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四 年 级 民 族 文 化 教 案(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任课教师:文光琴第一课 贵州畲族文化教学目标:了解贵州畲族文化的特点知道贵州畲族文化习俗,家庭习俗,语言等教学过程“一、贵州畲族文化贵州省畲族分布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麻江县、凯里市、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福泉市和都匀市。 全省畲族人口据1996年统计。共有41524人。其中,麻江分布最多,有32358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666,分布在全县9个乡镇:杏山镇有12216人,碧波乡有5844人,贤昌布依族乡有3547人,谷峒镇有3354人,宣威镇有3058人,下司镇有1602人,坝芒基布依族乡1368人,龙山乡1274人,景阳布依族乡103人。凯里市有畲族1596人,主要分布在炉山镇的六个鸡、角冲两个行政村。都匀市有畲族2979人,主要分布在杨柳街镇谷江片区,沙包堡镇摆楠片区以及洛邦镇的义红等地。福泉市有畲族4583人,主要分布在马场坪、凤山、兴隆、黎山四个乡镇、其中马场坪镇有2088人,风山镇1098人,兴隆镇1041人,黎山乡356人。二、畲族传统文化的存在及特点 (一)族源和语言 贵州省畲族在1996年6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同意认定前,称之为“东家”。“东家”这一名称,是当地汉人对贵州畲族的称呼,认为畲族是由“东边”来的,故有“东家”名。其自称“哈萌”。“哈”意为“客”, “萌”意为“人”,也就是说畲族是“客人”。相邻民族中,瑶族称畲族为“哈朵”,苗族称之为“嘎斗”,仫佬族称之为“喏哈”,布依族称乏为“迥哈”。明清时的一些贵州地方史志又称之为“东苗”、 “佟苗”。 贵州省畲族先祖来源于江西。根据其各姓氏的族谱和碑文记载以及民族成分认定前的考证,其先祖入黔前,居住在江西赣江流域及赣东、赣东北一带。其先祖多是元末和明洪武年间,或奉旨征、讨、迁徙,或避祸而迁入贵州。畲族入黔时,首先落居于贵定平伐一带。在明代,主要散居在今贵。阳、开阳、修文、长顺、贵定、清镇、龙里、都匀、福泉、荔波、麻江、凯里、施秉、镇远、石阡等lO多个县。历史上由于统治阶级的残酷镇压,一部分畲族人被迫融台于其他民族,造成人数减少。后来,余下的畲族人居住的区域,以麻扛县为中心及其临近凯里炉山的干坝、六个鸡、角冲以及福泉、都匀等县(市)的部分地区,连成一个较为广阔,有着共同语言及风俗习惯的共同区域。 贵州畲族虽在数百年前辗转千里来到贵州,但仍保持着本民族的语言。据1982年贵州省民族识别办公室语言组对畲族语言的调查,贵州畲族虽没有文字,但在其聚居的乡镇,男女老幼都说畲语,散居的畲族在社交活动中基本上用汉语。畲族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语支,畲族语与汉语比较,音节分类、性质分类、结构分类基本相同,但语法和语义有很大差别。 (二)家庭习俗 据平越直隶州志记载:“东苗有族无姓。”畲族以前有予父连名的习俗。清嘉庆年间(公元l7961820年)始用汉姓,编排字辈,子父连名的习俗才逐渐废除。现贵州省畲族主要有潘、蓝、雷、金、王、吴、罗、杨、陶、宋、赵、田、李、陆、文、黄、江、葛等姓氏。贵州畲族家庭组成太都是以父母子女的一夫一妻制的父系核心家庭,它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女子婚后从夫居,所生孩子从父姓,兄弟结了婚,有了子女,大都另立门户。三代同堂多为独子,或是兄弟分了家,父母同幼子居住。 畲族大都以血缘聚族而居。有的一姓一寨,有的数姓合寨,大寨近百户,一般四五十户,小寨十来户,单家独户甚少。居住在一个村寨的,大都是同一姓氏、同一个祖宗传下来的后代。因此,一个村寨或几个村寨同姓同宗都有祠堂和房的组织,祠堂是由各“房”构成。 祠堂主要用来祭祖,陈设神祗牌、香炉供奉祖先。 “房”是家庭一个近亲血缘组织。每个祠堂是由同姓组成,在同姓同宗又按兄弟分出“房”的组织。