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级化生应用化学(师范)考核大纲定稿.doc_第1页
09级化生应用化学(师范)考核大纲定稿.doc_第2页
09级化生应用化学(师范)考核大纲定稿.doc_第3页
09级化生应用化学(师范)考核大纲定稿.doc_第4页
09级化生应用化学(师范)考核大纲定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9级化生应用化学(师范)考核大纲定稿 应用化学(师范)专业考核大纲(xx版)化学与生命科学系二00九年十月目录1.无机化学考核大纲?12.分析化学考核大纲?53.有机化学考核大纲?84.中学化学与教学论考核大纲?135.物理化学考核大纲?166.结构化学考核大纲?217.生物化学考核大纲?248.计算机在专业中的应用考核大纲?279.仪器分析考核大纲?3010.专业英语考核大纲?3311.化工原理考核大纲?3512.工业分析考核大纲?3813.催化原理考核大纲?4114.元素有机化学考核大纲?4315.绿色化学考核大纲?4516.材料化学导论考核大纲?4717.元素有机化学考核大纲?4918.材料化学导论考核大纲?5719.稀土配合物生物热化学考核大纲?5320.绿色化学考核大纲?5421.化学教学论考核大纲?56无机化学考核大纲1课程编号09010231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总学时数88学分4.5 一、考试要求 (1)准确掌握无机化学术语和一些基本概念;熟练掌握有关化学基本量和化学计算。 (2)掌握热化学基本知识和反应速率理论。 (3)在掌握化学平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掌握酸碱电离平衡及计算;掌握沉淀-溶解平衡;了解氧化还原平衡及电化学基础知识。 (4)掌握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配合物结构的基础理论。 (5)在学习元素周期表的基础上系统地了解常见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二、考试内容第一章气体1了解气体状态的特点,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应用;2熟悉气体分压定律;3了解气体分子动理论与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关系;4了解真实气体相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偏差及其修正方法;第二章热化学1了解化学变化过程中的热效应概念,恒容反应热和恒压反应热的概念和测定;会写热化学方程式;2初步了解焓的概念,知道焓变是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一种驱动力;3会进行有关热化学的一般计算;4初步了解热力不第 一、第 二、第三定律的概念;第三章化学动力学基础1初步了解化学反应速率、速率方程、碰撞理论、过渡状态理论和活化能概念;2理解并会用浓度、温度、催化剂诸因素解释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3初步掌握阿仑尼乌斯公式的应用,会用其求算活化能及某温度下的反应速率;4理解反应分子数和反应级数的概念,会进行基元反应有关的简单计算;5初步掌握零级、一级和二级反应的特征。 第四章化学平衡熵和Gibbs函数1初步了解熵、熵变和绝对熵的概念,知道熵变是化学反应的自发过程的另一种驱动力;2初步了解吉布斯自由能及吉布斯-亥姆霍兹方程,初步学会用其判据化学反应的自发性;3掌握化学平衡状态及标准平衡常数概念,会进行简单的化学平衡移动判断及有关计算。 第五章2酸碱平衡1理解布朗斯特酸碱、路易斯酸碱和软硬酸碱理论的意义和要点;2掌握一元弱酸、弱碱的pH的计算公式。 3了解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变色点和变色范围等概念;掌握强酸(碱)滴定强碱(酸)或弱碱(酸)的滴定曲线、滴定突跃大小及其影响因素、指示剂的选择原则;4熟悉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组成和命名;5熟悉配位反应,能进行配位平衡的有关计算。 第六章沉淀溶解平衡1了解沉淀的溶解度和溶度积常数;2掌握微溶化合物溶解度的计算;3熟悉影响条件溶度积和沉淀溶解度的因素;4熟悉几种重要的银量法的原理、特点和应用。 第七章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基础1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2掌握氧化还原方程式的两种配平方法;3了解埃灵罕姆图的意义及其应用;4熟悉能斯特公式、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及其应用;5了解电势数据的两种图示法及其应用;6.简单了解电化学的应用。 第八章原子结构1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近代概念、原子能级、波粒二象性、原子轨道(波函数)和电子云概念;2了解四个量子数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掌握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取值范围;3熟悉s、p、d原子轨道的形状和方向;4理解原子结构的近似能级图,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则和s、p、d、f区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5会从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了解元素性质,熟悉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合能和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 