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會計審計法規審計法 講授老師 張倍榮 審計法 一 導論二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三 政府審計之主要事務四 名詞解釋 導論 導論一 引言為確保政府的會計及決算足以適正表達預算的執行或收支結果 以及讓立法部門 居民或百姓清楚瞭解及掌撞上項結果 在在須建立一公正之第三部門予以先行審查 並規範該部門應具有之審查權力 審查範圍及審查程序 以求周延 目前我國的規範即是本篇所述的 審計法 導論 二 審計法之適用範固審計法之適用範圍 依審計法與其施行細則及預算法等相關法令規定 包括下列四類 一 政府及其所屬機關 二 公私合營事業 三 受公款補助之私人團體 四 獲取公款給付之承攬廠商其實際成本之有關帳目及預算對待給付運用狀況 導論 一 政府及其所屬機關 審計法第1條 本項 政府及其所屬機關 依監察院組織法第4條規定 係指 政府所屬全國各機關 換言之 上自中央政府 直轄市 縣 市 至鄉 鎮 縣轄市 公法人 及其所屬各機關之財務審計 均應依審計法之規定辦理 包括 1 公務機關 2 公有營 事 業機關及 3 公立學校 醫院等非營利團體 導論 審計法為使 公有營 事 業機關 之定義更為明確起見 特規定其範圍如下 審計法第47條 1 政府獨資經營者 2 政府與人民合資經營 其中政府資本超過50 者 3 由前二項之公有營 事 業機關轉投資於其他事業 其轉投資之資本額超過該事業資本50 者 導論 二 公私合營事業 本項 公私合營事業 依審計法施行細則第77條規定 係指 1 政府與人民合資經營 政府資本未達50 者 2 政府獨資經營或政府與人民合資經營之公有營業及公有事業機關轉投資於其他事業 其中政府投資或機關轉投資之資本額未達該事業資本50 者 對於公私合營事業之審核 審計部依 審計機關審核公私合營事業辦法 據以執行 導論 三 受公款補助之私人團體 審計法第79條後段與施行細則第77條及預算法第68條 對於受公款補助之私人團體之審核 審計部依 審計機關審核國體私人領受公款補助辦法 據以執行 導論 四 獲取公款給付之承攬廠商其實際成本之有關帳目及預算對待給付運用狀況 本項對承攬廠商的審計 主要執行方式如下 1 若各機關營繕工程及定製財物 其價格之議訂 係根據特定條件 按所需實際成本加利潤計算者 除應於合約內訂明外 審計機關得派員就承攬廠商實際成本之有關帳目 加以查核 並將結果通知主辦機關 2 審計機關得實地調查預算及其對待給付之運用狀況 並得要求承攬商等提供報告 導論 三 政府審計業務處理簡圖政府審計 或可稱綜合審計 約可劃分為 1 普通公務審計 2 特種公務審計 3 公有營 事 業審計及 4 財物審計 稽察 等四種 另尚可依其性質區分為 1 財務審計及 2 績效審計等二類 3 綜效審計 茲繪簡圖說明如下頁 導論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一 我國審計制度之特質我國審計制度之特質 約可歸納為下列五種 1 審計權為監察院之職權之一 由審計機關行使2 監察院設審計長 審計人員依法獨立行使審計權3 審計長應依限完成決算之審核及半年結算之查核 並提出審核報告及查核報告於立法院4 審計權之行使對象為政府所屬全國各機關及有關人員5 審計機關之組織採一條鞭制 由中央直貫地方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1 審計權為監察院之職權之一 由審計機關行使 我國中央政府採五權分立制度 監察院為國家最高監察機關 行使彈劾 糾舉及審計權 其中審計職權依審計法第3條規定 由審計機關行使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2 監察院設審計長 審計人員依法獨立行使審計權 我國尊重審計權獨立行使之超然地位 特以憲法第104條規定 於監察院設審計長 由總統提名 經立法院同意任命之 並依監察院組織法規定 監察院設審計部 審計長秉承監察院院長 綜理審計部事務 並監督所屬職員及機關 另依審計法第10條規定 審計人員依法獨立行使審計職權 不受干涉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3 審計長應依限完成決算之審核及半年結算之查核 並提出審核報告及查核報告於立法院 審計長依憲法第105條及決算法第26條規定 應於行政院提出決算後3個月內 依法完成其審核 並提出審核報告於立法院 又依決算法第26條之1規定 應於會計年度中將政府之半年結算報告 於政府提出1個月內完成其查核 並提出查核報告於立法院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4 審計權之行使對象為政府所屬全國各機關及有關人員 審計權之行使範圍與彈劾 糾舉權之行使相同 為中央至地方政府所屬全國各機關及財務有關人員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5 審計機關之組織採一條鞭制 由中央直貫地方 我國審計機關之組織 於中央設審計部 於各省 市 設審計處 於各縣 市 酌設審計室 各審計機關均隸屬審計部 由審計部監督之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二 審計機關之組織與其分工及其審計人員的特性 一 審計機關之組織 依據審計部組織法與審計處室組織通則規定及現行審計機關設置情形觀之 目前我國審計機關之組織為上自監察院下設之審計部 與該部所轄之台北市 高雄市 教育農林 交通建設四個審計處 及至基層之基隆市 台北縣 桃園縣等二十個審計室 合共二十五個審計機關 說明如下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二 審計機關之分工 審計機關掌理之審計業務 依目前分工情形觀之 其中審計部 教育農林審計處與交通建設審計處係負責中央政府及其所屬機關之審計業務 台北市審計處與高雄市審計處則負責北 高二直轄市議會與市政府及其所屬機關之審計業務 至台灣省21縣 市 福建省金門 連江2縣 合共23縣 市 議會與縣 市 政府及其所屬機關以及所轄鄉 鎮 市 之審計業務 則由前述基隆市 台北縣 桃園縣等20個審計室負責 分項說明如下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1 普通公務機關之財務審計 