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汽车制造技术现代制造工程 M o d e mM a n u f a ct u r in gE n g in e e r in g 2 0 1 5 年第9 期 基于A D A M S 的转向梯形分步优化设计 刘良 干年妃 胡艳云 湖南大学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 长沙4 1 0 0 8 2 摘要 以某越野车为研究对象 利用A D A M S C a r 软件建立前悬架和转向模型 进行轮跳和转向仿真试验分析 在优化 转向梯形关键点 断开点 硬点 使汽车 前轮 前束角和阿克曼误差尽量满足理论要求的前提下 建立整车虚拟样机模 型 以稳态回转试验的综合评价计分值最大为优化目标 对转向梯形关键点进行第二次优化设计 得到转向梯形关键点 位置坐标的最优值 结果表明 该方法使转向梯形的设计更为精确 合理 优化设计后整车转向性能得到了较好的提升 关键词 转向梯形 阿克曼误差 前束角 转向特性 优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 U 4 6 3 3 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1 3 1 3 3 2 0 1 5 0 9 0 0 4 8 0 6 S t e p w is eo p t im iz a t io nd e s ig no fa ck e r m a ns t e e r in gl in k a g eb a s e do nA D A M S L iuH a n g G a nN ia n f e i H uY a n y u n H u n a nU n iv e r s it y S t a t eK e yL a b o r a t o r yo fA d v a n ce dD e s ig na n dM a n u f a ct u r in g f o rV e h icl eB o d y C h a n g s h a4 1 0 0 8 2 C h in a A b s t r a ct Av ir t u a lf r o n tv e h icl es y s t e mo ft h ecr o s s co u n t r yv e h icl ew a sb u il tb yA D A M S C a r T h es y s t e min cl u d e sd o u b l ew is h b o n es u s p e n s io na n dr a ck p in io ns t e e r S t e e ra n dt o ea n g l es im u l a t io n sw e r er u n n in gint h ism o d e l U n d e rt h ep r e m is et h a to p t im i z in gk e yp o in t st om a k et o ea n g l ea n dA e k e r m a n ne r r o rm e e tt h er e q u ir e m e n t so ft h et h e o r y b u il d in gt h ev ir t u a lp r o t o t y p em o d e l o ft h ev e h icl e r e g a r d in go p t im iz a t io ng o a la st h em a x im u mv a l u eo ft h eco m p r e h e n s iv ee v a l u a t io nS C O r e d o in gt h es e co n do p t im i z a t io nd e s ig no fk e yp o in t sb a s e do nt h ev ir t u a lp r o t o t y p em o d e lo ft h ev e h icl e t h e no b t a in in gt h eo p t im a lv a l u eo fk e yp o in t se o o r d in a t e s T h er e s e t ss h o wt h a tt h ism e t h o dm a k e sA ck e r m a ns t e