畲族很重视修房谱,每个姓氏都是,除总谱外,还有分谱,详细载述祖先等及其迁徙的时间和地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贵州畲族有“议榔”组织。一般一寨一个议榔,也有附近几个寨子恋歌组织议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畲族地区建立了各级政权组织。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实行了一系列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发展的政策,大力培养各少数民族干部。民族关系上,畲族人民长期同苗、布、汉等其他民族人民和睦共处,历史上为反抗共同的压迫者、剥削者、并肩战斗,今天为建设祖国,为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而携手合作。 (三)文化习俗 贵州畲族文化,主要是口头文化,以山歌、情歌、叙事歌、民间故事等形式出现。主题思想突出,内容丰富。畲族没有文字,其民族的历史以民间故事、叙事歌代代相传,保留下来。在投有文字的条件下,民间口头创作在文化艺术上造成了畲族独特的风格。另外芦笙、铜鼓、月琴也是畲族常用的乐器。 畲族民间故事往往以山歌的形式传唱流传。一般为四至十二句,句式有五言、七言,长短不一,有严格的韵脚,第一、二、四至尾句要压韵。唱法有两种:一种是普通流行的“假声”唱法,这种唱法高亢激昂,极富感染力;另一种是由年龄较大者演唱的真声唱法,这种声调平缓抒情。畲族山歌以抒情为主,极具特殊的艺术魅力。如劝婆歌、盘古开天地、粱山伯与祝英台、成双歌、坐花园、三国歌等。山歌强调反复诉说,加深印象。由于畲族长期生活在山区,因此以山歌为主要娱乐活动,并借此寄托和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同时期的山歌,反映畲族不同时期的生活与思想。 情歌:是畲族青年男女交流思想感情、择偶的主要渠道。情歌词曲优美动听,沁人心脾。如试心歌:“姑娘十八一枝花。蜜蜂成群去采纳,有意来采花中蕊,邀请姑娘作回答。”特剐是初次在集会歌堂上相见的青年男女,情歌是他们相识、相知的桥梁。 酒歌:是畲族走亲访友及婚嫁时的一种谦虚劝酒辞令,歌声娓娓动听。如:“东城阳雀叫西城,天黑一唱到天明。阳雀爱叫山形好,千云滔滔为陪亲,害你吟诗以作对,唱了一层又一层,客有好歌我请教,得去吃酒陪六亲,让人前头唱赢了,一定记住你大恩,不谢多来不谢少,谢你一番好殷情。” 畲族由于相当一部分与汉族铬镍共处,一定程度上受汉文化影响,这丰富了畲族民间文学,在畲旗文化的基础上把汉族的小说、戏曲人物故事等编成山歌,如三国演义、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粑槽舞:是畲族人民最独具特色风格的一种民族舞蹈。一般由四人组成,一个打皮鼓,一人春粑糟尾,二人春粑槽头。粑槽舞由鼓声起落带动。用舂杵有节奏地打击粑槽。 芦笙是畲族的主要乐器之一,曲调悠扬高亢,是畲族大型活动必不可少的乐器。芦笙舞是畲族经常举行的文娱活动。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土民志一所载东西“吹笙唱歌,旋马跳舞”即是指畲族芦筮节、四月八、祭祖节上畲族青年男女相约到山坡、草坪,吹芦整、唱歌、跳舞、畅叙衷情的盛况。第二课 贵州畲族生活习俗教学目标:了解贵州畲族服饰的特点。知道畲族的婚姻、丧葬、节日信仰禁忌的习俗。教学过程: 1、服饰 贵州省畲族服饰,民国以前保存完整,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关于畲族服饰,明清史志亦多有记载。 (乾隆)贵州通志载:“衣尚浅蓝色,短不及膝,前覆后着,以花巾束发。妇人衣花农。无袖,惟两幅遮前覆后,细褶短裙。”陆次云峒貉纤志亦日: “衣短衣,尚蓝,妇著花裳,无袖,遮覆前后而已,细褶裙,仅被其膝。”清百苗图日:“妇人穿花衣,无袖,惟两幅遮前覆后,穿纲褶短裙。男子蓄顶发,短衣背甲。” (民国)麻江县志载: “妇以花布蒙首,项带银环,柬青带,着青裤。”(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载:“服红花衣,头插自鸡毛。”