者轧制指令:操作者对轧制指令进行修改从而获得更好的设定值。自动轧制指令:如果没有上述两种指令,则自动建立自动轧制指令。它存储在数据库表中。它仅可以是分配比轧制指令。但对末机架可以是绝对轧制力指令。4412 不同压下方式对应的厚度计算方法(1)采用绝对压下率方式时的厚度计算当第一机架采用绝对压下方式时,入口厚度H0已知,出口厚度h1 = H0(1-1);第五机架如果采用绝对压下方式,则如果出口厚度h5已知,那么h4=h5/(1-5)。绝对压下率方式一般用于第一、第五机架来加大压下或者改进表面质量,所以上述两式可以满足一般需要。其他机架可以以此类推。(2) 采用绝对压下轧制力方式时的厚度计算这种方式常用于C方式轧制,也就是将末机架作为平整机架从而控制表面粗糙度和板形。这时出口厚度和绝对轧制压力已知,可以求出入口厚度。由于轧制力为: (4.4.1)首先不考虑压扁即R| =R,同时可以假设KT =1,Qp=1则有所以,其中 P5 | 为不考虑压扁而计算的轧制力值。由此可以求出h4。再把h4,h5代入轧制力公式算出KT,Qp,压扁半径R|和P5(考虑轧辊压扁时得到的轧制力)。这时可以对考虑压扁和不考虑压扁时算得的轧制力进行比较,二者的相差比例小于某定值时可以结束迭代,这时h4就是所求厚度。否则取轧制力为P5用迭代方法重新计算h5并进而算得h4。反复迭代最终可以得到满意的h4。如果这一方式用于第一机架,可以用相同的办法进行计算。(3) 采用分配比压下率方式时的厚度计算这种分配方式集中在相邻的中间机架,所以可以在绝对分配方式算出这几个相邻机架组成的机架序列的入口和出口厚度。例如,对于五机架轧机,可以是1,2,3,4机架采用分配比压下率方式而末架采用绝对分配方式。此时一架入口厚度H0已知,四架出口厚度h4可以用绝对分配方式求出而作为分配比压下率方式的输入值,进而可以算出中间机架的厚度。 设这种方式下第i机架的压下参数为M(i).首先要算出机架序列的平均压下率:这里,为某机架的压下率。则可以假设,其中m为各机架的平均压下率。就可以得到。则各机架近似出口厚度为 (4.4.2)上式中i=1,2,3,4 。求得1,2,3,4近似值后,在入口厚度H0已定的情况下可以用迭代方法修正各机架的压下率。设迭代次数为n,n的初始值为1。直到迭代计算得到的四架出口厚度与最初计算得到的四架出口厚度的差小于某一定值,才可以结束迭代。否则使n=n+1,再用迭代计算得到的四架出口厚度与最初计算得到的四架出口厚度的差来修正各机架压下率。所用的迭代方法如下:考虑到,则 ,所以当第n-1次迭代时获得的四架出口厚度仍然与计算值h4不相等,可以认为所以所以可以对i,n作如下的修正:其中的1为一待调系数,可以取0.95进行试算,获得i,n后再计算各机架出口厚度,获得h4,n后再判别,一旦满足判别条件则可以同时计算各机架出口厚度。(4) 采用分配比的轧制力方法用前(1)节中的步骤计算出第一机架的出口厚度作为后序机架的入口厚度,又用前(2)节中的步骤计算出第五机架的压下率,在给定 的情况下,容易计算出作为机架序列的出口厚度,由此可求出各机架的平均压下率,又有 可初步求出(i=2,3,4),通过和即可计算出第i机架的轧制力(i=2,3,4)。而后进行轧制力分配如下: (4.4.3)求得各机架近似的(i=2,3,4)后按照绝对轧制力方式的迭代算法计算出各机架的出口厚度,然后根据下式进行判别: (4.4.4)如果条件不满足可令n=n+1,再次迭代计算。如果设应力状态系数不受出口厚度影响,则轧制力与接触弧长成正比,亦可看作与成正比。因此可得到轧制压力的迭代算法公式: (4.4.5) 式中取小于1的数,可初选0.9计算,反复迭代计算,直到判别式满足。(5) 采用分配比的功率方法 采用分配比的功率方法与上述采用分配比的轧制力方法完全一致。只需将公式(4.4.3),(4.4.5)中的压力换为功率符号即可。442 辊缝设定与速度设定4421 轧制力模型及辊缝设定辊缝设定是轧制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设定参数。它首先需要各机架负荷分配后的出口目标厚度,由选定的轧制压力模型计算出预轧制压力,在通过各机架弹跳方程计算后可得到辊缝设定值。各机架弹跳方程如下: (4.4.6)式中为第i机架的相对辊缝,即含有机架和辊系弹跳的辊缝,不是绝对辊缝。是第i机架的预轧制压力,是第i机架的预压靠压力。是第i机架的预压靠时的机架自然刚度,是第i机架带宽为B的机架轧制时在线刚度。是第i机架油膜轴承的油膜厚度。是第i机架的辊缝零位。