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国家证券之定义与证券市场发展.ppt_第1页
主要国家证券之定义与证券市场发展.ppt_第2页
主要国家证券之定义与证券市场发展.ppt_第3页
主要国家证券之定义与证券市场发展.ppt_第4页
主要国家证券之定义与证券市场发展.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要國家證券法對證券之定義各主要國家之證券法 公司法及相關法律對證券之定義 隨著其證券市場之發展程度而各有不同 美國對證券之定義最為寬廣 在美國 1933年證券法 1998年修訂版 第2條第a項第1款中 對證券之定義如下 除上下文義另有他指之外 本法所稱 證券 系指任何票據 Note 1 股票 Stock 庫藏股票 Treasurystock 債券 Bond 無擔保債券 Debenture 債權證明 Evidenceofindebtedness 任何息票或參與分紅的證書 Certificateofinterestorparticipationinanyprofit sharingagreement 擔保品信託證書 Collateral trustcertificate 歐必勝博士編著 公司成立前之認股證 Preorganizationcertificateorsubscription 可轉讓股份 Transferableshare 投資合同 Investmentcontract 具投票權的信託證書 voting trustcertificate 證券提存之證書 Certificateofdepositforasecurity 石油或煤氣或其他礦產之未分割之持分權利 fractionalundividedinterestinoil gas orothermineralrights 任何股票的賣出選擇權 Put 買入選擇權 Call 買賣選擇權 Straddle 或優惠購買權 PrivilegeonanySecurity 存單 CertificateofDeposit 證券的組合或證券指數 GrouporIndexofSecurities 包括其中的任何利益或價值 IncludinganyInterestThereinorBasedontheValueThereof 或在全國性證券交易有關外匯之賣出選擇權 買入選擇權 買賣選擇權或優惠購買權 歐必勝博士編著 還包括一般公認的 證券 anyInterestorInstrumentCommonlyKnownasa Security 或對上述任何專案的息票或參與分紅證書 臨時證書 收據 擔保證書 認股證書 認購權 1934年證券交易法 第三條第 a 項第 10 款中 對 證券 也有類似的定義 不過該款增加 但不包括貨幣或任何紙幣 匯票 交易所帳單 也不包括自簽發之日起至到期日不超過九個月 有寬限日期或任何到期時另有延期者例外 的銀行承兌票據 歐必勝博士編著 在 1933年證券法 第三條第 a 項第 2 款至第 8 款中 規定免於根據第五條要求 證券的發行人在發行和銷售證券之前不須向聯邦證券交易委員會申報與獲得批准的若干種豁免證券 包括 各級政府或銀行所發行或保證之證券 九個月期以內之商業票據 非營利之宗教 教育或慈善團體發行之證券 某些建築貸款會社及農民合作社所發行之證券 受州際商務委員會監督之運送人所發行之證券 由政府機構監督下發行之保險單與年金合同 經法院許可由破產管理人所發行之證券 歐必勝博士編著 1933年證券法 第三條第a項規定證券之豁免交易 包括 一 1933年7月27日以前出售 發行人及證券持有人之間的自願的證券交換 二 公司重整時 由司法及行政當局所許可之證券發行 三 州內發行之證券 同條第b項授權委員會豁免不超過五百萬元之小額交易 同條第c項則授權委員會豁免小型企業投資公司證券發行 歐必勝博士編著 同法第四條規定之豁免交易為 一 發行人 承銷商及自營商以外人之交易 二 非公開發行之交易 三 證券自營商除在證券註冊生效後或正式向公眾發行 以二者時間在後者為准 四十天 若該發行以前未依法註冊公開發行者 則為九十天 內有交付公開說明書之義務外 其他交易行為均屬豁免交易 四 經紀商一般依顧客指示而執行之買賣 經紀商之行為屬豁免交易 但代替控制者出售超過一定數量之股票時 仍應負責 五 透過銀行發行具有第一抵押權之票據而合乎一定條件者 屬豁免交易 六 在不超過五百萬元限度內 向符合一定資格之特定投資人出售證券 且未經廣告或公開要約 並向委員會申報者 屬豁免交易 歐必勝博士編著 在Revesv Ernst