“男子科头赤脚,衣用青、白、花布,领缘以土锦,妇人盘髻,贯以长簪,衣用土锦,无襟,当幅巾作孔,以首纳而服之,别作两袖,作事则去之。杂缀海贝、铜铃、青、白绿珠为饰。”“椎髻赤足,妇女以锦为衣。”现在,畲族的服饰,因居住地区不同而有差异。贵州都匀畲族男女便装已与汉族、布依族相似,惟女子盛装仍具特色。其盛装头戴蜡染布巾。头巾为自织土布,宽1尺、长2尺,两端镶红绿边各一道,并缀以红缨须,须穿以绿珠,未婚者独辫,已婚者盘鬓将头巾中段挽底团花覆头顶两端左右分缠须垂脑后。上衣为土布,色藏青,无领右衽,下摆长过臀部,袖简靠肩部一般为蜡染,以绿、紫、棕、。黄等色丝绣花。两段交接处及袖口镶锦条。下装为大裆裤,色质同上衣,裤脚边沿也镶锦条,系花腰带,扎裹腿。腰带为土锦,长12丈,宽1尺,两端有红缨须,裹脚为蜡染土布长12丈,由脚踝裹缠至膝。另盛装还须佩以银簪、髻花耳坠、项圈、项链、牙签、银镯、戒指等银饰。 2、婚姻 贵州畲族现行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开亲,少有与其他民族特别是与汉族通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有“背带亲”和“姑舅表婚”习俗。有自主婚姻和媒妁聘婚两种方式。自主婚姻为青年男女长期交往生情而自愿成婚。媒妁聘婚则为男方看中某女。聘请媒人到女家提亲而结婚者。聘婚一般要经过求亲、过礼、结亲、出阁、进亲、拜堂、回门过程。 3、丧葬 贵州畲族自明代即已实行棺葬。据(乾隆)贵州通志载:“杀牛祭鬼,击鼓作乐。”到民国时期,据都匀县志稿载,则是“丧茹素棺殓子女亲戚各持糯米饭一团,绕棺痛哭”。现在畲族凡年龄在36岁以上正常死亡者,葬礼有送终、陪饭、送猪、喊饭、家祭、开路、安葬等程序。 4、节日信仰禁忌 贵州畲族的节日较多,几乎每月皆有,但最具民族特色的是祭祖节、四月八、中秋节等。 祭祖节是畲族最盛大的节日。祭祖节又叫祭鼓脏。祭祖节分定期和不定期两种,前者叫“大祭”,后者叫“平祭”,大祭每13年举行一次。 四月八是畲族的岁首节,相传这天是药王的诞生日和牛王的诞生日。这天牛要休息,主人家并以好料饲养。据都匀县志稿载:畲族“以夏历四月八日为岁首。是日食花糯饭,枫叶染黑,苦李皮染红,杨梅皮染黄,先供祖先”。此节至今仍过。 六月六,为封龙节,相传这天玉皇大帝给畲山“封龙”,象征五谷丰登,风调雨顺,是日,家家备办酒看祭祀土地神。 八月十五中秋节,又称“丰收节”,也是祭祖日。据都匀县志稿载:“东苗以中秋祭先祖及亲族远近之亡故者。择白牛以旋头角正者为佳,时,其水草以饲至熟牛肥,酿酒砍牛,召集亲属饮酒歌唱,迎鬼师于头人家,以木板置酒馔,循序而呼鬼之名。”此俗现已逐渐消失。 此外,畲族还同其他民族一样过春节、清明节、七月半、端午节等节日。 畲族的蔡忌也较多,有家族性禁忌和全社会之禁忌。如谷雨至中秋,忌打糯米粑和吹芦笙。父母忌日总下种。父母亡故,孝女忌洗脸、忌梳头、忌扫地。祭吊期问主客忌荤等等。第三课 贵州畲族传统工艺教学目标:1、了解畲族的手工艺制品主要有哪些?2、了解畲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教学过程:一、传统工艺 畲族的手工艺制品主要有刺绣、银饰品加工、编织等。 刺绣是畲族妇女传统的手工艺,分插花和挑花两种。畲族女子从小就学刺绣,年久练就了一手精巧技艺。插花是用各种彩色丝线,在插好图案的衬底布上,用绣花针引彩色线,穿插出半凸的各种实体形象。挑花是根据图案的颜色用丝线编织成彩色图案。畲族的刺绣主要用于服饰和背带等。图案多是白果花、茶花、石榴花、牡丹花、月季花、 “寿”字花。 畲族银饰皆是本民族民间工匠加工制作,造型别致、优美,充分体现了畲族人民的审美意识和高超的工艺水平。综上所述,畲族的传统文化,一般来说均体现在该民族语言、文化、教育、服饰、饮食、居住、生产、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喜好、风气、习尚和禁忌等。同其他民族一样,它是各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一种反映,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和表现了民族的生活方式、历史传统和心理感情,即民族特点。 