第九章分子结构1认识化学键的本质;掌握离子键的形成及其特点;掌握离子的特征,离子极化概念;2掌握价键理论的内容;会用价键理论解释共价键的特征,会用价电子对互斥理论和杂化轨道理论解释简单的分子结构;3初步认识分子轨道,掌握第二周期元素的分子轨道特点;4理解金属键理论,特别是能带理论,会用能带理论解释固体分类;5认识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的本质,会用其解释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第十章3固体结构1认识各种固体的类型及其结构特点;掌握离子的特征,离子极化概念;2理解金属键理论,特别是能带理论,会用能带理论解释固体分类;3认识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的本质,会用其解释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第十一章配合物结构1了解配位化合物的顺反异构和旋光异构概念,初步学会上述两种异构体的判断;2熟悉配位化合物的价键理论,会进行一般配离子结构判断和磁性计算;3了解晶体场理论的要点,弄清八面体场、四面体场和平面四边形场中d轨道的分裂;4弄清分裂能和晶体场稳定化能概念,初步学会上述几种场中分裂能及稳定化能的判断;第十二章s区元素1了解s区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够解释Li的标准电极电势为什么最低,能解释碱金属与水、醇和液氨反应的不同;2了解主要元素的矿物资源及单质的制备方法,特别注意钾和钠制备方法的不同;3了解s区元素的氢化物、氧化物、氢氧化物的性质,特别注意氢氧化物的碱性变化规律;4了解s区元素的重要盐类化合物,特别注意盐类溶解性的热力学解释;5会用离子极化理论解释碳酸盐分解规律;6了解对角线规则和锂、铍的特殊性。 第十三章p区元素(一)1了解p区元素的特点;2了解p区元素的存在、制备及用途;3掌握重点元素硼、铅、碳、硅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会用结构理论和热力学解释它们的某些化学现象;4从正硼烷的结构了解缺电子键和硼烷结构;5了解一些无机材料的制备和用途;6了解惰性电子对效应概念及其应用。 第十四章p区元素(二)1了解15-16族元素的特点;2了解重点元素的存在、制备和用途;3掌握重点元素氮、磷、氧、硫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会用结构理论和热力学解释它们的某些化学现象;第十五章p区元素(三)1了解17-18族元素的特点;了解重点元素的存在、制备和用途;2掌握重点元素卤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会用结构理论和热力学解释它们的某些化学现象;3了解第1个稀有气体化合物的诞生及其对化学发展的贡献。 第十六章4d区元素(一)1了解d区元素的通性,即d电子化学的特征;2掌握钛单质、TiO 2、TiCl4的性质和制备,钛合金的应用;3掌握铬单质的特性与制备,三价铬与六价铬的转变;4了解钼和钨的简单化合物及同多酸、杂多酸的概念;5掌握从软锰矿制备单质锰,锰的变价及其氧化性;6了解铁、钴、镍氧化还原性变化规律,掌握其氧化物和氢氧化物性质;第十七章d区元素(二)1掌握铜单质及其常见化合物,着重了解其歧化反应;2了解锌、镉、汞的单质及重要化合物。 第十八章f区元素1熟悉镧系元素电子结构、名称,镧系收缩概念及其产生原因和影响;2了解镧系元素的存在,制备及用途;3重点掌握镧系元素氧化物,氢氧化物的性质;4了解镧系元素的分离方法,特别注意溶剂萃取法及离子交换法的原理;5简单了解锕系元素电子结构、名称及与镧系元素的相似性。 三、考试方式闭卷考试1.考试类别闭卷、笔试2.记分方式百分制满分为100分,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8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 3.考试时量120分钟4.试题总数约5大题,30-35小题5.命题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检查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全面掌握情况,并检查教师的教学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依据。 6.题目类型全卷共包含5道大题,第一道题为填空,考察学生对基本内容的熟悉程度;第二道题为简答题,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第三题为完成并配平方程式,考察学生化学反应的理解能力;第四题为物质的鉴定与分离,考察学生对物质性质的综合掌握与运用能力;第五题为计算题,考察学生利用无机化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各类题目的特点及考试的目的检验学生对无机化学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程度。 四、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无机化学,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参考书目1无机化学,北师大,华中师大,南京师大,高等教育出版社2无机化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3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西北大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4无机化学学习指导,大连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5无机化学答疑,黄孟键,高等教育出版社分析化学考核大纲5课程编号90xx1课程类别必修课程学时56学分3.5学分 一、考试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各种分析方法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 掌握滴定分析(酸碱滴定、配位滴定、氧化还原滴定和沉淀滴定)、吸光光度法基本原理和方法。 