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年农民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以山西省忻州市X镇为例摘要:以山西省忻州市X镇为例,分析该地区农村中年农民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大多数中年农民依然坚持选择传统的家庭养老,其次是自我储蓄;商业保险和养老保险的选择人数相对较少;对选择机构养老人们大多持排斥态度,存在犹疑;少数人持观望态度,未指出具体的选择意愿。就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职业、健康状况、婚姻状况等个体因素;现有子女数、子女性别构成、家庭成员人均收入等家庭因素;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保险业发展的社会因素,与中年农民的养老意愿具有相关性。基于当地的发展现状,发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有发展的可能性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关键词:中年;农民;养老意愿The Study on the Will of Old-age Care and influencingfactors with Middle-aged PeasantryTaking Xinzhou as a CaseAbstract: This study takes Douluo town of Xinzhou as an example, analyzing the situation about the will of middle-aged farmers old-age care,as well as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research finds the middle-aged farmers still choose the traditional family pension, next is the self savings; commercial insurance and endowment insurance is the relatively small number of choice;for Institution endowment,mose people keep denounce attitude, exist hesitates; a few people keep watch attitude, not have specific choice. Individual factors contain age, occupation, gender, level of education, marital status, combined with factors of household characteristics, which is comprised of the size of family, the existing number of children, the gender constitution of children, per capita income in the family, as well as Social Factors contain social polic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insurance industry, have a direct impact on the will of old-age care.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situation,developing the rural social endowment insurance have possibility,alse obstacle.Keywords: Middle-aged; Peasantry; Will of Old-age Care引言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各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的趋势在加强。在农业人口占到总人口70%之多的我国,农村养老就显得尤为紧张,近年来更是逐渐演变为重要的社会问题。针对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的出现,政府就这一群体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与措施,并形成由局部到全国推广的趋势。近年来社会提倡养老方式选择的多样化,以及基于旧农村养老保险的弊端,在试点地区推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之后扩大化到全国的步调,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完善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缓解农村地区养老问题。但是,具体到某一地区,保障程度的高低又受到当地以经济为主的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同时,也与当地居民自身意愿的倾向有着密切的关系。笔者认为,相对于青年人与老年人来说,正在步入老年的中年农民对于未来养老的选择更有现实意义,心理上的倾向更具有实际的代表性。