二、畲族传统文化,除具有民俗的一般特征外,其外部表现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点。 1、是民族性。由于畲族的传统文化是在特有的历史、文化土壤上形成的,所有传统文化常常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可见在一个民族内部,大部分风俗习惯为全民族所承认。在民族的整体中,虽然可分成几个阶级地位不同的集团,但对于民族这个共同体来说,他们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啦活和共同文化的心理素质。因此,传统文化所表现出来的风俗习惯,就成为这个民族所共同的东西。这就是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民族性。 2、是乡土性。畲族传统文化的乡土性很强。这是传统文化空间上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正如俗话所说: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是由于传统文化受到一定地域的生产、生活条件、地缘关系以及历史传统制约,从而染上浓郁的地方乡土色彩。这就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乡土性。 3、是原始性。以畲族的婚俗为例,反映了我国少数民族由于历史发展的不平衡,直到民主改革前还有一些处于原始社会发展阶段,有的虽已进入阶级社会,但仍保留有原始社会的一些遗迹特征,再加上风俗习惯的相对稳定性和传承性的作甩,使少数民族的很多传统文化具有原始性。畲族的祈祷、禁忌、占卜、巫术等文化习俗中,无不带有浓厚的原始社会色彩。这就是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原始性。 4、是融汇性。畲族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由于长期处于中央集权的统一多民族的国家之中,经过长期的历史交往。加上居住上的大分散,小聚居,交锴杂居的特点,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在传统文化上也表现了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融汇性。在传统文化上,畲族多与苗族、布依族、侗族、瑶族融为一体,这就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融汇性。 从上述畲族传统文化四个基本特点中,可见民族传统文化确实与民族问题息息相关,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传统文化,他们往往把对自己传统文化的尊重看成对自己整个民族的尊重;相反,在自己的传统文化受到歧视、干涉和破坏时,就会看成是对自己整个民族的侮辱和损害。因此,传统文化确实是民族问题中的一个敏感的因素。 二、加大对畲族古籍的挖掘、抢救和整理。贵州畲族人口较少,但古籍资源仍十分丰富,主要表现在歌、诗词、神话、故事等方面,有待挖掘、抢救和整理,把它作为一项永久性的保护措施。 开展对畲族古籍抢救、搜集、整理、编目、出版和研究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文化工程。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团结奋斗,为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各民族在形成与发展的漫长过程中,都创造和积累了独具魅力的优秀文化,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体系。少数民族古籍就是这个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真实地保存和记录了各民族在历史进程中创造的文化成果,不仅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少数民族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途径。