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41 页 共 41 页 自动控制理论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第一节 引 言本章是为配合自动控制理论课程的学习而编写的。为了使学生能够对自动控制理论课程所学的内容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加设了应用MATLAB软件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这一教学环节。MATLAB软件有着对应用学科的极强适应力,并已经成为应用学科计算机辅助分析、设计、仿真、教学乃至科技文字处理不可缺少的基础软件。在高等院校里,MATLAB已经成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在设计研究单位和工业部门,MATLAB已经成为研究和解决各种具体工程问题的一种标准软件。国际上许多新版科技书籍在讲述其专业内容时都把MATLAB当作基本工具使用。国内一些理工类重点院校已经把MATLAB作为攻读学位所必须掌握的一种软件。作为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很有必要学会应用这一强大的工具,并掌握利用MATLAB对控制理论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技能,以达到加深对课堂上所讲内容理解的目的。另外我们希望通过使用这一软件工具把学生从繁琐枯燥的计算负担中解脱出来,而把更多的精力用到思考本质问题和研究解决实际生产问题上去。通过此次计算机辅助设计,学生应达到以下的基本要求: (1)能用MATLAB软件解复杂的自动控制理论题目。 (2)能用MATLAB软件设计控制系统以满足具体的性能指标要求。 (3)能灵活应用MATLAB的CONTROL SYSTEM 工具箱和SIMULINK仿真软件,分析系统的性能。MATLAB软件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它有强大的数学计算和图形绘制功能,作为自动控制理论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尤其面对学习时间有限的本科生,本章只能针对本专业的范围加以讲解,力求通过一些简单的例子,一步一步带领读者进入MATLAB的世界,有效地利用它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起到一个敲门砖的作用。由于章节有限,MATLAB语言的基础大家可以查阅有关书籍。第二节 前 期 基 础 知 识一、启动MATLAB我们主要介绍Windows操作系统,当MATLAB运行在PC机上时,双击MATLAB图标进入MATLAB命令窗口,或单击Windows的开始菜单,依次指向“程序”、“MATLAB”即可进入MATLAB的命令窗口,它是用户使用MATLAB进行工作的窗口,同时也是实现MATLAB各种功能的窗口。MATLAB命令窗口除了能够直接输入命令和文本,还包括菜单命令和工具栏。MATLAB的菜单命令构成相对简单而全面。二、MATLAB的程序设计一般的程序语言,例如C、C+大多都提供基本的数学库。程序员通过这些函数库,可以处理大量的数值运算。对于我们搞专业的人员来说,除了花时间研究专业知识外,还需要花费心思来编写自己的高级数学函数库,例如在控制理论中特征根的求取、状态反馈阵的运算等等。无论是在我们有限的大学四年的学习中,还是在同学们以后的工作中,无论是进行一套新理论的研究,还是对一件新产品的模拟、实验与发展中,如果程序员或研究人员没有强大的数学函数和绘图功能来支持,都将在竞争中处于劣势。Mathworks公司将MATLAB语言称之为第四代编程语言,MATLAB的编程效率比常用的BASIC、C、FORTRAN和PASCAL等语言要高的多,而且容易维护。MATLAB的魅力就在于它是一种语言,一种高效的编程语言,MATLAB软件本质上就是MATLAB语言的编程环境,M文件也就是用MATLAB语言编写的程序代码文件,它的基本数据结构是矢量和矩阵。我们只有充分利用MATLAB软件强大的资源,才能更深入学习控制理论。所以同学们应该通过此次学习学会编写MATLAB程序的规则和方法,有关内容请参看相关书籍,本书不再赘述。三、SIMULINK动态仿真集成环境MATLAB软件中的SIMULINK主要用于动态系统的仿真。SIMULINK软件是一个应用性非常强的软件,它有以下几个突出的优点: (1)用户可以自定义自己的系统模块; (2)系统具有分层功能,这一功能可以使用户轻松组织系统,层次分明又自成系统; (3)仿真与结果分析。根据这些特点,我们通过例题,说明如何在SIMULINK环境下,完成对实际系统的仿真分析。在MATLAB命令窗口输入“SIMULINK”或点击图标,或在MATLAB的菜单上选择FileNewModel即可启动SIMULINK。模型建构完成后,就可以启动系统仿真功能来分析系统的各种特性,可以直观地显示在类似示波器的窗口。SIMULINK软件特别适合我们进行直观、精确、方便的仿真研究,下面举例说明。例10-1 某单位负反馈系统如图10-1所示,已知,试求(1)系统的稳态误差。(2)要想减少扰动产生的误差,应提高哪一个比例系数?