Young的控訴案中 聯邦最高法院裁判指出 國會制定證券法的目的在管理任何形式的投資 不管其形式或名稱如何 在判斷某票據是否屬於證券時 運用了最早由第二巡迴法院使用的 家庭聯繫 familyresemblance 原則 該原則首先認為歸類為證券的票據 其期限應超過九個月 但期限超過九個月的票據並非都是證券 票據發行人若要駁斥該票據是證券的認定時 必須證明該票據與司法認可的例外種類 包括第二巡迴法院所開列的不屬於證券的種類 有 非常強有力的家庭聯繫 或者使法院相信這種票據應是一種新的例外形式 Ernst Young公司代理出售一农业合作社之无担保 未投保 风险自负之到期即付期票给Reves先生 后者控告Ernst Young公司在对该合作社审计时未依照 1933年证券法 与 1934年证券交易法 之规定 遵循一般公认会计原则 否则该合作社负债大于资产之状况就会显露出来 他就不会购买其即期票据 被告辩护理由是依照 1934年证券交易法 第3章第 a 款第 10 项之定义 本案之票据不是证券 不适用 1933年证券法 与 1934年证券交易法 之有关规定 联邦最高法院根据 家庭联系 familyresemblance 标准判决该农业合作社发行的票据属于证券 歐必勝博士編著 家庭聯繫 原則共有四個原則 首先 要看票據買賣者的動機 如果出售票據者是為了對具體項目進行投資 並且購買者主要是為了獲得預期的利益 則該票據為證券 如果出售票據者是為了獲得現金 用於短期周轉與支付 則該票據不像是證券 第二 要看票據的銷售管道 如果票據的初級購買者是專業投資者 且該票據無流通市場 則該票據不太可能被視為證券 但如果有流通市場 則尚不能下判斷 如果初級購買者是廣大公眾 則該票據可能被視為證券 第三 要看投資大眾的合理期望 如果正常人在正常情況下會將該票據視為證券 則該票據可能被視為證券 第四 要看該票據是否已受其他聯邦法律的約束 如果該票據已受聯邦其他法律之約束 則可能不被視為證券 如果未受到聯邦其他法律之約束 則應被視為證券 歐必勝博士編著 在美國證券法律的諸多證券定義中 投資合同 Investmentcontract 是較特殊的一種 把投資合同列為證券 使美國證券法律中的證券定義大為擴充 在聯邦證券交易委員會 SEC v W J HoweyCo 案中 被告荷威公司 W J HoweyCo 將橘子園賣給各地投資人 並與他們簽訂服務合同 由荷威公司全權負責合同期間橘園的播種 經營 採收 銷售 並於收穫季節根據橘園收益 以支票寄發給投資人應得的收益 該案中 荷威公司辯稱該土地銷售合同與服務合同是單獨的交易形式 不屬於證券法律規定的證券 因為購買人不能過問橘園的經營 無權進入橘園 也無權擁有任何產品 購買人的居住地都離橘園很遠 不負責也不具備播種 經營 採收 銷售橘子的設備與經驗 僅於收穫季節收到由荷威公司寄出的投資收益的支票 歐必勝博士編著 聯邦最高法院不贊同此種說法 判決指出 判斷是否為證券 不需具有正式的股票證書 只要存在著有形資產的正式權益 如對橘園的實際擁有即可 並提出一個包括四個要素的檢驗方法 即後來所謂的 荷威檢驗 證券法律中所謂的投資合同 是指在一宗合同 交易 或計畫中 某人 1 用他的錢進行投資 investhismoney 2 投資於一個共同企業 inacommonenterprise 3 期望獲得利潤 isledtoexpectprofit 4 由於他人之努力 SolelyFromtheEffortsofthePromoteroraThirdParty 同時 聯邦最高法院強調說明證券的定義 蘊含著一條有彈性而不呆板的原則 它能夠應付那些利用他人錢財 允諾獲取利潤的人所炮製的無窮無盡的 花樣百出的計謀 歐必勝博士編著 關於 荷威檢驗 四個方法中 投資於一個共同企業 的 共同性 以及 由於他人之努力 聯邦最高法院在之後的判例中再提出解釋 共同性 可分為 橫 與 縱 的共同性 橫 的共同性為投資人之間的關係 縱 的共同性為發起人與投資人間的關係 由於他人之努力 只需為 經理性者 Managerial 即可 本人雖有參與投入一般之努力 也不妨礙其為投資合同 歐必勝博士編著 美國的證券管理與期貨管理是兩個不同的體系 原本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 CFTC 依據商品交易法 CEA 管理期貨及優先權買賣 聯邦證券交易委員會 SEC 則依據證券法律管理證券之發行與交易 商品交易法律與證券法律兩個體系原本具有明顯之區別 但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衍生性金融商品迅速發展以來 