它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其深远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它自身的范畴,成为历史赋予当今时代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正是这种异彩纷呈而又浑然一体的中华文化,在我国长期统一和稳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成为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课 贵州畲族铜鼓教学目标:1、了解畲族铜鼓的特点。2、了解畲族最有特色的舞蹈。教学过程:一、畲族的主要居住情况贵州的畲族主要居住在黔东南州的麻江、凯里和黔南州的福泉、都匀、贵定等市县,以麻江县最为集中,分布于县境内杏山镇的六堡村、营山村、中山村、仙鹤、坝寨、偿班、仰鼓和宣威镇的岩莺村、黄莺村等地。在畲族的民间文化中,最有特色的是畲族的粑槽舞。粑槽舞畲族语称之为“嘞杠”,它是畲族独有的一种丧葬舞蹈,集祭祀、娱乐为一体,有一套固定的节拍和跳法。舞蹈时,将粑槽反扣在地,用木棒冲击粑槽底部,发出铿锵有力的节奏。由于跳粑槽舞是一项高强度的剧烈运动,所以仅限于男性参加。二、粑槽舞的特点粑槽舞主要以木鼓和铜鼓作为伴奏乐器,一般是在木鼓的引领和指挥下进行,铜鼓只作协奏。木鼓与铜鼓各有一套固定的鼓点,大多是以口传的方式代代相传。据宣威镇岩莺村的吴光台老人介绍,整个畲族居住的区域,目前只有岩莺村保存有一公一母两面铜鼓,均属于集体共有,指定专人进行保管。畲族人使用铜鼓,除丧葬仪式使用外,春节期间也要拿出来敲击,以烘托节日欢庆的气氛。春节敲击铜鼓的鼓点与老人去世时使用的鼓点不一样,春节敲击的鼓点如今已经失传,只保存了老人去世时所敲击的鼓点。三、铜鼓的特点铜鼓在畲族语里称为“雅钩”。击打铜鼓时,一般分为12节,它与一年十二个月有着密切的联系,1节代表一个月,每节鼓点节奏与表达内容基本一样,只有个别章节有细微的变化。其鼓点口诀为“可利可勒留立留立,可利和哟,和哟,和哟可,留立可利可,留立可,留立留立可利可”。三 年 级 民 族 文 化 教 案(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任课教师:文光琴第一学时教学内容:苗族作家文学教学目的:1、是学生了解苗族文化 2、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民族。教学过程:(一)散文、小说、戏剧作家及作品沈从文(19021988),蜚声中外的文坛巨匠,曾用名“上官碧”,湖南省凤凰县人,苗族。曾任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1949年后,任中国历史博物馆副研究员。他的论文共计有736篇,专著85种,著名小说有鸭子、蜜桔、十四夜间、爱管闲事的人等;散文有湘西散文、湘西、沈从文集十二卷。其作品处处表现了苗族人民生活和斗争,很有鲜明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在当代文坛上颇有影响,深受国内各族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喜爱。陈靖(1918 ),著名剧作家、诗人、小说家,贵州省瓮安县人,苗族。1935年参加工农红军,曾任红军部队剧团音乐队队长、八路军纵队宣传队长,1939年调任挺进剧社社长,参加演出了亡国恨、我觉悟了、怒吼吧!中国、李七嫂、放下你的鞭子等。1960年被吸收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后又加入中国戏剧家协会。1979年出席第四次全国文代会。主要作品有电影文学剧本金沙江畔(合作)、重雾天长(合作)、贺龙前传(合作)、大型科教片原子时代和长篇小说红军不怕远征难及传纪文学贺龙传略等等。龙明伍(苗名“伍略”)(1936 ),贵州凯里市人,苗族。历任山花、民族文学编辑和南风主编。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任中国作协贵州分会主席等职。