(3)若将积分因子移到作用点之前,系统的稳态误差如何变化?解(1)如图10-1搭建系统的Simulink仿真框图。两个比例系数取不同的值,观察示波器的输出可以验证系统的稳态误差为:。(2)分别改变两个比例系数,观察示波器的输出可以验证提高可减少扰动产生的误差。(3)若将积分因子移到作用点之前(见图10-2),观察示波器的输出可以验证,此时系统图10-1系统的Simulink仿真框图由扰动产生的稳态误差为零,给定输入作用下的稳态误差不变。图10-3是扰动输入作用下的误差变化。图10-2改变后的系统Simulink仿真框图【例10-2】 某机组一段串级汽温调节系统方框图如图10-4所示。图10-4中G1(s)为被控对象一级导前区传递函数,G2(s)为被控对象一级惰性区传递函数。Gc1(s)为主调节器传递函数,Gc2(s)为副调节器传递函数。n(t)为喷水阀门扰动信号,r(t)为温度给定值信号,c(t)为温度测量值。试通过SIMULINK仿真,研究系统在给定值扰动下和喷水扰动下的汽温变化以及执行器的输出。图10-3示波器的输出解 其一级导前区对象和一级主汽温对象的传递函数分别为:图10-4 系统的方框图系统利用SIMULINK搭接的模块图如图10-5所示。主调节器采用PI调节,比例作用0.48,积分作用0.018;副调节器采用P调节,比例作用17。下面分别给出它的几组仿真曲线如图10-6图10-9所示。图10-5 串级汽温调节系统的仿真模块图sst 图10-6 给定值扰动下汽温和误差曲线 图10-7 给定值扰动下执行器的输出曲线ss 图10-8 4t喷水扰动下的汽温曲线 图10-9 4t喷水扰动下执行器的输出曲线【例10-3】某机组汽包水位调节系统方框图如图10-10所示。图中G1(s)为给水与水位之间的传递函数,G2(s)为主蒸汽流量与水位之间的传递函数。Gc1(s)为主调节器传递函数,Gc2(s)为副调节器传递函数。K1为给水阀门开度与给水流量之间的比例关系,a1、a2为分流系数,u(t)为给水扰动信号,d(t)为蒸汽流量扰动信号,r(t)为水位给定值信号,h(t)为水位测量值。解 利用SIMULINK搭接的系统模块图如图10-11所示。其中传递函数G1(s)、G2(s)分别为:图10-10 汽包水位调节系统方框图其中主调节器采用PI调节,比例作用1.4,积分作用0.038。副调节器采用P调节,比例作用5。各系数取1。图10-11 汽包水位调节系统的仿真模块图下面分别给出给水变化100t时和主蒸汽流量减少110t时水位信号变化曲线以及在相应情况下执行器输出变化曲线如图10-12图10-17所示。-ssmm2t 图10-12 给定值扰动下水位信号和误差信号 图10-13 给定值扰动下执行器的输出前期基础知识掌握之后,我们就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学习,作为自动控制理论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主要研究利用MATLAB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的方法。包括: (1)控制系统的模型; (2)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3)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 (4)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 (5)控制系统的校正; (6)离散控制系统的分析。 (7)非线性系统分析。-mm10tss 图10-14 给水变化100t时的水位信号 图10-15 给水变化100t时执行器的输出s-tmm40s 图10-16 主蒸汽流量减少110t时水位信号 图10-17 主蒸汽流量减少110t时执行器输出第三节 控 制 系 统 模 型研究一个自动控制系统,单是分析系统的作用原理及其大致的运动过程是不够的,必须同时进行定量的分析,才能作到深入地研究并将其有效地应用到实际工程上去。这就需要把输出输入之间的数学表达式找到,然后把它们归类,这样就可以定量地研究和分析控制系统了。例10-4 已知系统的传递函数为:,在 MATLAB环境下获得其连续传递函数形式模型。已知系统的脉冲传递函数为:,在 MATLAB环境下获得其采样时间为4秒的传递函数形式模型。解 num=1 2 3; den=1 4 6 9; G1=tf(num,den); Ts=4; G2=tf(num,den,Ts);例10-5 已知系统的传递函数为:,在 MATLAB环境下获得其连续传递函数形式模型。已知系统的脉冲传递函数为:,在 MATLAB环境下获得其采样时间为7秒的传递函数形式模型。解z=-1 -2; p=-3 -4 -5; K=8; G1=zpk(z,p,k); Ts=7; G2=zpk(z,p,k,Ts);例10-6 生成一个,的标准2阶系统,随机生成一个5阶稳定的系统,并实现两个模型的串联、并联和反馈连接。解 num1,den1=ord2(1,0.5); G1=tf(num1,den1);num2,den2=rmodel(5);G2=tf(num2,den2);Gs=series(G1,G2); %Series系统的串联连接;Gp=parallel(G1,G2); %Parallel系统的并联连接;Gf=feedback(G1,G2,-1); %feedback系统的反馈连接;【例10-7】 求解微分方程组, 。