1 中央政府及其所屬機關部分 中央各機關財務之審計 由 審計部 教育農林審計處 及 交通建設審計處 辦理 其在各省 市 地方者 得指定就近審計處 室 辦理之 審計法第4條 其辦理之審計事務範圍 應以審計部所指定辦理者為限 辦理結果 應呈報審計部 審計法施行細則第2條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2 地方政府及其所屬機關部分 a 直轄市政府及其所屬機關 直轄市政府及其所屬機關財務之審計 由審計部於各該直轄市之 審計處 辦理之 審計法第5條 審計部組織法第14條 b 縣 市 政府及其所屬機關 各縣 市 政府及其所屬機關財務之審計 由審計部於各該縣 市 酌設之 審計室 辦理 審計法第5條 審計部組織法第14條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c 鄉 鎮 縣轄市 公所 鄉 鎮 縣轄市 公所財務之審計 係由審計部於各該管轄或鄰近之縣所酌設之 審計室 辦理 另審計部目前訂有 審計機關辦理鄉鎮縣轄市財務審計辦法 據以執行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2 特種公務及公有營 事 業機關之財務審計 中央及地方各特種公務機關 公有營業機關 公有事業機關財務之審計 由各該組織範圍審計部 處 室 辦理之 審計法第六6條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3 未設審計機關者之財務審計 未設審計處 室 之各地方政府及其所屬機關或特種公務機關 公有營 事 業機關財務之審計 由各該管審計機關辦理 或指定就近審計處 室 兼理之 審計法第7條 其兼辦之結果 應由各該被指定兼理之審計處 室 負責 審計法施行細則第2條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三 審計人員的特性 依據審計部組織法 審計處室組織通則及審計人員任用條例規定 審計人員包括審計長 副審計長 審計官 參事 審計 稽察 審計員 稽察員等 茲就其保障 須遵守之限制 迴避規定及具有之超然獨立性 說明如下 1 人員之保障2 限制與迴避3 超然獨立性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1 人員之保障 審計人員行使審計職權 辦理審計事務 難免引起被審核機關人員之不滿 倘若被審核機關人員運用其政治上之地位 或利用各種關係 影響審計人員之職位 審計人員必難以公正公平執行其職務 故除於審計法第10條規定 審計人員依法獨立行使其審計職權 不受平涉外 復於審計人員任用條例第8條規定 對於主要審計人員之審計官 審計 稽察 非有法定原因 不得停職 免職或轉職 俾保障其職位 以免影響其執行職務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2 限制與迴避 為防範審計人員在內部處理審計案件 或在外辦理審計事務 有徇私之情事發生 特規定下列限制與迴避措施 以避免影響審計職權之行使 同時維護審計機關之威信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1 審計人員除法律另有規定外 不得兼任其他職務或執行業務 審計人員任用條例第9條 2 審計人員與被審核機關之長官 或主管會計出納人員 為配偶或7等親內之血親或5等親內之姻親者 對該被審核機關之審計事務應行迴避 不得行使職權 因其他利害關係顯有瞻徇之虞者 亦同 3 審計人員與審計案件有利害關係者 對該案件應行迴避 不得行使職權 審計部組織法第13條 4 以上對於應行迴避之審計案件或審計事務 可自動表示其態度 亦可強制限定其執行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3 超然獨立性 為使審計人員能有效行使其審計職權 同時能藉以提出公正公平之審核意見 相關法令規定審計人員具有下列超然獨立之職權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1 審計人員依法獨立行使其審計職權 不受平涉 審計法第10條 2 審計人員為行使職權 對政府部門部分 向各機關查閱簿籍 憑證或其他文件 或檢查現金 財物時 各該主管人員不得隱匿或拒絕 遇有疑問 或需要有關資料 並應為詳實之答覆或提供之 如有違背上項規定 審計人員應將其事實報告該管審計機關 通知各該機關長官予以處分 或呈請監察院核辦 審計法第14條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3 審計機關為行使職權或為能獲得充分而有效之證據 主要對私人機構或個人部分 得派員持 審計部稽察證 向有關之公私團體或個人查詢 或調閱簿籍 憑證或其他文件 各該負責人不得隱匿或拒絕 遇有疑問 並應為詳實之答復 行使上項職權 必要時得知照司法或警憲機關協助 審計法第15條 各司法或警憲機關或團體應負協助之責 施行細則第8條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三 審計職權之種類審計機關及審計人員行使之審計職權 依審計法第2條規定計有7種 茲分別說明如下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一 監督預算之執行 二 核定收支命令 三 審核財務收支 審定決算 四 稽察財物及財政上不法或不忠於職務之行為 五 考核財務效能 六 核定財務責任 七 其他依法律應行辦理之審計事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一 監督預算之執行1 預算法第四章預算之執行 2 政府各機關單位預算執行要點 3 政府附屬單位預算執行要點 4 其他如行政院發布之相關法規命令及函頒之行政規則等 前述 預算 依預算法規定 計有年度預算 追加預算及特別預算三類 至年度預算又包括總預算 單位預算 單位預算之分預算 附屬單位預算及附屬單位預算之分預算五種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二 核定收支命令 本項係審計機關就各機關為支付各類費款所開具之付款憑單 撥款憑單 緊急支出命令等 於支付機關開立公庫支票或撥付款項前 依照有關規定予以事前審計者 又目前審計機關為集中人力專注於事後審計之業務 並顧及各機關會計人員己就上開憑單或支出命令依會計法內部審核規定作必要的事前審核 