从弹跳方程式可以看出辊缝设定的计算步骤。其中轧制压力模型的选定和计算更为重要。在冷轧生产过程中,过程计算机关于辊缝的设定计算所使用的轧制压力模型大体有三种。这三种压力模型是Bland-Ford模型、WLRoberts简化了的摩擦锥模型(称为Roberts模型)和MStone模型。通过大量冷轧生产过程可以总结出这些公式在带钢小压下量时的情况下,它们具有一定精度的近似。对于三个轧制力模型系数的假定和计算可总结出几条结论。对每个模型采用同样的屈服强度计算公式;对各个模型推导的摩擦方程系数不一样,不同模型中的摩擦系数根据经验公式计算,公式中含有采用现数据回归分析得到的常数,还包括了带钢屈服强度、压下率、带钢张力、厚度和给定工作辊及速度等参数;在不同的模型中采用了不同的工作辊压扁半径公式。发现采用Hitchcock压扁半径公式的Stone-Hitchcock模型在带钢压下率大于3%、小于5%时给出好的估算值,建议不要将它用于压下率小于3%的情况。在Roberts模型中需要根据情况选用不同的压扁半径公式,这决定于带钢的压下率和带钢的厚度。当带钢厚度大于05和压下率大于3%的时候,采用Hitchcock压扁半径公式,对于厚度小于05的很薄的带钢和压下率小于3%的情况,建议采用Roberts压扁半径公式。在带钢厚度不大于508且各机架压下率大于3%的情况下,建议使用Bland-Ford模型的Hill简化公式,即(4.4.1)式的一种简化形式。而大部分正在生产的冷连轧机可满足Bland-Ford模型的Hill简化公式所要求的条件。重写Bland-Ford模型的Hill简化公式如下; (4.4.7) (4.4.8) (4.4.9) (4.4.10) (4.4.11)式中 摩擦系数; 轧辊半径,; 压扁状态下的轧辊半径,; 轧制压力,; 轧件宽度,; 绝对压下量,; 变形程度,; 平面变形抗力,见是(4.2.7)。使用(4.4.7)和(4.4.9)二式反复迭代计算,直到获得满意精度的稳定轧制压力值。4422 轧制速度的设定在计算轧制速度设定值之前,首先要计算出各机架的前滑值,工艺参数和轧制力矩和轧制功率所决定的末架最大轧制速度,再使用秒流量相等公式计算出各架速度。多数控制系统中选用的前滑模型为Bland-Ford简化的公式: (4.4.12)式(4.4.12)是由式(4.2.6)推导出来的。通过大量的计算和实际生产过程数据的回归总结知道影响前滑值的主要因素是变形程度,当从0.到.时,将从.变到16.8,而变化和变化的影响仅为前滑值的2左右。为此,在实际应用中可以使用Bland-Ford模型的统计公式。它与使用Bland-Ford模型公式计算,误差小于2。 (4.4.13)(1) 穿带速度设定设为末机架的穿带速度,有: 穿带的轧辊线速度应为: (4.4.14)式中 由轧制规程确定的末机架带钢出口穿带线速度,;第i机架轧辊穿带线速度,; 第i机架带钢穿带线速度,; 第i机架前滑系数。(2)最大末架出口速度的确定最大末架出口带钢的线速度通常由末机架主电机功率和允许轧制力矩所决定。或由操作员经验地确定。各机架最大带钢允许的线速度为: (4.4.15)式中 第i机架最大带钢允许的线速度,。第i机架主电机功率,kW; 第i机架的轧制力矩,K;第i机架工作辊辊径,;第i机架传动系统效率; 与各变量单位有关的系数。对于机组最大出口线速度的确定应当考虑一定的裕量,此时的主令速度应为95的最大允许速度。主令速度是指基准机架的设定速度,它包括穿带、加减速、稳态轧制和过焊缝任何运行状态时刻的基准机架的设定速度速度。()各机架相对速度设定值的确定在得到各机架的目标厚度和基准机架任何运行状态的速度设定值后,就可以得到各机架的速度设定值。假定现以第五机架为基准机架, 第i机架轧辊穿带线速度为: (4.4.16)443 板形(凸度)设定模型冷轧带钢的出口断面形状虽然一般要用四次多项式描述,但由于其主要部分还是二次凸度,而且用于执行板形预设定模型计算结果的弯辊或CVC(新VC辊等)辊的调节能力亦主要是二次凸度,因此预设定模型将忽略断面形状曲线的细节,以总的凸度(板宽中心点厚度与边部标志点厚度之差)为目标来建立模型。采用凸度方程 (4.4.17)现对此式分析如下:(1)式子右边第一项表述了由于轧制力引起的辊系弯曲(压扁)变形对有载辊缝形状的影响,其中称为与轧制力有关的横向刚度,与辊系尺寸及带宽有关,考虑到对已定的轧机来说可变的仅支撑辊直径D和带宽B,因此需对具体轧机建立下述函数式:严格说应改为(单位宽度轧制力沿带宽的分布,即是影响辊系弯曲(压扁)变形的主要因素)考虑到,如设,则,因此亦可用表示。