e r in gl in k a g ed e s ig nm o r ea ccu r a t ea n dr e a s o n a b l e a f t e ro p t im iz a t io nd e s ig n t h ev e h icl es t e e r in gp e r f o r m a n ceisg r e a t l yim p r o v e d K e yw o r d s A e k e r m a ns t e e r in gl in k a g e a ck e r m a ne r r o r t o ea n g e l s t e e r in gch a r a ct e r is t ic o p t im iz a t io nd e s ig n 0 引言 汽车在行驶过程中 转向梯形机构对汽车转向性 能和轮胎磨损都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对转向梯形进行 优化设计是非常必要的 许多学者已对此展开了广泛 的研究 文献 1 在对转向梯形进行优化设计时 将 悬架系统和转向机构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进行运动分 析 考虑了车轮跳动对转向误差的影响 文献 2 基于 轮胎磨损理论 定量分析了前轮定位参数和阿克曼误 差对轮胎磨损的影响 文献 3 综合运用仿真和试验 研究的方法 系统地分析了转向梯形断开点对汽车稳 态转向特性的影响 文献 4 针对某矿用自卸车采用 正交试验方法对转向机构进行了多目标优化设计 文 献 5 运用响应面方法拟合出了转向梯形硬点与前束 角变化 阿克曼误差的函数关系式 利用M A T L A B 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6 1 2 3 2 0 1 4 4 8 化工具箱对转向梯形进行了优化 由于转向梯形的 设计合理与否对汽车转向时的阿克曼转向特性和悬 架导向机构与转向杆系的运动干涉有影响 还对汽车 稳态转向特性有影响 因此本文综合考虑了车轮跳动 时前束角的变化 转向时的阿克曼误差及汽车稳态转 向特性 对转向梯形进行了分步优化设计 得到了转 向梯形关键点位置坐标的最优值 该方法使转向梯形 的设计更为精确 合理 优化设计后汽车转向性能得 到了较好的提升 1 转向梯形的设计要求 在转向过程中 为了使各个车轮都处于纯滚动状 态而无滑动发生 则要求全部车轮都绕一个瞬时转向 中心做圆周运动 即满足阿克曼转向几何关系 6 汽 车转向时理想的内 外前轮转角关系如图1 所示 将整 刘良 等 基于A D A M S 的转向梯形分步优化设计2 0 1 5 年第9 期 车投影到一个平面上 当前轮在转向时 内 外前轮必 须符合关系式 1 co t a co 够 iK 在A D A M S C 甜软件中建立了前悬架和转向模 型 如图2 所示 式中 d 为外侧转向 前 轮转角 卢为内侧转向 前 轮转角 K 为左 右主销中心线的延长线与地面交点间 的距离 L 为车轮轴距 式 1 称为理想的内 外前轮转角关系 也称为阿 克曼转向几何关系 图1汽车转向时理想的内 外前轮转角关系 考虑到汽车在实际转向过程中还受离心力 轮胎 侧偏力的影响 因此车辆的转向梯形机构很难在整个 转向范围内均满足式 1 通常只是近似地满足式 1 o 独立悬架车辆当转向梯形断开点位置选择不 当时 转向杆系与悬架导向机构运动不协调 汽车在 行驶过程中就会出现前轮摆振 跑偏等现象 破坏操 纵稳定性 加剧轮胎磨损哺J 因此在设计转向梯形的 时候 就必须使车轮在转动过程中 尽量满足阿克曼 转向几何关系 从而减少轮胎的磨损 提高转向性能 汽车直线行驶时 车轮跳动会引起前束角的变化 前 束角的过大变化会带来滚动阻力增大 轮胎磨损增加 和直线行驶能力变差等不良后果 因此汽车转向过程 中 应使汽车具有不足转向特性 2 前悬架和转向模型 2 1 双叉臂独立悬架转向模型的建立 本文以某越野车为研究对象 该车前悬架为双叉 臂独立悬架 转向系统采用的是无助力的机械式齿轮 齿条转向 建立前悬架和转向模型的主要参数如表l 所示 表1 前悬架和转向模型的主要参数 主要参数数值 主销内倾角 主销后倾角 车轮前束角 o 前轮外倾角 轴距X 1 0 3 n u n 车轮半径 n u n 6 2 0 1 2 7 l 4 3 2 图2 前悬架和转向模型 2 2 仿真分析 2 2 1 平行轮跳仿真分析 考虑该车的实际运行工况 对前悬架和转向模型 进行幅度为 7 5 r a m 