了解误差和偏差的含义,掌握有效数字的表示方法和运算规则,掌握有关物质的浓度的换算和分析结果的计算。 二、考试内容第一章绪论1.掌握分析化学的任务、分析方法的分类。 2.熟悉分析的基本程序。 3.了解分析化学的作用和发展趋势。 第二章误差及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1.熟悉误差的分类及减免方法;.掌握准确度与精密度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熟悉平均值置信区间计算,掌握可疑值的取舍、t检验与F检验。 3.掌握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则。 4.了解回归分析法。 第三章滴定分析1.滴定分析法的分类和特点,掌握滴定分析对滴定反应的要求及滴定方式;2.掌握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定和浓度的表示方法。 3.了解基准物质的条件,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定4.标准溶液的浓度表示方法物质的量浓度、滴定度5.掌握滴定分析的计算第四章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法1.掌握酸碱质子理论,进一步巩固酸碱平衡理论。 2.熟悉各种酸碱水溶液H+浓度的计算。 掌握各种类型的酸碱体系滴定可行性条件、分步滴定条件的判断及指示剂的选择;酸碱滴定曲线及影响突跃范围的因素;强酸、强碱的滴定、一元弱酸弱碱的滴定。 掌握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3.熟悉滴定误差的计算。 4.熟悉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和变色范围、混合指示剂的特点。 5.了解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第五章6配位滴定法1.掌握EDTA滴定法的基本原理,正确选择滴定条件。 2.熟悉酸效应、配位效应等副反应;配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 3.掌握金属指示剂的变色原理,指示剂的封闭、僵化、变质现象及消除方法。 4.熟悉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条件与方法;熟悉常用金属指示剂铬黑T的应用,了解配位滴定的方式及应用。 第六章氧化还原滴定法1.熟悉氧化还原滴定的原理、电极电位、标准电极电位、条件电极电位的概念与意义计算;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及影响因素2.掌握影响氧化还原滴定突跃的主要因素,熟悉滴定过程中计量点电位的计算3.熟悉氧化还原指示剂分类、变色原理、变色点及指示剂的选择4.掌握高锰酸钾法、碘量法原理、滴定条件、指示剂、标准溶液5.熟悉氧化还原滴定的应用。 了解重铬酸钾法、亚硝酸钠法。 第七章重量分析法和沉淀滴定法1.了解学习重量分析的意义及重量分析法的应用。 2.熟悉沉淀法对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的要求、沉淀的条件;影响沉淀完全和沉淀纯度的因素。 3.了解沉淀滴定法对沉淀反应的要求及影响滴定曲线的因素。 4.熟悉三种银量法的原理及滴定条件。 5.熟悉硝酸银标准溶液的制备及银量法的应用。 6.掌握沉淀重量法及沉淀滴定法的计算。 第九章吸光光度法1.掌握吸收光度法的基本原理、理解朗伯比尔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及意义。 熟悉吸光系数、摩尔吸光系数的意义和计算。 2.熟悉光度法的误差。 偏离Lambert-Beer定律的原因,测量误差,光度法测定的适宜范围。 3.熟悉显色反应条件的选择,影响显色反应的因素。 熟悉参比溶液的选择。 4.了解示差光度法,双波长吸光光度法及其与普通光度法的区别,多组分含量的测定。 5.掌握定量分析方法。 第十三章分析化学中的分离与富集方法1.熟悉几种常用的沉淀分离法。 2.熟悉溶剂萃取分离法的原理、萃取条件的选择。 3.掌握色谱法进行分离的原理及展开剂的选择。 4.熟悉离子交换分离法及其操作方法5.了解几种现代分离技术。 第十四章定量分析的一般步骤1.掌握试样的采取和制备。 2.熟悉有机试样的消化及干扰物分离的方法。 3.7熟悉测定方法的选择原则。 三、考试方式卷(一)理论考试1.考核方式考试2.考核形式闭卷3.记分方式百分制,满分为100分,以80%的比例记入总成绩。 4.考试时量120分钟5.试题总数约四个大题6.命题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命题的指导思想全面考查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主要知识点学习、理解和掌握的情况。 命题的原则题量较多,覆盖面广,最基本的知识一般占60%左右,稍灵活一点的占20%左右,较难的占20%左右。 7.题目类型 (1)选择题(在下列各小题的备选答案中,请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少选、多选不给分。 每题2分,共30分左右) (2)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左右) (3)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左右) (4)计算题(每题1112分,共35分左右)7.答题要求对于选择题,要求判断准确;对于填空题,要求填写准确;对于简答题,要求答出要点,并加以简要说明;对于计算题,要求有计算原理,计算式,数据代入,正确处理有效数字。 (二)平时成绩由学生完成适量的练习,考勤等,以20%的比例记入总成绩。 四、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分析化学(第五版),华东理工大学化学系,四川大学化工学院编,高等教育出版社,xx参考书目1分析化学,第六版,李发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xx2分析化学,第四版,武汉大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分析化学,第二版,孙毓庆主编,科学出版社,xx有机化学考核大纲8课程编号09018021课程类别理论课总学时数96学分6 一、考核要求有机化学考试在考查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这些基础知识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生应能1正确掌握和理解各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命名方法;2熟练掌握和理解各基础有机化学反应的原理及应用范围;3熟练掌握和理解有机化学反应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以及反应机理等,特别注意理解和掌握有机化学反应中的立体化学问题;4正确地运用有机化学的基本反应和理论来进行有机合成反应的设计、反应现象和机理的的解释以及推断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等。 二、考核内容第一章绪论1.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合物2.共价键的基本性质3.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方法4.有机化合物的分类第二章烷烃1.烷烃的异构与命名2.烷烃的构型与构象3.烷烃的物理性质4.烷烃的化学性质5.卤代反应的机理,自由基的稳定性第三章单烯烃烯烃的结构、异构和命名烯烃的制法消去反应机理烯烃的物理性质烯烃的化学性质亲电加成反应机理,碳正离子的稳定性烯烃的和用途第四章炔烃和二烯烃1.炔烃的结构、异构和物理性质2.炔烃的化学反应3.9炔烃的制法4.共轭作用,超共轭作用5.共轭二烯烃6.累积二烯烃第五章脂环烃1.脂环烃的命名与异构2.脂环烃的物理与化学性质3.脂环烃的构象及构象分析4.多环烃第六章对映异构1.旋光性2.手性3.分子的手性与对称性4.含一个不对称碳原子的化合物5.含几个不对称碳原子的开链化合物6.碳环化合物的立体异构第七章芳烃1.苯的结构、共振论2.苯衍生物的异构、命名及物理性质3.苯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及机理4.苯环上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律5.多环芳烃6.卤代芳烃7.休克尔规律第八章现代物理实验方法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1.电磁波谱的一般概念2.紫外和可见光吸收光谱3.红外光谱4.核磁共振谱5.质谱第九章卤代烷卤代烷的命名一卤代烷的结构和物理性质一卤代烷的化学性质亲核取代反应机理一卤代烷的制法有机金属化合物第十章10醇、酚、醚1.醇的结构、命名和物理性质2.一元醇的反应3.一元醇的制法4.二元醇5.酚的结构、命名和物理性质6.一元酚的反应7.二元酚和多元酚8.醚的结构、命名和物理性质9.醚的反应10.醚的制法11.环醚第十一章醛和酮1.一元醛酮的结构、命名和物理性质2.醛酮的亲核加成反应3.醛酮的亲核加成反应机理4.醛酮的氧化和还原5.一元醛酮的制法6.醛酮的和用途7.?,?-不饱和醛酮8.醌第十二章羧酸1.一元羧酸的结构、命名和物理性质2.一元羧酸的反应3.一元羧酸的制法4.二元羧酸5.取代羧酸6.酸碱理论第十三章羧酸衍生物1.羧酸衍生物的分类和命名2.酰卤和酸酐3.羧酸酯4.油脂和合成洗涤剂5.乙酰乙酸乙酯和丙二酸二乙酯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6.酰胺7.羧酸衍生物的水解、氨解、醇解历程8.有机合成路线设计第十四章含氮有机化合物1.硝基化合物的结构和命名2.11硝基化合物的性质3.硝基化合物的制备4.胺的结构、命名和物理性质5.胺的化学性质6.胺的制法7.芳香族重氮化反应8.芳香族重氮盐的性质9.分子重排第十五章含硫和含磷有机化合物1.硫、磷原子的成键特征2.含硫有机化合物3.有机硫试剂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4.含磷有机化合物第十六章元素有机化合物1.元素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重要性2.C-M键的一般合成方法3.有机锂化合物4.有机硼化合物5.有机硅化合物6.过渡金属络合物第十七章周环反应1.周环反应理论2.电环化反应3.环加成反应4.?-迁移反应第十八章杂环化合物1.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2.五元杂环化合物3.六元杂环化合物4.生物碱第十九章糖类化合物1.单糖2.双糖3.多糖4.糖的衍生物第二十章蛋白质和核酸1.氨基酸2.12多肽3.蛋白质4.酶5.核酸第二十一章萜类和甾族化合物1.萜类2.甾族化合物第二十二章合成高分子化合物1.基本概念2.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3.高分子的合成4.高分子的应用 三、考试方式(一)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二)答题时间120分钟。 (三)各部分内容的考查比例试卷满分为100分。 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反应)约55%有机合成约20%机理题约10%推断结构(含波谱分析)约10% 四、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曾昭琼主编,有机化学(第四版)上、下册,xx。