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习教育考察报告.docx_第1页
北京学习教育考察报告.docx_第2页
北京学习教育考察报告.docx_第3页
北京学习教育考察报告.docx_第4页
北京学习教育考察报告.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学习教育考察报告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一支西方的考察队深入非洲腹地考察,请了当地部落的土著人做背夫和向导。他们很吃苦耐劳,背着几十公斤的装备物资依然健步如飞。然而三天过后,土著人不再前行,而是原地休息,好说歹说就是不愿意出发,头领说:“按照我们的传统,如果连续三天赶路,第四天必须停下来休息一天,以免我们的灵魂赶不上我们的脚步。” 且不说其中的道理是否科学,但“别让灵魂跟不上忙碌的脚步”恐怕是这个故事给我的启示。的确,校长平日工作都非常忙碌,有时候忙得来不及思考,甚至无暇看清前行的方向。非常感谢局领导的敏锐果敢,总能及时了解我们提高自身的渴求,设身处地地替我们着想,于是就有了难忘、丰盈、一路欢歌笑语的北京之行。 几天来,我们听取了三个全国知名教育专家的精彩讲座,观摩了三节同课异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活动展示。听中不忘感悟,吸纳着讲座中最前沿的理论观点,感受着全国四大教学流派的异彩纷呈;看中不忘反思,采撷着教学中最精彩的瞬间和永恒,还原着有效教学的本质和本色。 一、感悟两个讲座: 1、上海闸北八中刘京海校长的用中国元素重新结构课堂 讲座中如下观点给我启发: (1)小学三、四年级是差生出现高峰期,也是学生自我概念发展高峰期(特点: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听成人怎么说;一旦形成,终生难以改变),因此教师要“昧着良心”说孩子好,教师的本事是孩子不好说他好。 启发:学校不要仅仅关注两头,应加强三、四年级师资;应根据学生年段特点,将三、四年级教师鼓励孩子作为硬性规定去要求(不可过度)。 (2)教育改革的阻力是教师,因为这个行业主要是教沿袭的知识。 启发:任何改革都要从激发教师改革热情,让教师产生危机感、使命感开始。 (3)要“完善多种学习方式”,而不应是“改革学习方式”。 启发:要有质疑专家观点的意识和习惯。“认同”之前要先学会“质疑”。 (4)解决问题首先要用经验,因为有问题也一定有解决问题的经验本校、本地区、本市、本国的教师经验要充分利用。 启发:经验先于问题而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积累经验。任何问题的解决都不能似空中楼阁,要以实际经验利用为基础校本研修工作原理。 (5)能力:没有成人教,但孩子自己会做即能力。大人说得太多了,孩子肯定没有能力;可惜大人只会多说,就是不会少说。 启发:孩子能力低源于大人说得多。该重新反思家长的“反复叮咛”和教师的“谆谆教诲”。大人到底该说什么、说多少和怎样说都需要研究。钱学森家庭教育方式是“不教育”,而更“重身教”。教育应力戒让孩子成为听话的“木偶”、行动的“矮子”。 2、天津教科院王敏勤所长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王教授的讲座很翔实,对“知识树”的具体操作要求很细致,但我没有把做法学来的想法,因为我觉得其不具操作性,因为过于繁琐,推行起来难度太大。 毋庸置疑的是,“知识树”对于教师深刻掌握课标和教材知识体系能起到相当的促进作用以此为载体,强制教师不把握不行,其工具性特点非常突出。且“知识树”对于有效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作用非凡。 但从课上反馈效果看,虽然“知识树”起到了“阶段小结”、梳理人物关系和情感脉络的作用,但还时有“画蛇添足”、“牵强附会”和不巧妙、不自然之嫌。其实质只是一种形式、一个载体,只要真正把握住了内涵,哪怕只是几句有分量的话,同样会有“异曲同工”之妙,且不会给教师增添备课、上课的负担(省略做多个“知识树”的功夫)。省时省事高效才是我们该追求的。 金州区相对而言,实际早已有许多宝贵的经验,甚至很多已推广成为区特色,譬如教育教学诊断。在今天看来,我以为教育教学诊断依然具有相当的生命力和先进性,既朴实无华又颇具实效,是教师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事情,是自然融入到常规教研活动,变成教师自觉行为的一部分。无论是常规教研还是专题校本研修活动,只要有教学存在,只要有教师存在,那么教育教学诊断就一定是促使活动深化、科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最佳手段和途径。 只要是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只要能源于一定的基础,合理产生的且具有推广价值和可能的,就应该是最好的。