商品交易與證券交易之關聯性益趨密切 因此 重新厘清兩個體系的管理範圍乃成必需 1981年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與聯邦證券交易委員會達成 Johnson shad準則 將商品交易法與證券法及證券交易法聯繫起來 歐必勝博士編著 根據 Johnson shad準則 聯邦證券交易委員會對涉及證券的優先權買賣 如買入選擇權 call 賣出選擇權 put 買賣選擇權 Straddle 或優惠購買權 PrivilegeonanySecurity 以及股票指數優先權 擁有管轄權 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對標的物為豁免證券及一攬子證券的期貨合同和期貨合同優先權以及股票指數期貨 享有排他的管轄權 歐必勝博士編著 楊志華歸納美國證券法律對證券的定義 提出三點特徵 一 證券範圍極其廣泛 凡與投資利益相關之金融工具 證書 證券 合同 權利等 盡括其中 並且定義的外延具有開放性 隨判例解釋和立法補充 不斷擴展 二 確定證券範圍的目的是 試圖在複雜的金融世界中 將 證券與不動產 可知的或未知的個人財產 或從銀行 保險業中產生混合財產之間劃出一條界限 使證券管理範圍明晰化 三 證券的性質 歸類 法律上的形式 及其歸屬公法或私法範疇均不重要 而注重其對投資者利益的影響 證券本身的互易性和市場性 歐必勝博士編著 中國之 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 第二條規定 在中國境內 股票 公司債券和國務院依法認定的其他證券的發行和交易 適用本法 本法未規定的 適用公司法和其他法律 行政法規的規 政府債券的發行和交易 由法律 行政法規另行規定 本法所調整的證券限於資本證券 其基本形式有二 其一為股權憑證 如股票 證券投資基金等 其二為債權憑證 如公司債券 金融債券等 至於證券期貨 期權等衍生品種 則暫不列入本法調整範圍 政府債券亦不列入本法調整範圍 而由法律 行政法規另行規定 並採取列舉方式 視證券市場之發展 逐步擴大所調整之範圍 歐必勝博士編著 英國在 1958年防止詐騙 投資 條例 第26條規定 證券 是指 股票 債券或其上之權利 政府公債 或存於工業 互助或建築合作之款項上的權利 並包括信託單位之權利 亦即認為 證券 是包括股票 債券等憑證 及有關工業 互助或建築合作之存款的憑證之權利 包括信託單位之權利的通稱 歐必勝博士編著 日本昭和23年 1948年 4月13日法律第25號 平成8年 1996年 6月21日法律第94號修改之 證券交易法 第一章第二條第一項規定 本法所稱有價證券為下列各種 一 國債證券 二 地方債證券 三 根據特別法由法人發行的債券 四 公司債券 包括關係公司的公司債 下同 五 根據特別法設立的法人發行的出資證券 下一項列舉者除外 五之二 關於協同組織金融機構的優先出資的法律 平成五年法律第四十四號 以下簡稱 優先出資法 所規定的優先出資證券 以下稱 優先出資證券 以及優先出資認購權證書 歐必勝博士編著 六 股票 包括散股票 下同 以及表示新股認購權的證券或證書 七 證券投資信託及貸款信託的受益證券 八 法人為事業必需周轉資金而發行的期票中由大藏省令規定者 九 外國及外國法人發行的證券及證書中具有前面各項證券及證書性質者 十 外國法人發行的從事銀行業或其他金融融資業者的貸款債權進行信託的受益權及類似權利的證券及證書中由大藏省令所確定者 十一 前面各項所列舉者以外 鑒於其流通性及其它情況 由政令確定為確保公益及投資者的保護所必需的證券及證書 歐必勝博士編著 第一章第二條第二項規定 前面各號列舉的有價證券應表示的權利 即使當該有價證券未發行時 亦將其視為該有價證券 下面列舉的權利中即使為證券及證書應表示的權利以外的權利 亦將其視為有價證券 適用本法 一 銀行 信託公司及其它政令所規定的金融機關及主要從事住宅 包括提供住宅建設用土地及地上各種權利 長期資金貸款業者的貸款債權信託的受益權中 由政令規定者 二 對外國法人的權利中有前號權利的性質者 三 前面兩項所列者除外 其流通狀況被認定相當於前項的有價證券 並具有該項的有價證券同樣的經濟性質及鑒於其他情況 由政令認定為公益及保護投資者所必要且適當的金錢債權 歐必勝博士編著 德國於1994年7月26日通過 1998年9月9日新頒之 德國有價證券交易法 第一章第二條第一款 本法所稱有價證券 即使對其並不開具證書 為可以在市場上進行交易的 1 股票 代表股票的證書 Zertifikate 債券 紅利股票 