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目郭灿城主编,有机化学,xx。 科学出版社。 中学化学与教学论考核大纲13课程编号09010241课程类别必修课总学时数40学分3 一、考核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化学课程、化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化学教学设计、化学教学原理、化学课堂教学、化学测量与评价、化学专题教学、化学学习、化学教育研究等内容中包含的概念、原理、方法和技能 二、考核内容第一章绪论化学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理论基础、课程教学目的、要求及内容体系、化学教育的发展和化学教学论的形成。 第二章化学课程的编制与变革1.了解化学课程发展的概述课程的含义、科学素养的含义、我国科学素养现状与目标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化学变革与大纲的介绍。 2.认识化学课程的基本组织形式第三章化学教材设计及内容建构结合化学课程发展史和化学课程改革的实践,要求学生了解化学课程发展改革历程几现状,理解化学课程的基本组织形式,能对比理解并掌握化学课程目标和新化学课程标准。 第四章化学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1.要求学生了解化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要求;2.掌握进行化学教学设计的层次和环节;3.能够综合运用化学教学方法和化学教学媒体进行化学教学设计第五章化学教学技能1.要求学生在学习化学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学会化学教学的基本技能,并能够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技能于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的实践中2.掌握化学说课的基本模式;3.熟悉备课的基本环节,并能完成三种类型的教学设计,能上一节比较好的研讨课,并学会如何评课;第六章14化学实验及实验教学研究1.要求学生理解化学实验、化学实验教学与化学教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2.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理论,化学实验的构成及过程,学会进行初步的化学实验教学第七章化学探究式教学1.要求学生理解探究式教学的涵义、特征、类型及与其它教学方式的关系;2.掌握探究式教学的设计程序,并能初步设计探究式教学方案;3.了解探究式教学的研究方法第八章化学学习策略及其实施1.要求学生理解学习策略的涵义与特征;2.掌握各类化学知识的特点并学会各类化学知识的学习策略,认识并改善自身的学习方法;3.学会在教学设计中贯穿学习策略的实施。 三、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考试2.考核形式闭卷、笔试3.记分方式满分为100分,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模拟说课,试教1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 4.考试时量120分钟5.题目类型选择及填空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简答考察学生对化学教材设计,化学教学标准,教育教学技能等方面的综合知识;论述题考察学生化学教学论综合知识的理解及整体把握,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可提出自己的理论,观点,或解决办法等; 四、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刘知新主编.化学教学论(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参考书目1钟启泉主编,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高文主编.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3李纪连,梁媛,王慧编.新课程教学设计.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xx4袁振国.教育新理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xx5施良方著.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6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xx7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xx8钟启泉,崔允漷.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xx915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0威廉.维尔斯曼著,袁振国主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11李秉德.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xx12张大均主编教与学的策略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xx13皮连生.