为此,我觉得“知识树”是天津地区的教育教学、教研活动特色,是自成体系的内容,可以学习借鉴,但不必刻意模仿照搬,而只需发扬我们的长处,把“土生土长”的有特色的东西做得更好即可。 二、反思有效教学: 我们都在追求有效、高效课堂,但有效、高效课堂应该有哪些元素呢?我并非权威和专家,但愿意按照新理念要求,结合实际,将平日的读书、学习和反思,与本次北京专家讲座和同课异构活动所感受到的相融和,谈谈自己的浅薄之见。 1、让学生清晰学习目标。 很多老师唯恐学生掌握学习目标,只是自己备课时将“教学目标”进行认真捉摸,确定后就按照教学程序开始施行自己的教与学,结果学生学习盲目,一直不明就里,大大影响教学效果。 刘良华老师在教师专业成长中讲了一个“父亲的脚后跟”的故事:“一个孩子经常跟着他的父亲上街,但是他总是跟在父亲的后面走,从来不走在前面。有一天,他和父亲翻一个小山坡,他翻得比较慢,等他翻过去的时候,他已经看不到他的父亲了。他又害怕又焦虑,在那里哭喊,一直坐在那里哭了几个小时,直到他的父亲回来接他。他说:我在这里等了几个钟头,又饿又怕,我甚至分不清家的方向。我苦苦思忆,但眼前呈现的总是父亲那双不停晃动的布鞋。午夜时分,总算传来了母亲苛责父亲的声音,后来我才知道,父亲回到家,竟不知道我早在半途就丢掉了。” 刘良华教授说:“很多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没有告诉学生:我们应该去哪里?从不指出大体的方向,而是一开始就下定义。让学生一步一步陷在推理的泥坑里,以为这样便是工作,便是思考训练,这就是教学。其实,这只是形式。问题出在哪里?学生看到的不是大的方向,就像故事里的小孩,他不知道路该怎么走,他看到的只是布鞋不停地晃动,简单地左右左右地交替换脚。一旦没有了布鞋在前面带路,便觉得一切陌生” 故事的作者说:“我深深相信,当时父亲如果像赶牛一样让我走在前头,出城的时候便用手指明家的方向,然后问我:吴厝的大榕树,旧厝的土地庙,阿公溪上的铁桥,南坑阿婆家后的小径你认不认得?且在我点头之后,叫我逐一带路走过。我必定在走过一趟之后就知道回家的路怎么走了。如果父亲是最上乘的教育家,也许他会在指明家的方向后,便要我带路,他在后面,宁可多走一点冤枉路,一边加以修正,一边画图比较近路与远路,如此我便不只会熟悉家、城之间的路径,而且整个交通我都会明白,还能够帮他办一点事情。” 其实这段话不仅告诉我们把目标让学生知晓的重要性,也通过“学走路”的过程,启示我们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辅助、修正孩子学习的过程。为了让孩子不再“迷路”和不再只看到“父亲的脚后跟”,教师应该清晰明了地把教学目标告知学生,必要时可以和学生一起“商定”学习目标,让学生把完成学习目标当成自己的事情。故事的作者说:“我深深相信,当时父亲如果像赶牛一样让我走在前头,出城的时候便用手指明家的方向,然后问我:吴厝的大榕树,旧厝的土地庙,阿公溪上的铁桥,南坑阿婆家后的小径你认不认得?且在我点头之后,叫我逐一带路走过。我必定在走过一趟之后就知道回家的路怎么走了。如果父亲是最上乘的教育家,也许他会在指明家的方向后,便要我带路,他在后面,宁可多走一点冤枉路,一边加以修正,一边画图比较近路与远路,如此我便不只会熟悉家、城之间的路径,而且整个交通我都会明白,还能够帮他办一点事情。” 其实这段话不仅告诉我们把目标让学生知晓的重要性,也通过“学走路”的过程,启示我们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辅助、修正孩子学习的过程。为了让孩子不再“迷路”和不再只看到“父亲的脚后跟”,教师应该清晰明了地把教学目标告知学生,必要时可以和学生一起“商定”学习目标,让学生把完成学习目标当成自己的事情。 2、注重及时反馈与矫正。 有效的课堂教学一定是注意及时反馈与矫正的课。期末的时候很多班级成绩不佳,其实是因为一段时间没有对学习情况进行监测,没有及时反馈和进行教学策略的调整,更是平日每一节课只顾着盲目讲授,不了解学情,不能有效根据学情进行教学矫正的结果。 现在学生都很喜欢游戏,其实“那里面隐含了学习的秘密”“它牵着你往前走,它让你卷进去”,它“很重要的秘密是及时反馈”,“从游戏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成就感”,“强化可能是奖励,而且是正面的奖励。有时候你也会失败,但游戏让失败者看到,只要你愿意坚持,你下一步很可能就会成功。它永远不让你失望”。(引用内容摘自教师专业成长) 既然游戏中的及时反馈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就感,学习中及时反馈同样会吸引学生前行。如果教师能根据每个学生的发言,捕捉到有利信息,及时调整教与学,如果教师能及时从每个环节、每个小结了解到反馈信息并矫正,如果教师能在“质疑问难”、练习和小测环节掌握学习情况,并及时通过作业进行矫正,如果教师能注重每一节课、每一单元、每一章节、每个月、每学期的及时反馈和矫正,那么相信教育教学质量不该是问题。 