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主义和劳动人民的热爱反映社会主义的建设成就,歌颂了社会主义时期的先进人物等。如蔓罗花曾改编成京戏、电影、舞剧,多次搬上银幕。伍略最有成就的是小说,已发表了小燕子、野渡无人、泉水三歌、高山上的凤凰、石雕的故事、阿祥嫂的路、白雪红光、芦笙老人等。此外,苗族还有占邦定、向秀清、吴雪恼、膝和叶、杨明渊、龙岳洲、龙国良、阿尼、欧明发等著名作家,都有很多作品。(二)诗歌论著及作家苗族作家撰写诗歌的以湘西为早。如明正德年间湘西吴鹤有岳阳楼观涨、滕王阁集饮等:清乾嘉年间湘西秀才龙骥(19591936年)有课读、感怀;龙凤翔(18621945年)有七夕等。其余均为1949年以后的。如:石启贵(18961959),湘西苗族作家,写有钱塘江观潮、湘西设屯迫苗胞有感等。 潘俊龄,黔东南人,写有诗文150多篇,如:金色的太阳滚滚上升、向清江、凯里行、抢水、插秧歌、收麦、金银沟、金色的芦笙等,热情讴歌社会主义,真切感人。唐春芳,黔东南苗族作家。有歌唱民族区域自治、花开满树枝、盼红军、庆翻身、黄平小唱等,都富有民族特色。王维宁,黔东南苗族作家。翻译苗族故事354篇,长诗18部,短诗10余首;主编苗族故事选、民间文学概论、龙在苗族、东瀛剪影等,发表论文36篇。吴德坤,黔东南苗族文学家。发表有黔东南苗族民歌押调初探、漫谈苗族民歌的翻译、苗族诗歌格律、苗族民间文学的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社会价值与美学价值、关于苗族史诗等。贵州省还有潘光华、吴涤平(苗名“今旦”)、龙从汗、苗丁、呈通发、龙济国等等,他们都在苗族文学领域作出了不小的贡献。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苗族的木鼓舞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苗族木鼓舞,热爱苗族舞蹈。教学过程:教师谈话导入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民族舞蹈有哪些?教师讲解木鼓舞的起源木鼓舞是流传在贵州省东南苗族地区的一种最古老的鼓舞形式。鼓为长圆形,直径约33厘米,鼓身长约170200厘米,两端蒙以牛皮,使用时将鼓横置鼓架上。在苗防备览风俗考中记有:“刳木空其中,冒皮其端以为鼓,使妇人之美者而击之,择男女善歌者左右旋绕而歌,迭相和唱,举手顿足,徐疾应节,名曰跳舞藏。”过去木鼓舞用于每13年举 行1次的全族性的“吃牯脏”祭祀活动,又称鼓社节或祭鼓节,是最隆重的传统祭祖活动。现在木鼓舞已成为民间节日娱乐性活动的一部分。鼓手多由村寨中有威望的老年男子担任,舞者也是男子。舞时由鼓手1人或2人双手持鼓槌敲击鼓面、鼓边。多为、节拍。众人环绕而舞,舞姿雄健有力,双臂自然下垂,肩部有力地摆动,顺手顺脚的跳跃,构成独特的风格。播放苗族木鼓舞视频教师总结第三课时教学内容:苗族民俗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苗族民俗,培养学生热爱苗族人民。教学过程:教师谈话导入学习苗族民俗知识一个古老文明、讲究礼仪的民族,岁时节庆独特鲜明。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苗族聚居的苗岭山脉和武陵山脉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其间。出产水稻、玉米、谷子、小麦、棉花、烤烟、油菜、油桐等。除此,还蕴藏着丰富的木材资源和矿产资源。苗族在历史上多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过“苗年”、“四月八”、“龙船”节等。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没有文字,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苗族居住在高山地带,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有旱稻。包谷,荞子,薯类和豆类,经济作物是麻,一般是自己种麻,自己纺织。