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理论与实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物理化学考核大纲16课程编号09020261课程类别学科专业基础必修课总学时数112学分7 一、考试要求物理化学课程内容包括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胶体化学、表面物理化学等。 本门课程主要考察学生对物理化学基本概念及各项内容的掌握程度。 要求考生能全面系统地理解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重要定律或公式,熟练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具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具有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第一章气体1.了解气体分子运动公式的推导过程,建立微观的运动模型,了解前人对问题的处理方法和过程。 2.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混合气体的性质。 3.熟练运用道尔顿分压定律、阿马加分容定律。 4.理解实际气体范德华方程和临界性质。 5.了解实际气体的液化和临界性质,了解对应状态原理与压缩因子图。 第二章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应用1.了解热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环境、状态、功、热量、变化过程等。 2.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和内能的概念,理解热和功只在体系与环境有能量交换时才有意义。 熟知功与热正负号的取号惯例。 3.理解准静态过程与可逆过程的意义。 4.理解U及H都是状态函数,以及状态函数的特性。 5.掌握生成焓、燃烧焓来计算反应热。 会应用赫斯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 6.了解卡诺循环的意义及理想气体在诸过程中热、功的计算。 7.从微观角度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本质。 第三章热力学第二定律1.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意义,注意变化过程的方向性问题,熵的引出可以选用不同讲法,但应注意内容的科学性。 了解自发变化的共同性质。 2.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与卡诺循环定理的联系。 理解克劳修斯不等式的重要性。 3.掌握热力学函数U、H、S、A、G的定义,了解其物理意义。 4.理解G在特殊条件下的物理意义,如何利用它来判别变化的方向和平衡条件。 5.掌握一些简单过程中的S,H和G,以及如何利用范霍夫等温式来判别化学变化的方向。 6.掌握吉布斯-亥姆霍兹公式、克拉贝内龙和克劳修斯-克拉贝龙方程式。 7.了解熵的统计意义。 8.17理解偏摩尔量和化学势的意义,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 9.了解热力学第三定律的内容,理解规定熵值的意义、计算及其应用。 10.初步了解不可逆过程热力学关于熵流和熵产生等基本内容。 第四章多组分体系热力学及其在溶液中的应用1.熟悉溶液浓度的的各种表示法及其相互关系。 2.掌握什么是理想溶液,理想溶液有那些通用性。 3.了解拉乌尔定律和享利定律的区别。 4.了解逸度和活度的概念,如何利用牛顿图求气体逸度数。 5.理解如何表示溶液中各组分的化学势,各组分的标准态有什么不同,了解从微观角度讨论溶液形成时一些热力学函的变化。 6.了解稀溶液依数性公式的推导。 第五章相平衡1.了解相,组分数和自由度的意义。 2.了解相律的推导过程及其在相图中的应用。 3.了解杠杆规则在相图中的应用。 4.根据相图能绘出步冷曲线,或者根据步冷曲线能绘制简单的相图。 5.在双液系中以完全互溶的双液系为重点了解其P-x图和T-x图,了解蒸馏和精馏和基本原理。 6.在二组分液-固体系中,以简单低共熔物的相图为重点,了解相图的绘制及其应用。 7.对三组分体系,了解水盐体系相图的应用。 了解相图在萃取过程中应用。 第六章化学平衡1.了解如何从平衡条件导出化学反应等温式。 2.均相和多相反应的平衡常数表示式有什么不同。 3.理解G m的意义,如何由G m估计反应的可能性。 4.掌握K p,k X和K c间的关系。 5.了解平衡常数与温度,压力的关系和惰性气体对平衡组成的影响,并掌握其计算方法。 重点在于计算平衡组成。 6.能根据标准热力学函数的表值计算平衡常数。 7.了解对同时平衡、反应耦合、连锁反应等的计算处理方法。 8.初步了解生物能力学的基本内容。 第七章统计热力学基础1.了解什么是最概然分布。 2.为什么可以用最概然分布的微观状态数来代替整个体系的微观状态数。 3.何谓配分函数,它有什么物理意义。 4.定位体系与非定位体系的热力学函数有什么差别。 5.了解平动、转动、振动对热力学函数的贡献,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 6.了解什么是玻色-爱因斯坦统计和费米-狄拉克统计。 第八章18电解质溶液1.了解迁移数意义及常用的测定迁移数的方法。 2.理解电导率,摩尔电导率的意义及它们与溶液浓度的关系。 3.熟悉离子独立移动定律及电导测定的一些应用。 4.了解迁移数与摩尔电导,离子迁移率之间的关系。 5.弄清楚电解质的离子平均活度系数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6.了解强电解质溶液理论(主要是离子氛的概念),并会使用德拜-休克尔极限公式。 第九章可逆电池的电动势及其应用1.理解电动势与r Gm关系。 熟悉电极电势的一套符号惯例。 2.熟悉标准电极电势表的应用。 3.对于所给的电池能熟练,正确地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并能计算其电动势。 4.能根据简单的化学反应来设计电池。 5.理解温度对电动势的影响及了解r Hm、r Sm的计算。 6.