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抗倒伏论文.doc_第1页
小麦抗倒伏论文.doc_第2页
小麦抗倒伏论文.doc_第3页
小麦抗倒伏论文.doc_第4页
小麦抗倒伏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参赛密码 (由组委会填写)全全国第八届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学 校 参赛队号队员姓名1. 2. 3. - 1 -欢迎下载。参赛密码 (由组委会填写)全国第八届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题 目 小麦发育后期茎秆抗倒性的数学模型摘 要:本文围绕小麦发育后期茎秆性状对倒伏性影响的问题,运用现有的小麦茎秆各性状参数,建立了小麦茎秆的力学模型,定量的得出各品种小麦的倒伏指数。研究了小麦茎秆在麦穗自重和风载作用下的应力基本规律,并给小麦育种家在育种实践中提出合理的建议。 对于问题一,我们根据材料力学的知识,用物理的公式分别求出茎秆的重心高度、鲜重和机械强度,然后直接根据公式茎秆倒伏指数=茎秆鲜重*茎重心高度/机械强度来计算各品种小麦的倒伏指数。 对于问题二,我们将问题一中得到的倒伏指数和测量得到的小麦茎秆性状等参数数据导入到SPSS软件中,利用SPSS软件分析了小麦各性状参数和倒伏指数的相关性关系,并得出倒伏指数与小麦茎秆的株高、某一节间长度、壁厚、粗度和茎秆鲜重有极显著的相关性。判断了小麦茎秆各性状参数的相关性,并对国信1号和智9998品种小麦发生倒伏的原因给出解释。 对于问题三,这是一个组合优化的问题,根据已有数据和上两问的求解,通过Matlab编程分析得到小麦理想株型关于各节间长度和壁厚的最优解。对于问题四,等效为压杆稳定问题,小麦茎秆看做为一端固定、一端自由的、截面为圆环形细长圆杆。建立小麦茎秆抗倒伏的数学模型,通过ABAQUS软件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到茎秆在麦穗自重和风载作用下应力的基本规律。 对于问题五,我们将小麦茎秆等效成等截面的匀质悬臂梁,利用材料力学中的叠加原理,分别就根倒和茎倒两种情况计算小麦抗倒伏的临界风力。 对于问题六,我们基于已有文献资料和所建模型及分析结果,对小麦的抗倒伏特性和茎秆性状参数作进一步分析,提出一些育种的建议。目 录题 目 小麦发育后期茎秆抗倒性的数学模型- 1 -摘 要:- 1 -1问题的重述- 3 -2名词、符号说明- 4 -2.1 名词说明- 4 -2.2符号说明- 5 -3问题分析及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5 -3.1 问题的背景材料- 5 -3.2 抗倒性计算公式- 5 -4. 抗倒伏指数与茎秆外部形态特征之间的关系- 8 -4.1分析倒伏指数与茎秆各性状的相关性- 8 -4.2小麦各性状相关性- 11 -4.3国信1号和智9998倒伏原因分析- 12 -5. 小麦茎秆理想株型结构- 12 -5.1 小麦茎秆优化流程图- 12 -5.2 设计变量- 13 -5.3 状态变量- 13 -5.4 目标函数- 13 -5.5 优化结果- 14 -6.小麦抗倒伏的数学模型- 15 -6.1茎秆在麦穗自重作用下的应力分布基本规律分析- 15 -6.2茎秆在风载作用下的应力分布基本规律分析- 16 -6.3麦穗自重和风载共同作用下茎秆应力分布规律- 17 -6.4基于ABAQUS软件的有限元分析- 17 -7.