期權證書 Optionsscheine 和2 其他相當於股票或債券的有價證券 有價證券也包括資本投資公司或外國的投資公司所發行的股票 歐必勝博士編著 臺灣 證券交易法 第6條第1項規定 本法所稱有價證券 謂政府債券 公司股票 公司債及經財政部核定之其他有價證券 第6條第2項 新股認購權利證書 新股權利證書及前項各種有價證券之價款繳納憑證或表明其權利之證書 視為有價證券 第6條第3項 前二項規定之有價證券 未印製表示其權利之實體有價證券者 亦視為有價證券 歐必勝博士編著 臺灣財政部核定之有價證券 包括 外國之股票 公司債 政府債券 受益憑證及其它具有投資性質之有價證券 財政部並認為 華僑或外國人在台籌集資金赴外投資所訂立之投資合同 與發行各類有價證券並無二致 投資人皆系給付資金而取得憑證 亦系屬證券交易法第六條之有價證券 1988年 財政部公告說明證券投資信託事業所發行之 受益憑證 亦為證券交易法第六條之有價證券 1997年 財政部核定認購權證與認售權證亦為證券交易法第六條之有價證券 依同法第二十二條與第一百四十九條的規定 政府債券為豁免證券 其募集與發行不須先經主管機關核准或向主管機關申報生效後為之 歐必勝博士編著 實務上 法院判決指出投資合同亦屬有價證券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六十八年度易字第八三二號刑事判決及臺灣高等法院六十八年度上易字第一七五二號刑事判決指出 公司出售不動產持分 並與買受人簽訂合同 約定由該公司負責經營不動產 持分買受人則分享經營利潤 此種安排系招募 股份 之行為 應受證券交易法之規範 負違反該法之刑事責任 臺灣證券法律及相關法令等 並未將票據 note 列為證券 納入證券法律的調整範圍 票據原為貨幣性證券 用以輔助及替代貨幣之功能 但實務上經常有開立票據以募集 周轉資金之行為 此時之Note已具有資本性證券之性質 因此 學者主張為保護此類票據之投資人 似應將其視為資本性證券 使其受到證券法律的規範 歐必勝博士編著 證券市場之定義證券市場的出現 A H Manchester認為起源於中世紀義大利的威尼斯 熱那亞等城市國家因發行軍事公債出現發行市場 另有學者認為是在約17世紀初 英國與荷蘭等國家出現海外貿易公司等股份制公司之後 由於募股及股份轉讓之需求而產生 但初期並無正式的證券交易場所 至1680年 荷蘭才在阿姆斯特丹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正式的證券交易所 歐必勝博士編著 證券市場 SecurityMarket 是市場經濟中重要的一環 市場經濟主要包括商品市場 財貨與勞務市場 與金融市場 金融市場由貨幣市場 主要金融工具為短期國庫券或定期存單 商業本票等 與資本市場 主要金融工具為中長期公債或定期存單 公司債 股票等 組成 證券市場是證券之發行與交易的場所 是資本市場中資金運轉的主要核心 資金需求者 如企業單位 在法令許可下 透過證券市場的證券商 如證券承銷商 自營商 經紀商等 或票券公司等仲介機構 以直接金融的運作方式向資金供應者 如投資人 籌措資金 資金供應者則透過證券市場的上述仲介機構取得股票或債券等有價證券 同時取得相對之權利 歐必勝博士編著 取得股票者 獲得自益權 主要是公司股權股利與剩餘財產的分配請求權 與共益權 主要是參與公司管理的權利 包括參加股東大會並行使表決權 及公司董監事的選舉權與被選舉權 取得債券者 則擁有定期收取債息的權利 取得有價證券之資金供應者 並可依法隨時於證券市場出售該有價證券以取回資金及賺取差價 不同於以銀行或保險公司等為仲介機構的間接金融方式 證券市場的仲介機構以直接金融的方式經紀買方與賣方的交易 資金需求者在籌措資金時 不必受到銀行或保險公司之授信政策的限制與干擾 資金供應者也有充份的自主權選擇將資金供應給何人 購買何種證券 歐必勝博士編著 因此 證券市場在連系資金需求者與資金供應者方面 具有使資金的流動更通暢 資金的配置更自由的特點 透過證券市場 社會的儲蓄可以迅速有效率的轉化為投資 使需求資金的企業能在短期間內從證券市場獲得大量的資金 幫助其發展業務 賺取利潤 從而使投資股東受益 並進而對整體經濟的發展產生正面的助益 歐必勝博士編著 證券市場有多種類型 有學者從證券市場之性質 將之劃分為三種類型 一 直接且私人間的交易 Direct PersonalDealing 包括私人間的轉讓 Face to FaceTransaction 與店頭市場 Broker DealersTransaction 交易 二 直接且非私人間的交易 Direct