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延伸题+作文汇总.doc_第1页
阅读延伸题+作文汇总.doc_第2页
阅读延伸题+作文汇总.doc_第3页
阅读延伸题+作文汇总.doc_第4页
阅读延伸题+作文汇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 前 总 结 系 列 (三)第一部分 阅读延伸题目一、解读“阅读延伸题” 2010年北京考试说明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或形式的体察、阐发与评价。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的思考、领悟与阐释。三点不同:1、侧重对探究所需要的方法、途径和学生所需知识、能力的要求而不是探究对象;2、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感悟,与文本关系密切,是阅读的延伸;3、分值最重20分。 【解读】第一点考查的重点是读懂作者,了解作者的深层意图,第二项考查的重点是读出自己,阐发自己的感受。看重我们独立探究的能力,但需要我们关注的是“读出自己”是以“读懂作者”为前提的。我们独立探究的能力,并非表现在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只要说的与别人不一样就行了。任何文本总有个“我”在,这个“我”首先是作者,他原本就涵映在他的字里行间。文字不是趴在纸上,它是随着作者的内在起伏呼吸的。在深入把握作者这个“我”的同时,还有一个“我”,那便是“读者”自己。作者的生命场是靠读者唤出来的,阅读中,如果缺失读者自我,作者的真我也便读不出来。这样的阅读,“字”与“人”总是远的,“隔”着的。有质量的阅读,总是要求读者应该自己去不断“发现”,这种“发现”既要有读者的个性,又要高度契合文本,契合作者。阅读延伸题,绝不要简单理解为考生只要大胆发言、与众不同便可得分。在一定程度上,命题者是想把我们在阅读中唤醒,把阅读的质量提高。例1在农山之上,子路、子贡和颜渊各言其志。请从中选择一人之志,作出评价。(200字左右) (海淀期中)(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或形式的体察、阐发与评价)例:子路的志向是率领军队对抗强敌,夺地千里,大破敌军。/我认为,通过军事手段耀武扬威,虽勇气可嘉,却无法为国家带来长久的安宁。/驰骋于战场固然可以获得更多的土地、财富及更高的威信,但这却是以百姓的安定为代价的。为了打仗,哪一个国家不是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制造装备?哪一个国家不是强制征兵,带走了母亲孝顺的儿子、妻子体贴的丈夫、孩子慈祥的父亲?“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如此劳民伤财的统治,纵使不被群众所推翻,也终究会像称霸一时的秦国一般,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下灭亡。 例:子路之志是于战争之时挺身而出,为国杀敌斩将,以一当十。勇哉!/我认为从子路勇气中显露出来的,是他在祖国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勇于担当民族兴亡之重任的责任感和爱国热情。/华夏民族正是从不缺少子路这样的勇者才得以在五千年来内忧外患不断中茁壮成长自立于世界的舞台之上。岳飞战场上的横刀立马让敌人闻风丧胆再不敢轻易进犯中原,戚家军钢铁之师的舍身抗敌让百姓安居乐业。/可见子路之勇非匹夫之勇,乃是勇于承担的爱国爱民精神的体现。 例2沧浪亭记的作者苏舜钦在仕途失意后转而寄情山水,安于冲旷。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谈一谈。(10分)(海淀期末)【审题】准确理解:“予以罪废”、仕途失意后(与陶的主动弃官归隐有别)“对此”:在仕途失意后转而寄情山水“看法”:明确表态,观点。并阐释赞同或反对的理由(原因),重在说理(充分、深入)。(如寄情山水如何能抚平仕途失意的创伤等)答题要求: 高度关注题干中的具体要求,要答即所问; 观点明确,持之有据; 恰切分析,言之成理; 层次清晰,语言流畅。两种态度和两种能力: 自主的态度(有自己独立的审美见解)、负责的态度(合理构建、言必有据);发现的能力(具备对问题的敏感性,能产生阅读的新体验)、表达的能力(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思路清晰连贯等)。准确理解是探究的起点拓展说理是探究的关键;拓展举例是否恰当、分析说理是否深入是升格的关键;基本要求,强化文本阅读、审题意识与答题规范。抓文本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抠审题、读题能力,强化得分意识;强化答题规范:这句话的意思是-,我认为-,比如生活中-,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认为这是-原因造成的),综上所述所以-合理表达是探究的呈现。是否完整、有条理、简洁明了、通畅是得分的保证。例3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训练第二段中“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的意思是什么?联系现实生活,说说你对孙叔敖智慧的感悟。(不少于200字)(考试院抽测)评分要点:1)正确理解句意(在全面理解文意基础上)(2分)2)有观点,并符合文意(2分)有明确表述观点的语句3)能联系现实(自身),举例分析(4分)其中联系生活2分,分析2分4)表达:结构完整、语言通畅。 (2分)例:这句话意思是孙的智慧在于知道不把一般人所认为有利的事当作有利之事。/我认为他看到了更长远的利益而放弃了眼前的诱惑,而其中的关键在于其是否眼光。 /生活中处处都需要这种智慧,从学生忍住玩乐的欲望而静心学习到一个企业不惜成本收回有缺陷的产品以追求信誉,到一个国家为不受制于人,拒绝外国援助而自力更生,这都体现了选择更长远利益的智慧与胆魄。 /只有那些能够不追风随众,能看到更有价值选择的人,才有可能成为最终的受益者。 /所以,我认为目光有多远,人就能走多远,我欣赏孙叔敖的这种智慧。(9 分)二.模拟考试实例例3.作者说:“文化上的高峰有时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而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人们心间。”这句话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联系本文之外的例子谈一谈。(考试院抽测)(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的思考、领悟与阐释)评分要点:(2分)把握句意“这句话”;(2分)观点你的“思考”;(4分)能举例分析说理本文之外的;(2分)语言通畅、有条理。文化上的高峰有时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而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人们心间”。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该句句意三个关键词:“文化上的高峰”:真正优秀的、经典的、高品位的文化、文艺作品或人物(非指道德高尚)。“人们心间的云雾”:认识水平的欠缺或肤浅、时代审美趣味的局限、世俗大众的评判标准、狭隘的审美取向等。“被遮盖数百年”:一时被埋没、被忽视,不被重视。810分:句意解说准确,观点鲜明,有见解;举例恰当、合理,分析说理充分、深入;语言通畅、有条理。57分:句意理解基本准确,有观点;能举例,且基本合理,有结合例子的分析;语言表述准确,通顺。14分:句意理解错误或不准确,无观点;不举例或举例不当,缺乏分析;语言不通顺,有语病。例:一个天才被埋没,一种高品位的文化不被认同,这种现象令人深思,我认为其原因主要是当时人们的认识和理解不能达到一定的认知高度,抑或是流行的价值观限制了人们的判断。(解说句意,表明思考)/梵高的“向日葵”被日本电信以上亿美元收购,而这位才华横溢的荷兰画家生前仅以低贱的价格卖出过几幅画,最终在饥寒贫困中发狂死去。 (举例) /梵高的悲剧恰恰反映出人们拒绝认同不被主流看好的文化,而伟大的作品往往会超越一个时代。人们人云亦云和追求轰动效应的心态导致他们不愿静下心来体会那些看似平淡、边缘的艺术、文化。(分析说理)/唯有真正安静下来用心观察体味那些被忽略的美,才可能成为先觉者,才可能去理解认同那些伟大的作品。(表述完整,有条理)例: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一些不符合世俗大众审美的作品,纵然优秀,也会被尘世忽略。我认为,当我们关注那些通俗流行的文化的同时,也应对一些正在被边缘化的优秀的文化给予关注。我想到了梵高。梵高生前一直穷困潦倒,他的画作怪异、难以理解,色调多为冷色调,显得与尘世格格不入。于是他生前被大众边缘化,无人欣赏他的作品,而死后那些杰作才被人们关注,成为不朽的名画。倘若梵高生前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也许他会因此受到鼓舞画出更好的作品。一个民族中文化的遗憾往往都是自己造成的。例:作者说“文化上的高峰有时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而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人们心间”意思事绝好的文化思想或作品有时会因当时人们的不注意或不理解而被埋藏数百年之久。是的,往往一些有很高造诣的人创造出一些作品,然而他的思想过于超前,因而当时不被人理解,数年之后,人们的思想进步了才得以理解。记得梵高当时就是做出了极好的美术作品,但却没有人赏识,但现在他的作品可谓家喻户晓。他也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大画家。因此我认为,文化上的高峰被云雾遮盖是正常的,但我们仍应大胆创新,坚持立场,不能因不被人理解就放弃一切。例:对于作者所说的“文化上的高凤有时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而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人们心间”一句,给予我的理解是一种文化,一种科学学说的真正被人们认可,往往需要很长时间,而归根到底,是因为那严重的思想束缚使人们的思想蒙上了一层云雾。还记得,1602年在罗马的花园广场被烧死的哥白尼么?正是由于他发现的地心说,触犯了当时的罗马教会,而被遭以火刑。在当时那个年代,由于罗马教会把圣经作为至高无上的真理束缚着人们的思想,使人们一心信仰神权,被神权统治严重压迫,没有了去认识新事物的能力,这也是导致哥白尼悲剧发生的罪魁祸手。而随着此后的思想进步,神权统治的不断降低,人们开始从束缚中走出,开始对新事物有了了解。所以说,正是由于思想上被神权统治,所以使人们思想上笼罩着一层很难揭开的层层云雾。教师下水 作者所说“文化上的高峰有时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而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人们心间。”意思是在文化领域某些达到很高境界的人物,有些时候可能因为短见偏见的传统,而长时期不为人们所认知,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而这种短见和偏见主要存在于人们的认识之中。 这句话揭示出文化进程的艰难状态,触发了我一些思考。能达到文化高峰的人物和学说,其境界一定是超越时代,超越传统的,因此在囿于习俗的环境里难以得到广泛的理解和认同。例如孔子,在春秋战国,诸侯纷争的时代,他的“仁政”的政治观点和“中庸”的哲学理念,除少数儒家传人,很长时期没人接受,人们只信奉强权与武力。直到汉代,经董仲舒建言,中央政府倡导,才奠定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又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据说发表时全世界只有两个半人可以读懂,并且受到二百位权威物理专家的联名批驳,人们只笃信牛顿创立的经典物理。