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临港经济发展战略思考_第1页
新时期临港经济发展战略思考_第2页
新时期临港经济发展战略思考_第3页
新时期临港经济发展战略思考_第4页
新时期临港经济发展战略思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十二五 时期我国临港经济的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 杜麒栋中国港口协会副秘书长教授级高工2011年1月9日 改革开放与闭关自守 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轨迹 结论 全面的闭关自守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长期停滞 国力落后并挨打的根本原因 16世纪以来 西欧国家 中国明王朝 开放的理念和文化 开辟环球航海发现新大陆 封闭自守的理念和文化 宣布全面海禁加紧修造长城 经济发展加快 国家强大 社会经济发展停滞 国力落后 改革开放30年来 再一次证实了 临港经济是一种开放的经济 是充分利用临港资源促进中国发展的经济 是依托港口航运融入世界 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交流的市场经济 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重要动力 临港经济是国内外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当前我国每年关于临港经济的研讨会 洽谈会 高峰论坛数以百计 恰恰反映了港口市场和临港经济在国内外 行业内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反映了国内国外各行业希望进入我国临港经济市场的积极性 主要内容 新时期临港经济发展趋势 新时期临港经济形势分析 金融风暴对临港经济的冲击 国际金融风暴对临港经济的冲击和分析 2009年全球经济回落0 8 这是自1980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 发达国家 美国经济收缩2 5 欧元区经济下滑2 8 日本GDP回落5 3 新兴市场 中国GDP增长8 7 印度增长5 7 2009年 全球贸易情况世界主要国家的货物贸易均出现大幅下降 出口进口全球合计 12 2 12 9美国 13 9 16 5欧盟 14 8 14 5日本 24 9 12 8亚洲四小龙 5 9 11 4印度 6 2 4 4中国大陆 16 0 11 2 2008 2009各季度全球集装箱运量统计 2009年全球集装箱运量约为1 34亿TEU 较2008年减少10 3 分季度看 自2008年四季度开始出现下滑 在2009年一季度达到最低点 2009年四季度已达到3530万TEU 基本恢复到金融危机前水平 单位 百万TEU 2009年球各地区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情况 全球港口完成4 73亿TEU 同比下降9 9 远东地区2 44亿TEU 同比下降8 1 占全球总量比重为51 5 西欧地区7876万TEU 下降14 2 东欧地区512万TEU 下降36 2 北美地区3918万TEU 下降14 5 拉美地区3304万TEU 下降13 1 中东地区3038万TEU 下降1 4 2010年欧美经济面临挑战 欧元区陷入成立12年来最严重的危机之中 希腊 西班牙 葡萄牙和爱尔兰等国负债累累 累积了庞大经常账户赤字 银行体系陷入资不抵债境地 规模都达数千亿欧元 美国的经济复苏艰难 美联储启动了新一轮量化宽松 被称为 二次量化宽松 对全球经济都将造成了无可避免的影响 对我国和新兴可能带来严重损害 2010年世界经济下行风险依然存在 主要发达国家依然增长乏力 失业率居高不下 其中美国失业率维持在9 6 欧元区失业率维持在10 0 经济仅增长1 2 均低于原有预期 2011年世界经济将面临众多的不稳定因素 预计世界经济在底部徘徊的时间将延长 下行风险依然存在 2009年我国GDP总量达33 5万亿 增幅8 7 2009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为2 2万亿美元 同比下降13 9 出口1 20万亿美元 降幅16 0 进口1 01万亿美元 降幅11 2 国际金融风暴对我港口的影响 我国13家港口企业上市公司的股资普遍严重缩水 市净率大幅减少 港口码头企业受到货运量箱运量减少的压力 同时码头经营还将受到船公司和货主双方的挤压 港口收益将难以得到提高 上半年度对全国46个主要码头公司的调查统计 每货物吞吐吨收入在15元一下的有17个 占总数的37 一些国际集团对是否投资中国港口开始观望 一些在建的港口项目的建设步伐减慢 国际金融风暴对我临港经济的影响 