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开学第一课.doc_第1页
高一语文开学第一课.doc_第2页
高一语文开学第一课.doc_第3页
高一语文开学第一课.doc_第4页
高一语文开学第一课.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开学第一课教学目标:1、认识高中语文学科的特点和高考对语文的要求2、了解高中语文学习与初中语文学习的联系和区别3、掌握高中语文必要的学习方法4、明确语文学习的习惯和老师对大家的学习要求 教学过程:一、 开场白和自我介绍二、 什么是“语文”语文语言、文学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积淀,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征,学好语文是我们从事任何工作学习的基础,生活离不开语文,用心感受,语文无处不在。三、 为什么要学习语文(1)学好语文就是爱国的具体表现。(2)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基础,是学好其他学科必不可少的工具 。(3)语文是一个人一生中离不开的工具。(4)学习语文可以陶冶情操。(5)因为高考要考语文,语文是三大科之一,总分150-180 。四、初中语文和高中语文的联系与区别高中语文学习需要初中语文学习的基础;高中语文学习比初中语文学习要求更高:(1)初中固定一块教材,高中不固定教材,高中教材分为固定部分叫“必修”,不固定部分叫“选修”,配套“语文读本”,共三块构成;(2)初中学习只要阅读理解,会写600字作文,高中是“阅读赏析,表达与交流,会写不少于800字或1000字的文章”;(3)初中学的文体不完全系统,高中完全系统小说与戏剧,诗歌与散文,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4)高中语文学习时间相对变少,学习自主性变强。五、怎么学好高中语文1、三个“注重”-基础+阅读+练习2、五字诀窍-听、说、读、写、思听-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认真听课。(1)要动笔。听课时,随时在课本上记下重点、难点、疑点,这对以后的复习是个极好的提示。(2)记笔记。记下老师的板书、老师反复强调之处。这些往往是重点、难点,也是必考之处;记下老师启发下偶然闪现的一些想法,这些是你知识迁移的表现。 善听别人的发言,捕捉有利于自己的信息。 拓宽听的渠道让更多的信息从“耳”而入。说-言为心声,不耻下问 上课时多参与讨论,主动与人交流心得。 多请教老师和同学,不懂就问。 看电视、文学作品时积极评论。 对剧情、人物等进行品评,锻炼你的欣赏能力。 体会剧中人物心情,使你的思维更加敏感。 积累词汇。 朗诵、演讲。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出声。可以更好的体会文章情感;有利于理解和记忆;帮助你“出口成章”。 背书。培养扎实的文学功底;使作文更加“出彩”。 读报、读杂志。 使用工具书。中学生常用的工具书有: 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这几种工具书是必不可少的。写-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写好每个字,注意卷面整洁。认真写作业,准备一个错题本,将做错或自己不懂的题目记下。 整理笔记,将所学的知识分门别类,日后好复习。 准备摘抄本,记下精彩的文章段落字词句。 写日记。 写随笔。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独立思考,切不可人云亦云。 反思。将一天所学的知识大致思量一下,对掌握和未掌握的东西做到心中有数。 好奇多问。 将自己思考的结论记下,与人交流。六、学好语文需要好的学习习惯语文学科的特点是:知识信息量大,自修实践性强。这就告诉我们:第一学好它不容易,第二依赖于学习者自身努力。语文考试在五个层级上考学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运用,赏析评价。中考也好,高考也好,说到底,就是考学生的记性和悟性。而记性和悟性绝不能在短时间内速成,需要长时期的积累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怕记怕背,懒于动手,是学语文的大忌。要学、会学、坚持学,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语文教学的方向,更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学生这个主体的一个根本性的要求。“一切皆从习惯开始”没有良好的习惯,语文教学必无效率;没有良好的习惯,何谈记性、悟性的生成和发展?没有良好的习惯,哪来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形成? 那么,学好语文应该要有哪些良好的习惯呢?(一)放声朗读的习惯。这个习惯现在小学生还做得比较好,中学生就差多了,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习惯越差。高二、高三的学生你就很少听到他们自觉地放声朗读了。有早读课的地方,早读听到的基本是外语的朗读,而语文的朗读只在一种情况下出现,那就是有老师当面督促或是有课文背诵将要检查时,这种朗读带有明显的应付性。探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以为考试不考有声朗读,不必费劲地发出声音。其实朗读自有好处。古人说:“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这里说的是文言文的学习,那么现代文呢?