ImpersonalDealing 包括公司購並 Merges 和公開收購 TenderOffer 之交易 三 間接且非私人間的交易 Indirect ImpersonalDealing 包括集中市場 StockExchange 交易與公開市場 OpenMarket 之交易 歐必勝博士編著 本文認為 可依一般之分類方法 將證券市場依其功能分為 初級市場 PrimaryMarket 及 次級市場 SecondaryMarket 初級市場與次級市場之意義 可採用 新財稅大辭典 之定義 初級市場亦稱 證券發行市場 一級市場 它是指證券發行者為擴充經營資本或資金 按照一定的法律規定 根據一定的發行程式向投資者分銷新證券的過程 初級市場沒有 也不需固定集中的場所 新證券的發行不是在有組織的公開交易所內進行交易 而是由發行人自行推銷出售 或通過證券發行的仲介機構 如投資公司 信託公司或證券商推銷出售 應注意者 初級市場乃是證券之發行者或承銷商等依一定之程式向社會不特定之投資大眾分銷證券之市場 因此不需固定集中的場所 歐必勝博士編著 次級市場亦稱 證券流通市場 二級市場 指已發行的證券進行買賣 轉讓和流通的市場 也就是指證券經過初級市場後 擁有證券的投資者向另一個投資者轉讓並重複多次進行買賣的場所 即證券交易場所 次級市場由證券交易所市場和場外交易市場構成 應注意者 次級市場不僅包括由證券交易所集中撮合買賣的市場 也包括證券交易所集中交易市場之外的場外交易市場 歐必勝博士編著 簡言之 證券發行市場乃是使證券從發行公司分銷至投資人的市場 證券之發行至少包括證券發行決策 申請 募集 作成並交付等階段 證券流通市場則是使證券從投資人移轉至其他投資人的市場 證券市場除了上述初級市場與次級市場之外 尚有第三市場與第四市場之劃分 所謂第三市場 可以定義為 已上市證券的場外交易場所 它是已經在正式證券交易所內上市的證券卻在證券交易所之外進行交易的證券買賣市場 這種專門的市場稱之為第三市場 歐必勝博士編著 所謂第四市場 可以定義為 投資者和金融資產的持有人之間利用電子計算器終端網路進行大宗的股票交易的場外交易市場 利用第四市場進行交易的一般都是些大企業 大公司 它們進行大宗的股票買賣 為了不暴露目標 不通過交易所 而是直接通過電子計算器網路進行買賣交易 此外 還有所謂樓上交易 upstairstrading 系指身為交易所會員的證券商在場外 如證券商營業處所 買賣上市證券 歐必勝博士編著 英國之證券立法英國的證券立法體系歷來偏向以自律監管為主 國家並未對證券市場制定專門的證券法律 僅制定局部法律或在其他相關法律中制定零散的規定 政府對證券市場採取盡可能減少干預的態度 只在證券發行與基本的交易秩序上作有限度的管理 證券市場的管理主要是依靠證券市場之交易所 經紀商 交易商及其它參與者的自律監管 此種以自律監管為主的傾向 一直到1980年代受到各國金融改革浪潮與英國金融危機的影響 才出現較大的變化 開始對金融證券市場實施在自律基礎上的政府監管 1986年 金融服務法 的通過即是此種改變的表現 英國證券立法中 最重要的除了 金融服務法 之外 還有 公司法 及 防止欺詐 投資 法 歐必勝博士編著 英國是世界上繼荷蘭之後最早出現正式的證券市場的國家1 並且是第一個制定相關證券法律的國家 早在1285年愛德華一世在位時 英國已有發給證券經紀商營業執照的法律 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 激起歐洲各國海外貿易與冒險熱潮 英國逐漸取代地中海地區成為歐洲的國際貿易中心 為因應海外貿易所需的資金 許多股份制公司迅速在英國出現 有文字記載的公開發行股票行為是在1553年 倫敦商人透過公開發行面值25英磅的股票籌集到6000英磅組成穆斯克威公司 以支持一支探險隊開闢前往中國的海上貿易路線 11680年荷兰在阿姆斯特丹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证券交易所 歐必勝博士編著 至1689年 英國商人已固定在倫敦城內的咖啡館進行證券交易 當時交易的主要標的物是政府債券及少量股票 1697年英國國會頒佈世界上第一個與證券有關之法律 限制證券經紀人與交易商不良行為法 針對在倫敦城從事政府債券或公司股票經紀業務的經紀人與交易商 規定有關從業許可 傭金限額 合同效用等問題 並發誓在交易過程中恪守誠信原則 不得有任何詐欺行為 1720年發生 南海泡沫事件 SouthSeaBubble 1 針對此事件 英國于同年通過 泡沫法案 立法禁止 以公共利益為名 而實際出於惡意之意圖 向無戒心之公眾徵求認股而籌得鉅款 的行為 