的平行轮跳仿真试验 通过仿真 分析得到前束角的变化曲线 如图3 所示 分析图3 所示曲线可知 在车轮跳动量为 7 5 r a m 时 前束角的 变化范围是一1 0 0 0 0 7 一般希望前束角的变化 尽量小 而该车前束角随车轮跳动的变化较大 1 一 一7 5 0 3 7 5o3 7 57 5 0 车轮跳动量 m m 图3 前束角的变化曲线 2 2 2 原地转向仿真分析 输入方向盘转角 使车轮向左转动 测量在车轮 转动过程中的阿克曼误差 阿克曼误差定义为外轮 的实际转角与阿克曼理想转角之差 阿克曼误差为正 时 表示外轮实际转角大于阿克曼理想转角 反之 则 表示小于阿克曼理想转角 内 外前轮转角的关系曲 线如图4 所示 车轮左转时的阿克曼误差变化曲线如 图5 所示 分析图5 所示的阿克曼误差变化曲线可知 车轮转动过程中阿克曼误差最大值为3 0 0 车轮转动 4 9 5 O O S O m 0 一 援娱淀 2 0 1 5 年第9 期现代制造工程 M o d e mM a n u f a ct u r in gE r I g in e e r in g 过程中阿克曼误差越小 转向性能越好 一 L 娅 鬈 g 甚 弧 3 二2 藕 瑟 孽 4 O O 图4 内 外前轮转角的关系曲线 外前轮转角 图5 阿克曼误差变化曲线 2 3 灵敏度分析 通过A D A M S I n s ig h t 模块分析转向梯形关键点 关键点D 的空间坐标值对车轮前束角的变化特性和 阿克曼转向特性的影响 点 的x 向 车前后 y 向 车左右 z 向 车上下 坐标的变量名称为I n n e r X I n n e r Y I n n e r z 点0 的x 向 y 向 z 向坐标的变量名 称为O u t e r X O u t e r Y O u t e r z 各变量对车轮前束角的变化和阿克曼误差的影 响如表2 和表3 所示 从表2 所示可以看出 I n n e r z O u t e r X O u t e r z I n n e r Y 对前束角的变化影响比较大 表3 中O u t e r X O u t e r y O u t e r z I n n e r z 对阿克曼误差的影响较大 转向梯形关键点 关键点0 的空间坐标值对车轮前 束角的变化特性和阿克曼转向特性都有影响 表2 硬点坐标值对前束角变化的影响 5 0 表3 硬点坐标值对阿克曼误差的影响 3 基于前悬架和转向模型的优化 3 1 优化目标 3 1 1 阿克曼误差 设内侧转向 前 轮转角J B 为自变量 则外侧转向 前 轮的阿克曼理想转角理由式 1 解得 a a r cco t co 够 K L 2 车辆在转向过程中 阿克曼误差为实际的外侧转 向 前 轮转角理 与阿克曼理想转角0 c之差 即 口n 毗 A 1 Ia 一a 3 而 式中 A 为阿克曼误差 口为车辆转向角 3 1 2 前束角的变化量 车轮上 下跳动过程中 前束角的变化量为 8 l in g A y I6 0 t 一 I 4 a O 式中 A 为前束角的变化量 占为车轮跳动量 为车 轮跳动时的前束角 为车轮静止时的前束角 综上 优化目标函数表达式为 m in A 肛l A I A 2 5 式中 胁为加权系数 i 1 2 本文取弘 他 0 5 3 2 设计变量 为避免改变悬架定位参数和重要零 部件的结构 尺寸 因此只选取转向梯形关键点 关键点O 位置 因整车坐标关于汽车中心线左右对称 故只需选取 一侧的硬点坐标 本文取右侧 进行优化 根据前面 的灵敏度分析 转向梯形关键点 关键点O 的空间坐 标值对车轮前束角变化特性和阿克曼转向特性都有 影响 因此将转向梯形关键点 关键点0 的6 个空间 坐标值都取为设计变量 3 3 约束条件 因转向梯形机构受空间结构和布置条件的限制 硬点坐标值变动范围不宜过大 本文选取梯形机构 硬点的位置约束为 茗湖一3 0 戈i 石沏 3 0 z i为设计 变量 菇湖为变量初始值 i I 2 3 4 5 6 刘良 等 基于A D A M S 的转向梯形分步优化设计2 0 1 5 年第9 期 3 4 优化 在A D A M S 软件中建立相应测量函数 优化目标 和约束条件 运行A D A M S I n s ig h t 优化程序进行优化 计算 优化前转向梯形关键点 坐标值为 1 7 0 5 6 一4 5 5 0 0 8 6 0 0 关键点D 坐标值为 1 4 6 8 5 一7 0 4 1 6 9 5 6 3 优化后关键点 坐标值为 1 9 1 1 6 一4 6 5 4 0 7 4 8 0 关键点D 坐标值为 1 5 4 9 5 一7 2 2 1 6 1 0 6 6 0 图6 