各品种抗倒伏风速计算- 20 -7.1根倒情况下计算临界风力- 20 -7.2基部第2节中间的茎倒情况计算临界风力- 21 -6.总结展望- 24 -1问题的重述小麦高产、超高产的研究始终是小麦育种家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产量的增加,小麦的单茎穗重不断增加。但穗重的增加同时使茎秆的负荷增大,导致容易倒伏。倒伏不但造成小麦减产,而且影响小麦的籽粒品质。因此要实现小麦高产优质的跨越,就必须解决或尽量减少小麦的倒伏问题。小麦倒伏从形式上可分为“根倒”和“茎倒”,一般都发生在小麦发育后期。“根倒”主要与小麦种植区域的土壤品种与结构特性有关,本题不做讨论。“茎倒”是高产小麦倒伏的主要形式,尤其是发生时间较早的“茎倒”,往往造成大幅度的减产。“茎倒”的原因是茎秆与穗的自重和风载作用的迭加超过了小麦茎秆的承受能力。解决倒伏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针对不同的产量,寻找小麦抗倒伏能力最佳的茎秆性状(包括株高、茎长、各节间长、各节茎外径、壁厚、茎秆自重、穗长、穗重等)。各方面的专家通过分析影响小麦倒伏的各种因素,目前已经得到了一些结果,但是对抗倒伏能力最佳的茎秆性状还没有定论。通过物理力学类比研究小麦抗倒伏性是一个新方向,已有一些工作。值得我们进行探讨。困难在于缺乏相关试验参考数据,我们只能在作较多假设下先进行粗略研究,为进一步试验提供根据。现在根据已有数据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 依据有些论文中判断茎秆抗倒性的抗倒伏指数公式:茎秆抗倒伏指数=茎秆鲜重茎秆重心高度/茎秆机械强度对提供的数据,建立各品种小麦的茎秆抗倒指数公式。对于缺乏有关参数的年份,可进行合理的假设,如通过已知数据求茎秆机械强度与茎秆粗厚的关系。(2) 研究抗倒伏指数与茎秆外部形态特征之间的关系。即给出抗倒伏指数与株高、穗长、各节间长、节间长度比、各节壁厚、穗重、鲜重等茎秆性状在最易引起倒伏期的相关性指标。判断小麦茎秆性状的各个因素之间是否有相关性?并对2008年国信1号与智9998品种的小麦都发生倒伏,其他品种没有发生倒伏的原因给出判断。(3) 探讨单穗重分别是1.19g,2.06g,2.46g,2.56g,2.75g,2.92g时小麦的理想株型结构。(4) 将茎秆按刚/弹性材料处理,研究小麦茎秆在麦穗自重和风载作用下应力的基本规律,引用、修改附件三文献中力学公式或自己另行推导,建立小麦茎秆抗倒伏的数学模型。 (5) 应用(4) 力学模型中的抗弯刚度EI,麦穗自重下和风载作用下的公式对2007年腊熟期各品种数据进行计算,有些参数可依据需要作某些假设。因腊熟期小麦叶片、叶鞘多已脱落,可设风力仅对单穗穗头起作用,暂时忽略风力对小麦茎秆作用。试计算在2007年数据中腊熟期各品种的抗倒伏风速 (取小数后两位)。(6) 总结所建模型及分析结果,提出值得考虑的问题。同时为2012年制定完整的试验方案及数据分析方法。并给小麦育种家在育种实践中提出合理的建议。2名词、符号说明2.1 名词说明基部:是指小麦茎秆与根部相连的那一节。由此基部第一节至第五节次为小麦茎秆与根部相连的第一节至第五节。茎重心高度(含穗):即一个小麦单茎所有在地面上长出的部分的重心高度,即基部到该茎平衡点之间的距离。壁厚:是指小麦茎秆壁的厚度,反应在数值上为小麦茎秆外径和内径的差值。茎秆鲜重:是指一个小麦单茎所有在地面上长出的部分的重量(带穗、叶和鞘的完整单茎鲜重),并且是没有经过烘干的重量。机械强度:即茎秆的抗折力。