直到许多年后,得到大量科学研究实证材料的支持,成为现代物理的基石,才得到普遍的认可。这使我认识到,发现真理、坚持真理固然不易,而拨开人们心头的迷雾,推广真理又将是多么艰难和漫长的过程啊!例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题。 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 【南宋】方岳 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江南江北愁思,分付酒螺红。芦叶蓬舟千重,菰菜莼羹一梦,无语寄归鸿。醉眼渺河洛,遗恨夕阳中。 苹洲外,山欲暝,敛眉峰。人间俯仰陈迹,叹息两仙翁。不见当时杨柳,只是从前烟雨,磨灭几英雄。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注:平山堂:在今扬州西北蜀岗上,为欧阳修所建。菰菜莼羹:相传张翰在外作官时,见秋风起,想起了家乡的菰菜、莼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归乡。河洛:泛指为金兵所占领的广大中原地区。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雨一何碧”四句,写雨后秋山在晴空的映衬下更显青翠,词人面对如此美景却愁肠百结,只能借酒浇愁。B“苹洲外”三句,词人用拟人的手法,描绘出在长满苹草的洲渚之外,远山渐渐消失在苍茫暮色中的景象。C“人间俯仰陈迹”五句,写欧阳修和苏轼两位仙翁感叹人生短暂,时光易逝,英雄业绩在俯仰之间化为陈迹。D在这首词中,词人将自己丰富的情感融入景物的变迁中,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兼用典故,意境深远。答案:C在这首词中,词人写了哪几种“愁”?请简要概括。参考答案: 1、孤独漂泊,思念家乡 2、中原未复,山河破碎 3、时光易逝,世事无常 4、怀才不遇,功业难成从这首词的结尾两句“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这首词的内容,对这一形象进行评价。 (200字左右)(10分)解题1、这是一道带有鉴赏拓展特征的探究题。2、探究的对象是词人的形象。3、探究的重点是词人的形象特征。 (以“怎样”为重点)4、词中内容是词人形象特征的根据。5、探究时,应在形象描述的基础上作分析评价,形象描述为分析评价服务。答题思路怎样的形象形象描绘(2分)指出形象特点概括(2分) 忧国;孤独;思乡;刚烈、坚执、怀才不遇结合这首词的内容(任选词中两点内容,并作串释) (各1分)分别作出评价要与以上所选内容对应 (各1分)语言结构(2分)例:苍茫天地间,衰飒西风里,词人形单影只,孤身单骑,仰天长啸(2分),一个有强烈爱国情怀而又孤力无助的志士形象跃然纸上(2分)。金兵横行河洛、践踏中原、江山破碎,民不聊生,(1分)词人遗恨满腔,忧思深重(1分);叹人生须臾,英雄磨灭,有心杀敌,无力回天(1分),让人深感词人怀才不遇的无奈与痛苦(1分)。这两句词仅用寥寥十个字,便写尽一个爱国词人的满腔忧愤与不甘,那顶天立地、匹马西风中的一声长啸,将在人的心中留下永久的回响。(2分)例: “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仿佛作者在天地之间,独自一人长啸一声之后,振作起来,重新驾马乘西风归去(解释诗句)。这两句让我读出了一个在百般愁故,借酒浇愁之后,能够释怀一切,重新振作起来,不失傲骨的词人形象(概括形象)。作者思乡心切却无语寄归鸿,眼看金兵占领广大中原地区遗恨夕阳中。两位仙翁人生短暂,俯仰之间英雄业绩化为陈迹,作者为之叹息。然而作者能够从无限联想当中走出来,重新乘马归去,这点值得我们学习(加以分析)。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或苦难之后,一定要振作起来,解决问题。因此我认为此词人事一个有勇气有傲骨不怕失败的人。(个人观点) 例: 匹马西风,只身孤啸,/这两句词使我读出了一个天地之间独自立于历史长河之中的渺小的词人形象。/的确,从空间上一人相比于天地,从时间上人生相比于历史,都是微不足道的。不论仕途、故乡如何,尽管山河破碎,孤单的词人真的能以一己之力改变吗?无助的词人只好拿起酒杯,一醉方休。/这一形象无疑是孤弱的,如苇草般微不足道。然而这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并不因自己的渺小而颓丧。尽管发出“叹息两仙翁”、“磨灭几英雄”的感慨,心中仍装着乡愁和国恨,/这无疑又是可敬的。于是,词人的形象又高大起来了。例:全词最后一句勾勒出一位末路英雄的形象:家国破亡,前途未卜,寒风凛冽,只有他一人伫立在那里,坚毅地骑在马上任凭西风呼啸,孤独而悲壮。在祖国秀丽的大好河山却被金人所占领的时候,词人壮志未酬,遗恨万千,同时饱含对家人和故土的思念,在俯仰之间叹息,不甘成为“磨灭英雄”。我认为,他这一形象刚直不屈,饱满有力,是一个十分典型的爱国者形象,可以与“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辛弃疾相媲美。胸中激愤难平,却又屡屡被现实所打击,“孤啸”尽显英雄之落寞。 教师下水 从这首词的结尾两句“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中,我读出了一个寂寞孤独、愁肠郁结的词人形象。在词人的胸怀里郁结着“芦叶蓬舟千里”“醉眼渺河洛”的家国之愁,“不见当时杨柳,只是从前烟雨,磨灭几英雄”的凭吊之愁和“山欲暝,敛眉峰”的际遇之愁。对词人的这种感情我是理解并同情的,它真切地反映出在南宋偏安的大环境里,一位孤零漂泊的知识分子的心声。试想,天地苍茫,西风凄紧,词人匹马漂泊,孤独吟啸,此情此景,令人为之神伤。但是,这一形象以及它所包含的感情又有着某种局限性。在同样的时代和环境里,岳武穆怀抱着“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壮志,陆放翁高唱着“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心声。