苗族人民有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如古歌,诗歌、情歌等等。苗族也善舞蹈,芦笙舞最为流行。苗族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教师总结第四课时教学内容:日常饮食 ,使学生了解苗族生活习惯。教学目的:通过学习 苗族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距今6千多年前便已懂得了“饭菜过煮得肉便烧”的饮食方法。多以大米为主食玉米、红薯、小麦等为辅杂以养麦、大麦、燕麦、高粱等。嗜酸辣咸好烟酒茶。饲养家禽家畜种植各种蔬菜。 云南地区苗人多吃菜饭即将玉米面拌水反复蒸制拌入青菜再蒸香且软。养面多蒸粑粑、烤粑粑做疙瘩面汤、凉粉。邱北苗人多吃米面饭将大米与养面混合蒸饭吃。也吃燕麦大麦炒面、糯高梁粑粑。贵州苗民大米是主食杂粮比重不大但黔西北地区多食玉米、养麦、燕麦、马铃薯。湘、黔、桂一带的人好吃乌米饭用南浊的茎叶捣烂债计拌到糯米中蒸制饭粒乌亮、粽子。黔东一带人好用野生植物的花、叶染成五颜六色的糯米蒸成饭称“姐妹饭”在过“姐妹节”时吃。湘西苗家早餐和午餐称做“吃茶”平日以素食为主。 副食方面苗家喜爱用盐和茶油。贵州一带苗民多吃酸辣汤菜。烹调方法多为煮或烤。因历史上受缺盐之苦好腿酸菜。坛腿酸菜就有ZO多种例如盐酸、糟辣、酸辣等。以各种蔬菜、辣椒、糯米为主料胸制的酸菜可生吃也可熟食。酸场煮鱼是苗家风味名菜就是用酸汤煮制鲜鲤鱼。云南一带喜欢用嫩玉米或竹笋壳加米汤放坛中捂酸成酸汤用酸汤煮鱼伞肉或与辣椒、盐一起泡饭吃开胃助消化。贵州南人善将鱼或肉腊制或掩制。喜欢做酸鱼或酸肉。据说苗家常以膨酸的多少来衡量一个家庭的富足情况。胸鱼是将鲜鱼剖洗净揉进盐、辣椒粉烘烤至半干密封坛中发酵食用时清蒸。香茅草烤鱼也很有名将巴掌大的鲜鱼剖洗净用葱、姜、蒜、辣椒、花椒、油、盐等调成酱状物塞入鱼腹外裹香茅草文火烘烤而成皮黄骨酥别有风味。湖南苗家年节吃肉食品多分部位烹任例如头、爪做一碗肝、舌、肥肉、瘦肉各做一碗等等。云南一带苗家吃狗时先将狗用棒敲死用火烧掉毛。用狗胆拌狗肝吃狗肚子、肺、肠子煮制后剁细与狗血一起炒拌入薄荷吃。狗肉要先在土里埋1个小时去掉腥味再煮制。杀了羊后吃法与狗的相似。鲜羊血往往拌入熟肝、肚、肠及作料生吃。苗族大多会制做辣椒骨既可佐餐也可做调料。其做法是以猪骨头、辣椒、姜、盐、米酒等青烂发酵而成。鲜辣甜酥香味趋郁。 苗家还擅于制做豆鼓、豆腐、灌肠、面酱等。好吃火锅每有佳品必架起小锅放进蔬菜、肉、豆腐等边涮边蘸辣椒盐水吃。 采集野生植物也是副食品的重要来源。例如野汉菜、野辣椒、牛百头菜、马蹄菜、毕蛇菜、野三七、多根、野墓头、养菜、鸡窝菜等或煮或炒可单吃也可与肉一起煮制。苗家日常好饮生水据说是嗜辣太甚生水可解体内火毒。或饮酸菜汤泡井水。爱饮酒。一般家庭能自制酒曲。用糯米、玉米、高梁等酿出甜米酒、泡酒、烧酒、窖酒。 茶是待客的饮料茶的种类也很多。湘西苗家多用油茶待客。做法是把五米、黄豆、蚕豆、红薯片、麦粉团、芝麻、糯米分别炒熟用茶油炸一下存放起来。客人到来将各种炸品及盐、蒜、胡椒粉放入碗中用佛茶水冲开。客人必须连喝4碗。有的地方是另一种做法即把油、盐、姜、莱同炒再加水煮沸滤出渣滓然后在碗内放玉米、黄豆、花生、米花、糯米饭、豆角、红薯丁、葱、蒜、胡椒粉等冲入沸茶水。不但喝茶还要唱茶歌。喝茶时如果客人不想喝了就把一根筷子架在碗上即可否则主人会一直请你喝下去。湖南绥宁县一带苗家多请客人喝“万花茶”。用冬瓜、桔子、南瓜一类的瓜果雕成花、鸟、禽、鱼等形状经过数道工序制成香、脆、甜的食物。饮用时取几块放入杯中冲入沸水。待客时男女客人分开吃。长者先开杯佳肴必先敬客。吃鸡时鸡翅敬客人鸡头归长者鸡爪归小孩吃。一家之客也是全寨之客各家争相宴请。用牛角盛酒敬客是隆重的待客方式。遇到过苗年一类的盛大节日主寨方家家户户都做迎客准备将酒放到芦望场或铜鼓坪上把客人拥到寨里由两人举牛角劝饮鼓乐齐鸣客人要一饮而尽。客人进家门时要饮“进门酒”入席时要饮“转转酒”、“劝杯酒”、“双杯酒”等还要唱助酒歌。桂北地区苗家待客更热情若客人赶上田头烤鱼尝鲜时分给你的食物必须吃完不得求助别人吃到肚胀后才开始喝酒敬酒必敬肉看着客人欲咽不下欲吐不能的狼狈样人们会“呜依、呜依”的叫意思是“好啊”节日饮食 春节是最大的节日除夕晚祭祖前要先用一碗饭喂狗。吃饭时不能用汤泡饭吃认为这样来年会遭水灾。正月十五又称猪头节杀年猪留下的猪头这时吃。