测量时采用拉力法,取基部第二茎节间(去叶鞘)、两端放于高50 cm、间隔5 cm的支撑木架凹槽内,在其中部挂一弹簧秤,向下缓慢用力拉称,使茎秆折断所用的力加上弹簧称的重量即为该茎节的抗折力(机械强度)。单穗干重:即单穗籽粒重,是指麦穗脱芒后麦粒的重量和,即小麦单茎的收成。干湿比:即为茎秆干重(含穗)和茎秆鲜重的比值。2.2符号说明表1 符号说明符号代表意义单位H0茎秆重心高度cmh 穗位高cmL茎秆高度cmt壁厚cmM0茎秆鲜重gm0茎秆干重gP0机械强度kg干湿比 1E茎秆弹性模量GPaI茎秆截面惯性矩cm4D茎秆外径(粗度)cmX0倒伏指数13问题分析及模型的建立与求解3.1 问题的背景材料倒伏是小麦高产、稳产、优质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研究表明,茎秆的物理性状是影响倒伏的主要因素,其中植株倒伏与植株过高密切相关1。目前还没找到统一的方法或指标用于田间测定品种的抗倒性。但一般研究认为,作物的倒伏与茎高、茎粗、茎秆的机械强度有关2。在附件给出的各年份测量数据中,反应了小麦在不同生长周期内的茎秆性状等数据,如穗位高度、壁厚、单茎鲜重、干重、各节间长度和基部第二节拉力等数据,本文要做的就是在前人研究抗倒伏问题的基础上,利用现有的茎秆性状数据,建立有效的数学模型,结合力学的相关知识,完成对倒伏指数的探讨,并提出在抗倒伏方面方面表现最好的茎秆性状。3.2 抗倒性计算公式决定抗倒性的因素有很多,有研究认为,茎秆鲜重大,株高高,折抗力小的植株容易倒伏。因此,可以认为,小麦倒伏指数与茎秆鲜重和茎秆重心高度成正比,与机械强度成反比。这样我们可以得到小麦的倒伏指数公式。 (3.1)在公式3.1中,倒伏指数等于茎秆鲜重和茎秆重心高度的乘积与机械强度的比值。针对于问题一,在不同的数据年份中,我们采用不同的方法求出各品种的倒伏指数。基于2007年的测量数据求解各品种小麦倒伏指数。在2007年的数据中,单穗鲜重就是茎秆鲜重,根据公式3.1我们可以直接计算出2007年矮抗58、新麦208、周麦18在开花期、灌浆期、乳熟期和蜡熟期的倒伏指数如表2所示。表2 各品种小麦不同时期倒伏指数(2007)矮抗58新麦208周麦1810月25日10月10日10月25日10月25日开花期 X0273.88387.44457.51480.69灌浆期 X0366.27425.23688.66645.78乳熟期 X0585.51671.16871.40764.15蜡熟期 X0759.21696.251169.85919.41基于2008年的测量数据求解各品种小麦倒伏指数。在2008年的各品种的小麦数据中,其茎重心高度、机械强度等数据并没有直接给出。但给出了小麦茎秆各个节的高度、粗度和壁厚等数据,我们可以采用物理中有关材料力学的知识算出茎秆的重心高度和机械强度等数据。计算茎秆机械强度茎秆的临界力即为茎秆的机械强度,直接引用文献中的临界力表达式: (3.2)在公式3.2中,我们有以下约定:1、假设茎秆弹性模量E的大小为完熟期基部第二节茎秆弹性模量的平均值,大小为6.59GPa;2、I为茎秆截面惯性矩,大小为,单位为;3、,其中,h为穗位高,L为茎秆的高度,即茎秆各个节间长度之和。一般的我们取,即;4、Q为临界平衡状态时的茎秆自重,大小为茎秆各节间重量之和。这样根据公式3.2我们就可以得出各茎秆机械强度的数值。计算颈重心高度依据上图的力学模型及力学的求重心的相关资料,我们可以得出茎重心高度的数学公式: (3.3)对公式3.3做如下说明:1、H0表示茎重心高度,m0表示单茎干重,Hi表示基部第i节的重心高度,mi表示基部第i节的茎秆干重;2、n的值为6或7,这取决于小麦茎秆的节数;3、mn和Hn分别表示小麦穗重和小麦穗的重心高度;4、基部第i节的重心高度为第i节的几何中心距地面的距离。