解x,y=dsolve(4*Dx+y=10,-1*x+3*Dy+2*y=0, x(0)=0,y(0)=5) %求解微分方程x =-105/4*exp(-1/6*t)+25/4*exp(-1/2*t)+20y =25/2*exp(-1/2*t)-35/2*exp(-1/6*t)+10【例10-8】某系统在零初始条件下的单位阶跃响应为h(t)=(1-e-2t+e-t)1(t)。试求系统传递函数及零初始条件下的单位脉冲响应。解syms t;h=1-exp(-2*t)+exp(-t); L1=laplace(h) %syms函数用来定义符号变量;laplace函数可求拉氏变换L1 =1/s-1/(s+2)+1/(s+1) syms s;L2=1/s; G=L1/L2 %传递函数G =(1/s-1/(s+2)+1/(s+1)*s simplify(G)ans =(s2+4*s+2)/(s+2)/(s+1)H1=G*1; H2=ilaplace(H1) %零初始条件下的单位脉冲响应;ilaplace函数可求拉氏反变换H2 =Dirac(t)+2*exp(-2*t)-exp(-t)说明:simplify命令用来化简。例10-9 已知系统为例10-5中所述模型,在 MATLAB环境下获得其延迟时间为10秒的模型。解set(G,iodelay,10); %设置模型对象G的输入延迟时间为10秒Set(G,ouputdelay,10); %设置模型对象G的输出延迟时间为10秒get(G) %得到带有延迟的模型对象G第四节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时域分析法是一种直接准确的分析方法,易为人们所接受,它可以接受系统时域内的全部信息。时域分析法包括稳定性分析、稳态性能分析、动态性能分析三大方面。在MATLAB软件中稳定性能的分析可以直接求出特征根或用古尔维茨判据判定稳定性,而稳态误差的求取可根据静态误差系数,利用求极限的方法求取,还可以直接从响应曲线中读取。第三方面动态性能主要是根据系统的各种响应来分析的,建议读者查阅一下在MATLAB软件中如何获取各种响应的命令函数。【例10-10】 系统闭环特征方程分别如下,试确定特征根在s平面的位置,并判断系统闭环稳定性。 (1)s4+2s3+3s2+4s+5=0 (2)s3+20s2+9s+100=0试用古尔维茨判据判别系统的稳定性。 解 (1)d1=2; a=2 4;1 3; d2=det(a); b=2 4 0;1 3 5;0 2 4; d3=det(b); c=2 4 0 0;1 3 5 0;0 2 4 0;0 1 3 5; d4=det(c);if (d10)&(d20)&(d30)&(d40) WARNDLG(The system is stable,Stability Analysis);else WARNDLG(The system is unstable,Stability Analysis);end运行结果见图10-18。图10-18 用古尔维茨判据判别系统的稳定性MATLAB还有另外一种更直接的方法,直接求根法。 (2)d=1 20 9 100; r=roots(d)r = -19.8005 -0.0997 + 2.2451i -0.0997 - 2.2451i三个根都在s平面的左半部,系统稳定,且其中一个位于负实轴。例10-11 下面的两个系统分析它们的主导极点和动态响应的关系。解(1)通过下面的MATLAB命令把它们进行部分分式展开。num1=4 190 2024 4280 9400;den1=1 30 418 2376 3920 3200;r1,p1,k1=residue(num1,den1);%求留数和极点num2=4 183.4 1750 1388 640;den2=1 28.8 382.6 1894 1352 320;r2,p2,k2=residue(num2,den2);t=0:1:20;G1=tf(num1,den1);step(G1,t);hold on;G2=tf(num2,den2);step(G2,t);结果如下:p1 p2-10.0000 +10.0000i-9.9980 + 9.9997i-10.0000 -10.0000i-9.9980 - 9.9997i-8.0000-8.0043-1.0000 + 1.0000i-0.3999 + 0.2001i-1.0000 - 1.0000i-0.3999 - 0.2001i从部分分式展开的结果可以看出,系统1的主导极点为;系统2的主导极点为,其他极点近似一致。如图10-19所示是MATLAB命令画出的两个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图10-19两系统的响应曲线图 10-20系统的各极点产生的响应曲线从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可以看出,由于系统1的主导极点较系统2的主导极点远离虚轴,在其他极点及留数相同的情况下,系统1的响应速度要快于系统2的响应速度。例10-12一个线性定常系统的传递函数为,求各个极点引起的时间响应。