業已退出本項 核定收支命令 之審計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三 審核財務收支 審定決算 本項係審計機關就各機關下列事項依法予以審核或審定 以證明各級政府或各機關年度財務收支或決算之合法性與正確性 1 執行預算之財務收支 與因處理收支而發生之債權 債務 2 計算所費成本 3 出納保管移轉現金 票據 證券 4 不動產 物品及其他財產之增減保管移轉之帳表憑證 5 年度結束依決算法等有關規定所編製之決算 總決算 單位決算及附屬單位決算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四 稽察財物及財政上不法或不忠於職務之行為 本項係審計機關就各機關下列事項依法予以稽察 以行使財務司法監督之職權 1 執行各項收支與採購之規劃 設計 招標 履約 驗收及其他相關作業 2 一切財物之管理 運用及有關事項 3 對各機關人員財政上不法 不應為而為 或不忠 應為而不為 於職務之行為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五 考核財務效能 本項係審計機關就各機關實施計畫與執行預算結果 作效率性 效益性之綜合評估與考核 以發揮審計積極之功能 其考核項目包括 1 對於施政計畫 事業計畫或營業計畫之實施 考核其已成與未成之程度 2 在公務成本 事業成本 營業成本方面 考核其增減變化之原因 3 在機關組織 權責劃分 內部控制 業務 財務 會計 事務之處理方面 考核有無制訂健全之制度及是否有效實施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六 核定財務責任 本項係審計機關就各機關經管財物 出納 會計人員 其所經營之現金 票據 證券 財產 物品或其他資產 因發生遺失 毀損 或因其他意外事故而致損失者 查明是否已盡善良管理人應有之注意 從而核定應否負損害賠償之責任 以配合審計功能之加強發揮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七 其他依法律應行辦理之審計事項 本項係審計機關依審計法以外之其他法律規定 諸如國有財產法第50條 第51條 第56條及第59條規定 就各級政府與其所屬機關非公用財產類不動產之讓售 及一定金額以上非公用財產之預估售價 以及有價證券之出售等 予以審計者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註 1 國有財產法第50條 非公用財產類之不動產 為國營事業機關或地方公營事業機關 因業務上所必需者 得予讓售 前項讓售 分別由各該主管機關或省 市 政府 商請財政部核准 並徵得審計機關同意為之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2 國有財產法第51條 非公用財產類之不動產 為社會 文化 教育 慈善 救濟團體舉辦公共福利事業或慈善救濟事業所必需者 得予讓售 前項讓售 分別由各該主管機關或省 市 政府 商請財政部轉報行政院核定 並徵得審計機關同意為之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3 國有財產法第56條 有價證券 得經行政院核准予以出售 前項出售 由財政部商得審計機關同意 依證券交易法之規辦理 4 國有財產法第59條 非公用財產之預估售價 達於審計法令規定之稽察限額者 應經審計機關之同意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四 審計職權之行使方式及方法前述審計職權之行使 依審計法第3條與第10條規定 係由審計機關及審計人員掌理 茲就目前審計機關行使上述審計職權的方式及方法 分別說明如下 一 審計機關行使審計職權之方式 依照審計法規定 審計機關行使審計職權之方式 可分為四類 茲分述如下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1 就地審計 1 駐在審計 2 就地抽查 2 書面審計 又稱 集中審計 或 送請審計 3 隨時稽察4 委託審計 1 審計機關間之委託 2 監視 鑑定等事項之委託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1 就地審計 審計機關應 經常 或 臨時 派員赴各機關就地辦理審計事務 謂之 就地審計 審計法第12條 此一審計方式 審計人員係在被審核機關所在地辦理審計事務 自易查得其工作計畫之實施 收支預算之執行 各項財物之保管運用等情形 故多為各國審計機關所採用 惟因審計人員編制員額有限 應行審核之事項廣泛 實際多為事後派員之抽查審計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1 駐在審計 審計法第12條前段規定 審計機關應 經常 派員赴各機關就地辦理審計事務 似可解釋為 駐在審計 審計法第37條亦有規定 審計機關應派員駐在公庫及各地區支付機關辦理審計事務 此一審計方式童在事前審計 但所用人力較多 所需經費龐大 目前均以辦理事後審計為原則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2 就地抽查 a 審計法第12條前段規定 審計機關應 臨時 派員赴各機關就地辦理審計事務 似可解釋為 就地抽查 由於審計機關對於各機關計畫執行之已成與未成之程度及其績效 經費支出之運用是否與計畫相互配合 內部控制制度實施之有效程度 資產負債之內容及其變動 會計事務處理程序與財物管理運用等 如純以書面審核計為之 實力有未逮 故輔以 就地抽查 方可竟其功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b 另審計法第37條規定 審計事務因故未派駐審人員者 得隨時派員抽查之 亦屬 就地抽查 之範圍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2 書面審計 審計機關原則上應派員前往被審核機關就地辦理審計事務 惟其未就地辦理者 得通知其 送審 此謂之 書面審計 審計法第12條 此一審計方式係由各被審核機關按月編製會計報告 連同原始憑證 檢送審計機關審核 故亦稱為 送請審計 另各送審機關編送會計報告時 如有特殊情形 經審計機關之同意 得免附送有關憑證 