这样根据公式3.3,我们就可以得到各茎秆茎重心高度的数值。茎秆鲜重在2008年的数据中,茎秆鲜重的数据并没有给出。我们猜想,不同品种小麦在同一时期(如同为乳熟期)的干湿比应该大致相等。我们注意到,在07年和08年的数据中,都有品种矮抗58,利用矮抗58的数据求出的干湿比作为各品种小麦在这一时期的干湿比。在2008年的数据中,基部第二节至基部第五节各节杆长的平均数据为7.41、8.57、15.42、22.43,壁厚为0.54。对比2007年的各个周期的茎秆节长和壁厚的数据,不难发现,这组数据和07年乳熟期的数据(7.91,10.08,15.74,22.50,0.56)极为接近。这样08年数据中的茎秆干重和07年乳熟期的茎秆鲜重的比值作为各品种小麦的干湿比。利用其平均值的比值得到的干湿比=3.4/8.58=0.396。根据有关文献,部分小麦品种在乳熟期含水率为62%左右3,验证了得到的干湿比是可靠的。基于以上分析,公式3.1可代换为: (3.4)根据公式3.4,我们可以得出基于2008年数据的各品种小麦倒伏系数如表3所示。表3 各品种小麦倒伏指数(2008)品种矮抗58周麦18国信智9998早联丰85TM倒伏指数781.901036.171842.722166.22833.64769.53根据上表,矮抗58在08年的倒伏指数为781.90,对应于07年乳熟期,其倒伏指数为671.16和 745.71,相差不大。另外,如果我们暂不考虑品种TM,则这种方法计算得到的秸秆抗倒性品质排序和2008年材料中给出排序的是一致的。我们猜想由于品种TM穗较重,其干湿比可能要比我们计算得出的0.396要大。但如果品种TM的干湿比已知,我们仍然可以用这种方法计算倒伏指数。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的基于干湿比的假设,通过公式3.4得出各品种的倒伏指数基本是正确的。基于2011年的测量数据求解各品种小麦倒伏指数。在2011年的数据中,可以假设基部第二节的拉力即为茎秆重心高度。从而可以直接利用公式3.1直接求出各品种小麦倒伏指数,如2011年的数据1中的矮抗58倒伏指数。但部分品种的茎重心高度和机械强度并没有给出,需要根据弹性模量求解得出,对此我们做以下假设:1、在测量时期相近的各品种小麦的茎秆的基部第二节弹性模量相同,如各品种小麦在5月6号和7号的弹性模量相同,5月27号和28号左右的弹性模量相同;2、对于5月27号和28号这个时期,小麦接近于成熟,基部第二节弹性模量为E=6.59GPa;3、对于数据缺少的部分,我们选择同类型的其他数据的平均值充当做这一部分的数据来计算倒伏系数,或结合2011年的另一个数据表比对得出更为全面的茎秆数据,但此时要注意测量时间的统一性。基于以上假设,我们求解2011年测量数据1中的各品种小麦倒伏指数的思路如下:由公式3.1,在机械强度或基部第二节拉力和其他茎秆性状参数已知的情况下,可得基部第二节的弹性模量E: (3.5)利用2011年数据中品种矮抗58的机械强度,求出在测量时期为5月6号的矮抗58的基部第二节的弹性模量为E=6.37GPa,根据假设,即各品种小麦在此测量时期的弹性模量。再将此弹性模量带入到公式3.2中,我们就可以得到各品种小麦的机械强度。这样,我们得到的各2011年测量数据1中各品种小麦的倒伏指数如表4所示。表4 各品种小麦倒伏指数(2011)矮抗58平安6号温麦6号郑麦9023周麦18周麦22豫麦185.6或5.7 X0451.28412.251221.31588.37487.13469.51974.255.26或5.27 X0489.02524.161521.78利用公式3.1直接求得2011年测量数据2中品种小麦的倒伏指数如表5所示。