解numG=3 2;denG=2 4 5 1;resG,polG,otherG=residue(numG,denG);ResG(留数)PolG(极点)-0.1867 - 0.5526i-0.8796 + 1.1414i-0.1867 + 0.5526i-0.8796 - 1.1414i0.3734-0.2408W=abs(imag(polG(1);D=real(polG(1);C=-angle(resG(1);r=abs(resG(1); i=0;for t=0:0.01:20 i=i+1;yc(i)=2*r*exp(-0.8796*t)*cos(1.1414*t-C);yr(i)=resG(3)*exp(polG(3)*t);y(i)=yc(i)+yr(i);endt=0:0.01:20;plot(t,yc);hold on;plot(t,yr,-);hold on;plot(t,y);axis(0 20 -0.4 0.8);grid on如图10-20所示。【例10-13】 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试求 (1)系统单位阶跃响应。 (2)峰值时间tp,过渡时间ts,超调量d % 解num=0.4 1; den=conv(1 0,1 0.6); G1=tf(num,den);G11=feedback(G1,1); %feedback函数用来求取反馈回路传递函数t=0:0.1:20; y=step(G11, t); plot(t,y,k); title(step respond curve); text(20.5,0,s); grid on; l=length(y);yss=y(l); ym,loc=max(y); pos=100*(ym-yss)/yss; tp=t(loc);%finding tsi=l+1;n=0;while n=0 i=i-1; if i=1n=1; elseif y(i)=1.02*yss n=1; endendt1=t(i); i=l+1; n=0;while n=0 i=i-1;图10-21 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if y(i)t2 ts2=t1; else ts2=t2; endend运行结果是tp =3.2000ts2 =7.7000pos =17.9770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如图10-21所示。同学们可以考虑一下如何用更简洁的程序求tp,ts,%。【例10-14】 已知二阶系统的传递函数为:,n=5,求x=0.1、0.2、0.3、0.4、2时的阶跃响应和脉冲响应曲线。解 wn=5;w2=wn*wn;num=w2;for ks=0.1:0.1:2 den=1 2*wn*ks w2; figure(1); step(num,den); hold on; figure(2); impulse(num,den); hold onend 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和单位脉冲响应曲线分别如图10-22和图10-23所示。图10-22 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图10-23 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曲线例10-15 已知水轮机系统,以阀门位置增量为输入,以输出功率为输出的传递函数为:,观察不稳定零点对系统阶跃曲线的影响(见图10-24)。解图10-24不稳定零点对系统阶跃曲线的影响G=tf(-2 1,0.5 1.5 1);zz,pp,kk=zpkdata(G,v);step(G);G=tf(-0.2 1,0.5 1.5 1);zz,pp,kk=zpkdata(G,v);hold on;step(G);grid on可以看出输出功率在最终达到正的稳态值之前,最初是减少的。这种特性是具有右平面单零点的非最小相位系统所特有的。而且右平面零点离原点越远,它对系统响应的影响越小。第五节 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根轨迹法是古典控制理论的另一种重要的分析方法,它是分析和设计线性控制系统的一种图解方法。它便于工程上使用,特别是适用于多回路系统的研究,应用根轨迹法比其他方法更为简便、直观。根轨迹分析包括一般根轨迹、零度根轨迹、参量根轨迹和带迟延系统的根轨迹的绘制以及用根轨迹法分析系统。但是要绘制出系统精确的根轨迹是很烦琐很难的事,因此在教科书中经常以简单系统的图示解法得到。而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软件平台的支持下,绘制系统的根轨迹变得轻松自如了。在MATLAB中,专门提供了绘制根轨迹的有关函数:如rlocus 、rlocfind、pzmap、sgrid等等。【例10-16】 负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如下试绘制k由0+变化时其闭环系统的根轨迹。解 num=conv(1 4,1 8); den1=conv(1 12,1 12); den2=conv(1 0,1 0); den=conv(den1,den2); rlocus(num,den)图10-25 闭环系统的根轨迹图得到根轨迹图10-25。还可以求出关键点如分离点。利用rlocfind函数。