造船业受到航运不景气和生产要素涨价的影响 新船订单减少 承接订单的新船建造进度和交船期开始延缓 港口机械行业 集装箱制造企业的生产也受到极大冲击 集装箱制造厂停产 船代货代的经营受到严峻考验 珠三角 长三角等地区数以万计的临港加工中小企业停产 半停产 工人下岗 主要内容 新时期临港经济发展趋势 临港经济发展的形势分析 金融风暴对临港经济的冲击 新时期临港经济发展的走向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 十二五 规划建议 勾勒出我国未来五年经济 社会 民主民生方面的发展路径与图景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在 十二五 期间 我国将实行扩大内需战略 增强老百姓消费能力 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这将进一步促进水运物资的交流 内贸集装箱吞吐量快速增长是必然趋势 世界需要中国 中国为世界提供更大商机 扩大国内需求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发展战略方针 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 调整经济结构的首要任务 我们将坚持以内需为主 内外需结合 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 使巨大的回旋余地转化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这是我国政府的指导性的力量 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看 中国发展需要世界 但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 或者说更需要中国 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进口国 国际社会希望中国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 希望中国市场更加开放 中国内需的发展将为世界提供更大的市场 港口内贸吞吐量增长与国内经济增长同步 其实 我国的内需一直在快速增长 港口内贸吞吐量增长基本与GDP增长同步 且略高于GDP的增长率 城市化也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内需保持较快发展 结论 内需的增长将维持十年以上 港口的快速发展也将维持十年以上 集装箱运输 内需增长快于外需增长 21世纪以来我国集装箱吞吐量高速发展 但内贸箱的增长更快 内贸集装箱以每年40 以上的速率增长 从2001年到2008年 内贸集装箱量从221万TEU增长到3000多万TEU 增长了14倍 所占比例从8 提高到24 以上 我国2001 2006年集装箱吞吐量统计单位 万吨 资料来源 2007 2008中国港口发展报告 港口增长还有很大需求 从总量看 全国港口吞吐量每年增加约5亿吨 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 全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普遍下降 而一些内贸箱比重多的港口反而逆势增长 2009年全国港口吞吐量76 5亿吨 21 7亿吨外贸吞吐量中 集装箱9300万TEU 集装箱化率已经占了很高比例 内贸货物吞吐总量约55亿吨 而内贸集装箱只有2900多万TEU 货物重量4 5亿吨 说明内贸货物的装箱率还很低 还有很大的发展需求 临港经济的比较优势和市场优势 富士康内迁转移说明了沿海地区商务成本 包括土地 人力等生产要素成本逐渐上升 产生一种强大的倒逼机制 迫使珠三角和长三角等地的制造加工业逐步向要素成本更低的地区转移 富士康主要生产线没有搬出中国 继续内迁转移 说明他没有放弃中国 说明 中国的出口比较优势依然存在 中国的国内市场具有重要优势 临港经济是参与国际分工 创造财富的源泉 临港经济对我国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是因为 临港区域具有明显资源优势 特别是土地和劳动力资源 进入到国际分工的前沿 当我在临港区域内进行组装 加工 参与加工的土地资源 劳动力资源等也发挥了自己的作用 其产品价格中就凝聚了劳动力 土地资源以及服务所创造的价值部分 这些产品直接出口来看 意味着我国资源禀赋所创造的价值参与了国际经济贸易循环 临港经济区域的具体效益 每平方公里的经济效益 土地增值5亿人民币年进出口货值50亿美元海关税收40亿美元吸引投资生产增加值吸引就业 临港经济要重视进口替代产业发展 从出口相对应的是进口替代 即替代原来要由国外进口的商品来看 虽然这部分产品是在国内市场消费 但其中也含有了我国资源禀赋创造的价值 