了解电动势产生的机理及电动势测定法的一些应用。 第十章电解与极化作用1.了解分解电压的意义。 2.了解产生极化作用的原因。 了解超电势在电解中的作用。 3.能计算一些简单的电解分离问题。 4.了解金属腐蚀的原因和各种防腐的方法。 5.了解化学电源的类型及应用。 第十一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一)1.掌握等容反应速率的表示法及基元反应,反应级数等基本概念2.对于有简单级数的反应如零级,一级,二级反应,要掌握其速率公式的各种特征并能够由实验数据确定简单反应的级数,对三级反应有一般了解。 3.对三种典型的复杂反应(对峙反应,平等反应和连续反应)要掌握其各自的特点并能对其中比较简单的反应能写出反应速率与浓度关系的微分式。 4.理解温度,活化能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理解阿仑尼乌斯经验式中各项的含意,计算E a,A,k等物理量。 5.掌握链反应的特点,会应用稳态近似,平衡假设等近似处理的方法。 第十二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二)1.理解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碰撞,过渡态和单分子反应理论的基本内容,会计算一些简单基元反应的速率常数,并弄清几个能量的不同物理意义及相互关系。 2.了解分子反应动力学的常用实验方法和该研究在理论上的意义。 3.了解溶液中反应的特点和溶剂对反应的影响。 4.了解快速反应所常用的测试方法及弛豫时间。 5.了解光化学反应的特点及量子产率的计算。 6.了解催化反应的特点和觉的催化反应的类型。 第十三章19表面物理化学1.理解表面吉布勘探自由能,表面张力的概念,了解表面张力与温度的关系。 2.理解弯曲表面的附加压力产生的原因及与曲率半径的关系,学会使用杨-拉普拉斯公式。 3.了解弯曲表面上的蒸气压与平面相比有何不同,学会使用Kelvin公式,会用这个基本原理来解释人工降雨,毛细凝聚等等觉的表面现象。 4.理解吉布斯吸附等温式的表示形式,各项的物理意义并能应用及作简单计算。 5.理解什么叫表面活性物质,了解它在表面上作定向排列及降低表面吉布斯自由能的情况,了解表面活性剂的大致分类及它的几种重要作用。 6.了解液-液,液-固界面的铺展与润湿情况,理解气-固表面的吸附本质及吸附等温线的主要类型,能解释简单的表面反应动力学,为何在不同的压力下有不同的反应级数。 第十四章胶体分散系统和大分子溶液1.理解胶体分散体系的基本特性。 2.理解胶体分散体系在动力性质,光学性质,电学性质等方面物特点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特点对胶体进行粒度大小,带电情况等方面的研究并应用于实践。 3.了解溶胶在稳定性方面的特点及电解质对溶胶稳定性的影响,会判断电解质聚沉能力的大小。 4.了解乳状液和种类,乳化剂的作用以及在工业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5.了解大分子溶液与溶胶的异同点及聚合反应的机理。 6.了解什么是唐南平衡,如何较准确地用渗透压法测定电离大分子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7.了解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的种类及其测定方法。 8.了解对天然大分子,凝胶的特点等有一个初步的概念。 三、考试方式1.考试类别闭卷、笔试。 2.记分方式百分制满分为100分,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8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 3.考试时量120分钟。 4.试题总数约5大题。 5.命题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命题的指导思想检查学生对对本课程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主要知识点学习、理解和掌握的情况,并检查教师的教学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依据。 命题的原则是题目数量多、份量小,范围广,最基本的知识一般要占60%左右,稍微灵活一点的题目要占30%左右,较难的题目要占10%左右。 其中绝大多数是小题目,适当压缩大题目在总的考分中所占的比例。 主观性题目和客观性题目兼顾。 6.题目类型 (1)选择题(10-15分); (2)填空题(10-15分); (3)判断题(10-15分); (4)证明题(5-10分); (5)计算题(40-60分)。 说明20客观题测试学生对物理化学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及理论解释的准确程度,掌握的熟练程度,及应用的灵活程度,同时还考查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 主观题测试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 7.考试目的 (1)帮助学生加深对物理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的理解,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具有进行科学实验的初步能力和良好工作作风; (2)使学生比较牢固地掌握物理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计算方法,同时还应得到一般科学方法的进一步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方法和细致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目标分为、认识与记忆;、理解与判断;、掌握与应用;、分析与综合四个由低到高的层次。 、认知与记忆对物理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定义、名词的重视与复述。 