处在社会环境交替的变化中,自身年龄导致的人生阶段性的交替中,以及大环境下社会保障制度的更新变化中的中年农民群体,他们对于养老问题如何解决的行为选择更能反应他们的意愿。因此,将研究的目光投向这一特殊群体,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文献回顾养老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由此,居民养老观念和养老方式的选择成为各国学者研究的焦点。关于养老意愿的研究,国外学者多数认为主要是老年人对生活居住安排的具体行为选择。Silverstein等认为,人们在年老时大多数选择和他们的配偶居住生活,其次是单独生活与亲戚同居生活。1 29-45有的学者认为,65岁到74岁的老年人大多数选择和他们的配偶居住生活,其次是单独生活和与亲戚同居生活。超过80岁的老年人与亲戚同居生活的比例稍有上升,但所占比例仍是最小的。1 29-45Groves和Wilson(1992)关于老年人对于社区“持续照顾”服务接受意愿的调查结果显示,无论居家养老还是机构养老大部分老年人都希望在健康状况变化时仍然生活于自己原先熟悉的环境。2国内对养老意愿的研究,主要还是从农民群体的主观意愿上了解他们更乐于选择何种方式来实现养老。郭继认为养老意愿包括对养老问题的思考、对养老地的思考、对养老金来源的思考,并以此作为考量得出我国农村中青年女性养老意愿呈现对养老问题不够重视,更多关注的是当前利益而忽略以后利益,因而多抱着到时候再说的心态;居家养老是首选,大多数农村女性仍然把家作为最好的养老之地;主要靠子女养老,但已有了靠自己劳动的倾向;大多数人享受不到社会养老资金,只有少量的养老储备。他认为研究的群体在养老意愿上表现为二面性:传统性与时代性。3 郅玉玲的研究显示,江南三镇农村老人的养老意愿更多的是家庭养老,其次是机构养老。“安土重迁”仍然对老人的养老意愿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实际情况不允许选择机构养老的,也会更多的选择区位较好的地点,方便家人的探望。4孔祥智、涂圣伟通过抽样调查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养育子女防老”、“自己储蓄养老”及“参加政府主办和组织的社会养老保险”的样本比例分别为47.8%、27.9%和24.3%,由此认为“养育子女防老”仍然是目前农民养老的首选模式。571-72李建新等认为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养老意愿、养老观念以及养老方式还是家庭养老占主导地位(无论是靠子女还是靠自己) 在农村地区“养儿防老”依旧是人们生育的重要动机代际之间的养老观念、养老意愿有很大的差别。6关于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唐利平、风笑天认为是否参加农村养老保险是影响农村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意愿的一个重要因素。所有参加养老保险的两类父母,在养老意愿三个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对于未参加养老保险的群体而言,两类父母在养老经济打算、养老担心度上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7熊波、林丛认为性别、年龄等个人特征与家庭子女数、家庭规模、家庭年净收入等家庭特征对农村居民的养老意愿的影响。8沈苏燕等认为中青年农民的养老意愿受到个人特征中的年龄、文化程度、是否已经参保和家庭特征中的婚姻状况、男孩个数、家庭人均年收入等因素的显著影响。9 陈成文、肖卫宏从养老意识变迁的角度分析,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家庭权力转移、养老文化、农民需求层次和社会舆论等是其中主要的影响因素。10孔祥智等学者选择我国东南部地区农民的养老意愿进行研究,他认为,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职业状态等个体特征对农民养老意愿存在显著影响;各家庭特征对农民养老意愿的影响并不明显,不同地区的农民养老意愿存在较大差异。573-75林海霞认为,家庭结构特征也是导致农村老年人养老意愿的重要原因,主要包括家庭规模、现有子女数、男孩子数、子女性别构成和家庭收入等。尤其指出的是,家庭经济收入与农民的自我养老能力直接相关,特别是在家庭子女数量减少和劳动力大量外流的情况下,这种关联性会越来越强,成为影响农民养老意愿的重要因素。显著,而文化程度和婚姻状况等个人特征虽然在样本中影响较大,但在总体中对养老模式选择并无显著影响。11目前有关养老意愿的研究,在对象上多侧重于农村老年群体,针对中年农民这一处于过渡期年龄段群体养老意愿的研究相对较少。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时期,新时代环境下的农民群体的经济水平、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深入探讨中年农村居民的养老意愿,可以对构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提供决策依据。二、研究设计(一)核心概念界定1.中年农民按照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年龄划分作出的规定,45至59岁为中年人,本文的研究对象指年龄处于45至59岁之间的户籍在农村的居民。2.养老意愿养老意愿主要是指人们就未来养老方式的主观意愿以及意愿支持下的行为选择。(二)研究方法1.