比起这些忘怀自我,以天下为己任的形象和情怀,词人的形象和感情毕竟显得单薄柔弱,这也让我为之唏嘘叹惋。例5.(2010东城期末诗歌鉴赏阅读延伸题)齐白石先生曾绘一幅画,并题诗“蛙声十里出山泉”(见右图)。请你根据上文作者对诗画关系的评述,评价这幅画。(200字左右)(10分)(1) 满分题例:齐白石先生这幅画十分高妙,与题诗相结合更是相得益彰。画中一条山泉由远及近从山间流出,泉中的水纹表现出山泉的涌动,紧扣“出”。两旁的岩石近大远小给人以山中清泉的画面和谐之美。泉中五六只蝌蚪由远处游到画面近处,而诗曰“蛙声”,此为妙处!无蛙,而由蝌蚪顺泉而下,带来蛙声远鸣,由远方“十里”而出。这无疑是齐白石先生赋予图画的内容,加以想象将自己的情寄于诗中,即志在笔墨而不在物意。表达出清新、自然之美,反映出齐白石先生崇尚自然之情,学养、品格之高。此诗画结合甚妙!(10分229字)(2) 白石先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结合,相得益彰。画中山泉清冽,蝌蚪数只,徜徉于山水之间。静谧悠闲,和谐自然。白石老人着一诗曰“蛙声十里出山泉”,一时意境大开。观者思绪不禁顺流而下,思那假以时日,或在十里之外,自有蛙声片片;抑或溯流而上,想那小溪之源,或有母蛙数只,矜夸而鸣;再或张目十日,窥此画中蝌蚪,自可蜕变为蛙,不亦“听取蛙声一片”。白石老人别出机杼,时空转换于三尺之间,学养展现乎诗画之中。故言此画确为佳作绝品。例6.海淀一模19题:作者说九寨沟的水可以把虬枝沉木等洗涤得清纯洁净,如同脱胎换骨一般。其实,生活中类似这水的人、事、物还有很多,他们滋养了我们的生命,净化了我们的心灵。请你展开联想,谈谈你的认识。(200字左右)(10分) 评分原则:观点明确,联想合理,分析精当,语言通顺,得810分;有观点但不够明确,联想基本合理,分析较具体,语言通顺,得57分;观点不够明确,联想不够合理,分析不够具体,语言不够通顺,得14分。示例:好的文学作品就如九赛沟的水那般净化了我们的心灵。读一本好书便如同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书中蕴含的是作者的思想结晶与情感的辛酸,是社会百态,是世间炎凉。徜徉于书中,便仿佛与现实的物质世界隔离,没有金钱,没有欲望,有的只是精神的纯粹。因此在借助书这一平台与作者交流的过程中,我们汲取了生命的甘泉,净化了自我的心灵。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有了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的渠道,九赛沟不可能常去,但好的书籍随手可得。这样我们就能构建一个坚固的精神世界来抵御物欲的侵袭。 示例:梁衡笔下的冬日香山就是生活中可以洗涤灵魂的一种事物,冬日的香山,没有尘器和人群,惟有一份沉静和稳重安详,脱离了草木妆点的香山的浩然正气总能引发我去到香山时内心的震动,它的静谧让我沉静下来思考,它的浩荡广阔使我摆脱城市市俗的喧闹静听那穿往的山风的音响,它的不加修饰令我感觉到清新,纯洁的自然的呼吸。人总能从自然中领悟一份无争,一份自尊,一份傲然的气势,这山既为人们提供了心灵的荫蔽,又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从容,静谧的生存状态。示例:如九寨沟的水可以把虬枝沉木洗涤得清洁纯净一样,读书可以荡涤我们的灵魂,滋养我们的生命,使我们脱胎换骨。嗅着文字高贵的芬芳,“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钱镠王的柔情撩拨着我的心弦;“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的淡薄恬静洗去了世俗的尘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的处世哲学让我细细品味。书中日月星宿,峰峦湖海,霜风落叶沧海桑田,无所不包;婉约娇美,粗犷豪放,幽默辛辣,警辟畅达,诸味俱全。读诗使人优雅,读史使人明智,读理使人深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书是启迪人类净化心灵的活水,是滋养生命的源泉,读书吧!示例:如九寨之水,中华古典诗词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们以其蕴含的纯美情思,优美意境而滋养我们的生命,净化我们的心灵。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让我们的心灵得以抚慰,让我们知道现实的伤害可以用山水抚平;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让我们得以改变视角,以更为敏锐的目光去捕捉藏在现实中的童话,用一颗更加柔软的心去体味浪漫情怀。诗词是一种提示,一种指引,更是对我们干枯的心灵的滋润。纵情诗词,我们可以感受艺术,荡涤心灵,获得灵魂的升华。示例:九寨沟的水可以把虬忙碌枝沉木洗涤得清纯洁净,生活中也有许多事物如水一般净化着我们的心灵。在喧嚣的都市中,人们难免会染上些许尘俗,受到一些桎梏,但只要我们愿意停下一会儿,不再追逐于名利富贵,静心读一本好书,品一杯香茗,听一曲“蓝色多瑙河”也许我们可以脱胎换骨般重塑自己的灵魂。当倦于工作中的勾心斗角时,可以看看街边从早到晚辛勤忙碌的交通协管员,他们朴实而又勤劳的形象也像水一般洗去我们的疲倦与茫然。生活中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小事,一句关切的问候,或是一本好书,都可以洗却浪声虚名,欲火利海,滋养我们的生命。例7.西城一模第卷文言文中,明崇祯帝认为黄道周“性偏执”,不是能够挽救时局的人。清乾隆帝却认为黄道周“立朝守正”,是“一代完人”。根据原文,联系现实谈谈你对黄道周的认识。不少于200字。(10分) 2010西城一模黄道周探究例:我认为黄道周确如乾隆帝所说“立朝守正”是“一代完人”,是为官正直,刚正不阿的典范。他在进入翰林院后,写了矫轻警惰文来讽劝其中一些养尊处优的官员;他在皇帝震怒之时敢于直言进谏,不顾个人利益而重国家安危。这一切表现出的不是“偏执”,而是他对正直的坚守。而当今社会就是少了几个像黄道周这样的正直之士。