審計法第44條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3 隨時稽察 審計機關對於各機關一切收支及財物 得隨時稽察之 審計法第13條 廣義言之 亦屬就地審計之一環 其範圍包括一切收支之稽核 現金 票據 證券出納保管之檢查 動產 不動產 物品及其他財物使用保管之查核 以及對於平時書面審核上發覺可疑之處 或有關財務收支 財物保管之檢舉書信 或監察院及有關機關送交案件等 認為應行稽察之各事項 又審計機關對於各機關採購之規劃 設計 招標 履約 驗收及其他相關作業 得隨時稽察之 審計法第59條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4 委託審計 1 審計機關間之委託 審計機關對於審計事務 為辦理之便利 得委託其他審計機關辦理 審計法第8條 其委託事務範圍及其他必要事項 應以書面通知 受委託審計機關所作決定 應由各該機關負其責任 遇有審計法第27條規定再審查時 並應由該受委託審計機關辦理 施行細則第3條 所有審計結果之決定 應通知原委託機關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2 監視 鑑定等事項之委託 審計機關對於審計上涉及特殊技術及監視 鑑定等事項 得諮詢其他機關 團體或專門技術人員 或委託辦理 審計法第9條 其委託事務範圍及其他必要事項 應以書面通知之 施行細則第3條 其結果應由原委託之審計機關決定之 蓋審計職權之行使 依法應由審計機關為之 故其委託辦理之事務及事項 自應由審計機關負責決定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二 審計人員行使審計職權之方法 審計人員為執行前述書面審計以外之審計方式 通常應依下列審計方法予以辦理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l 提示審計機關派遣文件或 審計部稽察證 2 詢問並作成筆錄 必要時得臨時封鎖或提取有關資料3 必要時亦得通知機關長官或其上級機關派員蒞視4 遇有應行查詢 更正 補送等事項 得以書面通知5 審核完畢應即製作詳實書面報告6 訂定相關審計章則及書表 以應審核需要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l 提示審計機關派遣文件或 審計部稽察證 1 審計人員赴各機關執行職務 應提示審計機關派遣文件 施行細則第6條 2 審計人員向有關之公私團體或個人執行職務 應出示 審計部稽察證 上項審計部稽察證 由該管審計機關長官核發 稽察證須載明事由 地點 時日及持用人職別姓名 稽察證使用規則 由審計部定之 施行細則第7條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2 詢問並作成筆錄 必要時得臨時封鎖或提取有關資料 1 審計機關或審計人員行使審計職權 對於詢問事項 得作成 筆錄 由受詢人簽名或蓋章 必要時 得臨時 封鎖 各項有關簿籍 憑證或其他文件 並得 提取 全部或一部 審計法第16條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2 審計人員為防止湮滅證據 執行封鎖時 應作成筆錄 記明封鎖物之種類件數後加封 於封面簽名或蓋章 並令物之所有人或其關係人 於筆錄及封面簽名或蓋章 封鎖物 應令物之所有人或其關係人負責保管 不得擅自拆封 施行細則第9條 3 審計人員提取有關簿籍 憑證或其他文件時 亦應製作筆錄 記明提取物之種類件數 並出其收據交物之所有人或其關係人收執 施行細則第10條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3 必要時亦得通知機關長官或其上級機關派員蒞視 審計人員赴各機關執行職務 必要時得通知該機關長官或其上級機關派員蒞視 其結果得作成筆錄 由關係人及蒞視人簽名或蓋章 施行細則第11條 以期慎重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4 遇有應行查詢 更正 補送等事項 得以書面通知 1 派赴各機關辦理就地審計事務人員 遇有應行查詢 更正 補送等事項 得以書面送達各該被審核機關 施行細則第5條 2 派駐在公庫及各地區支付機構人員辦理駐審事務 遇有應行查詢 補正等事項 須以書面送達支用機關者 應報由該管審計機關為之 施行細則第27條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5 審核完畢應即製作詳實書面報告 審計人員在外執行職務 應於每一機關任務完畢後 隨即製作詳實報告 陳報該管審計機關核辦 除特殊案件經陳奉核准者外 其報告不得超過20日 施行細則第12條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6 訂定相關審計章則及書表 以應審核需要 審計機關為行使審計職權 其有關各種章則及書表格式 由審計部定之 審計法第80條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五 審計案件之種類及其處理方式審計機關所辦理之審計案件 依據審計法及其施行細則規定 約可歸納為八類 茲就其形成案件之緣由及審計機關因應處理方式 說明如下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一 機關會計月報及收支憑證等一般案件之處理 1 形成緣由 依據會計法第70條及審計法第36條規定 各機關或各種基金 應照會計法及會計制度規定 編造會計報告 連同原始憑證 依限送該管審計機關審核 2 處理方式 審計機關處理各機關會計月報及收支憑證等一般審計案件之程序 為求周密妥慎 審計法及同法施行細則內有詳細之規定 類似司法機關之三級三審制 茲分別說明如次 並附圖列示如後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1 初審 a 發給通知 審計機關處理審計案件 將應審計結果 分別發給 核准通知 或 審核通知 於被審核機關 審計法第22條 主要係指審核各機關月份會計報告及收支憑證 審核結果相符者 填發 核准通知 如有未合者 繕發 審核通知 敘明不合原因及法令依據 由各機關於法定期限內辦理聲復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b 通知之送達 審計機關發出之通知 應取得送達日期之回證 或以掛號郵件送達 