(2)式子右边第二项表述了弯辊力引起的辊系弯曲变形对有载辊形状的影响,弯辊力可为绝对值,但一般常采用百分率,即最大弯辊力的百分之多少。亦与辊系尺寸有关,并与支撑辊和工作辊的有效接触长度有关,因此支撑辊两端的修形以及HC轧机中间辊的抽动都将影响值,为此需对具体轧机建立下述函数式:其中为支撑辊直径,为修形长度或HC轧机支撑辊抽动量(3)综合辊型(),其中为磨损辊型,为原始辊型,与带宽有关的影响系数。(4)轧辊热辊型,由于冷连轧在末架采用了分段冷却对热辊型进行调节,因此在式中单独列项为与带宽有关的影响系数。(5)可调轧辊辊型,可以是CVC技术亦可以是其他可调轧辊辊型的技术(新VC辊、DSR辊等)。为与带宽有关的影响系数。由于凸度是指带宽中点与带边标志点之差,因此,所有的辊型()都需乘上与宽度有关的系数E。式中右边最后一项为轧机入口处带钢凸度对出口凸度的影响,为凸度转移系数,用此凸度方程可反推出弯辊力与凸度的数学关系式:同样可建立CVC辊窜动量与凸度的数学关系式。由于:式中:带宽;辊形曲线(最大及最小直径之差);系数。则确定设定值的准则是保持每个机架出口相对凸度恒等,即式中为热轧来料凸度,为热轧来料厚度,由于分段冷却留作反馈控制用,设定模型不对其计算,仅仅根据带钢温度确定冷却剂量总量。此外,为了留有前馈控制的能力,对弯辊力的设定要留有余地。由于弯辊力及CVC辊抽动都可用来改变出口凸度,因此需制订一个分配的原则:(1)对于C1C4,一般仅设置正弯辊,为了留出弯辊在前馈板形控制时的能力,可以首先设定弯辊力为50,然后再设定CVC辊窜动量。当CVC辊窜动量达到80仍不能满足凸度要求时再反回来变动弯辊设定(2)对于C5由于设置了正负弯辊,可以首先设定CVC辊抽动量为50,然后再设定弯辊来满足凸度的要求。由于要用弯辊进行前馈ASC,以及要用弯辊及CVC辊进行平坦度反馈控制,因此希望都留有余地,如使用过多表明轧辊原始凸度没有设计好,应加以改进。由于凸度方程(有载辊缝形状)涉及多种因素,计算复杂又无法实测加以验证,C1C4由于没有凸度检测仪及平坦度检测仪,因此无法进行自适应,目前不少冷连轧对弯辊及窜辊的设定往往采用经验值存于轧制规范中,设定时取出经验值乘上一些修正系数后直接用于设定,或由操作人员作修正后用于设定。随着凸度仪的采用,哪怕只是两点测厚(带宽中心点及一侧边部标志点),使板形(凸度)设定模型得到检验,并可投入模型自适应和自学习,必将可使设定精度提高到更高的水平。一般来说,不同规格(厚度和宽度不同)的带钢,5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和CVC位置是不一样的。在动态规格改变时,若前后两根带钢的规格不同,就要在恰当的时间内及时调节弯辊力和CVC位置值。在什么时候进行CVC位置和工作辊弯辊力的调节,要根据是常规轧制还是全连续轧制而定。(1)全连续轧制。在全连续轧制时,带钢在轧机中是不间断轧制的,因此要在完成动态变规格的同时完成弯辊力和CVC位置值的预设定。当动态规格变化中的带钢焊缝到达l号机架前的2号探孔位置时,计算机将为下一根带钢预计算出新的工作辊弯辊力和CVC位置值。但这时仅把CVC位置值发给基础自动化控制器,这是因为CVC位置的调节要求轧辊具有一定的速度,并且CVC调节装置本身的调节速度较慢。因此当焊缝到达1号机架前的3号探孔位置且轧线降速时就必须进行第5号机架CVC位置的调节。此期间内带钢板形由工作辊弯辊来控制。当焊缝通过第5号机架时,计算机才把新带钢的弯辊力设定值传送给基础自动化控制器,由于工作辊弯辊的响应速度极快,因此工作辊弯辊能够及时地从前一带钢状态切换到新带钢状态上来。(2)常规轧制。在常规轧制时,一卷带钢轧制完成后,第 5机架处于静止状态。由于CVC位置调节要求轧辊转动并具有一定的速度(300mmin以上),因此当前面一卷带钢的带尾通过5号机架后,轧机入口侧不能马上穿带,而应让带头停在1号机架前,然后仅使5号机架升速至300m/min,5号机架轧制力加大到1.2MN左右。当满足上述条件时,CVC 位置开始从前一带钢位置调节到新带钢位置上来。上述调节过程大约需要1分钟。当调节结束后,计算机发出5号机架停车命令,并给出预设定结束信号,这时轧机才可以开始穿带。通常,当前后两条带钢的CVC位置值相差不足5mm时,上述预设定可不进行。反之,当超过5mm时,必须进行CVC位置的预设定。 根据钢种、带厚、带宽、5号机架轧制力、5号机架支撑辊使用时间(以轧制的吨位计)的不同,5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和CVC位置的预设定值的组合共有上万组。