对物理化学的基本定律、定理、理论及重要公式的重视与复述。 对物理化学中各种量的法定计量单位与符号及重要常数的了解与熟记。 对物理化学中重要定律、理论的实验基础及物理化学发展的重要史实的了解。 、理解与判断准确理解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重要公式和理论。 能区分物理化学中易混淆的概念。 理解物理化学中重要图示所代表的物理意义。 理解物理化学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掌握与应用掌握物理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并能解决和论证给定条件下的物理化学问题。 熟练运用物理化学重要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能从物理化学的基本公式、假定出发,推导出所要求的关系式。 掌握物理化学中有关图像的绘制方法,并能进行解释和利用。 、分析和综合从物理化学基本理论出发,运用演绎、归纳等方法,分析、论证具体问题。 掌握物理化学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能用于解决某些问题。 四、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物理化学(第五版上、下册),傅献彩、沈文霞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xx年。 参考书目1物理化学(第四版上下册),傅献彩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2物理化学(第四版上、中、下),胡英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3物理化学,吉林大学等校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0年。 4物理化学简明教程,印永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0年。 5物理化学(第三版),天津大学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 6物理化学核心教程,沈文霞编,科学出版社,xx年。 7物理化学习题解答,金继红等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xx年。 结构化学考核大纲21课程编号09020271课程类别必修课总学时数48学分3 一、考核要求1要求学生能正确理解和掌握原子、分子和晶体中电子运动的基本规律,了解薛定谔方程得来的线索和用量子力学原理研究原子(氢原子、多电子原子)结构的基本方法,理解波函数和电子云的径向分布和角度分布及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原理。 2.了解用量子力学研究分子结构和络合物结构的基本方法。 掌握分子轨道理论和配位场理论和基本原理。 深入了解化学键的本质,通过分子图初步理解分子电子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间的相互关系,初步了解研究分子对称性和群论的概念及其在研究分子结构中的作用。 理解研究分子结构的近代物理实验方法(光谱、光电子能谱、磁化率、偶极矩、磁共振谱?)的基本原理,并学会简单的谱图分析。 3了解晶体点阵结构和晶体的对称性之间的关系,了解晶体中的化学键型。 理解x射线衍射的基本原理及Laue方程和Bragg方程,了解晶体结构测定的一般方法。 二、考核内容第一章量子力学基础1掌握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能量量子化和波粒二象性;2理解量子力学的五个基本假设;3.掌握波函数的物理意义,掌握波函数的条件和性质;4.掌握算符的定义、线性算符和轭米算符的定义和性质;5.理解本征方程、本征态和本征值等概念,推引定态薛定谔方程;6.理解态叠加原理;7.掌握保里原理的概念,理解保里原理的实质;8.建立一维势箱的薛定谔方程,掌握求解薛定谔方程的过程。 第二章原子的结构和性质1掌握量子力学处理单电子原子的思想方法和处理过程;2掌握单电子原子状态的表示-原子波函数,及物理性质与波函数的关系;3初步了解量子力学处理处理多电子原子思想方法-轨道近似;4掌握量子数n、l、m的物理意义;5了解多电子体系状态的表示方法;6初步掌握用屏蔽模型和自洽场方法处理多电子原子的过程;7掌握多电子原子的状态的表示-斯莱特行列式;8了解多电子原子的能量与各个电子运动状态的关系,理解库仑积分和交换积分的含义,及它们对体系能量的影响;9掌握原子光谱项的定义及简单原子体系光谱项和基谱支项的推求。 第三章22共价键和双原子分子的结构化学1掌握线性变分法的基本要点;2掌握变分法求解单电子分子的薛定谔方程的过程;3理解分子积分Haa,Hab和Sab的物理意义;5掌握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分子轨道概念,LCAO-MO,成键三原则;6掌握分子轨道的分类和特点;7学会用简单分子轨道处理第二周期同核双原子分子结构及性质;8掌握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9掌握双原子分子振转光谱的能级、跃迁选率、振转光谱的特点。 第四章分子对称性1熟练掌握对称元素和对称操作的概念;2掌握常见的对称元素和对称操作;3了解对称操作的乘积;4掌握点群的基本概念群、子群、群的阶、对易群与非对易群、共轭元素和群的类;5掌握常见分子所属点群的确定;6掌握分子旋光性和分子偶极矩的对称性判据;7初步了解群的表示的基本概念可约表示和不可约表示、等价不可约表示和不等价不可约表示、约化、投影。 第五章多原子分子结构与性质1掌握离域分子轨道与定域分子轨道的区别和联系;2掌握杂化轨道理论的要点杂化、杂化轨道、杂化轨道的正交归一性、等性杂化和不等性杂化、杂化轨道指数;3了解-分离和电子近似等概念;4掌握休克尔(HMO)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