现代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认为朗读可以“从字句中抓住声音节奏,从声音节奏中抓住作者的情趣”,他还说即使是自己写的作文,也要拿出来读,“才见出声音是否响亮,节奏是否流畅”。这就是说现代文的学习仍离不开朗读。朗读与默看比,更容易让人身心俱入,专注集中。避开学习这个功利层面,朗读还能从美学的感受上产生心理的愉悦,体验出语文学习的乐趣。(二)预习新课的习惯。老师教新课前,学生一定要先预习,做到:1、能流畅地读出课文;2、围绕课后练习,做出基本思考;3、找出难懂的地方,准备质疑;4、可以根据课文查阅有关参考资料。有了预习,才能提高听课效率,才能学得主动。(三)记笔记的习惯。首先做好课堂笔记,老师讲的要点,一时还弄不懂的问题答案都要先记下,这将有助于自己课后复习理解和总结积累。其次做好读书的笔记,可以写在书上(自己的书),也可以写到笔记本上。可以是抄录的词语运用或美言警句,也可以是自己的赏析点评。俗话说得好“好头脑子,不如懒笔头子”,有时听过、看过,却不如“记过”。笔记可以长自己的记性。(四)勤用工具书的习惯。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作为中学生这两本工具书应必备,条件好的还可以置办一些其他的工具书。遇到陌生的或模糊的字词,要勤查,不要想当然。俗话说“平时学习懒一懒,考试分数减一减”,你容易错的,也是考试容易考的,为什么不勤用工具书呢?(五)思考和说话的习惯。课堂上,有的同学懒于思考,怕回答问题,总是等老师最后“真情告白”。有的同学虽然对答案有所知,却怕当众说话。口语训练本身就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社会离不开交际,说话既可以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又可以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一个经常在公众场合说话的人,其口头表达能力一定优于那些公众场合说话少的人,这也是“用进废退”的道理。农村中学的学生多不爱讲话,有的即使说话声音也小,语文课常处于沉闷状态,这是一定要改变的。(六)课外阅读的习惯。要学好语文,仅靠语文书远远不够。像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就规定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比如规定一个高中生三年的阅读总量不少于300万字,并开列了课外阅读的书目。可以说,缺少课外阅读,很难形成语文的悟性。(七)勤写勤练的习惯。多写,手不生疏;勤练,熟能生巧。完成课内作业后,适当做点课外练习,对于提高自己阅读和写作能力是大有补益的。(八)整理积累的习惯。这是要求学生对自己学习的知识,或是课堂笔记,又或是做错的题进行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识库。比如,整理文言文“为”的读音:1、wi当动词用,表被动,句末语气词;2、wi当介词,表示“为了”或“替”讲。经过总结整理,形成深刻的印象,形成知识和能力的积累。(九)总结得失的习惯。一篇课文教学结束后,一个单元教学结束后,一个专项训练结束后,一次作文评讲后,一次考试后,都要总结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得失体会,这样可以巩固、强化自己已经学到的知识和能力,也可以借此来改正自己的错误,弥补其不足。(十)书写清楚的习惯。凡是写给别人看的东西,都要养成书写清楚、文面整洁的习惯。让看的人一目了然,不能让人家难辨认,看得烦躁。中考阅卷、高考阅卷,书写马虎、文面不清的,都是吃亏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非目的,而是手段。这样做的指导思想是“自主学习”的意识,同学们在习惯养成中走向“要学、会学、坚持学”的路子,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最后达到“不教自会”的境界。七、具体要求:(1)工具书齐全(现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不能少);(2)早读大声读,边读边写;(3)课前先预习,不预习不听课;(4)课上认真听,身心投入勤用脑;(5)课堂记笔记,课后看笔记;(6)作业认真做,不等老师布置自觉做;(7)晚自习的语文课计划安排有效率;(8)给人看的东西书写要清楚。(9)课外天天读,一半时间不能少。八、准备工作:(1)语文笔记本和错题本(可以二合一)(2)语文周记本和摘抄本(3)自备文稿纸,每天练习一页纸字,可以描红也可以临摹(不合格者重写)。九、小结学好语文的基本要点练好语文基本功,优秀诗人勤记诵。报纸杂志常翻阅,买书看书做书虫。语文笔记贵坚持,课外练笔不放松。生活处处皆学问,他山之石把玉攻。基础知识早复习,课本学习贯始终。做个“五一居士”:一手好字、一张铁嘴、一肚子名篇佳作、一笔好文章、一颗永远年轻的心 附录:高中生推荐阅读书目一、高中生必读书目(中国高中)带为教育部规定必读书目论语三国演义红楼梦呐喊女神子夜家雷雨围城哈姆莱特堂吉诃德歌德谈话录巴黎圣母院欧也妮葛朗台匹克威克外传普希金诗选复活老人与海泰戈尔诗选儒林外史朱自清与他的散文毛泽东与他的诗词四世同堂铁道游击队边城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射雕英雄传怀念狼文化苦旅新星花季雨季契诃夫短篇小说选汤姆叔叔的小屋简爱羊脂球麦琪的礼物飘论语通释孟子选注庄子选译西厢记鲁迅杂文选朱自清散文精选莫泊桑短篇小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