表5 各品种小麦倒伏指数(2011)周麦18矮抗58温麦6号周麦22郑麦9023平安6号豫麦185.4 X0415.49347.55703.34443.19576.54328.52409.75.15 X0472.61432.42806.08607.59826.85541.09573.045.28 X0680.89508.811277.661716.71118.711158.791017.164. 抗倒伏指数与茎秆外部形态特征之间的关系由附件中提供的数据和计算得到的倒伏系数,利用SPSS软件来完成对问题二的求解。4.1分析倒伏指数与茎秆各性状的相关性我们利用SPSS软件的截图如图1所示。图1 SPSS软件使用截面图采用SPSS回归分析中的线性分析方法可以求出各个性状与倒伏指数的通径系数。由于所给数据并不全面,我们选择数据较为全面的测量年份和品种,结合此方面的文献资料,对倒伏指数和茎秆各性状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分析倒伏系数与株高的相关性,我们选用的数据组是2008年中的矮抗58,得出倒伏系数与株高成极显著相关,达1%显著水平。如图2所示。图2 倒伏指数与株高SPSS分析图分析倒伏指数与穗长的相关性,我们选用的数据组是2008年中各个品种,得出倒伏系数与穗长无显著相关性,如图3所示(部分分析图,其他见附件)。图3 倒伏指数与穗长SPSS分析图(部分)分析倒伏指数与各节长的相关性,我们选用的数据组是07年的矮抗58和08年的各个品种的数据,经分析我们有以下结论:1、在矮抗58和联丰85中,倒伏指数与基部第二节长极显著相关,达1%显著水平;2、在TM中,倒伏指数与基部第三节长极显著相关,达1%显著水平;3、在其他品种中,并没有发现倒伏指数与某节间长度极显著相关。但由于数据的不全面性,我们依然可以认为倒伏指数与某一节间长度成极显著相关或显著相关,同时,与其他节间长度无显著相关性。相关性分析如图4所示。 图4 倒伏指数与各节间长度SPSS分析图(部分)分析倒伏指数与壁厚的关系,我们选用的数据组是07年的矮抗58和11年的温麦6号,得出倒伏系数与壁厚极显著相关,达1%显著水平。如图5所示: 图5 倒伏指数与壁厚SPSS分析图(部分)分析倒伏指数与茎秆粗度的关系,我们选用的数据组是07年的矮抗58和08年的各个品种的数据,经分析我们有以下结论:1、在品种矮抗58和智9998早中,倒伏指数与基部第二节粗度极显著相关,在品种周麦18和TM中,倒伏指数与基部第三节粗度极显著相关,达1%显著水平。2、在品种矮抗58和联丰86中,倒伏指数分别与基部第三节和基部第二节粗度显著相关,达5%显著水平。据此我们可以认为倒伏与茎秆粗度极显著相关或显著相关。相关性分析如图6所示。图6 倒伏指数与各节间粗度SPSS分析图(部分)分析倒伏指数和穗重的关系,我们选用的数据组矮抗58在07年和11的数据,得出倒伏指数与穗重有显著相关关系, 分析倒伏指数与单茎鲜重的关系,我们选用的数据组是11年各品种小麦,得出倒伏指数与穗重无极显著相关关系。4.2小麦各性状相关性下面利用SPSS软件判断小麦茎秆各个性状之间是否有相关性,得出每两个性状的相关系数,我们有下面的excel表格:表6 利用SPSS分析各性状相关系数表在以上excel表格中,“*”表示极显著相关,“*”表示显著相关,正号表示正相关,负号表示负相关。基于此表,我们可以看出每两个性状的相关关系,由于篇幅有限,这里不做赘述。4.3国信1号和智9998倒伏原因分析表7 品种小麦性状的平均参数由于国信1号和智9998早这两个品种的倒伏系数较大,说明他们相对于其它品种更容易出现倒伏。下面解释其容易发生倒伏的原因。