如今官场上阿谀奉承之风盛行,官员养尊处优,无所事事,没有了“黄道周”的直言不讳,领导者又能从溜须拍马中获得什么样的治国方略呢?黄道周的“立朝守正”正是现代官员奇缺的品格。例:黄道周为人正直且有政治远见,几十载宦海生涯,他尊礼守制,立朝守正,上疏救钱龙锡,引祖制抑郑芝龙,并从儒孝出发对天子起用杨嗣昌等表示异议。宦海浮沉,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为人准则,为官准则,既不投机取巧,更无阿谀奉承,为后世树立了为官典范,堪称“一代完人”。历史上有包拯、海瑞这样正直磊落的官吏,为朝廷效尽犬马之劳。现实生活中,邓小平在“文革”期间三起三落,却始终坚持自己的目标,最终带领我国走上改革开放之路。这些“立朝守正”的人,是国家的脊梁,民族的楷模。例8.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叶梦得 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戟云横。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转盼东流水,一顾功成。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信劳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东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 注释:八公山:淝水流经这里,在此曾发生淝水之战。公元383年,前秦苻坚率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丞相谢安(号东山)命其弟谢石、侄谢玄率兵应战,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叶梦得:南宋词人,主战派,此词写于他被主和派排挤出朝期间。桓筝:谢安晚年被晋孝武帝疏远,一次陪帝饮酒时,旧部桓伊弹筝助兴,唱怨歌行,谢安闻之流泪,武帝也面有愧色。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片开头三句写词人登高远眺所见之景,暗含故都风景依旧而人事已非的感慨。B. “想乌衣年少”一句中的“想”字所领起的七句,追忆了当年淝水之战的情景。C. “沸浪骇奔鲸”一句用比喻手法形象地表现了谢家子弟所率东晋部队的夺人气势。 D. “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两句,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对英雄不再的慨叹。 这首词结尾处用了谢安晚年的典故,这样写有哪些什用?(5分)(5分)要点:诗人以谢安晚年被疏远自比(1分),表达了自己被冷落的寂寞与愤懑之情(1分),也寄予了自己为国效力的愿望(1分),集中体现了全词的主旨(1分),表达含蓄深沉令人回味(1分)。(意思对即可)有词评家说豪放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叶梦得的这首词颇具豪放之风,请你任选一个角度(如景物描写、人物形象刻画、情感抒发等),对这首词的豪放风格加以赏析。(200字左右)(10分) 评分原则:有明确的看法,且能围绕自选角度有理有据地分析,语言通顺,得8-10分;有看法,分析不具体,语言通顺,得57分;有看法,但缺少具体分析,或看法和分析都有一定问题,且语言不够通顺给1-4分。 例:叶梦得的这首词颇具豪放之风。从他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便可见一斑。在上片,作者对谢安的外貌描写,使穿乌衣、披秀发的英俊少年形象跃然纸上,与“羽扇纶巾”的周瑜颇为神似,使上片显豪放之气。接下来作者又用“坐看骄兵南渡”“一顾功成”等语,描写了谢安的功绩,使我们不禁为谢安的智慧、指挥千军万马的镇定与大气所折服。末尾,作者又写谢安听怨歌行流泪,又塑造了一个“鬓虽残,心未死”的英雄形象。总之,本词借刻画谢安彰显了豪放之气。例:此词情感之抒发颇具豪放之风。作者起笔三句,写登楼远眺,所感却非离别相思之愁。作者想起了谢安。“想乌衣年少”等七句,作者充满激情地描绘了当年谢安的英勇,在对前人的赞赏之余,亦让人感到作者内心涌动的深情。下阙作者笔锋一转,由古及今,感慨世事沧桑。一句“无处问豪英”,苍凉之处让人进一步接近作者心中之深情。尾句“东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将谜底揭晓,作者仿佛调侃谢安,实则在调侃自己一身报国热血,却终究不为人接纳。此等哀愁,作者表现得含蓄深沉,令人读而心惊,非为杨柳岸,梦得自有东坡遗风。 例:诗人通过豪迈大气的景物描写,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却苦于报国无门的思想感情。“孤城”“断崖”“沸浪”“云涛”等意象的组合,描绘出一幅壮丽的八公山景,与诗人收复祖国失地,驱逐侵略外族的热切心情相契合。流水奔腾,草木峥嵘,北方的大好河山,正遭胡虏蹂躏,那里的人民正对“王师”翘首以盼。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怎能不心急如焚?但被主和派控制的朝堂上已无“谢家军”的身影,淝水之战的辉煌只能留在后人的记忆中。八公山胜景依旧而英雄不再,诗人感叹怀才不遇的同时也不禁为历史沧桑而惆怅。 例:叶梦得此词大开大阖,吞吐豪情于字里行间,不能不令人慨叹。八公山上,词人从“绕孤城”的滔滔淝水,看到故都曾经激荡的战争烟云,乌衣少年“芝兰秀发,戈戟云横”“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前秦军队气势汹汹,而乌衣少年从容沉着,指挥若定,迅捷克敌,那是何等的神采和气概!词人也渴望保家卫国,但千年已逝,如今 “孤城迷岸草”,曾让侵略者“草木皆兵”的八公山,断崖、草木依旧,云涛吞吐,气壮山河,但英雄不再,一切空成古今笑谈。可堪岁晚,受排挤远离朝廷,无法效仿谢安替皇上排忧解难,只能在怨歌行的哀曲中嗟叹不遇之不甘。全词从对历史的遥想,到对现实的感喟,立足高远,绝无小情怀,皆家国天下,堪称豪放之作。例:叶梦得的这首词颇具豪放之风,仅从人物形象刻画这个角度就足以见得。