所示为车轮跳动幅度为 7 5 r a m 时优化前 后前束角变化曲线 优化前前束角的变化范围为 一1 0 0 0 0 0 7 0 优化后前束角的变化范围为 一0 2 0 0 0 2 0 变化范围有较为明显的减小 优化前 后内外前轮转角关系曲线如图7 所示 优化前 后阿克 曼误差变化曲线如图8 所示 优化后的内 外前轮转角 关系曲线与阿克曼理想转角曲线更接近 优化前阿克 曼误差最大值为3 0 0 优化后阿克曼误差降低至0 9 0 龊一0 5 谣 一1 0 一 L 妊 鬈 g 淀 m 1 L J L 一7 5 O一3 7 5O3 7 5 车轮跳动量 m m 图7 优化前 后 内 外前轮转角关系曲线 4 整车模型 4 1 整车模型的建立 根据已知的数据对整车进行简化 采用A D A M S C a r 软件建立了一个如图9 所示包含前悬架转向系统 转向梯形关键点采用优化后的坐标值 后悬架系 L 蛹 愁 烈 罐 曹 图8 优化前 后阿克曼误差变化曲线 统 动力总成系统 传动系统 制动系统和车身系统的 整车虚拟样机模型 整车模型中弹性系统包括前 后悬架弹簧 柔性 系统包括衬套 轮胎 阻尼系统包括前 后减震器 其 余为刚性系统 整车模型主要参数如表4 所示 图9 整车虚拟样机模型 表4 整车模型主要参数 主要参数数值 满载质量 k g 25 4 0 前轴荷 k g 12 6 0 后轴荷 k g 12 8 0 前悬架弹簧刚度 N m m 6 2 后悬架弹簧刚度 N 咖 1 4 6 前稳定杆刚度 N 岫 o 3 12 2 5 后稳定杆刚度 N m il l 一 3 12 2 5 4 2 稳态回转试验仿真分析 稳态回转试验仿真分析的步骤及数据处理参照 G B T 6 3 2 3 6 1 9 9 4 9J 首先让汽车沿半径为1 5 m 的圆 周缓慢行驶 并一直保持转向盘转角不变 使汽车缓 慢而均匀地加速 纵向加速度小于0 2 5 9 待侧向加速 度达到6 5 m s 2 时停止仿真 仿真分析按左转方向进 行 根据G B 瞒3 2 3 6 1 9 9 4 进行整车的稳态回转特 性仿真分析 得到稳态特性曲线如图1 0 图1 1 和图1 2 所示 图1 1 中 R R 表示某一时刻的转弯半径R 与 初始转弯半径尺 的比值 5 1 鎏寥 蓬j f 5 O O 2 0 1 5 年第9 期现代制造工程 M o d e mM a n u f a ct u r in gE n g in e e r in g O 5 图l O 前 后轴侧偏角差与侧向加速度关系曲线 一 L 堙 坚 荩 盘 船L 图l l转弯半径比值与侧向加速度关系曲线 图1 2车身侧倾角与侧向加速度关系曲线 根据Q C T4 8 0 1 9 9 9 汽车操纵稳定性指标限值 和评价方法 0 1 对稳态回转试验进行评分 评分项 目主要包括中性转向点的侧向加速度值 不足转向 度u 和车厢侧倾度K 三项 其中口 取 口 一口 与 a 关系曲线上斜率为零处的侧向加速度值 U 按 口 一口 与a 关系曲线上吼 2 m s 2 处的平均斜率计 算 艺按车身侧倾角与口 关系曲线上口 2 m s 2 处的 平均斜率计算 表5 稳态转向仿真试验计算评价数据 评价指标数值 a J m s 一2 U m s 2 o m S 2 1 5 7 2 O 0 7 0 6 4 5 2 4 2 1 a 的评价计分计算公式 N 6 0 i4 0 口枷 a n a 枷 6 式中 N a 为口 的评价计分值 n 6 0 5 0 0 m s 2 口 0 0 9 8 0 m s 2 经计算得M 6 7 6 分 4 2 2 U 的评价计分计算公式 盯 6 云 等笔 乇 黼 c7 式中 N 盯为U 的评价计分值 0 6 0 m s 2 U 0 2 4 m s 2 A 为根据 与U 1 0 0 的比值计算 的系数 A 巧2 U 6 面o 忑U l o o 则A 2 4 经计算得N 7 8 5 分 4 2 3 疋的评价计分计算公式 6 0 再4 0 一K 8 式中 为K 的评价计分值 1 2 0 m s 2 K 瑚 o 7 0 m s 2 K o 6 4 m s 2 经计算得 1 0 0 0 分 稳态回转试验的综合评价计分值帆按式 9 计算 虬 半 9 可得虬 8 2 0 分 稳态回转仿真试验评分结果如表6 所示 从评分 结果可看出 该车的稳态转向特性综合计分值并 不高 表6 稳态回转仿真试验评分结果 4 3 灵敏度分析 通过A D A M S I n s ig h t 模块分析转向梯形关键点 关键点0 的空间坐标值对汽车稳态回转特性的影响 各变量对稳态回转特性评价计分值的影响如表7 所示 表7 