同一案件受通知之機關有二個以上時 應分別送達 施行細則第13條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c 通知事項之函復 審計機關發給各機關之審核通知 除涉及修正 剔除 繳還或賠償事項 應依審計法第23條至第25條之規定處理外 其餘通知事項 如建議改善 糾正 查明處理 收回 更正 補正 注意 查詢等事項 亦應限期將辦理情形 函復審計機關 被審核機關如有逾期未函復者 審計機關應予催告 經催告後 仍不函復者 得依審計法第17條 通知各該機關長官處分之或報請監察院依法處理之規定辦理 施行細則第14條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2 覆核 複核 a 聲復期限 各機關接得審計機關之 審核通知 除決算之審核依決算法 第25條 之規定辦理外 應於接到通知之日起30日內聲復 由審計機關予以決定 其逾限者 審計機關得逕行決定 審計法第23條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b 聲復之覆核 審計機關對於各機關會計報告 有關剔除 減列 繳還 賠償等事項之聲復 審計機關應詳為覆核 分別予以准駁 於全案決定後 發給核准通知 施行細則第18條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3 覆議 a 覆議期限 各機關對於審計機關覆核所為之決定不服時 除決算之審定依決算法之規定辦理外 得自接到通知之日起30日內 聲請覆議 其逾期者 審計機關不予覆議 聲請覆議 以一次為限 審計法第24條 審計機關對於聲請覆議案件 應詳為覆議 提審計會議或審核會議分別予以准駁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b 聲復及聲請覆議之展期 a 各機關對於審計機關依審計法第23條逕行決定案件之聲請覆議或審核通知之聲復 因特別事故 未能依照審計法第23條及第24條所定 自接到通知之日起30日內辦理時 得於規定期限內 聲敘事實 請予展期 b 展延期限 由審計機關定之 並以一次為限 審計法第25條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4 茲就審計機關審核各機關會計月報及收支憑證等一般案件之流程 繪圖說明如下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二 機關決算案件之處理 1 形成緣由 依據決算法第21條與審計法第45條及第50條規定 公務機關與公有營 事 業機關於會計年度結束後 應依決算法有關規定 分別編製年度單位決算及附屬單位決算 送審計機關審核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2 處理方式 1 審計機關審核決算時 如有修正之主張 應即通知原編造決算之機關限期答辯 逾期不答辯者 視為同意修正 決算經審定後 應通知原編造決算之機關 並以副本分送中央主計機關及該管上級機關 決算法第25條 2 審計機關審定公務機關與公有營 事 業機關之決算數額後 應發給審定書 審計法第45條及第54條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3 公有營業及事業之盈虧 以審計機關審定數為準 審計法第51條 4 茲就審計機關審核各機關決算之流程 繪圖說明如下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三 再審查案件之處理 1 形成緣由 再審查之條件 審計機關對於審查完竣案件 自決定之日 係指總決算公告或令行之日 起2年內發現其中有錯誤 遺漏 重複等情事 得為再審查 若發現詐偽之證據 10年內仍得為再審查 審計法第27條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2 處理方式 1 審計機關因前項為再審查之結果 如變更原決定者 其已發之核准通知 及依審計法第45條規定發給之決算審定書 失其效力 並應限期繳銷 審計法第28條 2 各機關對於審計機關再審查所為之決定 如仍堅持異議者 得於接到通知之日起30日內 提出聲請覆核 原核定之審計機關應附具意見 檢同關係文件 陳送上級審計機關覆核 原核定之審計機關為審計部時 不予覆核 聲請覆核 以一次為限 施行細則第19條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3 茲就審計機關對再審查案件之處理 繪圖說明如下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四 損害賠償案件之處理 1 形成緣由 應負損害賠償責任之人員及情形 應負損害賠償責任之人員 依據審計法第72條至第76條規定 計有機關財物經管人員 負責簽證人員 出納人員及會計人員等四種 至損害賠償之情形請詳後述第三節 五 財務責任審計事務 之各類案件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2 處理方式 1 損害賠償責任之決定 審計機關對於前述審計法第72條至第76條應負損害賠償責任之人員及情形之決定 得依同法第23條 複核或逕行決定 第24條 覆議 第25條 展延期限 第26條 派員說明 第27條 再審查 及審計法施行細則第19條 覆核 第20條 審計會議或審核會議決議 之規定程序辦理 施行細則第75條 又審計法第72條至第76條應負損害賠償責任決定之日 係指該負責機關之長官接到審計機關依同法第78條通知之日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2 損害賠償責任之免除 審計機關對於各機關剔除 繳還或賠償之款項或不當事項 如經查明覆議或再審查之程序後有下列情事之一者 得審酌其情節 免除各該負責人員一部或全部之損害賠償責任 或予以糾正之處置 a 有非由於故意 重大過失或舞弊之情事 經查明屬實者 b 支出之結果 經查確實獲得相當價值之財物 或顯然可計算之利益者 審計法第77條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五 重要審計案件之處理 1 形成緣由 現行審計法規明文規定 下列重要審計案件應提審計會議或審核會議決議辦理 1 審計法第24條之聲請覆議案件 2 審計法第27條之再審查案件 3 審計法施行細則第19條之聲請覆核案件 