词人在上阙用“想乌衣年少”一句中的“想”字所领起的七句中,追忆了当年淝水之战的情景,刻画了少年将军的英雄形象。“芝兰秀发,戈戟云横”两句,以壮阔的气势,点面结合地写出了东晋迎战将领的年轻有为与雄姿英发。“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更是以广阔的视角,动静结合,近景与远景相互映衬,写出了南下前秦军队之夺人气势,更写出了谢家少年沉着冷静,顾盼之间定输赢的大将风度。具辛弃疾“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强大气势,真乃豪放之至。例:本词的景物描写可以看出叶梦得词句的豪放之风。上阙前三句“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居高临下,大处着眼,寥寥几笔,绘出长淮两岸衰草连连,淝水滚滚滔滔绕城而去的景象。往事越千年,登上八公山,都城已被攻破,山河已经破碎,字里行间包含了浓浓的物是人非的凄凉憾恨。下阙写八公山景,断崖、草木,遥遥簇拥着峥嵘的山峰,云涛在空中吞吐,气壮山河。这就是当年谢家军大战侵略者的地方,这就是少年英雄让敌人闻风丧胆之处,它反衬了“无处问豪英”的无奈,也抒发了词人渴望像古战场上的英雄豪杰一样奋勇杀敌,为国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叶词景物描写的恢宏大气正显示出该词的豪放之风。例:词中人物形象刻画非常传神,大有豪放之风。“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戟云横”短短十二字,一位年少得志,雄姿英发的少年将军形象呼之欲出。让我不禁联想起苏轼的“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同是豪放词,本词与苏词塑造人物有所相似。而本词中“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呈现出人物面对千军万马而“坐看”的从容淡定,胆略过人,似更胜苏词一筹。本词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的方式塑造出一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豪气逼人的少年英雄形象,是描写人物的佳作,全篇一气呵成的语势更添气势。例:词人作此,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与被主和派排挤出朝,不得重用的愤懑,忧国忧民的壮怀自是与靡醉婉约的闺怨愁绪大相径庭。词人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巧妙地运用想象,化用典故抒发内心情感。登高远眺,遥想淝水之战,脑海中勾画出当年“坐看骄兵南下”,谈笑间大败前秦的少年英雄。词人渴望的在沙场上纵横驰骋,运筹帷幄,进退自如种种豪情跃然纸上。然而,八公山风景依旧,人事已非,峥嵘奇峻云涛间,英雄不再。英雄,如谢安,如词人,被他们的主公轻忽,遗忘。词人化用桓筝一曲,含蓄而不矫作地表达出自己的怨,让读词的我们也分外心痛。失意却依然豪放是此词的抒情特征,此词与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有异曲同工之妙。例:叶梦得此词颇具豪放之风,仅从景物描写上便可见一斑。上片词人描写登临所见之景,“故都迷岸草”“长淮绕孤城”。词人高屋建瓴,视野辽远开阔,衰草连连,淝水滔滔的景象令人心胸激荡,颇具豪情。下片描写八公山之景,“断崖草木,遥拥峥嵘”“云涛吞吐”,寥寥数笔便勾勒出八公山崖壑相望,草木葱茏,云雾缭绕的雄浑景象。词人从大处着眼,挥洒自如,给人以极强的震撼。而如今,景物依旧,人事已非。以景之盛大反衬国之将亡,慨叹英雄不再,字里行间皆流露出词人的豪情,壮怀激烈。【教师下水文】样例 景物描写角度叶梦得的词作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虽然核心写一“迷”字,但颇具“豪放之风”。词中正面描写景物的笔墨虽然不多,但在孤城环水、岸草凄迷的境况下,词人却描绘出了“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的景象。试想,由淝水之战到南宋偏安已近千年,而作为当年主战场的八公山,断崖刀劈剑斫般矗立,那些曾令强敌草木皆兵、胆战心惊的草木依然呈现出峥嵘气象,千载以下,一股英雄豪气凝聚荡涤其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股豪迈气概也凝聚在词人胸怀。其余“沸浪骇奔鲸”“漫云涛吞吐”等想象、衬托的景物描写也都毫无柔媚之态。看来,这首词也真“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断崖草木,遥拥峥嵘”啊! 样例人物形象刻画角度叶梦得的词作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虽然核心写一“迷”字,但颇具“豪放之风”。在孤城环水、岸草凄迷的境况下,词作怀想的却是“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戟云横”的谢家才俊。这些年轻人英武有为,足智多谋,他们指挥的军队整饬强劲。尽管敌军骄横嚣张,但这些年轻将领却在转盼之间,“一顾功成”。这与苏东坡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与辛稼轩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异曲同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词人正面描绘、反面烘托,塑造出指挥若定、挥洒自如的英雄群像,寄托的正是自己慷慨激昂、意气勃发、建功报国的豪迈情怀。看来,这首词也真“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转盼东流水,一顾功成”啊! 样例情感抒发角度叶梦得的词作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虽然核心写一“迷”字,但颇具“豪放之风”。