资料收集方法本文数据来源于2011年03月在忻州市XXX镇进行的抽样调查。该项调查采取了随机抽样方法。首先从忻州市中随机抽取2个乡镇,分别为XXX、XXX。然后从每个乡镇中随机抽取4个村落,每个村落随机抽取25户家庭,每个家庭选择1名符合条件的被调查者进行问卷调查。本研究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4份,有效回收率97%。样本基本构成如表1。2.资料分析方法根据研究目标,对定量调查数据运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主要运用频次分析(Frequencies)和卡方检验的方法。三、中年农民养老意愿的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养老涉及三个方面,即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经济支持。笔者主要以养老资源来源与居住方式为角度,就中年农民养老方式选择的意愿进行了相关研究。本文中笔者将分散居住在各自的家庭养老为居家养老,其中养老资源主要由自己、配偶、子女或家庭其他成员提供归为家庭保养老;由各级政府、社会保障机构、企事业单位和社团组织等集体提供的归为社会养老;集中居住在敬老院、福利院、托老所或疗养院等养老的归为机构养老12。表1 问卷调查样本基本情况(N=194)变量频数百分比性 别男58.2女41.8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32.2初中55.9高中或中专4.5大专及以上7.4子女数06.8110.0248.53个及以上34.7婚姻状况未婚8.9已婚61.4离婚4丧偶25.7年 龄4550岁48.05155岁27.35659岁15.7家庭年收入10000元以下2.51100020000元9.92100030000元34.73100040000元39.64100050000元3.551000元以上9.8个人月收入1000元以下38.210012000元40.320013000元21.54000元以上0(一)居家养老1.家庭保障类的养老方式目前来看,被调查地区农村居民普遍接受的养老途径主要有土地养老、子女赡养、自我储蓄、商业保险。调查发现,10%的村民表示可以考虑通过农村养老保险来保障年老生活;28.7%的村民认为“自我储蓄”更能保证年老的生活质量;39.5%的村民选择表2 保障年老的养老方式的选择(N=194)频次百分比依靠土地收益94.5子女赡养7939.5自我储蓄5828.7商业保险2512.8养老保险2010其它31.5“依靠子女赡养”更为保险;4.5%的村民选择“依靠土地收益”养老;此外,1.5%的村民表示可以考虑其它的养老方式。调查结果显示,依靠子女赡养的养老保障方式仍然占有很大的比重,选择自我储蓄的比例在加大,通过商业保险的所得来实现养老逐渐被农民群体接受,传统而基础的依靠土地收益养老渐渐被取代,当地选择农村养老保险还需要继续加大宣传力度。调查的侧面反应,就养老资源来源,家庭保障类养老集中于子女赡养、自我储蓄、土地收益、产业收入。调查中也有部分农民存在观望态度,对于养老问题还未实际想过,认为到时候考虑也不晚。但就目前调查结果来看,主要依赖于自己、配偶、子女等家庭成员。养老方式逐渐多样化,但出于生活照料质量的考虑,农村居民在养老场所方面多选择家庭。其中的细微差别在于,57.4%的被访者更多倾向不与子女同住;37.6%的选择与子女同住;仅有1%的居民选择养老院,比例甚小。分析原因,更多的是出于减少矛盾的考虑。生活方式的不同,观念的不同等等,代际之间难以避免产生摩擦,影响到和谐的家庭关系,从而选择不与子女同住。部分选择与子女同住,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几代同堂的大家庭是一种福气,可以更好的实现精神慰藉。相对来说,农民对养老院比较排斥,主要是考虑到经济支付、自由度、生活照料、面子问题等因素,非情非得已不会考虑这一途径。2.社会保障类养老方式(1)商业保险的参与意愿表2显示,12.8%的村民表示愿意通过商业保险获得养老资金,其中不乏是已经参加了的。随着社会保险业的发展,保险公司的业务向农村进发,开拓拥有人口数量庞大的农村市场。有经济能力的村民,在权衡收益与风险之后会考虑商业保险这一养老途径保障养老。商业保险的选择,可以满足农村居民对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的养老需求,不需要离开熟悉的家庭环境就可以获得养老资源,得以养老,同时也符合老人喜欢处于熟悉的生活环境的心理特征。(2)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参与意愿为了缓解养老问题,政府大力推行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社会保障模式,山西某些地区也进行了试点。据了解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在笔者调查的当地还未正式开展,对于这项社会保障方式有67.8%的农民表示不了解,28.2%的表示了解程度一般。对于政策本身的不了解成为影响村民选择其的关键性因素。表3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与程度(N=194) 频次 百分比已经参加的 17 8.8 未参加的 177 91.2表3显示,当地已经参加的人数只占到4.5%,92.5%的村民均未参加。在调查中发现,参加的村民主要是各村的村长与支书,属于政府统一要求参加的,给予一定的补贴。从个人来说,并不是积极自愿的前提下参与其中的。但也有少数村民对养老保险有一定的了解,表示可以考虑将来当地推行时进行选择。