由以上分析得,倒伏指数与株高、基部第二节(不同品种可能是第三节)、粗度和壁厚等性状极显著相关。且株高、基部第二节数值越大,粗度和壁厚值越小越容易引起倒伏。在2008年的测量数据中,计算各品种小麦的各性状参数的平均值,不难发现,国信1号株高最高,壁厚最薄,品种智9998早小麦中,基部第二节过高,壁厚较薄,所以这两种小麦品种相对于其他品种容易发生倒伏。5. 小麦茎秆理想株型结构茎秆几何形状进行优化,目的是认识和探讨自然进化保留的优化结构,在进行小麦茎秆的优化设计之前,首先要建立正确和合理的数学模型。该模型应包括三个方面:设计变量、状态变量和目标函数。5.1 小麦茎秆优化流程图开始建立小麦几何模型建立小麦茎秆最优化模型建立小麦茎秆优化设计变量设定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 指定优化算法优化计算满足条件否是茎秆最优化结果确定完成5.2 设计变量 由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可知,株高、基部第二茎节、壁厚、对茎秆抗倒伏性能影响明显。首先对茎秆几何尺寸进行优化,共有五个设计变量:第一茎节到第五茎节长度分别为。五个茎节长度的约束范围是:设计变量用向量表示为:5.3 状态变量状态变量是根据设计对象应满足的功能要求面建立的约束条件。对于结构优化问题,约束条件主要考虑对结构强度、刚度以及振动模态应满足的要求。对于小麦茎秆,状态变量为茎秆在载荷作用下的最大应力SMAX不超过茎秆的极限应力,也就是机械强度。由试验的数据每个品种的机械强度不同,抗倒伏指数也相同。所以应力约束条件为:5.4 目标函数 小麦茎秆结构优化的最终目的是在满足给定的穗重下,尽可能的增强小麦的抗倒伏指数。因此选择抗倒伏指数作为目标函数。而抗倒指数又是茎秆几何尺寸的函数,所以:综上,小麦茎秆结构优化的数学模型可以表述为:5.5 优化结果 通过上面的模型,我们可以用matlab进行计算,可以得出结果,当茎秆各节长度配比保持为1:(1.52):(2.02.5):(3.03.5):(5.05.5),基部第一、二节长度之和为11cm左右,占茎秆长度为19%左右时,抗倒性最好。此时,单穗重为1.19g,2.06g,2.46g,2.56g,2.75g,2.92g的小麦的理想株型茎节长度如表所示:表8 各穗重小麦理想株型茎节长度表穗长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1.195.2610.5215.7821.0426.32.064.448.8913.3417.7822.232.463.897.7811.6715.5619.462.564.118.2212.3316.4420.562.754.168.3212.4816.6420.8以上茎节长度的单位都为cm。 当然壁厚对小麦抗倒伏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我们对小麦的壁厚进行优化分析,根据上面的方法设计变量,共有五个变量。第一节到第五节的壁厚分别为。五个壁厚的约束条件分别为抗倒指数是壁厚的函数用matlab计算得到最优化结果如下表表9各穗重小麦理想株型茎节壁厚表穗长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1.190.750.66 0.54 0.43 0.26 2.060.50 0.46 0.40 0.35 0.26 2.460.71 0.64 0.58 0.43 0.29 2.560.70 0.64 0.57 0.45 0.33 2.750.78 0.65 0.44 0.37 0.30 2.930.72 0.57 0.52 0.47 0.35 其中各节壁厚单位都为mm 6.