4 審計法第23條之逕行決定案件 5 審計法第77條之免除賠償責任或糾正案件 施行細則第20條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2 處理方式 1 應經審計會議或審核會議決議 審計機關處理重要審計案件 在審計部以審計會議 在審計處 室 以審核會議決議行之 審計法第11條 2 必要時通知被審核機關派員說明 審計機關對於重大審計案件之審查 必要時得通知被審計機關派員說明 並答覆詢問 審計法第26條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註 1 審計會議係以審計長 副審計長 審計官組成 其審計會議議事規則 由審計部定之 審計部組織法第12條 2 審核會議係以審計處處長 副處長或審計室主任 副主任及兼任處室單位主管之審計 稽察組成 其審核會議議事規則 由審計部定之 審計處室組織通則第3條及審計處室審核會議議事規則第2條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六 機關財務組織所決議事項案件之處理 1 形成緣由 各機關對於預算執行案件 有時為免執行後遭審計機關剔除或糾正 或負擔不必要的財務責任 常於執行前召開會議或組成任務編組 即財務組織會議 予以審慎研議 又上開會議或任務編組有時會邀請審計機關派員與會 以備諮詢或以求周延 然審計機關為求日後審計之獨立性 或避免因多數決所作不合理或未盡妥適之決議 拘束審計機關或審計人員日後審計之困擾 爰有規範上述會議或任務編組決議事項 不得拘束渠等之規定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2 處理方式 1 各機關有關財務之組織 由審計機關依法派員參加者 其決議事項 審計機關不受拘束 2 上項決議事項 審計機關如有異議 得以書面通知各該組織 但以審計機關參加人對該決議會表示異議者為限 審計法第30條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七 機關會計制度及內部審核規章案件之處理 l 形成緣由 各機關之會計制度及有關內部審核規章 依審計法第31條及會計法第18條之規定 應會商該管審計機關後始得核定施行 變更時亦同 其有另行訂定業務檢核或績效考核辦理者 亦應通知審計機關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2 處理方式 審計機關對於各該機關會計制度或有關內部審核規章草案應詳予審查 如有意見 應以書面通知會商機關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八 機關請求解釋審計法令案件之處理 1 形成緣由 各機關長官或其授權代簽人及主辦會計人員 簽證各項支出 對於審計有關法令 遇有疑義或爭執時 得以書面向該管審計機關諮詢 審計機關應予解釋 審計法第32條 2 處理方式 審計機關之解釋 得於各級政府公報或審計部公報予以公告 施行細則第21條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六 審計結果發現不法或不合規定之處理方式審計機關辦理審計案件結果 對於不法或不合規定之人 物 事 均應依法予以適當之處理 其有關規定分別列述於下 一 對人之處分 二 對物之處分 三 對事之處分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一 對人之處分 1 涉及刑事責任者 移送法院辦理 1 審計人員發覺各機關人員有財務上不法或不忠於職務之行為 其涉及刑事者 應報告該主管審計機關 移送法院 按應為檢調單位之誤 辦理 並報告於監察院 審計法第17條 2 審計機關移送法辦之案件 或有關財務訴訟案件之曾經審計程序者 司法機關為明暸案情或搜集證據 得向審計機關查詢或調閱有關案卷 其經辦案件之審計人員 不受傳訊 但有涉及私人行為者 不在此限 施行細則第17條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2 涉及行政責任者 通知機關長官處分 1 審計人員發覺各機關人員有財務上不法或不忠於職務之行為 應報告該主管審計機關 通知各該機關長官處分之 審計法第17條 通知各該機關處分之案件 應以副本抄送監察院 其情節重大者 應專案報請監察院依法處理 俟監察院決定後再行通知各該機關 施行細則第16條 2 審計人員認為有緊急處分之必要者 應立即報告審計機關 通知機關長官從速執行 該機關長官接到通知 不為緊急處分時 應連帶負責 審計法第18條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3 第 1 項財務上不法或不忠於職務之行為 審計法第14條第2項 第17條 第18條及第78條 應負責者為機關長官時 審計機關應通知其上級機關執行處分 審計法第19條 4 以上受通知之機關 應依通知之內容執行 並將處分結果報告審計機關 施行細則第15條 如有延壓或處分不當情事 審計機關應查詢之 各機關應為負責之答覆 如有不負責之答覆 或其答覆認為不當時 得由審計部陳請監察院核辦 審計法第20條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二 對物之處分 1 不當支出者 事前拒簽或事後剔除 審計機關或審計人員 對於各機關違背預算或有關法令之不當支出 得事前拒簽或事後剔除追繳之 審計法第21條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2 剔除者 限期追繳或強制執行或依法追訴 1 審計機關決定剔除 繳還或賠償之案件 應通知該負責機關之長官 限期 由審計機關定之一施行細則第76條 追繳 並通知公庫 公有營業或公有事業主管機關 逾期 該負責機關長官應即將經管人員及其主管移送法院強制執行 追繳後應報告審計機關查核 2 前項負責機關之長官 不為限期追繳或逾期不移送法院強制執行 致公款遭受損失者 應負損害賠償之責 由公庫 公有營業或公有事業主管機關依法訴追 並報告審計機關查核 審計法第78條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3 負責人員行蹤不明者 通知追查或停止敘用 審計機關如因被審核機關之負責人員之行蹤不明 致案件無法清結時 除通知其主管機關負責追查外 得摘要 在各級政府公報或審計部公報 施行細則第21條 