、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刘京海校长说:“新课改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形成思维能力。”我想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每个学科、每节课的主要任务,也是永恒的要求。 现在的课堂教学,教师习惯于让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自学、研讨交流中,问题基本能有“答案”,思维能力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往往是从“无疑问”开始,经历“解决教师问题”的过程,最后又变得“无疑问”结束课程。殊不知对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个大忌。时间长了,我们把学生都训练成了解决问题的“能手”,而唯独不是提出问题的“高手”。 爱因斯坦有这样一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确,能“存同求异”的思维方式更有价值。“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更应该注重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导入环节,通常应该创设情境,让学生从课题,从内容,从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等中,提出自己的疑惑,研究自己想解决的问题,就更会有成就感,从而兴趣盎然,全力投入;在教学全程,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不解之处,把它作为资源去有效利用,而不能轻易放过;在例行的“质疑问难”环节,应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让质疑成为习惯,成为值得荣耀的事情。在总结全课环节,更该引导学生广泛联系实际反思,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让课内外融合,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并再次走进课堂。 、倡导自主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 我国著名教育改革家,全国特级劳动模范魏书生老师在教改实践中,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中心,重视科学与民主,创造出一系列新的教学方法。六步教学法(定向自学讨论答题自测日结)就是其中之一。 盘锦那节观摩课,虽然“六步教学法”体现得不是很清晰,但其自学的权重和套路让我们耳目一新。教师把学生自学内容、问题、方法、方式和时间等清清楚楚地告知学生,充分体现了学法的指导,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 而我们的课堂教学虽然也有自学环节,但往往是自学内容不清晰,自学方法不明确,自学时间随意,自学过程“跑龙套”,似乎是“为了自学而自学”,实效性得不到保障,民主、开放的课堂教学局面难以形成。 5、创设真实教学情境。 李吉林老师是全国“情境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鼻祖。她“以美为境界,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周围世界为源泉”的操作要义,让人无不折服其在理论探索方面的深度;她“生活展示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表演体会情境、音乐渲染情境和语言描绘情境”的种种途径,更让人叹服她在实践方面的广度。 且不用细看她的著述,但从网络上“特级教师家园”中她写的诸多文章的题目“在表情朗读,语言训练中抒情”、“在领悟课文语言的神韵中移情”、“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在初读课文、激发动机中入情”、“教学成功的诀窍是以情感为纽带”就可以得知李吉林老师敏锐地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精髓,可以得知这位70多岁的老人是如何在课堂上演绎自己的激情人生的。但凭这点,就值得我们深深地敬畏。 于是,三节课堂上,教师力图通过语言、实物、图片、视频、角色替换等方式,真实地再现了1999年9月21日,台湾发生的那场7.3级地震,真实地表现了李博士抽取台湾青年骨髓的画面,更真实地还原了李博士“一路辗转,终于达到杭州”的场景,无不让人入境,动情,动容! 我想,有效的课堂就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