歐必勝博士編著 1733年英國國會再通過 禁止無恥買賣股票惡習條例 又稱 白納特法 議會闡述其立法目的說 最近由於股票商買賣之惡毒技倆 使得本來以從事生產與經由營業活動而謀利的公司為之變質 初次認股人的目的 不在於參與公司盈利之分配 而在於利用虛偽宣傳 使無知大眾誤信該股票價值很高 以便高價轉售 因此 該法禁止證券投機 規定規定遠期證券交易與虛偽宣傳屬違反行為 對未經許可的交易施以懲處 11720年股市崩盘造成法国与英国的经济衰退 促成1720年英国 泡沫法 BubbleAct 的通过 不过 泡沫法 本身乃是在南海公司影响下所制订的 主要目的在压制和排斥没有取得皇家特许权 royalcharters 的竞争对手 并不是一个较全面的监管证券市场活动的法律 歐必勝博士編著 21697年颁布的这项法令 要求伦敦城从事政府证券经纪业务的经纪人必须从伦敦城高级市政官法庭 theCourtofAldermenoftheCity 由市长和高级市政官组成 处申请有效期一年的从业许可证 并发誓在交易过程中 恪守诚信原则 不得有任何诈欺行为 高级市政官法庭可自由裁量是否发给许可证 无许可证而从事经纪业务者 任何人皆可提起诉讼 并获得罚金的一半 经纪人依委托合同完成交易后 须在三天内将交易细节记入由其保管的登记簿内 三天后若无证券交割与偿付 则合同的任一方均可废止该合同 另规定不论客户委托交易的金额多少 证券经纪人所收取的佣金不得超过10先令 若经纪人自己成为交易的一方时 必须事先提出说明 否则将被处以罚金 歐必勝博士編著 3英国南海公司于1710年向英政府注册 并获得在南美 SouthAmerica 与太平洋诸岛 thePacificIslands 进行贸易的垄断权 并得以在国内从事各种金融交易活动 该公司董事会并经国会同意从国债持有者中购入政府的大部份国债 南海公司股价因而不断飙涨 最高涨到面值的10倍 但由于获利回吐的卖压 以及1720年下半年法国西印度公司股价的崩跌 引发市场大量卖压 促使股价崩跌 造成大量投资人破产的惨剧 歐必勝博士編著 同年在法国也发生密西西比公司事件 MississippiCompany 主要过程是 1715年 法国在路易14数十年统治中连年征战 政府负债累累 国家经济衰蔽 路易14去世后 新王年幼 由叔父奥良大公摄政 奥良大公接受JohnLaw之建议 成立银行 发行纸币 取代金银 刺激信用膨胀 使工商业复苏 再进一步成立密西西比公司 独力开发美洲中国密西西比河流域 为筹措资金 发行一亿法郎股票 每股500法郎 但这笔钱又转借给政府 公司只取用每年20万英镑的利息 到1719年5月 股价已跌到每股300法郎 公司宣布保证6个月后以每股500法郎购入 并借给政府15亿法郎助其偿还民间债款 以鼓励民间债权人在获得还款后转而购买密西西比公司股票 加上当时法国政府大量发行纸币 并以低利贷出 民众购买股票时又可采取分期付款方式 一时蔚成投机抢购风潮 该公司股价最高飙到每股1800法郎 但不久后因为通货膨胀的趋势 投资人纷纷拋售持股以购买实物 促使股价崩跌 进而造成了法国经济的崩溃 歐必勝博士編著 至18世紀末 經常性的證券交易已見熱絡 倫敦證券交易所 遂於1802年正式成立 1818年頒佈第一部證券交易條例 之後陸續頒佈 1844年股份公司法 3 JointCompaniesActof1844 規定證券市場的 公開說明書制度 1856年股份公司法 JointCompaniesActof1856 1862年公司法 4 CompaniesActof1862 允許持有一家公司發行在外股份20 以上之股東 可以申請英國政府貿易局任命檢察官對該公司的事務進行調查 1867年公司法 CompaniesActof1867 等 這些法律主要規定對招股說明書的監管 1890年訂立 董事責任法 theDirectorsLiabilityAct 不久後併入 公司法 修改了有關詐欺的普通法 使公司的董事或發起人不需被證明其有故意 scienter 即須對招股說明書中的不實陳述承擔民事責任 但由於公司法對發佈招股章程採取較消極的態度1 董事責任法 實際上並未發生多少作用 歐必勝博士編著 3 1844年股份公司法 规定公司创设时 公司发起人需向注册官提交有关拟设立公司的基本情况说明 包括公司名称 经营业务 发起人姓名 正式成立后董事会成员等 并且须于募足四分之一股本时 始能连同财产授与合同及招股章程呈交注册官申请正式成立 该法规虽有应提交招股章程的规定 但并未规定招股章程应有的具体内容 4该法允许持有一家公司发行在外股份20 以上之股东 可以申请英国政府贸易局任命检察官对该公司的事务进行调查 