八月尝新米节。山区风多易发生火灾每年夏季过“砍火星节”。过劳年各地日期不一多数人农历正月过有的在收获粮食后过称过年为“吃年”食品极为丰富。贵州中部地区苗家每年三月至六月过捕鱼节。 每年小暑前的辰日至小暑后的已日是湘西苗族的封斋日这其间禁食鸡、鸭、鱼、鳖、蟹等物据说误食了要降灾祸但猪、牛、羊肉仍可食。 家中吃饭时公公与儿媳、兄长与弟媳不许同坐一条板凳。 特色饮食 油炸蜂蛹 蜂的幼虫蜂蛹古今中外许多地方用作佳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雷山、榕江等县和凯里市各族人民从古到今有采蜂蛹、养蜂取蛹和烹食蜂蛹的习俗。油炸蜂蛹是黔东南的传统名菜美称为“营养宝库”。 主料牛角蜂毛蜂或白脚蜂。 制法牛角蜂蛹大用沸水汆后滤干用手指掐破一头挤出肚内杂物清水洗净。毛蜂或白脚蜂蜂蛹小肚内无脏物。把蜂蛹放入菜油锅内炸制不断铲动炸至淡黄色皮酥脆起锅装盘撒少许食盐拌匀即成。此外当地还有蜂蛹炒酸菜蜂蛹煮粥两种食法。如果采的蛹多需要贮存用开水煮熟后烘干用纸包着挂于通风处以防霉变。食用时先用温开水浸泡几小时手掐变软仍用菜油炸制。 特点油炸蜂蛹色泽金黄外酥内嫩有特殊的芳香风味最宜佐酒是营养丰富的珍馐。苗族酸汤鱼 “最白最白的要数冬天雪。最甜最甜的要数糖甘蔗。最香最美的要数酸汤鱼”。这首优美的苗族民歌运用朴实而又生动的对比赞美了鲜香美味的酸汤鱼。苗族酸汤鱼是苗族人民深为喜爱的传统佳肴之一也为苗族聚居地区各兄弟民族共同喜爱。 主料鲜活鱼酸汤“。 调料糊辣椒面盐木姜花末葱花蒜泥等。 制法1蘸食。舀适量酸汤放入锅中煮沸用鲜活鲤鱼左手拇指卡住鱼鳃右手用刀从鱼鳃与鱼身连接处割一刀约断半边两手分开刀口处右手食指伸进鱼腹取出内脏把鱼放入滚开的酸汤内鱼入锅还要蹦跳几下。酸汤吸入鱼肚、渗透鱼的各种部位熟透起锅前放入适量盐、姜、蒜、生花椒和香气浓郁的鱼香菜“。用糊辣椒面、盐、木姜花未、葱花、蒜泥等调为蘸汁蘸食鲜鱼。鱼肉鲜香汤汁酸鲜蘸汁糊辣香味浓郁。制法2拌食。剖鱼、煮鱼与上述方法相同酸汤中放入适量盐、花椒叶、辣椒面等调料煮鱼约且小时把鱼夹进菜钵剔去鱼刺把糊辣椒面、盐、葱花、蒜泥、番茄番茄先在火上烧去其生味然后剁为酱作调料调匀倒入鱼肉拌均匀后食用。鱼肉鲜香细嫩糊辣香味浓郁。 制法3麻辣凉拌鱼。雷山县苗家的酸汤鱼又名凉拌麻辣色、鱼剁辣子、南鱼。用白菜、青菜、竹笋、孔豆等鲜菜合煮于酸汤中水沸后放入适量自制盐酸菜再沸后把取出内脏的鲜鲤鱼放入菜锅中。加盖文火偎至熟透鱼香四溢把鱼捞出剔去骨刺。用糊辣椒面、花椒面、盐、醋、酱油、细葱、蒜泥、美末、木姜油等调匀把鱼肉拌匀即可装盘上桌。如用盐酸菜烹任凉拌麻辣鱼犹如锦上添花味更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国际物流ISTA测试标准说明
- 神经内科医学记忆口诀大全
- 2025年公司安全管理人员安全培训考试题附参考答案典型题
- 2025年新旅游团队租车合同模板
- 2025合同法在跨国合同中的适用范围解析
- 高中英语必修课文中英文对照翻译
- 资阳空港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21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浙江国企招聘2025金华义乌市城投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招聘4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水陆联运货物运输合同(GF-91-0401)2025版
- 浙江国企招聘2025宁波市蔬菜有限公司招聘2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深基坑工程监理实施细则
- 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课件
- 《新能源汽车概论》课件
- 应急器材使用培训
- 预防未成年犯罪培训讲课
- 微型消防站工作考评和奖惩制度(4篇)
- 各种饮料课件
- 烹饪之路:技艺与创新
- 建筑工程临水临电施工方案
- 设备操作员岗位培训
- 标识牌的制作与安装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