据当地干部称,明年有望在当地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并开展一系列的动员活动。针对这种现状笔者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除了已经参加养老保险的村民外,还是有大约1.5%的村民表示可以考虑将来接受。其中,30%为了年老后可以获得养老金;45%的主要是为了减轻子女的负担;40%的表示光靠积累储蓄,难以实现养老;55%的因为政府有补贴而选择参加;因为政府要求和他人影响从而选择养老保险的占到85%,也就是上文提到的各村干部成员。也有的被访者表示不愿意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人数多达174人,占到调查人数的多半。当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还未推行,农民群体对于这项社会保障制度有的也是一知半解,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严重影响到了这一群体对于这项政策的参与度。就原因的结果调查,其中,62.1%的农民对政策本身持怀疑态度,因为不了解而存在迷惑,对于保障水平等表示存在很多的疑虑;57.5%的将养老寄希望于子女养老,对于养老保险的选择不是很看重;54.3%的认为自己储蓄可以解决年老的养老问题;35.6%的对于养老保险的收益存在不满意,认为收益低而无法满足年老生活的支持;受当地经济条件的影响,占到83.3%的农民难以负担长时间的保险费用,对于政策的推行表示无力参与。社会学认为农民群体因生活方式以及环境的作用同质性较强,身边人的影响下容易产生从众行为。当地政府的没有推行,使养老保险被认同的环境难以形成,进而导致农民群体认识上的盲区,对于政策在未来的接受存在障碍。同时,受到当地经济等发展水平的影响,这一政策在将来的推行显然有很大空间但也会存在难度。(二)机构养老社会日渐提倡养老方式多元化,城市养老方式基本呈现多样化。区别于城市的农村地区是否具备多元化的空间,在家庭养老、农村养老保险、自我储蓄养老、土地养老等普遍被认可的方式之外,机构养老的方式能否被接受?更多的社会养老方式是否可以被农民群体认可?表4年老是否愿意入住养老机构(N=194)频次百分比愿意2010.3看情况6533.5不愿意10956.2调查显示,相较城市,农村居民对机构养老比较排斥。愿意入住的仅占到20%;不愿意的占到56.2%;还有65%的居民持观望态度,对于养老方式的选择还没有认真的考虑过。愿意考虑机构养老的或是无子女的五保户,属于被迫接受的无奈之举,为了更好的接受照料;或是有退休工资的村民,拥有养老的经济能力,希望年老有更多的同龄人可以进行交流沟通。认为不会形成对子女的拖累,同时,拥有更多的自由安排时间,不受约束。调查过程中,愿意接受机构养老的村民数量有限。之所以可能选择养老机构,农村居民主要考虑到将来子女可能不在身边的有31.4%;为了减轻子女负担,将来代际摩擦少的有42.3%;年老时和老人一同居住有共同语言占到0.6%;担心子女不孝顺有0.5%;认为年老机构有全面的照料的15.5%。对于不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原因,农村居民认为完全可以依靠子女照料的比例为78.9%;有信心自己能够照顾好自己的有59.3%;考虑到面子问题怕被人看不起的占到44.9%;考虑到养老机构费用太高的有63.3%;生活方面害怕不习惯的有88.9%;目前没有考虑到养老问题的占到39.4%。总的来看,与家庭保障类养老相比,社会养老与机构养老的优势在于从养老资源到养老场所的可选择性的加大,施行由家庭与社会共同承担,既减轻了家庭的负担,也因此弱化了养老风险。由此可见,农村中年居民已经意识到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难以满足年老时生活照料的养老需求的局面,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开始考社会养老。但是,传统观念的束缚、经济水平的制约又将养老方式的多样化选择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四、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本文对于中年农民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主要从个体、家庭、社会三个维度,分析其养老意愿的影响。(一)个体因素个体因素的研究选择变量性别、受教育水平、职业、个人收入、健康状况和婚姻状况考察个体特征因素对中年农民养老意愿的影响。表5 个体基本特征与养老意愿的卡方检验结果是否依靠土地养老是否依靠子女赡养是否依靠自我储蓄是否依靠养老保险是否入住养老院年龄0.1170.1050.241-0.262*-0.241性别0.001*0.1600.043-0.2450.158*文化程度0.114-0.041*0.009*-0.048*0.250婚姻状况0.002*0.2150.022*0.202-0.248职业0.2560.003*0.025*0.1340.217健康状况0.002*0.024*0.003*0.2230.312注:*表示显著性水平为0.05,*表示显著性水平为0.01。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年龄对于村民是否选择土地养老、子女养老、自我储蓄影响显著性不大,相关系数0.05。但与人们选择养老保险和机构养老存在相关性较大,相关系数0.05。受当地养老保险实施程度的影响,对于养老保险存在质疑,考虑到面子、费用等问题也不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笔者认为,中年农民群体的选择与生存环境、传统思想观念直接相关。