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专项增分练(一) 现代文阅读(一).doc_第1页
专题专项增分练(一) 现代文阅读(一).doc_第2页
专题专项增分练(一) 现代文阅读(一).doc_第3页
专题专项增分练(一) 现代文阅读(一).doc_第4页
专题专项增分练(一) 现代文阅读(一).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专项增分练(一) 现代文阅读(一)(时间:40分钟满分:18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中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讲中国历史,是讲960万平方公里幅员内、由56个民族构成的统一国家的历史。中国史前史是中国通史的史前部分。与有文献记载的历史相对,史前史是指有文字记载以前的人类历史。具体来说,中国史前史是指商代以前的历史;同时不限于中原,不限于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凡960万平方公里以内的古人类遗址和原始文化遗存,都属于中国史前史的范畴。史前时代大部分处于原始社会阶段。原始社会史主要内容是讲生产方式、婚姻、家庭形态、社会组织结构,侧重于阐述原始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其他阶段的历史研究亦是如此。按学科分,属于历史唯物主义教程性质。生产方式决定社会运行的机制,这是人类社会共同的发展法则,构成历史的核心内容。但除此之外,各国历史有各国的特点,各民族历史有各民族的特点。特点就是差别,主要包括民族和文化传统两方面,其中既有体质特征的差别,也有非体质特征的差别,诸如生活习惯、民族气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等。于是,我们看到一些国家虽社会性质、发展阶段相同,但政体、文化、生活方式又千差万别,一国一个样,古今都如此。有些文化传统可能随社会性质、生产方式的改变而淡化、消失,或被新形式的传统取代;唯有构成民族特性的传统精神,往往可世代相传,其根源甚至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史前史的史源主要来自史前考古学。考古学所研究的对象是具体的遗址、遗迹、遗物,这些古代物质遗存无疑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但素材不等于历史,依考古文化序列编排出的年表也不等于历史。不要以为考古的工作对象是实物资料,只要加以客观报道,自然而然的就是唯物主义的,就能从中阐发历史规律。自然规律、社会历史规律是客观存在,无时无刻不在运转并制约着人们的活动。但规律又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认识规律不那么容易。不然,为什么自然界的进化经历了亿万年,直到达尔文才提出进化论?对历史的认识也是这样。世界各国出现过许多史学名家,留下不少史学著作,但直到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做出科学概括,使社会历史规律同宇宙运转的自然法则统一起来,把历史学变为科学。对史前史研究的目的即是为此。历史上依次更替的任何一个阶段都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暂时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必然的,因此,对它所发生的时代和条件来说,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而这个更高的阶段也同样是要走向衰落和灭亡的。史前史的研究就是要揭示史前时代消亡的原因,由于史料的匮乏,史前史的研究还显得很年轻。1下列关于“中国史前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史前史是一门科学,指文字产生之前的中国历史,是中国通史的史前部分,具体表现为商代以前的历史。B中国史前史的空间范畴广,凡960万平方公里以内的古人类遗址和原始文化遗存,都属于中国史前史的范畴。C史前史的历史时代大部分处于原始社会阶段,但原始社会阶段不能等同于史前时代,史前时代时间跨度更长。D中国史前史的研究目的是把社会历史规律同自然法则相统一,把历史学变为科学;史源主要来自史前考古学。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历史学的主要内容是讲不同历史阶段的生产方式、婚姻、家庭形态、社会组织结构,从而揭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B一个民族的某些文化传统可能会随社会性质、生产方式的改变而淡化、消失,但构成民族特性的传统精神非常稳定。C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具体的遗址、遗迹、遗物,以唯物主义的态度对这些历史素材加以客观报道,就能阐发历史规律。D每一个历史阶段都只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暂时阶段,每一个阶段的存在都有其必然的原因,但终将被替代。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类社会一个共同的发展法则就是生产方式决定社会运行机制,同时这也是构成人类历史的核心内容。B自然规律、社会历史规律是客观存在,但规律比较抽象,看不见、摸不着,因而认识历史规律不容易。C就历史发展的内部而言,低级阶段都不得不让位于高级阶段,但这并不意味着研究史前史就显得过时。D文化传统的差异决定了不同国家历史的差别,一些社会性质、发展阶段相同的国家其历史也千差万别。