公告 並將負責人員姓名通知銓敘機關 在未清結前 停止敘用 審計法第29條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三 對事之處分 1 予以糾正 1 審計機關審核各機關己核定之分配預算 如與法定預算或有關法令不符者 應糾正之 2 審計機關對於各機關剔除 繳還或賠償之款項或不當事項 經查明覆議或再審查 有下列情事之一者 得審酌其情節 予以糾正之處置 a 非由於故意 重大過失或舞弊之情事 經查明屬實者 b 支出之結果 經查確實獲得相當價值之財物 或顯然可計算之利益者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2 提出修正之主張或予以修正 1 審計機關審核決算 如有修正之主張 應即通知原編造決算之機關限期答辯 逾期不答辯者 視為同意修正 決算法第25條 2 公有營業及事業盈虧撥補 應依法定程序辦理 其不依規定 即法定預算及預算法第85條規定盈餘分配及虧損填補之程序 施行細則第37條 者 審計機關應修正之 審計法第52條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3 提出改進意見 建議改善 1 審計機關對於各機關之現金 票據 證券及其他一切財物之管理運用及有關事項 調查結果認為不當者 得隨時提出意見於各該機關 審計法第55條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2 審計機關考核各機關之績效 其由於制度規章缺失或設施不良 致其效能過低者 應提出改善意見於各該機關 審計法第69條 3 審計機關於政府編擬年度概算前 應提供審核以前年度預算執行之有關資料及建議意見 即財務上增進效能與減少不經濟支出之建議 審計法第70條 預算法第28條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4 通知依法處理 議處 1 審計機關派員赴徵收機關辦理賦稅捐費審計事務 即抽查其帳目報表憑證 核明其查定徵收納庫等情形 如發現有計算錯誤或違法情事 得通知該管機關查明 依法處理 審計法第40條 其情節重大者 得依審計法第17條規定辦理 施行細則第33條 政府審計之基本概念 2 審計機關對於各機關採購之規劃 設計 招標 履約 驗收及其他相關作業 得隨時稽察之 發現有不合法定程序 或與契約 章則不符 或有不當者 應通知有關機關處理 審計法第59條 3 審計機關考核各機關之績效 如認為有未盡職責或效能過低者 除通知其上級機關長官外 並應報告監察院 審計法第69條 政府審計之主要事務 政府審計之主要事務政府審計事務頗為廣泛 其分類名稱亦頗其多樣性 本節謹依據審計法之分章名稱 區分為 一 公務審計事務 二 公有營 事 業審計事務 三 財物審計事務 四 財務效能審計事務 五 財務責任審計事務 六 總決算審計事務等六種主要項目 政府審計之主要事務 一 公務審計事務公務審計事務 包括普通公務審計 國防經費審計及特種公務審計 辦理非營業基金 賦稅捐費 公庫出納 政府債款 公有財產審計等 事項 組織法第6條 其應辦之審計事務 規定如下 一 分配預算之查核 二 支付法案之查核 三 公庫支撥經費款項書據憑單及機關公庫支票之核簽 四 會計報告及原始憑證之審核 五 派員赴各機關辦理就地審計事務 六 政府發行債券或借教案件之備查 七 半年結算之查核 八 年度決算之審定 政府審計之主要事務 一 分配預算之查核 1 各機關己核定之分配預算 連同施政計畫及其實施計畫 應依限送審計機關 變更時亦同 審計法第35條 2 其送達之期限由該管審計機關定之 其不依限送達者 審計機關應予催告 經催告後仍不編送者 得依審計法第17條之規定 通知各該主管機關長官處分之 並得報請監察院依法處理 政府審計之主要事務 3 分配預算 必須與計畫實施進度相配合 審計機關經查核後 詳予記錄 以為核簽公庫支撥經費款項之書據 憑單或公庫支票 及審核各該機關財務收支暨決算之依據 施行細則第22條 4 分配預算查核結果 如與法定預算或有關法令不符者 應予糾正 審計法第35條第2項 政府審計之主要事務 二 支付法案之查核 各機關依有關法令規定動用第一預備金 流用用途別科目經費 動支第二預備金 專案核准動支經費 動支統籌科目經費 以及在其法定預算範圍內 依據有關法令變更或增減其經費分配 所具備之法案 均應通知審計機關加以查核 其有不合者 應予以駁覆 審計法第2條 審計職權之核定收支命令 政府審計之主要事務 三 公庫支撥經費款項書據憑單及機關公庫支票之核簽 目前審計機關已不實施此項事前審計事務 1 書據 憑單 支票之核簽 1 公庫支撥經費款項之書據 憑單 及各機關簽發之公庫支票 非送經審計機關或駐審人員核簽 公庫不得付款或轉帳 其未設審計機關或未派駐審人員者 不在此限 審計法第38條 政府審計之主要事務 2 駐在公庫及各地區支付機構依審計法第38條規定 送經審計機關或駐審人員核簽之公庫支撥經費款項之書據 憑單及公庫支票 應按照實需份數連同憑證 送經駐審人員核簽後 分別退還或存查 地區支付機構已據以簽發之公庫支票 經支用機關申請註銷 換發或補發時 其申請書應送審計機關或駐審人員核簽 施行細則第28條 政府審計之主要事務 3 審計機關或駐審人員核簽或拒簽 除有調查之必要或不得已事由外 自收受之日起 至遲不得逾3日 審計法第39條第2項 4 因收支法案或有關文件未經送達 不能於法定期限內簽證時 審計機關或駐審人員不負遲延之責 施行細則第29條 5 有調查必要或不得已事由不能依限核簽者 應於限期內通知不能核簽之事由 施行細則第30條 政府審計之主要事務 2 緊急支出命令之核簽 財政機關依國庫法第23條 公庫法第13條及預算法第84條之規定為緊急支出時 審計機關得憑簽發命令機關之負責文件核簽之 該項支出 在未完成法定預算程序前 其責任由財政機關負之 施行細則第31條 政府審計之主要事務 3 分配預算 應付款核定前支付款項之核簽 各機關在其分配預算或以前年度應付歲出款 應付歲出保留款經未核定前 基於事實需要由公庫支撥款項時 審計機關或駐審人員得憑財政機關之暫付文件核簽之 前項支出如逾越核定之分配數或應付額或不符核定之條件 財政機關應負責追回繳庫 施行細則第32條 政府審計之主要事務 四 會計報告及原始憑證之審核 1 會計報告及原始憑證之送審 各機關或各種基金 應依會計法第70條及會計制度之規定 編製會計報告 連同原始憑證 依限送該主管審計機關審核 審計法第36條 必要時 該主管審計機關得通知附送其他書表 施行細則第26條 政府審計之主要事務 2 