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相对提高,经济收入的增加使正处于中年的农民群体的选择开始多样化,并不一定完全依赖土地、子女养老、自我养老中的一种,更多的是几种的相互结合。性别与“是否依靠土地养老”和“是否依靠自我储蓄”具有相关性,相关系数0.05。调查中发现,男性比女性更依赖土地收益实现养老保障,也较愿意独立地自我养老。长期以来,农村社会男性是主要的劳动力,能力与经济收入优越于女性,因此男性更主动并且自信地倾向于土地收入来养老。受性别差异的影响,男性更独立,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代际摩擦,对于养老方式的选择,男性较之女性多倾向于独立地自我储蓄养老。受教育水平与“是否依靠子女养老”、“是否依靠自我储蓄”和“是否依靠养老保险养老”具有相关性,相关系数0.05。受教育程度越高,越不依赖子女赡养,被访者中接受教育年限长的多从事教师行业,经济收入决定了其有能力实现自我储蓄养老,知识体系决定了这一群体更容易认同依靠养老保险进行保障年老的养老。在婚姻状况方面,有配偶的人因为有更好地依赖可能性,所以选择土地养老、自我储蓄可能性更大,更不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由于被访的中年群体,他们现在大多仍然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承担更多的家庭经济等方面的义务,所以,就目前来说这一群体在劳动能力依然可以保持的现状下更侧重于主动地选择依靠自己实现养老。对于正式步入老年的养老问题,依然持乐观态度。职业对“是否依靠子女养老”、“是否依靠自我储蓄”影响的显著性大,相关系数0.05。被访者中占到41%的村民从事耕地外的如乡镇企业上班、个体户经营、事业单位上班等非农行业为主。就养老意愿方面来说,他们更倾向于自我养老。一直以来以耕地为否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将土地作为养老保障,生活方式接近城市人,因此,也不必要完全依靠子女来养老。被访者70%对自身健康状况评价为一般。基于此,健康状况与“是否依靠子女养老”、“是否依靠自我储蓄”和“是否依靠土地养老”具有相关性,相关系数0.05。健康状况良好的具备劳动的能力,秉承勤劳的特质的农民群体更多地选择土地养老与自我养老,减轻子女的负担,也更自由。少部分身体欠佳的更多选择子女养老,认为更有保障。(二)家庭因素家庭因素的研究主要从家庭共同生活人数、子女数量、子女性别构成以及成员人均年收入对中年农民群体养老意愿的影响。表6 家庭特征与养老意愿的卡方检验结果是否依靠土地收入是否依靠子女赡养是否依靠自我储蓄是否依靠养老保险是否入住养老院共同生活人数-0.2390.2600.2560.205-0.302子女数0.2490.3040.318-0.035*-0.019男孩个数0.0060.0680.012-0.045-0.001女孩个数0.0470.0200.0010.0460.009*家庭人均年收入-0.140-0.2100.0350.009*-0.220注:1在研究子女数和子女性别因素时,只纳入有子女的样本,样本数为179,占有效样本量的92.3%。 2 *表示显著性水平为0.05,*表示显著性水平为0.01。结果显示,共同生活人数对养老意愿影响不大,相关系数0.05。统计研究发现,被调查者的平均家庭规模为4.5人。共同生活的家人中一般老人数量会成为影响变量,但目前处于中年的农民群体其上辈都是多子女家庭结构,采用轮流照顾老人的方式养老。养老费用由同辈共同承担,所以老人的影响变弱。笔者认为,目前农村中年居民的家庭结构呈现明显的同质性,家庭规模已经不再是影响养老意愿的重要变量。在育有子女的被调查者中,平均子女数为3.3,大多数村民育有2个孩子,少数村民有1个孩子,还有一部分有3个或以上。研究结果显示,子女数与“是否依靠养老保险”和“是否入住养老院”进行养老存在负相关,相关系数0.05。子女数越多,对于将来参加养老保险的意愿就越低,这与农村“养儿防老”的传统文化观念相符合。子女性别构成一定程度上会成为人们选择养老资源提供者的影响变量。其中,女孩数越多,人们在年老时考虑到养老保障水平,对除子女养老外的养老方式的选择可能性越大,尽管是种被逼无奈。当地受传统观念“养儿防老”显著影响,多数家庭中育有一个男孩,所以,对于将来养老的回答是:“据情况而定,会考虑其它的养老方式,子女养老还是会成为最后无奈选择下的保障方式,一种最终的保底选择”家庭人均年收入与“|是否养老保险”与“是否自我储蓄”呈正相关,相关系数0.05。家庭收入越高,能够接受养老保险的可能性越大,也更乐意自我储蓄养老。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目前当地经济收入较好或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农村家庭有相当一部分购买了商业养老保险来保障年老时的养老的水平。在劳动力大量外流,子女多数在外的现实情况下,中年农民群体会主动寻求更有利于自身的方式来实现养老,经济作为基础,就成为影响农民养老意愿的重要因素。(三)社会因素就调查中沟通结果来看,社会因素主要是现代保险行业的发展与政府保障制度的影响较大。保险行业在当地采取上门推销的方式,并通过已经参加的带动周围村民的方式来实现在当地的传播。同质性较强的农民群体很容易受身边熟人的影响,处于即将步入老年的中年农民群体在现实面钱易形成从众行为而购买商业保险。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地维持旧的养老方式的局面。据当地村庄负责人透露,明年有望在当地大范围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各村也在积极地进行宣传动员活动,争取每户都将来可以参与其中,以保障当地的养老水平。