就相当于我们的劳务出口和土地资源的利用 进口替代产业的技术含量高 因此 临港经济发展要重视进口替代发展战略 因此说 临港区域出口加工产业的路窄了 进口替代产业的路宽了 总结 1 我国经济正在从 世界工厂 走向 世界市场 2 临港经济是参与国际分工 创造财富的源泉 3 我国临港经济的比较优势还存在 国内市场的优势更是在加强 4 满足内需增长要求 发展进口替代产业是今后临港经济发展的方向 主要内容 新时期临港经济发展趋势 从世界工厂走向世界市场 金融风暴对临港经济的冲击 新时期临港经济发展趋势 临港经济是以港口为中心 以港口城市和经济腹地为依托 以临港区域为载体 以金融和港航相关产业为支撑 具有港航和综合运输的优势 利用临港的资源禀赋 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交流 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一种开放型的区域经济 临港经济已经越来越得到大家的重视 政府在政策 资金 土地 税收等方面给予了极大的支持 临港经济已成为推动国家 城市和地区经济高速发展的发动机 临港经济的发展趋势 一 货物集散枢纽和转运中心二 制造加工中心三 港口物流中心四 全球配送中心五 邮轮中心六 船舶供应基地七 港口航运的服务集聚区八 无水港 临港经济的发展趋势 一 货物集散枢纽和转运中心国际集装箱的中转功能 大宗货物的储备转运基地 港口群的集散中心 多种运输方式的枢纽 如江海联运 五定班列 海运与公路 铁路 内河 管道运输的连接 上海港的长江战略 问题 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不大 临港经济的发展趋势 二 制造加工中心 临港经济最普遍的形式 对地方经济的贡献最大 一 港口业务延伸的加工服务 如灌包 拆装箱 配煤 滚装码头汽车的美容 二 加工制造业 出口加工业 进口替代业 或两者兼而有之 原先大家比较重视出口加工业的发展 今后要更加关注进口替代产业的引进和发展 临港经济的发展趋势 三 港口物流中心 物流园区 一 第三方物流 综合物流的经营商 经营目标是从现有产业向上下游延伸 延长物流链 一是港口业务向外延伸 大港口都有自己的物流公司 二是港口以外企业 如仓储 运输 航运 业务向港口内延伸 二 港口生产直接为厂商服务 如马鞍山 罗泾矿石码头为钢厂提供无缝配送服务 实现了资源节约 环境友好的目标 临港经济的发展趋势 四 全球配送中心货物运输是从生产商的需求出发 配送是从销售商的需求出发 商品从生产厂家到消费者的过程 趋势是销售中心向消费地前移 配送中心向生产地后移 在我国临港建立全球配送中心具有紧迫性 配送中心可分全球性的与区域性的 综合性的与专业性的 我们可从后者做起 临港经济的发展趋势 五 邮轮中心我国正在成为国际邮轮的重要市场 邮轮进出增长迅速 提供便利经营环境 与旅游相结合将成为临港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六 船舶供应基地放开国际航行船舶港口供应市场 符合国际港口发展的需要 国务院 关于完善国际航行船舶港口供应市场管理工作的通知 中提出要进一步发挥中国港口协会的作用 临港经济的发展趋势 七 港口航运的服务集聚区全国各港都提出港航服务集聚区的建设 包括 金融 信息 咨询 保险 代理 租赁 交易等内容 形成服务优质 功能完备的现代航运服务体系 国务院于2009年提出 要大力发展船舶交易 船舶管理 航运经纪 航运咨询 船舶技术等各类航运服务机构 拓展航运服务产业链 延伸发展现代物流等关联产业 不断完善航运服务功能 临港经济的发展趋势 八 无水港无水港建设是全国港口关注的一个热点 目前的许多无水港不完善 不相称 无水港应是港口位置的前移 临港经济的延伸 西安国际港务区做了很大努力 要实现 无水 也可建港的理念 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包括法律 制度 口岸管理 外贸等各方面的努力 协调 圆者能转 非能转而转 不得不转也 方者能止 非能止而止 不得不止也 势之然也 因势利导 促进临港经济的发展 几点建议 政府 临港经济建设的主体 制订发展战略 产业规划 搭建好平台 政策 撬动临港经济发展的支点 企业 要关注国家有关政策 科技咨询制造业金融服务装卸仓储港航服务 政府是临港经济建设的主体 因此政府应制订发展战略 提出发展规划和产业规划 为临港经济的发展搭建好平台 政策 除了各地方自己的优惠政策外 还要关注国家提出的 特别是有关保税港区等口岸方面的政策 是撬动临港经济发展的支点 2000多年前 阿基米德说过 给我一个支点 就能撬起地球 国务院 意见 已经明确的政策一 航运税制 免税 退税 方面 二 航运金融方面 允许企业开设离岸账户 三 船舶登记政策方面 四 海关特殊监管创新方面 五 航运发展支持政策方面 国务院 意见 提出的相关政策1 航运服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