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生命的态度朱良志朱光潜先生在谈到审美态度时,曾以古松作比喻,说人们对待古松有三种态度:古松是什么样的松树,有多少年份了,这属于科学的态度;古松有什么样的用处,这是功利的态度;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古松,发现古松是一种美的形式,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这是审美的态度。在审美态度中,古松本身并不具有意义,其意义在于隐喻或表现人的某种情感,是浸染着人的情感倾向的物象,成了表现人的感情的意象或者形象。其实,在中国的美学和艺术观念中,还存在着与以上三种态度都不同的第四种态度,这第四种态度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之所以说它是“生命的态度”,是因为它是将世界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在纯粹直观中创造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生命的态度,它的观照方式是要去除“态度”。人总喜欢站在世界的对岸看世界,世界在我的对面,是被我感知的存在物、被我欣赏的对象。用这样的态度看世界时,人好像不在这世界中,成了世界的控制者、决定者。而“生命的态度”,则是由世界的对岸回到世界中。在这个世界中,一切都与我的生命相关。王维栾家濑诗写道:“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在飒飒的秋雨之中,白鹭自在上下,诗人写的是自己的生命感觉。在这里,没有外在的“物”,没有被观的“景”,没有观照的主体,没有被观的对象。在诗人当下的体验中,人与世界共成一“天”,共同形成一个生命宇宙。这个世界,中国美学将其称为“境”。中国艺术创造的这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世界有一些基本特点。一是它的体验性,它是艺术家在当下的体验中发现的,“境”是体验的真实。像王维辛夷坞过香积寺等小诗,几乎纯粹是山水花木的描写,没有人,甚至看不出有人的感情。其实,人隐在它的后边,这个生机世界是人在瞬间体验中“发现”的。“境”由心起,没有心灵的体验则没有境界,境界是心灵中呈现的事实。二是它的浑全性,人与山水草木等外在世界共同形成一个无分别的圆满世界。像吴历“一带远山衔落日,草亭秋影淡无人”诗中所呈现的那样,无人即有人,落日山影,草亭空阔,与我心浑然一体,没有分别。更无别虑,就是一个圆满的世界。三是它的相互关联的特征,出现在“境”中的人与山水草木是彼此相关的存在。“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凡常的小院,紧闭的院门,阴沉沉的天气里,寂寞的主人就坐在窗前,眼前是密密的小雨,满目的苍苔。在这里,苍苔、小雨、庭草,都成了诗人的对话者,是与自我生命相关的存在者,由这样的存在者共同构成一个意义世界。(摘自生命的态度,有删改)4下列对于“生命的态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生命的态度是要在纯粹直观中创造一个独特的境界,还世界以生命的本然意义。B生命的态度是回到世界中看世界,不是以世界的控制者和决定者的身份看世界。C以生命的态度看世界,没有观照的主体,没有被观的对象,其目的是去除态度。D生命的态度是将世界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人与外在世界共成一个生命宇宙。5下列各项中,其性质属于原文所论“生命的态度”的一项是(3分)()A陈设于展览馆内的屏风,通常用红木制作,起到点缀环境和分隔空间的作用。B“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一句,以马的萧萧长鸣表现自己与友人的依依不舍。C爱莲说通过歌颂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D“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诗人创造了一个与自己彼此往来、密切相关的境界。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不能以生命的态度观照世界,就不会创造出“境”这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世界。B境界是艺术家在当下体验中发现的,是心灵中呈现的事实,没有体验就没有境界。C人与外在世界共同构成意义世界,其中的存在者彼此间体现了相互关联的特征。D文章运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将深奥的美学观点阐述得通俗易懂。答 案1选A(特别提示:运用“比对范围法”解答。)A项看似与原文相同,实则不同,原文是“史前史是指有文字记载以前的人类历史”,而选项则为“文字产生之前的中国历史”,“产生”早于“记载”,把“史前史”的时间范围给扩大了,本题通过比对时间范围即可解答。2选C(特别提示:本题的C选项信息跨度大,综合性强,需要运用“切片比对分析法”来解答。)C项,第一个逗号前的语句在第三自然段,就比原文语句少了“所”字,表达意思是一样的;第二、三两句在第四自然段的开头句,作者的观点是否定的,选项是肯定的,所以先切片,再运用“四比四看”,就能确定C选项混淆是非了。3选D(特别提示:运用“比对数量法”解答。)D项,语句中的大部分词语出自原文,但表意却不一样。选项的相关信息在文章的第二自然段的后半部分,可通过比对数量来确定选项,原文是“特点就是差别,主要包括民族和文化传统两方面”,其历史差别表现在两方面,选项只说了“文化传统”,并且“文化传统”只是“差别”的表现形式,也不是“决定”“差别”。4选C(特别提示:本题可运用“逻辑推理”初步判断,再运用“比对对象”解答。)题干要求是“对于生命的态度的理解”,既是理解其内涵,A、B、D项陈述的都是“生命的态度”,而C选项是“以生命的态度看世界”,属于概念的外延,并且C选项本身就存在逻辑矛盾,既然承认“生命的态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