这首词下阕有大段抒情,可谓回肠百结,沉郁苍凉。“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词人胸潮翻滚,苦觅英杰,满腔孤苦郁闷。“信劳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抚古思今,满腔悲怆,直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精彩演绎。“东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受排挤,遭打击,壮志难酬,令人不禁想起辛稼轩“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苍凉慨叹。尽管词人目迷肠愁,但慷慨悲歌,句句国是,并无一词在为个人婉转哀诉。看来,这首词也真“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可堪岁晚,独听桓筝”啊!例9读下面元曲,完成(1)(2)题。【双调】水仙子重观瀑布 (元)乔吉天机织罢月梭闲,石壁高垂雪练寒。冰丝带雨悬霄汉,几千年晒未干。露华凉人怯衣单。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说,远远看过去,瀑布就象是由天机织就的一幅白练,垂挂在高高的石壁上。B作者靠近瀑布时,飞沫就飘落到身上,让人感到有凉气袭来,觉得衣服太单薄了。C作者写瀑布,由远观转而写近景,声音与色彩兼备,写出了瀑布飞流直下的壮观。D全曲想象奇特,虽不见“瀑布”二字,但瀑布的奇特韵致却通过词句表现了出来。答案:(1)C(曲中并没有写瀑布的声音)(2)这首元曲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瀑布?请举出两处并作简要赏析。答案:(2)比喻。作者把天比作织机,把月比作梭子,把瀑布比作一幅白练从陡峭的石壁垂下,十分形象地描绘了瀑布垂挂于悬崖的景观。 作者将瀑布自石壁下注比喻成白虹深入水面,似要吞饮涧水,生动地写出了瀑布高悬而又急下的态势。作者将瀑布自山顶奔流而下比喻成玉龙下山,形象地表现出瀑布倾泻时生龙活虎而又曲折翻腾的姿态。作者将瀑布的水花飞溅于山石之上比喻成片片飞舞的雪花落在沙滩,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水花的形与色。手法的运用一问,若涉及其它,视合理程度及分析情况酌情给分。(3)对于乔吉,有人认为其堪称元曲作家中的李白,你如何看?试以上面一首元曲为例,结合你对李白诗歌风格的理解,就你的认识作简要分析。不少于200字。解析: 明确提出见解,2分;能从李白、乔吉的诗中合理引用并作分析,2分;分析层次清晰,结构完整,4分;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2分)认同,可从这首元曲想象奇特、比喻新颖、气势恢宏等具有浪漫主义特征的手法角度分析两人诗风的相似。不认同,可从李白诗歌才调高迈、涵容天地、气势超凡脱俗,非乔吉所能追比等角度分析两人诗风的差异。例:我认为乔吉颇有太白“想象奇特,意象丰满”之遗风。天机织就的白练,首句便将瀑布赋予了神话的色彩,可见其想象之奇特,与太白“疑是银河落九天”有异曲同工之妙。接下来“冰丝”“带雨”则凸显瀑布如“白练”,形象生动地将动态的流水描绘于人前,其“白”凸显其“湍急”“盛势”,以这样一个常被人忽略的角度来展现瀑布之雄伟,视角独特,这亦是他与太白的共同之处。而且二人均善用夸张手法,以表现其奇特的想象。李白的“三千尺”是空间的雄壮,而乔吉的“几千年”则是从时间上体现气势之盛。可见二人风格有相近之处。例:我认为乔吉颇有太白之遗风。全曲中处处彰显着飘逸与恢弘之气。作者开篇就将瀑布比作天机织就的白练,从石壁上一泻而下,将其雄伟之势展露无遗。紧接着,用“几千年晒未干”形容瀑布的不息,使其立体的形象立刻跃然纸上。前两句与“疑是银河落九天”有异曲同工之妙。最后,作者将此瀑布喻为白虹、玉龙,让人不禁联想到一条喘息的瀑布在滩上飞跃,带给人此景只应天上有的飘逸气息。同时末句也将飘逸与恢弘之感一并推向了极致。纵观全曲,乔吉颇得太白之余韵。例:我同意这个看法。李白的诗歌以奇伟的想象和宏伟的气势著称,而乔吉的风格也极具这样的特点。此曲开篇两句以“天”为“机”,以“月”为“梭”,以“瀑布”为“雪练”,天地日月仿佛真成了万能的造物主,“织”出了一道“冰丝带雨”悬于霄汉;这是何等的浪漫而又奇伟的想象,是何等磅礴之气势!此等比喻与想象,相较于李白的“疑是银河落九天”,其气韵与胸怀之旷伟乃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乔吉将这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发挥到了极致,真乃是元曲作家中的李白。例:乔吉之曲充满了磅礴的气势与浪漫色彩,的确堪称元曲作家中的李白。李白的诗气势恢宏, 寥寥数笔就能给人展现一幅宏伟壮丽的特点。而乔吉的此曲,也颇有此风。“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此句大开大阖,有长虹贯日,龙翔九天之气势。其中“玉龙下山”最为秒绝,将瀑布直冲而下的气势描绘得淋漓尽致,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此曲中还将瀑布比为天机织就的白练,用“冰丝带雨”来形容,想像颇丰,极具浪漫色彩。乔吉此曲,无论从气势、浪漫、想像,都与太白之诗有很大相似之处,说其为元曲中的李白实不为过。例:我认为乔吉写作手法清新飘逸,想像新奇大胆,堪称元曲作家中的李白。在这首元曲中,作者起句即将瀑布比喻为由天机织就的“雪练”,比喻新颖,想像奇特。而接下来“冰丝带雨悬霄汉”则与李白“疑是银河落九天”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都能将胸中的那份豪迈雄壮之情融入那新奇大胆的诗句中,令人为之绝倒。乔曲末句“白虹饮涧,玉龙下山”的比喻与夸张深得太白诗歌之精髓,例:我认为乔吉纵有值得称赞之处,但仍略逊太白一筹。就描绘磅礴气势来讲, 二人都有名句。乔吉曰:“似玉龙下山,晴雪飞滩。”其笔下瀑布如龙似雪,一“飞”一“下”亦包含动感,但与太白的“疑是银河落九天”相较就显得“捉襟见肘”了。