目前,参加的只是各村的少数负责人,也是一种范例的代表,在农民群体中逐步推行并被接受的过程。五、结语与思考本文基于忻州市XXX镇农村地区的调研数据,运用描述分析与相关分析相互结合的方法,对中年农民的养老意愿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对于如何养老,多数中年农民仍然首选子女赡养。其中很大部分认为其它方式能否很好实现养老,目前属于不确定性状态,权衡的结果是子女养老更有保障。即使将来会选择其它方式养老,也会根据年老时的情况,将子女养老作为后备的保障,不会完全舍去。其次是自我储蓄和商业保险,尽管养老保险在当地还未大范围推行,但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作为政府的一项举措有很大的可信度。研究结果也表明,个体因素和家庭因素对中年农民的养老意愿产生直接性影响。受教育程度高的群体更倾向于养老保险和自我养老;男性比女性更依赖土地养老,也更易接受自我养老;已婚者在有劳动能力的情况下则偏向于依靠自我进行养老;在农村劳动力职业开始分化的现状下,生活方式的改变,经济收入的好转,都使不完全依靠入地作为全部收入飞中年居民更加乐意接受除子女养老之外的诸如自我养老、商业养老;健康程度决定了是否有能力积累足够的基础实现将来的养老,随着子女的流动,空巢家庭越来越多,有能力积累财富的中年居民出于实际强狂的考虑更倾向于选择自我养老;家庭规模不再是显著的影响因素;子女数越多、男性比例越大,对于居家养老的倾向越明显;家庭人均收入水平与养老保险、自我养老参与意愿存在相关性。笔者认为,农村中年群体表现出的养老意愿及其形成原因,与我国社会转型有密切相关。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旧有的农村社会结构逐渐被打破,新的社会结构正处于建立并完善的阶段;原有的农村社会机制失去了存在的环境,而新的运行机制的产生又需要时间的推进才能完成,因此,社会转型具有复合性、非规范性、不确定性和弱防护性特征。13同时,我国农村传统养老方式的功能逐步面临弱化,而新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二者的衔接存在时间差,这使得现阶段的农村养老面临层次性,养老方式的表现形式呈现多样化。在这样的形势下,建立实际而有效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将有利于发展农村养老事业,提高农村养老水平。为了有效地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需要综合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农民文化心理、农民的养老意愿及其需求,进一强化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观念,完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同时,提高农民对机构养老的认同感,积极推行多样化的社会养老模式。首先,发展并积极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推行环境。调查显示,发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着一定的制约因素。从村民的角度来说,个人支付能力和保险收益的高低是影响其选择养老保险的客观因素,而风险意识的强弱和养老观念的差异是影响其选择主观因素。笔者认为,在建立与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过程中,首先健全管理体制,保证并适当提高养老保险的收益水平;其次,经济基础是一切行为的基础,政府应当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切实有效地推进针对农村地区发展的各项惠农政策。农民的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才能保证农民对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的购买力。此外,就调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来说,通过各种有效途径进行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宣传很有必要,提高农民自觉参保的积极性才能保证政策的有力推行,也才能保障未来农村的养老水平。其次,结合农村居民文化观念、心里特征,发展机构养老。目前,农村青年壮劳力人群向城镇流动趋势加快,空巢家庭已经成为农村地区普遍的现象,家庭能够提供的生活照料在逐渐弱化。基于此种现实,为了保障养老的实现有必要构建并完善适合当地农村居民的养老机构体系。然而,调查中发现,“长期住养老院费用太高”、“害怕生活不习惯,生活不自由,被束缚”、“担心被人说三道四”是大多数农村居民不选择机构养老的主要原因。基于此,对此,笔者认为,可以充分考虑到农村经济水平和居民文化的特性,在经济允许农村地区建立集体性养老院。在运营过程中,可以采用“本村村民作为主要负责人和服务人员、入住村民承担主要费用、村集体给与适当支持、政府政策扶持”的运作模式。这样,既能解决很大一部分家庭面临的较为吃力的养老困境,又能够实现并发展养老的多样性,推进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与完善。最后,强化风险评估意识,根据条件与需要发展几种或多种养老方式的结合。