1该法规定当发起人或董事会与公司签订合约 或为公司签订合约时 发起人才应发布招股章程加以披露 否则即不得发布招股章程 若发布招股章程却未对上述合约进行披露 即被认为系诈欺行为 歐必勝博士編著 1900年 英國政府規定股份公司必須向公司註冊處繳交經董事會簽署的招股章程 並規定了招股章程應記載的13項基本訊息 1929年美國紐約股市大崩潰 引發世界經濟衰退後 英國開始加強對證券市場的立法管制 陸續制定一系列法律 如1939年訂定 防止欺詐 投資 法 2 PreventionofFraud Investment Act 規定投資信託公司須向貿易部申請授權並獲准後始能公佈公開說明書吸引投資人認購信託憑證 以及認為使用不當的聲明 保證 脅迫 或利用足以影響他人或易受信賴的地位 來影響他人購買股票者 皆屬於欺詐性兜售 此法於1958年再經修訂 至1988年4月29日 金融服務法 完全生效後依法被廢止3 歐必勝博士編著 1948年修訂 公司法 CompanyAct 並於1967年 1976年 1985年 1989年多次修訂 1973年制訂 公平交易法 1976年制訂 限制性交易實踐法 1980年制訂 董事責任法 1984年制訂 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管理條例 不過這些法律並未本改變英國政府對證券市場儘量減少干預 只對證券發行與基本交易秩序作有限度監管的傳統立場 2该法是根据英国政府任命的二个委员会针对当时的定额信托法律与股票欺诈性兜售法律所作的检讨与建议而订定 是英国第一个着眼于保护广大投资者权益的法律 该法规定投资信托公司须向贸易局申请授权并获准后始能公布公开说明书吸引投资人认购信托凭证 以及认为使用不当的声明 保证 胁迫 或利用足以影响他人或易受信赖的地位 来影响他人购买股票者 皆属于欺诈性兜售 歐必勝博士編著 1980年代初發生國際債務危機 英國也發生金融危機 商業銀行緊縮銀根 迫使一些公司或政府機構在國際金融市場發行債券籌資 間接促成證券市場的大幅發展 各國紛紛朝資本項目自由化的方向進行金融改革 1981年英國貿易部 DIT 授權法學家高爾研擬新的規範投資業的法律制度 1984年底 英國貿易部公佈著名的 高爾報告 並在此基礎上發展為 金融服務法案 於1986年10月27日提交國會討論 由於此法案影響深遠 震撼各界 因此被稱之為 大爆炸 BigBang 10天后 國會下議院通過 金融服務法 歐必勝博士編著 金融服務法 對證券市場的結構作了如下的改革 一 規定設立半官方的證券監管機構 證券投資委員會 TheSecuritiesInvestmentBoard 簡稱SIB 取消1984年制訂之 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管理條例 授權SIB擁有制定規則之權力 可對違反法律與規則者進行處罰並責令賠償受害者 二 SIB可以為了保護投資者利益而吊銷經營投資業務之公司的執照 三 規定對經營投資業務的公司實施註冊批准制 保險公司受託管理人從事有關投資業務可豁免註冊批准 四 規定證券投資業務的違法行為包括編造虛假說明書 操縱市場 未經批准而進行招股廣告者 並擴大禁止內幕交易法規的適用範圍 國務大臣有權任命監察員調查內幕交易案件 歐必勝博士編著 五 取消證券市場原有的最低傭金制度 使證券商或交易商在爭取客戶時可自由競爭 六 廢除長期以來的經紀商 broker 與交易商 jobber 的業務不可混合的限制 七 允許銀行 金融機構和外國證券商進入市場參加交易 八 全面完成 證券交易自動報價系統 SEAQ 與紐約證交所 東京證交所的電腦中心聯結 可以24小時進行全球證券交易 歐必勝博士編著 1939年 防止欺詐 投資 法 第12條第1項規定 任何人故意地 knowingly 或輕率地 recklessly 作出其明知系屬誤導 misleading 虛假 false 或欺詐 deceptive 的事實陳述 statementoffact 許諾 promise 如許諾投資會帶來的收益 或預測或欺詐性的掩蓋重大事實 以此引誘他人簽訂或委託簽訂 offertoenterinto 旨在認購 承銷 獲取或處理公司股票或債券 或英國或外國政府借貸證券 loansecurities 或以此引誘他人簽訂旨在從證券收益 或從證券價值的波動中為任何當事人謀利的合約 均構成犯罪 並規定最高可處七年有期徒刑 歐必勝博士編著 司法實務上法官們對 輕率地 recklessly 一詞的認知往往不同 因此1963年的 防止欺詐 投資 法 修正案中 加入 無論是不誠實的或其他方式 