原始憑證之免附送審 各送審機關編送會計報告時 如有特殊情形 經審計機關之同意 得免附送有關憑證 3 未依規定期限送審案件之處理 1 各機關或基金會計報告之送審期限 適用會計法第32條之規定 施行細則第23條 2 各機關應送之會計報告 不依規定期限送審者 審計機關應予催告 經催告後 仍不送審者 得依審計法第17條規定處理 審計法第46條 政府審計之主要事務 4 審核結果之處理 會計報告及原始憑證審核結果 相符者發給核准通知 不符或有應行辦理之事項者 發給審核通知 直接送達於各該機關 其有特殊情形 經審計機關同意者 得由各該機關之上級機關收轉 施行細則第24條 政府審計之主要事務 5 委託及補助經費憑證之審核 各機關委託其他機關或學校團體辦理之經費 應檢附支出有關原始憑證 隨同月份會計報告送該主管審計機關審核 但有特殊情形 報經該主管審計機關同意 得免附送有關憑證 由該主管審計機關派員就地抽查 各機關補助其他機關學校之款項 除已列入受補助機關預算者外 其支出有關憑證之查核 依上述有關規定辦理 施行細則第25條 政府審計之主要事務 五 派員赴各機關辦理就地審計事務 1 審計機關派員赴各機關就地辦理審計事務 得衡酌其內部控制 計畫實施之考核 業務處理之查核 財務收支之審核 財物管理之檢查 事務管理之檢核 實施之有效程度 決定其審核之詳簡範圈 審計法第41條 2 辦理時 得通知該機關 將各項報表送審計人員查核 該審計人員對其簿籍得隨時檢查 並與有關憑證及現金 財物等核對 審計法第42條 辦理之結果 報由該主管審計機關核定之 審計法第43條 政府審計之主要事務 六 政府發行債券或借教案件之備查 政府發行債券或借款 應由主管機關將發行條例或借款契約等 送審計機關備查 如有變更 應隨時通知審計機關 審計法第33條 以供審計機關審核國內外債款之參考 七 半年結算之查核 審計長應於會計年度中將政府之半年結算報告 於政府提出後一個月內完成其查核 並提出查核報告於立法院 決算法第26條之1 政府審計之主要事務 八 年度決算之審定 各機關於會計年度結束後 應依決算法有關規定 編製年度單位決算 送審計機關審核 審計機關審定其決算數額後 應發給審定書 審計法第45條 政府審計之主要事務 二 公有營 事 業審計事務公有營業及公有事業審計事務 除依審計法第三章規定辦理外 尚適用公務審計之就地辦理審計事務與決算審核及不依限送會計報告之處理規定 審計法第54條 並得適用一般企業審計之原則 審計法第48條 茲就其應辦之審計事務說明如下 政府審計之主要事務 一 分期實施計畫及收支估計表之查核 二 會計月報及結算表之審核 三 派員赴各機關辦理就地審計事務 四 固定資產重估價有關紀錄之審核 五 半年結算之查核 六 年度決算之審定 政府審計之主要事務 一 分期實施計畫及收支估計表之查核 1 公有營業及公有事業機關之年度營業或事業預算 完成立法程序後 應依預算法第87條規定 依其業務情形編造分期實施計畫及收支估計表 陳由各該主管機關核定 轉送中央主計機關 審計部及財政部備查 又審計法第49條亦有規定 公有營業及公有事業機關之營業或事業計畫及預算 暨分期實施計畫及收支估計表 應送審計機關 其送達期限由該主管審計機關定之 其不依限送達者 審計機關應予催告 經催告後仍不編送者 得依審計法第17條規定辦理 政府審計之主要事務 2 審計機關對公有營業公有事業機關所送營業或事業計畫及預算 分期實施計畫 收支估計表 應詳為查核 如有錯誤或不當 應通知更正或重編 以為審核會計月報 結算表及年度決算之依據 施行細則第34條 政府審計之主要事務 二 會計月報及結算表之審核 公有營業及公有事業機關會計月報及結算表 上期結算編造之會計半年報 依審計法第49條及第50條之規定 應送審計機關審核 審計機關審核結果 均應作成審核報告 如有特殊及重大事項或疑義 應予查詢 必要時得派員就地查核 審計機關審核時 應依施行細則第35條規定 注意下列事項 政府審計之主要事務 1 查核營業收支及盈虧預算執行情形 如實際數與預算數有重大差異 應追查其原因 2 考核主要產品實際產銷數量 單位成本 單位售價之變動情形 如與預算數發生重大差異或產銷量值不相配合 應追查其原因 3 分析資產 負債 業主權益之結構 及主要財務比率 如有異常或顯然衰退之趨勢 應追查原因 4 審核各項收支計算 如發現遺漏 錯誤 應即查詢或通知更正 5 對於預算執行發生重大變動者應通知檢討改善 如發現不當情事或重大特殊問題 應派員深入調查迅速依法處理 政府審計之主要事務 三 派員赴各機關辦理就地審計事務 審計機關派員赴公有營業及公有事業機關 其應辦事務詳見前述一 公務審計事務之 五 審計機關依審計法第12條 第13條之規定 派員辦理就地審計事務或稽察其一切收支及財物時 除依審計法第65條 第66條及第67條規定辦理外 並依審計法施行細則第36條規定 應注意下列事項 政府審計之主要事務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铣工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航空公司机务人员岗位飞机维修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工勤考试技师考试题库及答案2025
- 高校科研合同模板(3篇)
- 高速公路护栏板施工合同(3篇)
- 高炮广告拆除施工合同(3篇)
- 安徽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
- 安徽农商银行笔试题目及答案
- 安定协管员招聘面试题及答案
- 股东间公司治理信息保密及责任分配协议
- T-JSQX 0016-2024 无人驾驶配送装备通.用技术要求
- 科技前沿下的生物医药研发实验室创新研究
- 《铝及铝合金》课件
- 2025年摩托车用锁行业深度研究分析报告
- 临床问诊技巧及病历书写要求(临床诊断课件)
- GB/Z 45115-2024太阳能光热发电站直接与间接式主动显热储热系统特性
- 输变电工程监督检查标准化清单-质监站检查
- 弹性延迟退休协议书示范文本
- 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创新
- 反对自由主义-全文-原文
- 2025年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WPS Office高级应用与设计试题与参考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