子女赡养作为农村养老的大众化选择,其存在是文化、经济、社会共同作用下的选择。短期内不会也不可能完全丧失其地位,地区可以结合需要将子女赡养、商业保险、养老保险、自我储蓄、机构养老等养老方式彼此间的有效结合。既保障养老的有效实现,也有利于农村居民利益的最大化。致谢本文的完成过程得到了XXX老师的悉心指导,十分感谢XXX老师一直以来不辞劳苦的指导,一次次对本文的修改和完善做出的工作!其次,要感谢社会学系各位老师四年来给予我们的关心和帮助,你们的悉心指导和敦敦教诲让我们成长很多,受益颇多。最后,要感谢接受本次调查的200名农村居民,有了他们的有效配合才有调查研究的顺利进行!参考文献:1 Silverstein M. Stability and Change in Temporal Distance between the Elderly and Their Children J.Demography, 1995(32).2 Groves MA ,Wilson .F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housing choice of elderly Persons J.Journal of Housing for the Elderly,1992(10):33-47.3 郭继.农村发达地区中青年女性的养老意愿与养老方式以浙江省为例J. 人口与经济,2002(6):33-36.4 郅玉玲.江南三镇农村老人的养老状况及意愿比较J.西北人口,2002(2):14-15.5 孔祥智,涂圣伟.我国现阶段农民养老意愿探讨基于福建省永安、邵武、光泽三县(市)抽样调查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3).6 李建新.中国农村养老意愿和养老方式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4(5):7-12.7 唐利平,风笑天.第一代农村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意愿实证分析兼论农村养老保险的效用J.人口学刊,2010(1):39.8 熊波,林丛.农村居民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武汉市江夏区的实证研究J.西北人口,2009(3):101-102.9 沈苏燕.中青年农民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南京五县区的调查数据J.农业经济问题,2009(11):88-89.10 陈成文,肖卫宏.农民养老意识变迁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对288位农民的调研为例J.西北人口,2007(4):113-115.11 林海霞.中西部农村养老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1:23-28.12 朱亚男. 不平衡发展条件下的农村养老模式选择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08:2-3.13 范燕宁.当前中国社会转型问题研究综述J.哲学动态,1997(1):18-21.附录 A :调查问卷问卷编号:_山西省忻州市豆罗镇农村中年居民养老意愿调查问卷老乡:您好!我是南京农业大学社会学系的学生,为了了解中年居民的养老意愿状况,进行了这次的调查活动。我真诚地希望您的合作,来完成本次调查。本问卷调查不记姓名,只用于统计分析,您只需合适选项上打“”或在横线上填写即可。本问卷资料严格保护个人隐私,请您放心如实填写。衷心感谢您的支持和协助!南京农业大学人文院社会学系 2011年2月一、个人基本情况1、您的性别:(1)男 (2)女2、您的年龄: 岁3、您的文化程度:(1)小学及以下 (2)初中 (3)高中或中专 (4)大专及以上4、您家共有几口人:(1)1人 (2)2人 (3)3人 (4)4人 (5)5人及以上5、您的婚姻状况:(1)未婚 (2)已婚 (3)离婚 (4)丧偶6、您有 个孩子,其中 个男孩, 个女孩7、您的职业是: (1)种地 (2)外出打工 (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咨询服务费优惠政策方案
- 抖音的口碑传播营销方案
- 建筑方案设计是啥意思
- 贵州建筑施工方案设计
- 建筑方案设计国际竞赛通过
- 炼油厂生产部年终总结
- 改造道路土路基施工方案
- 江西公司品牌策划活动方案
- 绍兴红柱石砖施工方案
- 冰壶换建筑方案设计
- 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市2025年八年级上学期月考物理试题附答案
- 2025十堰张湾区城市社区党组织书记专项招聘事业编制人员考试笔试试卷【附答案】
- 2025年国防教育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
- 2025国庆节前安全教育培训
- 国歌课件教学课件
- 江苏省家政服务合同派遣制4篇
- 农业农村部在京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真题2024
- 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以资阳市雁江区为例
- 东营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题库(答案)
- 2024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知识点
- 航模课件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