小麦抗倒伏的数学模型图7小麦茎秆的实体模型及简化模型6.1茎秆在麦穗自重作用下的应力分布基本规律分析等效为压杆稳定问题,一端固定、一端自由的细长圆杆,截面为圆环形。截面为环形的截面惯性矩大于截面为圆形的截面惯性矩。图8一端固定,一端自由的压杆由材料力学,该压杆临界力的欧拉公式为,其中 为圆环截面惯性矩即当压杆不会产生大变形挠曲,会保持稳定状态。设,则,此式为茎秆抗倒伏的各种性质参数的关系式。压应力均匀分布 A为截面积,应变同样是均匀分布。6.2茎秆在风载作用下的应力分布基本规律分析等效为一端固定,一端自由的悬臂梁,承受分布力作用,抗弯强度: 材料弯曲至破坏时所能承受的最大弯曲正应力:其中,M一最大弯矩(Nmm);W一试样抗弯截面系数(mm2)因此,茎秆最大应力发生在基部茎节。图9 茎秆受风载时的内力和弯矩图6.3麦穗自重和风载共同作用下茎秆应力分布规律若几种变形所对应的应力(或应变)属于同一个数量级,则构件的变形为组合变形。此情况下我们可以把茎秆的变形等效为材料力学中拉伸(压缩)和弯曲组合变形,根据叠加原理计算结果。6.4基于ABAQUS软件的有限元分析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茎秆内部的应力分布规律,我们运用有限元思想对茎秆进行分析。弯曲试验只能观察小麦茎秆宏观的破坏。而在弯曲过程中,不能直接观察茎秆的应力分布规律和测量内部应力的变化。为了进一步了解茎秆在外载作用下产生破坏的原因,本节建立了茎秆的力学模型,使用ABAQUS软件对其进行有限元分析。我们查阅了大量的关于茎秆抗倒伏的文献资料,了解到三点或四点弯曲试验是测量茎秆弹性模量E的基本试验,根据材料力学知识,其中y为弯曲挠度。表10 节间茎秆弹性模的平均值节间(基部起计)杨氏模量(GPa)一5.21(0.15)二6.59(0.09)三6.04(0.11)四6.14(0.14)注:括号里的值是平均值的标准差选取2007年矮抗58蜡熟期的茎秆性状数据作为建模的依据,弹性模量引用表9中的数据,根据经验第五节弹性模量稍小于第四节。表11 用于有限元分析的茎秆数据茎节(基部起)厚度(mm)粗度(cm)长度(cm)弹性模量(Gpa)二0.0480.269.786.59五0.0480.1420.476.10泊松比【1】,风力为分布力形式。分别在p=2N/m2、20N/m2、50N/m2、80N/m2、100N/m2的分布力下施加载荷,建立模型如下。 约束条件:一端约束六个自由度,另一端只有沿着轴向的自由度。图10 模型建立与网格划分有限元分析结果仅取50N/m2载荷下的云图如下图所示:图11 基部第二茎节应力云图图12 基部第五茎节应力云图第二茎节与第五茎节弹性模量不同,尺寸也有差别。由应力云图的比较可知,第五茎节的最大应力大于第二茎节的最大应力,因此当风载逐渐增大时,第五茎节将首先发生Brazier屈曲。研究得知,腊熟期为第二茎节发生Brazier屈曲的次数最少,第五茎节则全部发生Brazier屈曲。随着节位从下而上,壁厚从厚到薄,发生Brazier屈曲的数量增加。可见,茎秆材质越差,Brazier屈曲越容易出现。对茎秆纯弯曲时失效模式的研究对了解倒伏机理有重要意义,在弯曲载荷作用下茎秆的失效不是由于材料强度不足而出现断裂,而主要是结构稳定性不足而发生局部屈曲失效(Brazier屈曲)。7.各品种抗倒伏风速计算通过物理力学类比研究小麦抗倒伏性是一个新方向,已有一些工作。值得我们进行探讨。困难在于缺乏相关试验参考数据,我们只能在作较多假设下先进行粗略研究,为进一步试验提供根据。