Rlocfind(num,den)出现图10-26,根轨迹图中显示出十字光标,当用户选择其中分离点时,其相应的增益及与增益有关的所有极点得到。当用户选择其中分离点后如图10-27所示。Select a point in the graphics windowselected_point = -6.0276 + 5.2632ians =128.0001其中-6.0276+5.2632i是分离点,相应的另一个分离点是-6.0276-5.2632i。此时k=128.0001。 图10-26 显示出十字光标的根轨迹图 图10-27 选中某点后的根轨迹图【例10-17】 试绘制图10-28所示系统的根轨迹(K由0+变化)。图10-28 系统的方框图K解num1,den1=pade(4,15);num=conv(num1,2); den=conv(den1,100 1);rlocus(num,den); axis(-10 10 -100 100) 系统的闭环根轨迹见图10-29。注:函数num,den=pade(T,n)或a,b,c,d=pade(T,n),可将纯延迟环节e-TS化成有理函数的形式(即传递函数类的分子分母多项式形式)。其中T为延迟时间常数,n为要求拟合的阶数,调用该函数后将返回(此方法是由法国数学家在1892年提出的)近似的传递函数模型num,den或等效的状态空间模型(a,b,c,d)。图10-29 系统的闭环根轨迹【例10-18】 设双回路反馈系统如图10-30所示。绘制Kc由0+变化的根轨迹。解对于绘制多回路反馈控制系统的根轨迹的方法是从内环开始,由内回路的闭环极点确定外层回路开环极点,分层绘制,逐步扩展到整个系统。num=1; den=conv(1 0,conv(1 2,1 3); figure(1); rlocus(num,den); r,k=rlocus(num,den); l=length(k);图10-30 双回路反馈系统框图i=1;key=1; e1=abs(k(1)-3);while key i=i+1; ess=abs(k(i)-3); if esse1; key=0; endenda=size(r);b=a(2); numz=conv(1 1,1 3);denz=conv(1 0,1 -r(loc,1);for i=2:b denz=conv(denz,1 -r(loc,i);endfigure(2);rlocus(numz,denz);内回路和外回路的根轨迹分别如图10-31(a)和图10-31(b)所示。这种由内到外绘制根轨迹的方法是工程上常用的,同学们可以利用feedback命令直接求出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再绘制根轨迹,程序会更简洁。 Real Axis Real Axis (a)内回路根轨迹 (b)外回路根轨迹图10-31 根轨迹【例 10-19】单位负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试绘制a从0+变化时的根轨迹并求出单位脉冲响应为衰减、等幅振荡、增幅振荡、单调增幅时的a值。解 首先求出其等效的开环传递函数:,然后画根轨迹图。num=1 1; den=1 1 1; rlocus(num,den); k,p=rlocfind(num,den);得到根轨迹如下图10-32所示,找到根轨迹与实轴的交点-2,a=3,与虚轴无交点。所以当a3时是单调减幅、0a-1时系统总是稳定的。【例10-30】 已知一单位负反馈系统,其开环传递函数为,用奈氏判据判断其稳定性。解num=1 58; den=-1 0 1; nyquist(num,den)系统奈氏图如图10-49所示,它不包围(-1,j0)点,但右半平面开环极点p=1,根据奈氏判据,右半平面的闭环极点数z=p-(a-b)=1-(0-0)=1,所以闭环系统不稳定。 例10-31绘制传递函数为的陷波滤波器的Bode图并说明其特性。图10-50陷波滤波器的Bode图解 参见图10-50。den=1 4 32;G=tf(1 1 32,den);bode(G);grid on在DCS中,克服某种频率的工频干扰时可以采用这种陷波滤波器,从Bode图中可以看出,恰好能把某种频率的信号滤掉。【例10-32】 设单位负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试绘制系统的闭环幅频特性曲线,求谐振峰值Mr、谐振频率r和闭环截止频率b以及0。解num=1.5; den=poly(0 -1 -2); n,d=cloop(num,den); syms s j w; t=s3 s2 s 1; n1=n.*t; d1=d.*t;n2=subs(n1,s,j*w); d2=subs(d1,s,j*w); n3=subs(n2,w,0); d3=subs(d2,w,0); m0=n3/d3;mag,phase,w=bode(n,d); bode(n,d); m=max(mag); l=length(mag); i=1; key=1;while key if mag(i)=m loc=i; key=0; else i=i+1; end if il key=0; end endmr=20*log10(m); wr=w(loc);key=1; i=2; e1=abs(mag(1)-m0);while key m22=mag(i); ess=abs(m22-m0); if essl key=0;endendw0=w(loc);key=1; i=2;e1=abs(mag(1)-0.707*m0);while key图10-51 系统的闭环幅频特性曲线 m22=mag(i); ess=abs(m22-0.707*m0); if essl; key=0;endendwb=w(loc);mr =3.0907wr =0.6747w0 =0.9246wb =1.10120还可以用margin函数求得。