whetherdishonestlyorotherwise 之語 以限定 輕率地 recklessly 一詞 使之含有高度疏忽 withahighdegreeofnegligence 之語義 歐必勝博士編著 美國的證券立法美國的證券立法體系包括聯邦立法 各州立法 聯邦證券交易委員會與各州證券主管機關制定的規則 各大證券交易所與全國證券交易商協會制定的規章與有關規定等 此外 各級法院所作有關證券案件的判例也是證券立法的一部份 在1929年紐約股市大崩潰 Crash 之前 美國聯邦政府對證券市場並無專門立法 僅在公司法規中制定有限的規定 各州也同樣的僅有一些較零散的證券立法 如1852年麻隡諸塞州制定規範公用事業發行證券的法律 1879年加利福尼亞州在其州憲法中禁止證券的信用交易等 其他各州的法律對證券的發行與交易也都有零星規定 歐必勝博士編著 到20世紀初 證券發行的欺妄程度已達到 有如把藍天作為產業予以出售 的地步 堪薩斯州為了防止此類欺詐行為 首先於1911年制定了專門管理證券市場的法律 以後被稱為 藍天法 BlueSkyLaws 規定證券的發行及其推銷者都必須向政府主管部門登記 所有證券 除經豁免登記者外 非經許可不得發行與交易 此法頒行後二年內 有23州相繼制定專門管理證券市場的法規 其中有17州以堪薩斯州的 藍天法 為藍本 歐必勝博士編著 各州 藍天法 的規定不盡一致 無法有效的防治與抑制證券市場上的欺詐 fraud 投機 speculation 濫用 abuse 操縱等行為 許多證券發行者發現 通過郵寄跨州發行或出售證券 可以避開 籃天法 的規範 同時 由於證券發行者的要求 各州豁免了許多種類的證券發行 此外 各州也缺乏足夠的人力 物力 財力等來落實籃天法 美國律師公會遂起草 統一證券法 UniformSecuritiesAct 於1956年在全國各州銀行監督官會議通過 並得到聯邦證券交易委員會 SEC 的批准 此法案並非經美國國會及各州議會通過 僅經SEC批准通過 其位階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法律 由各州自願選擇適用 其效力與施行成果遠不如 1933年證券法 與 1934年證券交易法 歐必勝博士編著 各國證券法律中對證券市場操縱行為之類型規範較詳盡的 首推美國 1934年證券交易法 美國 1934年證券交易法 與 1933年證券法 的立法背景是1929年美國紐約股市出現大崩潰 並引發影響深遠的經濟大蕭條 theGreatDepression 後 參議院為尋求通過立法防止未來股市崩潰而對證券市場展開調查 由參議院金融與貨幣委員會舉行多次證券交易所與證券市場管理的聽證會 發現在證券發行與交易存在大量的欺詐 操縱 內幕交易 訊息披露的誤導與失真現象 歐必勝博士編著 乃綜合美國自已的證券市場監管與資本控制及藍天法等的經驗與建議 以及1920年以來州際商業委員會 ICC 管理鐵路證券的經驗及長久以來聯邦政府關於公司管理與許可證管理的建議 並主要參考英國對招股章程的監管立法與經驗等 最後在 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 燈光是最好的員警 的信念下 放棄籃天法的 價值哲學 meritphilosophy 參考紐約州 馬丁法 的欺詐理論 fraudtheory 采行英國證券立法的哲學 theBritishphilosophy 公開披露哲學 Disclosurephilosophy 歐必勝博士編著 於1933年制定美國第一部聯邦證券法律 1933年證券法 規範證券初級市場 證券發行市場 並於隔年制定 1934年證券交易法 規範證券次級市場 證券交易市場 這二個法律成為日後許多國家或地區在制定與修正證券法律時的參考對象 之後又制定一系列相關的法律 主要是 1935年公共事業控股公司法 1936年馬婁尼法 1939年信託契約法 1940年投資公司法 1940年投資顧問法 威廉斯法 1968年通過 此後國會增補了第13 d 13 e 款以及14 d 款 修改部分統稱威廉斯法 1970年證券投資者保護法 SecuritiesInvestorProtectionActof1970 成立投資人保護公司對顧客存于券商處之款券加以保險 款項之限額為10萬美元 證券之限額為50萬美元 歐必勝博士編著 1933年證券法 以英國公司法中關於招股章程的公開披露原則為主軸 並規定證券的發行必須向 證券與交易委員會 SEC 註冊 藉以實現二大目的 一是向廣大投資者全面和公正的提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