硬点坐标值对稳态回转特性评价计分的影响 变量名称影响值灵敏度值 I n n e r z 5 2 0 8 6X1 0 28 6 4 2 I n n e r Y 4 9 6 3 2X 1 0 3 1 5 6 1 O u t e r z 一4 2 6 5 3 1 0 3 1 1 3 8 O u t e r x3 8 6 7 9x 1 0 39 3 9 I n h e r x 4 4 6 1 3 1 0 43 5 l O u t e r Y 一4 1 5 6 2 1 0 4 2 1 8 刘良 等 基于A D A M S 的转向梯形分步优化设计2 0 1 5 年第9 期 表7 中I n n e r Z 对稳态回转特性评价计分的影响 最大 其余5 个变量亦对稳态回转特性评价计分有 影响 5 基于整车模型的二次优化 5 1 优化目标 优化目标函数表达式为 m a x F x 帆 1 0 式中 虬为稳态回转试验的综合评价计分值 5 2 设计变量 根据前面的灵敏度分析 转向梯形关键点 关键 点0 的空间坐标值对汽车稳态回转特性都有影响 因 此将转向梯形关键点 关键点0 的6 个空间坐标值 都取为设计变量 5 3 约束条件 因本次优化是在第一次基于前悬架和转向模型 优化的基础上进行的 所以在使汽车前束角的变化和 转向阿克曼误差尽量满足理论要求的前提下 本文选 取的约束条件为 菇渤 5 戈i 菇湖 5 戈 为设计变量 髫i初为变量初始值 i 1 2 3 4 5 6 5 4 优化 在A D A M S 中建立相应测量函数 优化目标和约 束条件 运行A D A M S I n s ig h t 优化程序进行优化计算 优化前转向梯形关键点 的坐标值为 1 9 1 1 6 一4 6 5 4 0 7 4 8 0 关键点O 的坐标值为 1 5 4 9 5 一7 2 2 1 6 1 0 6 6 0 优化后关键点 的坐标值为 1 8 9 2 5 一4 6 7 6 0 7 2 4 3 关键点0 的坐标值为 1 5 7 3 0 一7 2 0 5 4 1 0 7 6 8 稳态回转仿真试验评 分结果对比如表8 所示 分析表8 可知 优化后稳态回 转仿真试验的综合评价计分值增大到9 3 5 整车转向 性能得到了较好的提升 表8 稳态回转仿真试验评分结果对比 6 结语 此方法在综合考虑前束角的变化 阿克曼误差和 稳态回转试验综合评价计分值的前提下 对转向梯形 机构进行了分步优化设计 结果表明 该优化方法使 转向梯形机构的设计更为精确 合理 汽车转向性能 更优 参考文献 1 周兵 杨凡 徐琪 基于A D A M S 的转向机构的优化设计 J 湖南大学学报 2 0 0 8 3 5 1 2 2 3 2 6 2 唐应时 朱位宇 朱彪 等 基于轮胎磨损的悬架与转向 系统硬点优化 J 汽车工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届安徽省芜湖县一中高二物理第二学期期末监测试题含解析
- 创新教育模式下的领导力挑战与机遇
- 商业视角下的教育产业变革游戏化学习的融资前景
- 实验教学中学生情感教育的教育心理学方法
- 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科技力量的运用
- 学习动力激发的教育心理学方法论
- 政府推动的教育政策在社区的落地情况
- 2025届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高一物理第二学期期末监测试题含解析
- 全面基础护士考试题库及答案
- 未来办公模式的探索沉浸式学习与自适应平台的结合
- 2025年KET剑桥英语五级考试全真试卷(秋季版:含答案解析)
- 德育培训课件
- 2025年企业管理专业考试试题及答案
- 版2025-2030中国天然火山灰市场深度调查与未来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 2025年急性肺栓塞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课件
- JHA工作危害分析专项培训
- 18CrNiMo7-6齿轮钢渗碳工艺优化及其对疲劳性能的影响研究
- 2025年环境评价公众参与制度创新与机制优化分析
- 《肾脏解剖》课件
- 2025年中国头孢克肟开环侧链酸市场现状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珠宝店管理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