基本假设:(1)风力仅对单穗穗头起作用,暂时忽略风力对小麦茎秆作用;(2)将风力对麦穗的作用等效为一个集中力,且这个集中力作用高度近似等于茎秆长;(3)麦穗近似为圆柱体(直径d,高度等于麦穗长度l),风力的等效作用面积;(4)风力和风向均不变;(5)仅考虑在风力作用下的单独一株小麦,不考虑密植时亩密度及其他株小麦的影响;(6)计算时长度只计茎秆长,不含穗长。风压的贝努利公式 (7.1)其中为风压,为风速,为标准的空气密度, 为空气单位体积的重力,重力加速度。7.1根倒情况下计算临界风力 将茎秆视作等截面粱,简化了茎秆的模型,风力作用下茎秆的受力如图3.6.1,图13 茎秆受力图风力及麦穗重力产生的倒伏力矩M为: (7.2)其中为茎秆顶端挠度。土壤产生的抗倒伏力矩M*为: (7.3)其中d为茎秆直径,为土壤的抗倒伏指数,与土壤及茎秆有关,可以通过实验测得。(1) 若倒伏力矩大于抗倒伏力矩,即: (7.4)则在风作用下整个茎秆倾斜而倒即根倒;(2) 若倒伏力矩小于抗倒伏力矩,即: (7.5)则在风作用下不会发生根倒。 7.2基部第2节中间的茎倒情况计算临界风力风载单独作用时植株临界力,茎秆在临界力作用下处于不稳定,其挠曲线近似方程可按下式来表达挠曲线近似 (7.6)其中,一茎秆长度(不包括穗头长度);一距固定端距离处的挠度;一作用力距固定端的距离。由最小势能原理可求得单一植株弯折时所需最大力: (7.7)注: 可按植株弯折时的弯折长度取值。将茎秆等效成等截面悬臂梁,只考虑风力和茎秆及麦穗的重力,且把整株小麦看成不计麦穗长的匀质悬臂梁,受力如图所示。图14 等效悬臂梁受力图根据叠加原理,风力q引起茎秆弯曲的挠曲线方程为:(7.8)悬臂梁自身重量作用导致的自身弯曲的挠曲线方程为:注:为单位长度的重量;因此,基部第2茎节中间位置x处的挠度为:将代入中的得:化简上式得到:根据查阅文献和实践经验,我们假定麦穗的有效受力面积为4cm2。 运用MATLAB强大的计算能力对上式进行计算,结果如下表:表12 各品种临界风速表品种茎秆长l(cm)第二节中间高度x(cm)鲜重m(g)临界风速v(m/s)矮抗5862.79.7858.12.86 新麦20869.9111.547.632.42周麦1873.2510.8056.742.04 由临界风速可知抗倒伏能力矮抗58新麦208周麦18 ,结果与参考文献上给出的基本一致,这说明等效为悬臂梁的模型是正确的。6.总结展望倒伏是影响小麦等农作物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深入研究小麦这一禾谷类作物的倒伏机理,有助于建立合理的抗倒性评价方法和有效的田问作物倒伏预测方法。更进一步。对于作物抗倒性的遗传研究及抗倒育种等方面,可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获得了不同生长期小麦茎秆的部分力学参数,对小麦结构的研究发现小麦茎秆是一种优良的复合材料。从宏观来看茎节增加了茎秆的刚度;从细观来看,茎秆中大量分布着的维管束是茎秆组织结构中的增强体,进一步增强了茎的抗折断能力。通过对07年各品种小麦进行三点弯曲试验,得到各个茎节的弹性模量,对所有不同品种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蜡熟期,从茎秆基部第一茎节到第五茎节弹性模量呈下降趋势。从乳熟期到腊熟期茎秆各节的弹性模量值呈下降趋势,此时茎秆几何尺寸的变化规律为外径无明显变化而壁厚减少。茎秆基部节间的机械强度与品种的抗倒性关系最密切,机械强度越大,抗倒性越强。品种间茎秆质量差异很大,株高相当的品种中,有的茎秆质量很好,有的就很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