乔曲止于比喻,而诗仙之句则结合夸张手法,又托“瀑布”于“银河”,不是在写瀑布却真真正正描绘出了其气势如虹的韵致,满溢诗仙飘逸豪放的风格,实属神来之笔。若说乔吉抓住了瀑布的意韵,那么李白则是透视了瀑布的神韵,将瀑布表现得超越了瀑布本身。例:我认为较之李白,乔吉的格调仍略显不足。二者相比,乔吉描摹瀑布似更精确,但李白之诗更以新奇之想象和傲人的气势而更胜一筹。乔吉写瀑布,仍无法摆脱“雪练”“冰丝”“白虹”等常见意象的束缚,这样的比喻虽精确,却不免归于流俗,气势也顺势短了一截。而李白之见瀑布,“疑是银河落九天”,眼界豁然开阔,豪迈气概也喷薄而出。李白的“银河”,不仅比喻新奇,非常人能想到,更有寄情宇宙之博大情怀,有中华文化中“神似”的最高美感。因此,相比之下,乔吉略显不及。例:我认为乔吉与李白在写作风格和艺术想象上颇多相似。同样是写瀑布,本曲便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有异曲同工之妙。“天机织罢月梭闲”句,尽显这人间少有的奇伟和瑰丽,仿佛来自天界,这正与“疑是银河落九天”相契合。下片“白虹饮涧”句,更是描画出了瀑布飞流直下的动态之美,想象力更是压倒群芳,无与伦比。李白的“遥看瀑布挂前川”的一个“挂”字,却是以静写动,二者虽形异但神似。总而言之,乔吉继承了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也同样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例:我认为乔吉堪称元曲作家中的李白。李白的诗歌以想象奇特,词句飘逸浪漫见长,而乔吉之曲也深得其精髓。此曲中开门一句即想象天机织就白练般瀑布的场景,由地入天,想象之天马行空可见一斑。“几千年晒未干”一句,拓宽了时间的界限,与李白诗“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拓展空间界限有异曲同工之妙。复观末三句将瀑布比作“白虹”“玉龙”“晴雪”,十二字中尽显瀑布的壮丽灵动,比喻恰当,生动奇特,不由得使人为作者的大胆想象和飘逸灵利的笔法所折服。乔吉实可谓元曲作家中的太白。例:乔吉与李白的确有很多可比之处。单看乔吉的这首水仙子重观瀑布,光是那大气和精巧的设喻就颇得太白遗风。如曲中的“石壁高垂雪连寒”“白虹饮涧,玉龙下山”,一静一动,一幽冷一磅礴,其思想之浩远,比喻之精当,是为绝妙。这让人不禁想起李白的一首望庐山瀑布,李白将之喻为“银河落九天”,其倾泻之感全出。前句“遥望瀑布挂前川”一“挂”字,让人仿佛真面瀑布,其恢宏之气拂面而来。纵观二诗,形神皆似,以其比喻和想象为最,颇具浪漫情怀。称乔吉为“小李白”亦无不可。【教师下水文】有人认为乔吉堪称元曲作家中的李白,仅就这首水仙子重观瀑布而言,我觉得是一种相当肤浅的评价。不错,“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等譬喻,表面看是丰富、奇特、新颖的,颇有些像李白的诗歌风格;但这仅是表面相似,甚至是并不高明的模仿。与李白的诗歌相比较,水仙子重观瀑布缺少的是飘逸超凡的气概和豪迈不羁的情怀。请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何等的抱负,“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是何等的慷慨;而“石壁高垂雪练寒”是多么僵滞,“冰丝带雨悬霄汉”又多么猥琐,至于“晒未干”“怯衣单”简直有几分可笑了。如果说李白的作品是谪仙创造的神品,那么水仙子重观瀑布便是匠人勾描的俗作。借用苏轼评价徐凝的话调侃一下这首元曲: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乔吉洗恶诗例10文末说:“我凝视着蒙娜丽莎,觉得母亲的面容叠印在上面,继续昭示着我。”其中的“昭示”,意在强调由母亲传承而来的“神圣的沉静”这一精神财富的可贵。请联系生活经历,谈谈身边的老师或家长曾经给过自己的昭示。不少于200字。例:作者的母亲交给他一种“沉静”的处世态度,使他获得那几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与气度。我的母亲也曾以相似的“沉静”昭示着我。当我站在演讲比赛演讲台时,我都能看到她站在台下舒展的面容。不是狂喜,没有激动,那是种会心的微笑,并不是为荣耀加于我身那一刻的虚妄,只是感受女儿一路成长的踏实与满足。因而我懂得,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博得多响亮的名号,只是成长,在自我超越中充实生命内涵,而不可为名利冲昏头脑。母亲对名利的“沉静”当昭示我充足、踏实地生活。实例:例:正如文中的母亲将“神圣的沉静”传递给儿子,我的一位语文老师将人文关怀的悲悯之心这重要的精神财富传给了我。记得那天课前演讲,主讲的同学以纳粹集中营为题材做了一次慷慨激昂的演说。我惊异地看到,我的语文老师轻靠着墙壁,闭上眼睛,有泪水顺脸颊流下。那一刻给了我极大的撼动。那是对被戕害的生命的真诚哀悼,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灾难的悲悯。他引领我从肤浅的对人世不公的愤怒走进那事件背后,走进对心灵的关注。这位老师给我的关于人文关怀的昭示将永远引领我,怀一颗悲悯之心行于世间。例:翻看着自己日渐整洁的作业本,浏览自己日益提高的理科分数,细想自己日益有条不紊的生活节奏,我从心底由衷感谢我的高中数学老师。无论是平常上课还是做公开课,他的板书与画图始终如一的整洁漂亮;无论判平日作业还是批大考试卷,他纠正每一个小错的一丝不苟的态度从未懈怠。当我因计算马虎、书写不规范而经常考砸丧失信心时,他从未直面指出我的缺点,但他在作业中细心的批注,昭示着一种神圣的严谨与认真。他教会了我认真二字的重量,使我不断完善自己,认真地去生活。例:母亲在我成长过程中一直努力给予我的昭示便是“要体谅他人,有奉献精神”。小时候,母亲基本不允许我去同伴、同学家串门,幼年的我非常不能理解她的偏执。现在想想倒是释然了,一帮年幼的孩子在人家家里闹腾,不知要给人家添多少麻烦。小时候,逢阴雨天气,母亲便会给我讲她天寒早起给班里生炉子结果落下风湿病根的故事。那时我总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