Gm,Pm,Wcg,Wcp = margin(n,d);Wcp =0.9242。闭环幅频特性曲线如图10-51所示。第七节 控制系统的校正一个完整的自动控制系统设计包括静态设计和动态设计两个部分,亦称系统的综合。静态设计包括选择执行元件、测量元件、比较元件和放大元件等,即把系统不可变部分确定下来。而由不可变部分组成的控制系统往往不能满足性能指标的要求,甚至不能正常工作。动态设计则是根据性能指标的要求选择校正装置的形式和参数,使校正后系统的性能指标完全满足给定的性能指标要求,即控制系统的校正。校正方式有串联校正、反馈校正、前馈校正、复合校正等等。常用的校正方法有频率法校正和根轨迹法校正。由于计算机的存在,使校正设计变得更加简单精确,下面就举例说明。例10-33 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试设计串联超前校正装置,使系统指标满足单位斜坡输入信号时稳态误差ess0.1%,相位裕度g45,穿越频率c150 rad/s。解:根据稳态误差的要求做静态校正,则系统传递函数为:绘制bode图,求性能指标num=1000; den=conv(0.1 1 0,0.001 1); margin(num,den) 从图10-52(a)可以看出相位裕度为0.0584,穿越频率99.5,都不满足要求,于是设计串联超前校正。串联超前校正的补偿角为:=45-0+7=52;校正参数a由超前网络最大超前角计算公式得:a=(1+sin(*pi/180)/(1-sin(*pi/180)=8.43;超前校正装置应该在系统的中频段,并给一定的裕度,所以取校正后的穿越频率即超前校正网络最大超前角频率为160。令m =160;可以计算出超前校正装置时间常数T=1/(sqrt(a)*m )T =0.0022则可以得到校正后新系统的性能指标: 图10-52系统的Bode图(a) 动态校正前的系统Bode图 (b) 动态校正后的系统Bode图nc=a*T 1; dc=T 1; n=conv(num,nc); d=conv(den,dc); Margin(n,d)从图10-52(b)可以看出相位裕度为45.2,穿越频率为175,都满足要求。当然最大超前角频率第一次取的可能不满足要求,可以重新设计,用原程序再做,直到满足性能指标要求为止。验证系统的性能如图10-53所示。t1=0:0.1:120; G1=tf(num,den); G11=feedback(G1,1); step(G11,t1);G2=tf(n,d);G22=feedback(G2,1); figure(2); hold on; t2=0:0.1:8; step(G22,t2)图10-53 动态校正前后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例10-34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试设计串联校正装置,使系统性能指标满足单位阶跃输入信号时稳态无差,相位裕度g50。解:根据静态指标系统本身已满足要求。下面绘制原系统的Bode图。num=100; den=conv(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7251.10-2025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10部分:规定成套设备的指南
- 森林防灭火知识培训材料课件
- 森林防火员知识培训总结
- 森林草园防火知识培训课件
- 森林治安及防火知识培训课件
- Unit 5 Here and Now基础知识复习课件 新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下册
- 2025年文化机构出版社编辑岗位笔试试题
- 《机械员》考试题库含答案【研优卷】
- 2025年建筑设计师招聘笔试模拟卷及答案详解
- 2025年注册验船师资格考试(A级船舶检验专业案例分析)能力提高训练题及答案二
- 2025年六安市裕安区石婆店镇公开招考村级后备干部8名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公司领导财务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全国农业(水产)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水生物病害防治员)选拔赛试题库(含答案)
- 六年级口算题大全800题
- 印尼劳动法中文版
- 中式烹调师高级技师试题与答案
- GB/T 3622-1999钛及钛合金带、箔材
- GB/T 20160-2006旋转电机绝缘电阻测试
- 组织工程及再生医学基本课件
- 旅游相册:宁夏旅游课件
- 药物化学(全套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