一般来说,工作辊弯辊力和CVC位置的设定值都是经验值,是由工艺工程师按经验在计算机终端上通过相应的预设定画面逐个输入的。同样,工艺工程师也可在计算机终端上通过预设定画面显示已经输入到计算机中的弯辊力和CVC位置值并对其进行修正。由于这些设定值对板形控制起着重大的作用,故不能随意改变,更要防止由于疏忽而破坏这些数据。为此,在输入新的预设定数据或对预设定数据进行修改以前,必须给计算机输入相应的密码,如果计算机检查输入密码准确,才准输入或修改。预设定值的优化有两种方法:一是由工艺工程师每隔一段时间把在实际轧制中积累的经验通过计算机终端上的预设定画面进行修正;二是由计算机控制系统根据实际轧制过程中获得的工作辊弯辊力和CVC位置值自动地按一定方法对存储在计算机中的预设定值进行修正。通过上述两种办法,随着轧制过程的不断进行,5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和CVC位置将不断得到优化,并且与实际的轧制条件越来越吻合,保证带钢具有良好的板形。444 轧制规程的优化(1)轧辊数据部分它存储在表中,主要包括:上下辊的ID号,直径,粗糙度,辊形状因子,温度和磨损凸度,润滑数据。(2)材质数据它存储在表中,主要包括:轧材强度初值、增量值、指数值、温降斜率、合金组分、热传导系数、热容、密度等。(3)摩擦数据它按润滑级别、粗糙度级别存在表中并根据轧机实际状况提取,具体包括:低速摩擦因子、速度摩擦因子、磨损摩擦因子、摩擦因子基准值。(4) 板形描述包含板形控制信息。板形描述是由基础自动化的板形控制系统进行预描述后经由一个计算请求传送到过程计算机,轧制策略只是将它传递给板形计算程序。(与轧制指令相同,存在标准板形描述和操作者板形描述)。(5)板形预设定策略 为进行板形调节因子的预设定计算,必须决定单个调节因素(弯辊、横移等)的哪种策略用于得到参考辊缝曲线。预设定策略由以下参数描述:调节因素初值,该调节因素是否被使用的标志、在带钢存在缺陷条件下是否使用该因素的实际值、若可能此实际值是否应该被保留,调节因素的优先级,控制保留值。(6)实现轧制策略计算的三个子程序包上述数据的准备通过三个函数来实现:1)MATIERIAL_DATA_PREPARATION:它根据物料跟踪模块的请求决定那一卷数据的数据包应该被收集并收集这些数据。如果这个数据包不存在,则建立它。其中的材质硬度值从神经元网络中检索出来。如果这些值与上卷得到的值(短时间模型因子)相似,则短时间模型因子将被存储到模型因子结构中。2)OPE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大学理化实验考试题及答案
- 成人教育考试题目及答案
- 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面试真题
- 新质生产力智能制造概念
- 民族风俗习惯课件
- 宣传稿写作指南讲解
- 民族英雄班队会课件
- 五班级上学期班主任方案
- 新质生产力的主导力量分析
- 2025年麻醉学科肌松药物应用模拟考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年山东高考真题化学试题(原卷版)
- 第2课 教师节快乐 第2课时(课件)2025-2026学年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统编版
- 2025年福建省福州市辅警考试题库(附答案)
- 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知识竞赛考试练习题库(完整版)含答案
- 绿化项目养护监理方案投标文件(技术方案)
- 科普短视频与新闻传播融合模式的研究
- 安徽省港航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企业招聘笔试真题2024
- 2025秋新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
- 《电力系统微机继电保护》课件-第五章 微机线路保护举例
- (2025)中小学“学宪法、讲宪法”知识竞赛题库(含答案)
- 2025年中国PC工业计算机(工控机)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